农村社会学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社会学
社会学起源于欧洲,韦伯的理论.农村社会学兴起于美国。
学习农村社会学的重要意义
理论意义:(1)为认识社会发展与变迁的一般规律和把握中国的国情奠定理论基础。
(2)为深刻认识和解决中国的农民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如互助组、土改后土地性质等)。(3)为树立农村发展的综合、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奠定理论基础
实践意义:(1)为制定农村政策、农村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2)为加强农村社区管理、组织管理提供农村社会学的相关知识
乡村建设运动:费孝通代表作1938《开弦弓,一个中国农村的经济生活》、《禄村农田》、《玉村农业和商业》;1939《中国农民的生活》(中译本于1986年出版,书名为《江村经济》);1943《被土地所束缚的中国》;1948《乡土中国》、《乡土重建》。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1)他认为中国农村社会崩溃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文化的失调、固有礼教的衰退以及法制礼俗的否定。(2)在中国发展的道路上——主张走中国自己的路“振兴农村,诱发城市”。(3)建立新的中国社会组织——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中国固有精神为主,吸收西方团体组织之长处——“乡约”的补充和改造,乡约有四条①德业相劝②过失相规③礼俗相交④患难相恤。(4)乡村自治。(5)乡村建设——先农后工——合作组织——减轻农民负担。
晏阳初的乡村建设理论:(1)中国的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农村人口占80%。(2)旧中国农村存在的四大病—愚—穷—弱—私。(3)开展四大教育—文化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农村建设。(4)平民文字三种方式—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
一、农民
中国的问题就是农民问题。没有农民的现代化,中国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现代化。“读不懂农民,就读不懂中国。”
1、农民的含义:农民是指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区,并依托土地等生产资料长期从事
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可见,判断农民的标准只有一个:即农民是一种从事农业生产的职业类型。)
2、农民的特征:
传统农民特征:具有浓厚的乡土特征;具有内向和封闭的特征;具有普遍的特殊主义倾向;具有狭隘的功利倾向;具有强烈的保守倾向
(1)具有浓厚的乡土特征。 a、“土”是乡下人的命根。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之基础,农民对家乡、土地难以割舍的情结。安土重迁、叶落归根等是乡土性的重要表现。B、熟人社会。农民生活的社会环境是村落,邻里、亲戚、同族等构成的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里人们长幼次序、守望相助、讲诚信、重信用。他们使用“特殊语言”:足声,气声,气味;“结绳记事”“眉目传情”“指石为证”等,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的社会需要。C、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乡土社会的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关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D、稳定的社会秩序。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稳定和安定的社会,其社会秩序维持主要靠“礼”“俗”(传统行为规范),而不是外来权力;以至于构成了一个
“无诉”社会。
(2)具有内向和封闭的特征。导致传统农民封闭性的原因: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方式,“万事不求人”的生活方式。自然环境与交通条件的限制。费孝通在《乡
土中国》中指出: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导致对外界需求甚少,逐渐地就封闭了起来。传统农民祖祖辈辈在同一个狭小的地域范围内从事同一性质的农业劳动,使得生活的封闭性较强,较多地尊重与遵循古老传统,对新鲜事物接受慢。
(3)具有普遍的特殊主义倾向。表现在:任人唯亲;处理事务的原则和标准因人而异;重视眼前的利益;崇尚“眼见为实”;强烈的防范风险意识。如讲究“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经验思维(经验思维是对农业自然经济和手工操作方式的反映。生产活动没有科学技术指导,没有生产手段的更新,只靠经验的积累来完成。)传统农民狭隘的功利倾向和典型的经验思维是由农业特点、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的抗风险能力弱等原因所决定的。使农民难以对未来做出可能的预期。
(4)具有强烈的保守倾向。主要表现:求稳,缺乏冒险精神;平均主义的满足感;对生活范围之外的事充满不确定性;对任何新的东西往往抱着怀疑和观望的态度。对外来人不信任。
保守的原因:a、农民面临各种不确定的风险。自然风险、社会风险、市场风险等。
B、小农生产者,产出极为有限,没有积累,承受风险的能力低。宗法伦理的束缚性。农民作为宗法共同体成员,希望得到共同体的庇护。
C、在心理和行为上保守、稳定、务实,形成了不乱想、安于现状、不尚开拓的文化心理。
对传统农民特征的评价:传统农民特征的许多方面已经深入和泛化到我们社会生活中支配着我们的行为。不能简单地把传统农民特征与愚昧、落后等同起来,其实,许多传统农民特征如尊老爱幼、守望相助、诚实守信、勤俭朴素等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所不可缺少的品质。
现代农民的特征: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民自身也发生了巨
大变化,这些变化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1)开放性增加:农民流动性拓宽了发展空间;科技的应用为农村输入的能量;
市场化使农民生产具有了社会性。
(2)自主性增强:生产上自主决定做什么和怎么做?政治上实行了村民自治和民主。流动的自由
目前农民所获得的自由还是有限的,有赖于城乡关系的进一步变革。
(3)职业出现分化:传统农村就业结构单一,劳动、生活等方面差异很小。现在农村出现职业分化,这种职业分化既表现为横向的职业类型增多,也表现为农业纵向的分工增加。农民群体出现分化。
农民职业已分化成八大方面:1.农业劳动者群体。2.农民工群体。3.私营者群体。
4.雇工群体。
5.乡镇企业管理者群体。
6.乡村管理者群体。
7.农村知识分子群体。
8.其它从业人员群体
(4)文化素质的提高,农民观念的更新加快。(观念中的现代化成分增加,但传统观念仍然普遍存在。)创新与进取、时间与效率、竞争与风险意识在一些农民身上得到了体现。但封闭保守意识、安于现状的守常观念、依赖心理和宿命观、宗
派思想和家族观念等在相当的范围内依然存在着。
3、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的表现:(1)农业增收困难,导致的收入差距过大;(2)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导致农民利益受损;(3)农民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导致农民需求不能满足;由于农民靠农业增收困难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城乡差距扩大的原因:农民工低工资,农产品价格低,农村资金外流,农民享受不到土地增值收益等。(目前,农业收入仍然是农民的主要收入。)
农业增收的前提:国家价格保护;补贴;适度垄断;发展特色农业;利用农业多功能性。
农民权益保障的缺失:土地权益保障(失地农民);就业与工资保障(就业歧视与工资拖欠);养老与医疗保障;经营收益保障等。
4、如何切实维护农民权益?
取消一切歧视农民的制度;社会事业与基础设施的城乡一体化;提高农民的组织程度;政府支持农业;全社会关爱农业。
5、知识拓展:新型农民
含义:新型农民是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