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1.4《区域经济联系》教案(湘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3导教案设计: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3导教案设计: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4 区域经济联系【学习目标】1.理解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的成效与意义2.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3.掌握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具体措施、线路等4.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重点难点】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2.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课堂导学】新一代波音737尾翼,分别由我国上海、西安、沈阳三个飞机制造厂生产。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会不会影响到飞机的质量?它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具有怎样的特征?下面我们来学习本节内容。

【自主学习】1.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是什么?2.我国加入WTO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3.什么是区域经济合作?它是如何形成的?4.什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5.什么是经济全球化?6.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有什么关系?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它给世界各国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给包括我国在内的所有国家和地区提出了新了挑战。

我国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差异明显,那么东西部之间应该如何合作呢?一.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回答问题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后,东、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明显加快,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自主学习】我国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有哪些?(一)南水北调【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完成空格内容南水北调规划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大流域连接起来,形成“____________”的总体布局,因此,可实现我国水资源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阅读教材26页的内容并结合所学内容完成下表。

方案东线方案中线方案西线方案路线水源区供水区优点评价缺点(二)西气东输【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完成空格内容西气东输的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________铺设管线到________,全程4167千米。

该工程穿越戈壁、沙漠、黄土高原等地形复杂的区域,三次跨越________,一次跨越________,将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最终送到________。

地理必修3湘教版1.4区域经济联系教案

地理必修3湘教版1.4区域经济联系教案

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状元笔记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是两上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比区域经济一体化包涵的意义和范围更加宽广,内容更加丰富。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具体的保证,是走向经济全球化的阶梯。

通过区域一体化组织的扩大和各个一体化组织的联合,可以推动经济全球化。

在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不仅会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也会给东部地区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和市场,促进东部地区的腾飞,所以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是一种“双赢”。

华北地区缺水严重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①华北地区年总径流量小,且季节分配不均;②华北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城市密集;③水污染严重;④水的浪费严重。

图示法记忆南水北调工程可能带来的影响。

①西气东输主干线经过的地形区主要有: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宁夏平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②西气东输工程自东向西,水分逐渐减少,自然景观出现有规律的经度地带性的变化。

西部电力资源的开发应该以水电为主,水火并举。

水电与火电相比具有无污染、可再生、运营成本低等优点。

燃煤发电,无论是在煤炭产地建坑口电站,还是在东部消费区建火电厂,燃煤造成的废气污染和炉渣占地、土地再利用等问题都不解决,所以说水电的开发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非常大。

通俗地讲,坑口电站就是在煤炭产地建设的大型火电站,就地发电,变运送煤炭为输出电力。

基础整理本节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二是资源跨区域调配;三是产业转移。

综合探究1.对比天燃气与煤的特点,利用状况及对环境的污染状况,分析我国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探究:可如表1-4-5所示。

特点利用状况对环境污染我国分布优点缺点天然气清洁,使用方便,燃烧效率高,价格比较低开采、储运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投资大、回报周期长利用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我国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仅占2.7%,世界平均比重为23%污染轻东北、华北、新疆等地煤炭开采成本低,储存、运输方便,价格便宜使用不方便,燃烧效率低,废气、废渣排放量大煤炭在我要能源消费中结构中占66.1%,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占27%污染重陕西、山西、内蒙古等地从表中可以看出,煤炭作为能源的优点恰好是天然气的缺点,主要表现在开发和利用的技术难度和成本大小及储存、运输的难度大小和回收周期的长短上;煤炭作为能源的缺点正是天然气的优点,主要表现是燃烧效率高低及对环境污染的大小。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1.4区域经济联系教案 湘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1.4区域经济联系教案 湘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1.4区域经济联系教案湘教版必修3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2.理解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效与意义;3.掌握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具体方案及图示;4.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5.理解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6.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用多媒体展示资源跨区域调配情况;2.通过自主学习,然后教师总结的方法获得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对于当代世界经济趋势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扩大地理知识领域;2.通过“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学习,培养关于人类具有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的信念;3.激发热爱地理学中关于社会建设的兴趣,培养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二、教学重点1.资源跨区域调配: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及其意义;2.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及其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2.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

四、教学过程【导入】自1993年首次召开峰会以来,参加APEC峰会的政治巨头,一般都穿东道国的民族服装合影。

那么什么是APEC?【多媒体展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于1989年,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

现有21个成员国,主要是亚洲地区,和太平洋沿岸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组成。

为什么要成立该组织?【承转】答案就在教材中,自学教材24页1、2段,找出:1.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2.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

【过渡】教材以我国为例,介绍区域的经济联系,包括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资源跨区域调配,产业转移,本节课重点学习资源跨区域调配。

【合作探究】探究规则:1.第一组为“南水北调”专家组,第二组为“西气东输”专家组,第三组为“西电东送”专家组,第四组为“记者团”。

2.三大工程的研究组每4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最后每个工程的研究组派一位代表出席新闻发布会。

湘教版必修三1.4《区域经济联系》教学设计(精品).doc

湘教版必修三1.4《区域经济联系》教学设计(精品).doc

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2、了解区域经济合作的含义3、理解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效与意义4、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5、掌握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具体方案及图示6、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7、理解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8、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用多媒体展示资源跨区域调配情况等2、通过提问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总结的方法获得知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于当代世界经济趋势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扩大学生地理知识领域。

2、通过“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学习,培养学生关于人类具有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的信念。

3、激发学生热爱地理学中关于社会建设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教学重点1、资源夸区域调配: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及其意义2、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及其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1、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2、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教学过程]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区域发展差异,了解了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情况及其差异。

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今天,我们来学习区域经济联系,本节主要有三大部分,即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资源夸区域调配,产业转移。

教师问:大家知道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是什么?(让学生在看了书的前提下回答该问题)学生答: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是在区域规划指导下的区域分工与协作,也是一定生产领域的长期协作活动。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相邻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彼此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协调成员国的社会经济政策,进而形成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劳务、技术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域。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类型多种多样,如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等。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3全册 第1章 第4节区域经济联系导学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3全册 第1章 第4节区域经济联系导学案

(2)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 引水,利用京杭大运河提水北送,输送到 。
(3)中线工程:从 水库引水,输送到北京、天津。
(4)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 、支流 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越长江与黄河分水岭 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3.西气东输
4.西电东送
(1)西电东送是指开发 、 、云南、 、 、 、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 、 、 和北京、 等地区。
(2)我国水能资源分布不均匀,90%的可开发装机容量集中在 、 及西北地区。我国经济发达的 地区能源紧缺,能源的消耗量很大。西电东送工程将给我国沿海地区提供大量电力,为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5.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西气东输的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 铺设管线到 ,全程 千米。
(2)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对于加速改善东部地区的 ,有效治理 ,改善沿线地区及 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的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
1.能源和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有利于资源的差距和南北差距、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南水北调
(1)南水北调规划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把 、 、 和海河四大流域连接起来,形成“ ”的总体布局,因此可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第四节 区域经济联系
课前自主探究
一、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1.对口
2.西部地区升。
3.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和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4.东、西部地区合作中,科技、和发达地区选派大批优秀人才支援内地,为西部地区的建设作出了重东部地区企业在与西部地区企业合作中,在输出 、 、 等的同时,也实现了与合作方的“双赢”。尤其是通过合作,西部地区丰富的 得到了合理利用。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教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教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3

第四节 区域经济联系1.区域经济联系的主要形式及我国主要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和产业转移状况。

2.资源跨区域调配和产业转移的背景和意义。

3.学会利用案例分析评价资源跨区域调配和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区域经济联系 1.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2.重要形式 区域经济合作。

3.表现在区域规划指导下的区域分工与协作和一定生产领域的长期协作活动。

二、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1.对口帮扶成效明显。

2.西部地区招商引资发展较快。

3.科技、信息和人才联系日益密切。

4.在合作中实现相互发展。

三、资源跨区域调配 1.背景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西部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能源资源 优势突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2.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缩小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3.主要工程 (1)南水北调:①工程起止点:一线(干线):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到上海。

二线(干线):西起霍尔果斯东到广州。

②意义:①含义: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

②实施原因:电力资源分布及用电负荷分布的不平衡。

③意义:将给我国沿海较发达地区提供大量电力,为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4.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煤炭资源调配为例)(1)影响:①调出地:煤炭资源减少、地面沉降、产业层次偏低等问题。

②调入地:产生大气污染、废渣处理等环境问题。

(2)总体评价:有利影响是主要的,不利影响可以通过工程或技术等手段加以克服。

四、产业转移1.意义(1)是对区际商品贸易与区际要素流动的一种替代。

(2)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本与技术在区域间的流动。

2.我国的产业转移(1)沿海企业向内地迁移。

(2)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

(3)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益。

3.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区域产业发展的转变:①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

区域经济联系-湘教版必修三教案

区域经济联系-湘教版必修三教案

区域经济联系-湘教版必修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区域经济联系的概念和重要性。

2.认识中国区域经济联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掌握区域经济联系的影响因素、模式和作用。

4.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区域经济联系的概念和重要性。

2.区域经济联系的影响因素、模式和作用。

教学难点
1.区域经济联系的发展趋势。

2.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
1. 观看教学视频
通过观看教学视频了解区域经济联系的概念和重要性、区域经济联系的影响因素、模式和作用以及中国区域经济联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 讨论和小组研究
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认真研究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指导性问题,如“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存在哪些问题?”,“如何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3. 课堂演讲和总结
让每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课堂演讲,让其他小组进行点评。

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提高学生总结归纳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反思
区域经济联系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的复杂问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进行研究。

本课程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讨论和小组研究和课堂演讲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但由于本课程的知识面较广,学生可能存在学习压力和认知难度大的问题,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步骤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地理】湘教版必修3 第一章 第四节 区域经济联系(教案)

【地理】湘教版必修3 第一章 第四节 区域经济联系(教案)

3、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正面和负面影响的双重性:(学生举例说明) 草原放牧,一方面获得了经济效益,一方面也破坏了生态环境。(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
第 1 页 共 5 页 Βιβλιοθήκη 一、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 区域人地关系是相互影响的过程,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因此,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反作用。 例:东部季风区主要进行种植业生产,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主要进行畜牧业生产,这本身是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是反过来,由于这种影响,东部季风区的人类活动(种植业)使很多自然景观变成了农田景观,而西部则为牧场等。
2、 人地关系中,人类起主导作用。(学生解释其原因,或举例说明)
原因: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类可以对环境进行主动自觉的改造,使之不断发生变化,以适应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同时人类活动也可不自觉地破坏环境。(在整个可持续发展系统中,人处于中间的管理调控地位。)例: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就体现了人的主导作用。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第四节 区域经济联系
教学目的:
1.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区域地理环境的基本原则。
2.能够用地理环境整体性思想,全面地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以“珠江三解洲”产业转移为例,培养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人类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双重性
教学过程:
导入:阅读探索活动,回答思考题:
小山坡因政府投资大学和商人对学校外服务的建设,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均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自然环境上,大力发展校园绿化和美化,将不毛之地变得环境优美,景色宜人,在人文环境上,由长期无人问津到文化教育、科技、商业活动繁荣,人口稠密。

湘教版必修3 地理:1.4 区域经济联系 教案

湘教版必修3 地理:1.4 区域经济联系  教案

区域经济联系【教材分析】课标中关于本节内容的规定是:“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这条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认识产业的转移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产业迁出区和迁入区及对资源调出区和调入区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本节教材也是以我国为例来阐述区域经济联系的,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二是资源跨地区调配,三是产业转移。

本节内容是对本单元内容的概括与总结,充分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对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本节内容与初中内容联系较密切。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中涉及到的水资源、煤炭资源和天然气资源的地区分布及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都在初中学过,教材这部分内容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与应用。

【学情分析】虽然学生已经在初中学过资源的地区分布及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但从学生的基础看,大多数的学生只是有模糊的印象,并不十分清楚具体的内容。

部分学生可能会事先去复习一下,小部分学生可能会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

了解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效与意义。

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具体方案、图示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正确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知道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的具体路线,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通过角色扮演,正确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和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所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分为二”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重点: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具体方案、图示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调出区和调入区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播放视频:新闻“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教师:APEC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为什么要成立这样的组织?我国为什么要加入这个组织?(出示相关图片)教师简要介绍APEC,引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这两个概念,并强调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

湘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_《区域经济联系》参考教案

湘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_《区域经济联系》参考教案

《区域经济联系》参考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经济合作的含义及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2、理解我国东、西部地区通过经济合作所取得的重大成效;3、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掌握我国几个重点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概况,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影响;4、正确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堂导学】导入:美国信用评级下调全球股市遭遇“黑色星期一”北京时间8月6日,国际评级机构美国标准普尔公司宣布,出于对美国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不断增加的担忧,把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从顶级的AAA级下调至AA+级。

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丧失AAA主权信用评级。

美国信用评级下调拖累全球股市。

学生自学课文前两段。

教师设问: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是什么?学生回答: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阅读材料,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加强区域经济联系与合作是区域发展的必然要求。

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我国东、中、西差异明显,加强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势在必行。

探究一、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学生回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师生共同回忆,教师略作板书。

①缩小东、西部差距,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②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③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发展;④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潜在优势为现实优势。

实施西部大开发后,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明显加快。

学生阅读:得出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成效。

①是对口帮扶成效明显。

②是西部地区招商引资发展较快。

③是东、西部的科技、信息和人才的联系日益密切。

④是东、西部地区在合作中实现了相互发展。

探究二、资源跨区域调配教师设问:我国的水资源、能源资源的分布有何特点?我国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有哪些?学生讨论回答:能源和水资源的资源跨区域调配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缩小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1.4区域经济联系导学案设计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1.4区域经济联系导学案设计

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学习目标】1.明确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

2.明确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主要表现在哪四个方面。

3.知道资源跨区域调配包括能源和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4.明确“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路径、意义和影响。

5.明确区域经济联系的主要形式: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资源跨区域调配;产业转移。

【重点】资源跨区域调配第1课时【自主预习】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预习课本P24-25回答以下问题1.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趋势是什么?2.一般情况下,区域经济合作是如何形成的?3.请同学们举例:常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一、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主要表现在哪四个方面?二、资源跨区域调配1.资源跨区域调配包括哪三大方面?原因是什么?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_______和_________的跨区域调配,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缩小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南水北调南水北调的原因,线路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原因: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且年际变化。

2、“四横三纵”指的是?3、三条线路及其优缺点:①、东线:从长江下游引水,沿提水北上,分两路分别输往和。

优点:有运河现有河道及沿线湖泊可以利用。

工程量较少,建设成本;缺点:水质,黄河以南需逐级提水,耗用大量电能,运行费用高②、中线:从引水可基本自流到、。

优点:可以自流、水质好;缺点:需挖掘渠道,工程量很大。

③、西线:从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开凿输水隧洞调水入。

为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和山西6省区提供灌溉、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促进西北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和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

优点:水质,既可缓解华北缺水,又可缓解西北缺水;缺点:地形,工程量大。

4、南水北调工程对“调出区”和“调入区”地理环境的影响:(P27活动题参考)有利影响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对受水区的有利影响基本相同。

1.4 区域经济联系 第二课时0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全套教案

1.4 区域经济联系 第二课时0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全套教案

1.4 区域经济联系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2、掌握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具体方案及图示3、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用多媒体展示资源跨区域调配情况等2、通过提问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总结的方法获得知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于当代世界经济趋势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扩大学生地理知识领域。

2、通过“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学习,培养学生关于人类具有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的信念。

3、激发学生热爱地理学中关于社会建设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教学重点资源夸区域调配: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及其意义教学难点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教学过程和内容导入:问:我国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有哪些?答: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缩小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南水北调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工程(解读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线规划示意图)教师问:1、南水北调东、中、西三线的起止点分别是哪里?(学生回答略)2、东、中、西三线的优缺点各有哪些?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引水,利用京杭大运河提水北送,并连接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

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经隧洞穿越黄河至天津;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到烟台、威海。

中线工程:从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引水,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1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继续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

(展示中线丹江口水利枢纽等工程图)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活动:讨论南水北调对南方、北方各带来什么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经济方面缓解华北、西北缺水问题,促进工农业经济的巨大发展,缓解城市缺水问题;生态方面可以抑制北方地区因过度抽取地下水而导致的地面下沉问题等学生回答:可能出现的环境生态问题有:如何解决长江东线水质差的问题,实现清水北调;如何解决调水后北方地区随用水量增多而导致的污水增多问题;如何避免可能出现的“大调水,大浪费”的问题;如何避免北方因大量用水可能出现的土壤次生盐碱化问题。

1.4 区域经济联系教案 湘教版必修3

1.4 区域经济联系教案 湘教版必修3

《1.4区域经济联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及课标要求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从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资源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为例)和产业转移(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等三个方面,揭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通过对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典型案例分析(水资源的跨流域调配与能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要求学生认识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与社会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

不仅要关注对资源调出区或调人区地理环境的影响,而且还应关注资源调配中所涉及到的有关区域的影响。

通过对产业转移的三种情况分析,第一种情况,因为当地的环境、资源等问题而将当地的产业向其他区域转移。

第二种情况,因为要寻求新的市场而发生的产业转移。

第三种情况,是为实现地区内部产业布局的均衡发展,以发达地区带动其他地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要求学生通过实例的分析,认识产业的转移对产业迁出区和移入区地理环境不同的影响。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知道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知道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方式;了解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效与意义。

2.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和意义;知道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基本情况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了解产业转移的原因、类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查找资料认识当前世界主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2.通过读图1- 21分析南水北调的调水线路,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通过读图讨论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线路及意义。

3.联系当地的实际例子,讨论转移企业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及造成的环境污染(负面影响)1.理解认识经济全球化的意义,树立正确的全球观。

2.增强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意识,形成正确的资源观。

3.通过对产业转移案例的评价,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分为二”观点的教育。

1.4 区域经济联系 第三课时0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全套教案

1.4 区域经济联系 第三课时0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全套教案

1.4 区域经济联系第三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2、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用多媒体展示资源跨区域调配情况等2、通过提问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总结的方法获得知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于当代世界经济趋势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扩大学生地理知识领域。

2、激发学生热爱地理学中关于社会建设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教学重点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及其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教学过程和内容导入:教师问:产业转移的方式有哪些?(可举例)(学生答略)教师总结:一、区域内部的产业转移:迁移的方向:区域内发达地区→区域内相对落后地区迁移的原因:发达地区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产生人口稠密、交通拥挤、资本过剩、污染严重、自然资源不足等问题,使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逐渐下降。

迁移的意义:①实现地区内部产业布局的协调发展。

②以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实现区域内的协调发展。

③逐步缩小区域内部的经济差距。

二、转移方式:1、广东边远地区地产业集群效应之间的产业转移:意义:既是对区际商品贸易与区际产业要素流动的一种替代,又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本与技术在区域间的流动。

1原因:原材料价格、工资与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会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

2、沿海企业向内地迁移(提一下上节课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迁移的原因:企业为寻求廉价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开拓市场。

迁移的影响:①促进内地欠发达地区发展;②不可避免地对内地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3、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转移的原因:①大陆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投资环境的改善②大陆有廉价的劳动力③大陆有众多的发展机会④大陆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对大陆的意义:加速了大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形成原因:①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面临产业升级。

②广东边远地区劳动力价格、房租、地价相对低廉,工业原料资源丰富。

【课堂设计】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3课件1.4 区域经济联系

【课堂设计】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3课件1.4 区域经济联系





③意义。
环境 效益 经济 效益 社会 效益 促进了能源结构的调整,沿线城市使用清洁燃料,改善了大气环境,提高 了生活品质 推进了新疆及中、西部沿线地区的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促进了产业 结构的调整,带动了冶金、建材、石化、电力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增加了就业机会,加速了西部大开发进程




一、区域经济联系概述
1.当代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2.区域经济合作 (1)概念: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是在区域规划指导下的区域分工与 协作,也是一定生产领域的长期协作活动。 (2)形成:一般在国家的主导下进行,或者是通过地方政府、经济组织、 行业协会的协商联系而形成。 3.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范 围和目的不同,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
范围 地理上 相邻的 国家或 地区 全球 目的 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在区域内 逐步消除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协调成员 国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跨越国界的商品、 资本、 劳务、 技术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域 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管理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 围内的大规模活动
区域经济 一体化 经济全球 化
第四节 区域经济联系
情境导入
富士康科技集团(深圳)是一个拥有 40 万职工,从事电脑、通信 等产业的高新科技代工企业。 自 2010 年 7 月起,富士康火速启 动了搬迁计划,决定把深圳厂区的大部分迁至廊坊、河南、山 西等地。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课程目标 1.了解我 国东、西部地 区的经济合 作。 2.结合案例理 解资源跨区 域调配对区 域地理环境 的影响。 3.理解产业转 移对区域地 理环境的影 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2、了解区域经济合作的含义3、理解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效与意义4、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5、掌握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具体方案及图示6、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7、理解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8、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用多媒体展示资源跨区域调配情况等2、通过提问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总结的方法获得知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于当代世界经济趋势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扩大学生地理知识领域。

2、通过“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学习,培养学生关于人类具有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的信念。

3、激发学生热爱地理学中关于社会建设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教学重点1、资源夸区域调配: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及其意义2、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及其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1、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2、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教学过程]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区域发展差异,了解了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情况及其差异。

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今天,我们来学习区域经济联系,本节主要有三大部分,即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资源夸区域调配,产业转移。

教师问:大家知道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是什么?(让学生在看了书的前提下回答该问题)学生答: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是在区域规划指导下的区域分工与协作,也是一定生产领域的长期协作活动。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相邻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彼此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协调成员国的社会经济政策,进而形成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劳务、技术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域。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类型多种多样,如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等。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区域经济组织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东盟自由贸易协定(AFTA)、欧洲联盟(EU)、欧洲自由贸易协定(EFTA)、欧洲经济区(EEA)、东亚经济论坛(EAEC)、美加自由贸易协定(CUSF T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等。

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管理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活动,包括生产资料、信息、资金、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全球性配置与重组。

它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交织、逐渐融合的重要表现。

在世界范围内,需要确立规范经济行为的国际规则,逐步建立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

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它给世界各国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给包括我国在内的所有国家和地区提出了新了挑战。

一、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一是对口帮扶成效明显,使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人都有了明显增长。

二是西部地区招商引资发展较快,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合作项目不断增多,西部地区实际引进的资金逐年上升。

同时,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和投资力度,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极大地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是在东、西部地区合作中,科技、信息和人才的联系日益密切。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选派大批优秀人才支援内地,为西部地区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四是东、西部地区在合作中实现了相互发展。

东部地区企业在与西部地区企业的合作中,在输出资金、技术、管理等的同时,也实现了与合作方的“双赢”。

尤其是通过合作,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问:我国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有哪些?答: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缩小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南水北调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工程(解读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线规划示意图)教师问:1、南水北调东、中、西三线的起止点分别是哪里?(学生回答略)2、东、中、西三线的优缺点各有哪些?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引水,利用京杭大运河提水北送,并连接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

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经隧洞穿越黄河至天津;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到烟台、威海。

(展示东线输水干线纵断面示意图)中线工程:从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引水,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继续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

(展示中线丹江口水利枢纽等工程图)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活动:讨论南水北调对南方、北方各带来什么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经济方面缓解华北、西北缺水问题,促进工农业经济的巨大发展,缓解城市缺水问题;生态方面可以抑制北方地区因过度抽取地下水而导致的地面下沉问题等学生回答:可能出现的环境生态问题有:如何解决长江东线水质差的问题,实现清水北调;如何解决调水后北方地区随用水量增多而导致的污水增多问题;如何避免可能出现的“大调水,大浪费”的问题;如何避免北方因大量用水可能出现的土壤次生盐碱化问题。

)教师总结:同学们说的都比较充分。

南水北调后我国水资源分布将形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格局,将会大大改善华北、西北地区的水资源缺乏问题,促进工农业的发展,同时会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当然为了避免将可能出现的问题,国家还确定了“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

”的指导方针。

(二)西气东输西气东输主体工程概况(解读西气东输主体工程示意图)(1)西气东输工程的起止点在哪里?起点: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终点:上海通过的省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甘肃省(甘)、宁夏回族自治区(宁)、陕西省(陕)、山西省(晋)、河南省(豫)、安徽省(皖)、江苏省(苏)、上海市(沪)。

(展示西气东输长江穿越示意图)西气东输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1、加速改善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大气污染,改善沿线地区及长江三角洲人民的生活质量。

2、促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3、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活动:1、讨论西气东输对东西部的意义学生回答:改善东部输入地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输出地、输入地及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等2、西气东输需注意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学生回答:在管线工程穿越塔里木盆地时,为了避免对野骆驼生活环境的影响而移动了管线位置;应注意管线工程破土施工对黄土高原为主的沿线地区水土流失的影响等。

(三)西电东送西电东送是指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

(1)三条线路的起止点及输送的主要电力形式是什么?(学生回答:北路从内蒙古西部、陕西、山西及黄河上游将煤电、水电输往京津唐地区;中路从长江流域以长江三峡工程为重心将水电输往华中、华东及华南地区;南路将云南、贵州、广西的水电及贵州煤电输往广东等地。

解读西电东送工程示意图:护工作,将西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教师问:产业转移的方式有哪些?(可举例)(学生答略)教师总结:(一)区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二)区域内部的产业转移:迁移的方向:区域内发达地区→区域内相对落后地区迁移的原因:发达地区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产生人口稠密、交通拥挤、资本过剩、污染严重、自然资源不足等问题,使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逐渐下降。

迁移的意义:①实现地区内部产业布局的协调发展。

②以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实现区域内的协调发展。

③逐步缩小区域内部的经济差距。

广东边远地区地产业集群效应之间的产业转移:意义:既是对区际商品贸易与区际产业要素流动的一种替代,又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本与技术在区域间的流动。

原因:原材料价格、工资与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会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

(1)沿海企业向内地迁移(提一下上节课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迁移的原因:企业为寻求廉价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开拓市场。

迁移的影响:①促进内地欠发达地区发展;②不可避免地对内地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2)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转移的原因:①大陆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投资环境的改善②大陆有廉价的劳动力③大陆有众多的发展机会④大陆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对大陆的意义:加速了大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形成原因:①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面临产业升级。

②广东边远地区劳动力价格、房租、地价相对低廉,工业原料资源丰富。

③广东边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流通条件和投资环境都有明显改善,许多地区已经具备承接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和拓展本地资源型产业的能力。

积极影响:加速了广东边远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了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经济差距。

消极影响:可能给广东边远地区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产业发展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产业发展低级阶段:工业生产规模较小,对环境破坏不大。

重化工业阶段:“三废”污染严重,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高科技产业阶段:产业结构优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趋于减少。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环境的影响: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经历了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从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的类型向知识、技术、服务类型过渡。

在此过程中,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逐步减小。

区域产业转移对环境的影响: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使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加重。

板书设计:[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