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的灵感思维论及其教学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学森的灵感思维论及其教学意义

孙永清

[摘要] 灵感是人类领悟宇宙的突破性的认知方式之一。钱学森教授对灵感思维的涵义、特征、探索与培养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探讨,这些成果对现今的课堂教学仍具有借鉴和启发价值。

[关键词] 钱学森,灵感思维,大成智慧学,直觉思维,课堂教学

以研究应用力学、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学等著称的我国科学家钱学森,在思维科学领域也颇有建树。他于1980年第一次科学地、系统地提出现代思维科学基础理论,将灵感现象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思维形式。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大成智慧学”,旨在使人们面对浩瀚的宇宙和神秘的微观世界,面对新世纪各种飞速发展、变幻莫测而又错综复杂的事物时,能迅速做出科学、准确而又灵活、明智的判断与决策。钱学森对灵感思维的认识,不仅是他的“思维科学”和“大成智慧学”所需要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体系,而且还启迪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原创力的关注,对理性与非理性关系的重新理解,对复杂性和非线性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一、钱学森的灵感思维论

(一)灵感思维的涵义

灵感思维是与直觉思维相近的一种思维形式。相对直觉而言,人们对灵感的了解更少,甚至对它的界定还不甚明了,往往把灵感思维与直觉思维、特异思维等同起来,对灵感现象的描述长期没有脱离原始宗教主义、神赐论、天启论、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束缚。然而,钱学森强调创立一门“灵感学”加以研究,并以系统的、比较的方式对灵感现象做了很好的解释,开拓了灵感思维研究的新视野。

1.什么是灵感思维

钱学森认为,灵感思维是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并列的一种思维形式。它介乎于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之间,是以一定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为基础,通过显意识和潜

意识的自觉沟通而产生认识作用的一种突发性的思维方式【1】。灵感和直觉的产生过程都有“黑箱”运作的特点,但直觉多以形象的、视觉的手段,对问题迅速做出猜想、设想或突然顿悟,尤其对在某个领域十分熟悉的人,无需任何外界事物刺激。钱学森认为,灵感往往是人们完全把意识放开了以后的产物,都是来去无踪的,特别是对知识与经验都缺乏的中学生,所以,心理学家把灵感现象称之为“啊哈反应” [2];灵感思维与特异思维则迥然不同。钱学森认为,灵感思维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平时的悉心观察,深入探微,自然的水到渠成。而特异思维只垂青身体上有特异功能的人,其培养与训练要从特异功能入手。比如,佛家所说的“定能生慧”,即练气功可以增进人的智慧【3】。但灵感与一般意义上的智慧有很大的区别。通过水平测试,人们看到,一个人的智商可能相当高,但产生灵感的能力却很低;反之,有的人在许多方面表现并不出色,但这并不排斥他可能妙招迭出。

由此可见,钱学森肯定灵感“不是什么神灵的感受,而是人类的感受,还是人,所以,并不是什么很神秘的事。”他说:“对灵感的研究不应仅仅只限于美学、心理学和文学艺术领域,还可以从科学领域进行研究。”他还指出:“灵感与其他思维形式不同的是:由于灵感的孕育与潜意识、又与非线性规律相对应,因此灵感是以突发性、瞬息性、独创性为特征的一种非理性、非逻辑、非线性的思维形式,这便是灵感思维的本质。”因而,这种思维在操作上是潜伏的,表现上是顿悟的,在创新与发现中具有很强的突破性,应当更好地发挥其在教学中的效能。

2.灵感思维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个小灵感,在学生的头脑里就可能产生一个小设想、一个小发明、一个小意念、一个小猜想、一个小动机、一个小愿望、一个小方案。就教学本身而言,灵感思维有哪些作用呢?首先,灵感可以开启学生的创造活动。钱学森指出:“凡是有创造经验的同志都知道光靠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不能创造,不能突破的;要创造、要突破得有灵感”。事实上,善于创造的人,喜欢向问题提出挑战,就像着迷于足球或象棋一样,闲暇游玩的愉悦形成了灵感的氛围。但是灵感与创造思维之间的关系,现在还没有人能说得很清楚,可喜的是,美国西北大学和德雷克塞尔大学科学家已揭开大脑“顿悟”之谜,这一研究有助于消除笼罩在人类创造性思维过程之外的神秘色彩。

其次,灵感思维法对于开展科学探究教学意义重大。冥思法、讨论法、暗示法、启发法、迁移法、猜想法、情境创设法、问题悬想法等又被人们称之为灵感思维法,这些方法在科学探究教学中的运用,一是有助于科学探究的选题,二是有助于探究方案的构思与设计,三是有助于探究结论的分析和突破。再次,灵感为学生解决某些复杂问题提供了方向。在学习中,有些问题潜在的信息,往往从这个角度、这个侧面看,荆棘丛生,异常复杂;而换一个角度、换一个侧面看,别开洞天,妙趣横生。在此过程中,大脑中的有序与无序并存,经过对立和斗争,无序向有序转化,当人脑这个开放的非平衡系统产生负熵流的情况下,有可能出现耗散的有序化结构——灵感产生[4]。最后,培养灵感思维能够同时开发脑资源。钱学森指出:“灵感的孕育有一个过程,只不过不在意识范围之内,而在意识范围之外,在潜意识之中,当酝酿成熟,却突然沟通,涌现于意识,成为灵感。”美国著名神经心理学家斯佩里关于“裂脑”研究表明,大脑两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潜意识活动区域多居于“沉默”的右半球,右半球还具有音乐、绘图、综合、整体性的几何空间鉴别实验室和相关实验室资源。灵感的培养与训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右脑,而一个半脑的发展明显有助于另一半脑机能的改善。

在肯定灵感思维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时,不能片面地夸大其功效,更不能将其神秘化,而应抱实事求是的态度。任何灵感的闪现和灵感思维活动,都仅仅只给人们提供了对于解决问题的某种提示,或者提供了有关问题的“毛胚”,决非是对问题的彻底解决或完备的理论。同时,灵感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片面性,甚至有可能把人们引向错误的方向。从灵感出现到问题解决,往往还需要一个艰苦探索的过程。(二)灵感思维的特征

1.思维的饱和性。前苏联学者在对灵感的心理研究中提出了一个“优势灶”理论【5】。认为人们对某一问题的专注或思考,在一段时间内虽然没有想出解决办法,但却由于收集了有关问题的各种信息,并进行了一些解题的尝试,这就在头脑中或心理上建立了一个“优势灶”。钱学森认为,对某个问题思虑成熟是迸发灵感的前提。因为当人们对某一问题孜孜不倦的求索和深刻的思考时,在大脑皮层形成了一触即发的兴奋中心的优势,容易偶然诱发灵感的机缘而豁然贯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