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纲课件
合集下载
动物学课件:两栖纲
![动物学课件:两栖纲](https://img.taocdn.com/s3/m/1ba23c2865ce05087732137f.png)
两栖动物的眼 及其视觉调节
(九)感觉器官发生较大演变
嗅觉:出现陆生四足类的两个特化结构
–出现内鼻孔,使鼻腔具嗅觉功能的同时也是空 气进出的通道
–出现犁鼻器,是鼻腔腹内侧的一对盲囊,能感知 进入口腔的空气或物体的化学性质
(九)感觉器官发生较大演变
侧线
–水生的幼体均具有侧线,结构和功能与鱼类相 似,变态后视生活环境而定,如终生水生的中 国大鲵成体保留侧线神经丘,蛙和蟾蜍的成体 侧线消失
–轴肌的比例发生变化。轴上肌比例减小;轴下 肌比例加大,且分化无3层,即腹外斜肌、腹内 斜肌、腹横肌,以保护和支持内脏
–具四肢肌肉,且变得强大而复杂 –鳃肌退化。少部鳃肌节制咀嚼、舌和喉的运动
腹壁表层主要肌肉
(四)
消化系
口
统的分
化较鱼
类复杂 肠
胃
泄
殖
1、消化道
腔
孔
口咽腔 → 食道 → 胃 → 肠 → 泄殖腔孔
皮肤光滑,无鳞 有分离的尾椎骨、
胸骨和肋骨 低等类群终生具鳃,
无肺或肺不发达 卵生,有的有幼体
生殖
细痣疣螈
(二)有尾目(Urodela或Caudata)
隐鳃鲵科 口大眼小,无眼睑,体侧具纵行肤褶,犁骨齿
长弧形排列,与上颌齿平行,椎体双凹型 小鲵科
具活动眼睑,犁骨齿“U”形或排列成左右两 短列,椎体双凹型,多数种类具颈褶,体侧具肋 沟 蝾螈科
栖居类型 运动器官及侧线
幼体
成体
水栖 有侧线和膜质的尾鳍
水陆两栖
成对的附肢出现, 尾消失;侧线消失
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 消化系统 排泄系统
鳃呼吸
肺呼吸
一心房一心室、单循环 二心房一心室、不 完善的双循环
《动物学,两栖纲》课件
![《动物学,两栖纲》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74d2260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82.png)
四、两栖动物的生态与保护
1 两栖动物的生态
环境
生活在河流、湖泊、 池塘等水域和陆地上 的各种生态环境。
2 两栖动物的分布
和数量变化
受到水污染、栖息地 破坏等因素的影响。
3 两栖动物的保护
与管理
建立保护区、限制捕 捞等措施推动保护工 作。
五、两栖动物的其他相关知识
1 两栖动物在生物科研和医药领域的应用
2 两栖动物的器官结构与功能
具备心脏、肺、消化器官等,适应水陆两栖生活。
3 两栖动物的运动方式和行为习性
跳跃、游泳、爬行等各种运动方式。
三、两栖动物的繁殖与发育
1 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
具备雄性和雌性特征的生殖器官。
2 两栖动物的繁殖方式
包括产卵和胎生两种方式。
3 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和生命周期
由蝌蚪到蛙的生长过程,经历多个阶段。
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开发医药用途。
2 两栖动物在文化艺术中的形象表现
被塑造成吉祥物、形象出现在文学、电影、绘画等艺术作品中。
3 两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及互动
作为观赏、宠物和生态平衡的一部分与人类有着紧密联系。
《动物学,两栖纲》PPT课 件
动物学-两栖纲
一、两栖动物简介
1 两栖动物的特征
2 两栖动无尾两栖类、有
3 两栖动物的生活
习性
同时具备鳃和肺。
尾两栖类和蝾螈类等。
通过变色、蜕皮等方
式适应环境变化。
二、两栖动物的形态与解剖学特征
1 两栖动物的体表特征
光滑的皮肤、四肢适应不同环境、双眼在头部顶部等。
两栖纲ppt课件
![两栖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e0b203d770bf78a652954f0.png)
1.原始的分节现象大部分消失,改变 成纵列或斜行的长肌肉群。
2.轴上肌比例减少;轴下肌分化为3层, 以在陆地上保护和支持内脏。
3.出现四肢肌肉。
五、消化系统
1.消化道
口 →咽→食道→胃→小肠(十二指肠、 回肠)→大肠→泄殖腔→泄殖孔
2.消化腺
肝脏、胰脏、唾液腺
六、呼吸系统
1.呼吸器官
(1)鳃呼吸(幼体及水生种类) (2)肺和皮肤呼吸(陆生种类成体) 2.呼吸方式:吞咽式呼吸
返回
肺
肺囊 返回
肺 囊
返回
吞咽式呼吸
返回
心脏外观图
背面观
腹面观
返回 剖面图
心脏剖面图
外观图 返回
心脏剖面图
பைடு நூலகம்返回
循环途径
肺、皮
(肺循环)
肺皮动脉弓
颈动脉弓
心室
体动脉弓
左心房 右心房 静脉窦 躯干、四肢及内脏
头
(体循环)
返回
雄
性
生
殖
系
统
雌性生殖系统
返回
雌 性 生 殖 系 统
雄性生殖系统 返回
椎体大多为前凹或后凹,少数为双凹。
返回
带骨
肩带:不再与头骨相连, 加固。
腰带:形成髋臼,由髂 骨、坐骨、耻骨 组成。与荐椎相 关节以支撑体重。
返回
(肱骨)
五
趾
型
(桡骨)
附
(尺骨)
肢
(腕骨)
(掌骨) (指骨)
返回
两
栖
类
外枕骨
的
颈椎 躯椎
骨
荐椎
骼
尾杆骨
系
统
胫腓骨
指骨 掌骨 腕骨 肱骨 桡尺骨 股骨
2.轴上肌比例减少;轴下肌分化为3层, 以在陆地上保护和支持内脏。
3.出现四肢肌肉。
五、消化系统
1.消化道
口 →咽→食道→胃→小肠(十二指肠、 回肠)→大肠→泄殖腔→泄殖孔
2.消化腺
肝脏、胰脏、唾液腺
六、呼吸系统
1.呼吸器官
(1)鳃呼吸(幼体及水生种类) (2)肺和皮肤呼吸(陆生种类成体) 2.呼吸方式:吞咽式呼吸
返回
肺
肺囊 返回
肺 囊
返回
吞咽式呼吸
返回
心脏外观图
背面观
腹面观
返回 剖面图
心脏剖面图
外观图 返回
心脏剖面图
பைடு நூலகம்返回
循环途径
肺、皮
(肺循环)
肺皮动脉弓
颈动脉弓
心室
体动脉弓
左心房 右心房 静脉窦 躯干、四肢及内脏
头
(体循环)
返回
雄
性
生
殖
系
统
雌性生殖系统
返回
雌 性 生 殖 系 统
雄性生殖系统 返回
椎体大多为前凹或后凹,少数为双凹。
返回
带骨
肩带:不再与头骨相连, 加固。
腰带:形成髋臼,由髂 骨、坐骨、耻骨 组成。与荐椎相 关节以支撑体重。
返回
(肱骨)
五
趾
型
(桡骨)
附
(尺骨)
肢
(腕骨)
(掌骨) (指骨)
返回
两
栖
类
外枕骨
的
颈椎 躯椎
骨
荐椎
骼
尾杆骨
系
统
胫腓骨
指骨 掌骨 腕骨 肱骨 桡尺骨 股骨
两栖纲的分类课件
![两栖纲的分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ae337ca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7d.png)
• 极北小鲵Salamandrella keyserlingii (小鲵科)
• 极北小鲵是小鲵科分布最北部的种类,在国内主要 分布于东北,国外分布于俄罗斯、蒙古、朝鲜。
新疆北鲵(小鲵科)
• 蝾螈科:东方蝾螈、疣螈 、肥螈等.
• 红瘰疣螈 (Tylototriton shanjing) (蝾螈科)
再生尾。 • 水栖游泳生活。
• 有尾目分类
• 共8~10科、60属、约358种,我国37种。几遍布全 球的温热带地区。
有尾目主要科
隐鳃鲵科 小鲵科 蝾螈科 鳗螈科 钝口螈科
两栖鲵科 陆巨螈科 无肺螈科 洞螈科 急流螈科
•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隐鳃鲵科)
• 【俗名】:娃娃鱼 •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二级
• 无足目特化特征:
• 无四肢,眼退化, • 眼和鼻之间有一可伸缩的触角帮助捕食。
• 脊椎骨达60~280多块,体长10cm~1.5m多。
• 体内受精。
• 分类:5科、160多种。 • 分布于美洲、非洲和亚洲的热带森林中。我国仅有
一种即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
• 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
• 俗称娃娃蛇,头顶和背部有棱嵴。我国云南、广西 有分布。
• 洞螈Proteus anguinus(洞螈科)
• 洞螈科是终生保持幼体形态的水生蝾螈,长有外鳃。 洞螈身长不到30cm,由于生活于洞穴中,身体呈粉 红色,受阳光照射会变色,眼睛隐藏在皮肤下。
• 美西螈Ambystoma mexicanum(钝口螈科)
• 无尾目分类
• 共18科,约2000种,广泛分布于全球。
无尾目
动物学两栖纲课件
![动物学两栖纲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fcc8a345022aaea988f0f61.png)
第二节 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外形 皮肤 骨骼系统 肌肉系统 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 排泄系统 神经和感官 生殖和发育
1、体型
一、体形
蚓螈型:似蚯蚓,四肢退化,尾短而不明显;穴居 生活(如蚓螈和鱼螈等)。
鲵螈型:四肢短小,尾非常发达;终生水栖或繁殖 期水栖(如蝾螈和大鲵等)。
二、由水生过渡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及解决矛盾的具体措施
如何在陆地上支撑体重并完成运动?(五趾型附肢) 如何在空气中完成呼吸?(肺呼吸) 如何防止机体水分蒸发?(被有角质鳞片、羽毛或毛发) 如何在陆地上繁殖后代?(羊膜卵) 如何保持相对稳定的体温?(完全的双循环) 如何同纷繁复杂的环境相适应?(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及感官)
脑皮,且在顶部也发生了零星的神经细胞,称原脑皮。
2.脊髓
颈膨大和腰膨大——与四肢发达及运动加强有关,为该处的神 经细胞和纤维增生所致。
交叉
Ⅷ 背面观
第一对脊神经 腹面观
3.感觉器官
1)侧线器官
两栖动物的幼体或部分水栖鲵螈(肥螈等)身体两侧具有侧线。 其构造与鱼类极为相似。
2)视觉器官
具有能活动的眼睑和瞬膜,以及泪腺和哈氏腺; 晶体与角膜的间距较远,适于观察远处物体; 具有“睫状肌”(脉络膜张肌),可协助调节视觉作用。 视觉调节方式:改变晶体与角膜之间的距离、改变晶体的弧度。 两栖类的视觉初步适应了陆生,但其视觉能力不强。
3、声带
声带为陆生四足动物所具有; 脊椎动物中,从两栖类开始出现声带。 声带是两片富有弹性的纤维带,长在杓状软骨内侧。当空
气自肺中冲出时,就会引起声带游离缘的振动而发声。 雄蛙声囊相当于共鸣箱,能使声带所发出的声音因共鸣而
扩大。雌蛙没有声囊。蟾蜍无论雌雄性皆无声囊。
【精品】普通动物学两栖纲教学课件
![【精品】普通动物学两栖纲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491831f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ac.png)
大鲵
极北小鲵
无斑肥螈
3)无尾目:成体无尾,皮肤裸露,富黏液腺
或毒腺,四肢发达,善于跳跃,具尾杆骨,有 胸骨无肋骨,耳具鼓室及鼓膜。眼具可动眼睑。
1)眼: A.具活动的下眼睑、泪腺和透明的瞬膜. B.角膜突出,水晶体近圆形而稍扁平. C.水晶体牵引肌能拉水晶体向前移动.另 有脉络
膜和水晶体之间的一些肌肉能协助水晶体牵引肌 的调节
• 2)耳:比鱼类具有很大的进步. • A.有中耳(与鲨鱼的喷水孔同源)
中耳的结构有鼓室、鼓膜、耳柱骨、卵 圆窗 • B.内耳与鱼类相似,但已有瓶状囊
8、泌尿生殖 排泄器官:肾脏、皮肤、肺
肾脏 输尿管 泄殖腔 (1对) (1对) (1个)
膀胱(1个) 泄殖腔孔通体外
脂肪体 图 17
-
睾丸 14
肾脏 雄
肾上腺 蛙
输精管
的 泄
膀胱
殖 泄殖腔 系
统
2)生殖系统 (1)雄:精巢(1对)——输精小管——肾—
—输尿管——储精囊——泄殖腔 (2)雌:卵巢(1对)——输卵管——泄殖腔。 (3)脂肪体:雌雄生殖腺附近的黄色指状突起
• D.尾杆骨:胚胎期几个尾椎骨愈合而成.
•
┏━━上胸骨━┐
•
┣━━肩胸骨─┴─蟾蜍无此骨
• ②胸骨:━━━╋━━上乌喙骨
•
┣━━中胸骨
•
┗━━剑胸骨
• 固胸型:
肩带与胸骨组合的一种类型。主 要特征是左右上乌喙骨极小, 外侧与前喙骨和喙骨相连,内 侧左右上喙骨在腹中线紧密相 连而不重叠,甚至有的种类愈 合成一条狭窄的上喙骨。肩带 不能通过上喙骨左右交错活动。 蛙科、树蛙科及姬蛙科。
于皮肤呼吸,调节体温。 • 具有色素细胞,产生保护色 • 耳后腺:蟾酥(中药)
第十四章两栖纲ppt课件
![第十四章两栖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c12109b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08.png)
15
肌肉开始分化:轴下肌分化,附肢肌变强大而复杂。
16
5、消化系统的分化较鱼类复杂。
消化管:口、口咽腔(牙齿、舌、內鼻孔、耳咽管孔、喉 门)、食道、胃(贲门、幽门)、小肠(十二指肠和回肠)、 大肠、直肠、泄殖腔。 消化腺:肝脏、胰脏。
17
18
6、神经系统特点:
脑分五部分,排列在同一个平面上,无脑弯曲;大脑半 球分化比鱼类明显,出现原脑皮。
口 外鼻孔头 眼睛 鼓膜
与鱼类相比,神经感 官发生了哪些变化?
瞬膜
20
21
8、生殖发育特点: 生殖器官:
22
发育特点:
多数体外受精,受精卵的发育在水中进行,均有幼体 阶段,发育需变态,不能离开水。
23
9、变温动物(外温动物、冷血动物):
变温:动物代谢水平低,神经体液调节能力弱, 保温散热能力差,体温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12
4、支持和运动系统已基本具备陆生脊椎动物的模式
脊柱的分化:分为颈椎、躯椎、荐椎和尾椎;颈椎一枚,头部 不能转动; 椎体为后凹或前凹,出现了胸骨。 头骨脱离肩带的束缚,头骨减轻。
13
14
开始出现五指型附肢
五趾型附肢:陆生脊椎动物动物四肢较强大,一般具有五趾, 且具有多支点的杆杠运动的关节,不仅整个附肢可以相对躯体 做运动,而且附肢的各部分彼此可做相对的杆杠运动,陆生脊 椎动物的附肢称之为五趾型附肢。
休眠:环境恶化时,动物体通过降低代谢水平进 入麻痹状态,待环境改善时重新活动的现象。是对 不良环境的适应。
环境温度是两栖类生存中重要条件之一,当温度 降低到7-8℃时,大都进入冬眠状态。环境温度过高, 则进入夏眠状态。
24
两栖动物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
肌肉开始分化:轴下肌分化,附肢肌变强大而复杂。
16
5、消化系统的分化较鱼类复杂。
消化管:口、口咽腔(牙齿、舌、內鼻孔、耳咽管孔、喉 门)、食道、胃(贲门、幽门)、小肠(十二指肠和回肠)、 大肠、直肠、泄殖腔。 消化腺:肝脏、胰脏。
17
18
6、神经系统特点:
脑分五部分,排列在同一个平面上,无脑弯曲;大脑半 球分化比鱼类明显,出现原脑皮。
口 外鼻孔头 眼睛 鼓膜
与鱼类相比,神经感 官发生了哪些变化?
瞬膜
20
21
8、生殖发育特点: 生殖器官:
22
发育特点:
多数体外受精,受精卵的发育在水中进行,均有幼体 阶段,发育需变态,不能离开水。
23
9、变温动物(外温动物、冷血动物):
变温:动物代谢水平低,神经体液调节能力弱, 保温散热能力差,体温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12
4、支持和运动系统已基本具备陆生脊椎动物的模式
脊柱的分化:分为颈椎、躯椎、荐椎和尾椎;颈椎一枚,头部 不能转动; 椎体为后凹或前凹,出现了胸骨。 头骨脱离肩带的束缚,头骨减轻。
13
14
开始出现五指型附肢
五趾型附肢:陆生脊椎动物动物四肢较强大,一般具有五趾, 且具有多支点的杆杠运动的关节,不仅整个附肢可以相对躯体 做运动,而且附肢的各部分彼此可做相对的杆杠运动,陆生脊 椎动物的附肢称之为五趾型附肢。
休眠:环境恶化时,动物体通过降低代谢水平进 入麻痹状态,待环境改善时重新活动的现象。是对 不良环境的适应。
环境温度是两栖类生存中重要条件之一,当温度 降低到7-8℃时,大都进入冬眠状态。环境温度过高, 则进入夏眠状态。
24
两栖动物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
动物生物学两栖纲 ppt课件
![动物生物学两栖纲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b798d5b650e52ea5518987b.png)
12
5.神经系统仍处于与鱼类相似的较低水平
大脑:原脑皮
间脑:松果体、视丘、 下丘脑
中脑:视叶、大脑脚,
仍是神经系统的最高 中枢
小脑:
延脑:菱形窝
植物性神经系统发达 ppt课件
13
6.感觉器官的演变
(1)听觉:出现中耳(鼓膜和耳柱骨)
(2)视觉:角膜凸出,晶体稍扁平,晶体距角膜较远,适于 远视。具泪腺,下眼睑可活动,以湿润眼球。
肺
ppt课件
6
(2)不完全的双循环
血管系统: 心脏 、动脉系统和静脉系统
ppt课件
7
ppt课件
8
3.支持和运动系统已基本具备了陆 生动物的模式
(1)头骨:骨化程 度不高,平底型
(2)脊柱分化:颈
椎(环椎1枚)、躯 干椎、荐椎(1枚) 和尾椎(尾杆骨)
前凹型或后凹型椎体
ppt课件
9
(3)典型的五趾(指)型四肢出现 肩带:乌喙骨、肩胛骨、上乌喙骨、锁骨 腰带:髂骨、坐骨、耻骨
ppt课件
10
(4)肌肉开始分化
①部分肌肉保留原始分节现 象;
②轴上肌比例减小; ③附肢肌变得强大而复杂。
ppt课件
11
4.消化系统的分化较鱼类复杂
(1)消化管
口(齿、舌)、口咽腔(口 腔腺)、食道、胃、小肠 (十二指肠、回肠)、大肠(直 肠)、泄殖腔、泄殖腔孔
(2)消化腺
肝脏、胰脏、胆囊
ppt课件
4、 大多数两栖类在其生活史中具有变态阶段,幼体为水生的 蝌蚪,蝌蚪结构似鱼,以鳃呼吸,经变态后产生陆生的以肺 呼吸的成体。在繁殖期返回水中产卵。
ppt课件
22
18
ppt课件
章两栖纲ppt课件
![章两栖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e4c83c4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c3.png)
类胸、肋骨均有;无足类无胸骨、但肋骨发达
• 四、肌肉系统
1. 躯干肌:水生种类分化不明显,陆生种类分化明显
2. 最大的特点是出现了适应于陆生的四肢肌
3. 鳃部肌肉退化,少部形成管咀嚼、舌喉运动的肌肉
4.运动是由作用相反的肌肉群协调作用的,这种作用 相反的肌肉,叫颉抗肌
12
五、消化系统
1.口腔结构复杂,具粘液腺、肌质舌及上颌齿、内鼻 孔、耳咽管孔、喉门等,蛙还具声囊且舌前端游离。 2 .消化道与消化腺与鱼类无很大的区别,但胃已出现, 肝脏与胰脏分开。 3.具泄殖腔。肛门开口于泄殖腔。 4.眼睛在关闭时具有帮助吞咽食物的作用。
5
• (五)由水生过渡到陆生
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1. 如何在陆地上支持身体并完成运动 2. 如何利用空气中氧气进行呼吸 3. 如何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4. 在陆地上繁殖 5. 要求具备维持较高的体内理化活动所须的
温度条件 6. 要求具备适应于陆地生活所必须的神经系
统和感官 6
• 三、骨骼系统
1、头骨
类相似。
22
蛙脑模式图(A)背面(B)腹面
23
蛙 耳 构 造 示 意 图
24
第三节 两栖纲的分类
• 一、分类概述 现存的两栖纲动物有蚓螈目(
Caeciliformes)蝾螈目(Salamandriformes)和蛙形目( Rani-formes)等3个目,有398属,34科,约4200种。我 国产两栖纲动物280余种。
• 二、检索
1.四肢及带骨退化┉┉┉┉┉┉┉┉┉┉┉┉┉┉┉无足目 成体具四肢及带骨┉┉┉┉┉┉┉┉┉┉┉┉┉┉┉┉ 2
2.终生具长尾┉┉┉┉┉┉┉┉┉┉┉┉┉┉┉┉┉有尾目 仅幼体有尾,成体无尾┉┉┉┉┉┉┉┉┉┉┉┉无尾目
• 四、肌肉系统
1. 躯干肌:水生种类分化不明显,陆生种类分化明显
2. 最大的特点是出现了适应于陆生的四肢肌
3. 鳃部肌肉退化,少部形成管咀嚼、舌喉运动的肌肉
4.运动是由作用相反的肌肉群协调作用的,这种作用 相反的肌肉,叫颉抗肌
12
五、消化系统
1.口腔结构复杂,具粘液腺、肌质舌及上颌齿、内鼻 孔、耳咽管孔、喉门等,蛙还具声囊且舌前端游离。 2 .消化道与消化腺与鱼类无很大的区别,但胃已出现, 肝脏与胰脏分开。 3.具泄殖腔。肛门开口于泄殖腔。 4.眼睛在关闭时具有帮助吞咽食物的作用。
5
• (五)由水生过渡到陆生
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1. 如何在陆地上支持身体并完成运动 2. 如何利用空气中氧气进行呼吸 3. 如何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4. 在陆地上繁殖 5. 要求具备维持较高的体内理化活动所须的
温度条件 6. 要求具备适应于陆地生活所必须的神经系
统和感官 6
• 三、骨骼系统
1、头骨
类相似。
22
蛙脑模式图(A)背面(B)腹面
23
蛙 耳 构 造 示 意 图
24
第三节 两栖纲的分类
• 一、分类概述 现存的两栖纲动物有蚓螈目(
Caeciliformes)蝾螈目(Salamandriformes)和蛙形目( Rani-formes)等3个目,有398属,34科,约4200种。我 国产两栖纲动物280余种。
• 二、检索
1.四肢及带骨退化┉┉┉┉┉┉┉┉┉┉┉┉┉┉┉无足目 成体具四肢及带骨┉┉┉┉┉┉┉┉┉┉┉┉┉┉┉┉ 2
2.终生具长尾┉┉┉┉┉┉┉┉┉┉┉┉┉┉┉┉┉有尾目 仅幼体有尾,成体无尾┉┉┉┉┉┉┉┉┉┉┉┉无尾目
两栖纲课件
![两栖纲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6110b200912a21614792996.png)
3、雨蛙科
图17-27 日本雨蛙
4、蛙科
中国林蛙
泽蛙
虎纹蛙
棘胸蛙
图17-28 中国林蛙、泽蛙、虎纹蛙、棘胸蛙
5、树蛙科
图17-29 树蛙
6、姬蛙科
图17-30 北方狭口蛙
第五节
一、起源
两栖类的起源与演化
古总鳍鱼类 鱼头螈 古两栖类
图17-31 肺鱼、总鳍鱼和有尾两栖类前肢骨的比较
似鱼的特征?似两栖类的特征?
(二)脊髓
出现了颈膨大和腰膨大
交叉
图 17 18 蛙 的 脑
Ⅷ 第一对脊神经
(三)脑神经 (四)脊神经
10对
出现了集中的神经丛: 臂和坐骨神经丛
臂神经丛
(五)植物性神经系统
图 17-19 蛙的 神经 系统
腰荐神经丛
十一、感觉器官
(一)侧线器官
幼体及水生两栖类
陆生特点?
(二)视觉器官
图 17 20 蛙 眼 的 纵 切 面
(三)嗅觉器官
鼻腔有嗅觉和呼吸的两重机能 (四)听觉器官 中耳、内耳
半规管
鼓膜 延脑 听神经 耳柱骨 鼓室
图 1720b 蛙 耳 的 结 构
咽鼓管
肩 胛 骨
图17-20c 鲵螈类的听觉传导系统
第四节
两栖纲的分类
现存3目,约4 200种。我国有280种
一、无足目(Apoda,蚓螈目Caeciliformes)
-
锄骨齿
耳咽管孔
鸣囊孔 舌根
图17-6 青蛙的口咽腔 图17-7 蛙捕虫时舌的动作
六、呼吸系统
1、幼体用鳃呼吸 2、变态后用肺呼吸 呼吸系统组成:鼻、口腔、喉气管室、肺
3、皮肤、口咽腔黏膜亦可呼吸
第十八章两栖纲ppt课件
![第十八章两栖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2620567e53a580217fcfe63.png)
消化系统
➢ 消化腺:肝脏〔2—3叶〕、胰脏 ➢ 消化管:口咽腔、食道、胃、肠、泄殖腔 ➢ 消化系统的特点: ➢ 1、两栖类的口咽腔构造复杂。 ➢ 2、具肌肉质的舌可自动捕食。 ➢ 3、出现了唾液腺可潮湿食物,陆生动物特
征。
五、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
➢ 组成:鼻、口咽腔、喉气管室、肺脏
➢ 特点:
➢ 肺脏:一对构造简单的薄壁盲囊,其内 壁
三、肌肉系统特点
由鱼类进化到两栖类,上陆后的运动更 加复杂化〔游泳、爬行、腾跃〕。两栖类 肌肉有如下特点: 1、肌肉分节景象已不明显。构成肌肉块。 〔腹直肌仍有分节的遗址〕 2、具四肢肌肉,而且后肢肌肉兴隆。 3、鳃肌退化,少部分鳃肌演化为舌、喉部的 肌肉。
青蛙的内脏解剖
脾
四、消化系统
咽
鼓膜
青蛙的口咽腔
蛙的骨骼系统〔四肢骨〕
指骨 桡尺骨
径腓骨 跗骨
➢ 带骨及肢骨特点: ➢ ① 肩带已不附着在头骨上,使头部和前肢的活动
性 ➢ 均增大。 ➢ ② 腰带借荐椎与脊柱相连,使后肢可以支撑身体。
〔但荐椎1枚支撑力极弱〕。 ➢ ③ 四肢骨的构造与其它陆生脊椎动物类似。 ➢ 前肢:桡骨尺骨愈合为桡尺骨、第1指隐于皮下 ➢ 后肢:胫骨腓骨愈合为胫腓骨、2枚跗骨甚大
➢
枕骨髁相关节,头部可上下稍能活
动。
➢ 荐椎:与腰带相连使后肢获得 较大的支持。
➢ 椎骨类型:青蛙:参差型〔7前凹型、1双
双凹型与前凹型和后凹型
3、带骨及肢骨
肩带构造
腰带构造
上肩胛骨
肩臼
髂
髋臼
髂骨
陆生脊椎动物附肢构造方式图
耻骨
前肢: 肱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指骨 后肢: 股骨—胫骨、腓骨—跗骨—跖骨—趾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从水生到陆生面临的主要矛盾
1、在陆地上支持体重并完成运动 2、呼吸介质的改变 3、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4、在陆地繁殖 5、维持温度 6、适应于陆地的感官和神经系统
第二节 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1、成体具五趾型附肢 2、脊椎有颈、躯、荐、尾椎的分化 3、头骨具2个枕骨髁 4、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 5、成体心脏3腔,不完全双循环 6、具肌肉质舌和口腔腺 7、眼具眼睑,耳除内耳外还有中耳 8、个体发生需经过变态,幼体水生 9、新陈代谢水平低,调节能力弱,属变温动物
第十七章 两栖纲 (Amphibia)
第一节 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 • 第二节 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 第三节 两栖类躯体结构概述 • 第四节 两栖纲的分类 • 第五节 两栖纲的起源和演化 • 第六节 两栖类的经济意义
第十七章 两栖纲 (Amphibia)
第一节 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
一、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 湿度、温度、含氧量、密度
特征: 分类:20科,约3 500种。我国有7科,约240种
1、盘舌蟾科:东方铃蟾 舌圆盘形,舌端无缺 刻,不能伸出口外
图17-25 东方铃蟾
2、蟾蜍科:大蟾蜍、花背蟾蜍、黑眶蟾蜍
花背蟾蜍
黑眶蟾蜍 图17-26大蟾蜍、花背蟾蜍、黑眶蟾蜍
3、雨蛙科
图17-27 日本雨蛙
4、蛙科
中国林蛙
泽蛙
虎纹蛙
肩臼 上喙骨
喙骨 中胸骨
正胸骨
髋臼
剑胸骨 耻骨
坐骨
A
B
图17-3b A、 黑斑蛙的肩带及胸骨(腹面观),B、腰带
肩臼
锁骨 肩臼
图17-3c 青蛙与蟾蜍的肩带
四、肌肉系统
出现了肌肉群 具有四肢肌肉
图17-4 蛙的肌肉系统
五、消化系统
{消化管:口咽腔、食道、胃、肠、泄殖腔 消化腺:肝脏、胰脏
-
图 17 5
图
17
-8 蛙 的 呼 吸 系 统
图17-9 蛙蟾类的呼吸动作
七、循环系统
(一)心脏及血液循环方式
1、幼体似鱼,心室、心房各1个。 2、成体具1个静脉窦、2个心房、1个心室、1个动脉圆锥。
心脏
鳃 身体各部分
肺 肺循环
心脏
体循环 身体各部分
单循环
双循环
图
17
-
10
蛙
的
心
左心耳
脏
右心耳 间隔
图 17 11
雌性
卵巢 腹腔 输卵管口
(1对)
(1对)
输卵管 (1对)
子宫(1对) 泄殖腔 体外
(二)生殖方式 卵生、卵胎生
图 17 16 两 栖 动 物 的 卵 和 精 包
(三)胚胎发育和变态
图17-17 青蛙的发育各阶段
十、神经系统
(一)脑
1、大脑分化较鱼类明显 2、出现了原脑皮(archipallium) 3、中脑视叶发达 4、小脑不发达
膀胱(1个) 泄殖腔孔通体外
脂肪体 图 17
-
睾丸 14
肾脏 雄
肾上腺 蛙
输精管
的 泄
膀胱
殖 泄殖腔 系
统
九、生殖系统
(一)生殖器官
图
17 脂肪体
-
15 毕特氏器 蟾 肾上腺 蜍 精巢 的 输精细管 泄 输精尿管 殖 系 统 膀胱
脂肪体
肾脏 卵巢 子宫
雄性
精巢 输精小管 肾脏 输尿管 泄殖腔 体外 (1对) (若干)
蛙 的 内 脏 解 剖
锄骨齿 鸣囊孔
耳咽管孔 舌根
图17-6 青蛙的口咽腔
图17-7 蛙捕虫时舌的动作
六、呼吸系统
1、幼体用鳃呼吸 2、变态后用肺呼吸
呼吸系统组成:鼻、口腔、喉气管室、肺 3、皮肤、口咽腔黏膜亦可呼吸 4、呼吸动作:吞咽式呼吸(bucco-pharyngeal
respiration)
棘胸蛙
图17-28 中国林蛙、泽蛙、虎纹蛙、棘胸蛙
5、树蛙科
图17-29 树蛙
6、姬蛙科
图17-30 北方狭口蛙
第五节 两栖类的起源与演化
一、起源
鱼头螈
古总鳍鱼类
古两栖类
图17-31 肺鱼、总鳍鱼和有尾两栖类前肢骨的比较
似鱼的特征?似两栖类的特征?
图17-32 鱼头(石)螈(Ichthyostega)骨骼和外形复员图
二、演化
起源于泥盆纪繁盛于石炭纪和二叠纪衰退于三叠纪和侏罗纪初
第三节 两栖类躯体结构概述
一、外形
蠕虫状 穴居
{ 1、体型 鱼状 水栖 蛙状 陆栖
鱼螈 大鲵 蛙类
2、体分区:分4部分 头部、躯干部、尾部、四肢
二、皮肤
1、由表皮和真皮组成 2、皮肤裸露,光滑无鳞 3、皮肤富于腺体、血管,具呼吸功能 4、具色素细胞 5、皮肤下有发达的淋巴间隙
图17-1 蛙的皮肤
两 栖 纲 动 物 的 动 脉 弓
(二)动脉系统 (三)静脉系统
图 17 12 蛙 的 动 脉 和 静 脉 系 统
(四)淋巴系统(lymphatic system)
组成:淋巴管、淋巴窦、淋巴心、淋巴液
图 17 13 蛙 的 皮 下 淋 巴 窦
八、排泄系统 排泄器官:肾脏、皮肤、肺
肾脏 输尿管 泄殖腔 (1对) (1对) (1个)
三、骨骼系统
头骨
{ 中轴骨 脊柱
{
胸骨
{ 附肢骨 带骨 肢骨
图17-2 蛙的骨骼
(一)头骨
图 17 -3 蛙 的 颅 骨
(二)脊柱
分区: 颈椎、躯干椎、荐椎、尾椎
颈椎1枚(寰椎)、荐椎1枚
椎体类型:双凹型、前凹型、后凹型
(三)胸骨、带骨及肢骨
前胸骨
上胸骨 肩胸骨
前喙骨
肩胛骨
锁骨
上肩胛骨
髂骨
图17-21 版纳鱼螈
二、有尾目(Caudata,蝾螈目 Salamandriformes) 特征: 分类:9科,约358种。我国产3科,约37种
1、隐鳃鲵科:大鲵 2、小鲵科:极北小鲵 3、蝾螈科:东方蝾螈
肥螈
图17-22 大鲵
图17-23 极北小鲵
图 1724 东 方 蝾 螈
三、无尾目(Anura,蛙形目Raniformes)
-
20 蛙 眼 的 纵 切 面
(三)嗅觉器官 鼻腔有嗅觉和呼吸的两重机能
(四)听觉器官 中耳、内耳
半规管
延脑 听神经
图
鼓膜
17-
20b
耳柱骨
蛙
鼓室耳的结构咽鼓管肩 胛 骨
图17-20c 鲵螈类的听觉传导系统
第四节 两栖纲的分类
现存3目,约4 200种。我国有280种
一、无足目(Apoda,蚓螈目Caeciliformes) 特征: 分类:5科、160多种。我国仅产1种
(二)脊髓
出现了颈膨大和腰膨大
图 17 交叉 18 蛙 的 脑
Ⅷ 第一对脊神经
(三)脑神经 10对 (四)脊神经
出现了集中的神经丛: 臂和坐骨神经丛
(五)植物性神经系统
图 17-19 蛙的 神经 系统
臂神经丛 腰荐神经丛
十一、感觉器官
(一)侧线器官 幼体及水生两栖类
(二)视觉器官
陆生特点?
图
17
1、在陆地上支持体重并完成运动 2、呼吸介质的改变 3、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4、在陆地繁殖 5、维持温度 6、适应于陆地的感官和神经系统
第二节 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1、成体具五趾型附肢 2、脊椎有颈、躯、荐、尾椎的分化 3、头骨具2个枕骨髁 4、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 5、成体心脏3腔,不完全双循环 6、具肌肉质舌和口腔腺 7、眼具眼睑,耳除内耳外还有中耳 8、个体发生需经过变态,幼体水生 9、新陈代谢水平低,调节能力弱,属变温动物
第十七章 两栖纲 (Amphibia)
第一节 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 • 第二节 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 第三节 两栖类躯体结构概述 • 第四节 两栖纲的分类 • 第五节 两栖纲的起源和演化 • 第六节 两栖类的经济意义
第十七章 两栖纲 (Amphibia)
第一节 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
一、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 湿度、温度、含氧量、密度
特征: 分类:20科,约3 500种。我国有7科,约240种
1、盘舌蟾科:东方铃蟾 舌圆盘形,舌端无缺 刻,不能伸出口外
图17-25 东方铃蟾
2、蟾蜍科:大蟾蜍、花背蟾蜍、黑眶蟾蜍
花背蟾蜍
黑眶蟾蜍 图17-26大蟾蜍、花背蟾蜍、黑眶蟾蜍
3、雨蛙科
图17-27 日本雨蛙
4、蛙科
中国林蛙
泽蛙
虎纹蛙
肩臼 上喙骨
喙骨 中胸骨
正胸骨
髋臼
剑胸骨 耻骨
坐骨
A
B
图17-3b A、 黑斑蛙的肩带及胸骨(腹面观),B、腰带
肩臼
锁骨 肩臼
图17-3c 青蛙与蟾蜍的肩带
四、肌肉系统
出现了肌肉群 具有四肢肌肉
图17-4 蛙的肌肉系统
五、消化系统
{消化管:口咽腔、食道、胃、肠、泄殖腔 消化腺:肝脏、胰脏
-
图 17 5
图
17
-8 蛙 的 呼 吸 系 统
图17-9 蛙蟾类的呼吸动作
七、循环系统
(一)心脏及血液循环方式
1、幼体似鱼,心室、心房各1个。 2、成体具1个静脉窦、2个心房、1个心室、1个动脉圆锥。
心脏
鳃 身体各部分
肺 肺循环
心脏
体循环 身体各部分
单循环
双循环
图
17
-
10
蛙
的
心
左心耳
脏
右心耳 间隔
图 17 11
雌性
卵巢 腹腔 输卵管口
(1对)
(1对)
输卵管 (1对)
子宫(1对) 泄殖腔 体外
(二)生殖方式 卵生、卵胎生
图 17 16 两 栖 动 物 的 卵 和 精 包
(三)胚胎发育和变态
图17-17 青蛙的发育各阶段
十、神经系统
(一)脑
1、大脑分化较鱼类明显 2、出现了原脑皮(archipallium) 3、中脑视叶发达 4、小脑不发达
膀胱(1个) 泄殖腔孔通体外
脂肪体 图 17
-
睾丸 14
肾脏 雄
肾上腺 蛙
输精管
的 泄
膀胱
殖 泄殖腔 系
统
九、生殖系统
(一)生殖器官
图
17 脂肪体
-
15 毕特氏器 蟾 肾上腺 蜍 精巢 的 输精细管 泄 输精尿管 殖 系 统 膀胱
脂肪体
肾脏 卵巢 子宫
雄性
精巢 输精小管 肾脏 输尿管 泄殖腔 体外 (1对) (若干)
蛙 的 内 脏 解 剖
锄骨齿 鸣囊孔
耳咽管孔 舌根
图17-6 青蛙的口咽腔
图17-7 蛙捕虫时舌的动作
六、呼吸系统
1、幼体用鳃呼吸 2、变态后用肺呼吸
呼吸系统组成:鼻、口腔、喉气管室、肺 3、皮肤、口咽腔黏膜亦可呼吸 4、呼吸动作:吞咽式呼吸(bucco-pharyngeal
respiration)
棘胸蛙
图17-28 中国林蛙、泽蛙、虎纹蛙、棘胸蛙
5、树蛙科
图17-29 树蛙
6、姬蛙科
图17-30 北方狭口蛙
第五节 两栖类的起源与演化
一、起源
鱼头螈
古总鳍鱼类
古两栖类
图17-31 肺鱼、总鳍鱼和有尾两栖类前肢骨的比较
似鱼的特征?似两栖类的特征?
图17-32 鱼头(石)螈(Ichthyostega)骨骼和外形复员图
二、演化
起源于泥盆纪繁盛于石炭纪和二叠纪衰退于三叠纪和侏罗纪初
第三节 两栖类躯体结构概述
一、外形
蠕虫状 穴居
{ 1、体型 鱼状 水栖 蛙状 陆栖
鱼螈 大鲵 蛙类
2、体分区:分4部分 头部、躯干部、尾部、四肢
二、皮肤
1、由表皮和真皮组成 2、皮肤裸露,光滑无鳞 3、皮肤富于腺体、血管,具呼吸功能 4、具色素细胞 5、皮肤下有发达的淋巴间隙
图17-1 蛙的皮肤
两 栖 纲 动 物 的 动 脉 弓
(二)动脉系统 (三)静脉系统
图 17 12 蛙 的 动 脉 和 静 脉 系 统
(四)淋巴系统(lymphatic system)
组成:淋巴管、淋巴窦、淋巴心、淋巴液
图 17 13 蛙 的 皮 下 淋 巴 窦
八、排泄系统 排泄器官:肾脏、皮肤、肺
肾脏 输尿管 泄殖腔 (1对) (1对) (1个)
三、骨骼系统
头骨
{ 中轴骨 脊柱
{
胸骨
{ 附肢骨 带骨 肢骨
图17-2 蛙的骨骼
(一)头骨
图 17 -3 蛙 的 颅 骨
(二)脊柱
分区: 颈椎、躯干椎、荐椎、尾椎
颈椎1枚(寰椎)、荐椎1枚
椎体类型:双凹型、前凹型、后凹型
(三)胸骨、带骨及肢骨
前胸骨
上胸骨 肩胸骨
前喙骨
肩胛骨
锁骨
上肩胛骨
髂骨
图17-21 版纳鱼螈
二、有尾目(Caudata,蝾螈目 Salamandriformes) 特征: 分类:9科,约358种。我国产3科,约37种
1、隐鳃鲵科:大鲵 2、小鲵科:极北小鲵 3、蝾螈科:东方蝾螈
肥螈
图17-22 大鲵
图17-23 极北小鲵
图 1724 东 方 蝾 螈
三、无尾目(Anura,蛙形目Raniformes)
-
20 蛙 眼 的 纵 切 面
(三)嗅觉器官 鼻腔有嗅觉和呼吸的两重机能
(四)听觉器官 中耳、内耳
半规管
延脑 听神经
图
鼓膜
17-
20b
耳柱骨
蛙
鼓室耳的结构咽鼓管肩 胛 骨
图17-20c 鲵螈类的听觉传导系统
第四节 两栖纲的分类
现存3目,约4 200种。我国有280种
一、无足目(Apoda,蚓螈目Caeciliformes) 特征: 分类:5科、160多种。我国仅产1种
(二)脊髓
出现了颈膨大和腰膨大
图 17 交叉 18 蛙 的 脑
Ⅷ 第一对脊神经
(三)脑神经 10对 (四)脊神经
出现了集中的神经丛: 臂和坐骨神经丛
(五)植物性神经系统
图 17-19 蛙的 神经 系统
臂神经丛 腰荐神经丛
十一、感觉器官
(一)侧线器官 幼体及水生两栖类
(二)视觉器官
陆生特点?
图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