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侵染循环
• 病菌的越冬与越夏 在稻桩、小麦和玉米、高梁等秸秆 上越夏;在玉米、水稻、小麦秸秆和麦穗等残体上, 以菌丝体状态越冬。 • 病菌的初染源及其传播 初染源主要来自越冬后在各种 残体上产生的子囊孢子。高温、高湿有利于子囊壳的 形成和发育成熟,成其要求基质湿润。子囊孢子的释 放需要水滴或相对湿度大于等于98%,小雨后最有利 孢子的释放。
黑龙江省春麦区1959~1988年间大流行6次,小麦平均减产
20%以上,其中1982年损失小麦5亿多公斤。 1985年河南省赤霉病大流行,发病面积5600万亩,损失小麦 8.85亿公斤;
1985年,陕西关中地区发病面积640万亩,损失小麦2.19亿公 斤。
症状
病原物 病害循环 发病因素 流行预测 返回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百度文库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症状
苗腐是由于种子带 病或土里的病残体 带菌引起的,轻则 病苗长势弱,重则 死苗,不能破土, 病苗没有穗腐时的 粉红色霉层,只是 根部变褐。苗腐春 麦区易发生。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病原物
病原物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 Gibberella zeae(Schw.)Petch,子囊亚门赤霉属;无性态为 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半知 菌亚门镰孢属。其他多种镰孢,也可引起赤 霉 病。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发病因素
3. 气候条件中的温、湿度和降雨对赤霉病的流行影响都很大。 • 春季温度回升,越冬病菌开始形成子囊壳。在稻麦轮作区,旬 平均气温15℃以上,田间稻桩上普遍出现子囊壳;气温25℃, 湿度80%以上时病菌形成子囊壳最快。气温12℃以上时,子囊 壳内产生孢子,并向空中释放。孢子的释放和空气中孢子的数 量与雨有很大的关系。阴雨天多,空气湿度高,子囊壳吸水膨 胀,大量释放孢子。 因此,小麦抽穗扬花期温暖多雨,空气中就会有大量的赤霉病 孢子。 • 小麦抽穗扬花期的温度一般都超过了孢子入侵的最低温度15℃。 取决于当时的降雨情况。病菌孢子萌发侵入小麦要求湿度72% 以上,有水滴时最易侵染。 扬花期阴雨天多,麦穗长时间湿润,利于病菌侵染,病害就重, 反之则轻。阴雨错过了小麦抽穗扬花期,病害不会大发生,大 流行。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发病因素
1.品种的抗病性及易感 病的生育期 对赤霉病而言,我国各大麦区主栽的小麦品种都是感病 品种,但感病程度有差异。品种的抗病性不是限制赤 霉病流行的主导因素。影响赤霉病流行的主要因素是 春季田间病菌数量和春季气候。 同一品种不同生育期感病性差异很大。抽穗至扬花期是 病菌侵染并引起发病的最适时期。研究发现,扬花期 最感病,抽穗期次之,乳熟期病菌侵染明显降低,糊 熟期后病菌基本不能侵入。
侵染过程 病菌致病机制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侵染循环
• 侵染过程 病菌最先侵染的部位主要是花药, 其次为颖片内侧壁。病菌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 于抽穗扬花期传播至穗部,在适宜条件下萌发。 病菌侵入花药后在寄主组织内扩展。在适宜条 件下,小麦赤霉病的潜育期约为2-3d,在高温 高湿的条件下,很快在麦穗上产生霉层,霉层 上的病菌又由风雨向别的小麦上传播。(一般 年份的赤霉病为害,以扬花期病菌一次侵染为 主,在多雨的年份会有再侵染。)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防治
穗期药剂保护
•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 •每亩用有效成分40~50克,喷水量同多菌灵。 防治效果在70%左右的: •福美双,又名TMTD 产品为50%可湿性粉剂,使用时加水稀释166~250倍。药 效期只有3~5天。 其他复配制剂 •28%多井悬浮剂(即复方多菌灵),为24%多菌灵和4% 井冈霉素复配而成。 •每亩用150克。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防治
赤霉病常年流行麦区的防治策略
• 以种植抗、耐病良种为基础,采用高效、 安全药剂进行穗期保护为重点,结合农 业防治措施。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防治
种植抗、耐病品种 目前比较抗、耐病的良好品种有: 苏麦3号、2号、湘麦1号、鄂恩1号、 荆州4号、万年2号、2133、扬麦4号 、扬麦5号、万雅2号、辽春4号、郑 引1号。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防治
农业防治措施
1. 改善小麦生长环境 • 深耕灭茬,适时播种,合理施肥,适时、合理排灌。 • 在常年赤霉病流行麦区特别重要的是建立一套以排为 主的排灌水利系统,以降低地下水位,避免渍害、湿 害和降低田间湿度,创造和提供有利于小麦而不利赤 霉病发生的生态环境。 开沟排水系统良好的麦田,防病效果在病情不重年份 有50%左右,重病年为30%左右。 麦田开沟,关键不决定于深度,而取决于畦沟、腰沟、 渠道与河湖畅通。地下水位高度最好控制在麦株主根 区系以下。 2. 抢时机及时收割、脱粒、干种入仓
病原物无性态除禾谷镰孢外,如燕麦镰孢F. avenaceum ,黄色镰 孢F.culmorum ,串珠镰孢F.moniliforme ,弯角镰孢F.camptoceras 等 均可引起赤霉病.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病原物
• 生理 病菌生长发育对营养的要求不高,但需 要高温高湿条件。子囊壳的形成需要基物湿 润或空气湿度达到饱和状态,且需要有自然 光源。 • 生理分化 玉蜀黍赤霉菌株可分为强、中、弱 三中类型。 • 寄主范围 自然寄主有小麦、大麦、燕麦、黑 麦、水稻、玉米、高粱、棉花、甘蔗、豌豆、 紫云英、苜蓿等作物及稗草、狗尾草等杂草 共60多种。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发病因素
病害的发生、流行与及流行强度主要取决于品种的 抗病性及易感病的生育期、适宜发病的暖湿气候 条件与大量的菌源,这三个因素及其吻合程 度。 有菌源的地区,小麦抽穗扬花期多雨,潮湿,麦穗 长时间湿润则赤霉病会大发生。 1. 品种的抗病性及易感 病的生育期 2. 菌源量 3. 气候条件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侵染循环
• 病菌致病机制 病菌产生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等毒素在病菌致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病 菌的重要致病因子之一。毒素可破坏细胞膜的 半渗透性,造成电解质外渗。中毒细胞还有黄 褐色颗粒状物质沉积,部分细胞解体,导致细 胞坏死和维管束堵塞,影响水分和养分输送面 出现凋萎病状。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病原物
无性态形态
F. graminearum
F. avenaceum
F. culmorum
F. crookwellence
禾谷镰孢大型 的分生孢子顶端 钝或略收缩,基 部有明显的踵状 足胞,多数有 3~6个,聚集时 呈粉红色粘稠状; 小型分生孢子为 单细胞,椭圆或 卵圆形,一般很 少产生。
防治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2001年10月
长江中下游地区,1957~1979年23年间大流行的有4 年,中度流行的有12年,大流行年病穗率50~100%, 产量损失10~40%,中度流行年病穗率30~50%,产 量损失5~15%。 黑龙江省春麦区1959~1988年间大流行6次,小麦平 均减产20%以上,其中1982年损失小麦5亿多公斤。 1985年河南省赤霉病大流行,发病面积5600万亩,损 失小麦8.85亿公斤; 1985年,陕西关中地区发病面积 640万亩,损失小麦2.19亿公斤。
小麦赤霉病 Wheat head blight
赤霉病遍及全国各地,其中淮河以 南及长江中下游一带发生最为严重; 黑龙江省春麦区也常严重发生。
长江中下游地区,1957~1979年23年间大流行的有4年,中度流
行的有12年,大流行年病穗率50~100%,产量损失10~40%,中度 流行年病穗率30~50%,产量损失5~15%。
返回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防治
穗期药剂保护 特别注意:若第一次喷药用药量不足或错过适期,对防治效果有很大影响 。补救措施:用加倍药量,防治效果有60%左右,可挽回些损失。 药剂种类和应用方法 防治效果80%以上的: •多菌灵及硫菌灵(托布津) 每亩用量:25%可湿性粉剂200克;50% 可湿性粉剂100克 •施用方法:多菌灵主要是水剂喷雾。 •常量喷雾,手动喷雾器,每亩用水量为60~75升,喷药水孔径 1.5mm; •中量喷雾,每亩用水30至40升,喷药水孔径1mm, •低量弥雾,用风雷18型机动弥雾机,每亩用水15升; (如用背负式手动喷雾器, 喷药水孔径改为0.7mm) 低量弥雾以选择微粉剂、胶悬剂、可溶性粉剂为宜,不然,难以 达到防治要求。 •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等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预测预报
• 赤霉病的流行与否及流行强度主要取决 于寄主抽穗扬花期、孢子飞散高峰及暖 湿气候条件三者的吻合程度,其中气候 条件是决定流行与否的主导因素。 • 通常主要根据气候条件或气候条件结合 菌量动态进行赤霉病的预测预报。预测 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气象预报的 准确性。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症状
赤霉病从小麦幼苗期就 可发病,引起种腐、苗 腐、茎基腐和穗腐,其 中以穗腐最为普遍和严 重。
穗腐是小麦扬花期病菌入侵
引起的,起初在小麦穗上出 现水渍样的病斑,以后麦穗 枯黄;气候潮湿时,病穗上 产生粉红色霉层,此病流行 时,田间可见明显的红色麦 穗。病菌为害穗颈时,穗颈 变褐。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防治
穗期药剂保护
在小麦扬花期间喷药保护是防治穗腐(枯)关键的措施。 药剂防治适期 一般情况在始花期(扬花10~20%)施药最好。施药日期、次数要灵 活掌握。 1) 当抽穗期间天晴、温度高,麦子边抽穗边扬花,在有连阴雨可 能时,应在齐穗期用药。 2) 如抽穗期低温、日照少,麦子先抽穗后扬花,在始花期用药。 3) 若抽穗期遇到连阴雨,有流行可能时,喷药时间宁早勿晚,不 能等天晴好时,再喷药,要抓住下雨间隙时机进行防治。 在重病年至少要用2次药,间隔时间要短。在常年流行地区,第一次施 药保护花期,是否第二次用药要根据品种抗性,以后的病情、及天 气趋势决定。常用药剂多菌灵的药效保持期为5~7天。 特别注意 补救措施 药剂种类和应用方法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发病因素
2.菌源量 足够的菌源量是病害流行的前提 稻桩等残体带菌率、空中子囊孢子与分生孢子 浮游量及穗部孢子黏附量是反映菌源数量的标 志。 • 长江中下游及江南“稻_麦”两熟区,东北春 麦一熟区,玉米小麦轮作区,春季的菌源数量 一般很大,赤霉病是否流行主要取决于春季的 气候条件。
有性态形态
无性态形态
生理
生理分化
寄主范围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病原物
有性态的形态
子囊壳
子囊壳呈黑 色煤屑状颗粒。 子囊壳顶壁厚, 呈乳头状突起, 蓝紫色,子囊 无色,棍棒状, 内含8个纺锤 形、无色、三 分隔的子囊孢 子。
子囊及子囊孢子
子囊壳纵剖面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防治
农业防治措施 2. 抢时机及时收割、脱粒、干种入仓
有的年份,收割期多雨,成熟的丰产小麦 却难以收割、脱粒,堆放在田间,或脱粒后未 晒干时,放入室内,这样,由于麦粒水分多, 赤霉菌仍能蔓延为害,使病粒骤增而无法利用, 损失严重。因此,需不失时机抢晴收割、脱粒, 麦粒要摊开晾晒干,或用烘干机器烘干,以减 轻为害。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侵染循环
• 病菌的越冬与越夏 在稻桩、小麦和玉米、高梁等秸秆 上越夏;在玉米、水稻、小麦秸秆和麦穗等残体上, 以菌丝体状态越冬。 • 病菌的初染源及其传播 初染源主要来自越冬后在各种 残体上产生的子囊孢子。高温、高湿有利于子囊壳的 形成和发育成熟,成其要求基质湿润。子囊孢子的释 放需要水滴或相对湿度大于等于98%,小雨后最有利 孢子的释放。
黑龙江省春麦区1959~1988年间大流行6次,小麦平均减产
20%以上,其中1982年损失小麦5亿多公斤。 1985年河南省赤霉病大流行,发病面积5600万亩,损失小麦 8.85亿公斤;
1985年,陕西关中地区发病面积640万亩,损失小麦2.19亿公 斤。
症状
病原物 病害循环 发病因素 流行预测 返回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百度文库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症状
苗腐是由于种子带 病或土里的病残体 带菌引起的,轻则 病苗长势弱,重则 死苗,不能破土, 病苗没有穗腐时的 粉红色霉层,只是 根部变褐。苗腐春 麦区易发生。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病原物
病原物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 Gibberella zeae(Schw.)Petch,子囊亚门赤霉属;无性态为 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半知 菌亚门镰孢属。其他多种镰孢,也可引起赤 霉 病。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发病因素
3. 气候条件中的温、湿度和降雨对赤霉病的流行影响都很大。 • 春季温度回升,越冬病菌开始形成子囊壳。在稻麦轮作区,旬 平均气温15℃以上,田间稻桩上普遍出现子囊壳;气温25℃, 湿度80%以上时病菌形成子囊壳最快。气温12℃以上时,子囊 壳内产生孢子,并向空中释放。孢子的释放和空气中孢子的数 量与雨有很大的关系。阴雨天多,空气湿度高,子囊壳吸水膨 胀,大量释放孢子。 因此,小麦抽穗扬花期温暖多雨,空气中就会有大量的赤霉病 孢子。 • 小麦抽穗扬花期的温度一般都超过了孢子入侵的最低温度15℃。 取决于当时的降雨情况。病菌孢子萌发侵入小麦要求湿度72% 以上,有水滴时最易侵染。 扬花期阴雨天多,麦穗长时间湿润,利于病菌侵染,病害就重, 反之则轻。阴雨错过了小麦抽穗扬花期,病害不会大发生,大 流行。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发病因素
1.品种的抗病性及易感 病的生育期 对赤霉病而言,我国各大麦区主栽的小麦品种都是感病 品种,但感病程度有差异。品种的抗病性不是限制赤 霉病流行的主导因素。影响赤霉病流行的主要因素是 春季田间病菌数量和春季气候。 同一品种不同生育期感病性差异很大。抽穗至扬花期是 病菌侵染并引起发病的最适时期。研究发现,扬花期 最感病,抽穗期次之,乳熟期病菌侵染明显降低,糊 熟期后病菌基本不能侵入。
侵染过程 病菌致病机制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侵染循环
• 侵染过程 病菌最先侵染的部位主要是花药, 其次为颖片内侧壁。病菌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 于抽穗扬花期传播至穗部,在适宜条件下萌发。 病菌侵入花药后在寄主组织内扩展。在适宜条 件下,小麦赤霉病的潜育期约为2-3d,在高温 高湿的条件下,很快在麦穗上产生霉层,霉层 上的病菌又由风雨向别的小麦上传播。(一般 年份的赤霉病为害,以扬花期病菌一次侵染为 主,在多雨的年份会有再侵染。)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防治
穗期药剂保护
•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 •每亩用有效成分40~50克,喷水量同多菌灵。 防治效果在70%左右的: •福美双,又名TMTD 产品为50%可湿性粉剂,使用时加水稀释166~250倍。药 效期只有3~5天。 其他复配制剂 •28%多井悬浮剂(即复方多菌灵),为24%多菌灵和4% 井冈霉素复配而成。 •每亩用150克。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防治
赤霉病常年流行麦区的防治策略
• 以种植抗、耐病良种为基础,采用高效、 安全药剂进行穗期保护为重点,结合农 业防治措施。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防治
种植抗、耐病品种 目前比较抗、耐病的良好品种有: 苏麦3号、2号、湘麦1号、鄂恩1号、 荆州4号、万年2号、2133、扬麦4号 、扬麦5号、万雅2号、辽春4号、郑 引1号。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防治
农业防治措施
1. 改善小麦生长环境 • 深耕灭茬,适时播种,合理施肥,适时、合理排灌。 • 在常年赤霉病流行麦区特别重要的是建立一套以排为 主的排灌水利系统,以降低地下水位,避免渍害、湿 害和降低田间湿度,创造和提供有利于小麦而不利赤 霉病发生的生态环境。 开沟排水系统良好的麦田,防病效果在病情不重年份 有50%左右,重病年为30%左右。 麦田开沟,关键不决定于深度,而取决于畦沟、腰沟、 渠道与河湖畅通。地下水位高度最好控制在麦株主根 区系以下。 2. 抢时机及时收割、脱粒、干种入仓
病原物无性态除禾谷镰孢外,如燕麦镰孢F. avenaceum ,黄色镰 孢F.culmorum ,串珠镰孢F.moniliforme ,弯角镰孢F.camptoceras 等 均可引起赤霉病.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病原物
• 生理 病菌生长发育对营养的要求不高,但需 要高温高湿条件。子囊壳的形成需要基物湿 润或空气湿度达到饱和状态,且需要有自然 光源。 • 生理分化 玉蜀黍赤霉菌株可分为强、中、弱 三中类型。 • 寄主范围 自然寄主有小麦、大麦、燕麦、黑 麦、水稻、玉米、高粱、棉花、甘蔗、豌豆、 紫云英、苜蓿等作物及稗草、狗尾草等杂草 共60多种。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发病因素
病害的发生、流行与及流行强度主要取决于品种的 抗病性及易感病的生育期、适宜发病的暖湿气候 条件与大量的菌源,这三个因素及其吻合程 度。 有菌源的地区,小麦抽穗扬花期多雨,潮湿,麦穗 长时间湿润则赤霉病会大发生。 1. 品种的抗病性及易感 病的生育期 2. 菌源量 3. 气候条件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侵染循环
• 病菌致病机制 病菌产生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等毒素在病菌致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病 菌的重要致病因子之一。毒素可破坏细胞膜的 半渗透性,造成电解质外渗。中毒细胞还有黄 褐色颗粒状物质沉积,部分细胞解体,导致细 胞坏死和维管束堵塞,影响水分和养分输送面 出现凋萎病状。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病原物
无性态形态
F. graminearum
F. avenaceum
F. culmorum
F. crookwellence
禾谷镰孢大型 的分生孢子顶端 钝或略收缩,基 部有明显的踵状 足胞,多数有 3~6个,聚集时 呈粉红色粘稠状; 小型分生孢子为 单细胞,椭圆或 卵圆形,一般很 少产生。
防治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2001年10月
长江中下游地区,1957~1979年23年间大流行的有4 年,中度流行的有12年,大流行年病穗率50~100%, 产量损失10~40%,中度流行年病穗率30~50%,产 量损失5~15%。 黑龙江省春麦区1959~1988年间大流行6次,小麦平 均减产20%以上,其中1982年损失小麦5亿多公斤。 1985年河南省赤霉病大流行,发病面积5600万亩,损 失小麦8.85亿公斤; 1985年,陕西关中地区发病面积 640万亩,损失小麦2.19亿公斤。
小麦赤霉病 Wheat head blight
赤霉病遍及全国各地,其中淮河以 南及长江中下游一带发生最为严重; 黑龙江省春麦区也常严重发生。
长江中下游地区,1957~1979年23年间大流行的有4年,中度流
行的有12年,大流行年病穗率50~100%,产量损失10~40%,中度 流行年病穗率30~50%,产量损失5~15%。
返回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防治
穗期药剂保护 特别注意:若第一次喷药用药量不足或错过适期,对防治效果有很大影响 。补救措施:用加倍药量,防治效果有60%左右,可挽回些损失。 药剂种类和应用方法 防治效果80%以上的: •多菌灵及硫菌灵(托布津) 每亩用量:25%可湿性粉剂200克;50% 可湿性粉剂100克 •施用方法:多菌灵主要是水剂喷雾。 •常量喷雾,手动喷雾器,每亩用水量为60~75升,喷药水孔径 1.5mm; •中量喷雾,每亩用水30至40升,喷药水孔径1mm, •低量弥雾,用风雷18型机动弥雾机,每亩用水15升; (如用背负式手动喷雾器, 喷药水孔径改为0.7mm) 低量弥雾以选择微粉剂、胶悬剂、可溶性粉剂为宜,不然,难以 达到防治要求。 •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等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预测预报
• 赤霉病的流行与否及流行强度主要取决 于寄主抽穗扬花期、孢子飞散高峰及暖 湿气候条件三者的吻合程度,其中气候 条件是决定流行与否的主导因素。 • 通常主要根据气候条件或气候条件结合 菌量动态进行赤霉病的预测预报。预测 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气象预报的 准确性。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症状
赤霉病从小麦幼苗期就 可发病,引起种腐、苗 腐、茎基腐和穗腐,其 中以穗腐最为普遍和严 重。
穗腐是小麦扬花期病菌入侵
引起的,起初在小麦穗上出 现水渍样的病斑,以后麦穗 枯黄;气候潮湿时,病穗上 产生粉红色霉层,此病流行 时,田间可见明显的红色麦 穗。病菌为害穗颈时,穗颈 变褐。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防治
穗期药剂保护
在小麦扬花期间喷药保护是防治穗腐(枯)关键的措施。 药剂防治适期 一般情况在始花期(扬花10~20%)施药最好。施药日期、次数要灵 活掌握。 1) 当抽穗期间天晴、温度高,麦子边抽穗边扬花,在有连阴雨可 能时,应在齐穗期用药。 2) 如抽穗期低温、日照少,麦子先抽穗后扬花,在始花期用药。 3) 若抽穗期遇到连阴雨,有流行可能时,喷药时间宁早勿晚,不 能等天晴好时,再喷药,要抓住下雨间隙时机进行防治。 在重病年至少要用2次药,间隔时间要短。在常年流行地区,第一次施 药保护花期,是否第二次用药要根据品种抗性,以后的病情、及天 气趋势决定。常用药剂多菌灵的药效保持期为5~7天。 特别注意 补救措施 药剂种类和应用方法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发病因素
2.菌源量 足够的菌源量是病害流行的前提 稻桩等残体带菌率、空中子囊孢子与分生孢子 浮游量及穗部孢子黏附量是反映菌源数量的标 志。 • 长江中下游及江南“稻_麦”两熟区,东北春 麦一熟区,玉米小麦轮作区,春季的菌源数量 一般很大,赤霉病是否流行主要取决于春季的 气候条件。
有性态形态
无性态形态
生理
生理分化
寄主范围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病原物
有性态的形态
子囊壳
子囊壳呈黑 色煤屑状颗粒。 子囊壳顶壁厚, 呈乳头状突起, 蓝紫色,子囊 无色,棍棒状, 内含8个纺锤 形、无色、三 分隔的子囊孢 子。
子囊及子囊孢子
子囊壳纵剖面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防治
农业防治措施 2. 抢时机及时收割、脱粒、干种入仓
有的年份,收割期多雨,成熟的丰产小麦 却难以收割、脱粒,堆放在田间,或脱粒后未 晒干时,放入室内,这样,由于麦粒水分多, 赤霉菌仍能蔓延为害,使病粒骤增而无法利用, 损失严重。因此,需不失时机抢晴收割、脱粒, 麦粒要摊开晾晒干,或用烘干机器烘干,以减 轻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