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小麦赤霉病是由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害。
其主要病征是小麦穗部和麦须患黄病、银白霉斑,继而播种部或麦穗产生粉红或粉红至橙褐色霉病斑,严重时可整穗枯死。
赤霉病菌不仅致小麦病害,还产生一种强有毒的次生代谢物赤霉烯酮(DON),其积累会对小麦的安全和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在如今严重的粮食安全问题背景下,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将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介绍一些防治技术。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原因:1. 赤霉病菌的存在:赤霉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病灶残余物上,可以通过风、水、土壤等途径传播入田。
一旦病菌进入小麦田,它们会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快速生长繁殖,导致病害的爆发。
2. 气候条件:小麦赤霉病主要在潮湿的环境下发生。
高湿度和高温度有利于病菌的生长,而长时间的降雨和多雾天气则为病害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冬季田间病菌越冬无论干湿程度均对菌量具有一定的影响。
3. 栽培管理措施不当:如连作、晚播、密度过大、肥料过量和过密摘穗等措施容易造成群体快速增殖,加重病害的发生。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技术:1. 高效抗病品种的选育:选育具有较强抗病性的小麦品种是防治赤霉病的重要策略之一。
通过选择或育种出抗病性强、丰产稳定的品种,可以大大降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风险。
2. 预防措施:加强土壤消毒处理,清除病残体和病灶残余物,采取适时适量的灌溉措施,避免长时间的高湿环境。
适当早播早收,切断了病原菌的接种源,有利于减少病害的发生。
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矿质肥料,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3. 化学防治:用药治疗小麦赤霉病是常用的防治手段之一。
病害早期,在病灶出现初期即可使用有效的杀菌剂进行喷洒。
常用的药剂有多菌灵、托布津、百菌清等。
但需注意合理使用药剂,防止病菌产生抗药性。
4.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拮抗微生物等进行生物防治也是一种可行的策略。
比如引入能够分解赤霉烯酮的微生物,可以降低病菌产生的毒素含量。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但是在小麦生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病虫害问题,这些问题给农民朋友们的种植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为了帮助农民朋友们更好地认识小麦常
见的病虫害问题,并且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本文将对小麦常见的病虫害进行介绍,并针
对每种病虫害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长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病害,主要的病原是赤霉病菌。
小麦赤霉病
的发生主要在拔节至抽穗期间,其症状为小麦叶片和穗部出现红褐色斑点,严重时会造成
穗部不育,导致减产。
为了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选种抗病小麦品种,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2、合理施肥,保证小麦的生长旺盛,提高免疫力;
3、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病菌的滋生;
4、定期喷洒杀菌剂,及时控制病情发展。
四、小麦蚜虫
小麦蚜虫是小麦常见的一种害虫,主要危害小麦的叶片和穗部。
小麦蚜虫寄生在小麦
叶片和穗部上,吸食植物汁液,严重时会导致叶片卷曲,穗部畸形,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控制小麦蚜虫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适时翻耕,破坏蚜虫的越冬场所;
2、定期喷洒杀虫剂,控制蚜虫的繁殖;
3、适时采取生物防治措施,引入天敌,控制蚜虫的数量;
4、注意田间通风,减少蚜虫的滋生环境。
小麦在生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病虫害问题,为了保证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农民
朋友们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对大
家有所帮助,祝愿小麦丰收。
小麦赤霉病的症状ppt精品医学课件

▪ 菌源数量:越冬菌源量和孢子释放时间与田间病害发 生程度的关系十分密切。地面菌源有一定的中心效 应,菌源量大病害加重,因此有充足菌源的重茬地块和 距离菌源近的麦田发病严重。进行空中孢子捕捉结 果表明,空中孢子出现早于地面发病10-20d。一般孢 子出现期在小麦抽穗期以前,为穗期侵染提供了菌源 条件。一般在病害大流行年份,空中孢子出现早,数量 也相对多。另外,影响苗期发病的主要因素是种子带 菌量。种子带菌量大,或种子不进行消毒处理,病苗和 烂种率高。土壤带菌量则与茎基腐发生轻重有一定 关系。在我国北方麦区,菌源量较多,一般不是流行的 限制因素。
药防治。防治穗腐的最适施药时期是小麦齐 穗期至盛花期,施药应宁早勿晚。比较有效的
药剂是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等内吸杀菌剂。 每公顷用药(a.i)450-600g对水喷雾。
▪ 2.加强农业防治,消灭或减少菌源数量 播种时要精 选种子,减少种子带菌率。播种量不宜过大,以免造 成植株群体过于密集和通风透光不良;要控制氮肥施 用量,实行按需合理施肥,氮肥作追肥时也不能太晚; 小麦扬花期应少灌水,更不能大水漫灌,多雨地区要
注意排水降湿。采取必要措施消灭或减少初侵染菌 源,小麦扬花前要尽可能处理完麦秸、玉米秸等植株 残体;上茬作物收获后应及时翻耕灭茬,促使植株残 体腐烂,减少田间菌源数量。小麦成熟后要及时收割, 尽快脱粒晒干,减少霉垛和霉堆造成的损失。
▪ 3.药剂防治 在当前品种普遍抗性较差的情况 下,药剂防治仍是小麦赤霉病防治的关键和有
效措施。①种子处理。是防治芽腐和苗枯的 有效措施。可用50%多菌灵,每100kg种子用 药100-200g(a.i)湿拌。②喷雾防治。是防治
穗腐的关键措施。各地应根据菌源情况和气 象条件,适时作出病情预测预报,并及时进行喷
小麦赤霉病主要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主要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症状特征1、赤霉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发生,苗期侵染引起苗腐,中后期侵染引起秆腐和穗腐,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穗腐,通常在小麦灌浆期发生最重。
最初在小穗颖壳上出现水渍状淡褐色病斑,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随即枯死。
雨露较多或田间潮湿时,在小麦颖壳合缝处或小穗基部产生粉红色胶质霉层。
当病菌侵害穗轴或穗茎时,被侵害部位及以上部位枯死,损失更重。
发生穗枯后多不能灌浆,籽粒瘪瘦,千粒重降低。
病害发展至后期,多雨湿润季节,小穗基部或颖壳上发生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子囊壳。
2、小麦赤霉病病菌以腐生状态在田间残留的稻茬、玉米秸秆、小麦秆等各种植物残体上越夏、越冬。
春天,病菌在一定温、湿度条件下发育产生子囊壳,成熟后吸水破裂,壳内子囊孢子喷射到空气中并随风雨传播(微风有利于传播)到麦穗上,引起发病。
小麦收获后,病菌又寄生于田间稻茬、麦秆上越夏、越冬。
3、该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性病害,其典型病程是在小麦扬花期侵染、灌浆期显症、成熟期成灾。
赤霉病病菌在小麦扬花至灌浆期都能侵染为害,尤其以扬花期侵染为害最重,病情轻重与品种的抗病性、菌源量多少及天气关系密切。
小麦抽穗扬花期的雨日数和雨量是病害发生轻重的最关键因素。
若抽穗前有降水,扬花期又遇3d以上连阴雨天气,小麦品种抗病性差,该病害就极有可能流行为害。
4、在品种抗病性上,穗性细长、小穗排列稀疏、抽穗扬花整齐集中、花期短、残留花药少、耐湿性强的品种比较抗病。
科学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选用穗形细长、小穗排列稀疏、抽穗扬花整齐集中、花期短、残留花药少的抗(耐)病性强的品种。
根根当地常年小麦扬花期雨水情况适期播种,避开扬花多雨期,做好栽培避病。
加强肥水管理,合理浇水,及时排涝;合理配方施肥,增施磷、钾肥,增强小麦抗病性。
【2】化学防治:小麦赤霉病化学防治的关键是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及时喷药预防,小麦抽穗10%至扬花初期是第一次喷药的关键时期,感病品种或适宜发病年份1周后补喷1次。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发的常见病害,它严重影响了小麦产量和品质。
为了对抗小麦赤霉病的侵袭,农民和研究人员们开发了各种防治措施。
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的防治措施,以保护小麦作物免受赤霉病的危害。
1. 选用抗病品种首先,选择抗小麦赤霉病的品种是防治的关键。
抗病品种具有较强的抵抗力,能够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因此,农民在种植小麦时应优先选择具有较强抗病性的品种,如白秧系列和早春麦系列等。
这些品种具有良好的耐病性,可以有效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率。
2. 预防控制预防控制是小麦赤霉病防治的重要环节。
农民应注意以下几点,以预防病害的发生:- 合理施肥:适量施肥有助于提高小麦的抵抗力。
合理施用有机肥和无机肥,平衡供应养分,提高作物免疫力。
- 良好的田间管理:保持良好的通风和光照条件,及时清除田间的杂草和病害残株。
定期松土,保持土壤透气性,减少病害发生的机会。
3. 化学防治在小麦赤霉病发生的高风险期,农民可以采取化学防治的措施。
一些农药可以有效地控制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减少病害对小麦的危害。
但是,农民在使用农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选择合适的农药:根据小麦赤霉病的严重程度和农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
农药的选择应遵循科学和安全的原则。
- 合理使用农药:严格按照农药的使用说明进行使用,不滥用农药,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同时,农民还应该做好农田的保护,避免农药对其他生物造成伤害。
4.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安全和有效的小麦赤霉病防治方法。
通过引入或利用天敌或拮抗菌来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例如,可以使用真菌拮抗剂或有效微生物来降低病原菌的数量,保护小麦作物。
此外,培养有益的土壤生态系统,增强土壤的抗病性,也是一种有效的生物防治措施。
5. 科学灌溉科学灌溉是小麦赤霉病防治中重要的辅助措施。
合理的灌溉能够为小麦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减少病害的发生。
农民应根据小麦的生长需求,合理控制灌溉量和灌溉频率。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麦角镰孢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害,其发生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将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和防治措施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1. 影响范围广:小麦赤霉病在全国范围内都广泛发生,尤其是在江淮平原、华北地区和东北等小麦主产区更加严重。
2. 发病季节早: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季节早,以小麦拔节至灌浆期为主,这个时期正是气温高、湿度大的季节,非常有利于麦角镰孢菌的生长繁殖。
3. 发病规律明显:小麦赤霉病的发病规律比较明显,通常是在连续高温湿润的环境下,小麦田间出现大片红色或粉红色的小麦穗部,这是小麦赤霉病的典型症状。
4. 蔓延速度快:一旦发生,小麦赤霉病的蔓延速度非常快,从最初发病到整个小麦田间都被感染,只需要几天的时间。
5. 危害严重:小麦赤霉病的危害非常严重,不仅会直接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还可能对人畜的健康造成危害。
二、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措施1. 合理耕作管理:通过合理的密植、适时的施肥、良好的灌溉和排水等措施,可以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特别是在播种前要选用优质的种子,避免病害源的传播。
2. 病害监测和预警:定期对小麦田间进行病害监测和预警工作,通过观察病情发展趋势,做好病情预报和防控措施的制定。
3. 生物防治:通过引入天敌、拮抗微生物等生物防治方法,来减少麦角镰孢菌的传播和蔓延。
这种方法对于环境友好,对土壤和人畜健康都没有危害。
4. 化学防治:在小麦生长的关键期,可以使用合适的杀菌剂进行防治,特别是在小麦拔节至灌浆期间,要加强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工作。
5. 科学种植技术: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良好的田间排水和通风条件,以及定期的病害防控措施,比如及时割灭、清除病残体等,可以有效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危害程度。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上。
只有通过种植抗病品种、合理施肥、科学排水、及早防治等措施,才能有效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保障小麦产量和品质。
简述小麦赤霉病病症特征

简述小麦赤霉病病症特征小麦赤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影响小麦作物的生长发育,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下面将对小麦赤霉病的病症特征进行简述。
1. 叶片病斑:小麦赤霉病的最早症状出现在叶片上,形成黄褐色或淡黄色的病斑。
病斑开始很小,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状,随着病情发展逐渐扩大。
病斑边缘呈不规则锯齿状,叶片上的病斑密集分布,给整个植株带来严重影响。
2. 叶尖枯死:随着小麦赤霉病的发展,植株受到严重侵害后,叶片会出现黄化、枯死的现象。
首先叶尖部分开始枯死,逐渐向叶片基部蔓延,导致整个叶片枯死。
枯死的叶片会逐渐变干,并呈现出黄色或褐色,最终会从植株上脱落。
3. 麦穗感染:小麦赤霉病也会影响麦穗的正常发育。
感染后的麦穗出现异常的颜色,呈现出褐色或黑色。
麦穗的形态也会受到病害的影响,变得不规则或变形。
严重的感染会导致麦穗的颗粒发育不良,产量大幅度下降。
4. 子实体形成:小麦赤霉病的病原真菌在受害的小麦植株上形成黑色的子实体。
这些子实体通常生长在叶片上的病斑处,呈现出黑色或深褐色的颗粒状。
子实体会释放出大量的孢子,进一步传播病害,导致更多的小麦植株感染。
5. 植株凋萎:在小麦赤霉病的严重感染情况下,整个植株会出现凋萎的症状。
受害植株的茎部变得松软,导致植株无法正常支撑自身,最终倒伏。
这种凋萎症状会导致植株无法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和营养吸收,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和发育。
小麦赤霉病的病症特征主要包括叶片病斑、叶尖枯死、麦穗感染、子实体形成和植株凋萎等。
这些病症特征给小麦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降低了产量和品质。
因此,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是保护小麦作物免受小麦赤霉病侵害的重要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又称为小麦赤霉疫病。
该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抽穗期,常常导致小麦成穗、结实不良,进而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以下将介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主要发生在潮湿、高温的环境条件下。
一般情况下,小麦赤霉病从小麦抽穗期开始发病,到了成熟期逐渐减少。
赤霉病的发病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孢子萌发赤霉菌在适宜的气温、湿度和营养基质下,产生一定数量的孢子。
这些孢子被风或人工传播到小麦上,在小麦表面凝结形成一个稀薄的水膜。
此时,孢子萌发,形成管状吸管,从小麦的表皮直接侵入到麦茎。
2.菌丝生长当赤霉菌侵入小麦内部后,开始在茎部形成菌丝。
菌丝受到小麦茎的营养供应,迅速生长、形成。
菌丝的形成使小麦表现出一些典型病变症状,包括茎发红、变形、产生黑色斑点等。
3.分生孢子产生随着菌丝的生长,赤霉菌会逐渐分裂成许多孢子,这些孢子可以通过风力和人工传播到其它小麦上进行侵染。
此外,一些被侵染的小麦茎上的菌丝也会分泌许多分生孢子,从而进一步加重了赤霉病的传播。
4.遗传进化由于这种病害对小麦产生的影响较大,因此农业专家们在防治赤霉病的同时还在研发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
而赤霉菌也在不断进化,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生物型和生物类型,形成了复杂的抗性。
由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病和传播与气候和地域等因素有关,因此农业专家们从各个方面入手研究该病害的防治方法。
1.加强管理小麦赤霉病在病区内传播非常迅速,因此需要加强田间管理,及时发现、处理病株,防止病害扩散。
同时,在田间一定要注意保持通风透气,及时排干土壤中的积水,减少赤霉菌在土壤中的繁殖。
2.选择耐病品种在防治小麦赤霉病时,选择一些耐病品种是很重要的。
这些品种可以有效抵抗赤霉菌的攻击,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3.化学防治在小麦赤霉病严重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化学药物进行防治。
常见的防治药物有多菌灵、百菌清等。
但需要特别注意,使用化学防治药物要严格按照生产标准要求,不能越过应用剂量。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农田中。
赤霉病的发生对于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都有严重的影响,因此防治赤霉病对于小麦的生产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希望能够对农民朋友们有所帮助。
1. 发生规律小麦赤霉病主要在潮湿气候下发生,尤其是在潮湿多雨的季节更容易发病。
一般来说,春季播种的小麦更容易受到赤霉病的侵害,因为春季多雨潮湿,非常有利于赤霉菌的生长繁殖。
小麦连作也容易导致赤霉病的发生,因为赤霉菌在土壤中可以长时间存活。
赤霉病的发展主要经历了菌条形成、侵入宿主、感染和生长繁殖几个阶段。
首先是赤霉菌在受精子体内形成菌条,然后通过受精子体进入小麦叶片内部进行侵染,形成病斑,最后赤霉菌在病斑上生长繁殖,产生大量的拮抗子,使病害继续扩大。
二、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措施1. 选用抗病品种为了防治小麦赤霉病,首先要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很多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农民朋友们在种植时应尽量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害的发生。
2.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过量施肥会使小麦植株生长过旺,造成氮素和磷素的积累,促使赤霉菌的生长繁殖。
在施肥时要根据土壤的肥力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尽量避免过量施肥。
3. 合理轮作合理轮作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另一个重要措施。
适当的轮作可以降低土壤中赤霉菌的数量,减少病害的发生。
农民朋友们在种植小麦的可以适当种植一些非寄主作物,如玉米、豆类等,来打破小麦的连作,减少赤霉菌在土壤中的存留。
4. 种植密度调控适当的种植密度可以有效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过密的种植会加大小麦植株之间的湿度,造成赤霉病的易感性增加。
在种植小麦时应根据品种和地块情况合理调控种植密度,以降低病害的发生。
5. 防治措施如果小麦田中已经出现赤霉病的病害,农民朋友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治。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该病主要危害穗部,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易造成人、畜中毒现象。
1.症状及危害赤霉病从幼苗到抽穗均可发生,引起苗枯、穗腐、基腐或秆腐,以穗腐发生最普遍,且危害性最大。
苗枯:由种子或土壤残体带菌引起,幼苗受害后芽鞘与根变褐枯死。
秆腐:叶鞘和茎秆受感染而使病部呈黄褐色、其上生有红霉,病株易被风吹断。
穗腐:发生在小麦开花后,初期在小穗和颖上出现水浸状褐色斑,逐渐蔓延使全部小穗枯死,之后在颖壳处和小穗基部出现粉红色霉层,后期霉层处产生蓝黑色颗粒(子囊壳)。
严重时病穗籽粒干秕、皱缩。
2.发病条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流行受气候、菌量、品种抗病性、作物生育期以及栽培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气候小麦抽穗后如气温偏高、连续阴雨、有充足菌源,就会造成病害流行。
(2)品种抗病性抽穗迅速、整齐、扬花后花药易脱落,残花少,小麦颖壳张开角度小,小穗稀疏的品种较抗病。
(3)作物生育期及栽培条件播种过迟,抽穗成熟期晚,往往发病严重。
沿江低洼地,粘重、潮湿土壤中发生严重;氮肥施用过多或过晚可使病害加重。
综上所述,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如有足够的菌源,遇到适合的气候条件,赤霉病就会流行,这三个条件的综合作用决定着病害的流行程度。
3.防治以农业防治为主,搞好测报、药剂保护穗部为重点,结合控制菌源等综合防治。
(1)农业防治①选育和利用较耐病品种;②麦收后及时翻地,减少越冬菌源;③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④增施磷、钾肥,使植株抗倒伏,适时早播。
(2)药剂保护在小麦扬花期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kg/hm2,或80%多菌灵微粉剂0.9~1.05kg/hm2喷雾。
如果小麦灌浆乳熟期仍有阴雨高温天气,可在灌浆期喷第二次药。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
小麦赤霉病 - 【分布与为害】
麦类赤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全国麦区都有发生,但以长江中、下游冬麦区流行频率高、损失大。
近年来,在华北麦区有明显发展趋势。
大流行年份病穗率达50%~100%,减产10%~40%。
由禾本科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abe,有性阶段为玉米赤霉菌(Gibberella zeae (Schw.)Petch】引起。
寄主范围广,除为害小麦外,还侵染大麦、水稻、玉米、燕麦、鹅冠草等禾本科植物,以及棉花、红麻、甘薯等作物。
小麦赤霉病 - 【症状】
自幼苗至抽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枯、茎腐和穗腐等。
1.穗腐初在小穗颖片上出现水浸状病斑,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和穗子,严重时整个小穗或穗子后期全部枯死,呈灰褐色。
田间潮湿时,病部产生粉红色胶质霉层,后期穗部出现黑色小颗粒,即子囊壳。
2.苗枯在幼苗的芽鞘和根鞘上呈黄褐色水浸状腐烂,严重时全苗枯死,病残苗上有粉红色菌丝体。
小麦赤霉病病穗放大
3.茎腐发病初期,茎基部呈褐色,后变软腐烂,植株枯萎,在病部产生粉红色霉层。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在稻茬或玉米、高粱、油菜、芝麻、棉、麻、豆类及杂草残体上越冬,以稻茬、玉米秆为最多,种子也可带菌。
该病的发生流行与气候关系密切,当小麦抽穗、扬花、灌浆期遇连阴雨天气,易造成病害的发生、流行。
此外,地势低洼、土壤粘重、排水不良的麦田,湿度大,也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小麦锈赤霉病

PART 1
三种小麦锈病的症状区别
锈病种类 条锈 叶锈 杆锈 发生部位 叶片/叶鞘 茎杆 叶片/叶鞘 茎杆 茎杆 叶鞘/叶 夏 大小及形状 最小,长椭圆形 中等大,圆/椭圆形 最大 椭圆-长方形 孢 颜 色 鲜 黄 桔 红 深 褐 色 子 排 列 成株排列成行, 散乱、无规则 散乱 无规则 堆 虚线状,幼叶 成轮状排列 表皮开裂程度 开裂不明显 开裂一圈 大片开裂,并向外 翻卷
一、症状
二、病原
引起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有多种,在我国长江流域和我省是最主要的病原菌有性世代为玉蜀黍赤霉菌(Gibberella zeae),无性世代为禾谷类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形态 子囊壳生于病组织表面或略包于病组织表面的子座中。紫红、紫蓝至紫黑色,卵圆形,有孔口。子囊无色,棍棒状,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纺锤形,具3个隔膜。一、Leabharlann 状特点三种小麦锈病的症状区别
锈病种类 条锈 叶锈 杆锈 发生部位 叶鞘/叶片背面 叶片背面 叶鞘/茎杆为主 冬 大小形状 小、狭长形 小、圆/长椭圆形 大、长椭圆形 孢 至狭长形 子 颜 色 黑褐色 黑褐色 黑褐色 推 排 列 基本上成行 散生、叶鞘上成行 散乱、无规则 表皮开裂程度 不破裂 不破裂 破裂、表皮卷起
四、发生流行条件
1、品种抗病性
目前利用多为垂直抗性,具有这类抗性品种往往由于 生理小种改变而导致病害流行。如我国20世纪50、60年代三次品种抗性丧失就是由于条锈病菌的生理小种发生了改变,损失惨重。
四、发生流行条件
小麦锈菌为专性寄生菌,存在着明显的生理小种,迄今全世界已鉴定的生理小种杆锈已超过325个,条锈菌接近100个,
4、栽培管理
地势低洼、土壤粘重,排水不良,氮肥过多过迟有利发病。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方法及效果评估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方法及效果评估引言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有效地控制和预防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农业科研人员和农民积极探索和应用多种防治方法,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
本文将针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方法及其效果进行探讨,为农民提供参考与指导。
一、农艺措施1. 良种选择选择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是防治的首要措施。
农业科研机构开展多参数的小麦品种筛选工作,选择出抗赤霉病、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新品种,并推广应用于不同地区。
2. 轮作休耕轮作休耕是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方法。
通过合理的轮作休耕安排,减少小麦和赤霉病发生源之间的接触,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3. 合理密植与间套作物合理密植可减少小麦间的空隙,降低赤霉菌的传播效率。
同时,采用间套作物也可以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农民可以在小麦田间选择适宜的间套作物,如豆类作物,来改善土壤环境,减少赤霉菌的存活和传播。
二、化学防治1. 农药喷洒化学防治是小麦赤霉病控制的一种常用方法。
农民可在小麦拔节至孕穗期之间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以控制病害的发生。
但是应注意合理使用化学农药,严格遵守使用规程,防止农药滥用引发的其他问题。
三、生物防治1. 核桃粉霉素核桃粉霉素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农药,对小麦赤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研究表明,在小麦孕穗期使用核桃粉霉素进行喷洒,可显著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核桃粉霉素具有无毒性和环境友好性的特点,对小麦生长和品质影响较小。
2. 木霉菌木霉菌是一种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有益微生物。
研究表明,施用木霉菌能够显著抑制赤霉菌的生长和传播,减少病害的发生。
农民可通过施用含木霉菌的生物有机肥料来达到防治的效果。
四、综合防治措施为了提升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综合防治措施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1. 种植结构调整合理调整小麦的种植结构,减少连作、大面积种植相同品种等现象。
同时,与其他农作物轮作,减缓病害的发生。
2. 秸秆处理适时处理小麦田间的秸秆,减少赤霉菌的滋生和存活环境,从根本上控制病害的传播。
小麦种植如何防治小麦赤霉病

小麦种植如何防治小麦赤霉病小麦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被广泛种植和消费。
然而,小麦种植过程中,常常会遭受病虫害的威胁,其中小麦赤霉病是造成小麦减产和质量下降的重要病害之一。
本文将就小麦种植如何防治小麦赤霉病进行探讨。
一、小麦赤霉病的病因分析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其主要病原菌为赤霉菌。
赤霉菌通过气溶胶、种子传播等方式侵入小麦植株内部,并在潮湿环境下迅速繁殖和扩散。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气候、土壤、病原菌及宿主植物等多种因素有关。
二、小麦赤霉病的防治策略1.选用抗病品种选择抗病品种是预防小麦赤霉病的基础措施之一。
目前,育有多个具有抗小麦赤霉病能力的品种,如长春7330、杂35、鲁麦62-6等。
种植者应了解当地推荐的抗病品种,并进行合理的轮作和防病区域划分,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2.制定合理的种植管理措施良好的种植管理措施对于控制小麦赤霉病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要保证种子的质量和纯度,采用热水消毒等方法对种子进行处理。
其次,在整个生长季节中,要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注意管理灌溉和排水。
此外,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病虫害的栖息地,提高小麦产量和抗病能力。
3.加强病害监测和预警定期进行小麦病害监测和预警,有助于及早发现小麦赤霉病的发病情况,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可通过田间巡查、病害标本鉴定以及专业的监测技术手段,如红外线遥感和无人机遥感等,提前预测和预报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风险。
4.科学施用农药在防治小麦赤霉病过程中,科学施用农药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根据病情和病害的严重性,选择具有防治效果、无药害和环境友好性的农药,并遵循使用说明和剂量要求,坚持在小麦生长的关键阶段进行喷洒。
同时,要进行严格的农药管理,确保农药的安全使用。
5.加强害虫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延伸往往伴随着害虫的侵袭。
因此,加强害虫防治工作,为小麦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可通过培育天敌,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定期监测害虫数量和种类,以及实施生物防治等措施,减少害虫对小麦的危害。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对策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对策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侵染小麦而引起的疾病,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
在全球范围内,小麦赤霉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对小麦产量和质量造成了影响。
了解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以及采取有效的防治对策,对于保障小麦的生产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赤霉菌是引起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主要侵染小麦的叶片和穗部。
小麦赤霉病在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更容易发生,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为15-25摄氏度和85-100%的相对湿度。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赤霉菌能够快速侵染小麦,造成病害。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季节主要集中在小麦的抽穗至灌浆期,这个阶段正好是温度和湿度较为适宜的时候。
此时,小麦叶片和穗部的组织丰富,提供了繁殖赤霉菌的条件。
小麦赤霉病在这个阶段容易大面积发生,对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构成威胁。
二、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对策1. 显著提高下限量和下限频率。
当小麦在孕穗期及抽穗期发生一定程度的赤霉病时,及时采取下限量和下限频率使其达到有效防治措施的要求。
对于有严重菌斑的小麦及时采取药剂追肥和大量喷药处理,可大大提高治愈率和医治率。
2. 加强对小麦的管理。
选用耐生病抗逆、适应性强的品种是预防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合理施肥,保证小麦充足的养分供应;加强排水和适时除草,保持小麦田的通风透光;合理播种密度,以减少小麦叶片间的病菌传播;及时采取剪穗、早收等措施,减少小麦赤霉病的传播机会。
3. 开展细胞工程技术研究。
以细胞工程技术为手段,研究小麦赤霉病的抗性机制,并通过基因改良培育出抗病的小麦新品种。
这种方法在病害防治上具有长期、安全、高效、经济的特点,有望成为小麦赤霉病防治的新途径。
4. 实行立体防治措施。
将预防与治疗综合起来,采取药肥合用,同时注意预防传播的源头,保持整洁卫生,并合理搭配增效剂等多种立体防治方法。
通过这些综合的措施,可以有效地遏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传播,减少病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又称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能引起苗枯、穗腐、茎基腐和秆腐,从幼苗到成株都能受害,最严重·的是穗腐。
那么赤霉病发作时有什么症状呢?该如何防治呢?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一、发病症状1、苗枯是由种子、土壤或者病残体中的病菌侵染所致,首先是芽变为褐色,随后根冠腐烂,轻则造成幼苗枯黄湿润,重则死亡,枯死苗在湿度较大时还会产生粉红色的霉状物。
2、穗腐在小麦杨花时,在穗上产生水浸状的褐色办,逐渐扩散至整个穗部,导致小穗枯黄,湿度较大时病斑出产生粉红色的胶状霉层。
后期会出现面积的蓝黑色小颗粒,用手触摸有突起感,不能抹去,还会扩展至穗轴,使得病害以上穗形成枯白穗。
3、茎基腐自幼苗出土只成熟皆可发病,茎基部受害后会变褐腐烂,直至全株枯死。
4、杆腐一般发生在穗下1-2节,初期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或逐渐扩展为淡褐色或红褐色的不规则形斑,病情严重时,会造成病部以上部位枯黄,有时不能及时抽穗或者抽出枯黄穗,在潮湿时病部出现粉红色的霉层。
二、防治措施1、选择抗病力强的品种目前虽然没有免疫品种,但是有一些耐病品种,种植户可以因地制宜的选择当地适合的品种。
2、农业防治要合理排灌,湿地要开沟排水,收获后要及时清田,减少菌源,适时播种,避免扬花期遇雨,合理施肥,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忌偏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3、药剂防治在播种前用药剂拌种,在扬花期喷洒多菌灵或甲霉灵预防,每5-7喷洒一次,也可以在后期喷洒毒死蜱、抗蚜威、抗蚜威以及磷酸二氢钾溶液,防治效果较好。
以上是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介绍,希望能帮助到你,想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敬请关注我们。
简述小麦赤霉病病症特征

简述小麦赤霉病病症特征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其病症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小麦赤霉病在小麦植株上的病斑呈现出特殊的颜色。
患病的小麦叶片上会出现不规则形状的赤褐色病斑,边界清晰,病斑上有黑色小点,病斑扩展后逐渐融合成大片。
同时,小麦的茎秆、鞘片和颖壳上也会出现棕黑色的病斑,病斑部位变软,易折断。
小麦赤霉病还会引起小麦植株的生长不良。
患病的小麦植株生长缓慢,叶片变黄,出现干枯和卷曲的现象。
受感染的小麦茎秆和穗部易折断,导致小麦植株整体上呈现衰弱的状态。
小麦赤霉病还会引起小麦籽粒的质量下降。
患病的小麦穗部受到病害的侵害,导致小麦籽粒发育不良,颗粒瘦小,产量减少。
而且,赤霉病菌还会产生一种有毒的次黄酮类物质,对人和动物的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小麦赤霉病不仅对小麦的生长发育产生负面影响,还对粮食安全和人畜健康带来风险。
小麦赤霉病在流行季节和气候条件下会迅速蔓延。
小麦赤霉病菌主要通过空气中的孢子传播,也可以通过种子和土壤传播。
潮湿的环境和高温是病害扩散的有利条件,特别是在小麦抽穗期和灌浆期,病害易发生。
因此,在农田管理中,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是预防和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关键。
小麦赤霉病的病症特征主要包括病斑颜色特殊、生长不良、籽粒质量下降和易蔓延等方面。
了解这些特征对于及时诊断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以保障小麦产量和粮食安全。
农民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小麦赤霉病的监测和防治工作,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确保农产品的安全可靠。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小麦赤霉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病害,不仅会造成小麦产量的大幅下降,还会对人畜的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
为了有效地防控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需要了解其发生规律,并采取综合的防控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气候条件:小麦赤霉菌对气温、湿度和光照等条件有较为严格的要求。
常见发病的气候条件是在20-30℃的温度下,相对湿度保持在85%以上,长时间的高湿度有利于小麦赤霉菌的生长繁殖。
2.土壤条件:小麦赤霉病菌在土壤中具有一定的耐寒性和耐干性,但对土壤湿度有较高的要求。
过度湿润的土壤环境有利于小麦赤霉菌的存活和繁殖。
3.种植历史:连续种植小麦会导致土壤中赤霉菌的积累,从而增加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风险。
合理的轮作制度和间作作物的选择是防控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措施。
4.病原菌侵入方式:小麦赤霉病菌主要通过种子和空气传播侵入小麦植株。
种子传播是主要的侵染途径,种子处理是防控小麦赤霉病的重要环节。
1.合理轮作:避免连续种植小麦,可以选择间作作物,如油菜、豆类等,以减少小麦赤霉病菌在土壤中的积累。
2.选择抗病品种:选用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可以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风险。
进行良好的管理,保持植株健壮,增加抗病能力。
3.适时播种:避免在发病高峰期播种小麦,可以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尽量选择在天气干燥、温度适宜的时候进行播种。
4.种子处理:对种子进行科学处理,可以有效地减少小麦赤霉菌的传播和侵染。
可以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处理方法,如种子热处理、酸处理、药剂浸种等。
5.药剂防治:可选用合适的药剂进行防治。
常用的化学药剂有三唑酮、噻菌脒、五氯硝基苯等,可根据病情情况选择适宜的药剂进行喷洒。
6.田间管理: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田间杂草,维持良好的通风和光照条件,有利于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合理施肥和灌水,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也是重要的管理措施。
7.病害监测:定期对小麦田进行病害监测,及时发现病害发生的预警信号,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防止病情扩大。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一种严重的小麦病害。
该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的穗部,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以下是关于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的详细介绍。
1. 发生原因分析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种植方式和综合管理等。
具体原因如下:1.1 土壤条件:土壤的温度、湿度和酸碱度等条件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土壤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过高以及酸性土壤都是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有利条件。
1.2 气候条件:高温、高湿是小麦赤霉病流行的主要气候条件。
在气温适宜、相对湿度较大的环境下,病原菌容易繁殖和侵染小麦植株。
1.3 种植方式:连作、密植、不合理的施肥等种植方式会增加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风险。
连作会导致病原菌积累,密植和不合理施肥会增加小麦植株的生长势,使其更容易受到病原菌的侵染。
1.4 综合管理:不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如不及时清理麦茬、不适当的灌溉和迟播等,都会导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这些措施会增加小麦植株受到病原菌侵染的机会和环境条件。
2. 防治技术为了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以下是几种常用的防治技术:2.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品种是控制小麦赤霉病的有效措施。
通过选育和种植具有抗病性的品种,可以减轻病害的损失。
2.2 喷施药剂:在小麦脱粒前后,可以喷施有效的药剂来防治小麦赤霉病。
一般来说,可以使用杀菌剂和生物菌剂来控制病害。
喷药时要注意剂量和喷雾的均匀性,以提高防治效果。
2.3 土壤消毒:通过合理的土壤消毒,可以减少病原菌的数量和活性,从而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常用的土壤消毒方法包括热水熏蒸、化学药剂消毒和生物灭菌等。
2.4 清除病灶和植株残体:定期清除田间的病灶和小麦植株残体,可以降低病原菌的存活和传播,减少病害的发生。
2.5 种植措施:合理的种植措施也是控制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手段。
如合理轮作、适当调整密植程度、合理施肥和灌溉等,都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小麦赤霉病的病害循环

小麦赤霉病的病害循环小麦赤霉病,听着就觉得有点吓人吧?这可不是啥新出的恐怖片,而是一种让农民朋友们头疼的病害。
小麦在田里一片金黄的时候,突然就有一股阴霾袭来,真是让人捏一把汗。
说到这赤霉病,得从它的“家族背景”说起。
这个病菌可不是什么善茬,它就像个小调皮,平时在土壤里躲着,等着小麦们长大了,立马就跳出来捣乱。
果然,天真的小麦根本没料到,这背后居然潜伏着个“大坏蛋”。
一开始,病菌悄咪咪地进入小麦的根部,慢慢地在里面发展。
就像电影里的反派,越长越强大。
小麦开始出现一些小变化,叶子变黄,甚至还发出难闻的气味。
你说说,这谁受得了?小麦的农民朋友们走在田里,突然发现原本生机勃勃的麦田,像是得了重病,真是心如刀绞。
这赤霉病不光是影响小麦的生长,还能影响到收成,简直让人欲哭无泪。
大多数农民都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结果到了最后一刻却被这个病菌给“翻了盘”,真是让人心酸得不行。
等小麦长到成熟的阶段,这个病菌又开始使出它的“绝招”。
它会释放出一些毒素,直接侵蚀小麦的籽粒。
这可不止是影响口感,还可能让粮食变得不安全。
想想,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结果成了“毒品”,谁能心甘情愿啊!这种情况让人忧心忡忡,更别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简直就是给小麦的生命判了死刑。
人们常说“好心没好报”,这话真是说得太对了,农民朋友们的心血换来的,竟然是这样的结果。
说到这里,很多朋友可能会想,那怎么才能防止这赤霉病呢?农民朋友们在播种的时候,可得多留个心眼。
选择抗病品种的种子,能让小麦们在面对病菌时,稍微有点底气。
咱们得时刻关注土壤的健康,不要让病菌有可乘之机。
像这种小病菌,往往在湿度大的环境里肆虐,所以下雨的时候,咱们可得特别注意,不要让田里积水。
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田里水分适中,才能让小麦健康成长,不让病菌有机可乘。
施肥也得讲究。
合理施肥不仅能促进小麦的生长,还能增强它们的抵抗力。
适量的氮肥、磷肥、钾肥,让小麦的根系扎得更稳,吸收营养的能力更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发病因素
3. 气候条件中的温、湿度和降雨对赤霉病的流行影响都很大。 • 春季温度回升,越冬病菌开始形成子囊壳。在稻麦轮作区,旬 平均气温15℃以上,田间稻桩上普遍出现子囊壳;气温25℃, 湿度80%以上时病菌形成子囊壳最快。气温12℃以上时,子囊 壳内产生孢子,并向空中释放。孢子的释放和空气中孢子的数 量与雨有很大的关系。阴雨天多,空气湿度高,子囊壳吸水膨 胀,大量释放孢子。 因此,小麦抽穗扬花期温暖多雨,空气中就会有大量的赤霉病 孢子。 • 小麦抽穗扬花期的温度一般都超过了孢子入侵的最低温度15℃。 取决于当时的降雨情况。病菌孢子萌发侵入小麦要求湿度72% 以上,有水滴时最易侵染。 扬花期阴雨天多,麦穗长时间湿润,利于病菌侵染,病害就重, 反之则轻。阴雨错过了小麦抽穗扬花期,病害不会大发生,大 流行。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侵染循环
• 病菌致病机制 病菌产生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等毒素在病菌致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病 菌的重要致病因子之一。毒素可破坏细胞膜的 半渗透性,造成电解质外渗。中毒细胞还有黄 褐色颗粒状物质沉积,部分细胞解体,导致细 胞坏死和维管束堵塞,影响水分和养分输送面 出现凋萎病状。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发病因素
1.品种的抗病性及易感 病的生育期 对赤霉病而言,我国各大麦区主栽的小麦品种都是感病 品种,但感病程度有差异。品种的抗病性不是限制赤 霉病流行的主导因素。影响赤霉病流行的主要因素是 春季田间病菌数量和春季气候。 同一品种不同生育期感病性差异很大。抽穗至扬花期是 病菌侵染并引起发病的最适时期。研究发现,扬花期 最感病,抽穗期次之,乳熟期病菌侵染明显降低,糊 熟期后病菌基本不能侵入。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防治
农业防治措施 2. 抢时机及时收割、脱粒、干种入仓
有的年份,收割期多雨,成熟的丰产小麦 却难以收割、脱粒,堆放在田间,或脱粒后未 晒干时,放入室内,这样,由于麦粒水分多, 赤霉菌仍能蔓延为害,使病粒骤增而无法利用, 损失严重。因此,需不失时机抢晴收割、脱粒, 麦粒要摊开晾晒干,或用烘干机器烘干,以减 轻为害。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防治
穗期药剂保护
在小麦扬花期间喷药保护是防治穗腐(枯)关键的措施。 药剂防治适期 一般情况在始花期(扬花10~20%)施药最好。施药日期、次数要灵 活掌握。 1) 当抽穗期间天晴、温度高,麦子边抽穗边扬花,在有连阴雨可 能时,应在齐穗期用药。 2) 如抽穗期低温、日照少,麦子先抽穗后扬花,在始花期用药。 3) 若抽穗期遇到连阴雨,有流行可能时,喷药时间宁早勿晚,不 能等天晴好时,再喷药,要抓住下雨间隙时机进行防治。 在重病年至少要用2次药,间隔时间要短。在常年流行地区,第一次施 药保护花期,是否第二次用药要根据品种抗性,以后的病情、及天 气趋势决定。常用药剂多菌灵的药效保持期为5~7天。 特别注意 补救措施 药剂种类和应用方法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发病因素
2.菌源量 足够的菌源量是病害流行的前提 稻桩等残体带菌率、空中子囊孢子与分生孢子 浮游量及穗部孢子黏附量是反映菌源数量的标 志。 • 长江中下游及江南“稻_麦”两熟区,东北春 麦一熟区,玉米小麦轮作区,春季的菌源数量 一般很大,赤霉病是否流行主要取决于春季的 气候条件。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பைடு நூலகம்
小麦赤霉病症状
赤霉病从小麦幼苗期就 可发病,引起种腐、苗 腐、茎基腐和穗腐,其 中以穗腐最为普遍和严 重。
穗腐是小麦扬花期病菌入侵
引起的,起初在小麦穗上出 现水渍样的病斑,以后麦穗 枯黄;气候潮湿时,病穗上 产生粉红色霉层,此病流行 时,田间可见明显的红色麦 穗。病菌为害穗颈时,穗颈 变褐。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防治
穗期药剂保护
•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 •每亩用有效成分40~50克,喷水量同多菌灵。 防治效果在70%左右的: •福美双,又名TMTD 产品为50%可湿性粉剂,使用时加水稀释166~250倍。药 效期只有3~5天。 其他复配制剂 •28%多井悬浮剂(即复方多菌灵),为24%多菌灵和4% 井冈霉素复配而成。 •每亩用150克。
小麦赤霉病 Wheat head blight
赤霉病遍及全国各地,其中淮河以 南及长江中下游一带发生最为严重; 黑龙江省春麦区也常严重发生。
长江中下游地区,1957~1979年23年间大流行的有4年,中度流
行的有12年,大流行年病穗率50~100%,产量损失10~40%,中度 流行年病穗率30~50%,产量损失5~15%。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预测预报
• 赤霉病的流行与否及流行强度主要取决 于寄主抽穗扬花期、孢子飞散高峰及暖 湿气候条件三者的吻合程度,其中气候 条件是决定流行与否的主导因素。 • 通常主要根据气候条件或气候条件结合 菌量动态进行赤霉病的预测预报。预测 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气象预报的 准确性。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症状
苗腐是由于种子带 病或土里的病残体 带菌引起的,轻则 病苗长势弱,重则 死苗,不能破土, 病苗没有穗腐时的 粉红色霉层,只是 根部变褐。苗腐春 麦区易发生。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病原物
病原物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 Gibberella zeae(Schw.)Petch,子囊亚门赤霉属;无性态为 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半知 菌亚门镰孢属。其他多种镰孢,也可引起赤 霉 病。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发病因素
病害的发生、流行与及流行强度主要取决于品种的 抗病性及易感病的生育期、适宜发病的暖湿气候 条件与大量的菌源,这三个因素及其吻合程 度。 有菌源的地区,小麦抽穗扬花期多雨,潮湿,麦穗 长时间湿润则赤霉病会大发生。 1. 品种的抗病性及易感 病的生育期 2. 菌源量 3. 气候条件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防治
赤霉病常年流行麦区的防治策略
• 以种植抗、耐病良种为基础,采用高效、 安全药剂进行穗期保护为重点,结合农 业防治措施。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防治
种植抗、耐病品种 目前比较抗、耐病的良好品种有: 苏麦3号、2号、湘麦1号、鄂恩1号、 荆州4号、万年2号、2133、扬麦4号 、扬麦5号、万雅2号、辽春4号、郑 引1号。
黑龙江省春麦区1959~1988年间大流行6次,小麦平均减产
20%以上,其中1982年损失小麦5亿多公斤。 1985年河南省赤霉病大流行,发病面积5600万亩,损失小麦 8.85亿公斤;
1985年,陕西关中地区发病面积640万亩,损失小麦2.19亿公 斤。
症状
病原物 病害循环 发病因素 流行预测 返回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防治
农业防治措施
1. 改善小麦生长环境 • 深耕灭茬,适时播种,合理施肥,适时、合理排灌。 • 在常年赤霉病流行麦区特别重要的是建立一套以排为 主的排灌水利系统,以降低地下水位,避免渍害、湿 害和降低田间湿度,创造和提供有利于小麦而不利赤 霉病发生的生态环境。 开沟排水系统良好的麦田,防病效果在病情不重年份 有50%左右,重病年为30%左右。 麦田开沟,关键不决定于深度,而取决于畦沟、腰沟、 渠道与河湖畅通。地下水位高度最好控制在麦株主根 区系以下。 2. 抢时机及时收割、脱粒、干种入仓
侵染过程 病菌致病机制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侵染循环
• 侵染过程 病菌最先侵染的部位主要是花药, 其次为颖片内侧壁。病菌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 于抽穗扬花期传播至穗部,在适宜条件下萌发。 病菌侵入花药后在寄主组织内扩展。在适宜条 件下,小麦赤霉病的潜育期约为2-3d,在高温 高湿的条件下,很快在麦穗上产生霉层,霉层 上的病菌又由风雨向别的小麦上传播。(一般 年份的赤霉病为害,以扬花期病菌一次侵染为 主,在多雨的年份会有再侵染。)
防治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2001年10月
长江中下游地区,1957~1979年23年间大流行的有4 年,中度流行的有12年,大流行年病穗率50~100%, 产量损失10~40%,中度流行年病穗率30~50%,产 量损失5~15%。 黑龙江省春麦区1959~1988年间大流行6次,小麦平 均减产20%以上,其中1982年损失小麦5亿多公斤。 1985年河南省赤霉病大流行,发病面积5600万亩,损 失小麦8.85亿公斤; 1985年,陕西关中地区发病面积 640万亩,损失小麦2.19亿公斤。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返回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侵染循环
• 病菌的越冬与越夏 在稻桩、小麦和玉米、高梁等秸秆 上越夏;在玉米、水稻、小麦秸秆和麦穗等残体上, 以菌丝体状态越冬。 • 病菌的初染源及其传播 初染源主要来自越冬后在各种 残体上产生的子囊孢子。高温、高湿有利于子囊壳的 形成和发育成熟,成其要求基质湿润。子囊孢子的释 放需要水滴或相对湿度大于等于98%,小雨后最有利 孢子的释放。
返回
浙江大学农学院 植保系
2001年10月
小麦赤霉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