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教案
高三地理教案人口与环境
高三地理教案:人口与环境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口分布、增长、结构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理解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掌握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人口分布、增长、结构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难点1.如何科学准确地解读人口数据,分析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2.如何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环境问题的性质,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人口分布与环境1.导入环节教师简要地介绍人口问题和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征求学生对此的看法和想法。
2.人口分布•定义: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一定范围内的分布情况。
•影响因素:地理环境,资源分布等。
•实践案例:通过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让学生分析人口分布的差异和特点。
3.人口增长•定义:人口增长是指人口数量的变化。
•影响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等。
•实践案例:通过举例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让学生理解人口数量变化的内在规律。
4.人口结构•定义:人口结构是指人口的性别、年龄、职业等方面的分布情况。
•影响因素:出生率,死亡率,教育水平,医疗水平等。
•实践案例:通过实践对人口结构的分析,让学生理解人口结构对环境和社会产生的影响。
第二课时:人与环境1.导入环节教师放映相关视频、图片或分析统计数据,让学生了解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环境问题•定义:环境问题是指由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影响,导致生态平衡被打破,社会和经济发展受到影响。
•实践案例:通过分析环境问题的性质、产生的原因、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3.环境保护•定义:环境保护是指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人类生存健康而采用的各种措施。
•实践案例:通过实践,体验环境保护工作,让学生具体感受环保行动对自然生态和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五、教学方法1.案例讲解法2.实践教学法3.课堂讨论法六、教学评价1.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2.课后测试,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3.学生的教学反馈七、教学资源1.人口与社会现象相关的数据统计报告及分析2.环境保护组织提供的资料和案例八、总结通过本教案的学习,让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了人口与环境的基本概念、原则及其相关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国存在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教案
《我国存在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教案第一章:人口问题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状况和特点。
让学生认识到人口问题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让学生了解我国政府采取的人口控制措施。
1.2 教学内容我国人口的基本状况和特点: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分布等。
人口问题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资源紧张、环境污染、就业压力等。
我国政府采取的人口控制措施: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老龄化问题等。
1.3 教学活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向家长了解自己家庭的人口状况,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增长曲线,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人口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口问题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汇报讨论结果。
第二章:资源问题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资源的基本状况和特点。
让学生认识到资源问题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让学生了解我国政府采取的资源管理措施。
2.2 教学内容我国资源的基本状况和特点: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资源问题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资源枯竭、环境破坏、可持续发展等。
我国政府采取的资源管理措施: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资源有偿使用等。
2.3 教学活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向家长了解我国资源状况,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资源分布图和资源利用情况,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资源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资源问题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汇报讨论结果。
第三章:环境问题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环境的基本状况和特点。
让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让学生了解我国政府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3.2 教学内容我国环境的基本状况和特点: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环境问题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健康问题、生态破坏、经济损失等。
我国政府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生态文明建设等。
3.3 教学活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向家长了解我国环境状况,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统编鲁教版高中必修第二册地理《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综合与测试》必备知识点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新教材合格考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一、知识梳理1.人口分布的衡量指标:人口密度: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
通常以每平方千米常住的平均居民数量来表示。
计算公式:人口密度=人口数量/面积×100%2.人口分布特点答题模板:(1)人口分布是否均匀(2)分布的方位(疏密,多少);人口主要集中在……3.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和规律:特点:目前全世界大约3/4的人口分布在5%的陆地上,具有明显的不均衡特征。
世界人口稠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以及西欧和北美东北部等,都是人口稠密区。
至2017年,人口超1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墨西哥、埃塞俄比亚、菲律宾等。
人口稀疏区:南极洲以及一些荒凉海岛。
规律:北半球中纬度沿海低地平原①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的中低纬度地带。
②主要集中在距海较近地带。
③主要集中在海拔较低地带。
④主要趋向于城镇地区。
4.热带多雨地区人口分布特点:热带多雨地区,人口最稠密的地方通常不在平原,而在高原和山地。
原因:热带高原和山地的一定海拔范围内,气候凉爽,雨量适中,排水通畅。
此外,这一海拔超出疟蚊分布上限,人们可免受疟疾等疾病袭扰。
5.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自然因素(基本因素):气候、地形、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最显著)、交通和通信条件、文化教育、政府政策和地方习俗等6.胡焕庸线探究中国的人口分布特点(1)以胡焕庸线(腾冲-黑河一线)为分界线;(2)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是东南多,西北少原因:我国东部地区气候适宜,水源丰富,土地平坦肥沃;交通方便,科技水平高,环境可养育的人口多,故人口稠密;而西部地区大多为高原、荒漠,土地可垦殖率低,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生产水平低,环境可养育的人口少,人口分布稀疏。
所以,我国人口分布现状是合理的。
高二地理选修1 第一单元 人口素质与环境 教案
高二地理选修1 第一单元人口素质与环境教案●教学目的1.结合实例,了解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
2.学会用地形、气温、降水等条件,分析对人口身体素质产生的影响以及人的不同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正反两方面的教学内容,从而培养学生辩证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理解在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是主动的,可以改善环境,也可以毁坏环境,其中人口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1.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自然环境因素;2.在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素质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图示法、讲述法、讨论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有关挂图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提问:大家上了同样多的体育课,但为什么体育成绩却不尽相同?回答:身体素质不同、营养情况不同、锻炼程度不同、上课认真程度不同、运动技巧不同讲授:很好,这说明人的身体素质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口素质与环境的关系。
讲授新课1.4 人口素质与环境一、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板书)阅读:学生阅读教材相关部分内容,思考:1.什么是人口素质?2.社会环境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产生哪些影响?讲授:人口素质是指人口群体平均的身体健康状况,它包括三个方面: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本节课我们要讨论的主要是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与环境的关系。
它主要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比如“母强儿壮”反映了先天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有重要影响。
再如白化病等很多疾病都属于遗传病,两个携带致病基因的人结合很有可能给下一代造成不幸。
讨论: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还了解到有哪些遗传因素对下一代产生不良影响?1.影响人口的身体素质的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板书)承转:在两种影响因素中,遗传因素固然重要,但是,众所周知:贝利的儿子不一定是球王,刘易斯的儿子不一定是“飞人”,后天的环境因素起着更大的作用。
2.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板书)提问: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主要来自哪两个方面呢?哪些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了人的身体素质?讨论:略总结:目前,影响人口素质的环境因素很多,首先,社会环境(如社会制度、经济形式、文化传统、科技知识、伦理道德)是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因素。
高中优秀教案高二地理教案:《人口素质与环境》教学设计
高二地理教案:《人口素质与环境》教学设计第4讲支配讲人口素养与环境内容一网上课堂(一)本讲主要内容及考查要点:本讲叙述第一单元第四节——人口素养与环境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以及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
2.通过人口迁移与环境关系的了解,初步学会用运动进展的观点分析人口迁移现象及深刻的缘由。
(二)学习指导:1学问结构:2教材分析:一、本课讲人口素养与环境。
教材首先分析了影响人口身体素养的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和环境污染。
其次,介绍了人口科学文化素养对环境的影响,商量了科学文化素养不同的人口所可能产生的不同环境后果。
人口素养的概念,对于我们来说应当不生疏。
在以前的地理和思想品德等教材中,这一概念已出现过。
人口素养主要反映了人口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力量,这里的客观世界,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
详细来看,人口素养应包括三方面内容:身体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
人口素养的这三方面内容既相互依靠和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分和相互制约,各自反映了人口素养的不同侧面,共同构成人口素养的整体。
本课主要商量人口素养与环境的关系。
二、关于影响人口身体素养的环境因素。
首先,正如教材中已经讲明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社会制度。
经济形式、文化传统、科技学问、宗教伦理等,是影响人口身体素养的主要因素。
假如说早期人类的身体素养还较多地依靠于自然环境的话,那么人类社会进展到了今日,人口的身体素养就更多地取决于社会经济环境。
这也正是为什么自然条件差不多的一些国家或地区,人口素养却会有较大差别的真正缘由。
其次,我们在强调社会经济因素对当代人口身体素养的影响时,还应留意自然环境因素对身体素养的作用,决不能由于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身体素养的主要影响,而忽视自然环境的作用。
教材从地理的角度动身,分析了自然环境对人口身体素养的作用。
对这一内容的商量,又分别从原生环境(主要指地形、气温、降水,土壤等自然因素)和次生环境(主要指受人类影响的环境)两方面绽开。
四年级人口与环境教案
四年级
课时
第一课时
地点
教室
内容
第1课低碳环保生活
教学
目标
1、让学生了解低碳环保生活。
2、学生知道节约的意义。
3、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共建美好家园。
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
一、谈话导入
随着人类生活环境和气候的恶化,人们开始重视自己的生活方式,低碳环保,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下吧。
二、学习新课探究交流
1、知识窗
读一读一枚纽扣电池的污染
节约用纸
拒绝一次性用品
节约用电
低国环境规划署提出的个人“低碳环保方式”
3、绿色行动
日常生活中你能做些什么可以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三、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反思
通过学习让学生走进低碳生活,坚持低碳生活,从我们身边小事做起,共建人类美丽的家园.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教案(精编版)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教案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教材内容剖析教材围绕人地关系对人口问题深化阐释。
人口问题是全球的第一号问题,全球诸多问题都和人口问题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和人口数量、人口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粮食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的形成都是由于人口与粮食、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所引发的。
本单元是高中地理选修课第一册的第一单元。
本单元围绕着“人口与环境”这一主题,安排了六节教学内容,第一节到第三节讲述的是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第四节探讨的是人口迁移的历史和现状。
因此,前三节内容联系十分紧密,其中第一节是学习第二节和第三节的基础。
人口再生产主要讲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属于人口学的知识,讲述了人口再生产的概念,不同历史阶段出现的四种人口再生产类型,深刻地揭示出人口再生产类型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这一客观规律。
第二框题“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属于人口地理学方面的知识,通过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比较,总体上描述了世界各国和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分布情况。
重点难点透视1.不同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应着不同的人口再生产类型。
人类再生产类型由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所决定。
在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几种不同的人口再生产类型,都是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目前世界各地区的人口再生产类型主要分为两种情况:(1)发达国家已完成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即人口再生产类型已处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
(2)发展中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总体上处于“过渡型”。
目前,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死亡率虽然已经降至与发达国家持平,但是出生率仍然很高,尚处于下降过程中,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的“过渡型”。
3.环境人口容量环境人口容量,简单地可看成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但由于对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的理解不同,所以存在着不同的环境人口容量的定义。
初中地理人口与环境教案
初中地理人口与环境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2. 掌握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认识。
【教学重点】1.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2. 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 人口增长与环境恶化的关联;2. 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
【教学准备】1. 课件;2. 相关案例资料;3. 课堂讨论话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关注人口与环境问题,提出问题:“人口增长会对环境产生什么影响?”2. 学生讨论,分享观点。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人口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2. 分析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生态破坏、污染等;3. 介绍我国的人口政策,引导学生了解国家对人口与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具体影响;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人口增长与环境恶化的关联;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提出讨论话题:“如何实现人口、环境与发展的和谐?”;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建议和措施;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环保,提高环保意识;3.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撰写一篇关于人口与环境关系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掌握了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同时,教师应注重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人口与环境教案
人口与环境教案教案标题:人口与环境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2. 探讨人口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平衡人口增长与环境保护的问题;4.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1. 人口增长的原因和趋势分析;2.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3.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4. 平衡人口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策略。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全球人口增长的趋势,并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增长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知识讲解:2. 介绍人口增长的原因,如医疗技术的进步、生育率的下降等,并分析人口增长的趋势。
3. 探讨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包括资源消耗增加、生态系统破坏、环境污染等。
讨论与思考:4. 引导学生讨论人口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提出学生的观点和看法。
5. 分组讨论,让学生就如何平衡人口增长与环境保护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策略和建议。
案例分析:6. 提供一些实际案例,如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与环境问题、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等,让学生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总结与展望:7.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8.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个人和社会层面上平衡人口增长与环境保护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方法:1. 图片或视频展示:通过视觉媒体引起学生兴趣,激发思考。
2. 小组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交流,培养合作能力。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平衡人口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策略和建议。
2. 课堂讨论:参与讨论并提出有价值观点的学生获得积极评价。
拓展活动:1. 课后阅读:推荐相关环境保护的书籍或文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环境保护项目或机构,加深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关于人口增长和环境问题的素材;2. 案例分析的相关资料;3. 小组讨论和展示的评价表格。
《人口与环境》教案
《人口与环境》教案(导入新课)热点问题: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全面二孩”政策。
这是一重大人口政策的变化。
通过本节的学习,从地理学科的角度来理解这一政策的变化。
(展示考纲)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地区分布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3.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 (考情分析)1.以各种人口数据统计图(坐标图、柱状图、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等)及表格等资料切入,考查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特点及地区分布。
对这一考点的出现频率将会增大。
2.结合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情况,以某省区或某城市的人口数据统计图,人口迁移变化情况图等切入,考查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人口问题出现的原因、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例等问题。
特别关注部分省区的“未富先老”,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
考查形式多以选择题为主。
(构建体系)自然增长 人口数量变化人口 机械增长 人口与环境人口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学习过程)考点一:人口增长模式及人口问题 1.人口增长模式(读图,复习相关知识点) (提问,总结)1.人口自然增长率2.说出图中1,2,3的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各模式对社会经济的影响3.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图中哪一要素先发生变化的4.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5.目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人口增长模式 (随堂练习)2011.中国、印度人口增长模式分别是(D)A.传统型、传统型B.现代型、现代型C.现代型、传统型D.传统型、现代(规律方法)区别人口增长模式的方法现代型的人口出生率大致在1.5%以下,死亡率大致在1%左右,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
2.人口问题(思考讨论)结合人口增长模式特征,思考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提问,总结)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青少年人口所占比重过大措施:①实行计划生育政策;②发展社会生产力,转变生育观念,促进人口增长模式向现代型转变发达国家人口问题:人口增长缓慢、停滞,甚至出现负增长人口老龄化严重措施:①鼓励生育;②吸引外来移民;③健全社会保障体系;④鼓励老有所为,延长退休年龄。
《我国存在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教案
《我国存在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现状和严重性。
引发学生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1.2 教学内容:简介我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背景和现状。
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目标。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存在。
通过图片、数据等资料,展示我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第二章:人口问题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问题的现状和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介绍我国人口问题的现状,如人口数量、人口结构等。
分析人口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如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人口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具体影响。
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人口问题。
第三章:资源问题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资源问题的现状和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3.2 教学内容:介绍我国资源问题的现状,如能源短缺、土地资源退化等。
分析资源问题的影响,如经济发展受限、生态环境恶化等。
3.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探讨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方法。
通过角色扮演,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利益相关者在资源问题中的角色和责任。
第四章:环境问题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
4.2 教学内容:介绍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分析环境问题的影响,如健康受损、生态系统破坏等。
4.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解决的方式,让学生思考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
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提出个人和集体的环保行动。
第五章:综合讨论5.1 教学目标:让学生综合理解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相互关联性。
引导学生思考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综合策略。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相互关联性。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分布教学案 鲁教版必修第二册-鲁教版高一第二册地理教学案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1.分布不均衡是人口分布最显著的特征,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城市人口稠密。
2.人口的分布受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3.人口迁移受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经济因素往往起主导作用。
4.国际人口迁移和我国的人口迁移在不同时期受不同的影响因素,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5.人口迁移或人口流动对迁入地和迁出地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6.一旦人口规模超过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生态系统就会遭受破坏而失去平衡。
7.人口合理容量受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的影响。
学习本单元内容后,学生能收集和呈现某区域人口分布、迁移、环境承载力等方面的地理数据、图表和地图(地理实践力)。
能够描述人口的分布及其变化,解释不同地区人口分布或迁移的影响因素(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形成判断人类分布或迁移与资源环境问题关系的初步意识(人地协调观)。
与本单元知识相关的名校及专业根据教育部最先发布的第四轮社会学学科评估结果整理出的社会学—人口学专业学校排名1 大学A+2 中国人民大学A+3 某某大学 A4 清华大学A-5 复旦大学A-与本单元知识相关的名人及职业第一节人口分布课标内容核心素养目标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1.能够描述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
【区域认知】2.能够描述某区域人口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影响因素。
【地理实践力】3.能够运用人口分布的理论,判断某地人口分布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综合思维】4.认识到人口的分布要与当地的自然、经济等相适应,树立和谐的人地观。
【人地协调观】知识清单一人口分布特点1.最显著的特点是:不均衡性,东亚、东南亚、南亚以及西欧和北美东北部是人口稠密区。
2.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规律(1)从纬度看:集中于北半球中低纬度。
气候适宜,自然条件优越(2)从海陆位置看:集中于距海较近地带。
(3)从地形上看:集中于海拔较低地带。
(4)从城乡分布看:主要趋向于城镇地区。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教案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授课设计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本单元授课目的1.认识人文地理知识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平常生活方面的作用,认识人口地理主要内容,理解主要见解和原理。
2.学会阅读相关图表,解析人口增添与经济增添的关系。
3.成立进一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见解。
第一节人口再生产授课目的:1.认识人口再生产见解、种类及其转变2.认识人口再生产种类的地域分布情况授课重点:1.用辩证唯物主义见解比较两种“低自然增添率”的实质差别。
2.培养学生绘图技术,让学生对我国人口再生产种类的转变有进一步的认识。
授课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读图、表,解析相关内容。
授课过程:新的《高中地理授课大纲》中要求,这一单元内容属于“人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大纲中要求的“人口发展”的内容,实质指的就是“人口再生产”。
严格地说,人口再生产诚然是人口发展的基本内容,却其实不能够等同于“人口发展”。
两者的内涵其实不完好相同。
人口发展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改变,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绝对数量的变化及人口增添快度的变化:人口素质反响的是人口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人口结构可包括自然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地域结构等,在社会发展的不相同历史阶段,人口结构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本单元我们从人口再生产谈起。
一、人口再生产种类及其转变。
1.人口再生产见解:狭义的见解,即教材中提出的:人口内部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令人口整体不断连续下去。
实质上,人口是在必然社会生产方式下的会集体,其构成是千头万绪的。
他们的年龄、性别、民族、文化水平、职业、宗教信奉等等方面其实不完好相同。
在人口再生产过程中,不仅人口数量在变化,总人口中的年龄、性别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地域结构及人口的素质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种意义上的人口再生产是广义的人口再生产。
2.人口再生产的种类人口再生产种类由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添率所决定。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导学案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学习目标】1.区域认知:掌握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分布规律,了解不同区域人口分布状况。
2.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能够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3.地理实践力:运用所学知识和资料,以及切身的考察,能够总结不同区域的人口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4.人地协调观:理解地理环境与人口分布的关系。
【重难点】 1. 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分布特点2.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知识梳理】一、人口分布特点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状况。
人口密度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程度,是指单位上居住的数。
通常以每平方千米常住的平均居民数量来表示。
世界人口分布,有明显的的人口区和人口区。
目前全世界大约的人口分布在的陆地上。
主要分布于、、、和,以及一些荒凉海岛人口稀疏。
主要分布于,人口稀疏的纬度带主要是以上的寒冷地带、附近的干热地带,以及两侧的湿热地带。
主要分布于地带,远离海洋的通常人口稀疏。
拥有良好港口条件的发达地区,以及大河和等农业集约化程度高的地区,人口最为稠密。
主要分布于地带,海拔200米以下的地区,面积不足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4,却分布着世界的人口。
主要趋向于。
在农业社会,绝大部分人口散居在面积广阔的乡村地区。
随着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人口不断向聚集,形成了一些人口稠密区和稠密带。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自然条件为人类提供基本的和生产、生活的。
气候:主要通过、等影响人口分布。
、的地区适宜人类居住和生产、人口分布集中。
地形:不同地形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所起作用不同。
人类活动大多集中、地区。
水资源:稳定的是人类生活和生产基本的物质条件,对人口分布影响很大。
人口较为稠密。
土壤:土壤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
不同土壤、不同,而影响人口分布。
土壤肥沃,农业发达,人口。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使开发地区人口增多。
此外,森林等自然因素也影响人到口分布。
2、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交通和通信条件、文化教育、政府政策和地方习俗等。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思政教案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思政教案第一部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概述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旨在研究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课程以思政教育为导向,通过深入探讨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第二部分:人口与资源的关系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重点讨论人口对资源的影响,以及如何合理利用和管理有限的资源。
一、人口增长与资源消耗人口的快速增长对资源的消耗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大量人口需要食物、水、能源和土地等基本资源,对这些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有限的自然资源,并推动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为了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们需要建立严格的资源管理制度,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
这包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监管、推动绿色发展等。
第三部分: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讨论人口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和改善环境。
一、人口增长与环境污染人口的增加会导致大量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这些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了改善和保护环境,我们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
这包括推广清洁能源、建立环境保护法律规范、加强环境监测等。
第四部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实践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通过案例研究和实践活动,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一、案例研究:城市化与环境保护通过研究全球不同地区的城市化过程,分析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探讨如何在城市化过程中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二、实践活动:资源回收与再利用组织学生参与资源回收与再利用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第五部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思考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重要性进行思考和总结。
人口分布教案-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二
必修二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课标目标】1.运用图文资料描述某区域人口分布特点。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2.结合案例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新课导入】读教材第2页引言及图1-1-1思考回答问题:同学回答略。
1.提示:欧洲地区是人口密集区,特别是欧洲西部地区,人口更为密集。
2.提示: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资源与土壤、矿产资源。
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和通信条件、文化教育、政府政策,以及宗教和地方习俗、历史因素等。
以上两问题就是这节课的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请同学们继续阅读教材内容及图1-1-2、1-1-3、1-1-4、1-1-5、1-1-6、1-1-8、1-1-9。
分析思考梳理以下问题:1、从纬度、距海远近、海拔、水源等自然条件角度描述世界人口分布特点?2、从交通、产业发展、聚落等社会经济条件角度描述世界人口分布特点?3、总结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4、分析我国人口分界线——胡焕庸线的划分依据?同学回答略。
课件展示梳理内容如下:一、人口分布特点1.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不均衡性,形成明显的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
2.稠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以及西欧和北美东北部等。
3.无人定居区:南极洲以及一些荒凉海岛。
4.世界人口分布规律(1)集中区: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带;距海较近地带;海拔较低地带;趋向于城镇地区。
(2)稀少区:自然条件恶劣区。
严寒的两极地区;高寒的高原山地区;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区和干旱的沙漠气候区。
思考:为什么热带多雨地区人口最稠密的地方通常在高原和山地?青藏高原人口密集区主要分布在什哪里?原因是什么?提示:热带高原和山地,气候凉爽,雨量适中。
海拔超出疟疾分布上限,人们可免受疟疾等疾病袭扰。
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多呈条带状。
原因:气候温暖、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注意:区分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一定时期内单位面积土地上的人口数目。
高中地理 1.4 第一单元 《人口素质与环境》教案 旧人教版选修1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1.4人口素质与环境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人口身体素质的含义及影响因素2、理解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因素3、理解自然环境特别是次生环境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4、理解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特殊影响教学重点、难点: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课型:新授课授课过程:一、人口素质学生讨论,老师总结: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是人口素质的三个方面,我们仅讨论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人口身体素质与环境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二、环境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高低1、人口身体素质指人口群体平均的身体健康状况。
对人口身体素质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有两:2、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两个因素即遗传因素、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是先天性的,黑人在一些力量型和耐力型运动项目上具有遗传优势,黄种人则在技巧型和智力型体育方面见长,因而中国的技巧型、智力型体育运动项目总能够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白种人身高普遍比黄种人高。
这些都表明遗传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的重要影响。
环境因素是后天性的,但对人口身体素质起着重要的影响,更何况遗传也是环境长期作用的结果,所以我们重点讨论环境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
3、社会经济环境是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因素尤其是现代社会,这种影响越来越大,例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一些流行病被有效控制,基因技术和生物工程在医学上的应用使一些疑难杂症得以治愈,而部分发展中国家(如黑非洲)由于经济落后、政治动乱,大批儿童因营养不良而死亡。
日本人的身高在不断上升也和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关系。
当然自然环境对人口身体素质也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4、人口身体素质也受自然条件制约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人类社会早期,自然因素曾经起过决定性作用。
即使在今天,这种影响依然存在并不可忽视。
自然环境可分为两大类:(1)原生环境指地形、气候、湿度、降水等因素。
如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缺乏都会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克山病(一种以心肌坏死为主要症状的地方病)、大骨节病与硒(希腊语是月亮女神的意思,具有抗癌和延缓衰老的作用)的缺乏有关,地方性硒中毒与硒的过多有关,大脖子病(地方性甲状腺肿)与碘的缺乏有关,畸形胎儿的发生率与环境中放射线过多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教案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教材内容剖析
教材围绕人地关系对人口问题深化阐释。
人口问题是全球的第一号问题,全球诸多问题都和人口问题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和人口数量、人口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粮食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的形成都是由于人口与粮食、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所引发的。
本单元是高中地理选修第一册的第一单元。
本单元围绕着“人口与环境”这一主题,安排了六节教学内容,第一节到第三节讲述的是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第四节探讨的是人口迁移的历史和现状。
因此,前三节内容联系十分紧密,其中第一节是学习第二节和第三节的基础。
人口再生产主要讲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属于人口学的知识,讲述了人口再生产的概念,不同历史阶段出现的四种人口再生产类型,深刻地揭示出人口再生产类型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这一客观规律。
第二框题“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属于人口地理学方面的知识,通过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比较,总体上描述了世界各国和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分布情况。
重点难点透视
不同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应着不同的人口再生产类型。
人类再生产类型由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所决定。
在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几种不同的人口再生产类型,都是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目前世界各地区的人口再生产类型主要分为两种情况:发达国家已完成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即人口再生产类型已处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
发展中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总体上处于“过渡型”。
目前,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死亡率虽然已经降至与发达国家持平,但是出生率仍然很高,尚处于下降过程中,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的“过渡型”。
3环境人口容量
环境人口容量,简单地可看成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但由于对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的理解不同,所以存在着不同的环境人口容量的定义。
本给出的是应用较为广泛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
这一定义包含以下几层意思: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具有不确定性,要随时间而变;
资源、科技水平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
生活水平也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
如果研究某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要以该国或地区所能利用的资源和技术为依据,而所能利用的资源和技术,不见得完全就是本地的,也可以是定义中所说的“其他”资源和技术。
关于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资源的种类繁多,一般在研究中主要考虑的是几种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资源,如土地、淡水、能源等;
生活消费不仅指物质生活消费,同时也包括文化精神生活的消费;
还有许多因素,如社会分配制度,对环境人口容量也有影响。
4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人口增长无疑对环境恶化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的程度有多大,值得讨论。
事实上,与人口增长过程相联系的,还有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过程,这些过程也对环境产生影响。
因此,很难说环境污染就是人口增长造成的,也没有直接的证据或充分的理由说明人口增长是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至于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也很难下定论。
就已观察到的事实,有些污染如农业活动中的环境污染,与人口增长有着直接的联系;而有些污染如工业污染,更多的是与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相关联,这或许可认为是人口增长对环境的间接影响,因为工业生产的扩大和科技
进步,目的无非是为了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
人口增长与环境污染并不呈现正相关,不能认为人口多,环境污染程度就高,人口少环境污染就轻。
换一个角度看,某一地区人口多,增长快,并不一定其环境污染就严重;另一地区人口少,增长慢,也不见得其环境污染就轻。
这不难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对比中得出结论,发达国家人口少且增长缓慢,但环境污染的程度比发展中国家重。
教学方法建议
本单元共有6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素质与环境及人口迁移与环境,这三个内容反映了人口与环境的内在关系。
其中1-3节主要讲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第4节讲人口素质与环境的关系,-6节讲人口迁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历年高考试题都十分关注人口这一重大问题,有关人口知识的考查几乎为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
本单元的学习,须重点注意利用图表数据分析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和特征,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形成原因,出现的人口问题及人口政策;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迁移的方向、原因及后果;根据资料绘图,分析人口增长和土地、经济增长的关系;正确认识人口与环境的关系,确立正确的人口观念;掌握人口数量、素质、迁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