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组网原理

合集下载

移动自组网

移动自组网

移动自组网一、介绍移动自组网(Mobile Ad Hoc Network,简称MANET)是一种无线网络体系结构,由一组移动节点组成,这些节点通过无线链路相互连接,并在没有中央控制的情况下自组织地进行通信。

相比传统的固定网络,移动自组网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可以在没有基础设施的情况下实现临时网络连接。

二、拓扑结构移动自组网通常采用分散式的拓扑结构,节点之间通过无线链路连接,并根据网络中的动态变化自主地选择最佳的路由路径。

这种拓扑结构可以适应节点的移动和网络拓扑的变化,从而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三、路由协议在移动自组网中,路由协议是实现节点之间通信的关键。

常见的路由协议有以下几种:1.AODV路由协议(Ad hoc On-demand Distance Vector):AODV是一种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协议,它通过建立路由请求和路由反馈消息来动态地维护路由表,实现节点之间的通信。

2.DSR路由协议(Dynamic Source Routing):DSR是一种基于源路由的协议,它使用源节点将整个路由路径编码到数据包中,并通过逐跳传输的方式实现路由。

DSR具有较低的开销,适用于小规模的移动自组网。

3.OLSR路由协议(Optimized Link State Routing):OLSR是一种基于链路状态的路由协议,它通过建立邻居节点列表和多点中继集合来组织网络拓扑,并根据网络状态实时更新路由表。

四、应用场景移动自组网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如下所示:1.军事通信:移动自组网可以被应用于军事作战、军事演习等场景,通过快速、可靠的通信实现指挥和控制。

2.紧急救援:在自然灾害或紧急事故发生时,移动自组网可以在短时间内搭建起临时的通信网络,帮助救援人员进行沟通和协调。

3.智能交通:移动自组网可以用于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实现车辆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协同,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性。

4.物联网:移动自组网可以作为物联网的底层网络结构,连接传感器、设备和云端,实现设备之间的即时通信和数据传输。

移动通信第7章组网技术

移动通信第7章组网技术

移动通信第7章组网技术在当今高度互联的世界中,移动通信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简单的语音通话到高速的数据传输,从短信到丰富多样的多媒体应用,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而在这背后,组网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

移动通信组网技术涵盖了众多方面,包括网络架构、频率规划、小区划分、切换管理等等。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网络架构。

移动通信网络通常由多个部分组成,核心网处于中心地位,负责管理整个网络的运行和数据交换。

它就像是一个指挥中心,协调着各个部分的工作。

基站则分布在不同的区域,负责与移动终端进行通信。

基站之间通过传输网络相互连接,确保数据能够快速、准确地传输。

频率规划是组网技术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由于频谱资源是有限的,如何合理地分配频率,以满足大量用户的需求,同时避免干扰,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任务。

不同的频段具有不同的特性,例如低频段传播距离远,但带宽相对较窄;高频段带宽大,但传播距离有限。

因此,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和地理环境等因素,进行精心的规划。

小区划分也是移动通信组网中的重要内容。

将一个较大的区域划分为多个小区,可以提高频谱的复用效率,增加系统容量。

每个小区都有自己的基站和覆盖范围。

当用户在移动过程中从一个小区进入另一个小区时,就需要进行切换。

切换的过程需要在保证通信连续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快速、平稳地完成。

如果切换不及时或者出现错误,可能会导致通话中断、数据丢失等问题。

为了实现高效的组网,还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技术手段。

比如,多址接入技术允许多个用户在同一频段上同时进行通信,常见的有时分多址、频分多址和码分多址等。

这些技术通过不同的方式区分用户,提高了频谱利用率。

在组网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网络的覆盖和容量。

对于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需要提供高容量的网络覆盖,以满足大量用户同时使用的需求;而对于偏远地区,则需要重点考虑覆盖范围,确保信号能够到达。

此外,移动通信组网技术还需要不断适应新的业务需求和技术发展。

4g组网方案

4g组网方案

4G组网方案1. 引言4G(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是一种高速数据传输技术,为移动通信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在4G组网方案中,通过使用多个基站和先进的无线技术,可以实现高速、高质量的数据传输,满足现代社会对移动通信的需求。

本文将介绍4G组网方案的基本原理、技术要点以及应用场景。

2. 4G组网原理4G组网是基于LTE(Long Term Evolution)技术的无线网络组网。

LTE技术是一种基于OFDM(正交频分复用)和MIMO(多输入多输出)的无线通信技术,通过将频谱划分成多个小信道,并使用多个天线进行数据传输,实现了高速、高容量、高可靠性的通信。

4G组网包括两个关键组成部分:基站和终端设备。

基站负责发送和接收数据,而终端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接收和发送数据。

3. 技术要点3.1 OFDM技术OFDM技术是4G组网的核心技术之一。

它将频谱划分成多个小信道,每个小信道都被调制成低速率的子载波。

通过将数据分散到多个子载波上,并在接收端重新组合,实现了高速的数据传输。

3.2 MIMO技术MIMO技术(多输入多输出)利用多个天线进行数据传输,以增加系统容量和改善信号质量。

MIMO技术可以通过在发送端使用多个天线发送多个独立的数据流,并在接收端使用多个天线接收,并将多个数据流进行组合,实现高速的数据传输。

3.3 频谱分配在4G组网中,频谱分配是关键问题之一。

频谱是有限资源,需要合理分配给不同的运营商和应用。

4G组网使用了动态频谱共享技术,可以根据网络负载和需求进行实时的频谱分配和管理,使得不同运营商和应用可以共享频谱资源。

3.4 网络优化4G组网中,网络优化是提高网络性能和用户体验的重要手段。

网络优化包括调整信道参数、改进覆盖面和容量,以及优化无线接入和后台网络等。

通过网络优化,可以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容量和覆盖范围,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4. 4G组网应用场景4.1 移动通信4G组网在移动通信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5g组网方案

5g组网方案

5G组网方案1. 引言5G技术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它具有高带宽、低延迟和大连接密度的特点,为人们提供了更快、更可靠的通信服务。

在5G网络中,组网方案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决定了网络的性能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5G组网方案的基本原理和具体实施方法。

2. 5G组网的基本原理5G组网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多个基站之间的协同工作来实现数据传输和网络连接。

在传统的4G网络中,数据的传输是通过集中式的网络控制节点进行调度的,而在5G网络中,基站之间进行前后协作,每个基站都可以独立处理数据传输。

这种分布式的架构使得5G网络具有更好的容错性和抗干扰能力。

5G组网的基本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2.1 Massive MIMO技术Massive MIMO(Massi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技术是5G网络的关键技术之一。

它通过同时使用大量的天线和高级的信号处理算法,实现了更高的信号传输效率和容量。

在Massive MIMO技术中,基站和终端设备之间通过多个天线进行数据传输,每个天线都可以独立进行发射和接收。

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网络的吞吐量和覆盖范围。

2.2 Beamforming技术Beamforming技术是一种通过调整天线阵列的参数来改变信号传输方向的技术。

在5G网络中,基站可以根据用户的位置和信道状态来选择最佳的传输方向,从而提高信号的强度和质量。

通过Beamforming技术,可以实现空间复用和干扰抑制,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和容量。

2.3 协议栈优化在5G网络中,为了提高网络的性能和延迟,需要对协议栈进行优化。

协议栈的优化主要包括:引入新的协议,如NR(New Radio)协议;减少控制面的复杂性,提高传输效率;优化网络控制算法,提高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通过对协议栈的优化,可以提高网络的吞吐量和响应速度。

3. 5G组网的具体实施方法5G组网的具体实施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基站布局基站布局是5G组网中的重要环节。

组网相关知识点总结图

组网相关知识点总结图

组网相关知识点总结图一、组网基础知识1.1 组网概念组网是指将多个设备或系统通过一定的连接方式进行联接,从而实现设备之间的互相通信、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

在各种通信和网络领域中,都需要通过组网技术来构建通信系统和网络架构,以满足不同的通信需求。

1.2 组网的分类根据组网的不同特点和应用场景,可以将组网技术分为有线组网和无线组网两大类。

有线组网是指通过物理线缆连接设备和系统,主要包括以太网、局域网、广域网等;无线组网是指通过无线信号进行设备之间的通信和连接,主要包括蜂窝网络、Wi-Fi、蓝牙等。

1.3 组网的基本原理组网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一定的连接方式将多个设备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网络结构,在这个网络结构中,设备之间可以直接进行通信和数据传输。

在组网过程中,需要考虑网络拓扑结构、传输介质、通信协议等因素。

1.4 组网的应用场景组网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通信和网络系统中,包括企业网络、数据中心、工业自动化、智能家居、物联网等领域。

通过组网技术,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通信效率和数据传输速度,满足各种通信需求。

二、有线组网技术2.1 以太网以太网是一种常用的有线组网技术,是一种基于CSMA/CD协议的局域网通信技术。

以太网采用双绞线或光纤作为传输介质,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高速数据传输,广泛应用于企业网络和数据中心等场景。

2.2 局域网局域网是指将位于同一地理区域内的多台计算机设备互联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和通信服务。

局域网可以采用以太网、令牌环、FDDI等不同的组网技术,是企业内部通信和数据传输的重要手段。

2.3 广域网广域网是指连接在不同地理区域内的多台计算机设备,通过远距离通信线路进行联接,实现远程通信和数据传输。

广域网可以采用X.25、帧中继、ATM等不同的组网技术,是不同地域之间通信和数据交换的重要手段。

2.4 有线组网的特点和优势有线组网技术具有传输速度快、传输稳定性好、安全性高等优点,适用于对传输速度要求较高的场景,如企业网络和数据中心等。

通信行业移动通信网络的组网结构和通信协议解析

通信行业移动通信网络的组网结构和通信协议解析

通信行业移动通信网络的组网结构和通信协议解析移动通信网络是指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实现移动终端之间的信息传输的网络系统。

它是由一系列的无线基站、传输网、核心网等组成的复杂系统。

本文将从组网结构和通信协议两个方面进行解析。

一、组网结构移动通信网络的组网结构主要包括无线接入部分和核心部分。

1. 无线接入部分无线接入部分是指提供无线连接服务的网络,包括基站子系统、无线传输子系统和终端设备。

基站子系统(BSS)是移动通信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无线信号的接收与发送。

它由基站控制器(BSC)和基站(BS)组成,其中BSC负责管理多个基站,控制无线频道分配、功率控制等。

而基站则负责与移动终端进行无线通信。

无线传输子系统是连接基站与核心网的传输部分,通过无线传输信道完成信号的传输。

终端设备是指移动通信网络中使用的移动终端,如手机、平板电脑等。

它们通过基站与网络进行通信,实现信息的传输与接收。

2. 核心部分核心部分是移动通信网络的中枢部分,承载着用户数据的传输、信令控制等功能。

它主要由移动核心网和运营商的业务支撑系统组成。

移动核心网是移动通信网络的核心节点,由移动交换中心(MSC)、服务控制节点(SCP)、位置注册节点(HLR)等组成,负责用户数据的传输、切换、寻呼等功能。

运营商的业务支撑系统是指通过各种业务支撑软件实现运营商的运营、计费、营销等业务功能。

二、通信协议解析在移动通信网络中,各个组网部分之间通过通信协议进行交互,以实现信息的传输和控制。

1. 无线接入协议无线接入协议是指基站与终端之间的通信协议,主要包括GSM/CDMA等制式规范。

它定义了移动终端与基站之间的通信方式,包括信号的传输、频率的选择、功率的控制等。

2. 核心网络协议核心网络协议是指移动核心网与运营商的业务支撑系统之间的通信协议,主要包括SS7(Signaling System No.7)和IP(Internet Protocol)协议。

SS7协议是一种用于传输信令消息的协议,它负责控制移动通信网络中的信令流程,包括呼叫建立、寻呼、短信传输等。

移动通信原理

移动通信原理

移动通信原理移动通信原理是指在无线通信领域中,传输数据和信息的原理和技术。

移动通信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通信方式之一,它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号传输,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无线连接。

本文将详细介绍移动通信原理的各个方面。

第一章移动通信概述1.1 什么是移动通信1.2 移动通信的应用领域1.3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1.4 移动通信的基本要素第二章无线信号传播2.1 电磁波的基本概念2.2 无线信号传播路径损耗2.3 多径效应与多普勒效应2.4 反射、折射和散射信号的影响第三章移动通信网络结构3.1 移动通信系统的层次结构3.2 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各个组成部分3.3 移动通信中的基站和无线电接入技术第四章移动通信标准与协议4.1 移动通信标准的分类和作用4.2 移动通信标准的发展历程4.3 GSM、CDMA、LTE等移动通信标准的比较4.4 移动通信协议与接口第五章移动通信的调制解调技术5.1 数字调制技术5.2 调制解调器的工作原理5.3 AM、FM、PM调制方式的比较5.4 OFDM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第六章移动通信中的信道编码与解码6.1 信道编码与纠错码6.2 信道编码的原理和分类6.3 移动通信中的信道编码技术第七章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技术7.1 多址技术的基本概念7.2 分时复用技术7.3 频分复用技术7.4 码分复用技术7.5 OFDMA技术第八章无线接入技术8.1 蜂窝网络的组网方式8.2 频率复用与功率控制8.3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接入技术8.4 TDMA、CDMA、OFDMA等接入技术的比较第九章移动通信中的信号处理技术9.1 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概念9.2 信号处理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9.3 信号处理算法与技术的发展附件:________本文档涉及的相关案例分析、数据图表、实验结果等内容,请参阅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________1.频率复用:________一种将频谱资源划分为多个频段,使不同用户可以同时使用而不互相干扰的技术。

现代移动通信移动通信组网原理

现代移动通信移动通信组网原理

现代移动通信移动通信组网原理现代移动通信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通过移动网络将信息传输到移动设备。

这种通信方式广泛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和其他可移动设备上,以提供即时通信、数据传输和互联网接入等功能。

移动通信组网原理基于无线通信技术和网络架构,下面将介绍移动通信组网原理的相关内容。

首先,移动通信使用的是无线信号传输数据。

无线信号是通过无线电频谱传输的电磁波,通过调制和解调等技术将用户数据转换成可传输的无线信号。

移动通信使用的无线信号频段如2G、3G、4G和5G等,每个频段有不同的传输速率和覆盖范围。

其次,移动通信组网原理涉及到多种关键技术。

其中,基站是移动通信的关键组成部分。

基站负责接收、解码和传输无线信号,并与移动设备之间建立通信连接。

基站之间通过区域控制器进行互联,形成一个覆盖范围较大的无线通信网络。

另外,移动通信组网原理还涉及到信道分配和调度技术。

由于无线信号的有限频谱资源和用户数量的增加,需要合理分配和调度信道资源来满足用户需求。

在不同的无线信号频段中,可以使用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等多址技术来实现信道分配。

移动通信组网原理还涉及到移动设备的网络接入技术。

移动设备可以通过无线接入点(例如Wi-Fi热点)连接到移动通信网络,或者通过蜂窝网络直接连接到移动通信网络。

无论是通过什么方式接入,移动设备都可以获取到Internet接入、语音通信和短信等服务。

此外,移动通信组网原理还涉及到网络协议和安全技术。

移动通信网络使用一系列网络协议来实现数据传输、路由选择和错误纠正等功能。

同时,移动通信网络也需要采取一系列安全技术来保护用户数据的传输安全和隐私保护。

总结起来,移动通信组网原理是基于无线通信技术和网络架构的,通过基站、信道分配和调度、移动设备的网络接入技术、网络协议和安全技术等来实现移动通信。

这种通信方式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断推动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移动通信技术——第4章 移动通信系统组网

移动通信技术——第4章  移动通信系统组网

4.3 多信道共用
4.3.1 多信道共用的意义
在双工移动通信系统中,移动用户 在通话时要占用一条信道。 由于频谱资源的限制,用户数总是 大于信道数。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使用多信道共用 技术缓解频谱资源有限和用户数多的矛 盾。
多信道共用是指系统允许大量的用 户在一个小区内共享少量的信道。 每个用户只在呼叫时才分配一个信 道,一旦通话终止,用户占用的信道马 上释放供其他用户使用。
令F为邻近蜂窝干扰因子,则CDMA 系统容量,即式(4-31)变为
(W / Rb )GF N (信道/小区) ( Eb / N 0 )d
4.5 蜂窝系统的移动性管理
4.5.1 蜂窝系统服务区域划分
1.服务区域的划分
一般的第二代蜂窝移动系统服务区域划分 如图4-22所示。 图中只画出一个移动运营网络,即一个公 共陆地移动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 PLMN),多个PLMN服务区可以重叠。
如果单位区群在系统中复制了M次,则双 向信道的总数C可以作为容量的一个度量,即 C = MS =MkN
3.区群结构的实现
单位区群内小区数N越大,同信道小区的 距离D就越远,抗同频干扰的性能就越好。 但是相应地,单位区群内小区数N越大, 需要的信道组越多,频谱利用率下降。 所以单位区群内小区数N与同信道小区的 距离D为互为矛盾的指标,须折中考虑。
(2)扇区划分技术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同频干扰可以通 过使用定向天线代替基站中单独的一根全向 天线来减小,其中每个定向天线辐射某一个 特定的扇区。 这种使用定向天线来减少同频干扰,从 而提高系统容量的技术叫做扇区划分技术。
扇区划分技术与小区分裂不同,它 可以保持小区半径不变,容量的提高是 通过减少同频干扰以达到提高频率利用 率来实现的。

移动通信组网技术

移动通信组网技术

在实际的蜂窝系统中,需要对这两个目标进行协调和折衷。
推导载干比与小区簇的关系
C---移动台接收的载波功率
I---移动台接收的同频干扰功率。
若设有K个同频干扰小区,则移动台接收的载干比可表示为
C C
I
k
Ik
i1
问题:
满足同频载干比最低门限 少多大?
时 CI , s 要求的小区簇数目N至
推导载干比与小区簇的关系
11
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
➢ 单工通信
是指通信双方设备交替地进行收信和发信。根据通信方 是否使用相同的频率,单工制又分为同频单工和双频单工
常用的对讲机就采用这种通信方式
发射机 f1( f1)
f1( f2) 发射机
接收机
PTT
f1( f2 )
送受话器
PTT f1( f1 )
接收机 送受话器
电台(甲)
电台(乙)
蜂窝概念
➢ 蜂窝概念
整个无线覆盖区采用正六边形无线小区彼此邻接构成,把这
种六边形形状基站的覆盖范围称之为蜂窝网。
移动通信系统是采用一个叫基站的设备来提供无线服务范围 的。基站的覆盖范围有大有小,我们把基站的覆盖范围称之 为蜂窝。
许多小功率的发射机(小覆盖区)来代替单个的大功率发射机 (大覆盖区),每一个小覆盖区只提供服务范围内的一小部分 覆盖。每个基站分配整个系统可用信道中的一部分,相邻基 站则分配另外一些不同的信道,这样部分可用信道就分配给 了相邻的基站。给相邻的基站分配不同的信道组,则基站之 间(以及在它们控制下的移动用户之间)的干扰就最小。
2024/6/23
7
铁塔天馈系统
什么是天线? 基站天线是基站与手机之间的接口。它可以同时发射 和接收无线电波;发射时,天线将高频电流转换为电

移动网组网简介(经典)要点

移动网组网简介(经典)要点

数据承载网
智能网
传输网
支撑网
移动通信业务
关于信息的传输
传输网是网络通信的基础,采用分层级结构,并且为了保证传输的安全性,城域网及以上层级的传输网一般是成环建设
数据业务平台
数据承载网
智能网
话音网
支撑网
移动通信业务
×省
×省
一干传输环
×省
城市×
城市×
城市×
二干传输环
驻地网
最后一公里
城域网
传输节点
数据承载网是数据业务发展的基础
数据承载网
智能网
话音网
传输网
支撑网
移动通信业务
话音网
数据 承载网
用户
传输网 驻地网
短信 中心
短信网关
MMSC
WAP
E-Mail
所有省公司
当前只在五个 省公司设置
DSMP 数据 业务 管理 平台
……
数据业务平台 梦网
IP电话网关
GPRS
CMNet
信令链路 或USSD
支撑网用以完成业务与维护的支撑工作
编码与解码
移动网络的演进与发展概论
FDMA、TDMA、CDMA三种无线编码方式
DMA-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F-Frequency T-Time slot C-Code
FDMA
TDMA
C DMA
三种无线编码方式的比较
CDMA=5×TDMA=20×FDMA(相同的频宽,如10Mz) 节约资源的另一种说法是,耗费同样的资源可以获得更多的容量(回报、收益) 当前中国的一些城市,如深圳、上海等的中心密集城区的电话业务量已接近GSM所能承载的边缘,因此作为解决容量问题的方法,CDMA的无线技术将也可能成为中国移动的必然选择 澄清一个观点: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它只是一种无线网络上的编码技术

移动通信第五章组网技术

移动通信第五章组网技术

移动通信第五章组网技术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移动通信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简单的语音通话到高清视频流,从即时消息传递到复杂的物联网应用,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可能性。

而在移动通信的背后,组网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决定了信号的传输效率、覆盖范围、容量以及服务质量等关键因素。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移动通信第五章中的组网技术。

移动通信组网技术的核心目标是实现高效、可靠且广泛覆盖的通信网络。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频谱资源的利用、基站的布局、信号的传输和接收方式等。

频谱资源是移动通信的宝贵资产。

不同的频段具有不同的特性,例如低频段信号传播距离远,但带宽相对较窄;高频段带宽大,但传播距离有限且信号穿透能力较弱。

因此,合理的频谱分配和管理是组网技术中的重要环节。

在实际应用中,运营商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需求和业务特点,选择合适的频段来部署网络。

基站是移动通信网络的关键节点。

它们负责接收和发送信号,实现与移动终端的通信连接。

基站的布局直接影响着网络的覆盖范围和容量。

在城市地区,由于用户密度高,需要密集部署基站以提供足够的容量;而在农村或偏远地区,则可以采用较大的覆盖半径来降低建设成本。

此外,基站还分为宏基站、微基站、皮基站等不同类型,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宏基站覆盖范围广,适用于大面积的区域;微基站和皮基站则可以补充宏基站的覆盖盲点,提高局部区域的信号质量和容量。

在信号传输方面,移动通信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

其中,多址接入技术是实现多个用户同时通信的关键。

常见的多址接入技术包括时分多址(TDMA)、频分多址(FDMA)和码分多址(CDMA)等。

时分多址将时间分成不同的时隙,每个用户在指定的时隙内进行通信;频分多址则将频谱分成不同的频段,每个用户使用特定的频段进行通信;码分多址则通过为每个用户分配不同的码序列来区分用户。

这些多址接入技术各有优缺点,在实际组网中通常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运用。

移动通信-第五章-蜂窝组网技术

移动通信-第五章-蜂窝组网技术
与区群的大小有关。对于六边形系统来说, 与区群的大小有关。对于六边形系统来说,Q 可表示为
D Q = = 3N R
Q的值越小则容量越大; 的值越小则容量越大; 的值越小则容量越大 Q值大可以提高传播质量,因为同频干扰 值大可以提高传播质量, 值大可以提高传播质量 小
=280,相同区域内, =7的区 例,系统总的可用信道数S=280,相同区域内,用N=7的区 =4的区群需要复制 的区群需要复制7 群需要复制4 群需要复制4次,而用N=4的区群需要复制7次,求 二者能 提供的信道总数
中心激励小区: 中心激励小区:
基站位于小区中心, 有时会有辐射。
顶点激励: 顶点激励:
在顶点上设置基站, 并采用三个互成120° 的定向天线,以避免 辐射阴影
中心激励 顶点激励
12
5.2 频率复用和蜂窝小区
簇(区群): 区群):
共同使用全部可用频率的 N 个小区叫做一簇 区群) (区群) 若N越小,则系统中区群复制得越多,系统容 越小,则系统中区群复制得越多, 量越大,频率的利用率越高。 量越大,频率的利用率越高。
噪声——内部噪声,人为噪声, ——内部噪声 1. 噪声——内部噪声,人为噪声,自然噪声 2. 同频道干扰
定义:相邻区群中同频小区中同频信道之间的干扰 典型解决方案:
组网时的频率规划
33
邻道干扰
定义:来自相邻的或相近的频道的干扰 主要的产生原因:非理想滤波器
带外辐射
实际滤波器
f 理想滤波器
典型解决方案:
接收机滤波器阻带衰减设计,最大程度地 衰减邻道干扰 组网的频率规划:同一小区内的频率组有 足够的隔离度
34
互调干扰 定义:非线性器件产生的组合频率成 分落入本频道造成的干扰 主要的产生原因:非线性器件 典型解决方案: 器件的非线性优化处理 组网的频率规划: 同一小区内的频率组尽可能避免所 产生的组合频率相互产生互调干扰

现代移动通信移动通信组网原理-PPT文档资料

现代移动通信移动通信组网原理-PPT文档资料

图4.11 基本网络结构
其 他 公 众 网
MS C
MS C
4.2 多址接入技术
4.2.1 4.2.2 4.2.3 4.2.4 频分多址(FDMA) 时分多址(TDMA) 码分多址(CDMA) FDMA、TDMA与CDMA系统容量比较
4.2.1 频分多址(FDMA)
频分多址是将给定的频谱资源划分为若干 个等间隔的频道 (或称信道)供不同的用户使用, 如图4.13所示。移动台MS1、MS2、…、MSk分 别分配有发射频道、、…、和接收频 道、、…、。我们将基站向移动台方向的信道 称为前向信道,而将移动台向基站方向的信道 称为反向信道。

Ck
Ck
BS
图4.20 伪随机码扩频多址方式原理图
1
N
TDM
A b (t )
模2加 扩频调制
PSK 调制
B S (t )

C
模2加 扩频解调
D
PSK 解调
TDM Zt (t)
1
Rs

0

N
C(t ) PN
f0
(a)
PN
f0
A点
B点
C点
D点
数字信号 干扰 无用信号 干扰
数字信号
Rs
Rc
4 18 11
3 17 10
6 20 13
5 19 12
4.1.4 基本网络结构
移动通信的基本网络结构如 图4.11所示。 基站通过传输链路与移动交换机相连,交换机 再与固定电信网络或其他通信网相连,所以移 动通信有以下两种通信链路:①移动用户←→ 基站←→交换机←→其他网络←→其他用户; ②移动用户←→基站←→交换机←→基站←→ 移动用户。

6移动通信技术-移动自组网

6移动通信技术-移动自组网

6移动通信技术-移动自组网移动自组网移动自组网是一种由移动节点组成的自动组网系统,它是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一种新型网络模式。

本文将详细介绍移动自组网的概念、特点、架构、路由算法以及应用场景。

1. 概念移动自组网是指由移动节点组成的一种自动组网系统,它可以在没有中央控制的情况下,根据节点之间的关系和环境变化,自动建立临时的通信网络。

2. 特点2.1 自组织移动自组网具有自组织能力,它可以根据节点之间的关系和环境变化,自动建立、维护和拓展网络。

2.2 自适应移动自组网能够根据网络拓扑结构的变化、节点移动的速度和方向等因素,自适应地调整路由策略和路由路径。

2.3 高度灵活移动自组网是一种动态的网络,节点可以随时加入或离开网络,节点之间的关系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3. 架构移动自组网的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3.1 节点移动自组网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节点,节点可以是移动设备、传感器、车辆等。

3.2 路由器路由器是移动自组网中负责转发数据包的设备,它根据路由算法将数据包传递给目标节点。

3.3 网络管理器网络管理器负责管理移动自组网中的节点和路由器,包括节点注册、网络监测、故障处理等功能。

3.4 网络接入点网络接入点是移动自组网与外部网络之间的接口,它可以连接到Internet、移动网络等。

4. 路由算法移动自组网的路由算法是实现节点之间通信的关键,常见的路由算法包括:4.1 洪泛算法洪泛算法是最简单的一种路由算法,它将数据包从源节点向所有邻居节点广播,直到到达目标节点。

4.2 距离向量算法距离向量算法是一种基于跳数的路由算法,节点根据与邻居节点之间的距离向量来选择下一跳节点,直到数据包到达目标节点。

4.3 链路状态算法链路状态算法是一种基于网络拓扑信息的路由算法,节点通过交换链路状态信息来计算最短路径,选择下一跳节点。

5. 应用场景5.1 灾难恢复移动自组网可以在灾难发生后,自动建立临时通信网络,协助救援人员进行沟通和协作。

无线移动互联网原理、技术与应用

无线移动互联网原理、技术与应用

无线移动互联网原理、技术与应用摘要:本文中系统阐述了无线移动互联网的相关知识,近年来,无线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成为固定宽带之后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构架于其上的无线移动互联网代表了未来网络技术乃至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本文从无线互联网基础、几种主要的组网方式及无线互联网技术的综合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无线移动互联网;移动自组织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无线Mesh网络;无线互联网综合应用。

1 引言与传统的有线网络不同,无线网络使用各种无线通信技术为各种移动设备提供必要的物理接口,实现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功能。

无线网络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行走在路上的人们已经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个人数字助理PDA、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移动设备发生或接收电子邮件、浏览网页,或者访问远程文件等。

随着无线接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及移动操作系统和移动浏览器的开发,无线移动互联网具有越来越多的网络应用,并且越来越多的使用者逐步接受无线移动互联网。

据统计,2007年年底我国手机上网用户已经达到5000多万,其中一半同时是互联网用户,另外一半则只用手机上网。

与此同时,“无线城市”不仅成为耳熟能详的新名词,而且通过Wi-Fi、3G等无线网络技术组建的无线局域网、无线城域网已经走进千家万户。

可以说,无线通信技术成为固定宽带之后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无线移动互联网代表了未来计算机网络技术乃至未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21世纪成为无线移动互联网的时代。

在无线通信中,通常使用电磁波作为信息传输的载体,而电磁波可以在空气、水乃至真空中传播,因此,无线通信与传统有线通信不同,其不需要通信传输介质。

电磁波每秒振动的次数称为电磁波的频率,电磁波相邻的两个波峰之间或者相邻的两个波谷之间的距离称为波长。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

早在1901年,马可尼发明了越洋远距离无线电报通信。

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等国家开始启用车载无线电等专用无线通信系统。

现代通信技术移动通信PPT37页

现代通信技术移动通信PPT37页
一、 邻道干扰 二、 远近效应 三、 同频干扰 四、 互调干扰
一、 邻道干扰 邻道干扰是指相邻或相近的频道信号所造成的干扰。 二、 远近效应 当两个移动台距基站的距离不同,而以相同的频率和相同的功率发送信号时,则基站接收来自远端移动台的有用信号将淹没在近端移动台所发送的信号之中,这种由于接收点位置不同,使得发信机与基站之间的路径损耗不同,而引起的接收功率下降被称之为远近效应。
下图给出了一典型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二、 组网原则 1.蜂窝组网思路 随着移动通信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频率资源和可用频道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采用蜂窝组网方式的目的在于解决常规移动通信系统频谱匮乏、容量小、服务质量差和频谱利用率低等问题。
二、 频道间隔 相邻频道间隔为200kHz,每个频道采用时分多址接入方式共分为8个时隙,即8个频道(全速率),那么每个信道占用带宽为(200kHz/8)=25kHz。如果将来GSM采用半速率话音编码,那么每个频道将能容纳16个半速率频道,从而可达到提高频率利用率的目标。
三、 双工收发间隔 双工收发间隔为45MHz。 四、 频道配置 在900MHz频段的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采用了等间隔频道配置方式。
5.1.3 移动通信工作频段 在陆地移动通信系统中,主要采用 甚高频(VHF)频段(30~300MHz)和特 高频(UHF)频段(300~3000MHz)作为 其无线通信频率。
5.2 数字移动通信原理 5.2.1 数字移动通信中所采用的主要技术 5.2.2 抗干扰技术
四、 软切换 软切换是指当一个移动台需要与新基站进行通信时,并不先中断与原有基站的联系,因而软切换只能在相同频率的CDMA信道间进行,这样位于两个基站覆盖区交界处的移动台可以在不间断通信的条件下实现业务信道的切换,从而大大减少由于切换所带来的掉话,保证了通信的可靠性。

蜂窝移动通信组网技术

蜂窝移动通信组网技术

蜂窝移动通信组网技术一、引言1-1 文档目的本文档旨在详细介绍蜂窝移动通信组网技术,以便读者对该技术有全面的了解。

1-2 文档范围本文档主要涵盖蜂窝移动通信组网技术的基本概念、网络架构、无线接入技术、核心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二、蜂窝移动通信基础知识2-1 蜂窝通信原理介绍蜂窝通信的基本原理,包括频率复用、移动台切换、覆盖范围等。

2-2 移动通信标准介绍蜂窝移动通信的标准,如GSM、CDMA、LTE等。

三、蜂窝移动通信网络架构3-1 网络架构概述介绍蜂窝移动通信网络的整体架构,包括基站子系统、核心网等。

3-2 基站子系统详细介绍基站子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基站控制器、基站收发设备等。

3-3 核心网络介绍核心网络的组成部分,包括移动交换中心、业务支持系统等。

四、蜂窝移动通信无线接入技术4-1 无线接入技术概述介绍蜂窝移动通信中的无线接入技术,包括调制解调、信道编码等。

4-2 蜂窝覆盖技术介绍蜂窝通信的覆盖范围扩展技术,包括室内覆盖、微蜂窝等。

五、蜂窝移动通信核心网络技术5-1 移动交换中心介绍移动交换中心的功能和作用,包括寻呼、呼叫控制等。

5-2 业务支持系统介绍业务支持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计费系统、用户数据管理系统等。

六、附件本文档附有以下附件:1-蜂窝移动通信组网技术相关图表和示意图。

2-相关文献和资料。

注释:1-蜂窝通信:一种将有限的频率资源划分为若干个小区的无线通信方式,使不同的用户可以同时使用同一频率。

2-频率复用:将有限的频率资源划分为若干个频率小区,以实现多用户同时通信。

3-移动台切换:当移动台从一个小区进入另一个小区时,需要进行切换以确保通信的连续性。

移动网组网简介(经典)讲解

移动网组网简介(经典)讲解
• 新建网络,基本不存在容量压力 • 向3G过渡会比GPRS过渡少一些投资,且可以通过部
分改动即可过渡 • 在业务提供方面和GPRS基本一致 • ……
中国移动的上市公司
• 第一批:广东、 浙江、江苏
• 第二批:辽宁、 河南、海南、福 建
• 第三批:北京、 天津、山东、广 西、河北、上海、
• 第四批:四川、 安徽、陕西、江 西、湖南、湖北、 山西、重庆
• 位置寄存器
– HLR(归属位置寄存器) – VLR(拜访位置寄存器)
无线网
• BSC(基站控制器) • BTS(基站)
智能网
移动通信业务 支撑网
数据业务平台
话音网
数据承载网
传输网
基站是移动通信中最接近用户的部分
移动通信业务
支撑网
智能网
数据业务平台
话音网
数据承载网
传输网
• 基站
BTS(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本省所有业务
省级BOSS (二级)
跨省业务
集团BOSS (一级)
各地 渠道
受理终端
营业厅×
受理终端
营业厅×
……
受理终端
营业厅×
业务受理流程示意
向BOSS系统 中写入客户
信息 1
业务受理
后台稽核
2.5 BOSS系统
向HLR中写 入相关数据
2
计费 5
鉴权 4
3
智能网
移动通信业务
支撑网
数据业务平台
话音网
传输网
CS域——电路交换域
MSC
GMSC
其他 网络
HLR
BSC
Gr
G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C/I符合要求,即大于同频干扰防卫度的前提下,为了使频 率利用最经济,希望同频复用距离D越小越好。

举例:
C 设D/r0 =8,有两个同频基站(m=2),n=4,则 = 30.7dB I
D/r0 C/I(dB) 所需频组 A、K两基站间应隔的小区数 8 30.7 4 3 6 25 3 2 4 16 2 1
11


四、重叠区的确定 当移动台处于覆盖区边缘J点时,受到的同频干扰最严重 3r0 − 2a (dB ) 二频组(A与C同频): C I = 40 lg r0 5r0 − 3a (dB ) 三频组(A与D同频): C I = 40 lg r0 (2n − 1)r0 − na (dB ) C n频组(A与n+1同频): I = 40 lg r0 重叠区宽度a可根据C/I设计要求,由上式计算出来
D
3r0-2a
A f1
a
………… J B f2 C f3 K fn
12


2.2.3 面状服务区
一、定义 当服务区是一个宽广的平面时,称为面状服务区。


13


二、小区形状 在面状服务区设计时,能覆盖一个平面的规则多边形 有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三种。


6 1 2 5 3 4
14


从下表可看出:对于同样大小的服务区域,采用 正六边形 构成的小区所需的小区数最小,是最经济的一种方式 正三角形 邻小区距离 小区面积 重叠区宽度 重叠区面积 重叠区与小区面积比 所需最小频率数
r
正方形
2r
2r 2
正六边形
3r
1.3r 2
r
2.6r 2
0.27 r 0.54r 2
0.59r 1.4r 2
1.84r 2
1.41 6
0.57 4
0.21 3
15


三、区群(簇)的构成 1、区群的概念 区群的概念:在一个蜂窝网内,相邻小区是不能用相同 信道的。

为保证同信道小区之间有足够的距离,附近的 若干小区都不能用相同的信道。

这些不同信道的小区组 成一个区群,只有不同区群的小区才能进行信道复用 同频小区:不同簇中使用相同频率的小区 同频复用距离:任意两个同频小区之间的距离
16


2、构成区群的条件 区群内的小区使用不同的载波频率 区群之间可以邻接且无空隙无重叠的进行覆盖 区群间同频小区之间的距离相等,且为最大 3、簇内小区数 可以证明,区群内的小区数应满足下式:
N = i 2 + ij + j 2
式中,i、j为相邻同频小区间的相隔小区数,取正整数且 不同时为零
17


N j 1 2 3 4
i
0 1 4 9 16
1 3 7 13 21
2 7 12 19 28
3 13 19 27 37
4 21 28 37 48
簇内小区数N的取值
18


四、同频小区的距离 1、确定同频小区间位置的方法 自某小区A出发,先沿边的垂线方向跨i个小区,再按逆 时针方向转60度,再跨j个小区,就可以找到同频小区, 共6个。


19


2、同频复用距离、同频复用比 同频复用距离D :相邻的两个簇中,位置对应的两个同 频小区中心之间的距离
D = 3N ⋅ r0
同频复用比Q:同频复用距离和小区半径的比值
D Q = = 3N r0
结论:N ,D ,抗同频干扰的性能 ,但频率利用率 在满足同频干扰比指标的条件下,应尽量提高频率利用率 (N尽量小)。


20


21


R
1 2 4 6 7 2 4 6 7 3 6 5 1 4 3 6 5 1 3
1 4 6 2 4 7 2 5 7
2 5 7 3 5 1 3 6
D
1 4 6 2 4 7 5 7 2 5
2 1 4
1 3 1
2 4 2 4
3
3 1 3
2 3 4
3
1
Q=D/ro=4.6 N=7
22


五、频率复用模式
对于全向覆盖并由N个小区组成的区群,频道总数被分成N 组,每个小区分给一个频道组,区群获得全部频率。

相邻 的区群重复使用相邻的频率分配模式
频率复用模式的确定主要以同频干扰防护门限为依据。

若 N太大,则每个小区中分得的频道数太少;若N太小,每个 小区频道数增加,但由于同频小区距离近而使同频干扰增 大。

常用的N=12,9,7,4,3。


23


举例:GSM频率规划方式 若为无方向性天线,采用N=7复用方式 若为方向性天线,一般采用4×3复用方式、话务密集区 采用3×3复用方式
D2 D1 B2 D2 D1 B2 B1 B1
D
D3 B1 C2
B2
B
B3 C1 A2
B
B3 C1 A2
C2
D
D3 C2 A1
C
C3 A1 D2
C
C3 B1 D2
B2
B
B3 C1 A2
A
A3 D1 B2
A
A3 D1 B2
B
B3 A2
C
C3 D2 B1
D
D3 B1 C2
D
D3 A1 C2
A1
A
A3 D1 B2
B
B3 C1 A2
B
B3 C1 A2
A
A3
D
D3 C2 A1
C
C3 A1
C
C3
B1
B
B3 C1
A
A3
A
A3
C
C3
24


A1 1 13 25
B1 2 14 26
C1 3 15 27
D1 4 16 28
A2 5 17 29
B2 6 18 30
C2 7 19 31
D2 8 20 32
A3 9 21 33
B3 10 22 34
C3 11 23 35
D3 12 24 36
25


六、中心激励与顶点激励
中心激励:基站设在小区的中央,由全方向天线形成圆形 覆盖区 顶点激励:若基站设在正六边形的三个顶点上,用扇形辐 射的定向天线。

优点:消除障碍物阴影,对来自天线方向 图主瓣之外的干扰有一定的隔离度
26


2.3 小区分裂、扇区化
提高蜂窝系统容量的常用方法:小区分裂和划分扇区 一、小区分裂 在现有小区的基础上划分更小的小区,增加新的蜂窝的 小区,并在适当的地方增设新的基站。

分裂后的每个小 区都有自己的基站,基站的天线高度要相应降低,发射 机功率也要减小 目的:通过增加基站数量,使得单位覆盖面积内的信道 数增加,从而提高频率复用率,增大系统容量
27


28


二、扇区化 在原小区的基础上,将中心设置基站的全向覆盖区分成 几个定向天线的小区 优点:1、增加了小区数目,却不增加基站数量 2、 重叠区小,有利于越区切换 3、利用天线的定向辐射性能,降低了同频干扰 4、减小维护工作量和基站建设投资
29


全向小区
360O度
定向小区(扇区化)
120度
60度
30


S1
S0
S2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