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三江源区调研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三江源区调研报告
调研单位:设计公司
(2009年8月)
历史上,三江源区曾是水草丰美、湖泊星罗棋布、野生动物种群繁多的高原草原草甸区,被称为生态“处女地”。近年来,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三江源区的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均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三江源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水源涵养能力下降,源头区产水量下降等问题,已经直接威胁到了长江、黄河、澜沧江等三大流域的水安全和生态安全。
为了解三江源区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生态环境、水工程建设、水资源管理等情况,进一步做好青海三江源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2009年7月17日~8月7日,青海三江源区水资源规划项目组一行4人对三江源区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三江源区基本情况
(一)地形地貌
三江源区是青藏高原的腹地和主体,以山地地貌为主,山脉绵延、地势高耸、地形复杂,海拔为3335m~6564m,地理位臵为北纬31°31'~36°15',东经89°21'~102°17'。海拔4000m~5800m的高山是地貌的主要骨架,主要山脉为东昆仑山及其支脉阿尼玛卿山、巴颜喀拉山和唐古拉山山脉,其中巴颜喀拉山构成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分水岭。
三江源区中西部和北部呈山原状,起伏不大、切割不深,多宽阔而平坦的滩地,地势平缓、冰期较长、排水不畅,形成了大面积沼泽;东南部为高山峡谷地带,切割强烈,相对高差多在1000m以上,地势陡峭,坡度多在30°以上。
(二)水文气象
三江源区气候属青藏高原气候系统,为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表现为冷热两季交替、干湿两季分明,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时间长、辐射强烈,无四季区分的气候特征。冷季为青藏冷高压控制,长达7个月,热量低、降水少、风沙大;暖季受西南季风影响产生热气压,水汽丰富、降水量多。由于海拔高,绝大部分地区空气稀薄,植物生长期短,无绝对无霜期。
年平均气温为-5.6℃~3.8℃,极端最高气温28℃,极端最低气温-48℃;年平均降水量413.4mm(其中黄河流域部分降水量428.3mm,长江流域部分降水量384.7mm,澜沧江流域部分降水量494mm),6月~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5%,年蒸发量在730mm~1700mm之间。年日照时数为2300h~2900h,沙暴日数一般19天左右,最多达40天(曲麻莱)。
三江源区地表水资源量约425亿m3,其中黄河流域为137亿m3,占三江源地表水资源量的32%;长江流域179亿m3,占三江源区42%;澜沧江流域为109亿m3,占三江源区26%。
(三)河流水系
三江源区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雪山冰川广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湿地面积达7.33万km2,占源区总面积的24.6%。
三江源区河流众多,有大小河流约180条。三江源区还是一个多湖泊地区,有大小湖泊近16500余个,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的源头段,湖面面积在0.5km2以上的有188个,总面积0.51万km2,其中扎陵湖、鄂陵湖是黄河干流上最大的两个淡水湖,具有巨大的调节水量功能。三江源区环境严酷,沼泽类型独特,在黄河源,长江的沱沱河、楚玛尔河、当曲河三源头,澜沧江河源都有大片沼泽发育,成为我国最大的天然沼泽分布区,总面积达6.66万km2。三江源区内雪山、冰川约2400km2,冰川资源蕴藏量达2000亿m3,现代冰川均属大陆性山地冰川;三江源区地下水资源也比较丰富。
(四)土壤植被
三江源区地域辽阔,由于受地质运动的影响,海拔差异很大,并且高海拔山地多,相对高差大,从而形成了明显的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随着海拔由高到低,土壤类型依次为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山地草甸土、灰褐土、栗钙土和山地森林土,其中以高山草甸土为主,沼泽化草甸土也较为普遍,冻土层极为发育。
三江源区植被类型有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草甸、草原、沼泽及水生植被、垫状植被和稀疏植被等9个植被类型。
(五)野生动物
三江源区野生动物区系属古北界青藏区“青海藏南亚区”,可分为寒温带动物区系和高原高寒动物区系。动物分布型属“高地型”,以青藏类为主,并有少量中亚型以及广布种分布。
据调查,区内有兽类8目20科85种,鸟类16目41科237种(含亚种为263种),两栖爬行类7目13科48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69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藏羚、野牦牛、雪豹等1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岩羊、藏原羚等53种。另外,还有省级保护动物艾虎、沙狐、斑头雁、赤麻鸭等32种。
(六)经济社会概况
三江源区涉及玉树、果洛、黄南、海南、海西五个藏族自治州的17个县(市),土地面积约为29.5万km2。三江源区地广人稀,据2007年统计资料,区内总人口为69万人(其中,牧业人口42万人,占总人口的60.8%),民族构成以藏族为主,占90%左右,其他为汉、回、撒拉、蒙古族等民族。三江源区经济以草地畜牧业为主,2007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43.73亿元(其中,农牧业产值24.61亿元,占总产值的56.3%),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0元。
三江源区地域辽阔、地形复杂,经济欠发达,交通状况比较落后。近几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公路建设有了较大改善,已经形成由宁果公路、214国道、109国道等主干公路与各县及部分乡间公路形成的公路网。
青海省三江源区地处偏僻、地广人稀,通讯网络建设非常困难。目前,各县城都已建立了卫星地面接收站,安装了程控电话,形成了邮电通讯网络。但广大乡村,除主干公路沿线外大部分因牧民居住分散,通讯设施严重不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遏制三江源区特有的“高、干、寒”等自然条件决定了当地生态环境抗干扰能力较低。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对大自然的需求与日俱增,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日趋加剧,导致生态环境迅速恶化。一是过度放牧引起草地严重退化,据调查,三江源区90%的草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7%的草地已经退化到不能利用的程度;二是乱垦滥挖导致森林与草地植被的破坏而引起土地荒漠化,现有沙漠化土地面积已占该区土地面积的12%。草场退化和荒漠化大大降低草场生产能力,威胁源区人民生存环境。随着治理力度的加大,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有所缓解,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控制。
(二)水源涵养能力下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影响加剧,直接影响高原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众多湖泊、湿地面积缩小甚至干涸,沼泽地消失,泥炭地干燥并裸露,沼泽低湿草甸植被向中旱生高原植被演变,导致源区水源涵养能力降低。
(三)源头区产水量减少
源头区产水量和向下游输送水量明显减少。特别是黄河上游多年出现枯水,源头的鄂陵湖和扎陵湖水位下降了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