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发展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发展之路
自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实现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并且目前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期,在这一过程中,消费水平提高和物质生活改善,见证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然而过去的发展经验表明,传统的持续高速的城镇化进程遗留了众多历史性问题,使我国的城市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而城镇化之路是我们的必经之路,也是推动未来国家发展的“主发动机”。因此,城镇化转型刻不容缓,新型城镇化的提出有其充分的必然性与必要性。本文通过对传统城镇化产生问题的反思,以及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的理解,试图寻求一条更为健康、持续,适合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
标签:传统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中国特色;发展
一、城镇化的内涵及传统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一)城镇化的定义与内涵: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对城市化的定义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镇化、都市化[1]。城镇化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传统城镇化的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人口变化,即人口向城镇集中,使城镇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加;经济变化,即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及非农产业产值比重不断增加;社会变化,即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扩散。其中,前两个因素是衡量城镇化的基础,后一因素则是衡量城镇化的核心。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农村人口数量及贫困人口多,在整个的城镇化过程中,将有8亿多的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情况复杂,因此其城镇化区别于其他的国家与地区。
(二)传统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社会问题
在传统的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过程中,由于对城镇化认识的偏差和其他方面的制约,使城镇化质量并不高,忽略了最根本的问题,粗放式的用地、用能的发展模式偏离了人的根本需求,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1)传统的城镇化是土地的城镇化,城市的发展近乎于“摊大饼”,城市用地规模无限制的扩张,城市郊区建起了大片的住宅,然而服务设施不足,工作场所与住所不平衡,也因此出现了“鬼城”,“睡城”。所谓的“造城”运动代替了城镇化的过程,注重了数量与城市规模。
(2)传统的城镇化以经济建设和物质建设为主,重物轻人,过分追求GDP,追求城镇化的速度,却忽略了人精神层面的的需求,公共活动场地与绿地较少,导致居住环境恶劣,生活质量不高,幸福指数偏低,使城市产生一定的闭塞感与压迫感。
(3)传统的城镇化重城轻乡,导致城乡发展不均衡,大中城市在以牺牲农民利益的条件下快速发展起来,耕地被不断的占有,使他们的生活失去了基本的保障,城市用地与耕地保护的矛盾日渐突出,出现了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不协调。
(4)城镇化过程中基础设施资源分配不均等,使大量的资源集中于大城市,农村人口不能平等的享受教育,医疗,卫生等资源,并且提供的就业机会少,使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涌向大城市,“半城市化”现象应用而生,“农民工”、“城中村”这些词耳熟能详,这些人虽然在城市就业,却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这仅仅完成了劳动力的城镇化,而非人的城市化。
(5)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缺乏人文关怀,千城一面的突出性问题,忽视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城镇化超越了其应该有的人性化和功能性,未能真正从使用者的需求出发,大搞形象工程,如宽马路、大广场、豪华办公楼等,并且大拆大建的发展方式使许多老城区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千城一面的城市格局,原有城市的文脉与肌理受到破坏,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逐渐衰退甚至消失,城市克隆现象普遍,在文化传承和灵魂方面做的远远不够。
(6)粗放的发展模式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资源能源枯竭,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加速,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能源稀缺,这种过度追求数量增长而忽视质量增长的城镇化模式,造成城镇化发展对土地、水等资源和能源的过度依赖,导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传统的城镇化模式是缺乏可持续的城镇化,这种模式已难以为继。
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使我国的城镇化进程陷入瓶颈,如果按照这样的模式发展,所积累的问题会越发严重,因此我们应摒弃过去重数量轻质量,重物轻人,重城轻乡,重发展轻持续的发展方式,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二、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及其理念下的发展之路
(一)新型城镇化的定义
新型城镇化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与新型工业化发展同步的城镇化战略,是结构转换型的城镇化,是以新兴产业为依托,以现代新兴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为动力,以城乡统筹发展为保障,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中国特色的集约型城镇化道路。它强调的是社会经济结构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实现集约化和内涵化发展,形成结构合理的城镇体系。
(二)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
新型城镇化强调以民生,质量,可持续为内涵,以追求平等、幸福、转型、
绿色、健康和集约为核心目标,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走以集约高效、协调、城乡统筹、低碳、生态文明为重点内容的崭新的城镇化过程,实现城镇化内在质量的全面提升,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概念并无显著差异,但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传统城镇化是一种“人口转移型”的城镇化,是对城市规模的“量”的追求,而新型城镇化是一种“结构转换型”的城镇化,是对城市发展的“质”的提高,更加关注人的需求,凸显“以人文本”的价值取向。新型城镇化是传统城镇化的高级化,是在传统城镇化的基础上不断深入和优化,是集约型、可持续的城镇化。
(三)新型城镇化形势下的发展之路
新型城镇化概念的提出对怎么有效地解决一系列的问题给予参考,我们应不断的更新思路,因地制宜,在此理念指导下,不断探索我国的城镇化之路:(1)集约高效之路:借鉴美国的精明增长理论,应对“城市蔓延”,反对摊大饼似的发展,提倡节约发展,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通过紧凑性的开发,提高土地以及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与效益、降低开发成本,城市的扩张不单单是睡城的出现,而是带动这一区域的发展
(2)幸福之路:新型城镇化过程应注重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人的使用需求与需要,以幸福宜居为基础,以人的使用要求出发,促进人们对城市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提高,而不单纯的是建大建好,以绿色GDP为衡量指标,避免“逆城市化”现象的出现,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城市的活力与和谐程度。
(3)城乡统筹之路:新型城镇化要求中小城镇及农村地区共同发展,从城市维度向城乡维度转变,以农村地区为切入点,发挥小城镇作为城乡联系纽带的关键作用,带动农村(下转)(上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将城市掉文明辐射到广大的农村地区。而不是以往发展大中城市,却以牺牲农民,农村为代价,要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并在改造的过程中注重产业发展,提供就业机会。
(4)和谐之路:新型城镇化是公平、平等的城镇化,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主线,完成“半城市化”到“全城市化”的转变,注重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贫富差距,实现各种资源,公共服务均等与最优化分配,城镇化不应是单纯的身份的城镇化,地域的城镇化,应通过持续的城市化,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等真正的城镇化
(5)特色品质之路:城市特色和文化是城市的魅力所在,是城市景观和形象的生命力,因此新型城镇化是彰显城市特色的城镇化,不仅是城市景观的特色,也包括文化特色和产业特色,城镇化过程中,立足当地的实际,建符合当地人文特色具有文化内涵符合本地发展需要的新型城镇。
(6)绿色可持续之路:新型城镇化是可持续的城镇化,是不阻碍后代人发展,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城镇化,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为指导,把可持续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生态建设,建设“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着眼于人与自然和谐,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