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高密度脂蛋白在胆固醇逆转运中作用的研究进展(全文)
高密度脂蛋白在胆固醇逆转运中作用的研究进展(全文)高密度脂蛋白(HDL)作为细胞外胆固醇的接受体、以及将胆固醇由组织转运至肝脏的载体备受关注。
观察性研究显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事件呈负相关,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评估机体胆固醇逆转运(RCT)效率的生化指标和抗动脉粥样硬化(AS)治疗的靶点(即所谓的“好胆固醇”),并试图通过药物(如烟酸、胆固醇酯转运蛋白抑制剂)升高HDL-C水平以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
然而,随着多个升HDL-C的临床试验以失败告终,学术界认识到HDL-C仅是心血管风险的评估指标,而以HDL为核心的RCT过程取决于HDL功能和RCT的效率。
HDL是一组高度异质性蛋白与脂质的复合体,与HDL颗粒结合的apoA-I、对氧磷酶1等功能蛋白及脂质成分,在HDL抗氧化、抗炎和介导的胆固醇外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而在炎症、糖尿病、急性冠脉综合征等疾病状态下,上述功能蛋白被分泌型磷脂酶A2、血清淀粉样蛋白A 等替换,使HDL处于“失功能”状态。
因此,目前的研究聚焦于评估HDL 功能以及HDL在RCT中的作用效率。
细胞内胆固醇外流与心血管事件细胞内胆固醇外流是RCT的初始步骤,尽管观察性研究发现其与AS 呈负相关,并且是冠心病的强预测因子,但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Chicago Healthy Aging Study显示中、大颗粒HDL与细胞内胆固醇外流呈正相关;而MESA研究显示中、小颗粒HDL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呈强的负相关。
尽管如此,胆固醇外流仍被作为RCT的临床干预靶点进行了临床研究。
早期的ApoA1 Milano研究显示促进ABCA1途径的细胞内胆固醇外流似乎具有抑制颈动脉斑块进展的作用,但最近更大规模CARTE研究显示,CER -001(一种人工合成的、促进ABCA1介导的细胞内胆固醇外流的前βHDL)在ACS患者经过为期9周的治疗,并没有促进冠状动脉斑块的逆转。
高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
文章编号 1007-9564(2012)07-1118-02高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乔雪峰 黄志平 熊祝嘉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高密度脂蛋白;炎症 研究发现血管动脉硬化的发生与胆固醇的高水平、血管内皮损伤、炎症等因素有关,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呈负相关。
本文将近几年高密度脂蛋白在降血脂、抗炎及抗氧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加以总结,便于临床参考。
1 抗动脉硬化机制1.1 促进外周细胞内多余胆固醇外流 高密度脂蛋白可通过促进外周细胞内多余胆固醇外流,利于胆固醇的逆转运,减少其在外周组织的沉积,有三种途径[1]。
1.1.1 ATP结合盒转运子A1(ATP-binding cas-sette A1)介导途径 ABCA1是一种哺乳动物体内泛表达的细胞膜整合蛋白,具有耗能外排功能。
能介导外周细胞内游离的胆固醇、磷脂或其他亲脂分子外排并交给HDL。
1.1.2 B族Ⅰ型清道夫受体介导途径 SR-BI表达于巨噬细胞膜,作为HDL高亲和力受体能刺激游离胆固醇在细胞和HDL之间双向流出,从而促进胆固醇逆向转运,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1.1.3 水性扩散途径 细胞膜和HDL之间的胆固醇分子可通过吸附和亲水性弥散作用双向流出,这是一个流动方向依赖于胆固醇浓度的被动过程。
1.2 促进外周其他脂蛋白的胆固醇外流 通过促进外周其他脂蛋白的胆固醇外流,有效降低外周血中总胆固醇水平。
1.2.1 借助磷脂转运蛋白(PLTP)的作用 PLTP可将外周其他脂蛋白如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以及细胞膜中的胆固醇转运至HDL,并可加强HDL介导的周围细胞中胆固醇和磷脂流出。
1.2.2 借助脂蛋白脂肪酶(LPL)的作用 LPL主要在脂肪组织、肌肉及心肌细胞中合成,进入毛细血管后通过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HSPG)结合在内皮细胞表面,水解富含甘油三酯(TG)的脂蛋白如CM和VLDL,使其表面的磷脂和载脂蛋白分离并被HDL捕获。
脂类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
脂类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是指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伤,引起炎症反应,吸引白细胞等炎症因子,从而形成结节,进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而脂类代谢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脂类代谢指人体内对脂肪和脂溶性物质的吸收、运输、利用及排泄。
其中,胆固醇是脂类代谢中的重要成分。
胆固醇是合成人体内很多重要物质的前体,但是高水平的胆固醇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因此,控制胆固醇水平很重要。
原本,人体会自己合成所需的胆固醇。
但是,高饱和脂肪酸摄入高的饮食和缺乏运动会增加人体内胆固醇合成,导致高水平的胆固醇,加剧动脉粥样硬化。
在维持体内淀粉质和糖元的平衡过程中,能量会被储存成脂肪和二酸甘油酯。
这些脂肪会通过肝脏脂肪酸合成途径合成胆固醇并释放到血液循环中。
高胆固醇血症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近期研究表明,血清脂蛋白水平,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和心血管事件之间有显著的关联。
脂蛋白水平会受到许多影响因素的影响,包括饮食、药物治疗、遗传、生理状态和并发症等。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对心血管健康有保护作用。
它能够促进脂质代谢,将胆固醇从周围器官转运到肝脏,参与胆固醇形成途径的废物清除。
确保高HDL-C水平是防止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
众多研究证明了非常低的HDL-C水平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性。
保持最佳HDL-C水平的方法包括控制淀粉质和糖元的摄入、避免饮食中的高饱和和高反式脂肪酸、保持适当的运动和衡量的饮食习惯。
提出动脉粥样硬化和脂肪代谢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已经得到更深入的发展。
新药物研究的发展和更多的大型前瞻性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心血管健康和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等慢性疾病的风险。
高密度脂蛋白
高密度脂蛋白为血清蛋白之一。
缩写为HDL。
亦称为a1脂蛋白。
比较富含磷脂质,在血清中的含量约为300mg/dl。
其蛋白质部分,A-Ⅰ约为75%,A-Ⅱ约为20%。
由于可输出胆固醇促进胆固醇的代谢,所以现在作为动脉硬化预防因子而受到重视。
高密度脂蛋白运载周围组织中的胆固醇,再转化为胆汁酸或直接通过胆汁从肠道排出,动脉造影证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与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呈显著的负相关。
所以高密度脂蛋白是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浆脂蛋白,是冠心病的保护因子。
俗称“血管清道夫”。
HDL主要由肝和小肠合成。
肝合成的新生HDL以磷脂和ApoAⅠ为主。
在LCAT作用下,游离胆固醇变成胆固醇酯,脂蛋白则变成成熟球形HDL3,再经LPL作用转变成HDL2。
HDL可将蓄积于末梢组织的游离胆固醇与血液循环中脂蛋白或与某些大分子结合而运送到各组织细胞,主要是肝脏。
实际上是胆固醇逆转(RCR),RCT促进组织细胞内胆固醇的清除,维持细胞内胆固醇量的相对衡定,从而限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Golmset指出,LCAT通过转酯化反应完成新生盘状HDL向HDL3、HDL2的转化,减少血浆HDL中游离胆固醇的浓度,构成胆固醇从细胞膜流向血浆脂蛋白的浓度梯度,降低组织胆固醇的沉积。
分类HDL是多向分散体系,基于水化密度、颗粒大小、带电荷及构成的载脂蛋白种类的不同可将其进行不同分类。
通过密度梯度离心,HDLs可分为HDL2、HDL3和VHDL;通过梯度凝胶电泳又可将HDL分为HDL2b,2B,3a.3b,3c。
通过磁共振可将个体HDL脂蛋白基于颗粒大小进行分类。
此外,双向凝胶电泳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分类方法,它可将HDL颗粒分为乏脂的前-β1,与前-β2:脂蛋白以及成熟的含a-HDL的球形胆固醇酯。
基于构成的载脂蛋白不同将HDL进行分类的方法还为进一步理解HDL功能及其代谢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脂蛋白(Lp)A-I与LpA-I:A-II是HDL中富含最多的两种蛋白,而LpE与LpE:A-I,贝lJ是HDL 中最为重要的较小脂蛋白[1]。
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探讨炎症和免疫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以及如何调节免疫和炎症反应以减轻病情。
动脉粥样硬化新型诊断与治疗方法的研究
新型诊断方法
研究和发展新的无创性诊断方法,如影像学检查、血液生物标志 物等,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便捷性。
药物治疗
探索新的药物作用靶点,开发更有效的药物,提高治疗效果并降 低副作用。
血脂检测
检测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 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等血 脂指标。
血管超声
使用超声波检查血管壁的厚度和斑 块的大小。
CT和MRI
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血管壁和斑块 的情况。
心电图
观察心脏和心肌缺血的情况,间接 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
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策略与效果评估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使用降脂药、抗血小板药、血管扩张药等药 物进行治疗。
预防与控制策略
根据流行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动脉粥样硬 化预防与控制策略。
THANKS
感谢观看
总结词
动脉粥样硬化的人群分布特征包括年龄、性别、种族、 地域和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的影响。
详细描述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且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此外,不同种族和地域的发病率 也存在差异,例如高加索人、非洲人和亚洲人的发病率 存在差异。社会经济地位也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有关 ,低社会经济地位的人群发病率较高。这些人群分布特 征提示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预防和治疗 措施。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
总结词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 病、பைடு நூலகம்烟、肥胖等,预防措施包括控制血压、血脂和 血糖,戒烟、减肥等。
高密度脂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免疫学的作用机制
高密度脂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免疫学的作用机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动脉内膜慢性炎症反应,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许多健康问题,特别是心血管疾病。
高密度脂蛋白(HDL)因其抗氧化性和抗炎性的特性而被认为是心血管健康的保护因子。
HDL不仅通过促进胆固醇外排来发挥反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同时也通过调节免疫反应来维持心血管健康。
本篇文档将阐述HDL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免疫学中的作用机制。
免疫调节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HDL还能通过影响免疫调节因子的表达和功能来控制和调节免疫反应。
HDL不仅可以促进免疫细胞的清除作用,还可以抑制促炎症介质的产生。
HDL对炎症的抑制作用HDL对炎症的抑制作用主要归因于其所含的脂质和蛋白质成分。
HDL可以通过其独特的脂质组成,例如富含磷脂酰胆碱和高度不饱和的脂肪酸,来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
此外,HDL中的蛋白质成分也对其炎症抑制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HDL的抗氧化作用HDL不仅通过抑制炎症来发挥其反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同时还可以通过其抗氧化作用来保护心血管健康。
HDL可以通过吸收和结合多种抗氧化剂和炎症介质,如脂质过氧化物、自由基和氧化的胆固醇等来减轻氧化应激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
HDL的免疫调控作用HDL通过其多种蛋白质组分和与致病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来调节免疫反应。
例如,HDL可以促进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对细菌和病毒感染的清除,从而对抗全身感染和发热反应。
HDL与Th1/Th2极性的关系免疫反应中的Th1/Th2极性也与HDL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HDL可以抑制细胞因子IL-12和IFN-γ的产生,从而减少Th1细胞的活性,更倾向于促进Th2细胞的活性,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从而保护心血管健康。
HDL的人类类肽作用近期的研究表明,HDL具有人体类肽作用(apoA-I Milano)。
人体类肽是HDL蛋白质中的一种人工缩短肽,它可以促进反白蛋白吸收和排出胆固醇,从而发挥反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同时,人体类肽还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和促进修复机制来保护心血管健康。
失功能高密度脂蛋白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HD L可促进 脂质氢过氧化物 的代 谢及促 进其被肝 脏摄 取清
除。相反 。 失功能 H L可 能促进 脂质 氢过氧 化物 转移 至 富 D 含 A oB的脂蛋 白, p 且促进极 低 密度 脂蛋 白( L L 和 L L VD ) D
氧化 。
液作 为荧光诱导 剂, 单纯 P IC诱 导的双氯荧光黄双 乙酸钠 EP
急性炎症反 应期 间血浆三 酰甘 油升 高, 最常 见 的 H L D
脂质 组 成 改 变是 核 心 三 酰甘 油 增 多、 固 醇 酯减 少 , C T 胆 与 EP 介 导 的 三 酰 甘 油 从 V D 向 HD 的 转 运 增 加 , P 、 L及 LL L LLH
氧化 氢化 , 促进 了单核 细胞趋化 蛋 白活性 J 。最终 , 炎和 促
促氧 化作用通过减 少中心环 节 R T导致 A 。 C S
类, 浆 中以 H L 血 D 2和 H L D 3为 主 ( 占 约 13 和 2 3 。 各 / / ) H L 小的、 D 为 密度 较 大 、 成 熟 的 颗 粒 ; L 未 HD :为 大 的 、 度 密 较 小 、 熟 的 颗 粒 。 而按 照 电 泳 一免 疫 印 迹 法 可将 HD 主 成 L
( O 1 等。 PN)
早发冠心病 患者 中, HD 与 L防止脂 质氧化 相 关的酶 类如血 小板 活化 因子 乙酰水解酶、 O 1和 L A PN C T等 , 由于被 S A和 A 血浆铜蓝蛋 白等 急性期蛋 白置换 、 生氧化或糖基 化修饰 而 发
灭活 , 出现 功 能 障碍 或 缺 失 , 体 内 O 使 X—L L和 氧 化 磷 脂 的 D
应 如 秦 亚 飞 , ,郭志 刚 ,袁 勇
。 山大学附属 中山医院心 内科( 中 广东 中山 5 80 ) 南方 医科大 学南方 医院心 内科 ( 243 ; 广州 5 0 1 ) 15 5
载脂蛋白L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B H 3 结 构后 的 A p o L 6则丧失诱 导细胞 凋亡功能 ,
同时 将 人 的 载 脂 蛋 白 L 6基 因 克 隆 到 质 粒 p E G F P
码含 3 8 3 个 氨基 酸的蛋 白质 , a p o L蛋 白平均 分子
或腺病毒上 。以携带 A p o L 6的腺病 毒感染肿瘤细 胞后 , A p o L 6可过量表达并 引起 肿瘤细胞 的凋亡 : 随后 . Z h a o r i g e t u等 研 究发现 A p o L 6 在 动脉粥样
硬化晚期病变高表达并引起在动脉硬化起 主要作 用的细胞如 巨噬细胞 、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 胞凋亡 。 加速动脉硬化进展。简单地说 , A p o L是一 个在人体 内多个器官及组织表达 的高密度 载脂 蛋
( A p o L 1 、 2 、 3 、 4 、 5 、 6 ) , N o r t h e n r b l o t t i n g分 析 显 示 , A p o L在 人 体 内多 个 器 官及 组 织 ( 如心脏 、 肝脏 、 肾
脏、 胎盘 、 脑组织 等) 均有高表达 , 而且不同亚型的
一
种 与 磷 脂 酸 有 高 亲 和 力 的脂 质 结 合 蛋 白 ,其 氨
基酸序列是一个仅含有 B H 3 结构 的 、 B c l 一 2( B细 胞淋 巴瘤/ 白血病一 2 ) 家族 中细胞 凋亡诱 导蛋 白的 类似蛋 白, 在干扰 素一 或肿瘤坏死 因子一 O r . 可诱导
1 A p o L概 述 及 目前 研 究进 展
代谢 中的关键 酶一 脂 蛋 白脂 酶 的 活 性 ( L i p o p r o t e i n
白代谢 中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 [ 。例如 : 构成并稳 定脂 蛋 白的结 构 ;修饰并影响脂 蛋 白代谢有关 的 酶活性 : 作为脂蛋 白受体 的配体 ; 参与脂蛋 白与细 胞表 面脂 蛋 白受体 的结合代谢 过程等 。载脂蛋 白
高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
高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特点是血管内脂质沉积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和堵塞,最终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而高密度脂蛋白(HDL)则是一种有益的脂质分子,被普遍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救火队”。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高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高密度脂蛋白的特点和功能。
高密度脂蛋白是一种胆固醇的搬运工,主要负责将体内过剩的胆固醇从组织和动脉壁带往肝脏,进行代谢和排出。
它通过将胆固醇与脂蛋白结合形成HDL颗粒,从而实现胆固醇的转运。
此外,高密度脂蛋白还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可以减少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维持血管的健康功能。
然而,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面临着高胆固醇的问题,导致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下降。
这可能是由于饮食不平衡、缺乏运动、吸烟和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所致。
当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正常范围时,胆固醇和脂质会在血管壁上沉积,形成斑块。
这些斑块的积累可逐渐导致动脉硬化,甚至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然而,高密度脂蛋白并不是完全没有缺点。
尽管它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抵御者,但并非越高越好。
一些研究表明,过高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相关。
这可能是由于HDL颗粒的种类和功能发生改变导致的。
因此,仅仅关注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来评估心脑血管健康并不准确,还需要考虑它的种类和功能。
在追求健康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时,除了药物治疗,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也是至关重要的。
适当的饮食可以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例如增加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橄榄油、坚果、鱼类等。
此外,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也可以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促进胆固醇的转运和代谢。
同时,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也是保持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的重要因素。
总之,高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密切的关系。
适当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可以为我们保护心脑血管健康做出重要贡献,但并非越高越好。
高密度脂蛋白
高密度脂蛋白开放分类:化学医学名词生物生物化学科学高密度脂蛋白(HDL)是脂蛋白的一种,有的时候大小会发生变化(直径8–11 nm),它们通常用于把胆固醇从身体组织运输到肝脏。
血液中大约百分之三十的胆固醇是通过HDL 运输的。
编辑摘要高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为血清蛋白之一。
缩写为HDL。
亦称为a1脂蛋白。
比较富含磷脂质,在血清中的含量约为300mg/dl。
其蛋白质部分,A-Ⅰ约为75%,A-Ⅱ约为20%。
由于可输出胆固醇促进胆固醇的代谢,所以现在作为动脉硬化预防因子而受到重视。
脂肪在血液中有赖于蛋白的携带与结合。
脂肪与蛋白的结合即脂蛋白。
高密度脂蛋白是血液中密度最高、颗粒最小的一种脂蛋白,是血脂代谢的基础物质,所谓高密度脂蛋白(HDL-C),是可通过超速离心方法分离出来的一种血液脂蛋白。
HDL是血液中密度最高、颗粒最小的脂蛋白。
HDL 是由多种物质组成,如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和蛋白质等。
利用超速离心技术分离出血中的高密度脂蛋白,然后,再测定其中的胆固醇,即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这是最为准确的测定HDL-C的方法。
高密度脂蛋白- 基本介绍高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HDL主要由肝和小肠合成。
肝合成的新生HDL以磷脂和ApoAⅠ为主。
在LCAT作用下,游离胆固醇变成胆固醇酯,脂蛋白则变成成熟球形HDL3,再经LPL作用转变成HDL2。
HDL可将蓄积于末梢组织的游离胆固醇与血液循环中脂蛋白或与某些大分子结合而运送到各组织细胞,主要是肝脏。
实际上是胆固醇逆转(RCR),RCT促进组织细胞内胆固醇的清除,维持细胞内胆固醇量的相对衡定,从而限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Golmset指出,LCAT通过转酯化反应完成新生盘状HDL向HDL3、HDL2的转化,减少血浆HDL中游离胆固醇的浓度,构成胆固醇从细胞膜流向血浆脂蛋白的浓度梯度,降低组织胆固醇的沉积。
高密度脂蛋白:它运载周围组织中的胆固醇,再转化为胆汁酸或直接通过胆汁从肠道排出,动脉造影证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与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呈显著的负相关。
高密度脂蛋白的研究现状
高密度脂蛋白的研究现状
赵水平
【期刊名称】《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年(卷),期】2005(13)6
【摘要】高密度脂蛋白是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高密度脂蛋白有逆向转运胆固醇、抗炎与抗氧化作用以及内皮保护作用,是一个很有前景的治疗干预靶点。
全面了解高密度脂蛋白有助于研发新的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或改善高密度脂蛋白功能的药物。
【总页数】3页(P673-675)
【关键词】生物化学;高密度脂蛋白;逆向转运胆固醇;抗氧化与抗炎作用;内皮保护功能
【作者】赵水平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5
【相关文献】
1.血清淀粉样蛋白A对高密度脂蛋白功能影响的研究现状 [J], 黄冰
2.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研究现状 [J], 吴付轩;袁玉美
3.升高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药物应用现状及其研究进展 [J], 孙丽杰;陈凤荣;崔鸣
4.高密度脂蛋白基础研究现状 [J], 赵水平
5.高密度脂蛋白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现状 [J], 张兴义;赵洁;杨宝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研究及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研究及进展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已成为当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病症之一,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以及病理分析是当前医学界探讨热门话题之一,本文主要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以及研究进展相关问题展开论述。
标签:动脉粥样硬化;病因;进展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能引起各种心血管疾的慢性疾病,如它能引起脑梗塞,也能引起冠心病等等。
这一慢性疾病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我国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研究以及进展非常缓慢,这时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初期,它的症状不是特别明显,而且发病原因也非常复杂。
下面就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以及研究进展展开论述。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特点大中型的肌型动脉和弹力型动脉是比较常产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动脉,比较常见的有脑动脉,冠状动脉等。
我们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特点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有很多患者都h是因为突发性的脑病或者是冠心病而猝死了。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主要有以下特点。
[1]1.平滑肌细胞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主要细胞。
从动脉壁的中膜到内膜,平滑肌细胞慢慢地深入,并在这里进行繁衍,细胞外结缔组织就这样大量的形成了。
2.内皮细胞功能的变化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根源。
3.要想判断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不严重,主要是看不同的胆固醇是否存在在细胞内外。
如果有很多的脂质存在,而且这些脂质来源于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我们将这个细胞称之为泡沫细胞。
4.局灶性的病变常常发生动脉的分叉处,二、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及其研究进展受先天性的遗传因素,以及后天的环境,加上细胞外基质和局部的血液动力、成分,尤其是血小板,低密度脂蛋白和单核细胞等的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也是非常复杂的,不是一种因素就可以说得清楚的。
大多数人在很长时间以来,普遍认为脂质浸润和血栓的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但这是非常片面的,因为这两者仅仅只是从自我方面阐释出了病因。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现在很多学术研究都表明众多因素交错形成了动脉粥样硬化。
高密度脂蛋白功能差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卯磷 脂 胆 同醇 酰 基转 移酶 ( 1 e c i t h i n 平 的 胆 同 醇 转 .T u r n e r 等[ 4 _ 用 ” c标 道 铜 氧 化 、羟 自 南 基 或 脂 质 过 氧 化 物
( c h o l e s t e r o l e s t e r , C E,~1 2 %) 等 组成 。 结 合盒转运 子 A 1 ( A B C A1 ) 结 合 转 运 游 被 氧 化 J , 被修饰的 a p o A I直 接 影 响 H D L 的 蛋 白 组 学 复 杂 , 按 其 功 能 大 离 的 胆 固 醇 和 磷 脂 . . H D L可 上 调 T H P — l H D L的 理 化 性 质 , 降 低 整 体 的 抗 A s 敛 町 分 为 4类 : ( 1 ) 与 脂 质 转 运 相 关 巨 噬 细 胞 S R — B1 的 表 达 .促 进 胆 固 醇 效 应 。S h a o等 研 究 证 实 丙 二 醛 修 饰
3 6 0 8
实用 医学杂 志 2 0 1 3年 第 2 9卷 第 2 1
・
综 述 ・
高 密 度脂 蛋 白功 能差 异 与 动 脉 粥样 硬 化 的研 究 进 展
翟振 丽 马 维 红 李全 忠 申炜
高密度 脂蛋 白( H D I ) 是 动 脉粥 样 况 下 , H D L的 功 能 可发 生 转 变 . 表 现 出 精 确 的检 测 方 式 。 硬化( a t h e r o s e l e r o s i s , A s ) 的 主 要 保 护 截然 相反 的作 用 因此 , 临床上 常用 的 2 . 1 . 3 其 他 功能 H D L通 过 促 进 N O 因 子 .能 有 效 降 低 心 血 管 疾 病 的 风 检 测 血 浆 中 高 密 度 脂 蛋 白 胆 同 醇 生 成及 改善 前列 环素 I 2 一 血 栓素 A 2的 险, 临 床 上 治疗 冠 心 病 ( c o r o n a r y h e a r t ( H D L — c h o l e s t e r o l , HD L — C) 的 含 量 不 能 平 衡 改 善 内 皮 功 能 . H D L还 具 有 抗 血
脂质代谢异常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脂质代谢异常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动脉粥样硬化是指血管内膜下面和周围的血管韧带发生异样增生,导致血管腔狭窄、管壁肥厚,甚至管壁发生破裂,引发严重并发症。
许多研究表明,脂质代谢异常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脂质代谢异常是指体内脂质代谢失衡,导致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等脂质物质过多。
这种异常会导致动脉内皮细胞受损,进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低密度脂蛋白是脂质代谢异常的关键因素之一。
高水平的低密度脂蛋白可以渗透进入动脉内皮细胞,引起炎症反应,并且在血管内壁中沉积形成斑块。
当斑块增大时,会在内皮细胞中释放一些物质,吸引更多的低密度脂蛋白沉积在斑块上,并且使斑块更加稳定,从而导致动脉硬化。
除了低密度脂蛋白外,高密度脂蛋白也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高密度脂蛋白负责从周围向肝脏运输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如果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过低,则会导致胆固醇在血液中的含量过高,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此外,甘油三酯和遗传因素也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甘油三酯是人体内脂代谢产物,高水平的甘油三酯会使人体其他脂质成分异常。
遗传因素则会影响人体脂质代谢的正常运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为了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需要采取正确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措施。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多摄取富含纤维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少食用高胆固醇、高脂肪的食物;适度锻炼,控制体重,戒烟限酒,都有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对于已经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应该根据病情采取药物治疗,以减少血糖、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预防和减少血管狭窄和斑块增生的发生。
总之,脂质代谢异常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根源之一。
了解脂质代谢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对于我们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保持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
脂蛋白a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研究进展
脂蛋白a 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研究进展*刘宏1, 黄杨1, 赵莉1, 代巧妹1, 杨婧1, 张雨薇1,张梦迪1, 倪雪妍1, 仲丽丽2△(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Progress in lipoprotein (a) and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LIU Hong 1, HUANG Yang 1, ZHAO Li 1, DAI Qiaomei 1, YANG Jing 1, ZHANG Yuwei 1,ZHANG Mengdi 1, NI Xueyan 1, ZHONG Lili 2△(1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 Harbin 150040, China ; 2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 Harbin 150040, China. E -mail : zhll 1979@ )[ABSTRACT ] Lipoprotein (a ) [Lp (a )] is a kind of liver -derived lipoprotein , which consists of apolipoprotein (apo ) B100 covalently bound to apoA. Therefore , it has atherothrombotic traits of both apoB (from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 and apoA (thrombo -inflammatory aspects ). Recent advances in clinical and genetic research have revealed the cru‑cial role of Lp (a ) in the pathogenesi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High Lp (a ) concentration has long been linked to in‑creased risk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disease (CAD ). Although conventional pharmacological therapies have failed tosignificantly reduce Lp (a ) level , emerging new therapeutic strategies using 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 -kexin type 9 inhibitors have shown promising results in effectively lowering Lp (a ).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recent advances in the role of Lp (a ) in the pathogenesis of CAD and the related lipid -lowering drugs.[关键词] 脂蛋白a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炎症;遗传;治疗药物[KEY WORDS ] lipoprotein (a ); atherosclerosis ; inflammation ; heredity ; therapeutic drugs[中图分类号] R543.3; R363.2 [文献标志码] Adoi : 10.3969/j.issn.1000-4718.2023.04.019脂蛋白(lipoprotein )作为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常客,目前已得到广泛研究。
脂蛋白(a)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与进展
3 1 I () 与 血 管 内皮 细 胞 的 损 伤 当 各 种 危 害 因 素 出 现 . a参 p
引 起 血 管 内 皮 细 胞 的完 整 性 受 到 破 坏 时 , 高 血 脂 的环 境 中 , 在
I ( ) 选 择 性 地 破 坏 动 脉 中受 体 介 导 内 皮 细 胞 的 舒 张 功 能 , a可 p
型 心 绞 痛 组 与 对 照 组 差 异无 统计 学 意 义 ( > 0 0 ) P .5。
3 I ( ) 用 于动 脉 粥样 硬 化 的机 制 . a作 p
ge4的 2型 重 复 序 列 变 化 是 影 响 血 浆 L ( ) 平 及 其 作 用 的 l 一 pa水
最主要因素l。 3 ]
现 有 研 究认 为 , p a 水 平 是 由 一 个 基 因 [io rti() L () 1 poe a , p n L A] P 的主 要 效 应 和 多 基 因微 效 作 用 所 决 定 。L A 基 因 位 于 P
人 第 6号 染 色 体 长 臂 2区 6带 至 7 6 2 . 7 , P G 基 因 连 (q62)与 L
有 L I 结 构 和 功 能 特 性 的脂 蛋 白颗 粒 及 独 特 的肽 链 载 脂 蛋 白 D a[ o a ] Ap ( ) 。Ap ( ) 以 一 个 二 硫 键 与 Ap B 0 oa仅 o 1 0相 连 , 其 而
余 部 分 则 伸 展 在 周 围 的水 相 环 境 中 。Ap ( ) 富含 脂 质 核 心 oa类
使 其 功 能 失 调 , 促 进 内皮 细 胞 和 平 滑 肌 细 胞 的过 度 修 复 。 因 并
而 , 管 内皮 功 能 失 调 可 以 作 为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的 一 个 早 期 指 血
高密度脂蛋白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西医基本观点
‘6 7 9’
疗 效 评 定 指 标 , 追 求 肿 瘤 的杀 伤 率 , 忽 略 了 患 者 的 生 存 质 仅 而
[ ] O ah N k i 9 hsi Y, aa H.F nt nl n opooi l a ooyo e u co a a dm rh l c t l f h i gaph g t nsl cs A e X—ryia iin J .Ci O o r ga,9 8 aa muoa f r t a r dao [ ] l tl y el18 , r t n an
现 代 中西 医 结 合 杂 志 M d r Ju n l f ne rt rdt n l hn s n s r Me iie 0 F b 2 ( ) o en o ra o I t a d Ta i o a C ieea dWet n dc 1 e , 0 6 g e i e n 2 1
[5]邓 宏 , 凯 .鼻 咽 癌 放 疗 后 毒 副 反 应 的 中 医 药 治 疗 [ ] 中 国肿 1 徐 J.
瘤 ,0 2 1 ( ) 3 2 0 , 1 6 : 4—3 5
[6 1 ]黄 国贤 , 蓓 , 惠 娟 , .中 药 防 治 急 性 放 射 性 口咽 炎 临 床 研 张 丘 等 究 [] J .中 国 现 代 应 用 药 学 杂 志 ,0 3,0 2 :l一 7 2 0 2 ( )6 6 [7 1 ]刘 海 军 , 燕 珍 .鼻 咽 癌 患 者 用 中 药 液 冲 洗 鼻 咽 部 的疗 效 观 察 刘 [ ] 齐 鲁 护 理 杂 志 ,0 3,( ) 60— 3 J 20 9 8 :3 6 1
学 杂 志 ,9 9, ( ) 2 2 1 9 4 2 :8— 9
[ 稿 1期 ] 2 1 0 收 3 0 0— 8—2 0
简述高密度脂蛋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功能的主要机制
简述高密度脂蛋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功能的主要机制
高密度脂蛋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功能的主要机制
高密度脂蛋白(HDL)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能够将体内的余积胆固醇从细胞外转运到肝脏,促进胆固醇的代谢和排泄,减少余积胆固醇沉积在血管壁上的影响,从而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此外,HDL也可以通过一系列分子机制来抗动脉粥样硬化,其中主要有:
1、细胞保护和内皮细胞保护:HDL可以在细胞内发挥抗氧化作用,减缓炎症反应,促进内皮细胞再生;
2、抑制炎症反应:HDL可以降低血流中炎症因子的浓度,阻止脂多糖、血栓因子等因子对血管壁的破坏;
3、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修复:HDL可以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修复,减少血管壁的黏附,改善血管功能;
4、抑制血小板凝集:HDL可以阻止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减少对血管壁的损害;
5、抑制胆固醇受体:HDL可以抑制膜上胆固醇受体的表达,减少余积胆固醇沉积在血管壁上,从而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通过以上机制,HDL可以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保护血管壁,改善血管功能,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 1 -。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研究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具有复杂的发病机制和多因素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进展,我们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一、内皮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内皮细胞是血管内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具有保护血管功能,维持血管正常生理状态的重要作用。
炎症反应可导致内皮细胞受到损伤。
在内皮细胞受到刺激后,会释放出细胞因子和白细胞粘附分子等,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
长期的炎症反应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二、氧化应激和脂代谢异常氧化应激是由于自由基和氧化物质在体内释放过多所引发的一种反应。
自由基可以进一步引发血管的损伤和炎症反应,这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脂代谢异常也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重要原因。
在体内,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分别对血管起保护和损伤作用。
当LDL在体内氧化后,会引发炎症反应和内皮细胞的损伤,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三、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也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重要原因。
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以及吸烟等环境因素都可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
此外,动脉粥样硬化在家族中的遗传性也很重要。
有研究表明,某些基因变异和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有很大关系。
四、预防和治疗虽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来预防和缓解疾病的发展。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饮食健康、积极锻炼、戒烟限酒等。
如果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应该注意及时治疗并定期检查。
此外,药物治疗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和治疗也非常重要。
总之,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不断积累经验,才能更好的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日期:2013-03-22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elerosis,AS)和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防治中,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流行病学和临床试验研究已经证实,CHD的发生率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呈正相关。
但也有研究发现,2/3的CHD患者LDL—C 虽已降至血脂防治指南标准以下,但仍有CHD或冠心病意外发生。
因此,近年来人们在关注降低LDL—C的同时,也认识到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可能是抗AS和减少CHD意外的重要途径,认为HDL—C的不足是导致心血管意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HLD—C与心血管意外风险呈负相关,对CHD的发生有保护作用,已经得到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的证实。
Framingham心脏研究显示HDL—C每升高0.03mmol/L(1mg/dL),患CHD的危险性降低2%—3%,HDL代谢与AS的关系已经成为治疗AS性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热点。
但是,在2007年ACC会议上公布的升高HDL—C药物Torcetrapid的研究结果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1 HDL的组成HDL颗粒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有多种亚类,亚类之问的区别在于其所含的脂质、载脂蛋白、酶以及脂质转运蛋白的数量与质量不同,因此这些亚类在形状、密度、大小、作用及功能性等方面均有不同。
有研究表明,HDL的蛋白成分极为复杂,其中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Apo)A I 含量最为丰富,此外还含有ApoA II、ApoA IV、ApoA V、ApoC I、ApoC II、ApoC III和ApoE,其中ApoA I 还可以分成6个亚类。
ApoM、血清淀粉状蛋白A 和血清淀粉状蛋白A Ⅳ也是HDL的组成成分。
利用蛋白组学的方法在HDL颗粒中还发现了a 抗胰蛋白酶和a 唾液淀粉酶。
因此单纯测定HDL—C水平并不能准确反应HDL水平和活性。
根据HDL的密度大小,HDL可分为HDL1、HDL2和HDL3 3个亚组。
正常人血浆中的主要成分是HDL2和HDL3,尤其是HDL2对CHD的预测更有意义,其敏感性比HDL高约1.5倍。
HDL的主要组成蛋白—ApoA I,它所载的脂蛋白主要为HDL2。
HDL2是外周细胞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1(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A1,ABCA1)的游离胆固醇受体,也是肝脏细胞B族I 型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 B I,SR—B I)的胆固醇酯受体的供体。
所以ApoA I 测定较HDL—C可能更有意义。
2 HDL的代谢HDL代谢过程复杂:HDL促进外周细胞中多余的胆固醇流出,经过一系列转运,到达肝脏,以胆汁内胆固醇及胆盐的形式排出体外而起保护作用,即HDL介导的胆固醇逆向转运(reverse cholesterol transport,RCT)学说;HDL还可介导细胞内胆固醇的外流,通过胆固醇的酯化而摄取更多的胆固醇,达到清除胆固醇的目的。
在胆固醇逆向转运中涉及一系列酶、细胞表面蛋白和脂质转运蛋白等基因产物。
2.1 胆固醇的外流胆固醇外流到HDL有3种途径:①主要途径就是ABCA1介导途径,ABCA1是一种膜整合蛋白,介导巨噬细胞内游离的胆固醇、磷脂或其它亲脂分子的主动流出,Yamauchi等发现ApoA I介导磷脂酰胆碱特异的磷脂酶C(phosphatidylcholine phospholipase C,PC—PLC)去除鞘磷脂后触发产生甘油二酯而引起最初的信号级联激活蛋白激酶C (protein kinase C,PKC)和PKC磷酸化ABCA1,从而稳定ABCA1,与细胞胆固醇释放有关;②SR—B I介导途径,SR—B I在巨噬细胞膜表达,能刺激游离胆固醇在细胞和HDL之间双向流出;③水性扩散,细胞膜和HDL之间的胆固醇分子通过吸附和亲水性弥散作用双向流出,这是一个被动的过程,流动方向依赖于胆固醇的浓度。
2.2 胆固醇的酯化卵磷酯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ecithin cholesterol acyltransferase,LCAT)能催化HDL表面卵磷脂的第2位酰基转移到游离胆固醇的第3位羟基,形成溶血卵磷脂和胆固醇酯,使游离的胆固醇酯化。
酯化的胆固醇比游离的胆固醇更疏水,被紧紧地包裹在HDL的中心部位,以便HDL可以摄取更多的胆固醇。
酯化的胆固醇还可被再次转运出去。
在小鼠和兔子动物实验中,高表达LCAT可提高血浆HDL—C水平,而LCAT缺陷则使血浆HDL—C降低。
在人类,有报道LCAT缺乏也导致HDL—C及ApoA I水平明显降低,并加速ApoA I及ApoA II 的分解代谢。
2.3 胆固醇的转运与水解磷脂转运蛋白(phospholipid transport protein,PLTP)催化磷脂从其它脂蛋白如乳糜微粒(chylomicron,CM)、极低密度脂蛋(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VLDL)以及细胞膜转运至HDL。
并且PLTP加强了HDL介导的周围细胞中胆固醇和磷脂流出。
小鼠肝脏高表达PLTP 可增加血浆HDL水平,减少AS的发生。
PLTP基因突变导致血浆HDL水平降低,可见,小鼠血浆中PLTP水平与HDL水平有一定的联系。
脂蛋白脂肪酶(lipoprotein lipase,LPL)主要在脂肪组织、肌肉及心肌细胞中合成,合成后的LPL被运输至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面,通过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heparin sulfate proteoglycan,HSPG)结合在内皮细胞表面水解富含甘油三酯(triglyeerides,TG)的脂蛋白如CM和VLDL。
随着TG被水解,CM和VLDL表面的磷脂和载脂蛋白分离,被HDL捕获。
在小鼠和人类,高表达”LPL可提高HDL—C水平,LPL 基因缺陷可导致严重的高甘油三酯血症和低HDL—C血症。
2.4 胆固醇的清除2.4.1 胆固醇酯转运蛋白胆固醇酯转运蛋白(eholesteryl ester transfer protein,CEPT)在肝脏、小肠及一些周围组织如脂肪中合成,是—74kD的糖蛋白。
在RCT过程中CETP作为胆固醇酯(eholesterol ester,CE)和TG的载体,往返于CM、VLDL及其残粒与HDL之间,介导分别位于HDL和富含TG脂蛋白上的CE与TG的转运及交换。
在CETP作用下,HDL2颗粒内80%的CE被迅速转移到VLDL、中间密度脂蛋白(intermediate—density lipoprotein,IDL)和LDL这些含ApoB的脂蛋白上,而同时从含ApoB脂蛋白中转运回TG。
CE能抑制LCAT 的活性,CE从HDL2移出后,LCAT的活性恢复,胆固醇酯化继续进行。
由CETP介导的这一过程,使HDL表面和肝外组织细胞表面持续存在一游离胆固醇的浓度差,外周组织的胆固醇得以不断向HDL转移,再被转移至血浆中的IDL和LDL,最后可被肝LDL受体清除,从而完成另一条胆固醇逆向转运通路。
2.4.2 B族I 型清道夫受体SR—B I 除在肝脏外,在肾上腺、卵巢和睾丸中也有较高的浓度。
它具有广泛的配体,可与天然或修饰的脂蛋白、阴离子磷脂和凋亡细胞等结合。
SR—B I 还能作为HDL的受体,介导胆固醇酯的选择性摄取,与HDL具有高度的结合力。
被肝脏摄取的胆固醇最后以胆汁胆固醇或胆汁酸盐的形式排出体外。
而被性腺组织如卵巢、肾上腺和睾丸等摄取的HDL中的胆固醇则用于合成甾类激素或胆固醇的存储。
SR—B I 结合HDL后,只是引起HDL核心的CE进人细胞,并不介导对HDL全颗粒的内吞性摄取和降解,这一过程是向肝脏和类固醇源性组织输送HDLCE的主要途径。
SR—B I 通过促进胆固醇外流和介导细胞对HDLCE的选择性摄取,能防止游离胆固醇和CE在动脉壁堆积。
2.4.3 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I ABCA1基因位于常染色体9q31上。
ABC所编码的蛋白参与生物膜间物质的转运。
每一ABC对于转运的物质具有相对特异性,这是由跨膜功能区决定的,而转运所需的能量则是由位于核苷结合折叠区的ATP降解提供。
ABCA1的两端对称,每一端均由6个跨膜功能区及1个核苷结合折叠区构成;这两端由一带电荷的长序列及一高度疏水片段所连接。
ABCA1受多种机制的调节,cAMP治疗、细胞内胆固醇的增多和蛋白激酶等均可使ABCA1的表达增加,γ干扰素则减少ABCA1的表达。
ABCA1编码的蛋白称作胆固醇外流调节蛋白(CERP),它参与胆固醇的外流,促使胆固醇转移给ApoAI 和HDL。
3 HDL的质与量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HDL—C影响AS进程的机制可能更复杂,除影响胆固醇逆转HD 运外,还与炎症及氧化反应等有关。
HDL抗AS可能有几种不同的机制。
包括:①促进胆固醇的逆转运,减少胆固醇在外周组织和血管的沉积;②抑制LDL的物理和化学修饰从而减少泡沫细胞的形成;③通过降低黏附分子和巨噬细胞趋化蛋白的活性而抑制慢性炎症;④减少脂蛋白的停留;⑤减轻内皮功能的紊乱。
单纯血浆HDL—C水平不能代表其功能,HDL—C的功能具有“好” “坏”两面性。
“好”的HDL—C是正常的,具有抗炎症作用的HDL—C,它在胆固醇逆转运中发挥作用,能够减少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的生成。
“好”HDL—C的ApoA I 含量正常,能够促进胆固醇的逆转运,减少胆固醇在外周组织和血管的沉积;抑制LDL的物理和化学修饰从而减少泡沫细胞的形成;通过降低黏附分子和巨噬细胞趋化蛋白的活性而抑制慢性炎症;减少脂蛋白的停留;减轻内皮功能的紊乱。
而“坏”的HDL—C是受损的并具有促炎症作用的HDL—C,它的胆固醇逆转运能力减弱,ApoA I 的含量减少,影响了HDL—C的胆固醇逆转运,抗炎、抗氧化作用减弱,另外“坏”HDL—C会促进MCP—1和粘附分子的生成。
研究显示,人体在正常情况下HDL—C发挥“好”的功能。
而当在外科手术、流感等应激状态,或慢性系统性炎症如CHD、糖尿病及自体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等情况下,HDL—C 颗粒结构会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包括HDL—C上的ApoA I 含量减少,结构功能受损,影响胆固醇逆转运。
HDL—C内的抗氧化酶(如对氧磷酸)含量减少,同时形成氧化性磷脂等。
这些变化使HDL—C失去抗AS作用。
4 升高HDL的思考CEPT是胆固醇逆向转运过程中的关键酶,它可以介导HDL中胆固醇酯与LDL和VLDL 等含ApoB中的甘油三酯进行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