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中医已讲

合集下载

眩晕的中医辨证论治

眩晕的中医辨证论治

眩晕的中医辨证论治眩晕是病人自觉症状,眩为视物色黑,眼目昏花;晕为视物旋转,头脑无主。

眩晕可见于多种疾病之中,如西医学中的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脑缺氧、耳石症、眩晕综合征、迷路炎、内耳眩晕、贫血和神经官能症等疾患。

辨证当分虚实,实证为肝阳和痰浊,治宜平肝潜阳,化湿祛痰;虚证为阴精亏虚或气血虚弱,治予补养肝肾,补气养血;虚实夹杂者,治宜同时兼顾。

按语:(1)眩晕分证虽有风、火、痰、虚之别,但往往兼夹为病,如阳亢多兼阴虚或夹痰,血虚多兼肝旺,临床一般以本虚标实证候为多见。

(2)人们多认为“眩晕者中风之渐也”,故中年以上经常出现眩晕者,必须加强防治,在生活、饮食、情志等方面均应注意调摄。

(3)根据临证经验,迷路炎、眩晕综合征以痰浊上蒙证为多见,若见呕吐频繁,呕出痰水量多,属饮邪上逆者,可重用泽泻、茯苓、车前子、牛膝等渗湿利水药;高血压、动脉硬化症、在早期以风(肝)阳上扰证为多,病久则多兼肝肾阴虚或肾虚证。

此外,高血压病与眩晕关系虽较密切,但绝不能认为眩晕就是高血压病,临证之际,务需注意。

(4)中药市场治疗眩晕的中成药很多,如养血清脑颗粒、强力定眩片、杞菊地黄丸、补中益气丸、归脾丸夏枯草颗粒、血府逐瘀丸、左归丸、知柏地黄丸、三黄片、盐酸小檗碱片、北京同仁堂出产的牛黄清心丸等。

可以辨证选用。

我不主张用龙胆泻肝丸治疗肝火眩晕,因为龙胆泻肝丸容易伤害身体正气!我治疗肝火眩晕常常选用知柏地黄丸大蜜丸配夏枯草颗粒。

眩晕的辨证分型论治:(1)风阳上扰证病机:肝阳化风,上扰头目。

症状:头晕目花、如坐舟车,头皮发麻,甚或胀痛,性情急躁、怒则易发、面红目赤、伴有唇、舌、肢体麻木,舌苔薄黄、舌质红、脉弦。

治法:熄风潜阳。

例方:天麻钩藤饮。

常用药物:钩藤、天麻、白蒺藜、决明子、桑叶、菊花、白芍、珍珠母、怀牛膝、地龙、夏枯草。

加减:风阳偏盛加生龙骨、生牡蛎、山羊角。

肝火偏旺加龙胆草、栀子、黄芩、夏枯草。

兼有肝肾阴虚者加枸杞子、制何首乌、生地、女贞子、白芍。

中医内科学课件-眩晕

中医内科学课件-眩晕

病例三
年轻女性,以阵发性眩晕为主 要症状。中药治疗取得了良好 的效果。
中医针灸治疗眩晕的原理
1
祛风定痛
针灸能调节气血循环,平衡阴阳,缓解眩晕症状。
2
理气开窍
通过刺激经络,针灸可以改善眩晕引起的疏通不畅问题。
3
调整脏腑功能
针灸可以调整五脏、六腑的功能,达到治疗眩晕的效果。
中药治疗眩晕的方剂和功效
四神汤
祛除风寒湿邪,舒筋活血,改善眩晕症状。
安宫牛黄丸
清热解毒,平肝定痛,缓解眩晕引起的头痛 症状。
保持平静心态。
预防和治疗。
晕。
眩晕的疾病防治常识注意事项
注意饮食
少食辛辣和刺激性食物,适 量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改善睡眠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养成 良好的睡眠习惯。
避免久坐
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容易引 发眩晕,起身活动有助于缓 解症状。
经典中医文献对眩晕的阐述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
中医内科学课件-眩晕
眩晕是一种常见病症,中医内科学对其有深入的认识。本课件将介绍眩晕的 定义、症状,以及中医对眩晕的分类和治疗方法。
眩晕的病因和病机
1 内因外因共同作用
眩晕的发生常与内部病理变化和外部刺激有关。
2 气血失调
中医认为,气血不足或郁滞可导致眩晕症状的出现。
3 脏腑功能失调
五脏、六腑的不协调运作可能导致眩晕的发生。
眩晕常见病症之一,需从五脏、六腑的角度进 行分析。
将眩晕与其他热病、寒病进行比较,探讨其病 因和病机。
提出补益治法,强调调理脏腑功能对眩晕的重 要性。
眩晕的病例分析与诊断
病例一
中年女性,以头晕耳鸣、眼花 为主要症状。经过针灸治疗, 症状明显好转。

简述中医对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

简述中医对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

简述中医对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对眩晕的认识那可真是博大精深啊。

眩晕是啥呢?就像你站在一艘在波涛汹涌的大海里摇晃的船上,脑袋晕乎乎的,天旋地转的感觉。

在中医看来啊,眩晕的病因病机那是相当复杂的。

就好比一个精密的机器,哪一个小零件出了问题,都可能影响整体的运转。

从虚的方面来说,气血不足就容易导致眩晕。

气血就像滋养我们身体的源泉啊。

要是气血不足,就好像花园里没有足够的水浇灌,花草树木都会变得蔫蔫的。

人也一样,气血不足的时候,脑袋得不到充足的滋养,可不就晕乎起来了吗?特别是脾胃虚弱的人,脾胃就像个加工厂,负责把吃进去的食物转化成气血,脾胃弱了,气血生产就少了,眩晕就可能找上门来。

肾也是个关键因素。

肾就像我们身体的根啊,藏精生髓,脑为髓海。

要是肾亏了,就像树根不牢固了,上面的树枝树叶都会受影响。

髓海不足,脑袋就像没了支撑,眩晕也就来了。

这就好比盖房子,地基没打好,房子能稳吗?再说说肝。

肝主疏泄,就像一个调度员。

要是肝出了问题,气郁化火或者肝阳上亢,那身体里的气血就像没了交通指挥的马路,乱成一团。

气血上冲脑袋,这就造成了眩晕。

这就好比本来平静的水流,突然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把水往上冲,水就会泛滥,在身体里就是气血上逆,脑袋晕得不行。

从实的方面讲呢,痰浊和瘀血也是引起眩晕的捣蛋鬼。

痰浊就像身体里的垃圾,堆积多了,就会阻碍气血的运行。

就像河道里堆满了淤泥,水流就不畅了。

气血运行不畅,脑袋得不到正常的供应,眩晕就出现了。

瘀血呢,就像是堵塞在马路上的大石头,把气血的道路给堵住了。

气血过不去,脑袋缺血缺氧,肯定晕啊。

比如说,有些人受了外伤,体内有瘀血没散掉,之后就老是觉得头晕。

风邪也会引起眩晕。

风邪就像一个调皮的小贼,善于到处乱窜。

风邪侵袭人体,在身体里兴风作浪,扰乱气血的正常运行,也会导致眩晕。

这就像一阵狂风刮进了平静的院子,里面的东西都被吹得乱七八糟。

中医对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就像解开一个复杂的谜题。

每一个因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影响。

眩晕症的中医最全辨证

眩晕症的中医最全辨证

眩晕症的中医最全辨证
中医有句话叫做:“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这三点就是眩晕的原因。

第一,无风不作眩,这是由肝气不调引起的。

这类人尤其是在情绪受到刺激就容易发作眩晕,因为肝为风木之脏,情绪不好,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就会引发眩晕。

这类人群平时常有头晕目眩、心烦易怒、失眠多梦、面红耳赤、血压偏高的表现。

治疗上要以平肝熄风为主。

第二,无痰不作眩,这是由脾失健运、痰浊中阻引起的。

通俗点说,就是平时暴饮暴食,大鱼大肉,肥甘厚味,使脾的运化代谢功能失常,聚湿生痰蒙蔽清阳,所以眩晕。

这类人群常常表现为头重头昏,胸闷恶心,反酸胀气、不想吃东西或是想吃都吃不下。

治疗上要以化痰祛湿为主。

第三,无虚不作眩,可能是脾虚,肾虚,或是气血亏虚引起的。

脾是我们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了,气血生化乏源,大脑失去濡养,自然会眩晕。

而肾为我们的后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肾虚了,就会造成脑髓空虚,也会诱发眩晕。

所以,这类人群,只要稍微劳累一点,就会立刻发作,面色黄或者白,嘴唇和指甲颜色也很淡,经常心慌气短身体乏力,肾虚的还会有腰膝酸软耳鸣等等,治疗上就要补益脾肾,培补气血。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 眩晕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 眩晕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中医内科学】
第三节眩晕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患者感觉周围的事物在旋转或自己在旋转,伴随着头晕、恶心等症状。

中医认为眩晕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阳虚型眩晕:
阳虚型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头重脚轻、神疲乏力等症状。

常见的病因有脾胃虚弱、肾阳不足等。

治疗上应调理阳气,同时注意饮食调理,补充养分。

二、阴虚型眩晕:
阴虚型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手足心燥、口干咽燥等症状。

常见的病因有阴虚火旺、肝肾阴虚等。

治疗上应清热益阴,同时注意保持正常作息,避免过度劳累。

三、湿阻型眩晕:
湿阻型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胸闷、口苦、口黏等症状。

常见的病因有脾胃湿热、湿邪困阻等。

治疗上应祛湿化痰,调理脾胃,避免暴饮暴食。

四、痰浊型眩晕:
痰浊型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口苦黏腻等症状。

常见的病因有脾胃失调、痰湿阻络等。

治疗上应祛痰化痰,理气开窍,调理脾胃。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有关眩晕的相关病例研究报告、中医经典文献摘录等。

请参考附件获取更多详细信息。

法律名词及注释:
1.阳虚:指人体阳气不足的状态,表现为体力不足、疲乏无力等症状。

2.阴虚:指人体阴液不足的状态,表现为口干、咽干等症状。

3.湿阻:指湿气积聚在体内,影响体内气血流通的情况。

4.痰浊:指体内湿气积聚形成的痰液,表现为口苦、头晕目眩等症状。

眩晕症的中医治疗

眩晕症的中医治疗
为本,以风、火、痰、瘀扰乱清空为标。 眩晕发作期以实证表现为主,缓解期以虚证表现居多
。 急性发作期以祛痰、化瘀、熄风、泻火为法; 缓解期以健脾胃、补肝肾、益气活血为法。 在临床中,应在辨病基础上, 针对某一时期主要的证候
类型进行辨证施治。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脏腑
眩晕-兼头胀痛,面潮红---- 肝阳上亢 --兼纳呆,乏力,面色苍白-- 脾虚气血不足 --兼纳呆,呕恶,头重,耳鸣--脾虚痰浊中阻 --兼腰酸腿软,耳鸣如蝉---- 肾虚清窍失养
吐去清痰而眩晕顿愈。——吐能升气,清阳 可复。
【各家学说】
4、无瘀不作眩
明·杨仁斋《直指方》曰“瘀滞不行,皆能眩晕”
汪机《医读》中载“瘀血停蓄,上冲作逆,亦作眩晕 ,桃红四物。”
虞抟在《医学正传》中亦言:“外有因呕血而眩冒者, 胸中有死血迷闭心窍而然”(应包含两种不同病因病 机?)
清·潘楫《医灯续焰》“诸阳上行于头,诸阳上行于 目,血死则脉凝泣,脉凝泣则上注之力薄矣,薄则上 虚而眩晕生焉”。
【名医大师诊治验案】
1、裘沛然——清肝降浊治眩晕
魏某,男,81岁。
主诉:头晕欲仆半年。
初诊:患者曾因眩晕不能自制住院检查治疗,诊断为 “脑萎缩、慢性浅表性胃炎、抑郁症”口服黛安神、氯 硝西泮、铝碳酸镁、心脑舒通”等多种药物,疗效不显。 就诊时见:头晕目眩,活动欠利,行走须他人搀扶,反 应迟钝,神情淡漠,嗜睡懒言,口渴口粘,口淡乏味, 食纳不佳,嗳气频作,大便干结,数日一行。苔厚黄腻,
芎、橘红、僵蚕、干姜。
4)半夏白术天麻汤——治脾胃证,头疼眩晕 半夏、白术、天麻、黄芪、人参、茯苓、陈皮、苍术、
酒黄柏、干姜、泽泻、神曲。
5)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气上冲胸,战 摇眩晕

眩晕中医全解

眩晕中医全解

眩晕中医全解眩晕是指头晕眼花,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甚至昏倒等。

西医的内耳性眩晕、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贫血、神经衰弱以及某些脑部疾患等出现以眩晕为主要症状时,可参考本证辨证论治。

眩晕治疗的诊断要点感觉眼花或眼前发黑,视外界四周景物旋转动摇不定。

自觉头身动摇,如坐舟车,双足站立或步履不稳。

常兼见恶心呕吐、头鸣耳聋、心悸心慌、汗出、怠懈、肢体震颤等症状。

眩晕治疗的辨证分析眩晕一证,可由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以及痰阻中阻、瘀血阻络等原因所致。

前人所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等等,均是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

眩晕多系本虚标实,实指风、火、痰、瘀,虚则阴虚血少精亏。

其病变脏腑以肝、脾、肾为重点,三者之中又以肝为主。

本证为临床常见之病,病情有轻有重,且各类眩晕可单独出现,亦可相互为并见,如肝阳上亢兼肝肾阴虚,血虚兼肝阳上亢,肝阳兼痰浊等证。

在临床上以虚证或本虚标实证较为多见,需详察病情,辨证治疗。

至于治法也有从本从标之异,急者多偏实,可选用熄风、潜阳、清火、化痰等法以治其标为主,缓者多偏虚,当用补养气血、益肾、养肝、健脾等法以治其本为主。

眩晕治疗的辨证论治肝阳上亢型【证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烦劳或恼怒时加重,面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

舌质红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方药】1.主方天麻钩藤饮(胡光慈《杂病证治新义》)加减处方:天麻10克,钩藤15克,石决明30克,白芍12克,黄芩10克,桑寄生20克,杜仲12克,夜交藤20克,菊花12克,牛膝15克。

水煎服。

若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者,可选用大定风珠(吴鞠通《温病条辨》),以育阴潜阳。

2.中成药血平片,每次3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1)滋阴潜阳汤(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处方:石决明、女贞子、杜仲、熟地黄各25克,生牡蛎、桑寄生各20克,山茱萸15克,夏枯草、天麻各10克。

2024年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及施护

2024年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及施护

2024年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及施护一、眩晕的中医分型眩晕,古称“眩冒”,是一种以头晕、眼花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在中医理论中,眩晕的成因多端,涉及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等多个方面。

中医对眩晕的辨证分型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肝阳上亢型: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气血亏虚型: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纳少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肾精不足型: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酸膝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或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脉弱尺甚。

痰浊中阻型: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瘀血阻窍型:眩晕,头痛,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或细涩。

二、中医施护原则对于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施护,应首先明确其分型,然后根据分型特点采取相应的施护措施。

整体护理原则为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以及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来达到治疗眩晕的目的。

针对不同分型,护理原则如下:肝阳上亢型:宜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保持环境安静,避免患者情绪波动,饮食宜清淡,忌辛辣烟酒,可用菊花、决明子等清肝明目之品泡水饮用。

气血亏虚型:宜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保持病房温暖舒适,避免过度劳累,饮食宜营养丰富,易消化,可用黄芪、当归等益气养血之品炖汤饮用。

肾精不足型:宜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保持环境温馨安静,避免房事过度,饮食可多食用黑豆、黑芝麻、核桃等补肾之品,也可用枸杞、女贞子等泡水饮用。

痰浊中阻型:宜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保持病房通风透气,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味,可用陈皮、茯苓等化痰祛湿之品煎汤饮用。

瘀血阻窍型:宜活血化瘀,通络开窍。

保持环境安静舒适,避免长时间卧床,适当活动身体,饮食可加入山楂、红花等活血化瘀之品。

中医内科学-眩晕

中医内科学-眩晕
若阴虚火旺, 症见五心烦热, 潮热额红, 舌红少苔, 脉细数者, 可加鳖甲、知母、黄柏、丹皮、地骨皮等; 若肾失封藏固摄, 遗精滑泄者, 可酌加芡实、莲须、桑螵蛸等;
加减:
若阴损及阳, 肾阳虚明显, 表现为四肢不温, 形寒怕冷, 精神萎靡, 舌淡脉沉者, 或予右归丸温补肾阳, 填精补髓, 或酌配巴载天、仙灵脾、肉桂。 若兼见下肢浮肿, 尿少等症可加桂枝、茯苓、泽泻等温肾利水; 若兼见便糖, 腹胀少食,可加白术、茯苓以健脾止泻。
三、相关检查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相关脏腑
2.辨标本虚实
眩晕的治疗原则是:补虚泻实,
调整阴阳。
虚者:滋养肝肾, 补益气血, Nhomakorabea填精生髓。
实证:平肝潜阳 , 清肝泻火 ,
化痰行瘀。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 1、肝阳上亢证
主证:眩晕, 耳鸣, 头目胀痛,
舌脉: 舌红苔黄, 脉弦或数。
二文献摘要:
二文献摘要: (一)病名 眩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称之为“眩冒”。 (二)病因病机 1、属肝所主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 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 2、因虚致病:与髓海不足、血虚因素有关 《灵枢·海论》曰:“ 髓海不足, 则脑转耳鸣, 胫酸眩冒”。《灵 枢·卫气》说:“上虚则眩”。 《景岳全书· 眩运》篇中指出:“眩运一证, 虚者居其八九, 而兼火兼痰者, 不过十中一二耳。” 强调指出“无虚不能作眩。”
讨论范围: 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 可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梅尼埃综合征、 高血压病、 低血压、 脑动脉硬化、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贫血、 神经衰弱等,
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症者, 均可参考本节有关内容辨证论治。
1
2
情志不遂:忧郁恼怒太过

中医关于“眩晕”的辨证要点

中医关于“眩晕”的辨证要点

中医关于“眩晕”的辨证要点
一、辨相关脏腑
眩晕病在脑窍,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1.肝阳上亢之眩晕兼见头胀痛、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口苦脉弦等症状。

2.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之眩晕,兼有纳呆、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

3.脾失健运,痰湿中阻之眩晕,兼见纳呆呕恶、头痛、苔腻诸症。

4.肾精不足之眩晕,多兼有腰酸腿软、耳鸣如蝉等症
二、辨虚实标本
1.凡眩晕反复发作,症状较轻,遇劳即发,伴两目干涩、腰膝酸软,或面色白、神疲乏力、形赢体弱、脉偏细弱者,多属虚证,由肾精不足或气血亏虚所致。

2.实证眩晕,有偏痰湿、瘀血及肝阳、肝风、肝火之别。

3.若眩晕较重,或突然发作,视物旋转,伴呕恶痰涎、头沉头痛、形体壮实、苔腻脉滑者,多属痰湿所致。

4.眩晕日久,或头部外伤之后,伴头痛固定不移、唇舌紫暗、舌有瘀斑、脉涩者,多属瘀血所致。

5.肝阳风火所致者,见眩晕、面赤、口苦、烦躁易怒、肢麻震颤,甚则昏仆,脉多弦数有力。

三、辨缓急轻重
眩晕的病势缓急不一。

1.因虚而发者,病势绵绵,症状较轻,多见于久病、老人及体虚之人。

2.因实而发者,病势急骤,症状较重,多见于初病及壮年、肥人。

3.若眩晕久稽不愈,亦可因实致虚或因虚致实,而成虚实夹杂状态,症状时轻时重,缠绵难愈,或有变生中风厥证之虞。

眩晕(中医)

眩晕(中医)

眩晕(中医)眩晕(中医)中医释名本病是眩晕是自觉头晕眼花,视物旋转动摇的症状。

有经常性与发作性的不同,病位主要在脑髓清窍。

西医病因中医病因风眩、脑络痹、虚眩、耳眩晕、子眩、子痫、产后血晕、晕动病、脑萎、神劳等疾病,头部内伤、项痹、某些药物中毒、脑瘤及眼耳鼻等五官疾病,皆可出现眩晕的症状。

季节地区人群强度与传播发病率发病机理中医病机多因气血营精不能上荣于头,或因风阳、火热上扰;痰浊、瘀血阻滞,清阳被遏等所致。

病理病理生理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西医诊断标准耳源性眩晕诊断标准:1.有自身或周围物体的旋转感或摇摆感,常突然发作,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2~3周,但可复发。

2.多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

3.前庭性眼震(有快相和慢相)多为水平性,眩晕与眼震程度相称。

4.多伴有感音神经性耳聋及高调耳鸣。

5.前庭功能检查示前庭功能减退,前庭反应协调。

西医诊断依据4.测血压、查血色素、红细胞计数,必要时应作脑电图、脑血流图、脑血管造影、颈部x线摄片、头部CT、心电图、电测听、眼震电图等检查,或根据病情需要,作有关血液及生化等检查,以助明确诊断。

发病病史症状体征临床若对导致眩晕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眩晕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

辨病思路:1.根据病史进行诊断思考,如:(1)系乘车船而发者,为晕动病。

(2)久病体弱者;多为虚劳类疾病,如血劳、神劳、髓劳等。

(3)与失眠、精神因素关系密切者,多为神劳等。

(4)近期用过某些有毒害药物者,可能是药物中毒。

(5)新产之后以眩晕为主症者,称为产后血晕。

(6)因头部损伤引起者,多为头部内伤。

2.注意测量血压,并进行诊断思考,如:(1)血压高者,多为风眩、厥头痛,孕妇可为子眩、子痫。

(2)血压低者,可为虚眩及某些虚劳病。

3.结合伴随症进行诊断思考,如:(1)眩晕不能张目,伴呕吐、眼球震颤者,多为耳眩晕及某些脑部疾病等。

(2)年事较高或伴肢体麻木、震颤等症者,常为项痹、脑络痹、脑萎等病。

眩晕的中医诊治

眩晕的中医诊治

眩晕的中医诊治针灸临床部文/刘小溪编/赵贵捷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晕是指头晕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两者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梅尼埃、神经衰弱、脑外伤后遗症等。

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

《灵枢.海论》指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均认为眩晕以虚为主。

元代朱丹溪强调“无痰不作眩”,《丹溪心法·头眩》记载:“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

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明代张介宾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无虚不能作眩”。

虞传《医学正传·眩晕》提出“眩晕者,中风之渐也”,认识到本病与中风之间有一一定内在联系。

故综上,可从虚实证治眩晕。

实证为风阳上扰,痰浊上蒙,呈阵发性,视物旋转、头胀痛或昏重如裹。

治以平肝潜阳,化痰定眩。

以督脉、足少阳经及手足厥阴经穴为主。

方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天麻钩藤饮等汤剂,针刺主穴以百会、风池、内关、太冲为主,肝阳上亢配行间、侠溪、太溪;痰湿中阻配中脘、丰隆、阴陵泉,局部取穴头维、太阳等,伴有耳鸣取外关、中渚、足临泣,伴胁肋口苦取支沟、阳陵泉,伴纳差取足三里、梁门、下脘等。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虚症为气血亏虚,肝肾阴虚,症见视物无旋转,劳累后加重,面色少华等,治以益气养血,补肾益精。

以督脉、足少阳胆经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方可用归脾汤、左归丸等。

针刺主穴以百会、风池、肝俞、肾俞、足三里为主,肾精亏虚配志室、悬钟、三阴交,气血不足配气海、脾俞、胃俞,若伴有心悸取内关、神门、大陵等。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另外,颈椎病引起的眩晕可取天容、天窗、天鼎、天牖(四天穴),风府、风池、攒竹等,高血压引起的眩晕可取人迎、太冲、足三里、涌泉等;梅尼埃引起的眩晕可取耳门、听宫、听会(此三穴取1个或2个)、翳风、完骨、中渚等;贫血引起的眩晕可取气海、足三里、上下巨虚、中脘、阴陵泉等。

眩晕(中医)详解ppt课件

眩晕(中医)详解ppt课件

护理:①发病时静卧休息,舒适体位。②饮食,偏阴
虚者, 可食银耳、百合、海参、淡菜等清补之品;偏
阳虚者, 可食羊肉、狗肉、胡桃肉等温补之品。可予
杜仲、枸杞子煎眩水晕(中代医茶)详解饮,以补益肝肾。
20
舌红少苔
眩晕(中医)详解
21
结语
眩晕是以目眩、头晕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疾病。 病因有饮食不节、情志不遂体虚年高、跌打
眩晕(中医)详解
10
相同 不同
病证鉴别
眩晕
中风
无半身不遂 无不省人事 无口眼喎斜 无舌强语塞
头晕仆倒
伴半身不遂 有不省人事 伴口眼喎斜 伴舌强语塞
眩晕(中医)详解
11
相同 不同
病证鉴别
眩晕
厥证
头晕仆倒
无不省人事 有不省人事
伴四肢厥冷
短时间自醒
醒后无后遗症
眩晕(中医)详解
12
辨证要点
辨脏腑 眩晕-兼头胀痛,面潮红-- 肝阳上亢
眩晕(中医)详解
6
肾精亏虚
先天不足 年老肾亏 久病伤肾 房劳过度
导致肾精亏虚,不能生髓,而脑为髓之海,
髓海不足,上下俱虚,而发生眩晕。
眩晕(中医)详解
7
气血亏虚
大病久病 失血之后 劳倦过度
致气血衰少,气血两虚, 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 所养,皆能发生眩晕。
眩晕(中医)详解
8
痰湿中阻
眩晕(中医)详解
眩 晕
1
学习要求
掌握眩晕的慨念 熟悉眩晕的病因病机 掌握眩晕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熟悉眩晕的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 掌握眩晕的辨证论治 能对临床病例作出正确诊治
眩晕(中医)详解
2
概念

《中医内科学》-第三节-眩晕-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第三节-眩晕-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第三节眩晕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

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厥证或脱证而危及生命。

临床上用中医中药防治眩晕,对控制眩晕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好疗效。

眩晕病证,历代医籍记载颇多。

《内经》对其涉及脏腑、病性归属方面均有记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而“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眩晕一病以虚为主。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眩晕.宋代以后,进一步丰富了对眩晕的认识.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第一次提出外感六淫和七情内伤致眩说,补前人之未备,但外感风、寒、暑、湿致眩晕,实为外感病的一个症状,而非主要证候。

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丹溪心法·头眩》说:“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

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理论基础上,对下虚致眩作了详尽论述,他在《景岳全书·眩晕》中说:“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

中医内科学第三节眩晕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第三节眩晕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第三节眩晕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

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厥证或脱证而危及生命。

临床上用中医中药防治眩晕,对控制眩晕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好疗效。

眩晕病证,历代医籍记载颇多。

《内经》对其涉及脏腑、病性归属方面均有记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

《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而“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眩晕一病以虚为主。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眩晕。

宋代以后,进一步丰富了对眩晕的认识。

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第一次提出外感六淫和七情内伤致眩说,补前人之未备,但外感风、寒、暑、湿致眩晕,实为外感病的一个症状,而非主要证候。

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丹溪心法·头眩》说:“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

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理论基础上,对下虚致眩作了详尽论述,他在《景岳全书·眩晕》中说:“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

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

中医对眩晕的认识

中医对眩晕的认识

中医对眩晕的认识
嘿,你们知道吗?中医对眩晕可有意思啦!
眩晕呢,就是会让人觉得头晕晕的,好像整个世界都在转圈圈。

中医觉得呀,眩晕可能是因为好多原因引起的呢。

有时候是因为我们身体里的气血不足。

就像我们玩游戏累了,就没有力气了一样。

身体里的气血不够了,脑袋就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就会晕晕的。

比如说有个老奶奶,她总是觉得头晕,医生看了看,说她是因为年纪大了,身体里的气血不足。

后来老奶奶吃了一些补气血的中药,慢慢地就不那么晕了。

还有的时候是因为肝火旺。

就像我们生气的时候,心里会有一团火。

如果肝火太旺了,也会让我们头晕。

我听说有个叔叔,他工作特别忙,压力很大,经常发脾气。

后来他就开始头晕了,去看中医,医生说他是肝火旺。

叔叔吃了一些降火的中药,还学会了放松心情,就好起来了。

另外呀,身体里有痰湿也会引起眩晕。

痰湿就像一团黏糊糊的东西,堵在身体里,让气血不顺畅,脑袋就会不舒服。

有个阿姨,她很喜欢吃甜的东西,又不怎么运动。

后来她就觉得头晕,医生说她身体里有
痰湿。

阿姨听了医生的话,少吃甜的东西,多运动,还吃了一些化痰
湿的中药,就不晕了。

中医还会用一些特别的方法来治疗眩晕哦。

比如说针灸,就是用小小
的针在身体上扎一扎。

虽然听起来有点吓人,但是其实不怎么疼呢。

还有按摩,医生会在我们的头上、脖子上轻轻地按一按,能让我们舒
服很多。

嘿,你们知道吗?中医对眩晕的认识可真不少呢。

如果我们觉得头晕,可以去看看中医,说不定能找到好办法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源流
?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 眩晕与肝关系密切。
? 《灵枢,卫气》:“上虚则眩”“上气不足,脑为之满, 耳 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脑为髓海 ”,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眩晕以虚为主。
?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导致眩晕,为后世“无痰不作眩” 的论述提供基础,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眩晕。
? 相同 ? 不同
病证鉴别
眩晕
中风
无半身不遂 无不省人事 无口眼喎斜 无舌强语塞
头晕仆倒
伴半身不遂 有不省人事 伴口眼喎斜 伴舌强语塞
? 相同 ? 不同
病证鉴别
眩晕
厥证
头晕仆倒
无不省人事
有不省人事 伴四肢厥冷
短时间自醒
醒后无后遗症
临床检查
? 测血压、查心电图、超声心动、眼底、肾 功能,明确诊断高血压病和低血压。
? 宋代后,进一步丰富了对眩晕的认识。严用和:“所谓 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 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第一次提出
源流
? 《丹溪心法 ·头眩》说:“头眩,痰挟气虚并 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不
作 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 明代张景岳在《内经》 “上虚则眩”的基 础上,提出下虚致眩。“头眩虽属上虚,然不 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 者,阴中之阳虚也。
决明、全蝎、蜈蚣等镇肝熄风,清热止痉
气血亏虚证
? 主症: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神疲乏 力,倦怠懒言,唇甲色淡,心悸少寐,纳 少腹胀。
? 舌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 病机:气血亏虚,清阳不展,脑失所养。 ? 治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 肾阴素亏,肝失所养,致肝阴不足,阴不 制阳,肝阳上亢,发为眩晕。
肾精亏虚
? 先天不足 ? 年老肾亏 ? 久病伤肾 ? 房劳过度
导致肾精亏虚,不能生髓,而脑为髓之海
,髓海不足,上下俱虚,而发生眩晕 。
气血亏虚
? 大病久病 ? 失血之后 ? 劳倦过度
致气血衰少,气血两虚, 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 所养,皆能发生眩晕。
兼腰酸腿软,耳鸣如蝉 --肾虚
? 辨虚实 虚多实少, 虚实 夹杂
? 辨治疗原则
? 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 虚者:滋补肝肾,补益气血,填
精生髓。 ? 实者:平肝潜阳,清肝泻火,化
痰行瘀。
肝阳上亢证
? 主 症:眩晕耳鸣,头目胀痛,每遇烦劳 郁怒加重,颜面潮红,失眠多梦,甚则 肢麻震颤。
眩 晕
学习要求
? 掌握眩晕的慨念 ? 熟悉眩晕的病因病机 ? 掌握眩晕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熟悉眩晕的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 ? 掌握眩晕的辨证论治 ? 能对临床病例作出正确诊治
概念
? 眩晕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 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统称为
“眩晕”,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 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 色苍白等症状。
? 舌 脉: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 病机:肝阳风火,上扰清窍。 ?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钩藤饮
? 天麻钩藤石决膝,杜寄黄栀夜神益。 ? 君:天麻、钩藤——平肝熄风。 ? 臣:石决明——咸寒质重 平肝潜阳 除热明目
川牛膝 引血下行并活血利水。 ? 佐:杜仲 寄生——补益肝肾以治本。
痰湿中阻
? 饮食不节 ? 嗜酒肥甘 ? 饥饱劳倦
伤于脾胃,健运失司,致水谷 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 清阳不生,浊阴不降,引起眩晕。
小结
? 病因
? ?
? 病位 ? 病机
? ?
? 病性


血 阴


清窍,与肝脾肾有关
脑海空虚,清窍失养
清阳受扰,瘀血阻络
( 风火痰虚瘀 ) 虚证多
痰浊 瘀血 风阳
? 查颈椎 X线片,经颅多普勒诊断椎 -基底动 脉供血不足、颈椎病、脑动脉硬化,必要 时作CT及核磁共振。
? 查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等,诊断美尼尔 综合征。
? 检查血常规排除血液系统疾病。
辨证要点
? 辨脏腑
? 眩晕-兼头胀痛,面潮红 -- 肝阳上亢
兼纳呆,乏力,面色苍白 气--血不足 兼纳呆,呕恶,头重,耳鸣 -痰- 浊
肝肾阴虚 → 阴精亏虚 → 脑海失养
阴虚阳亢 → 肝阳化风 气郁化火 → 风阳上扰 气虚清阳不展,血虚脑失所养
损伤脾胃 → 痰浊内生 → 上扰清窍
瘀血阻窍 → 脑络闭阻 → 脑失所养 气血不通
肝阳上亢
? 素体阳盛,恼怒过度,肝阳上亢,阳升风 动,发为眩晕。
? 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 肝阳上亢,阳升风动,上扰清空,发为眩 晕。
? 本病为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反复发作, 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 .
? 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厥证或脱证而危及生命。 用中医中药防治眩晕,具有较好疗效。
源流
?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与肝有关
? 《灵枢卫气》“上虚则眩”——气血亏虚 ? 元代,朱丹溪——无痰不作眩——痰浊 ? 明代,张景岳——下虚作眩——肾阴虚 ? 张介宾——无虚不能作眩也 ? 后代医家——瘀血有关
讨论范围
? 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可见于西医的多 种疾病。凡美尼尔氏综合征、高血压病 、低血压、脑动脉硬化、椎一基底动脉 供血不足、贫血、神经衰弱等,临床表 现以眩晕为主症者,均可参照本节有关 内容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 年老体虚 ? 久病伤肾 ? 素体阴虚 ? 恼怒忧伤 ? 久病失血 ? 脾胃虚弱 ? 饮食失调 ?劳 倦 ? 跌仆损伤 ? 久病血瘀
变证
? 肝风夹痰火上蒙清窍,阻滞经络
中风
? 气血不足,阴阳两虚,突发气机逆乱,清窍暂
闭或失养
晕厥
诊断依据
? 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 ,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 严重者可伴有头痛、项强、恶心呕吐 、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 苍白等表现。
? 多有情志不遂、年高体虚、饮食不节 、跌仆损伤等病史。
栀子 黄芩——清肝降火 益母草(合川牛膝)——活血利水 夜交藤 朱茯神 宁心安神 ? 诸药同用 平肝熄风,清热活血 补益肝肾之剂
加减变化
? 肝火上炎,口苦目赤,烦躁易怒者,加龙胆 草、丹皮、夏枯草清肝泻火。
? 肝肾阴虚较甚,腰酸膝软,舌红少苔者,加 枸杞, 生地、麦冬、玄参。
? 若目赤便秘,加大黄、芒硝通腑泄热。 ? 眩晕,兼手足麻木或震颤者,加羚羊角、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