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结构元素的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及学生评价.doc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教学反思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教学反思第一篇:《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教学反思《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由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素的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的研究进而得出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的性质。
课的开头提出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在由此进行剖析,旨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上来,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教学环节的设计紧凑,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的知识。
虽然课本中出现的实验由于条件不允许不能做,可用Flash动画代替演示实验,也达到了使学生体验实验的直观真实。
总之课的设计以及实施过程都不错,但对于理科班的学生还要注意适当的补充点知识。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反思文科班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课的设计主要考虑怎么激起学生的兴趣。
开头以火力发电完整透彻的剖析,为学生创设情景,激起他们去研究“火力发电”利弊的迫切心情,实现从“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的思维模式。
其中能量有损失,接着提问如何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呢?进入了原电池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来验证,得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最后通过实验来探究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这节课这样设计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做题时都会做,这是一堂非常棒的课。
《化学反应速率》教学反思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二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教学设计中很好的利用了教材,如:对于化学反应速率概念的形成,可由课本中图2-17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引出,学生也比较好理解。
其次实验的设计也遵循学生的逻辑思维,先讲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因,在顺利过渡到外因,课中的对比探究实验,清楚的比较出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加之教师讲解实验中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时很好的引领学生全面的分析问题,活跃了学生思维,并自主归纳、总结出结论,最后再通过思考与交流中的问题让学生明白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外因除了温度和催化剂后还有其它因素。
《化学反应的限度》教学反思一、对教材处理《化学反应的限度》是对前两节的拓展和完善,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化学反应特征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有关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完整而又合理的知识体系。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第四章 第一节 第三课时《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4.1.2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是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该课时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础上,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深入研究两个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通过该课时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于同主族元素性质有较清晰的认识,对于常见的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有一定的了解。
通过对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素性质的研究来探究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能够知道金属和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在新教材的编排中,更加注重概念理论知识的建构过程和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
核心教学活动凸现了概念理论的建构过程,更注重科学学习方法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能够给出主族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学生也知道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是由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决定的,能够明确主族元素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与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同时在第二章的学习中,学生知道了金属钠和非金属氯的基本性质。
但是,学生没有清晰的元素变化规律的认识,还不能将周期表与元素的原子结构以及元素性质相联系。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可以建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和递变的简单模型,为今后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展示-探讨-总结的教学环节,初步掌握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学会总结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的能力。
2.通过问题探究和讨论交流,进一步掌握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
3.通过对同主族元素性质的探究,使学生融入科学活动和科学思维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认知的规律性,在认识上和思想方法上都得到提升。
【评价目标】1.通过对碱金属及卤族元素性质递变性的实验探究,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探究的水平(定性水平和定量水平)。
2.通过对原子结构影响化学性质的分析及总结,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元素“位-构-性”的认识进阶(物质水平、元素水平、微粒水平)和认识思路的结构化水平(视角水平、内涵水平)。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第3课时: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广州一中罗婉娴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卤素、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点,掌握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
2.通过比较卤素、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电子层数)的不同点,掌握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并学会分析递变性的原因。
3.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以IA和VⅡA族为例,知道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的相似和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4.初步掌握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强弱比较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通过对实验现象和素材的分析来归纳结论的能力,形成科学方法,形成“结构决定性质,位置反映结构”的化学基本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学习,加深对“事物变化的量变引起质变”等哲学规律性认识,体会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在自然科学领域内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三、教学方法:对比归纳实验探究演绎四、教学过程(一)碱金属元素环节1:理论探究,对比归纳碱金属元素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创设】元素周期表中为什么把锂、钠、钾等元素编在一个族呢?它们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有什么联系呢?【学生活动】:(科学探究1)查阅元素周期表,填写教材P5中的表格,对比碱金属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不同点: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追问】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结构中的哪一部分?根据上述结构的异同,推测碱金属元素性质的异同点?【学生】化学性质决定于最外层电子数。
碱金属可能像钠一样能与氧气和水反应,但反应程度可能不同。
【过渡】下面我们通过实验验证碱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不同点。
环节2:实验探究,通过实验钾和钠与氧气的反应以及钾和钠与水的反应,对比钾和钠性质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五篇范文]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五篇范文]第一篇: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学会总结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归纳总结同主族元素的性质;自主探究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关系以及同主族性质递变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态度;树立事物变化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元素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及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实验。
教学过程:[引入] 元素周期中,为什么把Li、Na、K等元素编在一个族呢?它们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5页,填写第5页的表格,探究碱金属的原子结构。
[投影] 课本第五页表格[板书]1、碱金属元素(1)原子结构[ 师 ] 你能发现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的共同和不同之处吗?[ 生 ] 讨论总结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一个电子;②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③原子的核电荷数逐渐增多;④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过渡] 我们已经知道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上有相似和不同,那么它们的性质如何呢?是否也有相似和不同呢?[演示] 演示钾与氧气的反应。
[学生] 观察现象,并对比钠与氧气反应的现象。
[总结] ①都熔化成银(银白)色小球,但钾先燃烧;②颜色不同;③钠、钾都易和氧气反应,钾比钠反应剧烈,钾更易与氧气反应。
[演示] 演示钾与水反应的实验[学生] 对比钠、钾和H2O反应,现象有哪些相似和不同?得出怎样的结论?[总结] 浮、熔、游、响、红;K轻微爆炸;钠、钾都易和水反应,钾比钠反应剧烈。
[思考]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钠和钾都能和O2、H2O等反应,在反应中Na、K失电子表示出还原性,但钾更易发生反应。
碱金属性质为什么会相似呢?又为什么有不同呢?你认为元素的性质与它们的原子结构有关系吗?[讨论板书](2)化学性质①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均为一个电子,它们化学性质相似;②它们都能与O2等非金属单质及水反应,产物中均显+1价。
初中化学_原子的结构与性质【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原子的结构与性质》教学设计【课题及教学内容】课题:原子的结构与性质教学内容:原子结构发展史、卢瑟福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原子内部结构、原子内部各微粒的关系等。
【课标分析】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之一。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是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
前面已经学过了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可分性、原子的不可分性,本节课立足于此继续发展对于原子的认识:除去“化学反应”这个前提的约束,原子也具有可分性。
进而深入了解原子的构成,辩证认识其中各种粒子的一些基本特点和相互关系。
探索原子结构的化学史料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内涵,因此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体现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实验、假说、模型、推证等科学方法的重要作用和质疑、反思、严谨等科学态度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水的三态变化、水的电解、氢气燃烧等变化事实,并且以此为载体形成了对于分子、原子的一些基本认识。
本节课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上述认识,但鉴于目前的实验条件还难以让学生直观看到微观真相,而学生本身又处于化学启蒙阶段,缺乏推断原子结构的知识基础,因此适宜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史料及微观模拟动画或者示意图,变抽象为具体,辅助学生的想象、推理,促进学生的体验和理解。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原子结构的发现史,学会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2.认识原子的构成,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电子数的关系;3.认识原子的基本特征,能用原子的基本特征解释某些宏观现象;4.通过了解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形成化学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认识,同时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以汤姆森阴极射线实验和卢瑟福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事实为基础,推论原子是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通过对原子结构的探索,对原子的“基本性”加深认识。
1.2原子的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对自己的教学方法、策略和课堂管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提问、观察和测试等多种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解决问题。在策略上,我注重了知识讲解和互动探究的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理解。在课堂管理上,我努力营造了一个积极、互动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
- "Atoms and Elements: The Building Blocks of Matter":深入讲解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包括电子排布、化学键等。
(二)拓展要求
1.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阅读拓展内容中的推荐阅读材料,加深对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理解。学生可以进行读书笔记或书评的撰写,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原子结构模型》:介绍不同原子结构模型的历史和发展,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原子的内部构造。
2.科学文章:
- "The Periodic Table: Visualizing Element Properties":一篇介绍如何通过周期表来预测元素性质的文章,有助于学生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 "The Role of Valence Electrons in化学Reactions":解释了最外层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关键作用,与本节课内容紧密相关。
5.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教学工具,以便进行多媒体资源的展示和讲解。同时,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清晰地看到投影屏幕和听清楚讲解内容。
6.互动环节:准备一些互动问题和讨论题目,以便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这些问题可以涉及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以及元素周期律的应用等。
7.作业与评估: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和作业,以便在课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制定合理的评估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
鲁科版高二化学选修3《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评课稿
鲁科版高二化学选修3《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评课稿一、教材概述《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是鲁科版高二化学选修3教材的一部分。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原子结构的基本知识和元素性质的相关内容。
通过本教材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理解,提高对化学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
二、教材内容分析1. 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原子的定义和特征•原子结构的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原子核的结构与性质2. 元素的性质与周期表•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结构•元素周期表的应用3. 原子中的电子结构•电子的分布和排布规律•原子能级和电子轨道•电子组态和元素的特性4. 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周期表上的周期性规律•元素性质与周期性规律的关系•周期性规律的应用三、教学目标与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目标•熟悉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了解原子核的构成和性质。
•掌握元素的性质与周期表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应用。
•理解原子中电子的分布和排布规律,掌握电子组态和元素特性的关系。
•理解元素的周期性规律,能够应用周期性规律解决相关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力。
•塑造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1. 讲授法•通过讲解教材中的知识点,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通过示例分析和实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
2. 实验法•设计一系列简单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教案 说课稿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学习目标]1、进一步认识周期表中原子结构和位置、价态、元素数目等之间的关系2、知道外围电子排布和价电子层的涵义,认识周期表中各区、周期、族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3、掌握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4、知道元素电离能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主族元素电离能的变化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5、知道元素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负性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根据元素的电负性资料,解释元素的“对角线”规则6、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形成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观念,认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1、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2、电离能、电负性与元素性质的关系3、原子半径、第一电离能、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难点:1、元素周期表的分区2、电离能、电负性[知识要点]一:原子结构与周期表1、元素周期系:(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发生周期性的重复的结果)随着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递增,每到出现碱金属,就开始建立一个新的电子层,随后最外层上的电子逐渐增多,最后达到8个电子,出现稀有气体。
然后又开始由碱金属到稀有气体,这就是元素周期系中的一个个周期。
这也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中为什么最外层的电子数不超过8个电子的原因。
2、元素周期表:(体现元素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⑴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在第一周期中元素只有一个电子层即第一个能层,而第一能层只有一个能级,该能级最多只容纳2个电子,所以第一周期只有两种元素。
因此元素周期系的发展就像螺壳上的螺纹一样螺旋上升的.⑵、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由原子结构决定)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决定元素所在的周期:周期序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原子的价电子总数决定元素所在的族,周期表上的外围电子排布称为“价电子层”,这是由于这些能级上的电子数可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价电子”即与元素化合价有关的电子,元素周期表的每个纵列的价电子层上电子总数相同,对于主族元素,价电子指的就是最外层电子,所以主族元素其族序数=价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
《主题一 第一节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原子的观点,掌握原子结构,了解电子云的观点。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原子结构,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电子云的观点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电子云的观点,如何通过实验观察原子结构。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投影仪、原子结构模型、电子云模型等。
2. 准备实验: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原子结构,提前准备好实验报告和视频。
3. 准备教案和PPT:设计合理的教案和PPT,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4. 预习材料:学生需要提前预习相关知识点,准备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问题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提问:原子的构成是什么?2. 引出新课题:原子结构3. 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原子结构,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理解电子排布规律。
(二)新课教学1. 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观看相关视频)(1)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过程,认识到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一个不息深入的过程。
(2)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是在不息发展的,我们要不息学习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2. 原子核的组成(观看相关视频)(1)介绍原子核的组成,让学生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2)引导学生思考:质子和中子是怎样产生的?它们是由什么粒子组成的?3. 电子的发现和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观看相关视频)(1)介绍电子的发现过程,让学生了解电子是原子的一部分。
(2)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了解电子在原子核外的运动状态。
4. 电子排布规律及其应用(阅读教材相关内容)(1)介绍电子排布规律,让学生了解电子是如何在能级上排布的。
(2)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电子排布规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高中化学_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 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对比学习碱金属元素和卤素元素性质与结构的关系;2)知道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2、能力目标:1)会从理论上推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2)使学生能够会运用化学实验来证明其推测的正确性。
3、情感目标:学会合作学习二、教学重难点1、推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运用化学实验来证明其推测的正确性,进而知道碱金属和卤素元素强弱的判断依据三、学情分析因为必修一我们已经学习了钠元素和氯元素的性质,而且学生通过预习对碱金属和卤素元素也有简单的了解,所以,本节内容碱金属和卤素元素的性质学生应该很容易接受。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启发诱导、阅读讨论等五、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通过对比学习碱金属元素和卤素元素性质与结构的关系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导学案,课内探究导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教学环境设计和布置,合理给学生进行分组。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提问〕碱金属是指哪一族?卤族是指哪一族?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碱金属和卤族元素的递变规律。
大家看本节的目标、重点、难点。
然后看第一个探究问题,碱金属的递变规律。
我们已经布置了同学们课前预习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点一:碱金属元素的有什么样的递变规律?教师:大家提的问题提得都很棒,多媒体展示碱金属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碱金属原子结构的共同之处。
现在同学们回答:我们把ⅠA 称为碱金属族,我们为什么要把他们编在一个族呢?学生:由于元素化学性质与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一个电子,因此它们应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由此可推知它们也应该像碱金属的代表物钠一样,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的阳离子,并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元素及水发学生化学反应。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优秀教案)
原⼦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学设计⼈教课标版(优秀教案)《原⼦结构与元素的性质》说课设计单位:农垦九三分局第⼀中学执教:刘培波地点:会议室时间:年⽉⽇适⽤年级:⾼⼆教材:普通⾼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说课过程:各位评委、⽼师⼤家好:我说课的题⽬是《原⼦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教材选⾃⼈教版普通⾼中化学教材选修第⼀章第⼆节。
我按以下五个程序说课,主要说每个程序的要点:⼀、说教学分析(两个分析)⼆、说教学⽬标三、说教学策略四、说教学过程五、说教学评价⾸先,我说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分析教材本节课是在必修第⼀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选修第⼀章第⼀节《原⼦结构》基础上进⼀步认识原⼦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在复习原⼦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核外电⼦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结构的关系。
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较系统⽽深⼊地介绍了原⼦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分⼦结构奠定了基础。
尽管本节内容⽐较抽象,学⽣学起来有困难,但教科书在内容编排上注重了由易到难层层深⼊,能够激发和保持学⽣的学习兴趣。
(⼆)分析学⽣、知识技能⽅⾯:学⽣已学习了原⼦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和元素的核外电⼦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属性与⾮⾦属性变化等知识,为学习本节奠定了⼀定的知识基础。
、学法⽅⾯:在必修第⼀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具有⼀定的学习⽅法基础。
根据以上两个分析,我确定本课教学⽬标如下⼆、教学⽬标:(⼀)知识与技能⽬标、了解元素原⼦核外电⼦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进⼀步认识元素周期表与原⼦结构的关系。
(⼆)过程与⽅法⽬标通过问题探究和讨论交流,进⼀步掌握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法──结构决定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标学⽣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同时把⾃⼰融⼊科学活动和科学思维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认知的规律性,在认识上和思想⽅法上都得到提升。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公开课)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选修3第一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并为后面选修3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做好铺垫。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是选修内容,是在必修的基础上的一个提升。
但根据高中化学考纲,本部分内容在高考的选考大题中出现。
本节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第二部分在复习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原子半径、电离能以及电负性等方面探究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本节教学需要三个课时,本教学设计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二、教学对象分析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已学习了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和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具备了学习本节教学内容的基本理论知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由于所教班级为平行班,学生基础比较差,必修二的内容还不够熟练,在新课之前还需要复习。
2、学习方法方面: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基础。
三、设计思想总的思路是通过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引入新知识的学习,然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再结合教材中的“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最后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元素的周期和族的划分。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人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讨论法、引导分析法,坚持学生为主体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理论,包括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的概念和相互关系。
(2)掌握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3)理解电子在原子核外的运动状态,包括电子层、能级、轨道等概念。
(4)能够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包括周期、族的划分原则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原子结构模型的历史演变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2)通过对元素周期表的分析和归纳,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索的艰辛和乐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通过对元素性质的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原子结构的基本理论,包括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的概念和相互关系。
(2)电子在原子核外的运动状态,包括电子层、能级、轨道等概念。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1)电子在原子核外的运动状态的理解,包括能级、轨道等概念。
(2)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的本质原因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使学生建立起系统的知识框架。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元素周期表的规律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等方式探究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元素周期表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化学元素的实物或图片,如铁、铜、氧等,引导学生思考元素的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2、讲授新课(1)原子结构的基本理论①介绍原子的构成,包括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和核外电子。
②讲解质子、中子、电子的基本性质,如电荷量、质量等。
《原子结构元素的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及学生评价.doc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及学生评价一、分析教材本节课是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原了结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原了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在复习原了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了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了结构的关系。
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了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分子结构奠定了基础。
尽管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有困难,但教科书在内容编排上注重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能够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对象分析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已学习了原了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和元素的核外电了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具备了学习木节教学内容的基本理论知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2、学习方.法方.面: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过程中己经初步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基础。
三、设计思想总的思路是通过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引入新知识的学习,然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再结合教材中的“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最后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的特征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木人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探究法,坚持以人为木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3)了解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和讨论交流,进一步掌握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同时把自己融入科学活动和科学思维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认知的规律性,在认识上和思想方法上都得到提升。
《主题一 第一节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农林牧渔类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原子的定义,掌握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了解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规律;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和归纳,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原子结构,理解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规律;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原子结构模型,理解原子的本质。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PPT课件和实验器械;2. 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前的预习和讨论;3. 确定教室讨论和总结的时间安排。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金、银、镁、铜等实物图片,引出物质世界中的微观粒子,如原子、分子等,再通过PPT展示这些微观粒子的结构,由此引入原子结构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1.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1)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2)道尔顿的近代原子论。
(3)摩登科学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通过观看相关视频,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钻研需要大胆假设、实践验证的科学精神。
2. 原子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1)原子的组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原子可以再分,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2)原子核的结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不同,核外电子数也不同。
(3)电子在原子核外分层运动,离核最近的区域称为近核,离核最遥的区域称为遥核。
通过PPT展示相关图片和表格,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3.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干系通过PPT展示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的电子排布有关。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总结得出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例如:能量最低原则、泡利原理、洪特规则等。
通过学习这些规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原子的结构和性质。
4. 演示实验:钠与水反应观察现象实验器械:镊子、滤纸、小烧杯、金属钠、水槽、滴管、酚酞试液等。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标题: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组成及元素的性质。
2. 掌握元素的分类方法及性质与元素结构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1. 化学元素的定义及分类方法。
2. 原子的结构与组成。
3. 元素的性质与其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1. 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联系。
2. 掌握元素性质的分类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导入前期知识,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2. 引导学生回忆元素与化合物的区别,并提问元素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二、导入新知(15分钟)1. 出示元素周期表,简要解释元素周期表的构成、作用及分类方法。
2. 说明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基本性质,如原子序数、原子质量等,并提问学生如何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判断元素的性质。
三、探究原子的结构(2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基本组成,并给出原子的定义。
2. 介绍原子的结构,包括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并对各部分的性质进行解释。
3. 讲解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如能级、轨道和电子填充顺序等。
四、探究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25分钟)1. 说明元素的性质与其原子结构之间的联系,如元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性规律。
2. 指导学生通过举例分析元素的性质与其原子结构的关系,如铜和金的导电性、氧和氮的化学活性等。
3. 结合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推断其原子结构。
五、总结归纳(10分钟)1. 小结元素分类及性质与元素结构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总结元素周期表的作用和意义。
3. 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六、拓展应用(10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元素的导电性与其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2. 扩展讨论:邀请学生自由发挥,讨论其他元素特性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七、课堂作业(5分钟)1. 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课堂作业,并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讲解与展示,学生对原子的结构及元素的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够初步思考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之间的联系。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电离能及其变化规律一、教材分析学生通过对必修2相关知识的学习,已经能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出发,结合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对原子得失电子的难易进行定性地判断。
但是,在实际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仅有定性的判断是远远不够的。
本节教材引入“电离能”这一描述元素性质的物理量,旨在从定量的角度来说明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强弱。
教材通过对电离能定义的描述,电离能变化规律及其本质的讨论,引导学生在必修2对元素周期律学习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新的“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构(原子结构)—性(元素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电离能解释或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用书中提出本课题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元素电离能的定义,知道同种元素逐级能及同一周期、同一主族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知道元素电离能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能够应用元素电离能说明原子或离子失去电子的难易,解释某些元素的主要化合价,理解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二、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基于图表分析设置多个层层递进问题引导学生有效展开学习活动,充分运用问题教学法,以问题情景为起点(提出问题),问题探究为中心(探究问题),问题解决为终点(解决问题),以问题为主线引领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图表分析、探究、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而完成对“电离能及其变化规律”的知识学习与建构。
环节一:提出问题(问题情景为起点)[PPT投影]科学史话:在布瓦博德朗发现元素镓之前,门捷列夫准确预言在锌与砷之间存在类铝元素和类硅元素。
[提问]在19世纪科技水平并不发达的时代,门捷列夫就能准确预言,让人非常钦佩。
你知道门捷列夫成功预言的依据是什么吗?[学生齐答]元素周期律。
[师]今天,就让我们每位同学也来当一次门捷列夫,依据必修2所学元素周期律的相关知识来完成下列推测。
8文本:《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学反思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教学反思
江苏省南通中学瞿洋
一、利用e-学习平台,建立师生共同体
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一支粉笔、三寸讲台”不再是教师的独有写照,教师所拥有的课堂资源也不是独享的,而是学生和教师共享的。
在生态课堂中,教师、学生、环境等多因素形成一个系统的、动态的、生成的整体。
课堂提问不再是教师的特权,学生同样享有平等的权利,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变得和谐而又灵动。
二、把握理论高度,切合学生实际
本节课在复习必修2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等性质周期性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原子半径、电离能以及电负性三方面探究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这部分内容的理论性较强,例如原子的半径事实上是无法测定的,一般来说原子半径指共价半径或金属半径或范式半径,所以不需要过度地提高理论性内容的高度,从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出发,切合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现有的理解水平实施教学即可。
三、建构探究模式,转变学习方式
e-学习的兴起和发展是对传统教育方式、学习方式的观念转变,借助信息技术,学习的途径变得非常广泛。
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往往“手把手”地牵着学生往前走,而在生态课堂中,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建构某种相似的规律探究模式,“放开手”让学生进行迁移学习,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及学生评价
一、分析教材
本节课是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原了结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原了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在复习原了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了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了结构的关系。
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了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分子结构奠定了基础。
尽管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有困难,但教科书在内容编排上注重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能够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对象分析
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已学习了原了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和元素的核外电了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具备了学习木节教学内容的基本理论知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2、学习方.法方.面: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过程中己经初步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基础。
三、设计思想
总的思路是通过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引入新知识的学习,然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再结合教材中的“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最后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的特征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木人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探究法,坚持以人为木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3)了解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和讨论交流,进一步掌握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同时把自己融入科学活动和科学思维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认知的规律性,在认识上和思想方法上都得到提升。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的重点: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
2.教学的难点: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六、教学过程
复习必在必修2中我们已学习了元周期表有7个横通过复修2中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行18个纵行,分习回顾
的元素相关知识,现在回顾一下:别叫做周期、族。
己学知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如何?18个纵行分为16识引入和元素引入Imin族:7个主族、7新知识,周期律个副族、1个第是个
的相关VIII族、1个零由已知知识族。
到未知
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序数等于原的过程,
周期表中的位置有什么关子核外电子层数,可以达提问Imin系?主族序数等于最到温故
外层电了数。
而知新
元素原了核外电了的排布元素原了的最外的目的。
有何特点?层电子数重发广8
提问Imin的周期性变化。
主族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思考后回答:设置疑
数,那副族元素呢?其序数问激起
是否也等于其最外层电了学生的
数呢?
不等。
求知欲望,引起
副族元素的族序数跟核外有意注激疑Imin电子的排布有关吗?意,开启
思维。
跟哪一部分有关呢?
这涉及到元素价电了的问肯定有关系。
题。
思考
请根据构造原理写出广36学生按要求写出设置问
号元素的电子排布式,探究广36号元素的电题情景
价电子数与族序数的关系。
子排布式,并通过让学生
探究得出结论:价进行探价电子提示:什么是价电子?可以电了数等于族序究讨论,数与族参考教材第15页“科学探数。
(第VIII提高学
序数的究”第2题的内容。
IB、IIB族例
外。
)生的逻
关系
设置情
寻
辑推理10
和总结
京
min 规律的
能力。
此问题的设置为下一个知识点埋下
伏笔,分散
难点。
观察哪些纵行的价电了的观察并回答突破难
能级符号相同?点,理解
新知识。
_ 在此基础上把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分析讲分为5个区:s区、d区、
期表的解ds区、p区、f区。
分区6min
(要求学生讨论教材“科学
探究”的第3题)通过探
究进一分组
讨论交流、探步从本究质上理
解元素周期
表的分区。
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科学通过讨
探究”的问题进行讨论探论交流
元素的究,总结元素的原了结构与分组讨论交流、探进一步
原了结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
究理解元
构与元引导8min 素的原
素周期子结构
表结构与元素
的关系周期表
结构的关
系。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完成附总结归总结归纳出元
素的外围电表1 纳明确
了排布的特征与元素周期本节课
表结构的关系。
的学习小结4min 重点,完
成一个完整
的科学探
究活动过
程。
让学生做练习,然后提问检做练习题及时反
查完成的情况,再讲解。
(纸馈学生练习1。
笔评价中的课堂练习)理解和
掌握新田访
知识的
情况。
探究:(1)为什么元素周通过练
期系中的周期不是单调习巩固
的?试用构造原理加以解课外探究活动新知识。
释;(2)元素周期表的区根据完
与族存在着什么样的关成作业
布置作
的情况3min教材第24页的习题中的第课内作业课后完了解学
业1、2、5、6、9 题成生对木
节课知
识点掌
握的程
度,是否
达到教
学目标。
七、本教学设计的特点
1、重视新III知识的密切联系。
2、简明扼要,抓主线。
3、学生探究活动为主,教师讲解引导为辅。
4、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八、教学反思
原了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础理论,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重点内容。
教材内容较抽象,理论性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做到“授之以渔”。
与原教材相比较,原教材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接受形学习;新课程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因此,在实施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探究的全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生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反映了学生学习木节知识的过程情况如何,是否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表现性评价的依据是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对知识的整合能力,能否把自己融入科学活动和科学思维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认知的规律性。
如果说纸笔评价是对学生学业的量化评价的话,表现性评价则是对学生学业的质性评价。
在木节课的教学过程当中,由浅入深不断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究,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探究的全过程。
从学生的表现和反馈情况来看,基木上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