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和主流理论

合集下载

经济发展的经济学理论供给和需求的关系

经济发展的经济学理论供给和需求的关系

经济发展的经济学理论供给和需求的关系经济发展的经济学理论:供给和需求的关系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规模逐渐扩大,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综合国力逐步增强的过程。

经济学理论探索了这个过程中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理论支撑。

一、供给与需求的基本概念在探讨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供给和需求的基本概念。

供给是指企业和生产者愿意在市场上以一定价格出售一定数量产品或服务的意愿和能力。

供给的数量与价格呈正相关关系,即价格越高,供给的数量越多;价格越低,供给的数量越少。

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在一定价格下购买一定数量产品或服务的意愿和能力。

需求的数量与价格呈负相关关系,即价格越高,需求的数量越少;价格越低,需求的数量越多。

供给与需求是两个相互作用的概念,二者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市场的运行机制。

二、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学理论的核心之一。

经济学家通过对供给与需求的分析来解释和预测市场的价格和产量水平。

1. 市场均衡市场均衡是指供给与需求达到相等状态的情况。

当市场供给量等于市场需求量时,市场即达到了均衡状态,这一点被称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如果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供给将超过需求,市场将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商品价格将下降;反之,如果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需求将超过供给,市场将出现求大于供的情况,商品价格将上升。

市场将通过价格的上升或下降,逐渐回到均衡状态。

2. 影响供给和需求的因素供给和需求的变动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价格、收入、人口、技术进步、政府政策等。

价格是影响供给和需求的最主要因素。

当产品价格上升,企业的利润将增加,鼓励生产者增加供给;而消费者则会受到价格的影响,需求的数量可能会下降。

收入是影响消费者需求的重要因素。

当消费者的收入增加时,他们更有能力购买更多的产品和服务,需求将增加;反之,如果收入下降,需求可能会减少。

人口数量也是影响供给和需求的关键因素。

十大经济理论

十大经济理论

十大经济理论一、平衡发展理论平衡发展理论,是以哈罗德-多马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

其中又有两种代表性理论,即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和纳克斯的平衡发展理论。

推进理论的核心是外部经济效果,即通过对相互补充的部门同时进行投资,一方面可以创造出互为需求的市场,解决因市场需求不足而阻碍经济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利润,提高储蓄率,进一步扩大投资,消除供应不足的瓶颈。

平衡发展理论认为,落后国家存在两种恶性循环,即供应不足的恶性循环〔低生产率——低收入——低储蓄——资本供应不足——低生产率〕和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低生产率——低收入——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不足——低生产率〕,而解决这两种恶性循环的关键,是实施平衡发展战略,即同时在各产业、各地区进行投资,既促进各产业、各部门协调发展,改善供应状况,又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形成相互支持性投资的格局,不断扩大需求。

因此,平衡发展理论强调产业间和地区间的关联互补性,主张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均衡部署生产力,实现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平衡发展理论的出发点是为了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和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但是一般区域通常不具备平衡发展的条件,欠发达区域不可能拥有推动所有产业同时发展的雄厚资金,如果少量资金分散投放到所有产业,则区域内优势产业的投资得不到保证,不能获得好的效益,其他产业也不可能发展起来。

即使发达区域也由于其所处区位以及拥有的资源、产业基础、技术水平、劳动力等经济发展条件不同,不同产业的投资会产生不同的效率,因而也需要优先保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的投资,而不可能兼顾到各个产业的投资。

所以平衡发展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可操作性。

二、不平衡发展理论不平衡发展理论,是以赫希曼为代表提出来的。

他认为,经济增长过程是不平衡的。

该理论强调经济部门或产业的不平衡发展,并强调关联效应和资源优化配置效应。

在他看来,发展中国家应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资本,优先发展少数“主导部门”,尤其是“直接生产性活动”部门。

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经济世界:经济世界是在全球形成一个经济整体的情况下,地球上一个部分的经济。

新兴工业化国家:指工业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变化显著,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品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均收入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战后,摆脱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国的殖民统治,取得政治独立的所有新兴民族国家。

1.什么是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有哪些基本特征?现代经济增长指的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它是从18世纪末开始,范围是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

按照库兹涅茨的分析,它具有以下6个基本特征:第一,最明显的特征是发达国家的人均产量增长速度和人口增长速度很高。

第二,生产率快速增长。

第三,经济结构迅速转变。

第四,与经济结构密切相关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也发生了迅速变化。

第五,由于技术进步,特别是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在19世纪末开始走向世界,瓜分世界。

第六,现代经济增长尽管有扩散到世界范围的倾向,但实际的扩散却是有限的,只局限于不到全世界1/3人口的范围内。

上述六个特征是互相联系的。

在这些相互联系的增长特征中有一个共同纽带,即对技术创新的大规模应用,它构成现代经济增长的许多特殊内容。

3.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什么关系?(1)托达罗对经济发展的解释广为流行。

托达罗将发展定义为“一个社会或社会体系向着更加美好和更为人道的生活的持续前进”。

其中有三个基本方面或者核心观念:首先,人类有一些共同的基本需要,是维持生存所必需的。

其次,第二个公认的基本元素是自尊。

一种觉得自己有价值、有尊严的感觉,一种觉得自己不仅仅是他人实现其目的工具的感觉。

最后,发展的含义中还应包括自由的概念。

按照这种观点,发展是改进人民生活质量的过程,其目标是满足基本需要、提高人类尊严、扩大选择自由。

(2)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经济增长指更多的产出,而经济发展既包括更多的产出,同时也包括产品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安排上的变革。

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二、经济发展
(一)增长与发展的含义
经济增长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 务的增加,即社会财富的增长、生产或产出的增 长。
发展的涵义更为广泛和丰富,它是以增长为核心 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转换和全面进步,包 括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产业比重、分配状况、 消费模式、社会福利、文教卫生、群众参与以至 文化结构的变化。
(1)撒哈拉以南非洲的39个国家; (2)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15个国家(地区); (3)南亚的7个国家; (4)欧洲和中亚的30个国家(地区); (5)中东和北非的16个国家; (6)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的23个国家(地区)。
(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 1、低下的生活水平 (1) 这些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很低
4、高水平的失业和低度就业 劳动力利用不充分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公开失业 另一种是低度就业或不充分就业(underemployment) 据估计,发展中国家 城市中的公开失业率一般为10%-15%, 15-24岁的青年失业率更高。 城乡劳动人口中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部分差不多达到30%
5、二元结构 城市以工业为主,采用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手段,劳动生 产率较高,产品在市场上销售。城市居民的收入较高,生活条件 较好。
最富的20%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
发达国家一般在40%左右,
中等收入国家则从40%到接近70%,
低收人国家从40%到60%不等。
各国最穷的40%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
在发达国家约为20%;
而在一些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中,这一比例低于10%。
恩格尔系数——衡量一个国家 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
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
概括起来说,发展是改进人民生活质量的过程,其 基本目标是—— 满足基本需要、提高人类尊严、扩大选择自由。

经济发展的理论

经济发展的理论

21
1. 对发展过程的基本看法
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和谐的、累积的过程,经 济发展的结果会一般地使所有收入阶层受益。 经济体系有一种自然走向充分就业的强有力的 趋势。 由于货币因素、战争以及新型生产技术的引进, 暂时的失业是可能的,但长期的均衡失业是不 可能的。 经济发展的前景值得乐观。
22
2. 价格机制使发展处于均衡
பைடு நூலகம்
19
2. 经济政策建议
在国内经济政策方面,主张从收入结构的特点 制定重视分配的政策。 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现代部门的工资收入者 已属于中等收入阶层,而处于最贫困阶层的小 农、无地农和城市的个体劳动者的收入不决定 于工资,而决定于能得到多少土地和资本以及 一些非经济因素。 结构主义者要求制定重视分配的政策,但并不 主张对现有的财产重新分配,而主张对收入增 量的重新分配。
10
2. 报酬递减对经济增长的约束
由于土地数量的有限、质量的差异,农业生产的报酬是递 减的,而这将对国民经济增长起约束作用。 他认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可能抵消或延缓报酬的递减, 这种情况在工业生产中表现得比较明显,就农业而言,技 术的进步只能是短期地、间歇地提高生产,从长期上讲不 能扭转报酬的递减的趋势。 生产发展的长期趋势是:工业生产的报酬渐增,农业生产 的报酬递减。从发展的结果上看,从某一个历史阶段起, 经济增长将逐渐放慢,而且越来越慢。
5
1. 国民财富增长的来源
国民财富的增长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和从事劳动的 人数,即劳动的数量和质量。 斯密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宏观问题,它表现在 社会财富或国民财富的增长上,而国民财富的增 长决定于两个条件: 一是专业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一是人口和资本的增加引起从事劳动的人数增 从事劳动的人数增 加。 研究经济增长问题,人口、分工、资本必须重点 分析。

《发展经济学》教学大纲

《发展经济学》教学大纲

《发展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发展经济学2.课程代码:DECO1233.学时数:48学时4.学分:3学分5.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6.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对发展经济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掌握发展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体系;2.理解和分析发展经济学的实际问题;3.能够灵活运用发展经济学的知识,解决发展经济学相关的问题;4.培养学生良好的发展经济学研究方法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学内容:1)发展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过程;2)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核心理论;3)经济增长理论与发展经济学;4)发展经济学的政策与实践;5)发展经济学的案例分析与实证研究。

2.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传递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知识;2)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发展经济学的知识进行问题解决;3)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实践法:组织实地考察和实证研究,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和研究能力。

四、教学评估与考核方式1.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讨论问题方面的贡献等;2)平时作业:包括课后作业、小组讨论报告等;3)期末考试:进行对学生对发展经济学知识的综合考核。

2.考核方式:1)学生课堂表现占总评成绩的10%;2)平时作业占总评成绩的30%;3)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60%。

五、教材与参考书目1.教材:发展经济学,第三版,王明清,北京大学出版社。

2.参考书目:1)《世界发展报告》2)《新全球经济杂志》3)《发展经济学文献》4)《发展经济学研究期刊》等六、教学进度安排:1.第1-4周:发展经济学的概念与演变2.第5-8周: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与核心理论3.第9-12周:经济增长理论与发展经济学4.第13-16周:发展经济学的政策与实践5.第17-20周:发展经济学的案例分析与实证研究七、课程总结通过对发展经济学的学习,学生将全面了解发展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体系,掌握分析发展经济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发展经济学研究方法和实践能力。

发展经济学试题A及答案

发展经济学试题A及答案

一、概念辨析(每小题5分,共20分)1.新古典主义:2.发展经济学:3.隐蔽失业:4.“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处于南半球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又叫南方国家()2.国际依附理论认为,在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下,发达国家处于中心支配地位,发展中国家处于被支配的边缘地位,中心国家与边缘国家通过市场进行平等的交换。

()3.资金短缺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障碍,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关键取决于资本的数量。

()4.知识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既知识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5.在固定汇率制度下,降低利率就能达到降低利率和刺激本国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三、简答(每小题10分,共40分)1.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什么关系?2.为什么用经济增长指标不能全面衡量经济发展的水平?。

3.中国为什么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4. 如何理解平衡与不平衡两种发展战略的对立统一关系?四、论述题(30分):中国二元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结合实际谈谈中国怎样才能实现从二元经济到一元现代经济的转变?一、概念辨析(每小题5分,共20分)1.新古典主义:是与结构主义相对的一种世界观,它认为世界是灵活的,市场总是趋于均衡,价格机制可以良好地发挥作用。

市场机制是经济发展的最好机制。

2.发展经济学: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方国家逐步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经济学分支学科,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兴起,在经济学的体系中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主要研究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经济学。

3.隐蔽失业:许多发展经济学家认为,不发达国家失业的特点之一就是“隐蔽性失业”。

因为在这些国家里,人口压力问题是发生在货币工资经济发展之前的自给经济环境里的。

由于大家庭制度的存在,许多家庭成员依靠有限的土地产品在低于自给的水平下也可以生存下去,许多在工资体系下本来要挨饿的人受亲属的维持而处于隐蔽性失业状态。

山西省考研经济学专业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学梳理

山西省考研经济学专业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学梳理

山西省考研经济学专业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学梳理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重要分支,研究的是经济体如何实现持续增长和发展的问题。

在山西省考研经济学专业中,学习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对于了解经济发展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山西省考研经济学专业中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学相关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与总结。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长期内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数量性扩张,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经济增长的研究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模型及其评估等方面。

首先,经济增长理论是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现象的探讨和解释。

其中,新古典增长理论是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主要由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进步三个要素驱动。

通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经济可以实现持续的增长。

其次,经济增长模型是对经济增长过程的形式化描述。

短期来看,可以采用哈罗德-多马模型、凯恩斯主义模型等来分析经济增长。

长期来看,可以使用批判性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等模型来研究经济增长。

另外,经济增长评估是对经济增长目标的度量与评价。

最常用的评估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但也可使用人均收入、贫困率、就业率等指标来评估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果。

除了经济增长,发展经济学则更加倾向于探讨经济增长的效果,特别是对人类福祉的影响。

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山西省考研经济学专业中,学生还需要掌握发展经济学相关的理论和实践。

首先,发展经济学理论包括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理论和发展政策等方面。

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指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和路径,如东亚模式、拉美模式等。

发展理论则研究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包括外生因素和内生因素。

发展政策则指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所采取的措施和政策。

其次,发展经济学实践主要包括区域发展、农村发展和城市发展等方面。

在考研经济学专业中,学生需要研究山西省的经济发展状况,分析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西方经济学(马工程第二版)下(发展经济学)-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马工程第二版)下(发展经济学)-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马工程第二版)下(发展经济学)-教学大纲西方经济学(马工程第二版)下(发展经济学)- 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介绍西方经济学中与发展经济学相关的核心概念、理论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发展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能够:- 掌握发展经济学的关键概念和理论框架- 分析和解释发展经济学中的重要问题和挑战- 运用相关的经济学工具和方法对发展经济学进行研究和实证分析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如下:1. 发展经济学概述- 发展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发展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分支的关系2. 发展经济学理论- 传统发展经济学理论- 新古典发展经济学理论- 新制度发展经济学理论3. 发展经济学主题-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 发展经济学中的贫困问题- 发展经济学中的不平等问题- 发展经济学中的产业结构问题- 发展经济学中的环境可持续性问题4. 发展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发展经济学的数据来源与数据分析方法- 发展经济学中的计量经济学方法- 发展经济学中的实证研究案例分析三、教学方法与评估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讲授基本理论和概念- 分析和讨论实际案例- 进行小组或个人研究项目学生评估将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平时表现(包括出勤率、课堂参与等)占总成绩的20%- 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30%- 期末论文或项目报告占总成绩的50%四、参考教材- 马工程,西方经济学第二版- 相关文献和学术论文以上为《西方经济学(马工程第二版)下(发展经济学)- 教学大纲》的内容概述。

本课程将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发展经济学知识和研究能力,希望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和研究项目,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发展经济学重点

发展经济学重点

广义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的学说狭义在二战之后形成的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二战后,随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瓦解,从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地位获得独立的新兴国家。

特征:(1)普通共同特点:低生活水平,生产率水平低,社会、经济、文化上的二元结构,高人口增长,高赡养负担,劳动力不得其用现象严重,对农业生产、初级产品有严重的依赖。

处于国际关系中受支配、依附、处于较为脆弱的国际地位。

(2)基本特征:1.社会、经济、文化的二元结构2.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并存,相对发达的城市与落后的农村并存3.社会、文化、制度安排都存在类似的二元结构经济发展速度、收入分配的差异导致二元结构差异有扩大的趋势一国或者地区一定时期内包括产品和劳务在内的的产出增长。

伴有经济增长,而浮现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的全面完善。

经济发展,除了增长外,还伴有着经济结构村会和政治体制变革即不仅意味着产出的增长,还意味着随着产出的增加而浮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

经济发展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增长又包含质量变化的概念,突出体现在结构的变化。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普通而言,没有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有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切社会进步的首要条件。

要实现持续的经济发展,经济必须得到全而的增长。

但是,有经济增长不一定有经济发展。

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

人类发展指数(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由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在1990 年首次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来的由三个指标构成的,即寿命、教育程度与生活水准。

寿命以出生时的寿命预期来衡量;教育程度以成人识字率与初、中、高各级学校入学率两个指标加权平均获得(其中赋予成人识字率2/3 权数,入学率1/3 权数);生活水准以调整的人均GDP 来表示(即人均GDP 按照购买力平价和收入边际效用递减原则来调整)。

复旦章奇 发展经济学 概念现象和理论

复旦章奇 发展经济学 概念现象和理论
• 世袭(patrimonialism)或君主制(monarchy)
• 集团互惠(clientalism,patronage )
• 军政府(military dictatorship) • 一党制(single party) • 民主制 (两党制、多党制、君主立宪制)
实际人均收入和政治体制
发展理论及其发展
• 古典理论(classic theory) • 古典经济学 • 马克思经济学 • 罗斯托:经济增长的五阶段论 • (1)传统社会阶段 • (2)起飞的准备阶段:
扩大交通运输投资以扩大市场和生产专业化 ;农业革命;进口扩大
• (3)起飞阶段(关键阶段); 投资占GNP的5-10% ; 要有主导产业;要有合适的政治、社会、制度框
• 理想的情况是,我们需要比较那些去过医院的人的结果和
这些人如果不去医院的结果相比较(后者实际上不可观 测)。因此,定义
Y1i, 如果Di=1。
潜在结果( Yi )=
Y0i, 如果Di=0 Y0i表示如果不去医院会带来的结果(不管是否实际去过了医院)。 Y1i表示 去医院会带来的结果(不管是否实际去过了医院)。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去了 医院的个人(i),因果关系可以被定义为:Y1i- Y0i,如果Di=1 由于因果关系在不同的人的身上表现程度会有不同,因此,我们更关心因果 关系在所有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平均效应。如果我们直接把那些现实中观察 到的去过医院的人,和观察到的没去过医院的人进行对比,就会有 E(Yi│Di=1)- E( Yi│Di=0)= E(Y1i│Di=1)- E( Y0i│Di=1)
• 国际分工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边
缘地位,只能生产初级产品,并依赖从中心(西方)国家进口 技术、制成品和其他高档消费品(只有一小部分精英才能从中 获益)。 • 帝国主义的剥削和压迫是不发达的主要原因。

十大经济理论

十大经济理论

十大经济理论一、平衡发展理论平衡发展理论,是以哈罗德-多马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

其中又有两种代表性理论,即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和纳克斯的平衡发展理论。

推进理论的核心是外部经济效果,即通过对相互补充的部门同时进行投资,一方面可以创造出互为需求的市场,解决因市场需求不足而阻碍经济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利润,提高储蓄率,进一步扩大投资,消除供给不足的瓶颈。

平衡发展理论认为,落后国家存在两种恶性循环,即供给不足的恶性循环(低生产率——低收入——低储蓄——资本供给不足——低生产率)和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低生产率——低收入——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不足——低生产率),而解决这两种恶性循环的关键,是实施平衡发展战略,即同时在各产业、各地区进行投资,既促进各产业、各部门协调发展,改善供给状况,又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形成相互支持性投资的格局,不断扩大需求。

因此,平衡发展理论强调产业间和地区间的关联互补性,主张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均衡部署生产力,实现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平衡发展理论的出发点是为了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和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但是一般区域通常不具备平衡发展的条件,欠发达区域不可能拥有推动所有产业同时发展的雄厚资金,如果少量资金分散投放到所有产业,则区域内优势产业的投资得不到保证,不能获得好的效益,其他产业也不可能发展起来。

即使发达区域也由于其所处区位以及拥有的资源、产业基础、技术水平、劳动力等经济发展条件不同,不同产业的投资会产生不同的效率,因而也需要优先保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的投资,而不可能兼顾到各个产业的投资。

所以平衡发展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可操作性。

二、不平衡发展理论不平衡发展理论,是以赫希曼为代表提出来的。

他认为,经济增长过程是不平衡的。

该理论强调经济部门或产业的不平衡发展,并强调关联效应和资源优化配置效应。

在他看来,发展中国家应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资本,优先发展少数“主导部门”,尤其是“直接生产性活动”部门。

发展经济学pdf

发展经济学pdf

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途径。

这门学科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发展理论:这部分主要研究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模型,包括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战略等。

2.经济发展政策:这部分主要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贸易政策、投资政策等。

3.经济发展问题:这部分主要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包括贫困问题、收入分配问题、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等。

4.经济发展经验:这部分主要研究发展中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以及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5.经济发展方法:这部分主要研究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发展的方法和手段,包括规划方法、项目评估方法、政策分析方法等。

发展经济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它涉及到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地理学、历史学等。

因此,发展经济学的内容也非常丰富多样。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理论分析、实证研究、
案例研究等。

其中,理论分析是最基础的研究方法,它主要是通过构建经济模型来研究经济现象;实证研究是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验证理论模型的有效性;案例研究是通过对特定国家或地区进行深入研究来揭示经济发展的规律。

总的来说,发展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经济发展的学科,它涉及到经济发展理论、政策、问题、经验和方法等多个方面,是一门非常综合和实用的学科。

发展经济学当代经济发展理论课件

发展经济学当代经济发展理论课件
发展经济学与社会学、政治学、人口学、人类学等 多学科由不同的交叉
发达国家的历史研究是发展经济学的一部分 比较分析是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2019/7/31
22
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
80年代开始引入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 发展经济学课程的开列 大量的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在中国的改革发展过程中
国家和政府无力应付外部的冲击(汇率的变化, 债务的影响)
2019/7/31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的转变(从计划到市场) 16
国家主导的经济发展战略中的计 划学派和行为学派
计划学派认为,发展中国家市场缺位,结构刚性, 必须由国家承担资源配置的任务---计划配置资 源(planning for resource)
2019/7/31
9
新增长理论
将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以及人力资本等因素引入了增长模型 (罗默,卢卡斯等)
内生增长理论
为什么有些国家投资较多? 为什么有的国家的个人在新技能的学习上投入的时间较多? 投资率高和学习技能的提高是否是外生的?
制度的因素;经济环境的稳定性;市场的规模;
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Solow,R.) 英国经济学家斯旺(Swan,T.W.) 英国经济学家米德(Mead,J.E.)系统表述并加以完善,
称为“索洛—斯旺模型”。
2019/7/31
7
索罗模型的核心方程
y ka
k sy (n d)k
y 人均产出; k 人均资本; n 人口增长速度; d 资本折旧率
市场和计划的互补和对立
2019/7/31
18
当代发展经济学发展的阶段
20世纪40-50年代,发展经济学的形成时期, 结构主义学派是主流

发展经济学复习资料

发展经济学复习资料

发展经济学复习资料第⼀章:导论⼀.发展经济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发展中国家的问题研究⽅法:在借鉴传统经济学的基础上依据发展中国家的特点来进⾏特殊研究研究⽬标:赶上甚⾄超过发达国家(实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外延(性质):多学科交叉型学科总结:发展经济学是第⼆次世界⼤战之后产⽣的⼀门以研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问题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分⽀学科,也被称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的发展脉络(1)50,60年代—结构主义学派w.阿瑟.刘易斯——⼆元经济模型保罗.罗森斯坦—罗丹的“⼤推进”理论和平衡增长理论R.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W.W.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理论R.普雷维什—拉美结构主义发展理论(2)70,8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观点:价格是经济发展的核⼼问题,但发展中国家的价格扭曲现象,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制约代表⼈物:美国的T.舒尔茨,G.哈勃勒,A.C.哈伯格,G..M.迈耶,缅甸的明特(3)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发展A.发展研究的趋向:第⼀,经济学主流理论和⽅法有了重⼤进展,这些进展也开始体现在发展经济学研究范围和分析深度上。

第⼆,对发展的含义有了更为深⼊的认识。

第三,从全球⾓度考虑发展问题。

第四,对发展经济学进⾏⾰新,建⽴符合发展中国家实际情况和要求的新型发展经济学。

总体来说,新制度主义发展理论,可以看做是新古典主义发展理论在某种意义上的延伸和发展,但它更是新古典主义复兴思潮的再⾰命,因为它重新强调经济发展决不可能是纯粹的经济现象,相反经济发展受到政治,法律,制度等因素的深刻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影响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现实差距和历史差距(1)现实差距:A⼈⼝问题:⼈⼝规模,⼈⼝素质,⼈⼝结构B⼈⼝聚集效应:⼈⼝聚集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正⾯或负⾯效应(正效应:资本积累,市场形成,产业聚集,基础设施形成,⼈才聚集,环保)(2)历史差异:1资源禀赋差异—⾃然资源和⼈⼒资源2相对⼈均收⼊和GDP⽔平3⽓候差异4⼈⼝规模,分布.增长5国家历史的移民作⽤6国际贸易引擎作⽤的限制7基础科学研究及发展能⼒弱8政治和社会稳定性和灵活性9国内经济效应四.农业⼯业国理论(1)代表⼈物:张培刚(2)理论特征:民主主义和民族主义(3)⽅法论:1以局部均衡为主(整个经济相互依存为背景)2不完全竞争(甚⾄于垄断竞争更符合现实)3总体分析法4动态区位理论和时期分布(4)主要内容:1农业的贡献理论:A原材料,⽇⽤品—产品贡献B资⾦,劳动⼒—要素贡献C买者卖者双重⾝份—市场贡献D 农产品出⼝—外汇贡献2⼯业化的内涵,动⼒和机制:定义:⼀系列基要的⽣产函数实现的从低级到⾼级的突破式变⾰根据动⼒的不同把⼯业划分为:⾰命型和演进型⼯业化阶段:初期—消费品⼯业为导,中期—资本品⼯业⽐重⽇益严重,但消费品⼯业仍占主导,成熟期—资本品⼯业占主导五.新制度经济学在发展经济学中的兴起:张培刚教授早在1988年的⼀次学术会议上,就针对西⽅某些学者对发展经济学前途的悲观论调,提出建议新型发展经济学的设想并予以探索(特点:把发展中⼤国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兼顾中⼩型国家的研究;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度探根索源;从发展中国家的本国国情出发,制定发展战略;注意研究计划与市场两者之间关系在不同类型发展中国家的新发展)第⼆章⼀.⼯业化的定义:指⼯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产业产值(或收⼊)在国民⽣产总值(或国民收⼊)中⽐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业就业⼈数在总就业⼈数中⽐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考研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考研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考研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的核心理论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旨在研究人类社会中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

发展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着眼于经济增长、发展和全球化等课题,并为实现国家、地区和个体的经济繁荣提供理论指导。

本文将介绍考研经济学中的发展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一、经济发展的阶段理论经济发展的阶段理论是发展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早期的经济学家对经济发展的理解主要集中在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上,如罗斯托9岁工业化理论、索洛级增长模型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经济发展的认识逐渐演变,发展经济学家开始关注更广泛的问题,如农村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等。

因此,经济发展的阶段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也是发展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人力资本指个体通过教育、培训、工作经验等方式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个体的人力资本水平决定了其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程度,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者加里?贝克尔和西奥多?舒尔茨等经济学家认为,投资于教育和培训等人力资本的建设可以提高个体的技能水平,进而提高劳动生产力和收入水平。

此外,人力资本的积累不仅对个体的经济状况产生影响,同时也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水平起到决定性作用。

三、制度经济学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又一个重要方向。

该理论关注的是经济和社会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制度经济学强调了制度对于经济效率、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性。

在发展经济学中,制度的重要性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研究。

比如,道格拉斯?诺斯和奥利弗?威廉姆森等学者的贡献,加深了人们对制度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的认识。

例如,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产权保护等制度安排都会对经济活动、企业行为和市场效率产生重要影响。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发展经济学的核心话题之一。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考虑未来世代的需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教学大纲-发展经济学

教学大纲-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发展经济学课程是经济学专业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偏重于理论和政策措施方面的学习和研究,观点带有探讨的性质。

一些理论及经济模型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采用案例教学对本课程具有可行性,着重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发展经济学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掌握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农业问题、工业问题、人口问题、资本问题及人力资源和技术进步等问题。

学会运用理论及经济模型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习能分析发展中国家政策措施出台的意义,并为其它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 掌握发展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2. 能运用经济学中的图形分析方法分析经济问题。

3. 能运用经济学中的数学模型分析工具。

4. 能运用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分析现实中的经济问题。

(三)实施说明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中要重点对经济学理论的讲解;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讨论课、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的观察分析能力。

2.教学手段: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3.其它说明:本教学大纲适用于经济学专业,因而涉及的内容比较宽泛,但主要是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为主线。

该课程涉及的经济理论模型和数学模型较多,要求学生具备较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包括国际贸易学知识以及金融学有关知识。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要求学生具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学等专业基础。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1.对重点、难点章节应安排习题课、案例分析课,以使学生更好的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

2.课后作业的内容多样化,作业题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作业要能起到巩固理论,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对作业中的重点、难点,课上应做必要的提示,并适当安排课内讲评作业。

简述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简述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答: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如何配置和使用相对稀缺的资源来满足最大化需求的社会科学。

稀缺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相对于人类需要的无限性和多样性而言,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源和手段是有限的。

经济学家把经济学所研究的资源配置和使用归纳为四个基本问题: (1)生产什么和如何生产?产品生产出来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

不同产品满足不同的需要,不同数量的产品满足不同程度的需要。

因此,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就是一个确定哪些需要应当优先满足和满足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2)怎样生产?生产产品方式方法很多,一个国家满足其社会成员需要的方式方法很多,需要作出恰当的选择,以力求达到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需要满足。

(3)为谁生产?有限的资源给谁使用,为满足谁的需要来使用,这里涉及到了产品的分配问题,以及决定产品分配的资源占有问题。

(4)谁作出经济决策,以什么程序作出决策?选择问题也就是一个决策问题。

谁有权来作决策,以什么方式来作出决策,这对于选择来说至关重要的。

决策主体、决策程序问题,涉及到经济组织和经济制度问题。

发展经济学复习重点

发展经济学复习重点

发展经济学1、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基本特征?①收入水平低下②生活状况较差,贫困现象严重③技术进步缓慢,生产率水平低下④人口增长率高,赡养负担重⑤失业问题严重,特别是隐蔽性失业显著⑥农业所占比重大,二元经济显著⑦ 生态环境恶化⑧政治不稳定、办事效率低下、腐败现象严重⑨在国际关系中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2、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发展经济学是专门以发展中国家即后进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

经济发展问题概括起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于发达国家为什么落后或者不发达?换句话说,不发达的原因和障碍是什么?二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来追赶当今发达国家?3、发展经济学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发展经济学兴起于 20 世纪 40 年代后期。

当时的历史背景:第一,二战后不久,世界殖民体系迅速瓦解,一个又一个殖民地和附属国相继在政治上获得独立。

第二,二战后,许多国家变成了社会主义国家,世界被分成为了两大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阵营。

第三,二战后不久成立的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组织采集和编纂了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统计资料,定期和不定期地发表统计公报和统计年鉴,以及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调查研究报告。

第四,二战后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较快,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也发展很快,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发达国家的经济和贸易。

4、发展经济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理论观点有什么不同?经历了三个阶段: 20 世纪 50 年代的繁荣时期,这个时期结构主义学派是发展经济学的主流。

发展经济学在这一阶段的基本论点有这样三个:唯资本论、唯工业化论和唯计划化论。

强调工业化、计划化和资本积累 ;60-80 年代初的新古典主义繁荣时期,这个时期强调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80 年代以来的新制度主义时期,这一时期更多的强调制度、政治、社会资本在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这一时期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原因的研究也很流行,被称为新增长理论。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一、发展中国家的六个共同特征:P21.低下的生活水平2.低下的生产力水平3.高人口增长率和高赡养负担(DependencyBurden)4.较严重的劳动力不得其用现象5.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的高度依赖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第二节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P2经济增长(economicgrowth):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社会财富在一定时期(一季度、一年、三年、五年、十年等)即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

它一般是用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来表示。

经济发展(economicdevelopment):意味着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

当然包括经济增长,但是,它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

这些变化包括:P2第一,投入结构的变化。

第二,产出结构的变化。

第三,生活水平和分配状况变化。

第四,卫生健康状况变化。

第五,文化教育状况变化。

第六,自然环境与生态变化。

二、区别与联系:区别: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狭窄,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通用尺度是GNP或GDP;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广,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的概念。

可以用实际生活质量指数PQLI、社会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等综合评价表示。

联系: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但有经济增长却不一定就有经济发展。

在个别情况下,有时会出现无增长而有发展的情况。

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时序动态化)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结构升级1、农-工业结构(工业化)2、城-乡结构(城市化)3、收入分配结构4、制度的结构性变迁5、预期寿命(健康)6、文盲-识字率(教育)五种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状况P51、无工作的增长(joblessgrowth)在巴基斯坦,1975-1992年间,实际GDP每年增长6.3%,而就业只增加2.4%;印度从1975-1989年,GDP增长率为5%,而就业仅增加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蒂格里茨的制度变迁要素。斯蒂格里茨 认为制度变迁具有三个要素:产权、市场和 分权。 哈耶克的制度变迁要素。哈耶克认为市场 经济可以概括为:消费者主权、充分竞争和 自由价格,因而制度变迁的三要素是消费者 主权、充分竞争和自由价格。而三要素的关 键在于政府的作用,市场经济模式的不同在 于政府作用的不同,政府干预主要在于市场 失灵的地方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观进一步拓宽,不仅 包括经济增长、就业的创造、收入分配、环境与可 持续发展,而且更加强调文化的多样性、政治参与 等以人为本的目标。阿马蒂亚· 森认为经济发展应当 最终归结到人们“是什么”和“做什么”,经济发 展过程应当看作是人们权利的扩展过程。弗朗索 瓦· 佩鲁在其《新发展观》中强调发展的整体性、综 合性和发展的人文关怀。 从发展经济学家关于发 展观的演变来看,发展的内涵在不断的扩展,体现 了由单一的传统发展观向综合的新科学发展观的转 变。

17、胡景北:《发展经济学的涵义》,《经济研 究》,1995年。 18、胡景北:《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机制》,《经 济研究》,1998年。


讨论的问题
1、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机制 2、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3、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特征 4、中国经济发展的文化机制 5、发展经济学理论基础的转化
(2)主张非均衡分析。认为发展中经济典 型的特征是非均衡的发展,从这一特征出发, 主张非均衡分析,主张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 分为几个部分,从而建立理论假说,用以分 析经济发展的过程。主要代表人物有纳克斯、 廖尔达尔等。
(3)主张结构分析。认为研究 经济发展应当从结构的变化入手, 因为随着收入的增长,经济结构 在变化。在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 应当重视从产业结构、消费结构、 需求结构入手进行研究。研究的 程序是:提出命题,收集统计资 料、经验验证。代表人物是钱纳 里。




20世纪40-50年代,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发 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基于这种发展观,发展经济学 家认为工业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而工业化的 关键是规模扩张。刘易斯认为工业部门是经济发展 的主导,决定经济成长的关键是工业部门自身的扩 张过程。 20世纪60年代发展经济学的发展观发生了变化, 认为发展是经济增长加上结构的变化,认为发展是 在增长基础上实现的生产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 构、居民生活水平、分配状况的改变。基于这种发 展观,发展经济学家对工业化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 钱钠里认为经济发展的主题是结构的转变,工业化 就是结构转变的过程。
20世纪70年代发展经济学的发展观强 调贫困、失业和分配不公的改善。典型 代表是发展经济学家达德利· 西尔斯, 强调解决工业化过程中的贫困、失业和 不平等。 20世纪80年代发展经济学的发展观 转向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以罗马俱乐 部和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为代表强 调解决工业化过程中的环境危机和资源 危机。
主要因素是发展中国经济发展内部的体制因素,要实 现发展中经济摆脱落后状态,必须从体制改革入手, 对经济体制进行重新的定向。
4、发展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争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对发展经 济学进行反思的过程中,形成了研 究方法上的争论: (1)主张经验统计与历史分析。 主张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进行历史 的经验统计,寻找发达国家经济发 展的规律,把这这规律推广到落后 经济中去。代表人物是库兹涅茨和 罗斯托。
认为产权就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产权制度 的建立必须有国家的参与,国家作为一个具有 合法暴力和自然垄断性质的机构,处于确立和 保护产权的优势地位。合理的产权制度是国家 设计的结果,经济的发展可以从国家的行为中 得出。认为一个社会的制度变迁离不开意识形 态,认为意识形态作为一种非正式的规则构成 了正式规则形成和发挥作用的基础,有效地意 识形态不仅能够克服组织中“搭便车”的行为, 降低交易成本,也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对 提高经济效率和促进制度变迁发挥着重要的作 用。


2、关于发展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争论
20世纪80年代,发展经济学进入困境之中,在反思的过程 中形成了对发展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 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发展经济学既要研究发展中的经济,也 要研究发达国家的经济。只不过发达国家侧重于维持 (maintain)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而发展中国家侧重于加 速(accelerate)经济发展,主张发展经济学应当追溯到古典 经济学时代。 第二种观点认为发展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的一个独立 的分支学科,主要是研究发展中经济的。它兴起于二战以 后,目标是实现落后经济由贫穷状态向富裕状态的转变。 认为发展经济学的产生是经济学进入到了“双元经济学时 代”。
2、理论基础 一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批评。认为新古 典经济学对发展中国家是不适应的:一方面 新古典理论的核心是市场-价格机制,而发 展中经济一般是市场发育不足,价格体系不 健全,市场支离破碎。 另一方面新古典将经济发展看成是边 际的,增量的调节,而发展中经济需要的是 大规模的经济变化和重大经济结构的调整, 是通过结构变化实现经济的宽化 (WIDENING)。

7、海因茨:《经济发展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8、詹姆斯· A· 道:《发展经济学的革命》,上海三联出版社,200年 版。 9、马茨· 伦达尔:《发展经济学的新方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年版。 10、郭熙保:《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 版。 11、张培刚:《农业国的工业化》,化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环境改善轮。认为发展中经济发展的问题在于 缺乏经济发展的环境,发展中经济与发达经济之间的 关系是“中心—外围关系 ”,发达经济处在中心,发展中经济处在外围,在经 济发展中处在不利的地位上,发展中经济要发展首先 要改善这种不利的地位。代表人物是阿根廷经济学家 普雷维什。

(6)体制变革论。认为阻碍发展中经济发展的
马克思的制度变迁要素。马克思主义经济 学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来说明制度变迁的要素, 认为制度变迁主要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种 要素来决定,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时, 制度处于稳定状态,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 发展需要时就需要改革生产关系,从而引起制 度的变迁。
道格拉斯 . 诺斯的制度变迁要素。道格拉斯 . 诺 斯将经济学与经济史的研究结合起来形成了其制度 变迁理论 , 其制度变迁理论体现在其名著 : 《西方世 界的兴起》、《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经 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他认为产权、国家和意识 形态是经济度变迁的三块基石: 产权、国家和意识 形态。认为有效率的产权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 社会所有权体系如果能明确规定个人的财产权,并 对之实行有效地保护,就会减少经济活动的成本和 费用,使个人收益接近社会收益,从而具有激励个 人创新,提高整个社会经济效率的功能。



二是发展了结构分析方法。使结构分析方 法50年代-70年代有一种直觉的假设具有不 断增长的经验效力和分析严密的多维模式。 三是提出了结构改革的战略和政策建议。 实施工业化、重视资本积累、强调计划化、 主张平衡发展战略、重视分配政策的改进。


(二)新古典的经济发展理论 (1)理论概况。认为发展中经济落后 的原因来自于错误的价格政策,以及太 多的政府干预。主张运用市场力量解决 发展问题,发展经济学称这种理论为: “新古典的复活”。代表人物是舒尔茨、 鲍尔、约翰逊、明特、巴拉萨、拉尔。
12、陈宗胜:《新发展经济学:回顾与展望》, 1996年版。 13.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武汉大学出 版社,1999年版。 14、洪银兴:《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的经济发展》,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5、周天勇:《发展经济学—从贫困从向富裕》, 16、张东辉;《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的经济发展》,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中国工业化的地区差异及其趋同性研究 7、中国转型发展的制度基础:产权改革到财 产权改革 8、中国转型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分析及其转 化路径 9、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变与经济发展


一、发展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争论
1、发展和发展观问题的争论 (1)发展:由贫穷落后向富裕状 态转变的过程。 (2)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区别 (3)发展观:关于发展问题的一般 看法或世界观。从发展经济学的研 究来看,发展观的演变,经过了不 同的阶段:
第一讲
发 展 经 济 学的基本问题和主流理论

内容提要 一、发展经济学基本问题及其争论 二、西方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三、发展经济学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吉利斯 波金思 罗默:《发展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1997年版。 2、托达罗:《经济发展理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 版。 3、迈耶:《发展经济学的先驱理论》,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4、迈耶:《发展经济学的先驱》,经济科学出版社, 1988年版。 5、麦金龙:《经济发展中的金融与资本》,上海三联出 版社,1988年版。 6、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上海三联出版社, 1988年版。

(4)制度机制。认为发展中经济落后 的原因在于制度的落后,制度缺乏激励 机制或者制度的激励的方向有问题。因 此主张要实现经济发展,就必须要设计 一种有效的制度,促进制度的演进。从 制度环境、正式制度安排、非正式制度 安排方面去考虑制度的设计。而且在制 度的设计和制度的变迁中要特别的注意 制度变迁的要素:


二是对凯恩斯经济理论的推崇。欣赏凯恩 斯主义经济学打破了新古典经济学一统天下 的局面。同时受凯恩斯经济学中关于失业问 题的研究的启发,中张要重视研究发展中国 家的失业问题。 3、理论特征。 一是强调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非均衡状态, 关注发展中经济的刚性状态,认为发展中经 济里供给与需求之间不会自动向均衡点移动。 发展中经济普遍存在的现象不是均衡体系, 而是持续的不均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