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能热传递 教案
内能教案(7篇)
![内能教案(7篇)](https://img.taocdn.com/s3/m/0901541a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87.png)
内能教案(7篇)内能的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难点:内能与温度有关.教学课时:1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
那么公司也同一切运动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也具有动能。
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这又使分子具有势能。
新课教学(1)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物体内部的每一个分子都在运动,都受分子作用力,但每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
内能是指物体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内能也不同于机械能。
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速度有关,物体的重力势能跟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
一个钢球是否运动,是否被举高,这只能影响钢球的机械能,并不是能改变钢球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
那么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呢?(2)内能的变化:物体内能既然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那么当分子运动加剧时,物体的内能也就增大。
上节课我们曾进过: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剧。
科学的论断,必须要有证据,在物理学中,通常是用实验来证实论断的。
今天我们同样用实验来证实上面的论断。
实验演示:取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然后分别向三只杯内缓慢地滴入几滴墨汁,观察比较三只杯内墨扩散的快慢。
内能+热传递-教案
![内能+热传递-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e81a423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38.png)
●课堂错题收集
●学霸笔记本:教师引导学生借助知识脑图总结重难点
课后巩固
●请将本次课错题组卷,进行二次练习,培养错题管理习惯
●学霸笔记复习,培养复习习惯
1.把一乒乓球压入盛有水的烧杯底部(如图所示),松手后,乒乓球上升至水面最后漂浮在水面上。乒乓球在上升的过程中,它的机械能不断增加。下列关于乒乓球机械能来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3)物体的内能还和状态有关。如:一定质量的固态晶体熔化为同温度的液体时,内能增大。
4.改变内能的方式
一根铁丝,我们将它来回弯折,它的温度会上升,如果我们将铁丝放到火上去烤,温度也会上升。可见,物体内能是可以改变的,而且改变的方法不止一种。归纳起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1)热传递
条件:温度差。
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如果外界对物体做功,那么物体的内能将增大,如果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的内能将减小。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是其他形式的能量与内能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常见的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 压缩体积,物体内能增加。例如:打气筒打气。
② 摩擦生热,物体内能增加。例如:钻木取火。
C.内能是物体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D.0℃时物体具有的内能为零
答案:B
2.在下列实例中,用做功的方式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用热水袋暖手,手温度升高
B.将冰块放入饮料中,饮料的温度降低
C.在炉子上烧水,水的温度升高
D.用手反复弯折铁丝,弯折处铁丝的温度升高
答案:D
3.如图所示的事例中,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D.升温多的物体不一定比升温少的物体内能增加的多
答案:BCD
122内能热传递导学案
![122内能热传递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7c8159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0c.png)
第十二章机械能和内能12.2内能热传递一、内能的概念(1)如同运动着的物体具有动能一样,做热运动的分子具有的动能称为__________;如同发生形变的弹簧具有弹性势能一样,分子间存在吸引力和排斥力,因此也具有势能,做热运动的分子具有的势能称为___________.思考1:在认识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时运用了什么物理方法?(2)在物理学中,我们把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_____叫作物体的内能。
(3)车胎内的气体_______内能;炽热的铁水_______内能;寒冷的冰山________内能。
思考2: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说说你的理由。
二、内能的影响因素思考1:物体的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与物体的质量、速度、高度、弹性形变程度有关,物体的内能有哪些影响因素呢?★★物体温度________,内能_________。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辨析1:物体内能增大,温度一定升高吗?三、热传递——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小组活动与思考:分析书P41图12—21三幅图中热传递是如何发生的?内能是如何转移的?它们在内能转移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特征?1、发生条件:。
2、热传递方向:。
3、热传递传递的是,传递的不是。
4、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其实质是。
辨析:1.热传递时,能量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2.热传递时,能量从内能多的物体向内能少的物体传递()3.热传递时,温度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4.当两个物体内能相同时,它们之间就不能发生热传递了()5.当两个物体的温度相同时,它们之间就不发生热传递了()拓展:水沸腾时,温度不变,内能变化吗?★★物体________热量,内能_________。
(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四、典型题例1、关于温度、热量、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热量越多B. 0℃的冰块没有内能C.温度相同的两物体间不会发生热传递D.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2、关于热传递和热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热量一定多B.质量比较大物体含有的热量比较多C.热量总是从含有热量多的物体传递到含热量少的物体D.热量总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3、两个物体紧靠在一起,而没有发生热传递,那么它们一定具有相同的()A.热量 B.温度 C.比热 D.质量4、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跟物体的温度有关B.跟物体做机械运动的速度有关C.跟物体内含有的热量有关D.跟物体做机械运动时上升的高度有关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任何状态下处于任何位置的物体都具有内能B.机械能大的物体内能一定大C.静止在地面上的物体无内能D.空中飞行的子弹比地面上静止的子弹内能多6、关于扩散现象,下面的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有在气体和液体之间才发生扩散现象B.扩散现象说明了,构成物质的分子总是在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C.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间有力的作用D.扩散现象与温度的高低无关7、关于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0 ℃的冰块的内能为零B. 温度高的物体比温度低的物体的内能多C. 物体的温度降低,则物体的内能减少D. 体积大的物体的内能一定比体积小的物体内能多8、关于内能、热量和温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温度低的物体可能比温度高的物体内能多B.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C.物体内能增加,一定要从外界吸收热量D.物体温度升高,它的热量一定增加。
内能热传递导学案
![内能热传递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1dbf82f5901020207409c23.png)
12.2内能热传递【温故知新】1、分子动理论1)物质是由组成的;2)分子在中;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
2、扩散现象:相互接触的物质发生彼此的现象。
3、分子运动与温度的关系: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扩散。
4、热运动1)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运动叫做热运动。
2)热运动与物体的有关。
【自主学习】一、内能的概念1、汽油、煤、天然气等燃烧放热,以及物体摩擦发热,释放的都是一种与有关的能量,这种能量叫做。
2、运动的宏观物体具有,做无规则运动的微观分子具有;被压缩或拉伸的弹簧能产生弹力,具有,分子也有类似弹簧的引力和斥力,具有。
分子间距的增大或缩小也会产生引力和斥力的变化,导致的变化。
3、物理方法:由宏观机械能中的动能和弹性势能引入微观世界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这种学习方法称为。
4、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和的叫做物体的。
二、内能的影响因素1、分析23、由于分子运动永不,所以物体都具有内能。
4、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分子动能就,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的总和就,物体的内能就。
三、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1、当不同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存在时,就会发生。
热传递时,能量从处到处,直至温度。
2、吸收热量的物体内能,放出热量的物体内能。
3、热传递是的一种方式。
4、热传递条件:有 .5、传递方向:到。
6、热传递的终止条件:相同7、热传递的本质:内能的。
四、热量—1、概念:物体在过程中的能量叫做2、热量的单位:,符号。
五、内能与热量的区别1、内能是量,一般用内能的说法;2、热量是量,只有在过程中才能体现,一般用热量的说法。
3、物体没有过程,就谈不上热量,但仍具有。
【学以致用】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1、温度低于0℃的物体不具有内能。
2、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热量越多。
3、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内能不变。
4、物体的内能增加,其温度一定升高。
5、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6、热传递是在内能不同的物体之间进行的。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12.2内能热传递教学设计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12.2内能热传递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97c8a7a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58.png)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12.2内能热传递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幼儿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
因此,在设计这次幼儿园科学活动时,我以“内能与热传递”为主题,希望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能够感知到热能的存在,并了解热能是如何传递的。
一、设计意图本次活动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操作与情景模拟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孩子们亲手操作,观察和感受热能的传递,从而达到理解内能的目的。
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感知到热能的存在,了解热能是如何传递的,并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感知到热能的存在,了解热能是可以传递的。
2.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
3.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感知到热能的存在,了解热能是如何传递的。
难点: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热水、冷水、温度计、气球、彩纸等。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份,包括热水、冷水、温度计、气球、彩纸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让孩子们感受热水和冷水的温度差异,引发他们对热能的好奇心。
2. 实践操作:孩子们亲自用温度计测量热水和冷水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3. 情景模拟:让孩子们将气球放入热水中,观察气球的膨胀情况,从而理解热能的传递。
4. 讨论交流:让孩子们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引导他们思考热能是如何传递的。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幼儿感知到热能的存在,了解热能是如何传递的。
难点: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们积极参与,表现出很大的兴趣。
通过实践操作,他们直观地感受到了热能的存在,并理解了热能是如何传递的。
同时,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但在活动过程中,我也发现有些孩子对温度计的使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活动中多加练习。
内能教案 初中物理内能教案优秀8篇
![内能教案 初中物理内能教案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f183ad62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52.png)
内能教案初中物理内能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案要怎么写呢?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内能教案,作者整理分享了8篇初中物理内能教案。
物理内能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本节讲述另一类热力学过程——热传递过程以及热传递与改变内能的关系。
首先介绍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进而分析系统在单纯的热传递过程中系统内能的变化,自然引出热量与系统内能概念的区别与联系,较后研究做功与热传递在改变系统内能上的异同。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2.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系统内能的一种方式。
3.能区分热量与内能的概念。
4.知道热传递与做功对改变系统的内能是有区别的过程与方法能举例说明热传递能够改变系统内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感受能量的转移,增强我们学习物理、探索自然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热传递对内能的改变。
难点:热量与内能的区别四、学情分析本节内容稍简单,易于学生接受。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讨论、讲解六、课前准备铁丝、布、酒精灯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基础知识提问:1、焦耳的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2、什么是内能?内能于什么有关?(二)情景引入、展示目标想一想,使一段铁丝的温度升高有哪些方法?回答:将铁丝来回多次弯折,用布摩擦,将铁丝放在火上烧,与高温物体接触……教师:可以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今天我们来学习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热传递。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播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2页有关内容,思考并回答问题。
(1)什么是热传递?(2)热传递有几种方式?举例说明。
(3)热传递过程的实质是什么?1.热传递(1)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叫做热传递。
(2)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3)热传递的实质:能量的转移①热传导:不借助于物质的宏观移动,而靠分子、原子等粒子的热运动,使能量由高温物体(或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物体(或物体的低温部分)传递的过程,这种过程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都能发生。
教学设计3:内能 热传递
![教学设计3:内能 热传递](https://img.taocdn.com/s3/m/e9612679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67.png)
内能热传递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
2、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之间的关系。
3、通过实例分析,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内能的转移过程。
4、通过实例分析,了解用热传递来改变内能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5、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形成将所学的知
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
2、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之间的关系。
3、通过实例分析,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内能的转移过程。
三、教法与学法指导:
实验演示、讲解、讨论、思考、练习、启发等
四、教具准备:
玻璃杯、热水、汤勺、讲议。
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12.2内能热传递(共2课时)》教案
![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12.2内能热传递(共2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7e81412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18.png)
教案: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12.2内能热传递(共2课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的第12.2节,即内能和热传递的相关知识。
具体内容包括:1. 内能的概念及其与物体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
2. 热传递的定义、方式和影响因素。
3. 热量、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与物体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
2. 让学生了解热传递的定义、方式和影响因素,能够运用热传递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让学生掌握热量、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及其与物体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热传递的定义、方式和影响因素;热量、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
难点:热量、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温度计、热量计、比热容计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作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讨论冬天烤火取暖的原理,引导学生思考内能和热传递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讲解内能的概念,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内能与物体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
(2)讲解热传递的定义、方式和影响因素,引导学生运用热传递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例题讲解:运用热量、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内能、热传递、热量和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5. 板书设计:内能、温度、质量、状态;热传递、方式、影响因素;热量、比热容、计算方法。
六、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内能与物体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
(2)运用热传递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运用热量、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答案:(1)内能与物体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内能教学设计(共6篇)
![内能教学设计(共6篇)](https://img.taocdn.com/s3/m/7b2ad40d04a1b0717ed5ddbf.png)
内能教学设计(共 6 篇)第1 篇:内能,教学设计内能,教学设计篇 1:内能教案内能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
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教学难点】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教学准备】演示实验:空气压缩器打气筒矿泉水瓶带导管的塞子酒精灯铁丝等【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 讲授法,实验演示法, 阅读法,科学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知道做机械运动的物体具有机械能,那么热现象发生过程中,也有相应的能量变化。
另一方面,我们又知道热现象是大量分子做无规律热运动产生的。
那么热运动的能量与大量的无规律运动有什么关系呢?这是今天学习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一、内能1.分子的动能、温度物体内大量分子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对于每个分子来说都有无规则运动的动能。
我们知道,温度这个物理量在宏观上的意义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而它又是大量分子热运动动能大小的标志,这是温度的微观含义。
2.分子势能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
3.物体的内能(1)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一切物体都是由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并且相互作用着的分子组成,因此任何物体都是有内能的。
课堂讨论题:下列各个实例中,比较物体的内能大小,并说明理由。
了解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教案,从而提高分数
![了解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教案,从而提高分数](https://img.taocdn.com/s3/m/233bef5c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d8.png)
了解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教案,从而提高分数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热传递和内能的概念。
2.理解热传递和内能的基本原理。
3.掌握热传递和内能的计算方法。
4.通过课堂活动提高学习的兴趣。
5.通过本次学习提高分数。
二、教学步骤1.引入环节通过制作《上课铃》、开场白等方式引入课堂。
2.知识讲解(1)热传递热传递指的是热量的传输。
热量可以通过传导、对流、辐射等方式进行传输。
其中,传导指的是热量通过物质的直接接触而传输;对流指的是热量通过流体(液体和气体)的流动而传输;辐射指的是热量通过电磁波辐射而传输。
(2)内能内能指的是物质的分子运动所导致的能量。
内能可以通过热量的加热或减少而改变。
3.实践操作通过实验等方式展示热传递和内能的原理以及计算方法。
4.课堂活动通过课堂小组活动、互动问答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5.总结环节通过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等方式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老师讲解、图像展示等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授。
2.实验法通过实验等方式展示热传递和内能的原理以及计算方法。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互动问答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了解热传递和内能的概念,并掌握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热传递和内能的基本原理。
五、教学内容安排时间分钟教学环节5 引入环节30 知识讲解20 实践操作20 课堂活动5 总结环节六、教学资源1.投影机、幻灯片等2.实验器材3.课本和课外参考资料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程是一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通过讲解和实验等多种形式展现热传递和内能的基本原理以及计算方法,使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的概念和知识。
在课堂活动中,通过小组讨论、互动问答等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通过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等方式巩固了学生的所学知识。
物体的内能热量教案
![物体的内能热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14ceb4c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f3.png)
物体的内能热量教案教案:物体的内能和热量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体的内能及其在热传递中的作用。
2.掌握计算物体内能和热量的方法。
3.分析热传递的规律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1.内能的概念2.内能与温度的关系3.内能的传递方式:热传递4.热量的概念5.热量的计算方法6.热传递的规律及其应用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内能”这一概念,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如:你们知道物体的内能是什么吗?2.知识讲解(30分钟)教师对内能的概念进行详细的讲解,以及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通过实例和图示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然后,教师讲解热传递的概念和热传递的方式,重点解释热辐射的特点。
3.计算方法(40分钟)教师通过例题讲解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计算物体内能和热量的方法。
首先,教师讲解如何计算物体的内能,然后通过具体实例进行练习。
接着,教师讲解如何计算热量,包括传热过程中的热量损失和增加。
寓教于乐,通过实例的解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4.热传递的规律及应用(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总结热传递的规律,如热量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等。
然后,教师介绍热传递在实际生活和工程中的应用,如保温材料的选择和利用太阳能等。
5.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习成果。
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答疑惑。
同时,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手段1.预习导入:提问,激发学生兴趣。
2.讲解:通过实例、图示和例题讲解知识点。
3.讨论和解析:让学生参与讨论,总结规律和应用。
4.作业布置: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资源1.白板和马克笔。
2.课堂案例和实例。
3.计算器。
六、教学评估1.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质量。
2.计算物体内能和热量的准确性和熟练度。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深入了解热传递的其他方式,如传导和对流。
2.扩展课堂应用,带领学生进行实验和观测,进一步验证热传递的规律。
9 内能+热传递教案
![9 内能+热传递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f2e382a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ba.png)
9 内能与热传递-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让学生了解热传递的定义和方式1.2 教学内容内能的概念和意义热传递的定义和方式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内能和热传递的基本概念通过示例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热传递的过程1.4 教学步骤引入内能的概念,解释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介绍热传递的定义,解释其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举例说明热传递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第二章:内能的量化和测量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内能的量化和测量方法2.2 教学内容内能的量化和测量方法2.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解内能的量化和测量过程2.4 教学步骤介绍内能的量化方法,如单位质量的内能、单位体积的内能等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内能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实验结果,理解内能的量化和测量过程第三章:热传递的原理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热传递的原理和规律3.2 教学内容热传递的原理和规律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热传递的原理和规律通过示例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热传递的过程3.4 教学步骤介绍热传递的原理,如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解释热传递的规律,如傅里叶定律举例说明热传递的原理和规律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第四章:热传递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热传递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4.2 教学内容热传递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了解热传递的应用4.4 教学步骤介绍热传递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暖气、热水器等分析热传递在工业中的应用,如热交换器、热处理等引导学生讨论热传递的应用对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第五章:总结与展望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内能和热传递的概念、原理和应用让学生思考内能和热传递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5.2 教学内容内能和热传递的概念、原理和应用的总结内能和热传递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5.3 教学方法采用总结法,让学生通过总结和思考了解内能和热传递的重要性5.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总结内能和热传递的概念、原理和应用让学生思考内能和热传递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思考第六章:热传递的数学表达6.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热传递过程的数学表达方法6.2 教学内容热传递的数学表达,包括热量、温度、热流密度等基本参数的表示方法6.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理解热传递的数学表达式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熟练运用热传递的数学表达方法6.4 教学步骤介绍热传递过程中热量、温度、热流密度等基本参数的数学表示方法解释热传递过程中各种参数之间的关系,如傅里叶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举例说明如何运用热传递的数学表达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热传导方程的求解第七章:热传递的模拟与计算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热传递的模拟与计算方法7.2 教学内容热传递的模拟与计算方法,包括热传递方程的求解、数值模拟等7.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热传递的模拟与计算方法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热传递的模拟与计算方法7.4 教学步骤介绍热传递方程的求解方法,如分离变量法、傅里叶级数法等解释数值模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等举例说明如何运用热传递的模拟与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热传导方程的数值求解第八章:热传递的实验技术让学生了解热传递的实验技术和方法8.2 教学内容热传递的实验技术和方法,包括实验设备、实验操作等8.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了解热传递的实验技术8.4 教学步骤介绍热传递实验中常用的实验设备,如热电偶、温度计、热流计等演示热传递实验的操作步骤,如样品制备、数据采集等引导学生进行热传递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第九章:热传递在工程中的应用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热传递在工程中的应用领域和实例9.2 教学内容热传递在工程中的应用领域和实例,如航空航天、建筑、能源等9.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了解热传递在工程中的应用9.4 教学步骤介绍热传递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实例,如飞行器的热防护系统分析热传递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实例,如建筑物的隔热和取暖系统讨论热传递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实例,如热交换器和热发电厂第十章:总结与展望让学生总结热传递的基本概念、原理、计算方法和应用让学生思考热传递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10.2 教学内容热传递的基本概念、原理、计算方法和应用的总结热传递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10.3 教学方法采用总结法,让学生通过总结和思考了解热传递的重要性10.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总结热传递的基本概念、原理、计算方法和应用让学生思考热传递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思考第十一章:热传递的现代技术1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热传递领域的现代技术和发展趋势11.2 教学内容热传递领域的现代技术,如相变材料、纳米技术、热管等热传递技术的发展趋势,如可持续发展、高效节能等1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热传递领域的现代技术通过示例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热传递现代技术的作用和原理11.4 教学步骤介绍热传递领域的现代技术,如相变材料的热控制、纳米材料的热传导等解释热传递技术的发展趋势,如可持续发展在热传递中的应用、高效节能技术的发展举例说明热传递现代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挑战第十二章:热传递与环境保护1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热传递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热传递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12.2 教学内容热传递与环境的关系,如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等热传递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如废物热能利用、废热回收等1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热传递与环境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热传递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12.4 教学步骤介绍热传递与环境的关系,如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影响、气候变化的趋势等分析热传递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如废物热能利用的技术和实例、废热回收的原理和效果等讨论热传递在环境保护中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第十三章:热传递的未来挑战与机遇1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热传递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机遇13.2 教学内容热传递领域面临的挑战,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热传递领域的未来发展机遇,如新能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等1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热传递领域的挑战和机遇通过讨论和思考,让学生思考热传递领域的发展方向和解决方案13.4 教学步骤介绍热传递领域面临的挑战,如能源危机的原因和影响、环境污染的现状和解决方案等解释热传递领域的未来发展机遇,如新能源利用的技术和前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实践等引导学生讨论热传递领域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第十四章:热传递案例研究1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案例研究,深入理解和应用热传递的知识和技能14.2 教学内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热传递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1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研究法,让学生通过独立研究或小组合作,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14.4 教学步骤布置热传递案例研究课题,要求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引导学生进行案例研究,包括数据收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组织学生进行报告和讨论,分享案例研究的成果和经验第十五章:总结与展望1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热传递的学习内容和经验让学生思考热传递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15.2 教学内容热传递的学习内容的总结热传递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15.3 教学方法采用总结法,让学生通过总结和思考了解热传递的重要性15.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总结热传递的学习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原理、计算方法和应用等让学生思考热传递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思考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内能与热传递的相关知识,包括内能的概念、量化和测量方法,热传递的原理、方式、数学表达和应用,以及热传递的实验技术、模拟与计算、现代技术、环境保护和未来发展挑战等内容。
内能热传递物理教学设计-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
![内能热传递物理教学设计-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https://img.taocdn.com/s3/m/c5321a82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4f.png)
内能热传递物理教学设计-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教学目标:1. 理解热传递和内能的概念并能够区分两者之间的关系;2. 掌握热传递的方式和与内能改变的关系;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1. 热传递和内能改变的示意图;2. 热传递和内能改变的实例和案例;3. 实验器材:热容量相同的两个物体,温度计。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热传递和内能改变的概念(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热传递和内能的概念,简要解释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2. 通过实例和案例,让学生理解热传递和内能改变在生活中的应用。
步骤二:介绍热传递的方式(15分钟)1. 讲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引入示意图,解释每种方式的特点和示例。
2.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环境下的热传递方式,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步骤三:热传递和内能改变的关系(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热传递和内能改变之间的关系。
解释传导和对流过程中物体内能的改变。
2. 引导学生理解辐射过程中热传递的特点,解释辐射与内能改变之间的关系。
步骤四:实验观察与分析(20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用温度计测量两个热容量相同的物体的温度,然后将一个物体放入冷水中,另一个物体放于室温环境中,观察两个物体温度的变化。
2.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热传递和内能改变的关系。
步骤五:进行综合应用(15分钟)1. 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如:在冬天里,我们要怎样保持室内温暖?2. 学生讨论并给出解答,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步骤六:小结与反思(5分钟)1.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强化热传递和内能改变的概念和关系。
2. 鼓励学生思考和提问,激发学习兴趣和深度思考。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热传递和内能改变的现象,并记录下来。
2. 继续进行相关实验或案例的讨论,深化学生对热传递和内能改变的理解。
12.2内能热传递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
![12.2内能热传递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https://img.taocdn.com/s3/m/da9b2773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c2.png)
教案:12.2 内能——热传递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主要涉及第12章第2节“内能——热传递”。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单位和影响因素:内能的单位是焦耳,影响内能的因素有温度、质量和状态等。
3. 热传递的条件:存在温度差。
4. 热传递的实质:能量的转移。
5.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单位和影响因素。
2. 掌握热传递的条件和实质,理解热传递与做功在改变内能上的异同。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内能的概念、热传递的实质。
2. 教学重点:内能的影响因素、热传递的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作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讨论为什么冬天感觉冷、夏天感觉热,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内能和热传递。
2. 知识讲解:(1) 讲解内能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内能的含义。
(2) 讲解内能的单位和影响因素,让学生了解内能的计量方式和内能变化的原因。
(3) 讲解热传递的条件和实质,让学生明白热传递发生的原理。
(4) 讲解热传递与做功在改变内能上的异同,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3.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让学生理解热传递的过程和计算内能的变化。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内能:1. 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单位和影响因素:焦耳,温度、质量和状态等。
热传递:1. 条件:存在温度差。
2. 实质:能量的转移。
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为什么冬天感觉冷、夏天感觉热。
2. 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如何变化?3. 请举例说明热传递的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讨论生活中的热现象,引入了内能和热传递的概念。
内能热传递教学案教案
![内能热传递教学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d7a18be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85.png)
第二章机械能和内能课型:新授课内能热传递班级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学习目标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地描述内能和温度的关系;2.知道一般情况下,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物体的内能发生改变;3.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是焦耳;4.了解用热传递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重点关于内能、热量的概念;类比分子动能和物体动能;内能和机械能的异同;难点认识内能及相关定义;内能与温度的关系,以及内能、温度与热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学流程1、内能的概念:物体的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_______和______的总和;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______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机械能可以为零,内能始终________;2、演示扩散现象;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3、热传递:是指能量从_____物体传到______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_______部分传到部分的过程;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______的多少叫热量,单位是_______;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热量的概念:热传递转移能量的多少;课堂检测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是能量的形式之一,单位也是________;2、因为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并且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__________运动,分子之间总存在相互作用的________和_______,因此可以肯定,一切物体都具有_______能;炽热的铁水,温度很高,具有_____能;冰冷的冰块,温度虽低,也具有_______能;3、物理学里,把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转移能量的多少叫________,用符号_____表示,它的单位是_________;4、如图1所示,同时在冷水和热水中各滴一滴墨水,颜色先变均匀的是_____ 选填“冷水”或“热水”,说明: ;图15、2010年滨州若一太阳能热水器经阳光照射一天后,水温升高到70℃,这是通过的方式改变了水的内能;6、关于内能的概念,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热的物体具有内能,冷的物体也具有内能B.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C.物体温度升高时,内能会增大D.当物体温度为0℃时,物体具有的内能也为零7、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没有发生热传递,这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A.内能 B.质量 C.温度 D.热量8、下列关于内能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内能越大 B.温度高的物体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C.静止的物体没有动能,但有内能 D.内能和温度有关,所以0℃的水没有内能9、若一物体放出热量,那么它的温度将A.一定降低 B.一定不变 C.可能不变 D.可能升高10、2010年广州用图2的装置演示气体扩散现象,其中一瓶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另一瓶装有空气;为了有力地证明气体发生扩散,装二氧化氮气体的应是选填“A”或“B”瓶;根据现象可知气体发生了扩散;扩散现象说明气体分子;若实验温度分别为①0℃,②4℃,③20℃,④30℃;则在温度下填序号气体扩散图2最快;课后练习1、下列关于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A.0℃的冰一定和0℃的水内能一样大 B.0℃的水一定比5℃的水内能小C.0℃的水一定比5℃的水热量小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2、平时我们所说的“热”在不同情况下的含义也不同;这杯水太“热”了,这里的“热”指的是;开水放“热”降温,这里的“热”指的是 ;3、热传递的实质,就是______从_______物体传到______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______部分传到________部分的过程;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______的________叫做热量;4、“嫦娥一号”卫星在绕月飞行的1年时间里,可能会遭遇两次月食,月食期间没有太阳光照射,卫星表面的温度会急剧下降,内能_______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这是通过________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5、2010年安徽下图中的四幅图片是生活和生产中的场景,对其能量变化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甲图,货物被举高后内能增加了 B.乙图,列车速度增大后动能增加了C.丙图,握力计发生形变后弹性势能增加了 D.丁图,飞机升空后重力势能增加了6、实验探究和推理都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比如科学猜想,往往是以一定的事实和已有知识为依据,通过推理而提出来的;问题一:物理学把“物体内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请你根据这个意思,结合所学知识,就“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提出合理猜想、给出推理性结论、说明推理依据参照示例:示例:①物体内能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推理性结论:一个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推理依据: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分子动能越大;②物体内能的大小还可能与物体的___________有关;推理性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理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二:由于推理性结论具有一定的事实和理论依据,所以在科学研究中,有时就运用它来初步解释相关问题——同学们也来尝试一下;在图4中,a杯中水量较少、b、c、d的水量相同;根据问题一中所得的推理性结论,比较各杯中水的内能的大小:①_______杯中水的内能最大,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两杯中水的内能不好比较,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4教学后一得。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十二章《12.2内能热传递》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十二章《12.2内能热传递》](https://img.taocdn.com/s3/m/39c99644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b2.png)
教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12.2 内能热传递》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第二节《内能热传递》。
本节主要介绍了内能的概念、内能的改变方式以及热传递的原理。
具体内容包括: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3. 热传递的条件:温度差。
4. 热传递的原理: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内能的概念,能描述内能的改变方式。
2. 掌握热传递的条件和原理,能解释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的改变方式、热传递的条件和原理。
难点: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热传递的微观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实验器材(温度计、热水、冷水、金属块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冬天用热水取暖、夏天用冷水降温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
2. 概念讲解:介绍内能的概念,解释内能的两种改变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3. 原理探究:通过实验演示和微观解释,让学生理解热传递的条件和原理。
4.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如烧水、做饭等,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分析热传递过程等。
6. 知识拓展:介绍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内能和热传递的原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
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热传递。
热传递的条件:温度差。
热传递的原理: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物体在温度升高过程中吸收的热量。
初中内能 热传递教案
![初中内能 热传递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7f4885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0e.png)
初中内能热传递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的关系。
2. 让学生掌握热传递的原理,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辐射。
3. 让学生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的等效性。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 热传递的原理及三种方式3. 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的等效性4. 实验操作及数据分析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 previous knowledge关于动能、势能的概念,进而引出内能的概念。
让学生思考:内能与哪些因素有关?2. 讲解内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讲解内能的概念,通过具体实例说明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的关系。
3. 讲解热传递的原理及三种方式讲解热传递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介绍传导、对流、辐射三种热传递方式,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 讲解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的等效性通过演示实验和理论分析,让学生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的等效性。
5. 实验操作及数据分析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让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热传递的效果,进一步理解热传递的原理。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内能、热量、温度三者的关系以及热传递的实质。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2. 运用实验演示和数据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热传递的原理。
3. 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 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引导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二、内能热传递教案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二、内能热传递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ed3fcb5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f1.png)
教案: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二、内能热传递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第二节,主要涉及内能和热传递的概念、原理和应用。
教材内容具体包括:1. 内能的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单位:焦耳(J)。
3. 热传递的定义: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
4. 热传递的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5. 内能与热传递的关系: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
6. 热效率的概念:热机有效利用的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内能的概念、单位和影响因素,能够运用内能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掌握热传递的定义、方式和特点,能够分析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
3. 理解内能与热传递的关系,能够运用热传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内能的概念、热传递的方式和热效率的计算。
2. 教学重点:内能与热传递的关系,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冬天暖气片是如何传递热量的。
2. 概念讲解:(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热传递: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
3. 原理分析:(1)内能的影响因素:温度、质量和状态。
(2)热传递的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4. 例题讲解:例题1:一个质量为1kg的水,温度从20℃升高到100℃,内能增加了多少?解:ΔU = cmΔt = 4.2×10^3 J/(kg·℃) × 1kg × (100℃ 20℃) = 3.36×10^5 J例题2:一个热效率为80%的热机,消耗了1000J的热量,所做的功是多少?解:W = 热效率× 热量= 0.8 × 1000J = 800J5. 随堂练习:(1)计算一个质量为0.5kg的水,温度从20℃升高到60℃所增加的内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能热传递教案
物理:《内能热传递》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内容苏科版物理第十二章第二节——内能热传递(1) 课题第一课时:内能热传递(1) 课型:新授课程标准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2.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的内能是另一种形式的能。
3.知道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随这改变。
过程与方法结合实例分析,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内能的转移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用热传递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会应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内能的概念和其与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内能,物体的内能是另一种形式的能教具学具烧杯、清水、红墨水等。
学习内容、过程安排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修订栏一.复习:1.机械能分哪些?2.分子动理论的内容?3.扩散现象表明了什么?二.新课讲授。
1.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2.内能大小与温度
有关。
演示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实验表明什么?。
结论: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激烈,物体内能就越大。
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称为热运动。
内能也常称为热能。
: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称为热运动。
内能也常称为热能。
3.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学生回答观察实验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深入理解教师引导学生活动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内讨论,并归纳回答,教师作适当的启发诱导。
——内能是物体内部分子运动所具有的能量,而机械能是与物体的机械运动有关,是整个物体的情况。
练习:完成课后练习。
小组讨论交流总结课堂总结提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小组内讨论后汇报作业设计
练习册第2、4、5、8题独立完成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苏科版物理第十二章第二节——内能热传递(2) 课题第二课时:内能热传递(2) 课型:新授
课程标准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
通过类比的方法,知道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
2.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之间的关系。
3.结合实例分析,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内能的转移过程。
4.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能正确使用“热量”这一术语。
5.会进行关于物体吸、放热的简单计算。
6.了解用热传递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会应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结合实例分析,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内能的转移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用热传递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会应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现象。
教学
重点改变内能的方式:做功
教学难点用做功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摩擦生热等常见的物理现象。
教具学具压缩空气引火器,机械能转化热能演示器,无色玻璃瓶,橡胶瓶塞,打气筒等。
学习内容、过程安排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修订栏一.复习:(1)什么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二.引入新课
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
也就是说当物体的温度发生了变化时,它的内能就发
生了变化。
如何改变物体的温度,同学们能够从生活实际上举出许多的事例。
今天我们先研究一种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
三.进行新课
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大。
演示实验:压缩空气引火实验。
出示压缩空气引火器,简单介绍它的构造。
取绿豆粒大小的一块干燥硝化棉,用镊子把棉花拉得疏松一些,放入玻璃筒底。
将活塞涂上少许蓖麻油(起润滑和密封作用),放入玻璃筒的上口。
此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筒内的棉花。
迅速地压下活塞,可看到硝化棉燃烧发出的火光。
分析现象:组织学生议论\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从而得出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讨论后回答观察实验小组内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活动
能增大,温度升高引起棉花燃烧。
生活事例:实际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也遇到过。
例如,在给自行车轮胎打气时,打气筒也会变热,这也是于压缩空气的缘故。
用其他的方法对物体做功,也能使物体内能增加,摩擦生热就是一个例子。
让学生解释课本中图的事例,并列举其他事例。
归纳学生所举事例,得出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就会增大。
讨论:同学们所举的事例都是做功使物体的内能增加,
做功能不能使物体的内能喊小呢 2.物体对外做功时,本身的内能会减小。
演示实验:气体膨胀温度降低的实验。
按照课本图12-12所示,事前组装好仪器。
课前在瓶内装入少量的水。
实验时告诉学生,于水的蒸发,瓶内存在水蒸气。
于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所以水蒸气是看不到的。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瓶塞跳起时容器中有什么现象。
分析现象:瓶塞跳起是水蒸汽对瓶塞做功,那么水蒸气的内能就减小,温度就降低,水蒸气就液化成小水珠,就是我们看到有雾的产生。
3.内能的改变可用做功来量度。
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实质是机械能与内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4.小结: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小。
5.练习:完成课本相关练习。
联系实际深化理解小组讨论、交流观察实验同组交流课堂总结提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小组内讨论后汇报作业设计
练习册第2、5、6、8题独立完成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