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痛苦到超越_叔本华与尼采人生观浅析

合集下载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姓名:郭星磊学号:405009809027【摘要】叔本华认为,因为生命意志是痛苦的源泉, 悲观的基础, 因此要消除痛苦就必须彻底否定生命意志,抑制人的欲望,摆脱一切世俗的利益和要求, 去除一切现实生活和现实的理想和目的, 抛弃一切理性和科学的观念以及以理性为基础的一切道德规范, 进入无我之境。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德国哲学家,他以著作《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而闻名。

通常被视为悲观主义者。

叔本华明确地阐述了一种双面理论来理解我们的现实世界。

它指出,世界由意志与表象组成,它们同时存在又相互区别。

叔本华赞成悲观的哲学主义,把生命视为不幸的,无意义的,充满痛苦的。

但是,通过更进一步审视,他的哲学和东方的思想相呼应,特别是印度教和佛教。

他将对人生痛苦的拯救寄托于对美的沉思,对人的同情,对欲望的控制。

他的思想广泛地影响了哲学、心理学、音乐和文学等领域。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建于两个基础概念之上:一是表象和意志虽然是同一的,并且共同构成世界,但意志是决定性的,任何表象都只是意志的客体化;二是意志永远表现为某种无法满足又无所不在的欲求。

于是世界本质就是某种无法满足的欲求,所以从逻辑上说,它永不可能被满足。

所以如果不能满足的欲求是某种痛苦,那么世界就无法摆脱其痛苦的本质。

人们只是永远试图使自己的欲求满足,但这种满足却更加证明和显现了意志本身,这被叔本华认为是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

所以他认为无论一个人是乐天派还是悲观派,都不能摆脱根本上的痛苦,乐天派只是对现实的躲避,是自我欺骗所造成的假象。

所以对悲观主义的怀疑者们只能从叔本华的形而上学上进行争论而不是争论悲观主义本身。

一、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内容1.痛苦的人生叔本华认为,生命意志是活力、欲求,而欲求是无止境的,欲求得不到满足就是痛苦。

因此,人生在其本质上就是痛苦。

世界包括人生在内就其本质而言是意志,而人不仅是作为具体的欲求与需要的生命意志存在,而且还是“千百种需要的凝聚体”。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人生的智慧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创作的一本哲学著作,通过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和对世界的观察,叔本华揭示了一些生活的真理和智慧。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体悟。

叔本华在书中提到,人生中的痛苦是不可避免的。

无论我们多么努力追求快乐,痛苦总会出现在我们的人生中。

他认为,我们应该接受这个事实并勇敢地面对痛苦,因为只有通过痛苦,我们才能真正成长和进步。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挫折,那些经历让我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通过接受并积极面对痛苦,我能够从中学到宝贵的教训,不断进步,实现自己的梦想。

叔本华还讲到了对人生的抱怨和渴望的问题。

他认为,人们常常陷入对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渴望中,而忽视了当下的幸福和美好。

他呼吁人们要学会珍惜现有的一切,享受当下的每一刻。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对未来充满渴望而忽略了眼前的幸福。

我意识到,只有真正意识到当下的美好和幸福,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满足和快乐。

在书中,叔本华还强调了个人的独立和内心的自由。

他认为,人应该超越社会的束缚和他人的期待,追求内心的自由。

只有在内心自由的状态下,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真实与美好。

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我可以做自己,不要过于在乎他人的眼光和评价。

只有坚持自我,我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

叔本华的这本著作还提到了对于死亡的思考。

他认为,死亡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正视并接受死亡的存在。

他提醒我们,只有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我们才会更加珍惜时间,追求更有意义的人生。

这让我想到了人生的短暂和时间的宝贵。

我明白了要珍惜每一天,积极地生活,追求自己的梦想,因为我们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总而言之,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给了我很多思考和启示。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真谛和智慧。

我明白了痛苦和困难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并从中学习。

我也懂得了要珍惜当下,享受现有的幸福,不要过于追求未来的理想。

浅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

浅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

浅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德国哲学家,他被誉为“伟大的悲观哲学家”。

叔本华对人生痛苦和解脱的观点,是他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人类的生命是被痛苦所主导的,并提出了一种能够解脱人们痛苦的方法。

叔本华认为人类的欲望是无穷的,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他认为,所有的欲望都是源于人的需求,而需求又是基于人们对于自身欠缺的意识。

人类的欲望是无法得到满足的,因为存在的事物是有限的,而欲望却是无限的。

人们总是在追求满足自己的欲望,但最终都会面对痛苦和绝望。

这种痛苦来自于无法满足欲望的现实,不论是物质的追求还是精神的追求。

叔本华提出了人们可以通过解脱欲望来解脱痛苦的观点。

他认为,人们应该放弃对欲望的追求,而是寻求解脱自己的方法。

他提出了一种方法,即通过消极的态度和冷静的思考来对待世界和自己的生命。

他认为,人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存在是痛苦的根源,并接受这种痛苦,从而减轻自己的痛苦。

叔本华将对人生的无限欲望视为一种欺骗和虚无,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离弃欲望,并追求纯粹的内心宁静的状态来解脱自己。

他表示,内心的宁静是人们唯一可以获得的真正的幸福。

通过追求内心的宁静,人们可以摆脱对外部世界的奴役,从而达到解脱的境地。

他认为,人们可以通过修炼自己的内心,消除痛苦的来源,从而获得真正的解脱。

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有人认为,他过于悲观和消极,将生命描述为一种令人绝望的经历。

也有人认为,他的解脱观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构想,对于实际生活中的人们并不现实。

一些人还认为,追求内心的宁静并不足以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人们需要更多的积极行动来改变自己的处境。

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提出了一种非常有挑战性的观点,对于人们思考人生意义和幸福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他认为,人们应该意识到人生的痛苦,并通过放弃欲望和追求内心的宁静来解脱自己。

这一观点也存在争议,因为它可能过于悲观和理论化,对于实际生活可能并不具有实用性。

“悲”的人生哲学---王国维、鲁迅与叔本华、尼采

“悲”的人生哲学---王国维、鲁迅与叔本华、尼采

“悲”的人生哲学---王国维、鲁迅与叔本华、尼采【摘要】悲是人生中常见的情感,既有文化传统中的体现,也在西方哲学中有着重要地位。

王国维通过“悲”来表达对世界的深情与忧虑,鲁迅则将悲与痛并列,借以探讨生死与现实。

叔本华认为悲是人类最本质的情感,而尼采则认为悲促使人们超越现实,追求更高的存在。

这些不同的观点展示了悲在哲学中的多样性与重要性。

不同哲学家对悲的解读反映了他们对人生、理想与现实的态度,而悲与人生的关系也因此变得更为复杂且深刻。

悲的人生哲学是一门值得探讨的主题,不同的角度都能够为人们提供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与启示。

【关键词】悲的含义、中国传统、西方哲学、王国维、鲁迅、叔本华、尼采、悲的人生哲学、重要性、不同哲学家、人生的关系1. 引言1.1 悲的含义“悲”的含义在人类文化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中文传统中,“悲”一词既包含了对生活中不如意、痛苦的感受,也包含了对于人生轮回、生死无常的思考。

悲可以是对于世间苦难的感受,也可以是对于自身命运不济的感慨。

在中国文学传统中,悲剧作品常常以人生命运的沉沦、悲惨结局为主题,通过对悲剧人物的描绘,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无奈与悲哀。

从西方哲学角度来看,“悲”一词在古希腊哲学中也有着重要的涵义。

在柏拉图的哲学中,悲被视作是对于现实世界的失望与不满,是对于真理与美好的追求与憧憬。

悲也被视作是一种智慧与启迪,通过对于悲的深刻体验,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

无论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在西方哲学中,悲都代表着人类对于生命深层次意义的探寻与领悟。

1.2 中国传统中的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悲”一词,常常被表达为对生活、人生的深沉思考和感悟。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悲”往往被认为是一种超越个人感受的境界,是对人生苦难和痛苦的感受和体验。

在诗词、哲学、文学等领域中,都可以看到对“悲”的探讨和表达。

中国传统中的“悲”常常被赋予了非常高的价值,被认为是一种智慧和境界的象征。

在《论语》中,孔子说:“谁知途中悲,梦魂不到彼”,表达了对人生苦难和挫折的深刻认识。

浅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

浅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

浅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以对生命的痛苦和对解脱的渴望为核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叔本华认为痛苦是生命的本质,解脱的途径在于超越个人欲望和自我的束缚,追求真正的内心平静和自我解脱。

本文将浅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以期为读者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

1. 痛苦的本质在叔本华的哲学体系中,痛苦是生命的本质。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是受苦的存在,痛苦是生命的主旋律。

在《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叔本华写道:“整个世界无非是一种痛苦的表象。

”他将痛苦分为三种:身体的痛苦、心理的痛苦和存在的痛苦。

他认为,个体生命的产生和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痛苦,而这种痛苦是不可避免的。

叔本华以佛教的观点认为,存在是一种痛苦,痛苦来自欲望和贪婪。

人们追求的欲望永远无法得到满足,因此会导致不断的痛苦和苦恼。

在这种情况下,解脱的途径是明白欲望无穷无尽的本质,放弃对欲望的满足追求,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我解脱。

2. 解脱的途径叔本华认为,生命的真正解脱在于战胜欲望和私欲,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超脱。

他在《道德经》中写道:“为德者不以品头论足。

”这句话意味着,一个真正的解脱者不会被物质和欲望所束缚,而是能够超越这些表面的东西,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叔本华认为,解脱的途径在于对欲望和私欲的战胜。

他强调理性和自我控制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通过理性的思考和自我控制,战胜欲望和私欲的驱使。

只有摆脱欲望的束缚,人们才能真正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除了理性和自我控制,叔本华还强调对自然和艺术的追求。

他认为,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艺术的体验,人们可以超越物质的喧嚣和欲望的驱使,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对自然的观察和对艺术的追求可以使人们摆脱欲望的困扰,追求精神和心灵的升华,达到真正的内心解脱。

3. 对生命的态度叔本华的哲学体系强调对生命的态度,他认为人们应该以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痛苦和挫折,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原和人类的本质应从人的内心深处去寻找,即从生存意志来解释世界,并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的本质是意志”。

在此基础上,阐述其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主要包括人的内在生命性质及人生苦难的解脱。

虽然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带有悲观主义色彩,但他的理论思想使得我们重新思考在理性压迫下的非理性因素和人类主体性问题;以及我们对现世生活应持有的态度。

标签: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在对人生的认识上,叔本华与尼采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致的,即人生是痛苦的。

叔本华将万物的起源归因于生存意志。

这种生存意志当中潜在的生存欲望会使人类不断追求,但是始终得不到全部满足,这就使人类陷入了痛苦当中,所以叔本华认为人生就是一个悲剧,由此形成了他关于人生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一、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理论叔本华从世界的本质是生存意志的体现为基础出发,表达了他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叔本华认为人生与世界就是生存意志的体现,生存意志是无法满足又无处不在的欲望,而人生又总是在追求这些无法满足的欲望,因此他得出“人生是痛苦的”帶有悲观主义色彩的结论。

(一)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首先,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即外在的世界只是感觉和表象的世界。

他认为对于“物是我的表象”这个命题是无须证明的,因为人们随时都可以清楚明白地感知到它。

人和动物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有感知外部世界的能力。

但应该注意的是,动物是没有自己的意识的,只有人能思考、是有意识的,所以也只有人能够把外部世界的表象纳入自己的意识当中,感知到另一个世界的存在,也就是意志的世界[1]。

所以在我们真正认识到世界的本质之前,世界就是我的表象。

叔本华认为这个意志是世界的本质,由此他得出表象的世界是“虚”的,即使它真实存在,而意志的世界是“实”的,二者是单独存在的。

我们要获得最全面的认识,也就是要得到真理,就必须从意志去考察,而不是仅从表象去考察世界,这样才能获得对某一事物甚至整个世界的最全面的认识。

尼采与叔本华的异同

尼采与叔本华的异同

尼采与叔本华的异同共同点:1. 二人都肯定意志的作用,认为人是主体存在的人,是意志支配的人,“我”的意志高于一切,世界因我的意志才得以被认识,被实践,“我”也因意志而存在,“我”就是意志的存在。

二人都将认识的视野放在自我意志方面,因而在伦理道德的世界进行探索;2. 都是非理性的认识论,认为不能用理性思维去认识生存意志,意志高于理性;3. 都推崇艺术,都认识艺术是意志显现的途径,使人达到忘我境界,与意志融合;4. 都追求超凡脱俗的永恒之路,认为唯有意志世界才是真正的现实世界,相信意志世界的永恒并不懈追求之,5. 都区分了人的等级,认为人有高低之分。

区别:1. 叔本华陷入非理性的宿命论和悲观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生存意志的冲动,人生就是苦难,世界就是地狱,人就是恶魔,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

而尼采是个人主义和崇尚自由的典型,歌颂酒神精神,热情颂扬作为人残忍本能的强力意志,要求重估一切道德,建立主人道德,追求超人状态,批判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他曾经在其著作中讥讽悲观主义的哼唧强调,嘲讽厌世主义的做作愚蠢。

2. 叔本华自称崇尚天欲天求,否定世人的各种纷争;尼采却肯定人的“欲望”,认为欲望与怒火都是显性的情绪表达,展现了人的意志与活力,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相比宽容与同情是一种高尚的表达。

3. 叔本华将人分为三个层次:具有共同人性的群体,具有个性的个体,具有天才的人;而尼采将人分为:弱者,强者,超人。

4. 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生存意志,尼采认为人生的本质是强力意志。

5. 叔本华提倡禁欲;尼采反对禁欲,认为禁欲是弱者病态的复仇。

6. 叔本华认为,永恒的解脱是彻底否认生存意志,彻底禁欲,甚至断绝生命之源;尼采认为,永恒是不断显现强力意志的生命力。

人生观之唯意志论

人生观之唯意志论

叔本华的一生
1788年生于但泽(今波兰)1860年病逝于德国。父是一大银行家, 母是一颇有才气的作家。童年学习经商,1809年赴哥丁根大学 学医,第二年改学哲学,181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后任柏林大 学哲学讲师,因反对黑格尔失败,愤而辞职。靠父亲的遗产生 活,独立从事哲学研究。1831年叔本华离开使他失望的柏林, 到莱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定居。代表作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 界》(The woild as如意事十有八九。在个人生活上, 他几乎注定要沦于悲观:他没有母亲、妻子、子女、家庭甚至 没有故乡;在事业方面,早期,其学说和思想一直不被同时代 人理解、接受,没有成功和名誉。
唯意志论的人生观
2、在人类中,天才最痛苦
叔本华认为:痛苦量 = 欲望×主体感 受能力(知识、记忆等)。因此: 低等生物的感受能力趋近于零,它们感 受不到痛苦;人感受能力强,因而痛苦大。 人的感受能力与知识、记忆等直接相关,因 此,一个人增进知识,便是增加不幸。人类 天才的智力最高,知识最多,因而最痛苦。
唯意志论的人生观
叔本华
尼采
唯意志论的人生观
1、意志决定人生之痛苦与无聊
所谓“意志”,即人的欲望或需求。人 的所有活动、身体构造都是意志决定的。所 谓人生,就是在欲望和达到欲望之间消逝的。 当欲望不能满足时,人感受和体验到痛 苦;如果欲望完全得到满足,空虚和无聊便 会接踵而至;因此,“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 之间象钟摆一样的来回摆动着”。
“欢乐的童年,多采多姿的青年,困难重重的壮年,虚 弱堪怜的老年,最后的一段是疾痛的折磨和临终的苦 闷。生存本身便已是一个失错,接着一错再错。最后 不得不归于一杯黄土,其全部存在、全 部努力也委之 于灭绝。” “我们结婚不幸福,不结婚更不幸福;一个人独 处不快乐,在群体中也不快乐。人类犹如挤在一起取 暖的刺猬,靠得太近不舒服,离得太远又怕泠。” “人生,如果把它当做整体来看,那么,它永远 是一场悲剧;但观其细节,它又有喜剧的特点。”

意志的痛苦与快乐——论叔本华和尼采哲学观的差异

意志的痛苦与快乐——论叔本华和尼采哲学观的差异

1 世纪初 ,当黑格 尔将哲 学推 到 “ 9 绝对理念” 的至高无上 的地位 后 , 人类理智便在 综合与分化 的矛
圣 的理 『 生的秩序和道德 观念 已弊端 百出 , 越来越与现
实 发生尖锐冲突 。对 以往 一切重新评价 ,给未来发展 指 出新道路 , 已是 时代 的需要 。 因此 , 他们二人对 “ 意 志”范 畴诠释和理 解则大相径庭 ,以致盛开 了 “ 唯意
CU ICh g— i an x
( ma i e p rme t T ih uT a h r o lg , a z o 2 3 0 Ch n Hu n t s i De a t n , a z o e c e sC l e T ih u2 5 0 , i a e Ab t a tS h p n a e n e z c e wo rp e e t t e me fv l n a im h l s p y e d c g a e p i s p i a sr c : c o e h u ra d Nit s h ,t e r s n ai n o o u t rs p i o h ,h l o n t h l o h c l v o o
德 的意志论 以及贝克莱 的 “ 存在 即感知”论和佛教 的
悲 观 出 世 等 思 想 ,被 后 世 冠 之 “ 观 主 义 的哲 学 悲 家” 。作为人本主义 和非理性主义 的创始人 ,他 的思 想集 中反映在其代表 作 为意志和表象 的世界 中, 作
代 。叔本华哲 学形成于 1 纪中期 ,英法德主 要西 9世 方 国家资本主义革命 先后结束、资本主 义制度先 后确 立后 , 人们 发现 理性 的社会和 国家所带来 的不是理性
Vo . n r l o 1 1 5 Ge e a . 9 N

浅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

浅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

浅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他创造了许多有关人类苦难与解脱的理论,对于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的角度来探讨他的哲学思想。

叔本华认为人类的存在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即悲剧性的自我意识和生存欲望之间的矛盾。

自我意识是人类独有的特征,它使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是短暂的、无意义的,而生存欲望又驱使人类不断地追求生存和满足。

这种矛盾导致了人类的痛苦和不满,而这种痛苦和不满是永远无法避免的。

叔本华认为,人生的痛苦和苦难是宿命的,它是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所必然经历的。

这种苦难包括身体的疾病、痛苦、劳累和精神的折磨,还有生命的短暂和死亡的威胁。

虽然人类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减轻这种苦难,但是它们是无法消除的。

人们在经历痛苦时,往往会寻求解脱,但是叔本华认为,真正的解脱并不是消除痛苦,而是从痛苦中获得一些启示和交响曲。

叔本华认为,对于苦难的解脱,人类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艺术、哲学等形式来超越自我,并且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和价值;另一种则是通过自我否定来达到解脱的境界。

通过艺术和哲学的方式,人们可以超越自己的痛苦,达到某种程度上的解脱。

哲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的本质和意义,艺术则可以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美感,从而让我们感受到世界的美好。

但是叔本华认为,真正的解脱来自于自我否定,即放弃个人意志,追求真理和智慧,这是通过消除自我和自我欲望的方式来达到的。

对于叔本华而言,苦难是由于人类的欲望带来的,而放弃自我欲望才是真正的解脱之道。

这种解脱并不是通过逃避苦难来达到的,而是通过自我否定,通过与世界的融合、与他人的理解来发现生命的真正意义。

总之,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他认为人生的苦难是宿命的,而解脱并不是消除苦难,而是通过从苦难中获取智慧和美好来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对于叔本华而言,真正的解脱需要放弃自我意识和欲望,从而达到一种与世界、与他人以及生命本身的和谐与融合。

浅议尼采及叔本华悲剧艺术异同

浅议尼采及叔本华悲剧艺术异同

浅议尼采及叔本华悲剧艺术异同摘要:西方理性哲学发展到巅峰的时,出现了非理性主义哲学,叔本华和尼采是这一潮流的代表人物,他们的非理性哲学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而叔本华和尼采的悲剧艺术都深深植根于他们自身的哲学思想之中。

尼采的哲学思想深受叔本华影响,同时从希腊繁荣的艺术中得到某种启示,在继承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同时,也做了创造性的改造,因而尼采和叔本华悲剧艺术既有相同的地方,同时也存在着差异。

关键词:意志日神精神酒神精神悲剧艺术一、叔本华生命意志哲学与其悲剧艺术在叔本华生活的时代,理性在道德领域走向了危机的边缘,各种弊端不断地暴露出来。

被西方人信奉的理性主义的传统遭到质疑。

西方社会日益暴露出理性所带来的技术进步与道德水平下降矛盾的局面,人们越来越对理性主义产生了怀疑,人们对未来产生悲观迷茫的情绪。

哲学的研究方向也在发生着变化,一些哲学家研究的重点从外在人的自然转向了人的内在的心理体验。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顺应了时代的趋势,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叔本华的悲剧艺术,是从他的意志哲学思想生发而来的。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受康德影响很深,他对康德将世界区分为“物自体”和”现象”表示高度赞扬,但是他又不同意康德所说的“物自体”是不可知的,认为人们可以明确地认识这个“物自体”,而这个“物自体”在叔本华看来就是意志。

为此,叔本华提出了两个命题:一个是“世界是我的表象”[1];一个是“世界是我的意志”[2]。

“世界是我的表象”这个命题意思是说,人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并不是独立于人而存在的世界,这个世界只有在与人这个主体相关联,被人们所认识时,才有意义,是作为表象而存在。

“世界是我的意志”,是说世界的本质是意志。

宇宙中的一切都是依赖人这个主体而存在,因而是表象世界,其背后作为本质而存在的是意志世界。

作为世界的本质意志在叔本华看来,是一种“不能遏止的盲目冲动”,是一种永远都不能得到满足的欲望。

欲望、冲动是没有止境的,一种欲望满足了,相继的另一种欲望却产生了。

试谈尼采的人生观

试谈尼采的人生观

试谈尼采的人生观发布时间:2021-01-21T02:59:49.466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0年35期作者:马利亚[导读] 叔本华是现代西方哲学中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典型代表。

德国历来是具有哲学思维传统的国家,19世纪德国哲学中的理性和逻辑的力量曾深深震撼了思想家们的心扉。

重庆师范大学摘要:叔本华是现代西方哲学中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典型代表。

德国历来是具有哲学思维传统的国家,19世纪德国哲学中的理性和逻辑的力量曾深深震撼了思想家们的心扉。

而叔本华是反叛自己祖国这种思辨哲学的典型代表,不仅如此,他的哲学又都是以人生间题的探索作为主旋律的。

因此,他的人生哲学具有悲剧性质,通过探索,批判地分析他的人生观,对于我们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关键词:尼采;生存意志;痛苦人生;悲观主义弗里德利希· 尼采(Friedrich WilhelmNietzsche,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

生于普鲁土萨克森州一个乡村牧师家庭。

尼采自幼身体孱弱,但勤奋好学,极具语言和音乐天赋,且生就了特立独行的性格和浪漫主义的气质。

尼采有着一颗不安的灵魂,总是在苦苦地寻求着什么,精神上不断地爆发危机,在动荡中度过了短促的一生。

赫拉克利特说:“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

显然,尼采的个性,注定了他的悲剧性的命运。

尼采的一生看起来,极具悲剧色彩。

可就是这带有悲壮美的一生中,悲剧哲人用他的意志力,使我们感受到生命本身的不可摧毁,精神境界的鼓舞震撼。

可叹,耳边依然响起哲人意味深长的话语。

那是对生命的渴望。

“生活在纷扰的小巷,生活在种种需求、种种杂乱的声音里,使我感到一种悒郁的快乐。

每时每刻涌现多少享受、焦躁和贪欲啊!又涌现多少对生的渴望和陶醉啊”!可见,在尼采这里,我们的共同立足点是现实的生命,共同的目的是高扬生命之力,克服生命的悲剧性。

查拉图斯特拉,是一个酒神精神化身的跳舞者,他有着宁静的气质,轻捷的足,无往而不在的放肆和丰饶。

叔本华谈人生的意义

叔本华谈人生的意义

叔本华谈人生的意义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德国哲学家和作家,著名的哲学家尼采曾对他的影响表示敬意。

叔本华的哲学主要关注人生的意义和存在的痛苦。

他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物质财富和功利,而是通过认识自己和超越存在的痛苦来寻找真正的满足和幸福。

本文将探讨叔本华对于人生意义的观点,并对其哲学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痛苦和无常。

他相信世界是由一个无止境的欲望和需求的浩劫构成的,人们不断追求满足这些欲望和需求的渴望,但却永远无法满足。

因此,人生被看作是一个持续的痛苦状态。

他引用了印度佛教的思想,认为欲望是造成痛苦的根本原因。

只有通过放弃欲望和内心的驯服,人们才能找到真正的满足。

叔本华强调,人们应该追求智慧和自知之道,通过反思和深度思考来了解自己的欲望和动机。

他相信,真正的意义和幸福来自于对内心的觉醒和认知。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从追求权力、地位和物质财富的陷阱中解脱出来,放下对外在物质世界的执着。

只有在内心的宁静中,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感和幸福。

叔本华还提出了一种超越痛苦的方法,即通过美学体验。

他相信,通过欣赏艺术和美的方式,人们可以暂时超越现实世界的痛苦和无常。

他将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能够帮助人们逃避生活的痛苦并感受到更高级别的存在。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找到对美的共鸣和理解,并在这种共鸣中找到安慰和满足。

然而,叔本华并不认为这种超越痛苦的方法是持久的或真正的解决之道。

他认为,即使通过艺术或其他方式暂时逃避现实的痛苦,人们最终还是会被现实所击败。

因此,他提出了一种更为悲观的理论,即“意志的否定”。

他认为,通过否定欲望和欲望的满足,并最终否定自身的存在,人们可以解脱出现实世界的痛苦和无常。

叔本华的哲学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和讨论。

一些人认为他过于悲观和消极,忽视了生活中的乐趣和积极的方面。

然而,他的思想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赞赏和尊重,特别是在艺术界和文学界。

美学:面对世界与人生——叔本华与尼采美学思想浅探

美学:面对世界与人生——叔本华与尼采美学思想浅探

美学:面对世界与人生——叔本华与尼采美学思想浅探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美学与西方传统的思辨美学截然不同。

他们不是回避与具体人生的联系,去追求所谓的无限与永恒、去探索审美现象背后的本质奥秘,而是把美学放在人学的大背景下,将人在“生命意志”、“强力意志”的驱动下而展示出的本真的存在状况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作为美学思考和艺术表现的唯一对象。

这种美学研究的全新切入,意在阐释和规范他们认为应当如此的人生态度和人生方式,率先反映了现代西方人试图摆脱异化、追求精神自由的努力。

我们认为,审美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同时也是人生价值取向,因而,艺术、审美、人生在他们的美学中是紧密相连的。

这既是叔本华、尼采与传统美学的明显区别,也是他们两人最大的共同之处。

但是,我们也看到,面对多灾多难的世界和矛盾复杂的人生,叔本华和尼采又常常发出不同的声音。

一、哲学背景叔本华和尼采的美学思想是他们的意志主义本体论、反理性主义认识论和悲观的人生观或悲剧世界观相结合的产物,因此,要把握他们的美学思想,首先应对其哲学背景有个基本的了解。

叔本华的哲学有三个来源,即康德、柏拉图和印度佛教哲学。

他把康德的“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改造成“表象”和“意志”,认为“一切客体都是现象。

唯有意志是自在之物”。

(注: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64365页。

)意志的直接客体化是理念,它通过理念才间接地客体化为各种表象。

意志是世界的本质,表象是世界的存在方式,理念则是意志和表象的中介。

那么,作为“自在之物”的意志究竟是什么呢?叔本华说,“意志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

(注: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35页。

)这就是说,意志是一种盲目的、永无止境、永不停息的欲求与冲动,其基本特点就是求生存。

因而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又被称为“生存意志论”或“生命意志论”。

这种非理性主义的生存意志论在人生观上的推演便是悲观主义。

浅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

浅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

浅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叔本华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以其极具悲观主义的哲学理论而闻名于世。

他的著作《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对哲学和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提出了人生痛苦解脱观,其思想对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本文将就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展开浅论。

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痛苦的,而痛苦的根源在于“意志”。

他认为,意志是维持生命并驱使人们不断追求生存和繁衍的原动力,这种意志却不可遏制地导致了人们的痛苦。

人们不断地追求欲望,而欲望的满足却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叔本华认为,这种无休止的欲望追求只会让人们更加痛苦和不满,而真正的解脱来自于对意志的超越。

在叔本华看来,要真正解脱自己,就需要放弃对欲望和世俗欢乐的追求,而是去追求超越欲望和世俗的境界。

他认为,真正的智慧是能够远离欲望和痛苦,超越生死,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这种超脱是通过思考和自省来实现的,只有按照智慧的方式来生活,才能摆脱痛苦的困扰。

叔本华还提出了“痛苦的审美观”。

他认为,艺术是人们超越痛苦的一种方式,因为艺术能够让人们跳出日常生活,超越现实的限制,进入一种纯粹的审美境界,从而使人们忘记生活中的苦难。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超越现实世界的精神抚慰,能够让人们在痛苦中找到慰藉和解脱。

在叔本华的哲学体系中,宗教也扮演了一种解脱痛苦的重要角色。

他认为,宗教是一种超越个人欲望和生死的信仰体系,能够让人们在面对痛苦和绝望时找到精神的支持和安慰。

但叔本华同时也批判了宗教对于痛苦的否认和逃避,他认为真正的解脱来自于对现实的接受和坦然面对。

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解脱观是一种极具悲观主义色彩的哲学理论,他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痛苦的,而解脱则是通过超越欲望和意志的束缚,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对于叔本华的这一观点,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批评。

有人认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过于极端,他忽略了人生中美好的一面,而且对于解脱的方式也并不适用于所有人。

叔本华的思想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重要的启发,让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反思人生的意义和幸福的真正来源。

叔本华和尼采论艺术与人生

叔本华和尼采论艺术与人生

叔本华和尼采论艺术与人生德国哲学家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都是19世纪欧洲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们的思想涉及到许多方面,其中包括艺术与人生的关系。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叔本华和尼采如何看待艺术与人生的,并分析他们的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艺术与人生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哲学思考的重要问题。

叔本华和尼采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叔本华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超越,是人类摆脱意志束缚的途径,而尼采则强调艺术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认为艺术可以改变人的生命状态。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指出,艺术是一种独立的表象,与意志无关。

他认为,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过程是人类从意志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的一种方式。

与此相反,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强调了艺术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他指出,艺术可以给人们带来一种全新的生命体验,使人们重新认识到生命的价值。

叔本华认为,艺术提供了一种从意志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的途径,他认为,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过程可以让人暂时忘记自身的烦恼,进入一种纯粹的审美状态。

而尼采则认为,艺术可以赋予人们一种新的生命体验,他强调了艺术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在他看来,艺术可以给人们带来一种强烈的生命感和力量感,使人们重新认识到生命的价值。

本文通过分析叔本华和尼采的思想,探讨了艺术与人生之间的。

叔本华认为艺术是一种独立的表象,与意志无关,尼采则强调了艺术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虽然他们的观点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将艺术视为人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思想中汲取启示,重新审视艺术与人生的关系。

叔本华和尼采的思想提醒我们,艺术是一种超越现实的途径。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容易陷入物质追求和功利主义中,而忽略内心的精神需求。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我们可以超越现实世界的限制,开拓思维和想象力,挖掘内心深处的情感。

他们认为艺术对人的生命具有深刻影响。

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观

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观
注释: [1][2][3][4][5]叔本华著.王成译.悲观论集.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3 页、1 页、4 页、 6 页、7 页 [6]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5.11 页
作者简介:吴奕菲,安徽大学哲学了极大的 人的一生?“我们观察世界,见事事处处, 乐多少来进行度量,而应以脱离苦恼的限
震撼,挑战着资本主义原有的政治、经济、 都充满痛苦,都源于生活本身之需要,且 度——亦即脱离积极的恶式的限度来度
文化体系。在新旧体系的转折期,叔本华 不可分离,真可谓毫无意义可言,不合于 量。”由于叔本华认为人的痛苦多于快乐,
电影结束后作为审美主体的我们又回到了现实世界作为生命个体演绎着自己的人生故事与现实发生关系与他物发生关系与命运进行争斗为实现自己的愿望欲望而活在叔本华所说的痛苦再解释禁欲之路究竟指的是什么单就字面上来看永久的解脱方式就是彻底地否定生命
40
美学随笔
论叔本华的人生痛苦观
文 / 吴奕菲
叔本华认为,痛苦是人生的本质,是由于欲望造成的。要摆脱痛苦,只在审美的 人类的大喜大悲,动物的快乐就简单得多
叔本华对于人生痛苦的看法对尼采的 影响非常大,然后,尼采把叔本华的痛苦 学说加以发展,建立了“超人哲学”。他 认为既然痛苦随意识的明了程度而扩大, 那有学识的人就会比无学识的人更痛苦, 而天才也比普通智商的人更痛苦,那么就 必须以小的痛苦缓减大的痛苦,天才在肯 定自我的同时也就有权利牺牲一切普通 人。
本华遭受到严重的打击和巨大的痛苦,也 后,随着新鲜感和兴奋心理的逐渐消失, 历程来看,“相当的忧患、痛苦、烦恼,对
使他对痛苦有了更深刻的体验。这种生活 欲望满足后的快乐也会逐渐消失,随之而 于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3],

尼采与叔本华的异同

尼采与叔本华的异同

尼采与叔本华的异同共同点:1.二人都肯定意志的作用,认为人是主体存在的人,是意志支配的人,“我”的意志高于一切,世界因我的意志才得以被认识,被实践,“我”也因意志而存在,“我”就是意志的存在。

二人都将认识的视野放在自我意志方面,因而在伦理道德的世界进行探索;2.都是非理性的认识论,认为不能用理性思维去认识生存意志,意志高于理性;3.都推崇艺术,都认识艺术是意志显现的途径,使人达到忘我境界,与意志融合;4.都追求超凡脱俗的永恒之路,认为唯有意志世界才是真正的现实世界,相信意志世界的永恒并不懈追求之,5.都区分了人的等级,认为人有高低之分。

区别:1. 叔本华陷入非理性的宿命论和悲观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生存意志的冲动,人生就是苦难,世界就是地狱,人就是恶魔,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

而尼采是个人主义和崇尚自由的典型,歌颂酒神精神,热情颂扬作为人残忍本能的强力意志,要求重估一切道德,建立主人道德,追求超人状态,批判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他曾经在其著作中讥讽悲观主义的哼唧强调,嘲讽厌世主义的做作愚蠢。

2. 叔本华自称崇尚天欲天求,否定世人的各种纷争;尼采却肯定人的“欲望”,认为欲望与怒火都是显性的情绪表达,展现了人的意志与活力,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相比宽容与同情是一种高尚的表达。

3. 叔本华将人分为三个层次:具有共同人性的群体,具有个性的个体,具有天才的人;而尼采将人分为:弱者,强者,超人。

4. 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生存意志,尼采认为人生的本质是强力意志。

5. 叔本华提倡禁欲;尼采反对禁欲,认为禁欲是弱者病态的复仇。

6. 叔本华认为,永恒的解脱是彻底否认生存意志,彻底禁欲,甚至断绝生命之源;尼采认为,永恒是不断显现强力意志的生命力。

尼采和叔本华的人生观比较

尼采和叔本华的人生观比较

叔本华和尼采的人生观唯意志主义是一种把人的意志绝对化,神秘化,把意志看成是宇宙的本原和万物的本质,认为意志高于理性的唯心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哲学学说,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的开创性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

叔本华,是意志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他是一个反理性主义的思想家,也是一个极端的悲观主义者。

唯我主义的唯心论,唯意志论的哲学构架,反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构成了其哲学思想的全部。

他就是从唯意志论和和反理性主义走向了悲观主义的人生观。

尼采,是著名的意志主义哲学家,其哲学是直接从叔本华的哲学出发的,他深受叔本华哲学的影响,但他反对叔本华否定生命意志的悲观遁世思想,不过并不否定人生是痛苦和无意义的论断。

在他看来,“人生是多灾难的,而且常常是无意义的”①,这使人生陷于难以忍受的痛苦之中,人生就是恐怖的“苦海”。

二者的人生观都带有悲观主义的色彩。

其最大的不同是叔本华的人生观是消极悲观的人生观,尼采的人生观是积极悲观的人生观。

尼采人生观是叔本华人生观的发展。

一叔本华的人生观是一片悲天悯人、爱莫能助的凄凉景象,他把人等同于动物和其它万物;把意志、欲望和激情看作是人的本质;他认为意志就是不能遏止的盲目冲动,就是欲求,它所欲求的就是生命,一是维持自己的生存,二是繁衍后代。

他说:“意志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

”所以又把意志称为生命意志,而生命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

因为一切欲求都是由于缺乏,由于对自己现状的不满,一天不能得到满足,就痛苦一天。

欲望是无穷的,而满足是有限的。

欲求永远只是象丢给乞丐的施舍一样,今天维持了乞丐的生命,以便明天延长他的痛苦。

今天消除一种痛苦,明天会有千百种痛苦接踵而至,如性欲、狂热的爱情、嫉妒、仇恨、恐惧、好名、爱财、疾病等,意志发展越高,痛苦就越显著。

知识的发展也不能解决痛苦,反而会带来更大的痛苦,所以越有知识就越痛苦。

他也把人生比喻为一种苦难,一种原罪,一场悲剧,每个人都是这场悲剧中命中注定的悲剧演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痛苦到超越——叔本华与尼采人生观浅析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 李 婕[摘 要]本文从叔本华和尼采的人生哲学思想出发,围绕三大部分展开论述,即“人生观起始:痛苦人生”、“人生观方向:解脱与超越”、“人生观思考:从痛苦到超越”,试图对他们如何剖析人生、解决人生问题方面作一定的比较和探析,并通过分析指出:叔本华是达观主义者,而尼采则是本质上的悲观主义者。

[关键词]痛苦人生 生命意志 解脱与超越 达观 悲观 作为非理性主义的开山鼻祖以及唯意志主义的奠基者,叔本华与尼采的哲学思想带给人们深远的影响。

正是他们拉开了正视人生、关注人和人的意志的哲学研究的序幕,开始从全新的视角去挖掘人内心的东西,是继往开来的。

本文试图对他们如何思考人生、解决人生问题方面作一定的比较和探析,进而抛砖引玉,得到一点启示。

一、人生观起始:痛苦人生(一)开启痛苦之门叔本华关于人生问题的基本理论态度是从意志主义出发来说明的。

他认为,意志是世界的终极现实、自在之物,一切现象包括个体生命都是意志的客体化,即表象。

叔本华的意志即为生命意志,它是人的本能冲动、渴望和欲求,其基本特点就是求生存、繁衍。

个人接受这种盲目又不可遏止的生命冲动的驱使,不断地产生了欲求。

欲求意味着欠缺,欠缺意味着痛苦。

无限的生命意志在有限的个人身上必然得不到满足,人生的痛苦就这样产生。

人生固然痛苦,但是它不是罪恶,它是意志的必然。

因为肉体是意志的载体,痛苦是人存在的内容,没有痛苦,无以显示人之为人的实存。

叔本华描述到:“意志是琴弦,对意志的阻扰和妨碍是弦的振动,知识是音板,而痛苦则是声音。

”[1]应该允许意志左冲右突,让人生充满痛苦,就如好钢是在沸腾的火炉里打炼出来的。

总之,人的本质便是一个饥饿的意志,产生永不满足的欲望,一切生命在本质上是痛苦的。

而痛苦也是一种“神圣的力量”,是“解毒剂”。

未曾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悟人生。

(二)痛苦再认识尼采的人生观起点深受着叔本华痛苦观的影响,他曾高度赞扬叔本华哲学像一面镜子,使他透过“虚幻”的现象,看到了人生的真实世界。

尼采在致友人P.托伊生的信中讲到:“他让我有勇气并自由地面对人生,因为我的脚发现了结实的地盘。

”叔本华对尼采的影响可窥一斑。

尼采认同叔本华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承认人生的痛苦,认为这是真实深刻的,并强调叔本华所提出的痛苦对人生的重大意义,强调痛苦是生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没有痛苦的人生不是真实的人生。

尼采最初是以人生悲剧这一概念来代表痛苦的含义的。

人生本质上是受意志控制的,这必然地表现为人生的悲剧性。

尼采又认为,总体上看,悲剧性是命中注定的、不可更改的,但这并不能排除个体通过生命的创造性活动给予人生某种意义。

人生不能回避痛苦,我们却能在痛苦中感受到生命的欢快。

但应指出,在痛苦中感受欢快,两者不是处在同一层次上的,痛苦是本质的,它根植于意志。

尼采给“痛苦”人生注入了生机,给其人生观抹上了几许“乐观”的色彩;但又无法摆脱叔本华影响,用悲剧说明人生,肯定痛苦,根本上是悲观的。

二、人生观方向:解脱与超越两位哲学家在解释与描绘了人生的痛苦以后,开始思考如何解脱和超越这样的人生。

(一)达者之境叔本华承认的意志是一种生命意志。

生命意志的肯定是痛苦的源泉。

所以人生的出路在于否定生命意志。

首先,自杀不是解脱之路。

叔本华认为:生命意志的否定,不是说要消灭肉体(自杀或患精神病)来达到,因为这只能得到更大的痛苦。

它是世俗世界中具有健全思维的人所采取的最疯狂的行为。

自杀说明无法承受生存的痛苦,反之便是对生命意志的肯定,是愚蠢的。

自杀仅仅中止了生命,并不能因此而中止了欲望。

生命意志在这种状态下表现为死的欲望。

个人即使自杀,意志仍然会在种族中存在,痛苦依然存在。

总之,自杀完全是无目的和无意义的行为。

其次,研究哲学以限制意志。

叔本华也试图从人的主体认识的角度寻找。

认为:认识会加深痛苦程度,认识与痛苦成正比;但另一方面,当人们对痛苦的相应认识以及对痛苦原因的直观理解得到高度明确时,便可以看清一些生命的本质,冷静地去观察虚假的表象世界,然后自觉放弃无尽的挣扎,从中限制生命意志带来的痛苦,在心灵深处达到一种超然的飞升。

但哲学的方式不具有普遍性,只有少数哲学家才可能做到。

另外,艺术直观达到自失境界。

叔本华认为:当进行艺术创作与欣赏时,艺术家与观赏者的注意力会不再集中于欲求,而沉浸在了艺术对象当中,这种审美境界,叔本华称为“自失”。

一个为贫困或为情欲所折磨的人,只要放眼一览大自然,就会达到内心的平衡和怡悦,从而摆脱痛苦煎熬,不论你身在何处,这种状态即审美的快感。

但是艺术只是在瞬间把我们从痛苦人生中解脱一会儿。

最后,在印度,叔本华欣喜地发现了一条其最为欣赏的出路,即“涅般木”。

即信仰宗教(尤其是佛教)以达到人生最高境界“涅般木”。

无论是学习哲学,还是艺术审美,均有一定的对象限制,而且只是暂时的缓解,要得到永久的解脱,就必须是生命意志自我扬弃。

印度佛教中,涅般木词根为无,意思是解脱世界无烦恼,无法言说,无法界定。

[2]佛教里的无不是绝对的无,是相对的,是一种视而不见、自觉放弃、不为所动的超然。

叔本华基于佛教教义,认为涅般木是一种在参透表象世界、看清万物的痛苦、意识到宇宙只是意志的幻像之后,让自己身处其中,冷静、清晰地发现、观察这些幻像,从而自觉地放弃各种欲望,不受意志控制,最终获得一种解脱,感到由衷的欢快,进入达者之境界。

在那里,没有生存与死亡之别,是一个极妙的无的境界,一切意欲都彻底泯灭,绝无所求,无所求便无所缺,也就无所谓痛苦与苦难了,随之而来的便是心境平和,怡然自得。

叔本华还具体指出,在实现“涅般木”的过程中,应当禁锢自己的欲望,甘于痛苦,以达到无我的超然。

即:一方面,清心寡欲。

尤其是自愿的完全没有动机的放弃性冲动,这是生命意志否定的第一步。

另一面,对外界所降临的苦难,要统统表示接受。

痛苦是个净化炉。

人在痛苦的火炉里经过不断的煎熬后,会转向内心世界的苦思冥想,并真正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最后,自觉放弃过去以最大激情去追求的东西,对诱惑视而不见,达到无欲无求。

总之,叔本华在如何摆脱痛苦的探求中,找到了一条“涅般木”之路,从中取得了“洞悟一切、豁达超然”的人生态度,虽然不是积极乐观,但不失为我们提供了为人处事上的启发和警醒。

(二)超越之路意志是世界的本质,如何超越意志带来的痛苦呢。

尼采认为—79—摆脱仅在意志活动之外去看待意志,而超越则是在意志活动之中去体验意志本身。

首先,肯定悲剧艺术,倡导酒神精神。

以审美的态度看待人生,那么人生就是一种悲剧艺术。

人生苦难,然而人在与这些苦难抗争中,会感到生命的力量,体尝生命的快乐。

这就是人生的悲剧美。

尼采认为悲剧的实质是根植于人性之中的两种精神——日神(阿波罗)与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对立和冲突。

前者代表静穆的美,是人以冷静的理智观察世界的态度;后者代表生命力,是人创造世界创造人生的生生不息的力量。

理性和生命力合而为一,就达到了悲剧艺术的最高形态。

他曾自称为“酒神哲学家”。

他创造酒神来超越生命的苦恼,让人们陶醉在酒神的境界里。

酒神精神的本意就是在抗争苦难中肯定人生,连同其所包含的痛苦与快乐,体尝人生的悲剧美。

但在悲剧艺术中,可以感受到“对酒当歌”的豪情背后,似乎总有挥之不去“借酒消愁”的影子。

面对苦难人生,尼采能做的也只是用悲剧艺术来慰藉生命,而生命中的苦依然是生命存在的必然。

尼采沉醉其中,或者已醒,却只能将梦继续,因为他没有更好的答案。

他的傲骨里总摆脱不了悲观色彩。

酒神在“狂妄”过后,人们会发现人生仍然没有方向。

其次,肯定权力意志,提出超人学说。

尼采抛弃叔本华对于生命意志的否定,从审美的视角上肯定了生命意志,用酒神精神来倡导一种超越痛苦的人生态度。

认为生命意志那是一种永恒的力量,个体生命的毁灭总是伴随着生命整体的再生,生命之泉源源不断。

进而把叔本华的生命意志改造成为权力意志。

“权力意志作为世界之本体,还具有超越性。

它追求的不是生命本身,不是满足生命的种种欲望,而是超越于求生之上的生命力(创造力)的张扬与冲盈。

”[3]权力意志不仅求生存,还要求权力、求征服、求侵占,以充分释放自己的力量。

生命的本质在于不断自我超越。

于是,尼采创造了“超人”,他是有着酒神精神、健全生命本能、旺盛的强力意志、独特个性、生之欢乐的人,他是超越一切传统道德规范、处于善恶之彼岸、自树价值尺度的创造者,不为现代文明所累的未来王子。

超人说,确实能给人们的奋斗与超越带来许多积极的意义和目标。

但尼采指出:超人只是一个形象,不存在任何地方,还从不曾有过一个超人。

况且就连超人是什么样的,尼采也只是用了一些象征性的比喻罢了。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描述到,那些先后来到山洞的高贵的客人们算得上是佼佼者了,但他们还只不过是用来制造‘超人’的砖瓦。

这里又再次透露出尼采的悲观主义隐哀——悲观中的激昂、兴奋中的绝望。

三、人生观思考:从痛苦到超越(一)悲观的基调与达观的思想实质叔本华在确立了“生命意志”之后,深刻地指出了人生是充满痛苦的。

由于人的本性就是欲求与挣扎,每个人都为求得自己的欲望的满足而挣扎。

这就使人类社会是一个贪欲横流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彼此吞噬,充斥着暴力、罪恶、仇恨,痛苦是经常的,幸福是短暂的。

叔本华人生观的渗透着悲观基调。

但是读叔本华的书,并没有产生绝望,反而有一种清醒之后的豁达。

有时,人需要一些逆反的触动,也许才能获得更深刻的认识与警醒。

罗素曾评价说,把叔本华的痛苦观作为一种解毒剂是有用的。

[4]叔本华自己也说,“悲剧不是目的,只是手段”,[5]即对人生痛苦本质的认识是参透人生达到精神高扬的手段。

而且,叔本华在寻找出路时,所提倡的人生态度,却能使人深深体会到一种超然的达观。

首先,从宗教所具有的广泛的影响力来看,选择宗教的道路是较好的,只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都是提倡忍受现世而寄希望于来世的,这不能使人的精神飞扬,只能使人在等待“弥赛亚”的过程中更为痛苦并苦苦挣扎,这种宗教必须彻底批判和摒弃。

而只有佛教,教人正视现世,从心灵深处把人从尘世的虚假表象中解脱出来,达到空的境界,最终达到“涅般木”的境界。

这是一种绝对的飞升,也是对现世纷争的绝对的超然,当然是一种达观主义。

只是有许多人在理解佛教的本质上更多的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从而片面地理解了“空”和“无”的界定,认为是绝对的虚空,并由此错误地把叔本华看成是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

其次,生活在这样纷乱复杂、充满诱惑的大千世界里,人们心态躁动、急功近利,叔本华的“解毒剂”是不无裨益的。

认识到钱财、权力、职位、名誉等等只是过眼烟云的虚幻表象,看清是非、真假,参透人生,寻找埋藏在深处的人生真谛,从而不被种种表象所蒙蔽,修身养心,淡泊世俗,摆脱凡世的纷争,不为生命意志的无穷欲求所累,自然能获得一份超凡脱俗的心境,那时便可以超脱地来旁观世态炎凉,最终进入“涅般木”的达观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