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教研组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内容: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文言文
备课时间:2018年9月27日
主备教师:
参备人员:语文组全体教师
研讨时间:第三周星期二下午两点半
研讨地点:行政会议室
教材分析:
这个单元精选3篇古代叙事散文,或记当时政治外交上的刀光剑影,或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个性鲜明,语言简练凝重,都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

学习这些篇目,有利于学生了解古代文化成果,丰厚古文化积淀,学习古代杰出人物的才华和品德,汲取民族智慧,激发学生走近古代文学的兴趣,提高阅读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施教过程中,要结合新课程标准,学生的阅读鉴赏基础,高考命题趋势,合理确定教学重点、教学方式及教学时间,努力遵循“激趣为先,教为引导,学为主体,互动探究,自主生成的教学原则”,帮助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鉴赏习惯,为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战国策》《史记》等史书体例、作者、内容及文史价值。

2.积累文言文中的常见常考的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多义词等实词;重视辨析高考考纲中要求掌握的18个常用虚词的意义、用法;学会辨析文言文中的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并能运用有关常识规范翻译文句。

3.能够根据课题中的关键词理清文脉,概括要点;赏析精彩语段,明确古代散文的叙事特点并借鉴其出色的艺术技巧。

4.学会知人论世,客观公正地评价人物形象,汲取他们的智慧,学习他们的品德。

教学重点:
1.落实重点字词句。

2.评析人物形象——烛之武、荆轲、刘邦、项羽。

教学难点(赏析语段):
1.《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出色的辞令艺术。

2.《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中“对比映衬”的艺术效果。

3.《鸿门宴》:赏析“烘云托月”(描写人物的手法)的艺术效果。

课时安排及教学内容:
1.《烛之武退秦师》: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介绍《左传》及故事背景,引导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归纳字词、评析人物、赏析辞令艺术。

2.《荆轲刺秦王》:四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介绍《战国策》及背景故事,疏通1——3段文意,归纳字词,概括情节。

第二课时疏通4——11段文意,归纳字词,概括情节。

第三课时疏通12——18段文意,归纳字词,概括情节。

第四课时评析荆轲这一形象,赏析“对比映衬”手法。

3.《鸿门宴》:四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了解《史记》作品作者,明确背景资料,疏通1——2段文意,归纳字词。

第二课时疏通3——4段文意,归纳字词,拟写情节提纲。

第三课时疏通5——7段文意,归纳字词,拟写情节提纲。

第四课时分析刘、项性格,赏析“烘云托月”的写法。

教学方法:
导入课题: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言之辩胜于九鼎之宝”、“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鸿门宴”等历史典故导入文本学习,扩大视野,激发兴趣。

背景资料:利用课件展示(包括文字和地图)。

疏通文意:播放朗读录音,提示停顿、重音、语气语调,强化诵读,形成语感,预习质疑,互动探究,重点点拨。

分析人物及赏析写作手法:教师设疑引导,学生交流评析,生成结论。

问题如下:
1.说说《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是如何成功退师的?精读第三段探讨问题。

2.《荆轲刺秦王》中荆轲是如何谋划行刺的?从中表现了荆轲的什么特点?
3.《鸿门宴》刘邦为什么能在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化险为夷?请结合人物性格加以分析。

作业设置:
1.完成《立体设计》中的课时作业,单元教学结束后进行单元测试。

2.结合学过的三篇文本,写一次小作文,题为《走进史书,看古代英雄》。

高一语文教研组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内容: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
备课时间:2014年10月23日
主备教师:
参备人员:语文组全体教师
研讨时间:第五周星期二下午两点半
研讨地点:行政会议室
一、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结合当前的素质教育实际,把过去只注重教师讲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成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从而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落实“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

二、单元总体设计
(一)分析教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中国现当代写人记事的散文,共三篇文章。

这三篇文章都是回忆性、纪念性的文章,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写悲惨之事,抒伤感之情,如《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另一类是写名人之事,抒赞颂之情,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这些散文描写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物,作者描摹他们的音容笑貌,叙述他们的行为事迹,字里行间融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

(二)单元目标
1、了解写人记事类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2、理清文章思路,注意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3、抓住细节,分析总结人物的个性。

4、品味写人记事散文的语言,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单元重点
1、掌握理清思路的方法,学会梳理文脉。

2、赏析散文语言,掌握语言赏析方法。

3、赏析写人技巧,如刻画人物外貌,描写人物心理等。

4、赏析叙事技巧,如详略安排,叙述次序等。

(四)单元难点
1、学会品文:抓细节、理线索、品情味、学语言、悟写法等。

2、学会品人:抓性格品质、抓外貌言行、抓内心世界、抓时代背景等。

(五)单元课时
《记念刘和珍君》3课时
《小狗包弟》2课时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1课时
(六)单元教法
朗读法、圈点批注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
二、分课设计
7、《记念刘和珍君》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整体感知。

2、深入理解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背诵课文2、4节。

(二)教学重点
把握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关键词句含义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引导法、探究法、朗读法
(五)课时安排
3课时
(六)教学设想
本课有题目切入,课题是《记念刘和珍君》,刘和珍是谁?引导学生去看注释。

文中纪念了刘和珍君的哪些事?引导学生去找文中关于刘和珍的记叙和描写的内容。

找出后再引导,这部分内容占篇幅不多,也就是此文记叙这种表达方式用得不多,那么其他内容运用的表达方式又是什么?
学生就会明白是议论和抒情。

再引导,你能不能以第四节为例,说说作者如何实现叙事、议论、抒情完美统一的?学生合作探究,教师适当点拨。

从刚才所找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怎样一位青年?这样的青年,为什么而死?
她的死说明了什么?明确:当时社会黑暗,反动政府凶残卑劣,反动文人卑鄙无耻。

找出表现这方面内容的具体句子。

作者写此文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作者对刘和珍的死怎样评价?
文章标题是《记念刘和珍君》,与一般纪念性文章比,此文有什么特点?明确:没有一般性纪念文章的对死者的详细介绍,它只写了和刘和珍交往的几次印象。

通观全文,作者的追忆,陈述烈士死难的意义,悲愤的情感交织融汇,构成了本文独特的表现形式。

8、《小狗包弟》
(一)教学目标
1、阅读文本,把握结构,学习以小见大的构思技巧。

2、品味文本,理解作者对包弟的感情变化,感悟作者勇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3、走出文本,联系作品,感受生活,认识自我。

(二)教学重点
理清思路;品味语言;感悟情感。

(三)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勇于解剖自我,勇于讲真话的精神。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圈点批注法、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流程
1、导入。

2、作者作品介绍。

3、检查预习情况。

4、总体把握。

(1)文章写了小狗包弟的什么?明确:小狗包弟的命运。

(2)从小狗包弟的命运和作者的叙述中你感受到什么或思考到什么?
明确:人类如狗(人被践踏),人不如狗(人性泯灭)。

(3)作者对包弟的感情如何?可以看出作者是怎样的人?文坛称巴金为“20世纪文坛
的良心”,从文中可看出吗?
5、理清思路
(1)文章在叙事方式、顺序安排上有何特点?
(2)你觉得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叙事的?
(3)文章写第一段有什么作用和好处?
6、概括要点
(1)文章第一段写了什么事?试用一句话概括。

(2)包弟悲剧的原因是什么?试概括。

(3)“我”为何摆脱不了煎熬?
7、理解语句
(1)“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如何理解?
(2)如何理解“满园的创伤”。

8、比较阅读
本文与《记念刘和珍君》在风格上的差异。

9、拓展延伸
(1)说说你学完课文后,思想上有什么收获?
(2)在写作上有什么启示?
10、课堂总结。

11、作业布置。

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梁实秋,梁启超)
2、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3、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二)教学重点
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三)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赏析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设想(一)
从文章最后一段入手,最后一段说梁先生是一个热心肠的人。

老师可以问:在这篇文章里似乎一点也看不到梁启超先生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好像没有看到他帮助人,可作者为什么说他是热心肠的人呢?这样让学生带问题看文章,展开探究活动。

七、教学设想(二)自读课
1、导入
2、整体把握:
(1)用一两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2)主要写了人物的什么特点?写得如何?
3、理清思路
4、要点分析
梁实秋的散文被公认为很简洁,试从本文中找出若干点来说明。

5、语言品味(课后练习一)
6、结束全文
六盘水市第八中学高二语文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备课内容: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
备课时间:2018年10月23日
主备教师:
参备人员:语文组全体教师
研讨时间:第三周星期二下午两点半
研讨地点:行政会议室
一、教材概述
这一单元学习古代写景记游的散文。

所选的三篇散文有魏晋散文,也有宋代散文。

从文体上看,有“序”“赋”“记”的区别,从写景,抒情,议论上看更是各领风骚。

但其共同特点在于,都以描写景物,记叙游赏经历为主,又都寓感情抒发,讲述道理于其中;这些作品都是将抒情,写景,记事,议论融为一体的;这些作品的语言都非常优美,读来琅琅上口。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一篇杰出的序文。

文章的前半部分写兰亭宴集的情景,是实写;后半部分是虚写,书法作者的感触。

作者从兰亭集会,联想到美好的事物转瞬就会成为过去,抒发了对生死的看法。

阅读时要注意体会文中所阐述的作者对宇宙人生的看法,理解文章写景,叙事,抒情的特点。

苏轼的《赤壁赋》与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文章先用传神之笔描述了秋夜赤壁的美好景色以及与客人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酣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吹奏的及其幽怨的洞箫声引起主客之间的问答,文章通过对明月江水变与不变的议论,表现了一种旷达开朗的胸襟和生活态度。

学习本文要熟读成诵,注重体会景,情,理交融和赋文精美的语言妙处。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不同于一般的游记,它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

文章先借托古人游览观赏往往有得,是因为“求思之深”得缘故,再以游山为喻,层层深入发挥,展开议论。

另一方面,作者又从“碑仆”联想到对传闻要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这也是作者所倡导的在学习中要深入思考,谨慎进取而不可浅尝辄止,人云亦云的学习态度。

文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事与后理紧密想扣,把深刻的道理谈得具体生动而又浅显易懂。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一)知识与技能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逐字逐句深刻理解文章内容。

2、结合语境弄懂词义,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及各种用法、文言句式,达到逐字逐句理解并翻译文章内容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文本的学习,培养自己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和基本方法。

仔细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和文章意境,在赏读的基础上多背诵。

2、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艺术技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审美情趣,挖掘写景游记散文中丰富的情感因素,与抒情主人公进行心灵的沟通。

2、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
1、朗读与背诵,文言知识的积累,文句的翻译。

2、赏析山水风物的自然之美与抒情议论的情理之美,感受品味优美语句。

3、理解文中作者对宇宙、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是本单元的学习难点。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指导法”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最有效的的方法。

诵读能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

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诵读指导,在课堂上营造尊重阅读的氛围,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必要时教师可以领读。

2、“课前预习法”
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利用早自习或课余时间完成预习目标:《名师一号》中作者介绍与写作背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弄懂文本的字面意思,难懂处作上标记;通过“熟读成诵”来理解文本;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上课前一定要检查预习目标的落实情况。

3、“重难点探究法”
文本字面内容的疏通:由于班级学生情况不同,可适当有针对性的选择探究形式,如程度好的班级可以边检查边让学生反馈,教师指导释疑补充,基础差的班级教师可采取边检查边串讲的方式进行。

尤其要重视一词多义、词语活用、文句翻译等文言基本要求的落实。

文本思想主题的讨论:对《兰亭集序》《赤壁赋》两篇课文中的生死观、人生态度的理解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建议要从积极乐观的角度来引领学生探讨,不宜花太多精力去旁征
博引、引经据典来讲透其中的哲理玄机。

文本价值意义的拓展:利用课堂练笔、即兴演讲、主题辩论等多种活动形式来引导学生关照自我人生,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与价值,教育他们要有高尚坚定的情趣节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建议
1、要求学生必须读懂散文的文字内容。

反复诵读、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尤其要注意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和积累,文句翻译要贯穿始终。

2、要求学生尽快养成学习文言文的好习惯:课前必须认真预习;重视课文注释;勤用、善用工具书;熟练的联系以往所学的课文和知识、坚持运用标注、旁批、卡片笔记等多种积累方法;尽量不看整篇课文的百花翻译;适量补充课外的文言作品阅读。

3、背诵要求一点都不能放松。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一些背诵方法:逐段击破法,句式联系法。

感情线索法,内容结合法,隔时回炉法……
4、文句翻译始终是落实的关键。

适度让学生掌握文句翻译的一些技巧方法、评分标准,如“六子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抓准重点词等。

建议采取多种落实巩固方法来督促学生重视文言文文句的翻译,如典型句子演板翻译、部分段落口头翻译、全篇文章书面翻译….
五、课时安排
《兰亭集序》3课时
《赤壁赋》3课时
《游褒禅山记》2课时
六、作业安排
1.《名师一号》要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尤其文言文应及时巩固,精练精讲。

2.作文训练要完成《出乎意料的一件事》的评讲以及回炉作文《疙瘩是怎样解开的》写作。

3.全年级统一完成一套《必修二》检测试题,时间另行通知。

六盘水市第八中学高二语文备课组集体备课参考教案
备课内容:近体诗六首
备课时间:2018年9月28日
主备教师:
参备人员:语文组全体教师
研讨时间:第三周星期二下午两点半
研讨地点:行政会议室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诗中作者所表现的情怀
2.欣赏诗歌中的艺术技巧,感受诗人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解决办法】
1.指导朗读,强化背诵。

建议学生课前熟读甚至背诵6首诗,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诗意,以便较快理解诗歌。

并在此阶段介绍近体诗: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

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

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五言律诗,杜甫的两首、李商隐的一首和陆游的一首是七言律诗,刘禹锡的一首是七言绝句。

五言诗读法:2/2/1或2/1/2。

七言诗读法2/2/2/1或2/2/1/2。

2.提出问题,重视体悟。

课上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

联想和想象是填补艺术空白、品赏意境的好办法,就这一点,教师在精读课上要做出示范。

3.补充史料,做好总结。

知人论世,有利于理解诗歌。

4.引导学生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走进作者
1.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
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

我们学习了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居易《琵琶行》,这节课我们学习王维的山水诗《山居秋暝》和李商隐的《锦瑟》。

2.知人论世
王维(699—759),字摩诘(为人好佛),太原人。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

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

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

二:诵读和品味
学生诵读,老师指导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山居秋暝》图及朗诵录音,营造欣赏氛围。

具有极高美学意味的理想景色,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

补充:《乐游园》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走进作者
1.导入: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界标,也是唐文学的转折点。

残酷的战争、苦难的环境磨练了一批文人,杜甫就是当时为国家、人民的哀乐而歌唱的诗人代表,正因如此,他的作品被称为“诗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圣”的两首名作《登高》和《蜀相》2.走进作者
详细见优秀教案P70-P71
3.解题
杜甫诗以律诗见长,
《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

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诗人怀才不遇,如今又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计窘迫。

登上高楼,个人悲怆与国家疾苦一齐涌上心头,他写下了这首诗。

四川原是古代蜀国的地方,公元二二一年刘备即帝位,史称蜀汉,而诸葛亮是蜀国的丞相,所以人们称他为蜀相。

生当安史之乱的杜甫,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热情,因此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十分推崇。

这首七律诗大约是在上元元年(760)的春天,诗人初谒诸葛亮祠时写下《蜀相》。

二、诵读与品味
1、学生朗读
诵读指导
《登高》诗中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抒发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感情。

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读时节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气氛。

颔联写远望所见,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二语要一气读出,“木”“江”二字要适当延长,有余韵。

颈联上句写长年飘泊之苦,“悲”“常”二字要重读;下句写老病孤愁,“病”“独”二字要重读,以加重悲苦情绪。

这一联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状况,由沉吟往事说到今日登台之举,基调是沉重的,宜缓缓读出。

尾联“艰难苦恨”一语紧承上联,而后以白发增多、酒杯新停轻轻结住全诗,含无限凄凉意于言外,应读得更加缓慢、沉重,让听者仔细体味诗人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态。

《蜀相》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游武侯祠之后写的,但诗题不作《题成都武侯祠》而作《蜀相》,是因为诗的主旨是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

读时须把握感伤、叹惋的基调。

“自”“空’’二字可以看出祠中的凄凉、冷落气氛——诗人的咏叹正是从这一联开始的,所以这两个字必须重读,而且要有感伤的情味。

全诗以“长使英雄泪满襟”作结,
含无限深意,这里说的“英雄”也包括诗人在内,要读得沉重一些,表现诗人壮志未酬的痛
苦心情。

2、师范读
3、明确诗歌内容
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1(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蜀相》前四句写蜀相祠堂的位置及周围的景色;后四句写诸葛亮的才能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史实,歌颂其丰功伟绩。

4、品读名句,严谨格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表现怎样的意境?(详见优秀教案P71)
[明确]
“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状景逼真,意境雄浑。

表现了诗人仰望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落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深沉地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怆意境。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诗人在看完巍巍殿宇、凛凛塑像之后,越发觉察到满院萋萋碧草,感受到数声呖呖黄鹂。

“自”、“空”二字最突出意境。

如今草不知为谁而绿,乃自绿,黄鹂不知为谁而鸣,乃空鸣,五百年来像诸葛亮这样鞠躬尽瘁的忠臣再也没有出现过,可那知人善任的国君又在哪里呢?此诗写出了寂寥冷落之境,表达了杜甫对武侯一片崇敬、仰慕的叹惋之情。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唱出了普天下壮志难酬者的心声。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大臣稷和契。

安史之乱中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又被“移官”华州,从此郁郁不得志。

因此,入蜀后他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

一千多年来,这个名句震撼着千千万万志士仁人的心。

宋朝抗金名将宗泽临终前诵读了这两个诗句,又大呼三声“渡河”,才离开了人世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此诗八句皆对。

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句中自对,如上句“天”
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人韵(哀)。

颔联、颈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无边”“不尽”和“万里”“百年”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三.探究与对话
《登高》一诗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表现了作者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