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病因病机探讨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__第2章第三节眩晕

中医内科学__第2章第三节眩晕

4.饮食不节
嗜酒肥甘,损伤脾胃,水湿内停,积 聚成痰,上扰清窍
5.跌扑损伤
头脑外伤,瘀血停滞,阻滞经脉, 气血不能上荣头目
二、病因病机
(二)病机
1.基本病机: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
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 清窍
2.病位:主要在脑(清窍),与肝、脾、
肾关系密切。
3.病性:虚、实
诊断
眩晕

一、概述
(一)定义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 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 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出现,统 称眩晕
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 船,旋转不定,站立困难,更重 者可见昏倒。
一、概述
(二)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西医学中的高血压、低血压、低 血糖、贫血梅尼埃综合征、椎-基底 动脉供血不足、神经衰弱等临床表 现以眩晕为主要症状者,可参照本 节辨证论。
及心脏情况
3. 辅助检查:
(2)、颈椎X线或颈椎CT、头颅多普勒了解椎-基 底动脉情况
(3)、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助于诊断是否为 梅尼埃综合征
(4)、血常规、血液检查,助于诊断是否为贫血
(二)病证鉴别
中风昏仆与眩晕之仆倒相似,且眩晕 可为中风病先兆,中风病以卒然昏仆, 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半身不遂, 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斜不遂为 特征,眩晕患者无半身不遂、昏扑不 省人事,口舌歪斜及舌强语謇等表现。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情志不遂
(1)暴怒伤肝,肝阳上亢,阳升风动
(2)长期抑郁,气郁不畅,化火损伤 肝阴,肝阳上亢
(3)肝火灼津,炼液为痰,肝阳夹痰 上扰
2.年高肾亏 (1)肾精亏虚,髓海不足,无以充 盈脑 (2)体虚多病,损伤肾精肾气 (3)房劳过度,损伤肾精

中医内科学课件-眩晕

中医内科学课件-眩晕

病例三
年轻女性,以阵发性眩晕为主 要症状。中药治疗取得了良好 的效果。
中医针灸治疗眩晕的原理
1
祛风定痛
针灸能调节气血循环,平衡阴阳,缓解眩晕症状。
2
理气开窍
通过刺激经络,针灸可以改善眩晕引起的疏通不畅问题。
3
调整脏腑功能
针灸可以调整五脏、六腑的功能,达到治疗眩晕的效果。
中药治疗眩晕的方剂和功效
四神汤
祛除风寒湿邪,舒筋活血,改善眩晕症状。
安宫牛黄丸
清热解毒,平肝定痛,缓解眩晕引起的头痛 症状。
保持平静心态。
预防和治疗。
晕。
眩晕的疾病防治常识注意事项
注意饮食
少食辛辣和刺激性食物,适 量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改善睡眠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养成 良好的睡眠习惯。
避免久坐
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容易引 发眩晕,起身活动有助于缓 解症状。
经典中医文献对眩晕的阐述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
中医内科学课件-眩晕
眩晕是一种常见病症,中医内科学对其有深入的认识。本课件将介绍眩晕的 定义、症状,以及中医对眩晕的分类和治疗方法。
眩晕的病因和病机
1 内因外因共同作用
眩晕的发生常与内部病理变化和外部刺激有关。
2 气血失调
中医认为,气血不足或郁滞可导致眩晕症状的出现。
3 脏腑功能失调
五脏、六腑的不协调运作可能导致眩晕的发生。
眩晕常见病症之一,需从五脏、六腑的角度进 行分析。
将眩晕与其他热病、寒病进行比较,探讨其病 因和病机。
提出补益治法,强调调理脏腑功能对眩晕的重 要性。
眩晕的病例分析与诊断
病例一
中年女性,以头晕耳鸣、眼花 为主要症状。经过针灸治疗, 症状明显好转。

眩晕病例讨论-V1

眩晕病例讨论-V1

眩晕病例讨论-V1正文:眩晕是指眼前景物旋转或自身旋转或倾斜,伴随头晕或耳鸣等恶心反应的症状。

虽然眩晕的发生率较高,但是许多人对于眩晕的了解却是有限的。

本文将以几例眩晕病例的讨论和整理为基础,介绍一些关于眩晕的现状、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一、眩晕的现状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全球约有1/3的成年人会经历一次或多次眩晕。

其中,老年人和女性较易发生。

在我国,眩晕的患病率也逐年上升,尤其是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群体中的眩晕患病率更是高达30%。

二、眩晕的发病机制眩晕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可以来源于多个方面,如内耳、神经、血管等。

最常见的原因是由于内耳的异常所引起,例如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BPPV)、内淋巴障碍、前庭神经功能失调等。

三、眩晕的诊断眩晕的诊断需要了解病史、询问症状、身体检查等。

在具体的诊断过程中,医生会通过听力测试、眼震检查、平衡测试等方式确定病因,并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

近年来,一些新的技术也逐渐应用于眩晕的诊断,如虚拟现实技术、眼动仪等,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四、眩晕的治疗眩晕的治疗与病因有关,根据病情不同,治疗方式也有所不同。

例如,对于BPPV患者,医生会进行适当的体位调整以解决眩晕问题;对于前庭神经功能失调患者,需要通过康复训练等方法进行治疗。

同时,一些药物也可以用于控制眩晕症状,如晕车药、抗晕动药等。

综上所述,眩晕虽然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了解和预防眩晕仍然是缺乏的。

因此,加强公众对于眩晕的了解和认识,对于预防和治疗眩晕症状都有积极的意义。

眩晕症的病因与缓解方法

眩晕症的病因与缓解方法

眩晕症的病因与缓解方法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它让人感到头晕目眩、站立不稳甚至有恶心的感觉。

而对于很多患者来说,他们并不了解眩晕的具体原因和如何缓解它。

本文将深入探讨眩晕症的病因以及一些有效缓解方法。

一、眩晕症的病因1. 平衡系统问题:平衡系统是指内耳、视觉和神经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建立起来保持身体平衡的机制。

然而,如果这个平衡系统出现了问题,就会导致眩晕的产生。

例如,内耳感受到不正确的动态信号时,中枢神经系统会误认为身体正在移动或旋转,引发眩晕。

2. 内耳问题:内耳是我们感知身体位置和运动姿势的关键部分。

当内耳中液体失衡或结构异常时,就会导致眩晕。

常见引起内耳问题导致眩晕的原因有耳源性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等。

3. 药物副作用:有些药物(如抗生素、抗组胺药物和解热镇痛药)的副作用可能导致眩晕。

这些药物会干扰中枢神经系统正常的刺激传导,引发眩晕症状。

4. 神经功能障碍: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也可以导致眩晕。

这是由于这些疾病影响了中枢神经系统对平衡感知的处理能力。

5. 心血管问题:心血管问题也是引起眩晕的原因之一。

当脑部供氧不足或者血压升高或降低时,就会出现眩晕的感觉。

二、眩晕症的缓解方法1. 生活方式改变:如果你患有频繁出现眩晕的问题,考虑改变生活方式可能会对缓解眩晕有所帮助。

例如,避免过度劳累、规律作息、加强锻炼以提高体质等都有助于改善眩晕症状。

2. 饮食调整:一些人的眩晕症状与饮食有关。

控制咖啡因和酒精的摄入量可能会缓解眩晕。

此外,保持血糖平衡也是重要的。

就餐时避免长时间空腹或过度进食,尽量选择低GI(升糖指数)食物。

3. 立即座位休息:当你感到头晕目眩时,立即找一个安全的地方坐下来,稍作休息。

这样可以减少眩晕感,并防止跌倒和受伤。

4. 视觉锻炼:视觉系统问题是导致眩晕的常见原因之一。

进行适度的视觉训练可以提高对运动和变化环境的适应能力,缓解眩晕症状。

眩晕的针灸治疗方法

眩晕的针灸治疗方法

眩晕的针灸治疗方法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会患上眩晕症,严重威胁着生命。

一旦出现眩晕症的现象,要及时到医院检查,找出病因后,采取适当的方法治疗,以免加重病情。

因为有些患者对西药的副作用有所忌讳,就采取中医针灸的方法治疗缓解。

下面就来分析一下眩晕症针灸治疗方法有哪些?一、眩晕的病因病机起因常与忧思恼怒、恣食厚味、劳伤过度和气血虚弱等有关。

归纳起来不外风、痰、虚三个方面。

风: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主动主升,凡忧郁恼怒,日久郁滞化火,风阳升动上扰清窍;或肾阴不足、肝阳上亢,发为眩晕。

痰:恣食肥甘,劳倦太过,伤于脾胃,健运失司,水谷精微不化,聚湿生痰,痰气交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发眩晕。

虚:气血亏虚:久病失血或劳心太过,或脾虚不能化生气血,气虚清阳不展,血虚脑失所荣,均可发生眩晕。

肾精不足:先天不足,久病伤肾,房劳太过,阴精亏耗,脑为髓海,肾精亏虚髓海不足,上下俱虚而发眩晕。

二、辨证论治1、风阳上扰主症: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急躁易怒,口苦多梦,舌红苔黄,脉弦。

分析:肝阳上亢,上冒巅顶,故发眩晕。

阳升则急躁易怒,火动扰心则多梦。

口苦苔黄是阳热炽内,脉弦为肝阳亢盛之征。

治则:平肝潜阳,滋水涵木。

处方:取足厥阴、少阳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酌用补法。

穴取风池、侠溪、太冲、行间、肝俞、肾俞。

方义:肝胆两经同为风木所寄,风池可疏泄在上之浮阳。

侠溪为胆经荥穴,可清泻上亢之阳。

太冲和行间为足厥阴原穴和荥穴,可疏肝解郁,平肝潜阳。

肝俞和肾俞用补法,滋阴潜阳。

随证选穴:耳鸣重加翳风,头胀痛甚加太阳。

2、痰浊上蒙主症: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恶心,痰多,神疲困倦,舌胖苔白腻,脉濡滑。

分析:痰浊阻中,清阳不升,头窍失养或痰蒙清阳均可致眩晕头重如蒙。

湿阻中焦,气机不利故胸闷恶心,痰多,神疲困倦。

舌胖苔白腻,脉濡滑均为痰湿内蕴之象。

治则:健脾和中,除湿涤痰。

处方:取足阳明、太阴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或平补平泻。

穴取头维、阴陵泉、丰隆、内关、中脘。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 眩晕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 眩晕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中医内科学】
第三节眩晕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患者感觉周围的事物在旋转或自己在旋转,伴随着头晕、恶心等症状。

中医认为眩晕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阳虚型眩晕:
阳虚型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头重脚轻、神疲乏力等症状。

常见的病因有脾胃虚弱、肾阳不足等。

治疗上应调理阳气,同时注意饮食调理,补充养分。

二、阴虚型眩晕:
阴虚型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手足心燥、口干咽燥等症状。

常见的病因有阴虚火旺、肝肾阴虚等。

治疗上应清热益阴,同时注意保持正常作息,避免过度劳累。

三、湿阻型眩晕:
湿阻型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胸闷、口苦、口黏等症状。

常见的病因有脾胃湿热、湿邪困阻等。

治疗上应祛湿化痰,调理脾胃,避免暴饮暴食。

四、痰浊型眩晕:
痰浊型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口苦黏腻等症状。

常见的病因有脾胃失调、痰湿阻络等。

治疗上应祛痰化痰,理气开窍,调理脾胃。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有关眩晕的相关病例研究报告、中医经典文献摘录等。

请参考附件获取更多详细信息。

法律名词及注释:
1.阳虚:指人体阳气不足的状态,表现为体力不足、疲乏无力等症状。

2.阴虚:指人体阴液不足的状态,表现为口干、咽干等症状。

3.湿阻:指湿气积聚在体内,影响体内气血流通的情况。

4.痰浊:指体内湿气积聚形成的痰液,表现为口苦、头晕目眩等症状。

中医内科学-眩晕

中医内科学-眩晕

不同症状
眩晕 中风
中风昏仆与眩晕之甚 仆倒者记忆空白、瞬间即清 者相似, 眩晕之甚者 ,无半身不遂及不省人事、 可以仆到。也有部分 口舌歪斜诸症。 中风病人, 以眩晕、 头痛为其先兆表现, 卒然昏仆, 不省人事, 口舌歪 故临证当注意中风与 斜, 半身不遂, 失语, 或不经昏 眩晕的区别与联系。 仆, 仅以呙僻不遂为特征。
可伴有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心悸心慌、面色苍白等表现。
眩晕重,病程短, 或突然发作, 视物旋转, 伴呕恶痰涎, 头痛, 面赤, 形体壮实者。 本方滋阴补肾, 填精补髓, 主治因肾精不足, 髓海失养而导致的眩晕。 脾胃虚弱 气血乏源
5.若血虚较甚, 面色晄白, 唇舌色淡者, 可加阿胶、紫河车粉( 冲服 );
中医内科学课件-眩晕
【概述】
一概念: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 晕是指头晕甚或 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 故统称为“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 重者如坐车船, 旋转不 定, 不能站立, 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 甚 则昏倒等症状。
二文献摘要:
(一)病名
眩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称之为“眩冒”。 (二)病因病机
➢ 病理因素:风、火、痰、瘀。 ➢ 病位:头窍, ➢ 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
肝乃风木之脏, 其性主动主升, 若肝肾阴亏, 水不涵术, 阴 不维阳, 阳亢于上, 或气火暴升, 上扰头目, 则发为眩晕。
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若脾胃虚弱, 气血亏虚, 清 窍失养, 或脾失健运, 痰浊中阻, 或风阳夹痰, 上扰清空, 均可 发为眩晕。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 ……甚则耳 鸣眩转”。
5、外邪致病
《灵枢·大惑论》中说:“故邪中于项, 因逢其身之 虚,…… 人于脑则脑转, 脑转则引目系急, 目系急则目 眩以转矣”。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 眩晕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 眩晕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中医内科学第三节眩晕中医世家1、眩晕的定义和分类1.1 定义眩晕是指一种感觉,患者感觉自己或周围物体在旋转或移动,常伴随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1.2 分类1.2.1 外感性眩晕:由感冒、中耳炎、鼻窦炎等引起的眩晕。

1.2.2 内因性眩晕:由内耳疾病、颈椎病等引起的眩晕。

1.2.3 情绪性眩晕:由情绪波动引起的眩晕。

1.2.4 高血压性眩晕:由高血压引起的眩晕。

1.2.5 药物性眩晕:由药物副作用引起的眩晕。

1.2.6 其他类型的眩晕:包括颅脑损伤、中风等引起的眩晕。

2、眩晕的病因与病机2.1 病因2.1.1 外感病邪侵袭:风热、风寒、风湿等邪气入侵体内引起眩晕。

2.1.2 内伤因素:肝肾不足、脑血供不足等内伤因素导致眩晕。

2.1.3 情绪因素:情绪波动导致眩晕。

2.1.4 高血压、颈椎病等其他病因。

2.2 病机2.2.1 风邪阻络:风邪侵袭头部经络,导致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眩晕。

2.2.2 脾肾阳虚:脾肾阳气不足,无法提供充足的气血供给,导致脑部功能障碍,出现眩晕。

2.2.3 情志失调:情绪波动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影响脑部正常功能,出现眩晕。

2.2.4 肝风内动: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使脑部功能紊乱,出现眩晕。

3、眩晕的临床表现3.1 自觉症状3.1.1 旋转感:患者感觉自己或周围物体在旋转。

3.1.2 头晕:患者感觉头部沉重、不稳。

3.1.3 恶心、呕吐:伴随眩晕出现恶心、呕吐症状。

3.1.4 视物模糊:视物模糊、眼前出现黑影等症状。

3.2 查体所见3.2.1 头晕:查体时观察到患者头晕、眼球震颤等现象。

3.2.2 视力异常:检查时发现患者视力下降,瞳孔反应迟钝等异常。

3.2.3 耳聋、耳鸣:患者可能出现耳聋、耳鸣症状。

4、眩晕的诊断与治疗4.1 诊断4.1.1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眩晕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

4.1.2 体格检查:包括观察患者的头晕程度、眼球震颤等。

中医内科学-眩晕

中医内科学-眩晕

2024/9/18
中医内科学 魏潇
17
四、预后转归
• 轻者------预后较好 • 重者------ 反复发作
中风 失明耳聋
2024/9/18
18
小结
1.眩晕的主要特征: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眩即眼花, 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2.眩晕的主要病机: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 痰、瘀扰乱清空。病位在脑(清窍),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3.眩晕的诊断要点:依据—主症;线索—临床特点+兼症;手段—现代检查。 4.眩晕的辨证要点:辨虚实;辨标本;辨脏腑。 5.眩晕的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10
三、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虚实:久(病程长)、弱(遇劳则发)、症虚(神疲乏力、 腰膝酸软);新(病程短)、壮(形体壮实)、症实(呕恶痰 涎、头痛面赤)
2.辨标本: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本;风火痰瘀为标 3.辨脏腑:肝、脾、肾之别
11
【治疗原则】
眩晕的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虚者:滋养肝肾,补益气血,填精生髓 实者:清肝泻火,镇肝息风,燥湿祛痰
证机概要:肝阳风火、上扰清窍。 3.治则: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4.方药:天麻钩藤饮: 天麻(9g) 钩藤(12g) 生决明(18g) 山栀 黄芩(各9g) 川 牛膝(12g) 杜仲 益母草 桑寄生 夜交藤 朱茯神(各9g)
[用法]水煎,分2次服。
方解: 本方证由肝肾不足,肝阳偏亢,生风化热所致。肝阳偏亢,风阳上扰,故头痛、眩晕;肝
6
【病因病机】 病机转化--变证 • 肝风夹痰火上蒙清窍,阻滞经络 • 突发气机逆乱,清窍暂闭或失养
中风 晕厥

《伤寒杂病论》论治眩晕探微

《伤寒杂病论》论治眩晕探微

《伤寒杂病论》论治眩晕探微眩晕是指头晕目眩,不稳定、晕倒或旋转等症状,是一种常见的病症。

《伤寒杂病论》作为中医药学经典,对于眩晕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有着深入的探讨和总结。

1. 病因病机(1)肝郁气滞或肝阳上亢:肝主筋,任督二脉起于肝,若肝气郁滞不畅,会导致经络不通而引起眩晕。

肝阳上亢也会导致头昏,宜清热降阳。

(2)脾虚湿阻:脾主运化,若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则会停留于身体组织间,造成肢体沉重、头晕目眩等症状。

(3)血虚风动:血虚则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造成气血亏虚,头晕目眩等症状。

风动则是因为在血虚的情况下,受外邪的影响,风邪妄动所致。

(4)脑、心、肾疾病:脑、心、肾三脏病变均会造成头晕目眩等症状。

2. 处方论治(1)柴胡汤:治肝郁气滞所致头晕目眩,伴有口苦等症状。

组成:柴胡、黄芩、半夏、人参、丹皮、生姜、大枣、甘草。

(3)四逆散:治因寒凝所致的头晕目眩,伴有手足逆冷等症状。

组成:炮姜、干姜、附子、甘草。

(5)天王补心丸:治治心脑血管疾病所致的头晕目眩症,伴随有心慌、失眠、健忘等症状。

组成:鹿茸、人参、熟地、当归、白术、陈皮、茯苓、枸杞、甘草、五味子、天麻。

3. 配合针灸治疗(1)风池穴:位于颈部,是大椎穴与膻中穴之间凹陷处,可清头眩、明目益智。

(2)太冲穴:位于足太阳经路上,内侧开大拇趾,可消除头痛、眩晕等症状。

(3)足三里穴:位于下肢外侧,当膝盖外侧1个横指处,可通气血、益脾胃。

(4)百会穴:位于头部顶部,当印堂中央,可明目开窍,清头目昏。

总之,中医将眩晕归结为寒热、虚实、内外诸因而导致的协调失衡,采用中药和针灸综合治疗可收到良好的疗效。

当然,饮食调理、加强体育锻炼等也是平衡身体,预防眩晕的重要手段。

中医关于“眩晕”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眩晕”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眩晕”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眩晕的发生主要与情志不遂、年老体弱、饮食不节、久病劳倦、跌仆坠损以及感受外邪等因素有关,内生风、痰、瘀、虚,以致风眩内动、清窍不宁或清阳不升、脑窍失养而突发眩晕。

一、病因1.情志不遂长期忧惠恼怒,肝气结,气郁化火,肝阴暗耗,风阳扰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

《临证指南医案·眩晕》华云按,“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头为六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

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甚则有昏厥跌仆之虞。

”2.年老体虚若年高肾精亏虚,不能生髓,无以充养于脑,或房事不节,阴精亏耗过甚,体虚多病,损伤肾精肾气,均可致肾精亏耗,髓海不足,而发眩晕3.饮食不节若平素嗜酒无度,暴饮是食,或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以致健运失司,水谷不化,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致清窍失养,而引发眩晕。

4.久病劳倦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失血之后,气随血耗,或忧思劳倦,损伤脾胃,暗耗气血。

气虚则清阳不升,血虚则清窍失养,皆可发生眩晕。

5.跌仆坠损素有跌仆坠损而致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瘀血停留,阻滞经脉,而使气血不能上荣于头目,清窍失养,而发眩晕。

此外,外感六淫之中,因“高颠之上,唯风可到”,风邪与寒、热、湿、燥等诸邪,皆可导致经脉运行失度,挛急异常,使清窍失养而发眩晕。

二、病机1.眩晕的基本病机包括虚实两端。

本虚为肝肾亏虚,气血亏虚,或髓海不足,清窍失养;标实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窍。

2.病位在脑窍,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肝乃风木之脏,其性主动主升,若肝肾阴亏,水不涵木,阴不维阳,阳亢于上,或气火暴升,上扰头目,则发为眩晕。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清窍失养,或脾失健运,痰浊中阻,或风阳夹痰,上扰清空,均可发为眩晕。

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肾精亏虚,髓海失充,或肝肾阴亏,水不涵木,阴不维阳,阳亢于上,亦可发为眩晕。

3.眩晕的病理因素主要有风、火、痰、瘀、虚。

眩晕的解剖、病理生理学基础

眩晕的解剖、病理生理学基础

眩晕的解剖、病理生理学基础1.引言1.1 概述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它给个体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眩晕被定义为一种感觉上的错觉,表现为周围环境的旋转、摇晃或自身的运动感。

眩晕可以是暂时的,也可以是长期的,严重的眩晕甚至会导致患者的行动能力受限。

眩晕是一个多因素的症状,其病因复杂且多样。

在眩晕症状中,与内耳和平衡系统相关的问题是最常见的原因,包括前庭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前庭神经病变、前庭神经元炎症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等。

此外,眩晕也可能与其他疾病如失血、心血管疾病、药物中毒等有关。

为了更好地理解眩晕的发生机制,研究者们对其病理生理学基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眩晕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涉及到大脑皮层、中枢神经系统以及内耳和前庭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当上述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出现异常时,都有可能引发眩晕症状。

本文将围绕眩晕的解剖和病理生理学基础展开探讨。

首先,我们会介绍眩晕的解剖结构,包括涉及到前庭系统的内耳和相关神经结构。

其次,我们将详细讨论眩晕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解释眩晕产生的机制以及不同病因引起的眩晕类型。

最后,我们将对目前关于眩晕的研究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对眩晕的解剖和病理生理学基础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眩晕的本质,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同时,这也为进一步研究眩晕的机制和病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本文将从眩晕的解剖和病理生理学基础两个方面来深入探讨眩晕这一常见症状。

首先,我们将在第2.1小节中介绍眩晕的解剖结构,包括内耳、视觉系统和平衡感受器等相关解剖结构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通过了解这些解剖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眩晕症状的发生机制。

接下来,在第2.2小节中,我们将探讨眩晕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具体而言,我们将详细介绍眩晕的产生与传导过程,包括感觉输入、传入神经通路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处理与调控等方面。

中医眩晕名词解释

中医眩晕名词解释

中医眩晕名词解释一、引言眩晕是指感觉到自己或周围的物体旋转、晃动、摇晃或不稳定的一种症状。

中医对眩晕的认识和解释与现代医学有所不同,本文将详细解释中医眩晕的相关名词,包括其定义、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和治疗方法等。

二、名词解释1. 眩晕眩晕是指一种感觉,患者感到头晕、眼花、站立不稳或房屋旋转等。

在中医理论中,眩晕多归属于“头痛”范畴,常常与脾胃虚寒、阳气不足、肝阳上亢等有关。

2. 内耳性眩晕内耳性眩晕是指由内耳病变引起的眩晕,是最常见的眩晕类型之一。

中医认为,内耳性眩晕主要与脑脉络的失衡、脾胃失调、肝阳上亢等因素有关。

3. 外伤性眩晕外伤性眩晕是指头部外伤后出现的眩晕症状。

中医认为,外伤性眩晕多与气血瘀滞、痰湿阻络等因素有关。

4. 老年性眩晕老年性眩晕是指老年人出现的眩晕症状。

中医认为,老年性眩晕主要与肾精亏损、阳气衰退、肝肾不足等因素有关。

三、病因与病机1. 脾胃虚寒脾胃虚寒是一种常见的病因,主要表现为消化功能减弱、胃气下陷等。

中医认为,脾胃虚寒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头部供血不足,从而引发眩晕症状。

2. 内耳病变内耳病变是导致内耳性眩晕的主要病因,常见的病变包括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等。

中医认为,内耳病变导致了气血流通的障碍,进而引发眩晕症状。

3. 头部外伤头部外伤是外伤性眩晕的主要原因之一,如脑震荡、颅骨骨折等。

中医认为,头部外伤会导致气血瘀滞,阻碍脑血供应,从而引发眩晕症状。

4. 肝阳上亢肝阳上亢是一种内源性因素,常见于肝火旺盛、阳气过盛的病人。

中医认为,肝阳上亢会扰动脑脉络的平衡,导致气血不畅,从而引起眩晕症状。

四、临床表现眩晕的临床表现多样,不同的眩晕类型有不同的特点。

根据中医的分类方法,眩晕可以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两大类。

1. 真性眩晕真性眩晕是指由内耳和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眩晕,患者常感到自己或周围的物体旋转、摇晃等。

常见的病因包括内耳炎、前庭神经元炎等。

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可以调理脾胃、益气养血、疏肝理气,从而缓解眩晕症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患者常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的旋转、摇晃或移动,有时还伴有恶心、呕吐、出汗、耳鸣等不适。

在中医内科学中,对眩晕的认识和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认为,眩晕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情志失调是一个重要的诱因。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或愤怒等不良情绪,容易导致肝气郁结。

肝郁化火,上扰头目,就可能引发眩晕。

其次,饮食不节也不容忽视。

过度饮酒、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

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聚湿生痰。

痰湿中阻,清阳不升,也会导致眩晕。

再者,劳倦过度,如长时间的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或房事不节,损伤肾精。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

肾精亏虚,髓海不足,不能濡养头目,同样会出现眩晕。

此外,外感风邪、跌扑损伤等因素也可能导致眩晕的发生。

从中医的辨证论治角度来看,眩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证型:肝阳上亢型:这类患者多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目胀痛,急躁易怒,口苦,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上应以平肝潜阳,清火息风为原则,常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气血亏虚型:常见症状为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㿠白,神疲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疗宜益气养血,健运脾胃,可用归脾汤加减。

肾精不足型:其特点为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为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多选用左归丸加减。

痰湿中阻型:此类患者的眩晕多伴有头重如裹,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疗以化痰祛湿,健脾和胃为主,常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瘀血阻窍型:主要表现为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治疗当以祛瘀生新,通窍活络为法,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

在治疗眩晕时,中医除了使用中药方剂,还会结合针灸、推拿等外治疗法。

例如,针灸常选取百会、风池、内关、太冲等穴位,通过针刺调节经络气血,以达到缓解眩晕的目的。

中医引起眩晕的常见原因

中医引起眩晕的常见原因

中医引起眩晕的常见原因中医引起眩晕的常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内脏病变:中医认为,眩晕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

例如,肝郁气滞可导致头晕目眩,血虚导致脑不足以及肾虚引发的眩晕等。

中医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恢复气血平衡,来改善眩晕症状。

2. 血压问题:中医认为,眩晕与血液循环有关,血液过多或不足都可能导致眩晕。

例如,中医认为阴虚火旺的体质容易出现眩晕,而寒湿凝滞的体质则易出现头昏眼花。

通过调理人体阴阳平衡,中医可以改善眩晕症状。

3. 颈椎问题:中医认为,颈椎病是导致眩晕的常见原因之一。

颈椎病引起颈部骨骼、肌肉、血管等结构的变化,导致颈动脉的受压或供血不足,从而出现眩晕症状。

中医通过手法治疗、穴位按摩等方法,可以改善颈椎问题,减轻眩晕。

4. 情志不平衡:中医认为,情志不平衡、精神紧张等心理问题是导致眩晕的重要原因之一。

情志不和可导致气机郁滞,从而引起眩晕症状。

中医通过调理情志,平衡情绪,可以改善眩晕症状。

5. 饮食不当:中医认为,饮食不当也是引起眩晕的原因之一。

例如,暴饮暴食、过食辛辣刺激物、不吃早餐等都可能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引发眩晕等症状。

中医通过调理饮食习惯,合理膳食安排,可以改善眩晕症状。

6. 外感风寒湿邪:中医认为,外感风寒湿邪侵袭人体,可导致气血循环不畅,从而引起眩晕。

例如,中医认为风邪入侵头部可导致头晕眼花;湿邪蕴结可导致头沉沉胀,头重脚轻等症状。

中医通过中药辨证施治,可以改善外感引起的眩晕症状。

总之,中医引起眩晕的常见原因主要包括脏腑病变、血压问题、颈椎问题、情志不平衡、饮食不当、外感风寒湿邪等。

中医通过调理脏腑功能,平衡阴阳平衡,调整情志以及合理饮食等方法,可以改善眩晕症状,恢复健康。

事实上,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眩晕的病因病机可能非常复杂,有些病人可能是由多种原因综合作用产生的,因此在临床中必须进行全面综合分析,确立辨证的依据,提高中医治疗眩晕的效果。

中医内科学——眩晕经典.ppt

中医内科学——眩晕经典.ppt

最新.课件
17
二、病证鉴别 1. 眩晕与中凤
病证 相同症状
不同症状
眩晕
中风昏仆与眩晕之甚 无半身不遂及不省人事、口
者相似, 眩晕之甚者 舌歪斜诸症。
可以仆到。也有部分
中风病人, 以眩晕、
中风
头痛为其先兆表现, 卒然昏仆, 不省人事, 口舌歪
故临证当注意中风与 斜, 半身不遂, 失语, 或不经昏
眩晕的区别与联系。 仆, 仅以外僻不遂为特征。
肝胆病证 眩晕
☆概述
目录:
☆病因病机
☆诊察要点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备要
最新.课件
2
【概述】
一概念: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 晕是指头晕甚或 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 故统称为“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 重者如坐车船, 旋转不 定, 不能站立, 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 甚 则昏倒等症状。
脾胃虚弱, 眩晕, 兼有纳呆、乏力、面色晄白等症 气血不足 状。
脾失健运, 眩晕, 兼见纳呆呕恶、头痛、苔腻诸症。 痰湿中阻
肾精不足 眩晕,多兼有腰酸腿软、耳鸣如蝉等症。
最新.课件
21
2. 辨标本虚实
虚证 实证
阴精亏虚
髓海空虚
脾胃虚弱
气虚清阳不升 气血乏源
血虚清窍失养
损伤脾胃
痰湿内生 痰阻中焦
清阳不升
瘀血停留 阻滞经脉 气血不能上荣
清 窍 扰 被
眩晕
清 窍 失 养
最新.课件
14
2、病机小结
➢ 病因:情志不遂、年高肾亏、病后体虚、饮食不节、 跌仆损伤
➢ 基本病理, 虚实两端。虚者为髓海不足, 或气血亏虚, 清窍失养; 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空。

眩晕的治疗方案研究进展

眩晕的治疗方案研究进展

眩晕的治疗方案研究进展✱摘要目的:探讨眩晕的治疗方案,以供临床参考。

方法:查阅国内外治疗有关眩晕治疗的相关文献,分析、归纳总结研究结果。

结果:中医内外治法结合西药对于治疗眩晕疗效较好,且复发概率较低。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效果显著,临床优势明显,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眩晕;治疗方案;研究进展1.眩晕的病因病机据研究发现,眩晕的研究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而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灵枢》中也曾两次提及,分别为其命名为“眩冒”“眩扑”等。

现代中医学者在沿袭古人的基础上,对于眩晕病因病机的理解有了继承与发扬。

眩晕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其病位在脑。

而其中,虚多指肝、脾、肾三脏虚损,实多指风、火、痰、瘀等实邪为患。

而上述这些因素既可单独出现又可相互夹杂,形成虚实夹杂之证[1]。

虚可致眩,即为阴虚,阳虚,气虚三者致眩。

阴虚致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可见眩晕与肝密切相关。

肝阴不足,虚火上炎,犯于头目则见眩晕。

临床常见肝肾亏虚导致的肝阳上亢型眩晕,肾阴亏虚无以养肝,肝阴不足,肝阳偏亢,上犯于脑窍则见肝阳上亢型眩晕。

阳虚致眩,临床常见脾肾阳虚并见证,脾虚则见水湿无从运化,肾虚则见周身不得温煦,使得寒湿更甚。

寒湿阻于中焦,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可见眩晕[2]。

气虚致眩,则✱【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20505181164558)Δ【通信作者】胡庆蓉,女,医师,研究方向:中医药。

E-mail:****************【作者简介】薛玉瑾,女,研究方向:中西医临床医学。

为气血亏虚清窍失养所见眩晕。

实者致眩,可见风火痰瘀阻滞气机,瘀阻脑窍,清窍失于濡养或瘀阻日久化热,上扰清窍而见眩晕。

因此可见眩晕分虚实两大类,彼此之间可相互夹杂,临床治疗需辨证分型,灵活掌握。

2.眩晕的辨证分型眩晕临床上常见肝阳上亢,痰湿中阻,肾精不足,气血亏虚四型。

根据四型的致病特点,而致患者的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

中医对眩晕的解释

中医对眩晕的解释

中医对眩晕的解释中医对眩晕的解释可以从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1. 病因:中医认为眩晕的病因可以分为外感与内伤两类。

(1) 外感:外感风寒、风热等邪气侵袭人体,导致阳气失和,经络脉络不畅,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眩晕症状。

(2) 内伤:内伤包括肝阳上亢、肝肾阴虚、脾胃虚弱、心脾失司等。

肝阳上亢指阴血不足,阳气上逆,扰动头目,导致头晕眼花;肝肾阴虚指肝肾阴血亏损,肝阳上亢,脑髓失养,引发头晕眩晕;脾胃虚弱指脾胃功能失调,气血不足,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心脾失司指心肺脾等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2. 病机:中医认为眩晕的病机主要涉及气滞、血瘀、痰浊等。

(1) 气滞:气滞指气机不畅,导致气血运行阻滞,以及经络不畅。

常见原因包括情志不畅、饮食不节、过劳等。

气滞可导致气血运行受阻,引发头晕、眩晕症状。

(2) 血瘀:血瘀指血液凝聚在经络中,不畅通运行。

常见原因有外伤、瘀血内阻等。

血瘀可导致脑供血不足,引发头晕、眩晕症状。

(3) 痰浊:痰浊指体内湿气积聚,经络不畅。

痰浊可导致脑部气血不畅,引发头晕、眩晕症状。

3. 治疗方法:中医治疗眩晕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疗法和中药汤剂等。

(1)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逍遥散、晕颠丸等。

逍遥散主要具有平肝清热、疏肝理气的功效,可用于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眩晕。

晕颠丸主要具有开窍醒脑、疏风活血的作用,适用于外感风邪引起的眩晕症状。

(2) 针灸疗法:常用的穴位有百会、风池、太阳等。

针刺百会可以清热养阴、平衡阴阳,适用于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眩晕。

针刺风池可以疏风清热,适用于外感风邪引起的眩晕症状。

(3) 中药汤剂:常用的中药汤剂有逍遥散、天麻酒等。

逍遥散具有疏肝清热、平肝理气的功效,适用于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眩晕。

天麻酒有安神定志、疏肝利胆的作用,适用于肝肾阴虚、血瘀引起的眩晕症状。

总结起来,中医对眩晕的解释涉及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

通过分析外感和内伤引起的眩晕症状,找出病机,然后采用药物治疗、针灸疗法或中药汤剂进行治疗。

简述中医对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

简述中医对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

简述中医对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对眩晕的认识那可真是博大精深啊。

眩晕是啥呢?就像你站在一艘在波涛汹涌的大海里摇晃的船上,脑袋晕乎乎的,天旋地转的感觉。

在中医看来啊,眩晕的病因病机那是相当复杂的。

就好比一个精密的机器,哪一个小零件出了问题,都可能影响整体的运转。

从虚的方面来说,气血不足就容易导致眩晕。

气血就像滋养我们身体的源泉啊。

要是气血不足,就好像花园里没有足够的水浇灌,花草树木都会变得蔫蔫的。

人也一样,气血不足的时候,脑袋得不到充足的滋养,可不就晕乎起来了吗?特别是脾胃虚弱的人,脾胃就像个加工厂,负责把吃进去的食物转化成气血,脾胃弱了,气血生产就少了,眩晕就可能找上门来。

肾也是个关键因素。

肾就像我们身体的根啊,藏精生髓,脑为髓海。

要是肾亏了,就像树根不牢固了,上面的树枝树叶都会受影响。

髓海不足,脑袋就像没了支撑,眩晕也就来了。

这就好比盖房子,地基没打好,房子能稳吗?再说说肝。

肝主疏泄,就像一个调度员。

要是肝出了问题,气郁化火或者肝阳上亢,那身体里的气血就像没了交通指挥的马路,乱成一团。

气血上冲脑袋,这就造成了眩晕。

这就好比本来平静的水流,突然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把水往上冲,水就会泛滥,在身体里就是气血上逆,脑袋晕得不行。

从实的方面讲呢,痰浊和瘀血也是引起眩晕的捣蛋鬼。

痰浊就像身体里的垃圾,堆积多了,就会阻碍气血的运行。

就像河道里堆满了淤泥,水流就不畅了。

气血运行不畅,脑袋得不到正常的供应,眩晕就出现了。

瘀血呢,就像是堵塞在马路上的大石头,把气血的道路给堵住了。

气血过不去,脑袋缺血缺氧,肯定晕啊。

比如说,有些人受了外伤,体内有瘀血没散掉,之后就老是觉得头晕。

风邪也会引起眩晕。

风邪就像一个调皮的小贼,善于到处乱窜。

风邪侵袭人体,在身体里兴风作浪,扰乱气血的正常运行,也会导致眩晕。

这就像一阵狂风刮进了平静的院子,里面的东西都被吹得乱七八糟。

中医对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就像解开一个复杂的谜题。

每一个因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影响。

中医眩晕症病因病机文章

中医眩晕症病因病机文章

中医眩晕症病因病机文章各位眩晕症的“老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虽然我并不认识你们),一个致力于用接地气的语言解读中医的“砖家”(砖家,砖头专家,别较真哈)。

今天咱们唠唠中医眼里的眩晕症,这玩意儿,折磨人啊!简直是人生的旋转木马,说翻就翻,让人欲仙欲死,却又欲罢不能(这话说的,有点矛盾,但眩晕症患者的感受,你们懂的)。

先声明啊,我不是医生,以下言论仅供娱乐和参考,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找专业的医生,别拿我的话当救命稻草,我会很慌的!这眩晕症,中医看着它,那叫一个头大!不像西医,直接给你贴个标签:美尼尔氏综合征、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讲究的是“辨证论治”,你以为这眩晕,就一个原因?图样图森破!它就像个调皮捣蛋的小妖精,藏在人体各个角落里,神出鬼没,让人防不胜防。

它可能是肝阳上亢惹的祸。

你想啊,肝脏这小暴脾气,一生气,火气往上窜,脑袋就跟着遭殃了,天旋地转,眼冒金星,你瞅瞅,多形象!就像你家里的锅炉,压力过大,直接爆炸,后果很严重!也可能是肾精亏虚闹的鬼。

肾精,可以理解为咱们身体的“能量电池”,没电了,脑袋自然也“罢工”了。

这就像你的手机,没电了,屏幕都黑了,更别说玩游戏了!年纪大了,肾精亏虚,眩晕症就更容易找上门来。

当然,还有可能是气血不足惹的麻烦。

气血,就是我们身体的血液和能量,就像汽车的油和电,少了,自然跑不动了。

头晕乏力,走路都飘,这就像你的车没油了,发动都费劲!还有脾胃虚弱,痰湿内阻等等,原因五花八门,简直比西游记里的妖怪还多!中医治疗眩晕症,就是得像侦探破案一样,仔细分析,找到“真凶”,才能对症下药。

举个栗子:小王,天天熬夜加班,肝火旺盛,眩晕伴随头痛耳鸣,中医会给他用点清肝泻火的中药;老李,年纪大了,肾精亏虚,眩晕伴随腰膝酸软,中医会给他补补肾;小张,平时不爱运动,气血不足,眩晕伴随面色苍白,中医会给他补补气血。

你看,是不是“因人而异”?所以说,不要盲目跟风,听信偏方,这眩晕症,还是要找专业的医生来诊治!最后,我想说,中医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个性化和整体观,它不只是治病,更是治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继续教育园地
………………………………………………………………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2017年第16卷1期4月号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 2017/04………………………………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300193) ・53・
眩晕病因病机探讨
魏国威1
【摘 要】眩晕是继发热、头痛两大临床症状之后的第三大临床就诊症状。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中医统称为“眩晕”。

本文从中医角度探讨眩晕的病因病机,希望能给临床工作提供理论借鉴。

早在先秦时期,《内经》对眩晕已有记载,称之为“眩冒”,对病因病机作了较多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认为眩晕病因与风、虚有关,病位在脑,病变脏腑在肝。

此后的历代医家,如张仲景首次提出了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刘完素从风火立论,并从五运六气的太过不及揭示了眩晕的发病原因;虞抟于提出“血瘀致眩”之说。

总之,眩晕之病多因情志不遂、饮食不节、肾亏体虚、跌扑损伤、淤血内阻引起,其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端。

虚者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窍。

病位在头窍,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

【关键词】眩晕;病因病机
眩晕是继发热、头痛两大临床症状之后的第三大临床就诊症状
[1]。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
晕是指头晕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中医统称为“眩晕”。

该症是介于耳鼻喉科与神经科之间的复杂综合征,同时又涉及内科及骨科等多个学科,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病人陈述用语模糊,临床诊断治疗困难,因此只有将该症的病因病机探讨清楚,才会达到简、便、廉、验的理想境界。

中医二千多年前对眩晕已有记载,此后历代医家对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进行归纳总结,不断完善,使眩晕证病因病机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理论。

一.古代对眩晕病因病机的阐述
1、眩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称之为“眩冒”,
对病因病机作了较多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太虚埃昏……甚则耳鸣眩转”;《灵枢·海论》云:“髓海不足,故脑转耳鸣”;《灵枢·卫气》云:“上虚则眩”;《灵枢·口论》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目为之眩”。

《内经》认为眩晕病因与风、虚有关,病位在脑,病变脏腑在肝。

2、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有“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诸肢节疼痛,身体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等关于痰饮、水湿导致眩晕的证治的记载,首次提出了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从痰饮论治眩晕提供了理论基础,直至现在,痰饮仍被认为是眩晕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2]。

3、两宋时期眩晕证病因病机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医家十分重视外因致眩。

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曰:“如中伤风寒暑湿在三阳经,皆能眩人,头重项强,但风则有汗,寒则掣痛,暑则热闷,湿则重着,吐逆眩倒,属外所因;喜怒忧思,致藏气不行,郁而所生, 涎结为饮,随气上厥,伏留阳经,亦使人眩晕呕吐, 眉目疼痛,眼不得开,属内所因;或饮食饥饱,甜腻所伤,房劳过度,下虚上实; 拔牙金疮,吐衄便利,去血过多及妇人崩伤,皆能眩晕,眼花屋转,起则眩倒,属不内外因,治之各有法。

”将眩晕病因区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种,外因系由素体本虚,风寒暑湿诸邪气伤及三阳经;内因即为七情内伤,致脏气不和,遂生痰邪;不内外因则为饮食所伤、房劳过度、吐衄便利等,伤及气血,致精血不足,上不荣脑所致[3]。

4、金元时期,各家争鸣,丰富了对眩晕的认识,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言:“头
继续教育园地
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2017年第16卷1期4月号………………………………………………………………・54・…………………………………………………………………………………………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 2017/04
目眩运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 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

”认为本病发生系由内生风火所致, 主张此病的病因病机应从风火立论, 并从五运六气的太过不及揭示了眩晕的发病原因,为临床诊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5、明清时代对眩晕的论述日臻完善。

虞抟于《医学正传》中提出“血瘀致眩”之说,认为多种因素致血瘀不行,瘀血停聚胸中,迷闭心窍, 火郁成邪,发为眩晕,故治宜行血清经,散瘀结则眩晕可愈此说首创了瘀血致眩之论。

张景岳提出了“无虚不作眩”的观点,《景岳全书·眩运》中说:“眩运一证, 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故在治疗上认为应以“治其虚”为主[4]。

二.当代对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
王永钦认为梅尼埃病眩晕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发作期多由风、痰、瘀作祟,缓解期多由心、脾、肝、肾失调为患,发病有标本缓急之分。

孟真等认为耳性眩晕发病病因为内因,外因属诱因。

其病有实、有虚、有虚实夹杂之分,累及脏腑,主要为肝、脾、肾,可旁及心肺。

王鹏总结导师范华教授治疗颈性眩晕经验,认为《灵枢》和张介宾的“上虚作眩”,与现代医学的颈椎病椎动脉供血不足所引起的眩晕十分相似。

麻晓示等认为耳源性眩晕病变在耳,病根在肾,病机特点是耳中积水,肾主耳,因此要抓住“肾”与“水”这一邪正矛盾的特点,其病理特征是水湿瘀积,积水不运。

秦润笋介绍郑绍周教授治老年眩晕经
验,认为其病机特点以虚为本,本虚标实,虚包括元气亏虚和脾肾亏虚,实则以风痰瘀为主。

故主张治疗应该以补肾益气健脾为原则[5]。

三.讨 论
古今医家对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随着中医的发展而深入,不同时期各有侧重,总结起来:眩晕之病多因情志不遂、饮食不节、肾亏体虚、跌扑损伤、淤血内阻引起,其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端。

虚者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窍。

病位在头窍,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

从目前的临床报道来看,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颈椎病及内科疾病所引发的眩晕疗效较好;对周围性(前庭性)眩晕的研究,还缺乏科学的证据,这正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素真,吴子明.眩晕症的诊断与治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1.
[2] 韩明亮.浅析张仲景从痰饮论治眩晕.河南中医,2010年第30卷10月第10期:944.
[3] 朱敬秀.许彦来.历代中医名家论眩晕.实用医药杂志,2007年08 月第24卷第08期:999.
[4] 韩向辉.刘轲.浅谈中医对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光明中医,2009 年10月第24卷第10期:1870.
[5] 李志.张崇泉.眩晕中医辨证进展.中医药导报,2009,15(7),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