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吹转炉工艺

合集下载

顶吹转炉吹炼工艺

顶吹转炉吹炼工艺

顶吹转炉吹炼工艺1. 引言顶吹转炉吹炼工艺是一种常用于钢铁冶炼的工艺方法。

它通过将氧气从炉顶喷吹到炉内,以加速燃烧和化学反应的进行。

本文将介绍顶吹转炉吹炼工艺的原理、特点以及工艺参数的控制。

2. 工艺原理顶吹转炉吹炼工艺的基本原理是在转炉顶部设计一个氧气喷嘴,通过喷吹氧气使炉内燃烧温度升高,并加快燃烧反应速率。

同时,顶吹转炉还可以通过调节氧气喷吹速度和位置,控制炉内气流和熔池运动,以提高炉内物料的混合程度,促进冶炼反应的进行。

3. 特点顶吹转炉吹炼工艺相比传统的底吹转炉有着以下特点:3.1 高温燃烧顶吹转炉通过喷吹氧气,可以使炉内燃烧温度达到更高水平,加速燃烧和还原反应的进行。

这样可以提高冶炼速度和效率,减少焦炭、助熔剂等辅助物料的消耗。

3.2 均质混合通过控制氧气喷吹速度和位置,顶吹转炉可以在转炉内形成旋转的气流,从而实现物料的均质混合。

这样可以提高冶炼反应的均匀性,减小冶炼过程中的不均匀性带来的负面影响。

3.3 炉渣处理顶吹转炉可以通过调整氧气喷吹位置和速度,将炉渣浮于熔池表面,有效地减少炉渣与熔池的接触面积,从而降低炉渣对冶炼过程的干扰。

这样可以提高冶炼过程的稳定性和控制精度。

4. 工艺参数控制顶吹转炉吹炼工艺中,需要控制的主要工艺参数包括氧气喷吹速度、氧气喷吹位置以及燃烧温度等。

4.1 氧气喷吹速度氧气喷吹速度决定了氧气进入炉内的速度和能量。

过高的喷吹速度会导致氧气无法有效混合,影响冶炼反应的进行。

而过低的喷吹速度则会导致燃烧不充分,影响冶炼速度和效率。

因此,控制合适的氧气喷吹速度对工艺的稳定性和冶炼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4.2 氧气喷吹位置氧气喷吹位置决定了氧气进入炉内的位置和气流的运动情况。

不同的冶炼反应需要不同的氧气喷吹位置。

例如,在氧气位于熔池表面的情况下,可以加速还原反应的进行;而位于熔池中部时,可以提高燃烧温度。

因此,合理控制氧气喷吹位置可以调节冶炼反应的速率和效果。

4.3 燃烧温度燃烧温度对冶炼反应速率和效果有着直接影响。

世界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技术发展史

世界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技术发展史

世界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技术发展史氧气顶吹转炉炼钢(oxygen top blown converter steelmaking)由转炉顶部垂直插入的氧枪将工业纯氧吹入熔池,以氧化铁水中的碳、硅、锰、磷等元素,并发热提高熔池温度而冶炼成为钢水的转炉炼钢方法。

它所用的原料是铁水加部分废钢,为了脱除磷和硫,要加入石灰和萤石等造渣材料。

炉衬用镁砂或白云石等碱性耐火材料制作。

所用氧气纯度在99%以上,压力为0.81~1.22MPa(即8~12atm)。

简史空气底吹转炉和平炉是氧气转炉出现以前的主要炼钢设备。

炼钢是氧化熔炼过程,空气是自然界氧的主要来源。

然而空气中4/5的气体是氮气,空气吹炼时,这样多的氮气在炉内穿行而过,白白带走大量的热且有部分氮溶解在铁液中,成为恶化低碳钢品质的重要原因。

平炉中,氧在用于燃烧燃料之后,过剩的氧要通过渣层传入钢水,所以反应速率极慢,这也就增加了热损失。

因此,直接把氧气吹入熔池炼钢,成为许多冶金学家向往的目标。

早在19世纪,现代炼钢法的创始人贝塞麦(H.Bessemer)就有了纯氧炼钢的设想,但因没有大量氧气而未进行试验。

20世纪20年代后期,以空气液化和分馏为基础的林德一弗兰克(Linde—Frankel)制氧技术开发成功,能够生产可供工业使用的廉价氧气,氧气炼钢又为冶金界所注意。

从1929年开始,柏林工业大学的丢勒尔教授(R.Durrer)在实验室中研究吹氧炼钢,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转到瑞士的冯•罗尔(V.Roll)公司继续进行研究。

1936~1939年勒莱普(O.Lellep)在奥伯豪森(Oberhausen)进行了底吹氧炼钢的试验,由于喷嘴常损坏未能成功。

1938年亚琛(Aachen)工业大学的施瓦茨(C.V.Schwarz)提出用超音速射流向下吹氧炼钢,并在实验室进行了试验,将托马斯生铁吹炼成低氮钢,但因熔池浅而损坏了炉底。

1948年丢勒尔(R.Durrer)等在冯•罗尔(VonRoll)公司建成2.5t的焦油白云石衬的试验转炉,以450的斜度将水冷喷嘴插入铁水吹氧炼钢,无论贝塞麦生铁或托马斯生铁都能成功炼成优质钢水,而且认识到喷嘴垂直向下时,最有利于喷嘴和炉衬的寿命。

转炉顶底复吹技术

转炉顶底复吹技术
提高产品质量
通过精确控制气体流量和吹炼参数,可以生产出 高质量的钢种。
强化冶金反应
通过顶底复吹技术,可以更有效地促进钢液中的 冶金反应,提高钢液纯净度。
节能减排
该技术能够降低炼钢过程中的能耗和减少污染物 排放。
技术发展历程
起源
转炉顶底复吹技术起源于20世纪 70年代,最初是为了解决传统转 炉炼钢技术中存在的冶金反应不
这种相互作用不仅有助于加速熔池的熔炼过程,还有助于提高钢水的纯净度和均 匀性,降低杂质含量。
顶底复吹对熔池搅拌的影响
顶底复吹技术通过向熔池底部吹入氧气或其他气体,产生强 烈的搅拌作用,使熔池内的钢水充分混合。这种搅拌作用有 助于加速钢水的传热和传质过程,提高熔炼效率。
顶底复吹的搅拌作用还能减少钢水中的夹杂物和气泡,提高 钢水的纯净度和致密性。
副枪测量准确
定期检查副枪测量准确性,确保钢水温度和 成分控制准确。
控制顶吹氧气流量
根据钢水氧化反应需求,调整顶吹氧气流量, 控制钢水温度和成分。
设备维护保养
定期对顶底复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 备正常运行。
04
转炉顶底复吹技术的效果与 优化
转炉顶底复吹技术的效果
提高氧气利用率
通过底吹和顶吹的结合,使氧气更加 均匀地分布在熔池中,提高了氧气的 利用率,降低了能耗。
的远程监控和智能控制。
03
案例三
某欧洲大型钢厂采用先进的顶底复吹技术,提高了转炉的生产效率和产
品质量。该技术通过优化气体流量和吹炼工艺参数,降低了能耗和生产
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减少氮气消耗
采用顶吹技术,可以减少氮气的消耗 量,降低生产成本。

5__转炉顶底复吹技术

5__转炉顶底复吹技术

图5 -2为双层套管构造

BSC-BAP LD-OB LD-HC
85~ 95 80~ 90 92~ 95 90~ 92 60~ 80 20~ 40 0
5~ 15 10~ 20 5~ 8
块 块 块 或 粉 粉
STB 或STB-P Ⅲ Ⅳ K-BOP OBM-S (K-OBM ) KS KHS
日本住友 金属 日本川崎
德国 MaxhutteKlockner
底吹O2 流量 m3/min
使用其它种 类气体及流 量m3/min
加入石灰 底吹方式 顶 部 块 块 块 块 块 块 单孔喷嘴或多孔塞 炉底喷嘴 炉底喷嘴或沟槽砖, 大部分时间吹N2,最 后阶段吹Ar/ CO2 炉底喷嘴吹O2或空气, 用N2遮盖 OBM型喷嘴、天然 气遮盖 炉底喷嘴 底 部 透气砖 小口径喷嘴
( 2 )吹炼后期强化熔池搅拌,使钢——渣反应 接近平衡,降低了吹炼终点钢液中的氧含量, 冶炼低碳钢( C=0.01 ~ 0.02% ),可避免钢渣 的过氧化,还可减少脱氧时的合金消耗。 ( 3 )化渣快,有利于渣——钢间反应的进行, 进一步提高了炉渣脱磷、脱硫的能力。一般, 顶吹转炉吹炼时,磷在渣——钢间的分配比 (P)/ [P]≈70,硫的分配比(S)/ [S]=5~7; 而在复吹转炉中,( P) / [P] = 80 ~ 120 ,( S) / [S] =8~10 。 ( 4 )反应速度快,热效率高,可实现炉内二次 燃烧。 (5)熔池富余热量减少。
8~ 10 20~ 40 60~ 80 100
内喷嘴:O2/ CO2;外喷嘴: CO2/ N2/ Ar0.03~0.07
炉底喷嘴吹入氧化性 气体,STB-P为顶枪 喷石灰粉 OBM型喷嘴,氧气 底喷石灰粉、
经侧面喷嘴、从顶部吹O2, 有时用油/氧预热废钢。每 吨钢多用5m3 O2,增加废钢 50kg/t钢水。

炼钢工艺简介(1)

炼钢工艺简介(1)
炼钢工艺简介(1)
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法的特点
• 利于自动化生产和开展综合利用 • 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冶炼时间短,生产率高
,其机械化程度较高,有利于实现生产过程 的自动化,也有利于开展综合利用,如回收 煤气、炉尘(做烧结矿原料)等。
炼钢工艺简介(1)
四、炼钢基本原理
炼钢基本原理
一、什么叫钢
一般把碳小于2.11%的铁碳合金称为钢。 二、什么叫炼钢
炼钢工艺简介(1)
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法的特点
• 原料消耗少,热效率高、成本低 • 氧气顶吹转炉炼钢的金属消耗一般为1100~1140
公斤/吨钢,稍高于平炉(但在良好燥作情况下 ,金属消耗与平炉接近)。但由于顶吹转炉的热 源是利用铁水本身的物理热和化学热,热效率高 ,不需外加热源,因此在燃料和动力消耗方面均 较平炉、电炉低。由于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法具有 高的生产率和低的消耗,所以钢的成本也较低。
四、一炼钢技术经济指标
一炼钢在今年前几个月与国内部分同类生产厂指标相比, 在钢铁料消耗、日历作业率上差别较大.而与全国平均水平相 比各项指标均好于同时期的全国平均水平。 ➢ 钢铁料消耗比莱钢高21kg/t,比全国平均低了7.4 kg/t ➢ 日历作业率上比南京低15.56%,比全国平均高2.64% ➢ 氧气消耗比莱钢高3.78m3/t,比全国平均低3.85m3/t。 ➢ 转炉冶炼周期比安阳多1.56min,比全国平均低6.9min。 ➢ 炉衬寿命比莱钢略低。 ➢ 具体对比数据见附表。
➢音频化渣技术:2000年转炉与上海工业大学合作开发的音 频化渣技术,该项技术能根据炉内反应的声音,分析炉渣 的性质,及时指导氧枪枪位控制,促进化渣
炼钢工艺简介(1)
➢ 转炉数据静态模拟控制:2001年,转炉与上海阿塞克自动 化公司合作,开发出转炉数据静态模拟控制系统,使小转炉 炼钢局部实现自动化,降低了劳动强度,改善了生产环境, 提高了转炉作业率及生产效率。

顶底复吹转炉炼钢

顶底复吹转炉炼钢

感谢观看
(1)顶吹氧占100%,底吹惰性气体搅拌,顶部加石灰块造渣;
(2)顶吹氧占90%~95%,底吹氧占5%~10%,顶部加石灰块造渣;
(3)顶吹氧占70%~80%,底吹氧占20%~30%,底吹石灰粉造渣;
(4)顶吹氧占20%~40%,底吹氧占60%~80%,附加喷吹燃料以预热废钢。
基于以上分类,各种复吹法可据此作如下归纳:
(1)LD-KG,LBE,LD-OTB,NK-CB,LD-AB诸法。它们的特点是靠底吹惰性气体以搅拌熔池,所用气体主要为 Ar、N2及CO2。由于N2比较便宜,所以使用较多。不过使用N2带来的问题是钢液增氮,尤其对氮敏感的钢种,更 要慎重使用。为避免钢液增氮,有时使用Ar和CO2作为搅拌气体,或在吹炼全程使用,或于吹炼后期使用。个别 场合,还要在吹炼完毕后底吹氩3~5min,以进一步降低钢液氮含量并促进冶金反应接近平衡。
(2)BSC-BAP,LD-OB,LD-HC,STB及STB-P和STB-S诸法。它们的特点是从炉底吹入O2或其他氧化性气体来 搅拌熔池。使用上述气体时,都需要采用双套管喷嘴,使氧流得到屏蔽,以免氧气等与炉底耐火材料直接接触。 BSC-BAP法是用N2作保护气体,STB法通常在中心管中通入O2及CO2,外管通入CO2、N2或Ar。
顶底复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炉炼钢
介绍
目录
01 简史
03 工艺原理和设备配置
02 工艺特点 04 顶底复吹的类型
从转炉炉顶吹氧的同时又向炉底吹入不同气体进行吹炼的转炉炼钢方法。这是在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法和氧气 底吹转炉炼钢法两种方法(简称顶吹法和底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方法。它发挥了氧气顶吹转炉和氧气底 吹转炉两种炼钢方法的优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两种方法的不足之处。

4顶底复合吹炼转炉

4顶底复合吹炼转炉

4 顶底复合吹炼转炉4.1 简述4.1.1各国顶底复合吹炼技术概况氧气转炉顶底复合吹炼是70年代中后期国外开始研究的炼钢新工艺。

它的出现,可以说是考察了顶吹氧气转炉与底吹氧气转炉炼钢方法的冶金特点之后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所谓顶底复合吹炼炼钢法,就是在顶吹的同时从底部吹入少量气体,以增强金属熔池和炉渣的搅拌并控制熔池内气相中CO的分压,因而克服了顶吹氧流搅拌能力不足(特别在碳低时)的弱点,使炉内反应接近平衡,铁损失减少,同时又保留了顶吹法容易控制造渣过程的优点,具有比顶吹和底吹更好的技术经济指标(见表4-1、表4-2),成为近年来氧气转炉炼钢的发展方向。

表4-1 顶吹与顶底复合吹炼低碳钢成本比较表4—2 50吨顶吹与顶底复合吹炼转炉指标比较早在50年代后半期,欧洲就开始研究从炉底吹入辅助气体以改善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法的冶金特性。

自1973年奥地利人伊杜瓦德(ard)等研试转炉顶底复合吹氧炼钢后,世界各国普遍开始了对转炉复吹的研究工作,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复合吹炼法。

其中大多数已于1980年投入工业性生产,到1981年底,世界上共有复合吹炼转炉81座。

由于复吹法在冶金上、操作上以及经济上具有比顶吹法和底吹法都要好的一系列优点,加之改造现有转炉容易,仅仅几年时间就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地普及起来。

一些国家如日本已基本淘汰了98单纯顶吹法。

4.1.2我国顶底复合吹炼技术的发展概况我国首钢及鞍钢钢铁研究所,分别于1980年和1981年开始进行复吹的试验研究,并于1983年分别在首钢30吨转炉和鞍钢150吨转炉推广使用。

到目前为止全国大部分转炉钢厂都不同程度的采用了复合吹炼技术,设备不断完善,工艺不断改进,复合吹炼钢种已有200多个,技术经济效果不断提高。

表4—3是90年代初我国已有的复吹工艺及其主要特征。

表4—3 我国已有的复合吹炼法及主要特征1)底部供气元件。

底部供气元件是复合吹炼技术的关键之一。

我国最初采用的是管式结构喷嘴,1982年采用双层套管,1983年改为环缝,虽然双层套管与环缝比,除了使用N2、CO2、Ar外,还可以吹入粉料等,但是从结构上看还是环缝最简单。

铜顶吹吹炼工艺简介

铜顶吹吹炼工艺简介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铜顶吹吹炼工艺简介
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侯马冶炼厂采用澳斯麦特公司浸没式喷枪
顶吹技术吹炼铜锍,生产粗铜。

该工艺最初设计时选择传统的铁橄榄石炉渣
Fe/Si02 控制在1.4~1.6。

吹炼过程过高的氧势导致炉渣Fe304 含量升高,炉渣黏度增加,容易产生泡沫化风险,造成安全隐患,钙铁橄榄石炉渣的应用试验旨在解决这些问题。

一、铜顶吹吹炼工艺简介
铜锍顶吹吹炼炉为一个立式圆柱型冶金炉,熔炼系统的热铜锍通过溜槽和堰体进入顶吹吹炼炉,冷铜梳和熔剂通过皮带系统从炉顶孔口加入炉内,高温熔池内的铜锍与浸没式喷枪提供的氧反应造渣脱硫,最后生产出含铜99%以上、含硫0.2%的合格粗铜。

顶吹炉可以单炉作业,也可以连续吹炼,炉渣通过溜槽进入水淬系统,作为返料返回熔炼系统,粗铜通过溜槽转运到粗铜精炼系统。

烟气经余热锅炉回收余热和电收尘除尘后,送制酸系统生产硫酸。

与传统PS 转炉吹炼工艺不同的是,整个吹炼过程都是在厚厚的炉渣中进行,喷枪风先氧化炉渣,过氧化炉渣在强烈的搅拌条件下与铜锍接触完成脱硫造铜反应。

(一)工艺流程图(图1)
(二)顶吹吹炼炉简介
吹炼炉高12.7m,直径5.24m,采用喷枪富氧顶吹吹炼,喷枪供风压力280~300kPa,流量480m3/Min。

吹炼炉炉型是钢壳圆柱体,内衬耐火材料,炉顶和烟道斜坡采用钢纤维浇注料,炉顶有喷枪孔口、加料口和备用燃烧器口,炉子最底部是粗铜排放口,在距炉底900mm 高度为排渣口,距炉底
1200mm 高度为与堰体的连接口。

炉体结构示意图见图2。

顶底复合吹炼转炉工艺技术

顶底复合吹炼转炉工艺技术

且很快在西欧、 北美迅速推广。与此同时, 日本各大 钢厂也相继开发成功顶底复吹技术面显示出诸多冶金效果 和经济效果, 另一方面, 由于该冶炼工艺兼有顶吹和 底吹两种冶炼工艺的优点, 且设备简单, 能够充分利 用原有吹炼装置, 投资少、 见效快, 因此在世界各国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不断发展。 顶底复吹技术问世 * 年后, 在世界范围内已有 #$ 座容量"!*$ - 的大型转 炉改造成功并投产。 可以说, 到上世纪 B$ 年代末, 复 吹炼钢法已取代顶吹法而成为转炉炼钢的主流。 A 顶底复合吹炼转炉技术的分类 顶底复合吹炼转炉技术主要分三大类: ? ! @ 顶吹氧气、 底吹惰性气体法 该技术为加强搅拌型复吹 方法,代表技术有
摘 要
李志恩
王国华
简要回顾了顶底复合吹炼转炉工艺技术的起源,叙述了该工艺技术的开发、分类及主要冶金特点,
复吹转炉工艺技术在国内大钢厂的应用情况, 太钢二钢厂现 ! 号复吹转炉的生产概况及 ( 号、 & 号顶吹转炉 “长寿复吹转炉炼钢工艺技术 ” 拟采用的 的工艺特点。 关键词 转炉 顶底复合吹炼 炼钢 中图分类号: +A#(B 文献标识码: 5
《山西冶金》 !" # 脱碳氧效率有所提高 顶底复吹转炉与顶吹转炉相比脱碳氧效率有所 提高。终点 ! " # 和氧的关系如图 $ 所示。 为底吹风口寿命难以与炉衬寿命同步。 ’ ’" %
・*(・
顶底复吹工艺在太钢第二炼钢厂的应用 太钢第二炼钢厂的概况 太钢第炼钢厂是太钢 2 集团 5 有限公司的主要炼 目前 * 号转炉系引进奥钢联技术,采用顶底复
$" &
鞍钢
*,&( 年鞍钢三炼钢厂在 *$’ ) 转炉上进行了顶 底复吹试验,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表现为: 钢水 收得率有所提高; 造渣剂消耗降低; 钢液中 ! % # 含量 降低。便于冶炼低碳钢。 $" ! 武钢 *,&- 年武钢将三座顶吹转炉改造为顶底复吹 转炉, 转炉底部吹入氮气和氩气, 取得了良好的冶金 效果,武钢的复吹转炉技术的先进性还表现在其底 部透气元件寿命基本能与转炉炉衬寿命同步。 但是目前复吹转炉工艺存在的主要问题仍是, 由于采溅渣护炉技术后复吹比有所降低,主要表现

转炉炼钢工艺介绍

转炉炼钢工艺介绍

供氧制度
氧气流量大小(Nm3/h): 氧气流量大小 : 装入量,C、Mn、Si的含量,由物料平衡 计算得到,50-65Nm3/h。 氧压(Mpa) 喷头的喉口及马赫数一定,P大, 氧压 流量大,有一范围 0.8-1.1Mpa。 枪位, 枪位,由冲击深度决定,1/3-1/2。 供氧强度(Nm3/t.min) 决定冶炼时间,但太大, 供氧强度 喷溅可能性增大,一般3.0-4.0。
顶吹氧气转炉吹炼过程的操作制度
装料制度
装料是指装铁水及废钢。装入量是由炉容比 /t)决定的 装入量过大,喷溅增加, 决定的。 (V/T,m3/t)决定的。装入量过大,喷溅增加,冶炼时间 延长。装入量小生产能力下降,通常炉容比为0 05。 延长。装入量小生产能力下降,通常炉容比为0.7-1.05。 定量装入 优点:便于稳定操作,自动控制,适合大型 优点:便于稳定操作,自动控制, 转炉。一定的物料量。缺点:前期熔池深,后期熔池浅, 转炉。一定的物料量。缺点:前期熔池深,后期熔池浅, 氧枪不易控制。 氧枪不易控制。 定深装入 优点:主要是熔池深度不变,氧枪操作稳定 优点:主要是熔池深度不变, 缺点:装入量变化,辅料也变。 缺点:装入量变化,辅料也变。 分阶段定量装入 分阶段定量装入。 1-50炉,51-200 分阶段定量装入。 - 炉 - 炉以上, 炉,200炉以上,枪位每天要校正。交接班看枪位。 炉以上 枪位每天要校正。交接班看枪位。
废钢量的确定
转炉炼钢不需要外来热源; 转炉炼钢不需要外来热源; 热量来源于: 热量来源于: 铁水物理热及元素氧化化学热。 铁水物理热及元素氧化化学热。 铁水及废钢的合理配比须根据炉子的热平衡 计算确定。 计算确定。 硅的作用 优点:因发热量大,增大废钢加入量, 优点:因发热量大,增大废钢加入量,一般铁 水中Si增加0.1% 废钢比增大1% Si增加0.1%, 1%。 水中Si增加0.1%,废钢比增大1%。 缺点:增大渣量,侵蚀炉衬一般控制在0.4 0.4- 缺点:增大渣量,侵蚀炉衬一般控制在0.4- 0.6%以下。 0.6%以下。

顶底复合吹炼转炉冶炼工艺.ppt

顶底复合吹炼转炉冶炼工艺.ppt

我国概况
种类特征
冶金特点
前言
底吹转炉克服了顶吹转炉吹 炼不平稳,后期钢渣反应远离 平衡的主要缺点,但其本身也 存在着熔池热效率低(缺乏二 次燃烧),化渣困难(需采用 喷粉工艺)和炉底喷枪烧损严 重、寿命低的缺点。进一步解 决上述问题发明了氧气转炉顶 底复合吹炼工艺。
转炉复合吹炼工艺最初是沿 袭顶吹和底吹两种吹炼工艺逐 步发展完善:即在顶吹转炉底 部喷吹惰性气体和在底吹转炉 上部安装顶吹氧枪。实践证明 ,复吹转炉基本保留了顶吹转 炉和底吹转炉的优点,避免各 自的缺点,成为当代转炉的基 本操作工艺。
• 1965年加拿大液化空气公司成功研制了双层 管氧气喷咀
• 1967年西德马克西米利安公司引进了此喷咀 技术,成功开发了底吹氧气转炉炼钢技术, 称之为法( )。与此同时,比利时,法国 研制成功与 相似的方法,法国命名为法(采 用液态的燃料油作为氧气氧气喷嘴的冷却介 质)
• 1971年美国合众钢铁公司引进了法,成功采 用喷石灰粉吹炼高磷铁水,命名为Q-法 (),如图5-1所示。
钢中残锰控制
采用复吹工艺加强了 转炉熔池搅拌,使钢渣反 应接近平衡,有利于提高 终点钢水残锰含量。如图 所示,顶吹转炉由于钢渣 反应不平衡,钢中残锰含 量与终点碳含量基本没有 关系。采用复吹工艺后, 钢中残锰与终点碳含量呈 强相关关系。控制终点碳 含量大于0.04%,钢残锰 量高于0.08%。
图 复吹与顶吹转炉终点[]-[C]关系
(2)顶、底复合吹氧工艺(60~95%的顶吹氧+5~40%的底吹 氧) 。其代表方法有、、、、等。顶部供氧比为60%~95%, 底部供氧比为40%~5%,底部的供氧强度在0.2~2.5m3/(t·) 范围,属于强搅拌类型。增大供氧强度,强化冶炼为目的

3 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工艺

3 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工艺

3 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工艺3.1 一炉钢的操作过程要想找出在吹炼过程中金属成分和炉渣成分的变化规律,首先就必须熟悉一炉钢的操作、工艺过程。

在下面的图3-1中示出了氧气顶吹转炉吹炼一炉钢的操作过程与相应的工艺制度。

由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氧气顶吹转炉炼钢的工艺操作过程可分以下几步进行:1)上炉钢出完并倒完炉渣后,迅速检查炉体,必要时进行补炉,然后堵好出钢口,及时加料。

2)在装入废钢和兑入铁水后,把炉体摇正。

在下降氧枪的同时,由炉口上方的辅助材料溜槽,向炉中加入第一批渣料(石灰、萤石、氧化铁皮、铁矿石),其量约为总量的2/3~1/2。

当氧枪降至规定的枪位时,吹炼过程正式开始。

当氧气流与溶池面接触时,碳、硅、锰开始氧化,称为点火。

点火后约几分钟,炉渣形成覆盖于熔池面上,随着Si 、Mn 、C 、P 的氧化,熔池温度升高,火焰亮度增加,炉渣起泡,并有小铁粒从炉口喷溅出来,此时应当适当降低氧枪高度。

3)吹炼中期脱碳反应剧烈,渣中氧化铁降低,致使炉渣的熔点增高和粘度增大,并可能出现稠渣(即“返干”)现象。

此时,应适当提高氧枪枪位,并可分批加入铁矿石和第二批造渣材料(其余的1/3),以提高炉渣中的氧化铁含量及调整炉渣。

第三批造渣料为萤石,用以调整炉渣的流动性,但是否加第三批造渣材料,其加入量如何,要视各厂生产的情况而定。

4)吹炼末期,由于熔池金属中含碳量大大降低,则使脱碳反应减弱,炉内火焰变得短而透明,最后根据火焰状况,供氧数量和吹炼时间等因素,按所炼钢种的成分和温度要求,图3-1 顶吹转炉吹炼操作实例l —上炉排渣;2—装料;3—吹炼;4—出钢准备;5—出钢;6—排渣;7—下炉装料;8—废钢15000kg ;9—铁水72500kg ;10—石灰石4200kgl ;11一铁皮700kg ;12—萤石180kg ;13—铁矿石600kg ;14—铁矿石200kg ×7次; 15—石灰200kg ×5次;16—锰铁;17—取样;18—测温;19—锰铁、铝确定吹炼终点,并且提高氧枪停止供氧(称之为拉碳)、倒炉、测温、取样。

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工艺及设备

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工艺及设备

第二章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工艺及设备2.1炼钢用原材料2.1.1.1铁水1.对铁水化学成分的要求:w[C]%=4.00%,w[Si]%=0.3%~0.6%;Mn/Si=0.80~1.00;w[P]%≤0.20%;w[S]% ≤0.05%。

2.对铁水温度的要求:1250~1300℃。

3.铁水预处理:“三脱”—脱S、脱P、脱Si。

2.1.1.2废钢:1).外形尺寸、块度适当;2).不得混有铁合金且无中空封闭器皿及易燃易爆物;3).清洁干燥;4).不同性质的废钢分类堆放,避免冶炼困难及贵金属浪费。

2.1.1.3铁合金杭钢转炉:Si-Ca;Si-Ca-Ba;Al-Ca;Mn-Fe。

2.1.2非金属材料2.1.2.1造渣剂1.石灰(CaO):主要造渣材料。

石灰的作用:1).造高碱度炉渣,对碱性炉衬起保护作用;2).促进S、P的去除。

活性石灰:在900~1200℃范围内加回转窑或其他先进炉窑中焙烧成的石灰。

其特点:气孔率高,呈海绵状,体积密度小,比表面积大,石灰晶粒小,化学成分好。

2.萤石(CaF2):熔点:930℃。

助熔3.生白云石(CaCO3·MgCO3):减少萤石和石灰的用量,增加渣中MgO的成分。

2.1.2.3冷却剂2.1.2.4其他材料1.增碳剂:固定碳高,灰分、挥发分和S、P、N等杂质含量低且干燥、干净、粒度适中。

2.氧化剂2.2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工艺2.2.1一炉钢的吹炼过程1.工艺:1).装料;2).吹炼(前、中、后);3.)出钢;4).溅渣护炉;5).倒渣。

2.前、中、后三个时期的任务:1).吹炼前期任务:早化渣,多去磷,保护炉衬。

(高枪位)2).吹炼中期任务:保证炉渣不“返干”,不喷溅,快速脱C、S,均匀升温。

(适当降低枪位)3).吹炼后期任务:成分、温度均匀,加强搅拌,稳定火焰,便于判断终点,同时降低渣中Fe含量,减少铁损达到溅渣要求。

(降枪)2.2.2温度的变化规律:2.2.3装入操作1).定量装入;2).定深装入;3).分阶段定量装入。

转炉炼钢原理及工艺介绍

转炉炼钢原理及工艺介绍

锰的氧化反应有三种情况:
(1)锰与气相中的氧直接作用
[Mn]+ 1/2{O2}=(MnO)
(2)锰与溶于金属中的氧作用
[Mn]+ [O2] =(MnO)
(3)锰的氧化与还原
3)锰与炉渣中氧化亚铁作用
[Mn]+(FeO)=(MnO)+ [Fe]
第三个反应在炉渣——金属界面上迸行,是锰氧化的主要反应。
锰的氧化还原与硅的氧化还原相比有以下基本特点:
1)在冶炼初期锰和硅一样被迅速大量氧化,但锰的氧化程度要低些
,这是由于硅与氧的结合能力大于锰与氧的结合能力;
2)MnO为弱碱性氧化物,在碱性渣中( MnO)大部分呈自由状态存
在。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还原。由于锰的氧化反应是放热反应,故
温度升高有利于锰的还原。所以在生产实践中冶炼后期熔池中会出现回锰
1)在某一温度下,几种元素同时和氧相遇时,位置低的元素先氧化。如1500℃ 时,氧化顺序为Al、Si、C、V、Mn。
2)位置低的元素可将位置高的氧化物还原。炼钢过程中脱氧就是利用Al、Si等 元素将FeO还原。
3)CO的分解压曲线的斜率与其它氧化物的不同,它与Si、Mn、V等的氧化物分 解与压CO曲分线解有压一曲交线点相,交此点点对所应对的应温的度温为度15称30为℃氧,化当转t>化15温30度℃。时例,如Si,先S于iOC2被分氧解化压;曲当线 t<1530℃时,则C先于Si被氧化。1530℃即为Si、C的氧化转化温度。
• 所谓炼钢,就是通过冶炼降低生铁中的 碳和去除有害杂质,在根据对钢性能的要求 加入适量的合金元素,使其成为具有高的强 度、韧性或其他特殊性能的钢。
•二、炼钢基本原理
• 因此,炼钢的基本任务可归纳为:

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工艺

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工艺

第四章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工艺内容提要一炉钢的吹炼过程装入制度供氧制度造渣制度温度制度终点控制和出钢脱氧合金化吹损与喷溅操作事故及处理转炉炼钢仿真操作训练§4—1 一炉钢的吹炼过程一.钢与铁的区别及炼钢的任务1.钢与铁的性能比较钢和铁都是铁碳合金,同属于黑色金属,但它们的性质有明显不同.生铁硬而脆,焊接性差.钢具有很好的物理化学性能与力学性能,可进行拉,压,轧,冲,拔等深加工,其用途十分广泛;用途不同对钢的性能要求也不同,从而对钢的生产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2.钢与铁性能差别的原因:碳和其它合金元素的含量不同.在钢中碳元素和铁元素形成Fe3C固熔体,随着碳含量的增加,其强度,硬度增加,而塑性和冲击韧性降低.钢和生铁含碳量的界限通常是:生铁: [C]=1.7~4.5%钢: [C]≤ 1.7%生铁和钢的化学成分材料化学成分%CSiMnPS炼钢生铁3.5~4.00.6~1.60.2~0.80.0~0.40.03~0.07静钢0.06~1.500.1~0.370.25~0.80≤0.045≤0.05沸腾钢0.05~0.27≤0.070.25~0.70≤0.045≤0.054.炼钢的基本任务:⑴脱碳;将铁水中的碳大部分去除,同时随着脱碳的进行,产生大量CO气泡,在CO排出过程中,搅拌熔池促进化渣,同时脱除[H],[N]和夹杂.⑵去除杂质(去P,S和其它杂质);铁水中[P],[S]含量高,而钢中[P]会造成"冷脆",[S]造成"热脆".通常大多数钢种对P,S含量均有严格要求,炼钢必须脱除P,S等有害杂质.⑶去除气体及夹杂物;在炼钢过程中通过熔池沸腾(碳氧反应,底吹惰性气体搅拌)脱除H],[N]和非金属夹杂物.⑷脱氧合金化;在炼钢过程中因为脱碳反应的需要,要向钢液中供氧,就不可避免地使后期钢中含有较高的氧,氧无论是以液体形态还是以氧化物形态存在于钢中都会降低钢的质量,所以必须在冶炼后期或出钢过程中将多余的氧去除掉.在冶炼过程中,铁水中的Si, Mn大部分氧化掉了,为了保证成品钢中的规定成分,要向钢水中加入各种合金元素,这个过程与脱氧同时进行,称为合金化.⑸升温(保证合适的出钢温度).铁水温度一般在1250~1300℃,而钢水的出钢温度一般在1650℃以上,才能顺利浇注成铸坯,因此炼钢过程也是一个升温过程.5.完成炼钢各项任务的基本方法⑴氧化为了将铁水等炉料中的硅,锰,碳等元素氧化掉,可以采用"吹氧"方法,即直接喷吹氧气,或加入其它氧化剂,如铁矿石,铁皮等.⑵造渣为了去除炉料中的P,S等杂质,在炼钢过程中加入渣料(石灰,白云石,熔剂等),形成碱度合适,流动性良好,足够数量的炉渣,一方面完成脱除P,S的任务,同时减轻对炉衬对侵蚀.转炉主要是依靠碳,硅,锰等元素氧化放出等热量,以及铁水的物理热实现升温.⑷加入脱氧剂和合金料通过向炉内或钢包内加入各种脱氧剂和合金料的方法,完成脱氧及合金化的任务.二.金属成分和炉渣成分的变化规律1.Si在吹炼前期(一般在3~4分钟内)即被基本氧化.在吹炼初期,铁水中的[Si]和氧的亲和力大,而且[Si]氧化反应为放热反应,低温下有利于此反应的进行,因此,[Si]在吹炼初期就大量氧化.[Si]+O2=(SiO2) (氧气直接氧化)[Si]+2[O]= (SiO2) (熔池内反应)[Si]+(FeO)=(SiO2)+2[Fe] (界面反应)2(FeO)+(SiO2)=(2FeO·SiO2)随着吹炼的进行石灰逐渐溶解,2FeO·SiO2转变为2CaO·SiO2,即SiO2与CaO牢固的结合为稳定的化合物,SiO2活度很低,在碱性渣中FeO的活度较高,这样不仅使[Si]被氧化到很低程度,而且在碳剧烈氧化时,也不会被还原,即使温度超过1530℃,[C]与[O]的亲和力也超过[Si]与[O]的亲和力,终因(CaO)与(SiO2)结合为稳定的2CaO.SiO2,[C]也不能还原(SiO2).硅的氧化对熔池温度,熔渣碱度和其他元素的氧化产生影响:[Si]氧化可使熔池温度升高;[Si]氧化后生成(SiO2),降低熔渣碱度,熔渣碱度影响脱磷,脱硫;熔池中[C]的氧化反应只有到[%Si]P0.⑵喷嘴前氧压P0:其选用应考虑以下因素:A.氧气流股出口速度要达到超音速(450~530cm∕s),即M=1.8~2.1.B.出口的氧压应稍高于炉膛内气压.通常P0=0.784~1.176MPa.⑶出口氧压P:应稍高于或等于周围炉气的压力.通常P=0.118~0.125MPa.六.枪位及其控制所谓枪位,是指氧枪喷头端面距静止液面的距离,常用H表示,单位是m.目前,一炉钢吹炼中的氧枪操作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恒压变枪操作,一种是恒枪变压操作.比较而言,恒压变枪操作更为方便,准确,安全,因而国内钢厂普遍采用.1.枪位的变化范围和规律关于枪位的确定,目前的做法是经验公式计算,实践中修正.一炉钢冶炼中枪位的变化范围可据经验公式确定:H=(37~46)P×D出式中 P——供氧压力,MPa;D——喷头的出口直径,mm;H——枪位,mm.具体操作中,枪位控制通常遵循"高-低-高-低"的原则:⑴前期高枪位化渣但应防喷溅.吹炼前期,铁水中的硅迅速氧化,渣中的(SiO2)较高而熔池的温度尚低,为了加速头批渣料的熔化(尽早去P并减轻炉衬侵蚀),除加适量萤石或氧化铁皮助熔外应采用较高的枪位,保证渣中的(FeO)达到并维持在25~30%的水平;否则,石灰表面生成C2S 外壳,阻碍石灰溶解.当然,枪位亦不可过高,以防发生喷溅,合适的枪位是使液面到达炉口而又不溢出.⑵中期低枪位脱碳但应防返干.吹炼中期,主要是脱碳,枪位应低些.但此时不仅吹入的氧几乎全部用于碳的氧化,而且渣中的(FeO)也被大量消耗,易出现"返干"现象而影响S,P的去除,故不应太低,使渣中的(FeO)保持在10~15%以上.⑶后期提枪调渣控终点.吹炼后期,C-O反应已弱,产生喷溅的可能性不大,此时的基本任务是调好炉渣的氧化性和流动性继续去除硫磷,并准确控制终点碳(较低),因此枪位应适当高些.⑷终点前降枪点吹破坏泡沫渣.接近终点时,降枪点吹一下,均匀钢液的成分和温度,同时降低炉渣的氧化铁含量并破坏泡沫渣,以提高金属和合金的收得率.2.枪位的调节⑴开吹前必须了解的情况A.喷嘴的结构特点及氧气总管氧压情况;B.铁水成分,主要是Si,P,S的含量;C.铁水温度,包括铁水罐,混铁炉或混铁车内存铁情况及铁水包的情况;D.炉役期为多少,是否补炉,相应的装入量是多少,上炉钢水是否出净,是否有残渣;E.吹炼钢种及其对造渣和温度控制的要求;F.上一班操作情况,并测量熔池液面高度.⑵枪位的调节生产条件千变万化,因此具体操作中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枪位进行适当的调节.A.铁水温度:若遇铁水温度偏低,应先压枪提温,而后再提枪化渣,以防渣中(FeO)积聚引发大喷,即采用低-高-低枪位操作.铁水温度高时,碳氧反应会提前到来,渣中∑(FeO)降低,枪位可稍高些,以利成渣.B.铁水成分:铁水硅,磷高时,若采用双渣操作,可先低枪位脱硅,磷,倒掉酸性渣;若单渣操作,由于石灰加入量大,应较高枪位化渣.铁水含锰高时,有利于化渣,枪位则可适当低些.C.装入量变化:炉内超装时,熔池液面高,枪位应相应提高,否则,不仅化渣困难而且易烧坏氧枪.D.炉内留渣:采用双渣留渣法时,由于渣中(FeO)高,有利于石灰熔化,因此吹炼前期的枪位适当低些,以防渣中(FeO)过高引发泡沫喷溅.E.供氧压力:高氧压与低枪位的作用相同,故氧压高时,枪位应高些.F.废钢中生铁块多导热性差,不易熔化,应降低枪位,以防吹炼后期没有完全熔化.G.炉龄a 开新炉,炉温低,应适当降低枪位;b 炉役前期液面高,可适当提高枪位;c 炉役后期装入量增加,熔池面积增大,不易化渣,可在短时间内采用高低枪位交替操作以加强熔池搅拌,利于化渣.H.渣料a 石灰质量差和加入量多,则渣量大,枪位应相应提高;b 使用活性石灰成渣快,整个过程枪位都可以稍低些;c 铁矿石,氧化铁皮和萤石用量多时,熔渣容易形成,同时流动性较好,枪位可适当低一些. I.钢种炼高碳钢时,由于脱磷困难,应采用较高的枪位,特别是在吹炼后期.同理,在吹炼含磷很低的钢种时,应采用较高枪位.七.恒压变枪操作的几种模式由于各厂的转炉吨位,喷嘴结构,原材料条件及所炼钢种等情况不同,氧枪操作也不完全一样.现介绍如下几种氧枪操作方式.1.高—低—高的六段式操作开吹枪位较高,及早形成初期渣;二批料加入后适时降枪,吹炼中期炉渣返干时又提枪化渣;吹炼后期先提枪化渣后降枪;终点拉碳出钢.2.高—低—高的五段式操作五段式操作的前期与六段式操作基本一致,熔渣返干时可加入适量助熔剂调整熔渣流动性,以缩短吹炼时间,见下图.3.高一低一高一低的四段式操作在铁水温度较高或渣料集中在吹炼前期加入时可采用这种枪位操作.开吹时采用高枪位化渣,使渣中含(FeO)量达25~30%,促进石灰熔化,尽快形成具有一定碱度的炉渣,增大前期脱磷和脱硫效率,同时也避免酸性渣对炉衬的侵蚀.在炉渣化好后降枪脱高—低—高五段式操作示意图碳,为避免在碳氧化剧烈反应期出现返干现象,适时提高枪位,使渣中(FeO)保持在10~15%,以利磷,硫继续去除.在接近终点时再降枪加强熔池搅拌,继续脱碳和均匀熔池成分和温度,降低终渣(FeO)含量.例:马钢一钢厂95T转炉氧枪操作A.全程枪位:高—低—高式或高—高—低式过程枪位:要力求稳定,尽量少波动,每次动枪波动范围≯200mm.补吹枪位:必须按最低枪位控制(1.1m).B.高枪位:1.7~2.0m;基本吹炼枪位:1.4~1.7m;拉碳枪位:1.2~1.4m;吹炼中,高碳钢拉碳枪位应提高0.1~0.2m.例:马钢一钢厂95T转炉开吹枪位的确定(a)铁水Si>0.70%时渣量大,易喷溅,枪位应比正常情况下低0.1~0.2m;铁水Si ,P含量低,特别是Si1%),P,S较高,或生产优质钢时采用.倒渣时机:这是双渣法操作的关键.选择在渣中含P量最高,含铁量最低的时刻,以获得高脱磷率和低铁损的效果.同时,应在Si已氧化完毕,炉渣已基本化好,P在渣钢之间的分配已接近平衡时进行. 生产实践证明,顶吹转炉在吹炼时间25%左右,复吹转炉为30%左右时倒渣脱磷率最高;若是因铁水硫高而采用双渣法,则应在吹炼10min左右倒渣.注意:倒渣前1分钟适当提枪或加些熔剂改善炉渣的流动性,以便于倒渣操作.3.双渣留渣法定义:将上一炉的终渣(高碱度,高温度和较高(FeO)含量)部分地留在炉内,并在吹炼中途倒出部分炉渣再造新渣的操作方法.特点:初渣早成而前期的去硫及去磷效率高,总去硫率可达60%~70%,总去磷率更是高达95%,适合于吹炼中,高磷铁水.注意:装料时应先加一批石灰稠化所留炉渣,而且兑铁水时要缓慢进行,以防发生爆发性碳氧反应而引起喷溅.若上一炉钢终点碳过低,不宜进行留渣操作.应当指出,顶吹转炉虽能将高磷铁水炼成合格的钢,但技术经济指标较差,与吹炼中,低磷铁水相比,每吨钢的金属料消耗高30~100kg,石灰多用40~100kg,炉龄大幅降低;产量也仅为吹炼低磷铁水时的70%~80%;另外,单渣法生产稳定,操作简单,便于实行计算机控制.因此,对于含硅,磷及硫较高的铁水,入炉前进行预处理使之达到单渣法操作的要求,不仅技术上可行而且工艺上经济合理.七.渣料的加入方法关于渣料的加入,关键是要注意渣料的分批和把握加入的时间.1.渣料分批加入目的:渣料应分批加入以加速石灰的熔化(否则,会造成熔池温度下降过多,导致渣料结团且石灰块表面形成一层金属凝壳而推迟成渣).批次:单渣操作时,渣料通常分成两批:第一批1/2~2/3及白云石全部(冶炼初期炉衬侵蚀最严重);第二批1/2~1/3.2.加料时间⑴第一批渣料在开吹的同时加入.⑵第二批渣料,一般是在硅及锰的氧化基本结束,头批渣料已经化好,碳焰初起的时候(30吨的转炉开吹6 min左右)加入(如果加入过早,炉内温度还低且头批渣料尚未化好又加冷料,势必造成渣料结团难化;反之,如果加入过晚,正值碳的激烈氧化时期,渣中的(∑FeO)较低渣料亦难化.问题的关键是正确判断炉况,头批渣料化好的标志是:火焰软且稳定,炉内发出柔和的嗡嗡声,喷出物为片状,落在炉壳上不粘贴;未化好的情况是:炉口的火焰发散且不稳定,炉内发出尖锐的吱吱声,喷出物是金属火花和石灰粒).有的厂二批料分小批多次加入以利熔化,但最后一小批料必须在终点前3~4分钟加入八.石灰,白云石加入量的确定加入炉内的渣料主要是石灰和白云石,还有少量的萤石或氧化铁皮等熔剂.1.石灰加入量的确定⑴首先根据铁水的硅,磷含量和炉渣碱度计算A.铁水含磷较低([P]<0.3%)时,(kg∕t铁)%CaO有效—石灰中的有效CaO,%CaO有效=(%CaO)石灰-R×(%SiO2)石灰废钢,生铁块也应根据上式计算需补加的石灰量.例:B.铁水含磷较高([P]≥0.3%)时,(kg∕t铁)⑵其次,当加入含(%SiO2)的辅助原料时(如:矿石,白云石萤石,菱镁矿等),应补加石灰. 例: 铁矿石中SiO2的含量为8%,碱度按3.0控制,石灰的有效氧化钙为80%,则每kg矿石补加石灰量 = 8×3.0/80 = 0.3(kg)⑶石灰加入总量废钢中含有一定量的Si,但成分通常不知,一般按每吨废钢补加石灰15~20kg.2.白云石用量的确定白云石的加入量应根据炉渣要求的饱和MgO含量来确定.通常渣中MgO含量控制在8%~10%,除了加入的白云石含有MgO外,石灰和炉衬也会带入一部分.理论用量W(kg/t)=实际加入量W/=W-W灰-W衬3.熔剂的用量萤石用量:尽量少用或不用,部标要求≤4kg/t.矿石用量:铁矿石及氧化铁皮也具有较强的化渣能力,但同时对熔池产生较大的冷却效应,其用量应视炉内温度的高低,一般为装入量的2~5%.4.计算举例例题1:1t金属料中铁水占85%,废钢占10%,生铁块占5%,每T金属料加矿石5kg,萤石3kg,铁水带渣比为0.5%,石灰熔化率为85%,各原材料成分列在下表中.炉渣碱度为3.5.计算:1t金属料所需石灰加入量为多少原料成分铁水废钢生铁块铁水带渣石灰矿石萤石[%Si]0.500.101.40%CaO37.583%SiO2362.56.05.0解:石灰加入量铁水带渣量为:1000×85%×0.5% = 4.25 (kg)铁水带渣带入的SiO2应考虑铁水渣中CaO相当的SiO2量:辅助原料及铁水带渣需补加石灰量(kg))例题2:用轻烧白云石作为调渣剂其成分如下表:原料成分石灰轻烧白云石炉衬%CaO%SiO2%MgO832.54.09502.03777计算条件:终渣成分要求(MgO)=9.66%,渣量为金属装入量的8.2%,炉衬侵蚀量是装入量的0.05%,其它条件同上述例题.解题思路:终渣(MgO)来源:A. 加入的轻烧白云石.C.石灰中的MgO.D.炉衬被侵蚀下来的MgO.⑴计算轻烧白云石加入量由例题1计算的结果是不加轻烧白云石时石灰加入量为68.39kg∕t.石灰带入MgO量:68.39×4.09% =2.80 (kg)炉衬蚀损带入MgO量:1000×0.05%×77%=0.385 (kg)根据1t装入量计算终渣MgO量:1000×8.2%×9.66%=7.92 (kg∕t)⑵计算轻烧白云石需补加石灰量⑶计算轻烧白云石相当的石灰量石灰加入总量= 68.39 - 8.62 + 1.21= 60.98 (kg)例题3:某转炉铁水装入量为100t,铁水含Si:0.4%,P:0.1%.采用单渣法造渣,终渣碱度为3.5,每炉加矿石3000kg,为保证渣中MgO,每炉加轻烧白云石2500kg.已知:石灰:CaO: 91.6% SiO2: 1.6%矿石:SiO2: 8%轻烧白云石:MgO:35% CaO:55% SiO2: 2%计算石灰加入量(单位kg,保留整数).解:⑴计算未加白云石时石灰加入量⑵计算轻烧白云石需补加石灰量⑶计算轻烧白云石相当的石灰量⑷计算石灰加入总量石灰加入总量= 5454+203-1599 = 4085 (kg)九.渣量计算渣量可以用元素平衡法计算.由铁水炼成钢,各元素一部分被氧化,一部分残留在钢中.如果知道某一元素在钢中的数量,该元素其余部分全部进入了熔渣,则通过这个元素在渣中的百分含量,就可以计算出熔渣的数量.Mn和 P两元素,从渣料及炉衬中的来源很少,其数量可以忽略不计.因而可以用Mn或 P的平衡来计算渣量.例:渣量计算(单渣法)装入量 Mn P Fe装 (kg) % kg % kg % kg入铁水28000 0.40 112 0.20 56料废钢4000 0.50 20 0.02 0.8数铁矿石1000 0.30 3 0.10 1.0 56.0 560据小计 135 57.8 560(MnO)% [%Mn] (P2O5)% [%P]终点钢水 0.12 0.03数炉渣 3.30 2.56 2.86 1.25据金属装入量 28000+4000+560=32560kg出钢量(按装入量的90%计算)32560×90%=29304kg钢水中Mn 量 29304×0.12%=35.16kg钢水中P量 29304×0.03%= 8.79kg进入渣中Mn 量 135-35.16=99.84kg进入渣中P量 57.8 - 8.79=49.01kg用Mn 平衡法熔渣占装入量的百分比用P平衡法熔渣占装入量的百分比习题:1名词解释:泡沫渣,单渣法双渣法双渣留渣法2造渣方法如何选择采用双渣法操作时,倒渣的时间应如何掌握3石灰加入量如何计算渣料如何加入4影响石灰溶解的因素有哪些5炉渣严重泡沫化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控制泡沫渣6.吹炼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炉渣"返干"现象§4—5 温度制度氧气转炉的温度制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准确控制终点温度,二是恰当控制冶炼过程温度. 温度对于转炉吹炼过程既是重要的热力学参数,又是重要的动力学参数.它既对各个化学反应的反应方向,反应程度和各元素之间的相对反应速度有重大影响,又对熔池的传质和传热速度有重大影响.因此,为了快而多地去除钢中的有害杂质,保护或提取某些有益元素,加快吹炼过程成渣速度,加快废钢熔化,减少喷溅,提高炉龄等,都必须控制好吹炼过程温度.此外,对各钢种都有其要求的出钢温度.出钢温度过低会造成回炉,短锭,包底凝钢及钢锭的各种低温缺陷和废品;过高则会造成跑漏钢,钢锭上涨,粘模及钢锭的各种高温缺陷和废品,并影响炉衬和氧枪的寿命.一.转炉温度控制的目标及温度控制内容1.目标希望吹炼过程中均衡升温,吹炼终点时钢水的温度和化学成分同时命中钢种要求的范围.2.内容⑴确定合适的钢种出钢温度;⑵确定熔池富裕热量的数值,选择冷却剂并确定其冷却效果和加入量;⑶掌握影响熔池温度变化的因素,及进行温度控制操作.二.热量来源与热量支出1.热量来源氧气转炉炼钢的热量来源主要是铁水的物理热和化学热.物理热是指铁水带入的热量,它与铁水温度有直接关系,化学热是铁水中各元素氧化后放出的热量,它与铁水化学成分直接相关. 在炼钢温度下,各元素氧化放出的热量各异,它可以通过各元素氧化放出的热效应来计算确定.例如铁水温度1200℃,吹入的氧气25℃,碳氧反应生成CO时:[C]1473+{O2}298={CO}1473 ΔH1473K= -137520 J/mol则1kg[C]氧化生成CO时放出的热量为137520/12≈11300kJ/kg.现以100kg金属料为例,计算各元素的氧化热能使熔池升温多少.设炉渣量为装入金属料的15%,炉衬吸热为装入金属料的10%,计算热平衡公式如下:Q=∑MCT式中 Q—1kg元素氧化放出的热量,kJ/kg;M——受热金属液,炉衬和炉渣重量,kg;C——各物质比热,已知钢液CL为0.84~1.0kJ/kg·℃,炉渣和炉衬的CS为1.23kJ/ kg·℃.计算在1200℃时C—O反应生成CO时,氧化1kg碳可使熔池温度升高数为:℃1kg元素是100kg金属料的1%,因此,根据同样道理和假设条件,可以计算出其它元素氧化1%时使熔池的升温数.碳完全燃烧生成CO2时其发热量最高,使熔池升温数最大,其次是磷和硅.但是碳大部分没有完全燃烧,因此,在氧气转炉吹炼中采用双流氧枪,可有助于CO进一步燃烧生成CO2,使转炉热效率提高.哪些元素是转炉炼钢的主要热源,不仅要看其热效应大小,还要视其氧化总量的多少而定.例如,在1400℃时,硅氧化0.5%,碳氧化3%,则分别使熔池升温数为71℃和249℃,可见碳氧化产生的总热量要比硅的总热量多得多.2.热量支出热量支出主要包括:钢水物理热;炉渣物理热;炉气物理热;烟尘物理热;渣中金属铁珠物理热;喷溅金属物理热;矿石分解热;废钢物理热(见热平衡表).其中,钢水的物理热约占70%,这是一项主要的支出,熔渣带走的热量大约占10%,它与渣量的多少有关.因此在保证去除P,S的条件下,采用最小的渣量.渣量过大不仅增加渣料的消耗,也增加热量的损失,所以要求铁水进行预处理,这样既可实现少渣操作;同时在吹炼过程中也可减少喷溅,缩短吹炼时间,减少炉与炉的间隔时间,减少热损失,提高转炉的热效率.转炉热效率提高以后,可以提高废钢比.3.转炉炼钢的热平衡指炼钢过程的热量来源与支出之间的平衡关系(见热平衡表).为了准确的控制转炉的吹炼温度,需要知道铁水中各成分氧化反应放出的总热量;这些热量除了把熔池加热到出钢温度外,富余多少热量需要加多少冷却剂这要经过热平衡计算才能得出,具体物料平衡,热平衡计算参看教材中物料平衡与热平衡计算内容.热平衡表的分析:根据转炉吹炼过程中热量的收入与支出,作出热平衡计算列出热平衡表,得出氧气转炉热工特点如下:⑴热量收入主要是铁水的物理热和化学热;⑵尚有大量的富余热量,必须加入冷却剂;⑶元素氧化放热中,C,Si,P都是重要的发热元素,其中碳占有主要地位(占氧化总放热的一半以上).⑷转炉热效率为60~70%左右.转炉总热效率计算公式如下:总热效率=×100%在转炉炼钢过程中,真正有用的热量占整个热量收入的70%左右,在热量的利用上还是有一定潜力的,应努力提高热效率.三.出钢温度的确定出钢温度的高低受钢种,锭型和浇注方法的影响.1.出钢温度的确定依据:⑴保证浇注温度高于所炼钢种凝固温度20~30℃(小炉子偏上限,大炉子偏下限).⑵考虑出钢过程和钢水运输,镇静时间,钢液吹氩时的降温,一般为80~120℃.⑶考虑浇注方法和浇注锭型大小所用时间的降温.2.确定出钢温度T出钢T出钢 =T凝 +△t过热+△T总式中 T凝——钢液的熔点即液相线温度,根据钢种的化学成分而定.T凝=1539-∑△ti×[%i]-7 ℃;△t过热—钢水过热度,℃.即高于熔点的温度值,与钢种,坯型有关.△T总—从出钢→精炼→浇注过程中的温降值.△T总=△t1+△t2+△t3+△t4+△t5△t1—出钢过程温降,℃.△t2—出钢毕至精炼开始之前的温降,℃.△t3—钢水精炼过程温降,℃.△t4—钢水精炼完毕至开浇前的温降,℃.△t5—钢水从钢包至中间包的温降,℃.四.确定冷却剂用量1.冷却剂及其特点转炉炼钢的冷却剂主要是废钢和矿石.比较而言,废钢的冷却效应稳定,而且硅磷含量也低,渣料消耗少,可降低生产成本;但是,矿石可在不停吹的条件下加入,而且具有化渣和氧化的能力.因此,目前一般是矿石,废钢配合冷却,而且是以废钢为主,且装料时加入;矿石在冶炼中视炉温的高低随石灰适量加入.另外,冶炼终点钢液温度偏高时,通常加适量石灰或白云石降温(前两种均不能用).2.各冷却剂的冷却效应冷却效应是指每kg冷却剂加入转炉后所消耗的热量,常用q表示,单位是kJ/kg.⑴矿石的冷却效应:矿石冷却主要靠Fe2O3的分解吸热,因此其冷却效应随铁矿的成分不同而变化,含Fe2O370%,FeO10%时铁矿石的冷却效应为:q矿=1×C矿×△t+λ矿+1×(Fe2O3%×112/160×6456+FeO%×56/72×4247)=1×1.02×(1650-25)+209+1×(0.7×112/160×6456+0.1×56/72×4247)=5360 kJ/kg⑵废钢的冷却效应:废钢主要依靠升温吸热来冷却熔池,由于不知准确成分,其熔点通常按低碳钢的1500℃考虑,入炉温度按25℃计算,于是废钢的冷却效应为:q废=1×[C固(t熔-25)+λ废+ C液(t出-t熔)]=1×[0.7×(1500-25)+272+0.837(1650-1500)]=1430 kJ/kg⑶氧化铁皮的冷却效应:计算方法同矿石,对于50%FeO,40%Fe2O3 的氧化铁皮,其冷却热效应为:q皮=5311 kJ/kg。

顶吹转炉吹炼工艺

顶吹转炉吹炼工艺

顶吹转炉吹炼工艺1、装入制度包括哪些内容?装入制度是确定转炉合理的装入量,合适的铁水废钢比。

转炉的装入量是指主原料即铁水和废钢的装入数量。

2、什么是转炉的炉容比,影响转炉炉容比的因素有哪些?新转炉砌砖完成后的容积称为转炉的工作容积,也称有效容积,以“V”表示,公称吨位用“T”表示,两者之比值“V/T”称之为炉容比,单位为(m33、确定装入量的原则是什么?在确定合理的装入量时,除了考虑转炉要有一个合适的炉容比外,还应保持合适的熔池深度。

以保证炉底不受氧气射流的冲声,熔池深度必须超过氧流对熔池的最大穿透深度。

对于模铸工艺,装入量还应与锭型相配合。

装入量减去吹损及浇注必要损失后的钢水量,应是各种锭型的整数倍,尽量减少注余。

对连铸车间,转炉装入量可根据实际情况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此外,确定装入量时,既要考虑发挥现有设备潜力,又要防止片面不顾实际的盲目超装,以免造成事故和浪费。

4、生产中应用的装入制度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氧气顶吹转炉的装入制度有:定量装入制度、分阶段定量装入制度和定深装入制度。

其中定深装入制度是每炉装入量均使熔池深度保持不变,由于生产组织的制约,实际上难以实现。

(1)定量装入制度。

在整个炉役期间,每炉的装入量保持不变。

这种装入制度的优点是:发挥了设备的最大潜力,生产组织、操作稳定,有利于实现过于音速,在出口处达到超音速。

由于氧气是可压缩流体,当高压低速氧气流经拉瓦尔管收缩段时,氧流速度提高,在到达音速时若继续缩小管径,氧流速度并不再增高,只会造成氧气密度增大;此时要继续提高氧流速度,只能设法增大管径,使其产生绝热膨胀过程,氧压降低,密度减小、体积膨胀。

当氧压与外界气压相等时,就可以获得超音速的氧射流,压力能转变为动能。

扩大管径。

拉瓦尔型喷头能够把压力能(势能)最大限度地转换成速度能(动能),并能获得比较稳定的超音速射流,在相同射流穿透深度的情况下,它的枪位可以高些,这就有利于改善氧枪的工作条件和炼钢的技术经济指标,因此拉瓦尔型喷头被广泛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铁水磷含高(>0.5%)或硅含量高,或吹炼低 磷的优质钢时,采用双渣操作。一般双渣操作脱磷效率 可达95%以上,脱硫效率约60%左右。
双渣操作会延长吹炼时间,增加热量损失,降低金 属收得率,也不利于过程自动控制。现在很少采用,尤 其铁水“三脱”处理技术出现后。
2020/7/5
东北大学/阎立懿
12
双渣留渣法 是将双渣法操作的高碱度、高氧化性的终 渣部分或全部留在炉内,在吹炼前期结束时倒出,然后 重新造新渣。这种造渣方法有利于高碱度、高氧化性渣 及早形成,提高前期去磷的效率及炉子热效率,有利于 保护炉衬,节省石灰用量。此法的脱磷率可达95%以上, 脱硫率可达60%以上。
Q=V / τ= q G / τ ,m3/h 或 m3/min 式中: G——金属装入量,t;
q——吨金属需氧量,50~60m3 /t ; τ——供氧时间,15~20min。 供氧强度 指纯供氧期间内单位时间内每吨钢的耗氧量, 一般为2.5~4 .5m3 /(t·min),通常应在基本上不产生 喷溅的情况下控制在上限;提高供氧强度,可以减少吹 氧时间、缩短冶炼周期、提高转炉产量。
采用单渣操作,工艺比较简单,吹炼时间短,劳动 条件好,易于实现自动控制。一般单渣操作脱磷效率接近 90%,脱硫效率~35%。
2020/7/5
东北大学/阎立懿
11
双渣法 整个吹炼过程中需要倒出或扒出约 1/2~2/3 炉 渣,然后加入渣料重新造渣。根据铁水成分和所炼钢种 的要求,也可以多次倒渣造新渣。
采用留渣操作时,在兑铁水前首先要加废钢稠化冷 凝熔渣,当炉内无液体渣时才可兑入铁水,以避免引发 喷溅。
渣等几个阶段。 吹炼各期钢水成分及炉渣成分的变化规律,见表~
因素 阶段
吹炼前期 吹炼中期 吹炼后期
熔池温度 氧化性 碱度 脱碳速度 脱磷速度 脱硫速度



很低

很低

低中




中高

很低

2020/7/5
东北大学/阎立懿
3
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工艺:
装料制度、供氧制度、造渣制度、温度制度、终点 控制与出钢等五大制度。
2020/7/5
东北大学/阎立懿
10
1)造渣方法
一般根据铁水成分和所炼钢种来确定造渣方法。常 用的造渣方法有单渣法、双渣法和双渣留渣法。
单渣法:整个吹炼过程中只造一次渣,中途不倒渣、不扒 渣,直到吹炼终点出钢。当铁水Si、P、S含量较低,或者 钢种对P、S要求不太严格,以及冶炼低碳钢时,均可以 采用单渣操作。
供氧压力 应保证氧射流出口速度达到超音速,并使喷头 出口处氧压稍高于炉膛内的炉气压力。
目前,大型转炉的供氧压力一般为0.8~1.2MPa,压 力增高、氧气流量增加,但过高时,将引起喷溅或穿透炉 底的危险。
2020/7/5
东北大学/阎立懿
5
氧气流量 指在单位时间内向熔池供氧的数量,它是根据 每吨金属料所需氧气量、装入量、供氧时间等因素来确 定的,即:
吹炼过程要遵循的原则:“前期渣要早化,并防止 炉渣过稀;中期渣要化透,粘度要适宜,后期渣要化透 作粘,出钢易挂上”。
可以说造好渣才能炼好钢,造好渣是炼好钢的重要 保证。造渣的目的:去除磷硫、保护炉衬、减少喷溅、 减少终点氧。造渣制度:确定合适的造渣方法、渣料的 种类、渣料的加入数量和时间,以及加速成渣的措施。
枪位与熔池温度的关系 枪位低时,搅拌强烈、反应 速度快、熔池升温快;反之,熔池升温慢。
2020/7/5

东北大学/阎立懿
7
4)供氧操作
~是指调节氧压及枪位,达到调节氧气流量、喷头 出口气流压力及射流与熔池的相互作用程度,以控制化学 反应进程的操作。 供氧操作类型分为:恒压变枪、恒枪变压、变压变枪 及分阶段恒压变枪几种方法。 恒压变枪 吹炼过程氧压不变,通过枪位的改变,控制吹 炼过程。 恒枪变压 吹炼过程枪位基本不动,通过调节氧压来控制 吹炼过程。 变压变枪 吹炼过程,同时调节氧压及枪位控制吹炼过程。 目前,广泛采用分阶段恒压变枪操作。
装料制度-装料顺序、转炉的炉容比 、装入量控制 方法。
供氧制度-主要内容:确定合理的喷头结构、供氧 压力、供氧强度及枪位控制;介绍枪位、硬吹及软吹、 乳化及泡沫等。
2020/7/5
东北大学/阎立懿
4
4.3.3 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工艺
(2)供氧制度
3)供氧参数 供氧参数包括:供氧压力、氧气流量、供氧强度及枪 位控制等。
提枪停吹 当吹炼到所炼钢种要求的终点碳(终点控制) 范围时,即提枪停吹。
2020/7/5
东北大学/阎立懿
9
(3)造渣制度
由于氧气转炉冶炼时间很短,供氧时间仅十几分钟, 必须做到快速成渣,使炉渣尽快有适当的碱度、氧化性 及流动性,合适的(MgO)、正常泡沫化,以备迅速地 将铁水中的磷、硫等杂质降到钢种要求以下、炼出合格 的钢水,并减少对炉衬的侵蚀。
冶金学—炼钢篇
阎立懿
东北大学钢铁冶金研究所
2010年4月27日~6月29日/逸夫楼405
(No8)
主要内容
炼钢学概述 炼钢基础理论 炼钢用原材料 转炉炼钢法 电炉炼钢法
2020/7/5
东北大学/阎立懿
2
上回讲过:
•一炉钢冶炼操作过程主要包括: 装料、吹氧、出钢、脱氧及合金化、溅渣护炉、倒
2020/7/5
东北大学/阎立懿
8
开吹、过程、终点枪位的确定
开吹枪位 开吹时采用高枪位,目的是为了早化渣,多去 磷,保护炉衬;(尽早形成高碱度渣是脱磷的关键)
过程枪位 在吹炼过程中适当降低枪位,以保证炉渣不
“返干—黏稠”,不喷溅,快速脱碳与脱硫,熔池均匀升 温为原则;
终点枪位 吹炼后期要降枪,主要目的是加强熔池搅拌、 均匀钢水成分和温度,便于判断终点,同时降低(FeO) 渣中含量,减少铁损,并达到溅渣的要求。
2020/7/5
东北大学/阎立懿
6
枪位控制 枪位是指氧枪喷头到静止熔池表面之间的距离, 对于枪位低或氧压高的吹炼模式称为“硬吹”,而枪位 较高或氧压较低的吹炼模式称为“软吹” 。枪位高低与 炉内吹炼过程反应密切相关。
枪位与熔池搅拌的关系 枪位越低,熔池搅拌越充分; 枪位越高,熔池搅拌减弱。
枪位与(FeO)的关系 适当提高枪位,增加(FeO)含 量;降低枪位,减少(FeO)含量,以满足过程吹炼的要 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