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金匮要略》第一4条
金匮要略一级条文白话解释
金匮要略一级条文白话解释
金匮要略是古代医学著作《金匮要略》的一级条文。
下面我将
以白话解释的方式来解读金匮要略一级条文:
1. 脉证并治,这一条文指的是通过观察脉搏来判断疾病的症状,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脉搏可以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通过仔细观察
脉搏的变化,医生可以判断出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并制定相应
的治疗方案。
2. 伤寒论,这一条文是指《金匮要略》中关于伤寒病的论述。
伤寒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其症状包括高热、头痛、咳嗽、腹泻等。
《金匮要略》中详细记录了伤寒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内容,
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伤寒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呕吐论,这一条文是指《金匮要略》中关于呕吐病的论述。
呕吐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消化系统疾病、
中毒、感染等。
《金匮要略》中详细描述了呕吐的各种表现、病因、辨证施治等内容,为医生诊治呕吐病提供了参考依据。
4. 下利论,这一条文是指《金匮要略》中关于下利(腹泻)的
论述。
下利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症状包括腹泻、腹痛、腹胀等。
《金匮要略》中详细记录了下利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内容,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下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 金匮要略,这一条文指的是整本《金匮要略》的内容。
《金匮要略》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医学著作,是中医学宝贵的经典之一。
全书包括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内容,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以上是对金匮要略一级条文的白话解释。
《金匮要略》作为一部重要的中医经典,对于临床医学具有深远的影响,为医生提供了宝贵的诊疗经验和治疗方案。
解读《金匮要略》第一3条
解读《金匮要略》第一3条【仲景原文】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
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泠,苦痛者死。
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
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第一3)【释疑解惑】①怎样理解“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答:《素问·脉要精微论》:“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面而走空窍。
”《四诊诀要·四诊抉微》:“夫气由脏发,色随气华。
”《医宗金鉴·脏腑经络先后受病》:“气色见于面部,而知病之死生者,以五脏入鼻,藏于五脏,其精外荣于面也;色者,青赤黄白黑也;气者,五脏之光华也,气色相得者,有气有色,平人之色也。
”根据五脏六腑之气,其血气皆上注而滋荣于面,故望面色可诊脏腑病证,色有五色,五脏主五色,色有主色及病色。
主色为脏腑气血内和而外荣;病色主病各有其特点,辨色主病,既要知其常,又要知其变。
②怎样理解“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答:㈠张仲景论“鼻头色青”而突出“腹中痛”,重点强调辨“腹中痛”望鼻部色泽变化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㈡辨识“腹中痛”的病变证机或是阳虚寒凝于脾,或是肝寒相乘于脾。
㈢辨识“苦冷者,死”的病变证机是阳气大虚,寒气凝结,临证无论病变部位在脾胃,还是在肝脾,都标志病情比较危重。
③怎样理解“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答:㈠辨识“鼻头色微黑者”的病变证机是“有水气”,重点突出治鼻头色黑可从水气论治。
㈡辨识“有水气”的病变证机或是阳热太盛,热遏阳气,阳不化气,气不化水,水气肆虐于上;或是阳气大虚,寒气内盛,阳虚不化,水气内盛,水溢充斥于上。
辨热证以舌红苔黄为主,而辨寒证则以舌淡苔白为主。
④怎样理解“色黄者,胸上有寒”?答:㈠辨识“色黄者,胸上有寒”的病变部位在胸,病变证机是寒饮内盛,郁遏气血而不能外荣。
金匮要略一级条文白话解释 -回复
金匮要略一级条文白话解释-回复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作者为张仲景。
它系统总结了先秦至东汉时期的医术,并用简明扼要的方式进行阐述。
金匮要略分为四卷,一共分为112条。
这些条文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防病保健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规定。
下面将逐条解释金匮要略的一级条文。
第一至第十条:病有所生、常使邪气干燥。
古人认为人体的疾病是由于外邪入侵人体而引起的,而这些邪气多数是干燥无滋润的。
所以,人们在抵御疾病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体内的湿润,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第十一至第四十二条:病有脉,其脉有迟数、长数、滑数、洪数、浮散数、气散数。
这些条文主要是讲述了脉象的变化与不同疾病的关系。
古人通过观察脉搏的情况,来判断疾病的类型并作出相应的治疗。
第四十三至第五十九条:病有所生,常使痛则百节着。
这些条文表明人体疾病会导致全身各部位的疼痛。
古人通过辨别疼痛的部位和性质,进而判断疾病的性质和发展趋势。
第六十至第七十一条:病发于表里.分为时期.势弱势强,羸瘦如竹。
这些条文说明了疾病在人体中的发展过程与不同阶段的表现。
疾病从表面到内部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的症状也不尽相同。
第七十二至第八十九条:病有所生,时“斜”冷热。
这些条文阐述了疾病在人体内部引起的冷热感觉。
古人通过观察病人的体温、体表感觉和汗液等,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发展趋势,进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第九十至第九十三条:寸口与形,知病例方。
这些条文主要强调诊断的重要性。
古人通过观察病人的脉搏和外貌特征来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从而作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第九十四至第九十七条:寸口望之,大小、长短各应法。
这些条文表明掌握脉搏的大小、长度等特征,对于判断疾病的阴阳、虚实等特点十分重要。
古人通过观察脉搏的大小、长度等特征,来判断疾病的性质与发展趋势。
第九十八至第一百零一条:寸口针所往,去来如风前。
这些条文详细描述了针灸治疗的操作方法。
古人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施以针刺,来恢复疾病时人体的正常气血流通,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金匮要略第四条解读
金匮要略第四条解读4师曰: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一作痛)。
猫猫:静而惊呼,必是有痛,非骨即筋。
喑喑(yīn)然,指说话声音低微,甚至发不出声音。
这是邪距胸膈,气道受阻。
啾啾然,指说话声音细小且清长。
这是气道没有受阻,但因为某种原因不敢大声说话,条文中认为是头中病或头中痛。
顺德:病人很安静,不说话突然间出现惊呼说明他关节疼痛;说话声音很低,发不出声来,那是心得病了;说话声音细小而长,说明他头痛的很厉害,因为如果他大声说话,头痛得会更厉害。
天空:病人原本言语声音安静,突然惊叫,是骨头关节方面的疾病,稍有转动疼痛难忍,所以惊叫;病人声音低微而哑,是胸膈方面的疾病,气道被阻,气机不畅所致;病人声音细小而长,如鸟鸣,说明有头部疾病,声音洪大引起头部震动则疼痛难忍,故而声音细小。
这条说明了闻诊在临床上的应用,“闻而知之谓之圣”。
小独(四)师曰: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
一作痛。
老师对学生说,病人平时很安静,不大声说话,如果突然喜欢大声惊叫,说明他病在关节,患有关节疼痛的疾病;病人平时说话声音低微不响亮,说明病在心膈间;病人说话声音细小而长,说明病在头部,患有头痛的疾病。
柳州橙子本条论述闻诊。
骨节间病,指关节疼痛一类病症。
故病人常喜安静,动则作痛,其痛甚剧,故突然惊呼。
若痰湿浊邪窒塞心膈而气机不畅,故发声喑喑然而不彻。
头中有病,痛在头中,如大声则震动头部,疼痛加剧,所以声不敢扬。
由于胸膈气道正常无病,故声音虽细小而长。
佛手: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4)上之至谓时至.下之至谓气至.盖时有常数而不移.气无定刻而或迁也.冬至之后甲子.谓冬至后六十日也.盖古造历者.以十一月甲子朔夜半冬至为历元.根据此推之.则冬至后六十日.当复得甲子.而气盈朔虚.每岁递迁.于是至日不必皆值甲子.当以冬至后六十日花甲一周.正当雨水之候为正.雨水者.冰雪解散而为雨水.天气温和之始也.云少阳起者.阳方起而出地.阳始生者.阳始盛而生物.非冬至一阳初生之谓也.窃尝论之矣.夏至一阴生.而后有小暑、大暑.冬至一阳生.而后有小寒、大寒.非阴生而反热.阳生而反寒也.天地之道.否不极则不泰.阴阳之气.剥不极则不复.夏至六阴尽于地上.而后一阴生于地下.是阴生之时.正阳极之时也.冬至六阳尽于地上.而后一阳生于地下.是阳生之时.正阴极之时也.阳极而大热.阴极而大寒.自然之道也.则所谓阳始生天得温和者.其不得与冬至阳生同论也审矣.至未得甲子而天已温.或已得甲子而天反未温.及已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或如盛夏五六月时.则气之有盈有缩.为候之或后或先.而人在气交之中者.往往因之而病.惟至人为能与时消息而无忤耳.师曰.病患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前谓关前.后谓关后.关前为阳.关后为阴.关前脉浮者.以阳居阳.故病在表.关后脉浮者.以阳居阴.故病在里.然虽在里而系阳脉.则为表之里.而非里之里.故其病不在肠肾.而在腰背膝胫.而及其至.则必短气而极.所以然者.形伤不去.穷必及气.表病不除.久必归里也.。
金匮要略原文解读(183页)
金匮要略原文解读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词解】上工:指高明的医生。
治未病:这里指治未病的脏腑。
实脾:即调补脾脏之意。
四季脾旺:脾属土,土寄旺于四季,故云四季脾旺。
【释义】本条从人体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出发,论述杂病的治疗法则。
从五行生克制化关系来说明脏腑在生理情况下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在病理情况下,相互影响,相互传变。
首先本条含有“既病防传,先治未病之脏”思想。
脏腑病变传变规律是:“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五脏相通,移皆有次”(《素问·玉机真脏论》)。
肝木能克伐脾土,如见肝实之病,应认识到肝病最易传脾,在治肝同时,要注意调补脾脏,就是治其未病。
其目的在使脾脏正气充实,防止肝病的蔓延。
传变有虚实之分,肝实则传,肝虚则不传;脾虚受传,脾实则不受传。
如果脾脏本气旺盛,则可不必实脾。
反之,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其肝,就是缺乏整体观的治法,就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其次,指出治病当分虚实,并举肝病为例来说明。
肝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这是肝虚的治法。
酸入肝,补之以本味;焦苦入心,心为肝之子,子能令母实,所以助用焦苦;甘味之药能够调和中气,《难经·十四难》:“损其肝者缓其中”,所以益用甘味之药。
至于肝实病证,便须泻肝顾脾,上法就不适用。
对“酸入肝……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十七句的认识,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衍文,非仲景原文;一种解释是仲景从人体内部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从多个脏腑进行治疗,以达到纠正肝虚的目的,这里的“伤”字,不能作伤害解,而应作制约来理解。
金匮要略全文及译文注释
金匮要略全文及译文注释《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作者是汉代的张仲景。
全文及译文注释如下:原文:金匮要略第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
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炙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之,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
色黄者胸上有寒也。
色白者亡血也。
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
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息引胸中上气者咳。
第二篇:痓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痓之为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若手足搦者,痓病也。
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
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湿之为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
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
纳药鼻中则愈。
中暍之为病也,恶寒头痛,口渴身热而喘。
其脉弦细芤迟。
若发其汗则身重而下泄。
复恶寒,则阳气微。
当数熨其背,而勿冷也。
夫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
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也。
里虚宜温之也。
第三篇: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有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舍此复何求耶?百合知母汤主之。
狐惑之为病也,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小便赤大便不利或数日不大便或时时小便浓如血蚀于上部则声嗄音哑咽喉干燥热痛饮以苦参汤洗之以苦参地黄皂荚丸主之。
第四篇: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疟脉自弦也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讨论《金匮要略》条文第1章,第5条到第8条
讨论《金匮要略》条文第1章,第5条到第8条各位朋友大家好。
又到了周二晚上8点整,我们从今天开始《金匮要略》条文的讨论。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第1 章,第5 条到第8 条。
请大家踊跃发言。
5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
《难经》: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
心中坚者,水饮停于胸腔,肺气失宣所致。
曹颖甫认为此处应为“心下坚”,可供参考。
呼吸时咳嗽,这是因为胸阳不足,肺失宣降。
患者张口呼吸,感觉气不够用,同时唾液较多,属于肺痿。
病机多为肾阳不足、痰饮阻滞。
5、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萎唾沫。
息指的是呼吸,息摇肩者指的是呼吸时肩部摇晃,是因为心胸部位有邪气阻塞,坚硬不适,气道不通;息引胸中上气者指的是随着呼吸之气上冲,是因为肺气不降,故呼吸时常常伴咳嗽;息张口短气者,是指张口呼吸仍气短的情况,是因为肺叶萎弱,肺气虚弱,津液不化故见常常吐唾沫。
第5条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
喘息摇肩者,心中坚满,痰热壅塞于胸中,使肺气不宣,呼吸困难,气无降路,故逆冲而肩摇。
息引胸中上气者,气逆,必生咳嗽也。
息张口短气者,肺痿而胸满,清气堵塞,常生唾沫。
这一段是讲通过望形态来诊断疾病的方法。
五、“息”作“呼吸”讲,呼吸困难需要靠抬肩膀来呼吸,这是气喘病,心中坚是指痰热壅塞于胸中,使得肺气不宣,呼吸困难,胸很闷。
息引兴中上气者,咳,是指在呼吸过程中胸中气上逆影响咽喉部位,觉得痒而咳嗽。
“息张口短气者,肺萎唾沫是指呼吸困难,呼吸的时候把嘴巴张开,气短,这个病“肺萎”,由于肺气耗伤,肺中的津液也耗伤,而产生“肺萎”。
肺萎唾沫就越消耗肺中的津液,肺失去肺津的濡养,人就越来越虚。
(五)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
这段讲的是通过望形态来诊断疾病。
患者呼吸摇肩者,是由于肺气被痰热雍塞,导致肺气不宣所致,是一种实证。
《金匮要略》重点掌握条文
《金匮要略》重点掌握条文《金匮要略》重点掌握条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0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02】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09】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11】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
【1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15】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16】师曰:五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
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金匮要略》第4条(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金匮要略》第4条(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金匮要略》第4条:“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进,是三焦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
读经笔记之一:本条主要讲的是一些疾病产生的外因,一是外邪入侵,二是做违法的事而使心灵形体受损害,三外伤,五是房事不节,产是是饮食作息不注意。
读经笔记之二:治病好的办法就是治未病,把疾病消灭于萌芽状态、初生状态。
杨大夫《金匮要略》1
杨大夫《金匮要略》1杨大夫《金匮要略》第四讲(厥阳)朋友们,大家晚上好《金匮要略》第一篇第9条,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
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老师说,病人的寸口脉如果是浮脉,如果只是关前寸脉浮的话,这个是表证,也就是太阳病。
如果浮的部位不在关前的寸部,而是在关后的尺部,这个是里证,里证呢,会出现腰酸,背痛,走路困难,心慌胸闷气短的现象。
所以呢,我们这里要知道,关于浮脉,如果是左手寸脉浮,说明有太阳证,感冒了,热从消化系统往皮肤走,出现寸脉浮。
那么,尺脉浮呢,说明左肾有热在向外扩散,其通道是从膀胱向外扩散,会出现膀胱尿道有热的现象。
同时由于肾阴不足,病人会出现腰痛,因为腰为肾府嘛。
同时也会有背僵硬的现象,因为背为阳,此时肾阳也不足了。
会出现短气,就是哮喘了,肾阴不足而无肾阳上行,肺不能舒张了。
这一条,是对左手浮脉的解释。
浮在寸,浮在尺,病理完全不同的。
浮在寸,是感冒了。
浮在尺,会有肾虚尿频,尿刺痛,或尿血,都有可能,或腰酸背僵,这是肾阴不足的表现。
啊,还有行走无力,走路困难,严重时还会手掌出汗的。
手掌出汗,在临床上很常见,引起的原因还是肾上有热,阳气虚了,尺脉会比较大的。
《金匮要略》第一篇第10条,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学生问老师说,医经上说讲,厥阳独行,这是什么意思呢?老师回答说,厥阳独行,就是有阳无阴。
这里说一下,有阳无阴是怎么回事。
在《伤寒论》里,张仲景的说法,津为阳,血为阴。
此时,有阳无阴,就是病人的表现是有津无血。
那么现在,后面会接下来作进一步的解释的,看后面的有关条文。
那么,这个厥阳独行,病人本来血少了,但由于饮食上吃了一些生津的食物,津充足了,阳气足了,或吃了热性的药,这都不是好事情,治病,要从阴血入手为要。
后面的条文,将作进一步解释。
《金匮要略》第一篇第11条,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脏即在,入腑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
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第一第四条:望闻问切的闻诊:可以从病人的声音中初步判断病人为何症?
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第一第四条:望闻问切的闻诊:可以从病人的声音中初步判断病人为何症?在《金匮要略》中,把望闻问切的内容进一步的细化,可以让我们从不同的细处着手去判断病人的病症,更准确地把握病人的病情,便于后面的对症下药。
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第一第四条:师曰:病人语声寂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痛。
病人的话语很少,经常容易发出惊恐的声音,那么这个病人应该是骨节间的病症,对于骨节间的病症主要是寒湿的问题。
话语很少那就意味着这个病人是静的,也就意味着病人的病是寒的,五志中的惊恐对应的是五脏是肾,肾是主骨的,那就表明病人骨节间有寒湿,对应骨节间的寒湿的问题,那么可以考虑附子汤类的经方。
附子汤方处方:附子(二枚、炮、擘八片)、茯苓(三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人参(二两)用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二服。
如果病人说话声音低且不是很彻底的,听起来含糊不清的,那么这个病人心膈间有病症。
主要是有痰类的东西在心膈间,主要是在肺部有痰,可能是湿痰,也有可能是热痰,那么这个时候可以考虑大、小陷胸汤等类的经方。
如果病人只能发出细小而有长的声音,那么就表明这个病人头部有痛,这样的病人不能大声说话,一大声说话就头痛欲裂,有可能大声说话引起阳往上走,增加了头部的压力,从而使头痛欲裂。
上述文章只是个人在生活实践以及学习中的领悟,不免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请学习爱好者予以指正,如有好的意见与建议也一并予以给出,本人不甚感激。
用药还需要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金匮要略》重点条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15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20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21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22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1 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5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10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明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嘎),甘草泻心汤主之。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8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10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8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13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疼,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15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17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18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螷虫丸主之.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10 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5 肺萎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解读《金匮要略》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湖南中医药大学
第一章测试1.《金匮要略方论》的原作者是()A:赵天关B:林亿C:张仲景D:王洙答案:C2.《金匮要略》强调杂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在于()A:饮食房劳B:七情郁结C:元真不足D:外邪侵袭答案:C3.《金匮要略》以病分篇排列,其中数病合为一篇的类型包括()A:不便归类的病B:证候相似的病C:分科合篇D:病机病位相仿的病答案:ABCD4.《金匮要略》的论治思想包括以下哪几个方面()A:重视正气,治病求本B:标本缓急,治有先后C:未病先防,即病防变D: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答案:ABCD5.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是()A:《金匮要略》B:《内经》C:《神农本草经》D:《难经》答案:A第二章测试1.卒厥病人,临床如出现身和、汗自出者,其病机()A:表卫不固B:阳气外脱C:阴盛格阳D:气血通畅答案:D2.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多属()A:心膈间病B:骨节间病C:四肢病D:胸腹间病答案:B3.《金匮》首篇指出反常气候中“至而太过的涵义是指冬至后以得甲子,天因温和。
A:对B:错答案:B4.下列哪些治疗大法是《金匮》首篇提出来的()A:表里当分缓急B:新旧宜有先后C:虚实必须异治D:治病当随其所得答案:ABCD5.仲景指出“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下列各项哪几项为“所得”()A:脾病湿困而用辛温B:胃阴不足而用凉润C:脾病湿困而居燥室D:脾病湿困而凉润答案:ABC第三章测试1.湿病中麻黄加术汤用白术的目的在于健脾。
A:错B:对答案:A2.伤寒八九日,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治用()A:白术附子汤B:桂枝附子汤C:麻杏苡甘汤D:防已黄芪汤答案:B3.防己黄芪汤的功效以下列哪项为主()A:益气固表B:利水祛风并重C:利水渗湿D:祛风除湿答案:A4.《金匮要略》治湿病表实证的主方是()A:麻杏苡甘汤B:防己黄芪汤C:麻黄加术汤D:防己茯苓汤答案:AC5.下列各症,哪些是太阳中暍的临床特点()A:乏力B:口渴C:身重D:恶寒答案:ABCD第四章测试1.《金匮》百合病的病机是下列何项()A:心脾两虚B:心肺阴虚内热C:肝肾阴虚D:阴虚火旺答案:B2.百合病的病理有“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之说,所谓“一宗”,这里是指()A:主血脉的心脏B:主疏泄的肝脏C:后天之本的脾胃D:朝百脉的肺脏答案:AD3.百合病误吐后,治宜选用下列何方()A:百合滑石散B:百合鸡子汤C:滑石代赭汤D:百合知母汤答案:B4.甘草泻心汤的药物组成是()A:干姜、半夏B:黄芩、黄连C:甘草、大枣D:人参答案:ABCD5.《金匮》狐病篇指出蚀于下部二阴为狐。
金匮要略解读
金匮要略解读金匮要略第一条解读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解读一:上等的医生治未病,中等的医生治初病,下等的医生治已病。
未雨绸缪,先安未受邪之地即是治未病。
“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这一句大多解释为辰、戌、丑、未这四个月脾旺,不会受邪,不需要补。
也有人解释为每季节后18天为脾旺之时,或是长夏为脾旺之时,均不会受邪,不需要补。
可是,临床上脾脏在任何时候都有受邪的情况发生,可以说是7*24小时,全年无例外。
尤其是长夏,暑气偏盛,引发脾病的情况更多见。
所以,用时间概念来解释病机与治则未免过于主观。
我个人觉得应该解释为:“一年四季之中,凡是脾旺的时候都不会受邪,都不需要补脾。
”这样就以患者的客观实际情况来判断了。
“肝之病,补用酸”这一句与《黄帝内经》中“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这是同一个问题的两种不同角度。
肝病以酸补,是建立在肝发散太过而致虚的基础上;而以辛补之则是建立在肝欲条达的基础上。
“酸入肝……则肝自愈。
”这一段讲的道理没有问题,但确实不像是仲景原文,疑为后人所附,曹颖甫著《金匮发微》时直接把这一段删了。
很多人也不理解,为什么要以伤肾、伤心、伤肺的方式来补肝?这一句还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解释清楚的。
大学教材对于脏腑辨证只是讲了个皮毛,其实脏腑辨证博大精深,造就了李东垣、朱丹溪等众多医学大家。
建议多读读金元明清时期的医书,就慢慢理解了。
张景岳说:“千病万病不外虚实,治病之法无逾攻补。
《金匮要略白话释解》4
《金匮要略白话释解》4疟病脉证并治第四证二条方六首【本篇提示】本片是论述疟疾病的主脉,并根据不同的相兼脉辨别病证,提出治法。
疟疾病,简称疟疾,是以战寒壮热、休作有时为临床特征。
医圣将其分为温疟、瘅疟及牝疟三种不同类型,若日久不愈可形成疟母。
一、【原文】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
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①也,以饮食消息止之②。
【注释】①风发:风,泛指邪气。
风发,即感受风邪而发热。
②饮食消息止之:指适当的饮食调理。
【白话解】老师说:疟疾病的脉象大多表现为弦脉,但由于感受邪气有轻重,表现的病症名称各不一致,在弦脉的基础上,还可见到其他的相兼脉。
其中弦而兼数的,多属于热证,当有发热的证候;弦而兼迟的,多属于寒证,当有恶寒的证候;弦而迟的可用温法治疗;弦而兼小紧的疟脉,说明邪偏于里,兼有食滞,治疗时采用消道攻下法就可治愈。
弦而紧的疟脉,多见表寒,可用发汗或针灸疗法治疗;脉象浮而大的,为邪在于上,可酌用吐法治疗;脉象弦而数的疟脉,多为热盛伤津,热盛能生风,所以称“风发”,对此证,除用药物治疗外,还可酌情选用梨汁、甘蔗汁等甘寒饮食辅助调治。
【本条分析】本条是论述疟疾病的主脉和凭脉论证施治的方法,是本篇的总纲。
疟疾的病位在于半表半里,归属少阳,而弦为少阳之脉,所以疟疾病以弦脉为主。
由于感受病邪的性质轻重不一,病位有上下浅深之别,病人的体质又有强弱之分,因此,在弦脉的基础上还可伴见其他不同的相兼脉。
如弦数、弦迟、弦紧、弦小紧、浮大等等。
但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当中,历代医家认为脉象并非绝对,不可拘泥,应当依据实际病证而论。
二、【原文】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 师曰:此结为症瘕①,名曰疟母②,急治之,宜鳖甲煎圆。
【注释】①症瘕:指胁下的痞块。
②疟母:疟久不愈,痞块结在胁下。
③乌扇:即射干。
④锻灶下灰:锻炉灶下之灰。
二、湿:第1条(《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
二、湿:第1条(《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
第1条:“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
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读书笔记之一:这里所说的太阳病,要和《伤寒论》所说的太阳病区别开来。
《伤寒论》所说的太阳病,是指太阳中风或太阳伤寒,有三个主要特征:脉浮,头项强痛,恶寒,是指风、寒侵表。
而这里所说的太阳病,是指皮肤、肌肉、骨骼等部位所发生的疾病,不一定有脉浮的现象,不一定恶寒。
读书笔记之二: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
这句话主要是指皮肤、肌肉、骨骼等部位所发生的疾病,应属于我们平时所说的风湿骨痛。
读书笔记之三:脉沉而细(一作缓)者。
脉沉,是指有水湿。
读书笔记之四: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
就是说因水湿而引起的疾病。
读书笔记之五: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
因为小便不利,所以水湿重,大便快。
读书笔记之六:但当利其小便。
因水湿重,所以要利其小便,以去水湿。
解读《金匮要略》第一1条
解读《金匮要略》第一1条【仲景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
”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第一1)【释疑解惑】①怎样理解“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答:㈠“治未病”,即在未病之前去诊治将来可能要出现的疾病,而根据张仲景“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的辨证精神则是突出既病防变,重点强调辨治疾病既要治已病又要兼顾可能发生的病证。
㈡张仲景论“见肝之病”的目的是突出辨治肝病证应考虑到肝病证可能会发生的变化。
㈢张仲景论“知肝传脾”的核心是突出肝病传脾,病证表现以脾胃为主。
㈣运用“当先实脾”指导临床,并非肝病不治肝而先治脾,而是强调治脾对治肝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㈤辨识“当先实脾”的临床意义有二,一是肝病不能疏达脾胃,辨治肝病既要治肝又要治脾;二是肝病证表现在脾胃,脾胃病证又加重肝病,合理辨治脾胃,有利于肝病恢复。
㈥肝病证引起脾胃病证,病变证机以虚为主,治当健脾益气。
㈦肝病证引起脾胃病证,病变证机以实为主,治当醒脾和胃。
②怎样理解“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答:㈠张仲景论“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的目的是强调夙体脾胃旺盛,肝病及脾胃的病变证机以实为主,其治不能用补脾胃,而应采用通泻方法。
㈡辨识“四季脾旺不受邪”的临床意义有二,一是脾胃夙体不虚,肝病及脾以实为主;二是脾胃夙体之气偏盛,肝病未必传入脾胃。
㈢辨识“即勿补之”,即治病当补则补,当泻则泻,误补必导致病证发生变化。
③怎样理解“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答:㈠张仲景论“中工不晓相传”的目的是强调一般的医生仅知道疾病病证表现,而不知道预测疾病可能即将出现的病证表现。
《金匮要略》历节病浅析(一)
《金匮要略》历节病浅析(一)《金匮要略》历节病属中医痹证范畴,临床症状突出表现为关节疼痛、变形,历节病有很强的关联性,对临床诊治有意义。
1明确病因《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四至第十节,对历节病进行了专门论述。
描述了典型而严重的历节证侯:“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历节的临床特点是:痛在关节,而且递历全身多个关节,此即“历节”之含义。
据临床观察,患者全身多个关节先后或同时发病,但不同关节病变有轻有重;关节疼痛程度颇重,甚则疼痛如掣,不可屈伸,即拘挛、僵硬、活动受限。
据临床观察,患者白天彻痛难忍,不思饮食;入夜疼痛更甚,不得安眠;疼痛既伴热感,又畏惧风冷和水湿;关节不仅疼痛,而且肿胀。
历节的病因病机特点本篇认为肝肾不足,筋骨失健,是导致历节的内因;汗出入水,寒湿外袭,则是导致历节的外因;“如水伤心”则言简意赅地指出:水寒遏郁心阳,痹阻血脉,气血凝涩,不得流通关节、温养筋骨的历节疼痛机理。
其余章节通过味过酸咸,伤筋枯髓,再次强调历节痹在筋骨,肝肾精血受损为其本,血不足气亦虚,营不足卫亦滞,三焦气化失司,湿注关节为其标。
综上分析,仲景将原文对历节病病因病机的论述归纳如下:肝肾亏虚,寒湿内侵;气血两虚,风邪入中;阳气偏盛,风湿侵袭;胃蕴湿热,外受风湿;偏嗜酸咸,肝肾俱伤。
2明确病机2.1肝肾亏损,筋骨失养,是机体感受外邪,发为历节的决定性因素。
即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第4条原文指出:“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寸口脉沉而弱,沉为病在里,主肾气不足,骨为肾所主,人身之气系于肾,肾气不足故脉沉,故曰“沉即主骨”、“沉即为肾”;弱为肝血不足,筋为肝所主,人身之血液藏于肝,肝血不足故脉弱,故曰“弱即主筋”、“弱即为肝”。
所阐述肝肾先虚是发生历节病的主要原因。
2.2风寒湿热既可外侵,亦可内生,本病多以风为导,湿为体,湿邪重浊粘腻,滞着关节,故病势缠绵难愈。
金匮要略白话解读全文
金匮要略白话解读全文《金匮要略》是一部古代医学经典,由东晋时期的医学家张仲景创作而成。
它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被誉为"中医圣典"之一。
全书共分为十卷,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金匮要略》的白话解读如下:第一卷,本卷主要介绍了一些常见病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如头痛、发热、咳嗽等。
其中提到了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即根据病情和体质特点来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第二卷,本卷主要介绍了一些消化系统相关的疾病,如腹痛、呕吐、腹泻等。
张仲景在书中强调了饮食调理的重要性,提出了"饮食宜精细,以养正气"的观点。
第三卷,本卷主要介绍了一些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产后病等。
张仲景在书中强调了女性身体的特殊性,提出了"调和经血,养血补气"的治疗原则。
第四卷,本卷主要介绍了一些泌尿系统相关的疾病,如尿频、尿痛、尿血等。
张仲景在书中提到了"利水通淋"的治疗方法,强调了排尿功能的重要性。
第五卷,本卷主要介绍了一些皮肤病和外伤的治疗方法。
张仲景在书中提到了"清热解毒"的原则,强调了外用药物的作用。
第六卷,本卷主要介绍了一些五官科疾病,如眼疾、耳鸣等。
张仲景在书中提到了"明目益耳"的治疗方法,强调了保护视听健康的重要性。
第七卷,本卷主要介绍了一些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如中风、癫痫等。
张仲景在书中提到了"病从心生"的观点,强调了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第八卷,本卷主要介绍了一些内科疾病,如心脏病、肝病等。
张仲景在书中提到了"调理脏腑"的治疗方法,强调了内脏功能的平衡。
第九卷,本卷主要介绍了一些骨伤科疾病,如骨折、关节炎等。
张仲景在书中提到了"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强调了骨骼健康的重要性。
第十卷,本卷主要介绍了一些其他疾病,如痔疮、肿瘤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金匮要略》第一4条
【仲景原文】师曰: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
(第一4)
【释疑解惑】
①怎样理解“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
答:㈠张仲景论“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而强调病变部位“骨节间病”,重点突出“骨节间病”以疼痛剧烈、或痛苦能以忍受,病变证机是邪气侵袭骨节,筋脉阻塞不通。
㈡辨识“骨节间病”,如骨质增生,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病以疼痛为主,病人常常因疼痛剧烈而出现惊叫。
②怎样理解“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
答:㈠张仲景论“语声喑喑然不彻者”而强调病变部位“心膈间病”,重点突出“心膈间病”以疼痛或痞塞为主,病变证机是胸中气机滞涩,经脉不利。
㈡辨识“心膈间病”,如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结核性胸膜炎等病以胸中痞塞为主,病人常常因疼痛或痞塞而出现声音前后不能相接续
③怎样理解“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
答:㈠张仲景论“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而强调病变部位“头中病”,重点突出“头中病”以疼痛或眩晕或昏沉为主,病变证机是清窍经脉不通,浊气壅涩。
㈡辨识“头中病”,如神经
性头痛,高血压头痛,高脂血症头痛等病以疼痛或眩晕为主,病人声音细长而避免大声说话而加重病证。
21pt; margin: 0cm 0cm 0pt; 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 mso-outline-level: 1; mso-char-indent-count: 2.0"
class="MsoNormal">答:㈠张仲景论“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而强调病变部位“骨节间病”,重点突出“骨节间病”以疼痛剧烈、或痛苦能以忍受,病变证机是邪气侵袭骨节,筋脉阻塞不通。
㈡辨识“骨节间病”,如骨质增生,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病以疼痛为主,病人常常因疼痛剧烈而出现惊叫。
②怎样理解“语声喑喑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