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新进展解析

合集下载

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进展讲解PPT课件

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进展讲解PPT课件

.
27
管饲综合征(tube feeding syndrome) ——低磷血症
严重低磷血症可引起下肢感觉消失、语言障碍、 精神症状发作、昏迷、心肺衰竭等,严重营养 不良是高危因素,厌食病人再喂养时也常有此 症的报告
强调严重营养不良时EN的初期,应注意监测血 磷
.
28
进 食
.
29
感染并发症
吸入性肺炎
腹胀、便秘
A、 B、 C、肠麻痹、梗阻
.
24
代谢并发症
输入水份过多
加强监测
必要时应用利尿剂
.
25
脱水
常见高渗性脱水,约5%-10% 高危人群:气管切开病人、昏迷病人、虚弱病
人(老年、幼童)、糖尿病病人
处理:注意口渴症状及程度、液体出入量的平 衡、血生化:电解质监测
非酮症性高糖、高渗性昏迷
• EN相关的细菌污染已越来越受到重视
– 医务人员的认识已相当重要,应与PN一样具备 无菌观念。市售制剂在开瓶时是无菌的,但在输 注过程中,污染可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23.8% 饮食—输注系统在24 h时可达105 cfu/ml
.
34
机械方面并发症
鼻胃/十二指肠/空肠管:
与管径、材料、柔顺度、放置时间等因素相关
.
39

• 鼻、咽、喉、食管等不适、炎症、糜烂、坏死、溃 疡、感染
• • •
• 肠梗阻、穿孔
.
35
颈部食管/胃/空肠造口:
造口处出血、溢渗、瘘形成、梗阻、疝、感染 等
Huang DT等(1992)还报告过1例鼻咽癌PEG后 造口处癌细胞接种
.
36
管腔堵塞、不通畅:
胃内喂养、细管、整蛋白配方容易发生, 与蛋白酸化有关,特别是当pH<5时,经 常经喂养管回抽检查残余容量时

医院营养科课件:《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进展》

医院营养科课件:《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进展》
院肠内营养:肠外营养
EN:PN=1:3.7
美国EN与PN的应用比例 从70年代的1:4发展致2000年的9:1
三、为什么要应用肠内营养?
1.肠道的功能 消化吸收 免疫防卫 神经体液调节
2.即何时启动肠内和肠外营养
免疫防卫
肠道的免疫功能占全身免疫功能的70% (70%以上的免疫细胞位于肠粘膜内)
肠内营养的优点
为机体提供各种营养素; 增加胃肠道的血液供应,刺激内脏神经对消化道的支
配和消化道激素的分泌; 长期应用胃肠道外营养会使肠系膜细胞和营养酶系统
活性退化,而肠内营养可以改善和维持肠道黏膜结构 与功能完整性,保护胃肠道的正常菌群和免疫系统, 减少细菌和毒素移位; 经门静脉系统吸收输送到肝脏,符合消化生理,有利 于内脏蛋白质的合成和代谢调节,对循环干扰较少; 预防肝内胆汁淤积,降低肝功能损害; 操作方便,临床管理便利,同时费用也较低。
例如:常见的肠内营养制剂有:安素、瑞能、 瑞代等
据文献报道,住院的病人中,可能有2560%的病人有营养不良体征,即包括营养不 足及营养过剩的人群。在临床工作中,长期 的营养不良可导致:
1)术后并发症增多,住院时间较长;
2)合并多脏器功能损伤;
3)化疗及放疗常难以继续。
二、我国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 现状比较
肠道是机体防御的最前线,是最大的免 疫器官
人体每天产生的免疫球蛋白的80%被分 泌到肠黏膜
所以肠道好了,患者的抵抗力就增强了
神经体液调节
在胃肠道粘膜下存在着数十种内分 泌细胞,合成和释放多种生物活性 物质,统称为胃肠激素(脑肠肽), 其主要生理作用见表l—2—5—1。
神经体液调节
肠道
} 交感神经
(二)何时采用肠外营养

肠内营养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肠内营养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肠内营养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一、本文概述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在临床营养支持治疗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作为一种通过胃肠道提供营养物质的方式,肠内营养不仅能够满足患者的基本营养需求,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预防肠道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对肠内营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深入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本文首先回顾了肠内营养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概念提出到现如今的广泛应用,概述了肠内营养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和优势。

接着,文章将重点关注肠内营养在不同疾病领域的临床应用,如重症患者、消化道疾病患者、肿瘤患者等,分析肠内营养对这些患者群体的营养支持和治疗效果。

本文还将对肠内营养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包括肠内营养制剂的改进、营养支持方式的创新以及肠内营养与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效果,也为未来肠内营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文章将展望肠内营养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其在精准医疗、个体化治疗等方面的应用前景,以期为临床营养支持治疗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指导方案。

二、肠内营养的历史与发展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作为临床营养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早期的肠内营养主要通过管饲提供单一的营养素,如葡萄糖、蛋白质等。

然而,这种方式的营养支持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它忽略了人体对营养素的复杂需求。

随着医学和营养学的发展,肠内营养逐渐从单一的营养素转向更加均衡的配方。

20世纪中叶,肠内营养制剂开始出现,这些制剂包含了多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这些制剂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肠内营养的效果,使得更多的患者能够通过肠内营养得到充足的营养支持。

进入21世纪,肠内营养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关注。

一方面,肠内营养制剂的种类不断丰富,满足了不同疾病和营养需求的患者。

肠内营养技术和护理新进展

肠内营养技术和护理新进展

EEN可明显降低外科患者旳死亡率
Lewis SJ, et al.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within 24 h of intestinal surgery versus later commencement of feeding: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Gastrointest Surg,2023;13(3):569-75.
肠内营养技术和护理 新进展
肠内营养旳优越性
1. 全方面、均衡,更符合生理,操作简便; 2. 维护胃肠道功能,增进肠蠕动恢复和胃肠激素分泌,保护肠屏障,预防细菌移位,
增进肠黏膜修复; 3. 有利于改善肝胆功能,没有TPN长久应用造成旳肝脏功能障碍; 4. 有利免疫调控 5. 经济又安全; 6. 较PN更易控制血糖
EN联用PN
相比于单一旳PN或EN,两者旳吸收方式不同,机体可经过多种方式摄取营养,尽早 摆脱营养不良旳状态。
一般应用于危重症患者,在危重症患者方面更能体现其优越性。 目前两者联用在外科临床中旳价值还未得到完全旳体现,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肠内营养,护理是关键
EN不同于PN,PN旳患者没有选择权,医生医嘱多少许,患者接受多少;而肠内营 养患者有选择权,当不能耐受时能够拒绝,而为了提升患者旳耐受力,增长用量, 应推广当代,规范,正确旳管饲技术和日常护理
早期肠内营养(EEN)
一项Meta 分析纳入 了6个RCT, 研究24h 内予以患 者早期肠 内营养 (EEN) 相对于 24h后开 始EN,对 患者临床 结局旳影 响
Doig GS, et al.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provided within 24 h of injury or intensive care unit admission, significantly reduces mortality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Intensive Care Med,2023;35:2023–27

肠内营养支持新进展

肠内营养支持新进展

当前营养支持已成为危重病人重要的综合治疗措施之一,它不仅是康复期的辅助治疗,更是现代临床治疗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上世纪80年代随着对肠功能的再认识,尤其是肠道粘膜屏障、细菌易位及肠道是应激反应的中心器官等概念的确立,90年代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 )越来越被重视,无论是理论还是技术、制剂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1]。

约40%的成年病人在住院期间有严重的营养不良,其中2/3经历营养状况的恶化[2]。

危重病由于其高代谢和营养不良能使病人的营养状况恶化[3,4]。

因此,营养支持可减少病人的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促进伤口愈合,减少病人死亡率[5~7]。

本文对肠内营养支持新进展综述如下。

一、肠内营养支持的目的1.为细胞代谢提供底物营养支持并不是单纯地提供营养,更重要的是使细胞获得所需的营养底物进行正常或近似正常的代谢,以维持其基本功能,从而保持或改善组织、器官的功能及结构,改善包括免疫功能在内的各种生理功能,达到有利于病人康复的目的[8]。

当基本功能单位细胞的营养底物不够时,三磷酸腺苷(ATP )能量产生不足,会加速、增多细胞凋亡,直接参与了器官功能障碍的产生,因而营养支持在治疗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2.满足蛋白质,维生素和特殊营养物质的需要目前营养支持的发展趋势是将提供的营养物质满足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营养物质的需要而不必满足热量的需求。

传统的营养支持方法是给予充足的蛋白和热量,再辅以其他必需的营养要素,以达到营养支持的所有目的。

近来的研究认为,手术后病人的热量需求较少,在手术初期为·综述·肠内营养支持新进展郭世奎,王昆华,龚昆梅,包维民(昆明医学院附属昆华医院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云南昆明650032)关键词:肠内营养;进展中图分类号:R45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41(2009)04-0498-05加。

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配伍不当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进而影响药效,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202X年肠内营养新进展

202X年肠内营养新进展
生物相容性好
耐胃酸腐蚀
管壁薄但很结实
价格( jiàgé)较贵 90-180天更换
鼻饲 的方式 (bí sì)
1 一次投给
2 重力滴注
3 营养泵持续泵入
5-10min内, 20-250ml,
每日2-6次 禁止用力推注
经输注管与 胃管连接缓慢滴入 20-
250ml, 每日2-6次
输注管嵌入营养泵 内,连续经泵滴注, 可持续16-24h
每次输注后或
没输注2-8h用 20-50ml清水冲 洗.
.
使用喂养泵持
续匀速输注.
尽可能应用液体
药物,经管给药
前后均要用30ml 水冲洗以防堵管, 给药时应暂停肠 内营养.
' LOGO '
COMPANY LOGOTYPE INSERT
第七页,共二十三页。
胃肠道并发症
恶心、呕吐常见原因
•与病人情况相关(xiāng
鼻饲原则
浓度(nóngdù)----从低到高 容量----从少到多:由500ml/d 至1000-1500ml/d 速度----从慢到快:由50ml/h 至80-100ml/h
温度----38-40 °C
' LOGO '
COMPANY LOGOTYPE INSERT
第十八页,共二十三页。
营养剂形
瑞能
瑞素
百普力 能全力(quánlì)
' LOGO '
COMPANY LOGOTYPE INSERT
第十九页,共二十三页。
鼻饲 的流质 (bí sì)
安素
牛奶 豆浆 鸡 肉汤
蔬菜汁
豆粉 藕粉 麦乳精 奶粉
水果汁
注意三度(sān dù):浓度、温度、速度

肠内营养新进展

肠内营养新进展

•选择适宜管径大小的胃管,成人可选择14号胃管
•延长鼻胃管插入长度,保证胃管末端达到胃幽门后 •降低速度,匀速方式进行鼻饲 •EN行人工气道患者需行声门下吸引1次/4h •腹腔高压的患者需定时测定患者的腹腔压力
为什么要尽可能用肠内营养?
EN不同于PN,PN的患者没有选择权,医生医嘱
多少量,患者接受多少;而肠内营养患者有选择
• 5. 经济又安全
• 6. 较PN更易控制血糖
锐普PPT论坛chinakui转载:
肠内营养的适应症
胃肠道有功能,且安全时,使用肠内营养 • 吞咽和咀嚼困难 • 意识障碍或昏迷 • 消化道瘘 • 短肠综合征 • 肠道炎性疾病 • 急性胰腺炎 • 高代谢状态 • 慢性消耗性疾病 • 纠正和预防手术前后营养不良 • 特殊疾病

3-5周更换
鼻饲的方式
1 一次投给Leabharlann 2 重力滴注 3 营养泵持续泵入5-10min内, 20-250ml, 每日2-6次 禁止用力推注
经输注管与 胃管连接缓慢滴入 20-250ml, 每日2-6次
输注管嵌入营养泵 内,连续经泵滴注, 可持续16-24h
鼻饲原则
浓度----从低到高 容量----从少到多:由500ml/d 至1000-1500ml/d 速度----从慢到快:由50ml/h 至80-100ml/h 温度----38-40 °C
使用喂养泵持
续匀速输注.
药物,经管给药 前后均要用30ml 水冲洗以防堵管, 给药时应暂停肠
内营养.
胃肠道并发症
恶心、呕吐常见原因
•与病人情况相关 •与肠内营养配方及 选择相关
恶心呕吐的处理
•尽量使用等渗配方
•床头抬高 •灌注速度由慢到快 •加用胃动力药

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护理研究热点新进展

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护理研究热点新进展

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护理研究热点新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实践的深入发展,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已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在肠内营养(EN)方面,由于其更符合生理特点、并发症较少、费用较低等优点,已成为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的首选方式。

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护理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如何准确评估患者的营养需求、如何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制剂和输注方式、如何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等。

本文旨在探讨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护理的最新研究热点和进展,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本文首先回顾了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护理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了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随后,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在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护理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包括肠内营养制剂的优化与创新、肠内营养输注方式的改进与优化、肠内营养并发症的预防与控制等方面。

同时,本文还对未来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护理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推动该领域的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重要性重症患者,特别是那些处于危重状态的患者,由于疾病的影响和治疗的需要,常常面临着营养摄入不足的问题。

肠内营养在重症患者的护理中显得尤为重要。

肠内营养不仅有助于维持患者的营养状态,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患者的康复。

肠内营养可以为重症患者提供必要的能量和营养素,满足其基础代谢和疾病消耗的需求。

这对于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保持器官功能和增强免疫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肠内营养还有助于维护肠道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肠道不仅是营养吸收的主要场所,还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

通过肠内营养,可以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消化液的分泌,维护肠道菌群的平衡,从而防止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感染等并发症。

肠内营养还具有操作简便、并发症相对较少等优势。

与肠外营养相比,肠内营养无需穿刺和置管,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感染的风险。

同时,肠内营养更符合人体生理需求,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和预后。

对于重症患者而言,肠内营养不仅是必要的营养支持手段,更是一种重要的护理和治疗措施。

肠内营养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肠内营养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肠内营养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一、概述作为临床营养支持治疗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在医学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和广泛的临床应用。

它是指通过胃肠道给予患者全面的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以满足患者的基本营养需求,促进疾病的康复和机体的恢复。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肠内营养在临床实践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它不仅能够为不能耐受正常膳食的患者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力,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

肠内营养还具有预防肠道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等优点。

肠内营养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和深化。

研究人员通过改进肠内营养制剂的配方和制备工艺,提高了其营养价值和生物利用率。

随着营养支持方式的创新,肠内营养的适应症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使得更多的患者能够从中受益。

肠内营养与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相互作用也成为研究的热点,为深入了解肠内营养的机制和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

肠内营养的应用范围广泛,涉及重症患者、消化道疾病患者、肿瘤患者等多个领域。

通过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手术耐受力,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的康复。

肠内营养还支持了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高了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肠内营养将继续在精准医疗、个体化治疗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肠内营养将更加精准地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为临床营养支持治疗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指导方案。

肠内营养作为临床营养支持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1. 肠内营养的定义与重要性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是指通过胃肠道途径为机体提供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以满足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疾病状态下的营养需求。

其作为临床营养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营养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其定义和应用范围也在逐步扩展和完善。

从定义上来看,肠内营养不仅涉及口服摄入的食物消化吸收,更包括通过导管等辅助方式,将特制的营养液直接输送到胃肠道中,使机体能够有效地吸收利用其中的营养成分。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教材·临床肠内营养及置管新进展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教材·临床肠内营养及置管新进展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教材·临床肠内营养及置管新进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您参考第一篇示例:一、引言肠内营养及置管是当前临床肠道营养支持的主要手段之一,对于一些无法经口摄入足够营养的疾病患者尤为重要。

在当前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肠内营养及置管领域不断取得新进展,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方法。

本教材将围绕肠内营养及置管的新进展,系统地阐述相关理论和临床应用,以期为医务人员提供全面和权威的学习资料,推动临床实践的进步和提高。

二、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肠内营养是一种通过胃肠道进行的营养补充方法,适用于各类无法正常饮食或消化吸收功能差的病患。

通过肠内营养,患者能够获得充足的营养支持,有助于维持正常的营养状态和促进康复。

本章节将重点介绍肠内营养的适应症、禁忌症、方法选择及并发症的处理,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应用肠内营养技术。

三、胃肠外科置管的新技术及临床应用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胃肠外科置管技术也在不断革新。

从传统的外科手术到内窥镜辅助下的微创置管技术,都为患者提供了更为安全和便捷的选择。

本章节将系统介绍胃肠外科置管的最新技术进展,包括适应症拓展、操作技巧和并发症预防等方面的知识,旨在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掌握新技术,提高临床操作水平。

四、营养支持治疗在重症监护医学中的应用重症监护医学是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而营养支持作为重症医学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患者的康复和预后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章节将重点介绍重症监护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策略,包括能量与营养素的需求、应用方式及监测指标等,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进行营养支持治疗,提高重症患者的治疗效果。

五、临床路径下的营养支持临床路径管理是现代医疗体系中的一种优化医疗资源的管理模式,而营养支持也作为临床路径管理的一部分,对于加速患者康复和降低治疗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本章节将结合临床实践案例,介绍营养支持在临床路径下的作用和应用,包括在各类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策略和效果评估,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结合临床路径进行治疗,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新进展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新进展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新进展胃癌患者在手术治疗之前会因消化不良等引起自身电解质紊乱,而在进行手术治疗后又需要长时间内禁止进食和饮水,更加导致了胃肠减压,自身营养缺失。

胃肠功能正常者在实施营养支持时第一选择的是肠内营养支持,同时早期肠内营养能够改变胃癌患者体内的营养代谢,本文对胃癌患者术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进行研究探讨。

标签:胃癌;早期肠内营养;护理进展胃癌患者术前因肿瘤消耗身体机制和缺少进食等原因造成了轻度、中度或重度等不同程度营养不良情况,同时手术创伤等外界因素让患者身体长期处在高代谢的状态,从而加重了患者身体营养不良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患者预后。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肠胃功能的研究进一步加深,因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它不仅仅能够维持患者肠道内正常的生理功能,还能够向患者肠道内提供所需的营养物质。

1 肠内营养的方式和途径1.1 肠内营养方式早期肠内营养给予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连续性经输液泵泵入、一次性给予营养以及间歇性重力滴注。

连续性营养给予过程中,营养吸收与间歇性输注相比,患者肠胃出现的不良反应较少,效果明显。

在连续性给予营养前先使用适量葡萄糖和生理盐水进行冲管处理,若未发生不良反应,则进行下一步的微量泵向患者注入营养液,在输注过程中要注意对输注管路进行加温,将营养液的温度保持在38度左右[1]。

每瓶营养液在开启后,需要立即使用,营养液在使用中,其输注时间不能超过8小时,避免营养液放置时间过久而导致变质,若开启后患者暂时不需要输注营养液,可以将营养液放置于5℃左右的冰箱内进行冷藏,需在一天之内使用完。

1.2 肠内营养途径肠内营养的主要途径包括了鼻空肠管、鼻胃管、胃空肠造瘘管、螺旋鼻肠管等,患者长期在体内留置胃管容易引发一系列的管道并发症,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治疗。

螺旋鼻肠管具有对患者鼻腔刺激性较小、柔软等优点,但患者长期放置经鼻管道可能会导致患者鼻部出现不适感,同时还存在营养液返流的风险[2]。

肠内营养新进展ppt课件

肠内营养新进展ppt课件

• 经常给予不适当的药物
代谢方面的异常
•如脱水、水肿房钾及高镁等, 应注意观察,及时调整配方的组 成.
吸入性肺炎—最严重
•肺不张
•水肿、出血
•炎症细胞浸润 •气管粘膜脱落 •肉芽肿形成
喂养管堵塞处理原则
冲洗不够
每次输注后或
.
喂养管口径过小
不适当的药物
尽可能应用液体
没输注2-8h用 20-50ml清水 冲 洗.
• 空肠喂养有助SAP和有反流、误吸风险的患者实
现EEN,同时行胃肠减压,可降低风险
• 结肠癌术后早期ONS虽短期内不利营养状态的改
善,但可加速康复、缩短住院时间
什么时候用PN?
• 患者已存在营养不良,但消化道不能耐受EN时,可 用PN • 患者已存在营养不良,EN不能很快达到目标量,应 同时开展EN和PN • EN开始后在5~7天后,仍无法达到目标量的60%,应 以PN做补充(SPN)
权,当不能耐受时可以拒绝而为了提高患者的耐
受力,增加用量,应推广现代,规范,正确的管
饲技术和日常护理.
EN vs. PN
1.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2.缩短住院时间(1.2天)
并发症直接影响住院时间。EN相对于P N可减少下述疾病 的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 外科或术后、脓毒血症、肿瘤、胰腺炎

胃管
塑料胃管 橡胶胃管 不抗酸易腐蚀 易损坏弹性差 管壁厚管腔小 有异味质量重 每周更换 聚氯乙烯,PVC 管道柔软易曲 长期放置管道变 硬 可能含有致癌物 每周更换 硅胶胃管 质地轻管壁薄 弹性好无异味 柔软易曲 对机体刺激性小 管道通明便于观
导丝胃管 聚氨酯 细、软、易曲 生物相容性好 耐胃酸腐蚀 管壁薄但很结实 价格较贵 90-180天更换

胃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快速康复的护理新进展

胃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快速康复的护理新进展

胃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快速康复的护理新进展摘要:罹患胃癌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之前,通常会因为消化道受损,而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状况,且此类患者大多水电解质紊乱,而于接受手术治疗之后,会受到禁食、禁饮以及胃肠减压的影响,而导致患者呈持续性营养缺乏状态,伴有严重的电解质丢失。

因此,针对胃癌术后保留部分胃肠功能,或胃肠功能基本正常的患者,临床会于早期给予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来改善患者营养状态,且近年来,快速康复理念在胃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工作中,应用较为广泛,基于此,本文特进行综述,为后续早期肠内营养护理管理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快速康复;护理;进展胃癌在我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罹患此类疾病患者,大多伴随营养不良状况,而手术治疗,亦会加重患者营养不良状态,因此,术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不仅仅影响治疗效果,且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1]。

临床认为,于胃癌患者术后给予早期营养支持,能够促进患者营养状态的改善,加速患者康复进程,但是由于肠外营养会导致导管性并发症、免疫抑制、肠屏障功能受损等不良问题,因此,临床更提倡将早期肠内营养应用于胃癌患者术后营养支持工作中,来提供给患者营养支持的同时,维持患者肠道生理功能,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1、心理护理对于接受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而言,与其术后开展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仅能够提升患者的治疗信心,且能够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需要将肠内营养支持的优势及必要性,详细告知患者,并将成功病例进行分享,来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通过给患者讲解肠内营养的种类、可能会发生的并发症以及灌注的方法等相关知识,来强调开展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够快速促进患者恢复进口进食,实现病情尽快康复的目的[2]。

2、管道管理置入营养管后,做好相应的管道护理措施,将营养输注管进行妥善固定,以避免其发生受压、弯折、滑脱等情况。

针对已然放置,并进行妥善固定的营养管,护理人员采用亮色记号笔,于患者穿出皮肤处做好相应的标记,并在交接班时,做好相应的处理和记录工作,以明确管道是否发生移位、脱出等不良事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个月内体重减轻>5%或BMI18.5~20.5或最近1个星期进食量(与需要量相比)减少50%~75%
1个月内体重减轻>5%(或3个月内减轻>15%)或BMI<18.5(或血清白蛋白<35g/L)或最 近1个星期进食量(与需要量相比)减少70%~100%
年龄
年龄≥70岁加算1分
合计
分数 1 2 3
0 1 2 3
医疗费用增高
营养评价:营养不良的判断
营养评价(Nutritional Assessment):由专业人员对患者的营养
代谢、机体功能等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如脏器功能、人体
组成等,用于较复杂患者制定营养支持计划,考虑适应征和
可能的副作用等
1、病史收集
步骤
2、人体测量 3、体格检查
4、实验室检查
人体测量学
营养不良和营养风险
营养不良(Malnutrition)
定义:因能量、蛋白质及其他营养素缺乏或过度, 导致机体功能乃至临床结局发生不良影响
分类
➢ 营养不足(undernutrition) :通常指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 PEM),即能量和蛋白质摄入 不足或吸收障碍所造成的特异性营养缺乏症状
32
临床营养的现状
欧洲 美国 中国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8
:1
10 : 1
1
: 12
用EN须尽早----早期肠内营养(EEN)
一项Meta分 析纳入了6个 RCT,研究 24h内给予 ICU患者早期 肠内营养 (EEN)相对 于24h后开始 EN,对患者 临床结局的 影响
Doig GS, et al.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provided within 24 h of injury or intensive care unit admission, significantly reduces mortality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Intensive Care Med,2009;35:2018–27
的营养不良筛查
营养风险(Nutriti和代谢状况对疾病或手术有关 的不良临床结局的影响,强调营养风险是与营养因素有关 的出现不良临床结局的风险,而不是出现营养不良的风险
有营养风险的患者不一定存在营养不良,但如果忽视营养风险, 有可能进展为营养不良,进而影响预后
➢ 肥胖
营养不良的原因
摄入不足、过量 饮食结构不均衡 吸收不良 消耗增加 营养素代谢障碍 心理因素
营养不良的分类
1.能量缺乏型:成人消瘦型营养不良 2.蛋白缺乏型:低蛋白血症型营养不良
(恶性营养不良)
3.蛋白质-能量缺乏型:混合性营养不良
蛋白质 - 能量营养不良
主要特点
蛋白半衰期 (d) 正常范围
ALB 20
35 g/L
TRF 8 2.5 ~ 2.0 g/L
PA
1.9
200 mg/L
RBP
0.5
40-70 mg/L
营养不良的诊断
参数 体重(理想正常值的%)
正常范围
轻度
>90
80~90
营养不良 中度
60~79
重度 <60
体重指数
18.5~23
三头肌皮褶厚度(正常值的%) >90
1
我国中、东、西部大城市三甲医院营养 不良、营养风险发生率
采用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其中BMI的评定采用中国肥胖 问题工作组推荐的标准,即:BMI<18.5 kg/m2时,结合临床, 可以评3分,为有营养风险;24.0 ≤BMI<28.0 kg/m2为超重; BMI>28 kg/m2为肥胖
对于因无法站立或严重胸腹水无法得到准确BMI者,如无肝肾 功能明显异常,血清白蛋白<30g/L评为3分
BMI<18.5 kg/m2并伴有一般情况差者或无准确BMI及肝肾功能明 显异常,血清白蛋白<30 g/L者为营养不足
蒋朱明.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8;16(6):335-7
结论
患者入院后即开展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评估 一旦存在营养风险或营养不良即给予营养支持 NRS 2002适用于住院患者的营养风险筛查,为ESPEN
EN减少医疗 总费用的20%
降低医疗费用,EN是首选
31
EN 的优越性
1. 全面、均衡,更符合生理,操作简便; 2. 维护胃肠道功能,促进肠蠕动恢复和胃肠激素分泌,保
护肠屏障,防止细菌移位,促进肠黏膜修复; 3. 有利于改善肝胆功能,没有TPN长期应用导致的肝脏功
能障碍; 4. 有利免疫调控 5. 经济又安全; 6. 较PN更易控制血糖
EN vs. PN ----- 缩短住院时间
早期EN较PN显著缩短住院时间1.2天 (p=0.004)
并发症直接影响住院时间。EN相对于PN可减少下述疾病
的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
30
外科或术后、脓毒血症、肿瘤、胰腺炎
EN vs. PN-----减少20%的医疗费用
EN的医疗费用仅 是PN的1/7
和CSPEN所推崇
营养风险筛查、营养评价
有胃肠道功能
胃肠道功能评估
无胃肠道功能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营养支持时间>4周

胃/空肠造口

胃/空肠管
短期(<4 周)
长期(>4 周)
外周静脉肠外营养 中心静脉肠外营养
胃肠道功能再评估

完整
部分
整蛋白制剂 营养素 要素制剂
能耐受
全量营养者 逐步过渡到 正常进食
部分营养者予 肠外营养补充
26-30 1.0~1.5 1.2~1.5
1200~1500 800~1200
<16 <60 <60 <70 ≤25 <1.0 <1.2 <800
氮平衡(g/L)
±1
-5~-10
-10~-15 <-15
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草案)
营养筛查方法:判断有无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
营养风险筛查工具(NRS-2002):用于住院病人的营养风险筛查 主观全面评定法(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 SGA):ASPEN推荐的,用
有些有营养风险的患者已经存在营养不良
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是相关的两个不同的概念
营养风险筛查
营养风险筛查(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NRS):ESPEN 在2002年发布的简易评估工具,是指对患者结局, 如感染等并发症、住院时间,发生负面影响的风险, 不是指发生营养不良的风险 --------NRS 2002
营养风险筛查选择NRS2002的理由
1、NRS2002是基于128项随机对照研究循证基础的营养风险筛查工具 2、NRS2002相对于其他筛查工具,有着更好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敏感性62% 、特异性93%、阳性结果预测力85% 、阴性结果预测力79%) 3、NRS2002可用于筛查营养风险 4、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中华医学会肠内肠外营养学分会推荐
为什么要尽可能用肠内营养?
只有肠内营养,才能维持和保护胃 肠道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尤其是 保护肠道屏障(粘膜屏障、免疫屏 障、化学屏障和生物屏障),避免 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移位
EN vs. PN-----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对于PN
早期EN显著降低重症患者高血糖的发生率达30% (95% CI -57% to -3%) 早期EN显著降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达8% (p=0.001)
手术后,麻醉药在体内代谢并排除,一般6小时可在 体内完全清除
EN途径的选择
按预计EN应用时间
<4W 鼻饲管 >4W PEG/PEJ
按照生理模式优先顺序
经口>胃>幽门后>空肠
如有误吸风险
胃肠减压+空肠喂养
EN研究进展
内容
EN vs. PN EN的时机----EEN 何时联用PN----早期vs.晚期PN 目标量需要尽快达到吗? n-3 FA的进展
实验室检查
反映蛋白质代谢
• 肌酐身高指数
• 尿 3-甲基组氨酸
• 血浆蛋白
反映细胞免疫功能
• 整体蛋白质更新率 • 总淋巴细胞计数
• 氮平衡
• 迟发性皮肤超敏试验
• T 细胞亚群
• NK 细胞活力
血浆蛋白:反应内脏蛋白水平
白蛋白 (ALB) 转铁蛋白(TRF) 前白蛋白(PA) 视黄醇结合蛋白(RBP)
逐步过渡到 全肠内营养
逐步过渡到 整蛋白及正 常进食
胃肠道功能恢复 否
临床营养指征
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情况下 NRS 2002≥3分或已存在营养不良 估计7天不能进食 估计10天达不到目标量的60%
只要肠道功能允许,首选肠内营养
23
何谓血流动力学稳定
复苏后,可用药物或机器维持病情稳定,并有好转 趋势
于发现已经存在的营养不良,没有疾病对营养和对结局的权重,偏向主观分析, 肿瘤病人更适合
营养不良通用筛查工具(Malnutrition universal screening tool, MUST):
用于对社区人群进行的营养筛查,评定因功能受损导致的营养不良
微型营养评定法(Mini nutritional assessment, MNA):用于社区老年人
疾病状态
骨盆骨折 或者 慢性病患者合并有以下疾病:肝硬化、慢性阻塞性肺病、长期血液透析、糖 尿病、肿瘤 腹部重大手术、中风、重症肺炎、血液系统肿瘤 颅脑损伤、骨髓抑制、加护病患(APACHE>1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