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数学知识遗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
初中学生数学知识遗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在做题时会产生“遗忘”现象。究其原因,关键是初中数学难度加大,学生没有好的学习习惯,所学知识都是杂乱无章的碎片。作为数学教师,必须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着手,关注解题方法的渗透,降低知识的起点,重视知识体系的梳理,追求数学教学的智慧。
【关键词】遗忘; 好习惯; 低起点; 知识体系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它的特点在于抽象和逻辑推理,它不像语文一样需要背诵。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注重的是学生不断的练习,计算,订正。这些方面,至于他为什么会错?为什么不会没有好好重视。但是在几年的教学生涯中,却产生了一个疑问:数学真的不用“背”吗?因为在平时的课堂上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如图1,
Rt△ABC 中,∠ACB =90°,D 为斜边AB 的中点,CD=2,,∠A=60°,
求CB 的值。这题是初二下,平行四边形中的一题的一部分,虽然现在在学 平行四边形,但是数学是前后知识关联比较大的一门学科。所以之前的知识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随时可能用到。例如这题,很明显这里需要用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一性质。但是在课堂上,当我叫起一位学生来回答时,他楞住了。通过引导发现了问题,中点D 的作用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显然那个性质被他给遗忘了。
为什么老师能成为教师,能传道授业解惑?如果让我们数学老师去教英语?那是否还能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呢?这肯定是要打上问号的。为什么?因为我们上学时的单词,语法都遗忘的差不多了。而数学是我们每天都在用的东西,对初中六本书里面的知识我们一清二楚,对里面的框架,结构,联系我们了如指掌。学生的问题就出在此,他们对课本的知识不了解,当时学的也是一知半解,或者只是学到了皮毛,没有达到触类旁通的境界。他们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了解不够透彻。所以我们老师如果遗忘了完全平方公式,我们可以通过自己推导马上就能够得到结果,但是大部分学生却无法做到这点。那学生为什么会遗忘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学生产生遗忘的原因
(一)自觉性不够
学生对于作业等硬任务能基本完成,但是对于预习,看书,作业订正,平时的复习等有弹性的软任务来说就要打一些折扣,对自己的要求不是很高。数学教学的内容本身具有枯燥、抽象、复杂等数学属性,确实没有别的科目来得那么吸引孩子,它缺乏动人的故事情节,鲜艳的色彩,也没有人物的内心世界,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也不太容易。 况且由学习过程的结构可知,反馈环节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的功能在于校正学习,对学习起着检验,核对和调节的作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一本作业本的好处也B A C D
图1
在于及时的反馈,使学生能很快了解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订正,改正错误,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能在平时就加以解决。如果学生对老师反馈下来的信息不及时处理,错误的信息在头脑里停留的时间较长,错误的知识就会在头脑中根深蒂固。
(二)学习难度加深
随着年级的不断提高,数学课程内容也在不断加深。很多学生在解题的时候也许只会模仿老师的解题步骤,先哪一步,再哪一步。特别是基础较差的那批学生,他们是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个知识点的本质。所以在运用的时候只会背公式,记法则,套用一些解题的方法,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很浅薄,不深入,看不到数学知识的本质的东西,掌握不了数学的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所以时间一久,当他们将这些解题的步骤遗忘的时候,他们就成了我们印象当中的因为遗忘了知识而不会做题的差生。所以我们就通过再次讲知识点,然后不断地练习,唤起他们的记忆,让他们记得步骤等等,并希望能够在不久的期末的考试中取得满意的成绩。至于以后是否还会运用,那就不是我们现在要思考的问题了。所以等到中考复习的时候,我们又要几乎从头开始,因为很多知识学生又遗忘了。
数学是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为主要目的,忽视思维过程的课堂教学是没有价值的,也是无效的。满足于正确答案而进行的教学,只能使学生思考和做事都变得刻板.对学生来说,如果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就是接受和重复真理,这必然会导致他们思维的呆板与对教师和教材的迷信和盲从.这样的教学,学生不可能实现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更为可怕的是,学生也就不可能喜欢数学!所以时间一久就会产生“遗忘”的现象。
(三)没有系统的知识体系
初中的内容要比小学的多的多,而且初中只有三年时间,而小学有六年。这相当于用更少的时间学习更多,更难的知识。需要在短时间里面掌握这些知识,光靠题海战术,拼命练习,从而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相信不是大部分的学生能做到的事情。例如,在初三的中考压轴题中往往是二次函数的题目,这些题目又常常和几何,动点联系在一起。比如点P动到哪里的时候,四个点构成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等等,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对二次函数的知识掌握扎实,还要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的几种方法要清楚,而且要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等等,对学生的要求就非常高。而学生往往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比较盲目,只知道不停的做题目,很少会自己整理下知识体系,而这个被他们忽略的东西恰恰是最重要的。所以他们在做题的时候总是想不起来,联系不起来和本题有关的知识。
二、解决“遗忘”问题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产生爱好,爱好它就要去实践它,达到乐在其中,有兴趣才会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数学学习中,我们把这种从自发的感性的乐趣出发上升为自觉的理性的“认识”过程,这自然会变为立志学好数学,成为数学学习的成功者。那么如何才能建立好的学习数学兴趣呢?
(1)课前预习,对所学知识产生疑问,产生好奇心。
(2)听课中要配合老师讲课,满足感官的兴奋性。听课中重点解决预习中疑问,把老师课堂的提问、停顿、教具和模型的演示都视为欣赏音乐,及时回答老师课堂提问,培养思考与老师同步性,提高精神,把老师对你的提问的评价,变为鞭策学习的动力。 教师也可以适当加入数学游戏等活跃气氛的元素。
(3)思考问题注意归纳,挖掘学习的潜力。
(4)听课中注意老师讲解时的数学思想,多问为什么要这样思考,这样的方法是怎样产生的?
(5)把概念回归自然。
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重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学好数学的良好习惯应是: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另外还要保证每天有一定的自学时间,以便加宽知识面和培养自己再学习能力。
(二)降低知识起点,帮助学生理解
作为教师要知道:课堂教学的意义不在于教给学生一些结论性的东西,而是这些结论得出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时应该从低起点出发,即将不容易理解的知识讲的简单,这样学生就更加容易接受,特别是对后面能力较差的学生是很有帮助的。所以解决以上问题,“理解”是关键,降低起点是理解的基础!实际上,理解的含义极为丰富,它指的是深刻领会那些抽象的、概念性内容,而不仅仅指掌握一些具体东西.通过理解,可以把个别的事物联系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理解还指一种在具体环境中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是一种抽象的过程,理解的过程常常伴随着各种各样的误解、歧异.作为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经历这样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感受知识的生成过程。
例如在二次函数当中,涉及到图像平移问题:将抛物线142++=x x y 向右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则所得抛物线的表达式为 。
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已经只记得口诀“左+,右-,上+,下-”。在做题的时候也基本上能把大部分题目都解决。因为我们在教他们的时候就告诉他们,遇到二次函数一般式:2y (,,0)ax bx c a b c a =++≠是常数,,要将一般式化成顶点式:2()(0)y a x m k a =++≠。所以他们会
先把142++=x x y 化成3)2(2-+=x y ,然后再套口诀,“左+,右-,上+,下-”,得到
23)12(2+--+=x y 。最后的结果为1)1(2-+=x y 。事后还不忘问问做对的同学请举手。看到下面那密密麻麻的举起来的手,老师难免陶醉在自己的成就当中。但是如果你再追问一个,为什么是“左+,右-,上+,下-”呢?又有多少同学回答的上来?这就是我们在教书的时候只注重应试,而没有注重学生是否理解了这段知识背后的观念性的东西,是否感受到了思考问题的过程,是否真正理解了所教授内容的本质被教师忽略不计了.正是这样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没能够促进学生深入地思考数学问题、不会思考数学问题,使得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误解和学习方法的误解一步步加深。所以我们老师在讲解知识的时候,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