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讲解PPT(共66页)
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可修改版ppt]
(五)种子
种子是颖果,由皮层、胚、胚乳三部分组成。
二、油料作物的形态特征
(一)大豆、花生
1.根和根瘤 直根系,主根、侧根、 根毛。根系上有根瘤。
2.茎
茎秆坚韧,近圆形。茎上有茸毛,棕黄、灰白两色。主 茎叶腋里产生分枝,蔓生、半直立和直立。
3.叶 叶分为子叶、单叶和复叶。
4.花 • 花为总状花序,由苞叶、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组成。
(1) 子叶 • 甘蓝型油菜:肾脏形 • 白菜型油菜:心脏形 • 芥菜型油菜:杈形
发育时期
(2) 真叶
• 真叶组成:叶柄、叶身(顶叶、裂叶)、无托叶 • 叶缘:全缘、波状、锯齿、缺刻。 • 叶色:绿(深、浅)、灰蓝 • 叶形复杂、多变:不同品种叶形不同、同一植株不同
部位叶形也有差别
油菜的叶形
真叶的类型
(2) 花
• 为十字形花 • 花冠4 • 花萼4 • 雄蕊4 • 雌蕊1
花冠的形态
白菜型
芥菜型
甘蓝型
5.果实
• 长角果 • 由果身和果喙组成 • 果壳由4个果瓣组成:2个壳状果瓣、2个假隔膜 • 每角果由12~40粒种子 • 根据角果成熟时在果轴上的着生状态,可分为几种
类型
角果的几种类型 • 直生角果型:角果与果柄夹角近似垂直 • 斜生角果型:角果与果柄夹角45度左右 • 平生角果型:角果与果柄夹角20度左右 • 垂生角果型:角果与果柄夹角大于90度,角果下垂
由下而上增长、着生短柄叶。 • 薹茎段:位于主茎上部,节间由
下而上缩短、着生无柄叶。为角 果着生部位。
分枝
• 主茎叶腋的腋芽发育 形成分枝
• 根据一次分枝在主茎 上的分布,可分三种 类型
(1) 上生分枝型
• 分枝基本集中在主茎中、上部 • 分枝数目比较少 • 下部有效分枝极少或无分枝 • 整个植株成扫帚形 • 某些白菜型早熟种、密度过大、干地下茎6~8节,叶节处抽生出匍 匐茎,匍匐茎先端膨大形成块茎。
第三章作物产量与品质形成
本章内容
一.作物产量形成 二.作物的源—库—流理论 三.作物群体及其层次结构 四.作物品质形成
本章要求
掌握作物产量的基本概念,了解作物产量的形成 过程及特点;
了解作物高产群体的特点;
掌握植物源库流理论的概念及指导意义;
掌握作物品质的基本概念,理解并思考提高作物 品质的途径与措施。
第一节 作物产量形成
作物产量的类型 作物产量构成因素 作物产量形成机理
一、作物产量的类型
生物产量:作物在整个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的有 机物总量,即整个作物的总干物质量的收获量。 常指收获时整个植株地上部分总干重。
经济产量:作物在单位面积上所收获的有经济价 值的主要产品的重量。 生产中一般所指的产量即经济产量。 不同作物所提供的产品器官各不相同。 同一作物用途不同,其经济产量也不一样。
源库互作型:产量由源库协同调节,自身调节能 力强,定源增库或定库增源均可高产。
源、库、流的相互关系
1. 源是贮藏器官(库)和疏导组织(流)形成及功 能发挥的物质基础。
2. 库对源和流具有反馈作用。库需要的增加,使同 化物从源到库的转运速度提高。
3. 流影响库的充实;物质运输(流)受阻,不但使 库器官充实不良,也使叶片(源)光合能力降低。
玉米
粮食作物,经济产量指籽粒;饲料作物,经济产量 指茎、叶、穗等全部有机物。
经济系数(收获指数):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 比率。
作物的经济产量仅是生物产量的一部分,高的生 物产量不等于高的经济产量,这取决于生物产量 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即经济系数。
经济系数的高低并不表明经济产量的高低,仅表 明生物产量转运到经济产品器官中的比例。
源流库对产量的限制分析
第三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课件资料
第三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第一节作物的生长发育作物的生长是指植物细胞的增大与增多,是植物体或某一器官体积和重量增加的量变过程。
发育是指作物从营养器官阶段转到生殖生长的质变过程。
由于细胞有序地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形成了具有不同结构和机能的细胞、组织、器官。
生长和发育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
一、作物的一生(一)作物的生育期作物完成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的时间称为作物的生育期,以天数表示。
对于以收种子为主的作物是指从种子出苗到作物成熟的天数。
如棉花一般将出苗至开始吐絮的天数作为生育期。
经常采用育苗移栽的作物,如水稻、甘薯、烟草等,通常还将其生育期分为苗床(秧田)生育期和大田生育期。
对于以营养体为收获对象的作物,如麻类作物、牧草、绿肥、甘蔗、甜菜等,生育期是指出苗到产品适宜收获期的总天数。
(二)作物的生育时期在作物的一生中,其外部形态特征总是呈现若干次显著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可以划分为若干个生育时期。
目前,各种作物的生育时期划分方法尚未完全统一。
几种主要作物的生育时期如下:禾谷类出苗期,分蘖期,拨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豆类出苗期,分枝期,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成熟期棉花出苗期,现蕾期,花铃期,吐絮期油菜出苗期,现蕾抽薹期,开花期,成熟期黄、红麻出苗期,苗期,现蕾期,开花结果期,工艺成熟期,种子成熟期甘薯出苗期,采苗期,栽插期,还苗期,分枝期,封垄期,落黄期,收获期马铃薯出苗期,现蕾开花期,结薯期,成熟期,收获期甘蔗萌芽期,苗期, 分蘖期,蔗茎伸长期, 成熟期对于不利用分蘖的作物如玉米,高粱等,可不必列出分蘖期。
为了更详细地进行说明,还可将个别生育时期划分更细一些。
比如,开花期可细分作始花、盛花、终花三期,成熟期又可再分作乳熟、蜡熟、完熟三期等等。
二、作物的生长发育特性作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一方面由作物的遗传特性决定,另一方面又受到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
因而表现出不同层面的生长发育特性。
作物栽培学:第3章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
• 杨等的研究:
理 论 产 量 ( kg/m2) 透 光 率 (%)
1
0.25
0.8
0.20
r = 0.464*
0.6
0.15
0.4
0.10
0.2
0 60
0.05 r = 0.416*
80
100
株 高 (cm)
0.00 120
株高与产量、透光率的关系
• 结论: 适当增加株高,可以降低叶面积密度, 增加透光率,改善群体的光环境, 提高群体光合效率, 提高水稻产量。
第三章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作物的“源、流、库”理论及其应用 作物产量的潜力(不讲) 作物品质及其形成 作物品质的改良
第一节 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一、作物产量
作物产量是作物一生所生产的产品数量。 作物产量通常分为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
1、生物产量
3)叶面积密度与群体光合速率
• 叶面积密度是指冠层内叶的垂直分布密度。 • LAI相同时,高株高群体的叶面积密度较小。
• 武田,比较了12个水稻新旧品种, 【-30d叶面积密度】——【-20~0d干物质产量】 之间的关系。
• 发现 【密度——产量】负相关
武田
550
干物质增加量(g/m2/d)
500
作物全生育期内通过光合作用和吸收作 用,即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所生产和累 积的各种有机物的总量,计算生物产量时 通常不包括根系(块根作物除外)。
3、经济产量
• 栽培作物的目的是获得较多的有经济价值的产品。 经济产量是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收获量,即 一般所指的产量。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共66页文档
开花后的光合产物直接供给产品器官;
如:在氮肥供应比较少的低产栽培条件下,开花 后的光合作用减少,光合产量少,产量内容物主要 依赖于花前储备物;高产栽培条件下,产量的大部 分来自花后的光合产物,因此花后需保持相应的叶 面积指数(LAI)
由此看出,它们二者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正常生 长的情况下,各个作物的经济系数是相对稳定的、 因而生物产量高,经济产量也较高.
二、产量的构成因素
作物产量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群 体的产量,即由单株产量和单位面积上的株 数两个基本因素所构成的。不同的作物产量 构成因素有所不同。
禾谷类:产量=穗数×单穗粒数×单粒重量
木薯
甘薯
苜蓿
经济系数(收获指数)— 经济产量占生 物产量的比例,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 量的转化率。 产量=生物产量×经济系数
注意
经济系数的高低仅表明生物产量转运 到经济产品器官的比例,并不表明经济产 量的高低。
不同作物的经济系数有所不同,其变化与遗传基础、 收获器官及其化学成分以及栽培技术和环境对作物生长发 育的影响等有关。
四、作物的”源、库、流”理论
Mason和Maskell(1928)年提出了“源库” 学说后,在近代栽培生理中研究中,特别 是在超高产栽培的理论探索中,常用源、 库、流三因素的关系阐明作物产量的形成 规律,探索实现高产的途径。
源:作物产量的形成,实质上是通过叶片的光合作 用进行的,因此,源指生产和输出光合同化物的叶 片(加工车间);叶鞘、茎、颖壳的绿色部分也能进 行光合作用但干物质生产量很小。
叶面积指数(LAI)是指作物群体的总绿色叶面积 与该群体所占据的土地面积的比值。即LAI=总叶 面积/土地面积;例如在666.7m2面积上,有 2000m2,则LAI=3。
作物产量及品质的形成
• 光合作用与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的关系式 如下: • 生物产量=光合面积×光合强度×光合时间消耗(呼吸、脱落等) • 经济产量=生物产量×经济系数 = • 从上式可以发现,利用适宜的光合面积, 提高光合强度,有效地延长光合时间,并 减少一定的消耗,提高经济系数等均可提 高产量。
• 1.光合面积 光合面积是指作物上所有的 绿色面积,包括所有具有叶绿体、能进行 光合作用的各个部位(包括禾谷类的幼嫩 的茎、叶片、叶鞘、颖片;豆科作物包括 幼嫩的茎、叶、枝、豆荚;棉花的叶、嫩 茎、苞叶、花瓣、蕾和幼铃等),但主要 是叶面积,它与产量关系十分密切,又是 最易控制的一个因素。
表5 不同播期与密度对冬小麦群体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处理 播期 A-1 A-2 A-3 A-4 密度 B-1 B-2 B-3 B-4 B-5 B-6
越冬期 0.96 0.94 0.86 0.59 0.66 0.71 0.74 0.85 0.99 1.11
起身期 1.64 1.65 1.51 1.21 1.31 1.46 1.41 1.48 1.65 1.69
拔节期 3.56 3.53 3.53 3.31 3.14 3.32 3.42 3.61 3.60 3.78
• 影响作物产量的直接函数,叫做作物产量构成 因素。 • 农业生产中的作物产量,是按单位土地面积上 有经济价值的产品数量来计算的。把单位土地 面积上的作物产量分解为几个构成因素的方法, 是Engledow(1923)提出的,至今在作物学 研究中仍盛行不衰。 • 作物种类不同,其产量构成因素也不同。
各类作物的产量构成因素
经济系数的高低仅表明生物产量 转运到经济产品器官中的比例, 转运到经济产品器官中的比例, 并不表明经济产量的高低。通常, 并不表明经济产量的高低。通常, 经济产量的高低与生物产量高低 成正比。 成正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花后的光合产物直接供给产品器官;
如:在氮肥供应比较少的低产栽培条件下,开花后 的光合作用减少,光合产量少,产量内容物主要依 赖于花前储备物;高产栽培条件下,产量的大部分 来自花后的光合产物,因此花后需保持相应的叶面 积指数(LAI)
豆类:产量=株数×单株有效分枝数×每分枝荚数× 单荚实粒数×粒重
蚕豆
绿豆
薯类:产量=株数×单株薯块重×单薯重
油菜:产量=株数×每株有效分枝数×每分枝 角果数×每角果粒数×粒重
棉花:产量=株数×每株有效 铃数×每铃籽棉重×衣分
衣分指籽棉轧花后所得纤维(皮棉)重量占籽棉重量的百分率
烟草:产量=株数×每株叶数×单叶重
第三章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
第一节 作物的产量与生产潜力 第二节 作物的品质及其形成 第三节 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
第一节 作物的产量与生产潜力
一.作物产量的概念 产量(yield)——即是作物产品的数量;可以 分为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 生物产量(Biomass yield)—— 是指作物一 生中,即全生育期内通过光和作用和吸收 作用,即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所生产和 积累的各种有机质的总量。整个植株总干 物质的收获量。
经济系数有其相对稳定的数值变化范围,但通过品种 改良、优化栽培技术及改善环境条件等,达到高的关系
1.作物的经济产量是生物产量的一部分。
2.经济产量的形成是以生物产量即有机物总量为物 质基础的。没有高的生物产量,也就不可能有高的 经济产量。但是有了高的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的高 低还要取决于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经 济系数。
产量构成之间的关系:
例如:小麦的产量(kg/hm2)=穗数*平均每穗实粒数*千粒重(g) /10002。由公式可以看出:
①各构因越高,产量越高。 (同一性)
②作物栽培的对象是群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各构因间势必 要产生矛盾(矛盾性)。如密度增加,个体变小(是普遍现 象)。但个体变小不—定产量就低,因作物栽培的最终目的 是各构因的乘积达到最大值,当单位面积上的穗数(株数)增 加能弥补并超过每穗粒数(每株荚数)减少的损失,仍表现为 增产。相反,若—、二个构因的增加不能弥补其它构因的损 失则表现为减产。
1.收获营养器官的作物,其经济系数比收获籽实作物要高; 薯类作物:0.70—0.85;水稻、小麦:0.35-0.40;
2.同为收获籽实的作物,产品以碳水化合物为主比蛋白质 和脂肪为主的作物高;玉米:0.30—0.50;大豆0.25—0.40; 油菜0.28左右;棉花(籽棉)0.35—0.40;皮棉0.13—0.16
由此看出,它们二者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正常生 长的情况下,各个作物的经济系数是相对稳定的、 因而生物产量高,经济产量也较高.
二、产量的构成因素
作物产量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群 体的产量,即由单株产量和单位面积上的株 数两个基本因素所构成的。不同的作物产量 构成因素有所不同。
禾谷类:产量=穗数×单穗粒数×单粒重量
经济产量—— 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的收获 量,即一般所指的产量。
不同作物其经济器官也不同:
禾谷科作物(小麦、玉米、水稻)、豆类和油料作 物(大豆、花生、油菜等)的产品器官是种子;
棉花为籽棉或皮棉,主要利用种子上的纤维;
薯类作物(甘薯、马铃薯、木薯)为块根或块茎;
麻类主要是叶纤维和茎纤维;甘蔗为茎秆,甜菜 为根,烟草为叶片;绿肥作物(苜蓿、三叶草)为 茎和叶。
产量形成过程中具有自动调节现象,这种调 节主要反映在对群体产量的补偿效应上。
如禾谷类作物:
种植密度偏低或苗数不足,可以通过发生较 多的分蘖,形成较多的穗数来补偿;
穗数不足时,每穗粒数和粒重的增加,也略有 补偿作用;生长前期的补偿作用往往大于后期, 而补偿程度取决于品种,并随生态环境和气候条 件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叶面积指数(LAI)是指作物群体的总绿色叶面积 与该群体所占据的土地面积的比值。即LAI=总叶 面积/土地面积;例如在666.7m2面积上,有 2000m2,则LAI=3。
植株不同部位的叶片,其光合产物向籽粒运转的比 例不同,小麦的旗叶、倒二叶和倒三叶的运转值 分别为39.9%、37.9%和12.9%;源的同化物有就 近输送的特性,如水稻、小麦、高粱等旗叶的光 合产物对穗的贡献率最大,玉米棒三叶,尤其是 穗位叶的光合产物主要供给果穗。
木薯
甘薯
苜蓿
经济系数(收获指数)— 经济产量占生物 产量的比例,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 的转化率。 产量=生物产量×经济系数
注意
经济系数的高低仅表明生物产量转运到 经济产品器官的比例,并不表明经济产量 的高低。
不同作物的经济系数有所不同,其变化与遗传基础、 收获器官及其化学成分以及栽培技术和环境对作物生长发 育的影响等有关。
四、作物的”源、库、流”理论
Mason和Maskell(1928)年提出了“源库” 学说后,在近代栽培生理中研究中,特别 是在超高产栽培的理论探索中,常用源、 库、流三因素的关系阐明作物产量的形成 规律,探索实现高产的途径。
源:作物产量的形成,实质上是通过叶片的光合作 用进行的,因此,源指生产和输出光合同化物的叶 片(加工车间);叶鞘、茎、颖壳的绿色部分也能进 行光合作用但干物质生产量很小。
三、作物产量的形成特点
作物产量的形成与器官分化、发育和光合产物的分 配和累计密切相关,把作物的生育期划分为3个阶 段: 生育前期:营养生长阶段,光合产物主要用于根、 叶、分枝的生长,骨架生长 生育中期:生殖器官分化、形成和营养器官旺盛生 长的重叠期 生育后期:结实成熟阶段,光合产物大量运往籽粒, 营养器官停止生长且重量逐渐减轻,穗和籽实干物 质重量急剧增加,直至达到潜在储存量。
一般说来:
a 前一个生育期时期的生长程度决定后一个生育 时期生长程度;
b 营养器官的生长和生殖器官的生长相互影响、 相互联系。只有营养器官生长良好,才能保证生 殖器官的形成和发育。
因此,在高产栽培中,应通过合理密植、施肥、 灌溉等措施,建立适度的营养体,为形成较多的 结实器官,增加产量提供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