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中物理双星问题和卫星变轨考点归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双星问题和卫星变轨考点归纳
考点1:双星问题
一、要明确双星中两颗子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来源
双星中两颗子星相互绕着旋转可看作匀速圆周运动,其向心力由两恒星间的万有引力提
供。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两子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大小是相等的,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以求得其大小。
二、要明确双星中两颗子星匀速圆周运动的运动参量的关系
两子星绕着连线上的一点做圆周运动,所以它们的运动周期是相等的,角速度也是相等的,所以线速度与两子星的轨道半径成正比。
三、要明确两子星圆周运动的动力学关系。
设双星的两子星的质量分别为M 1和M 2,相距L ,M 1和M 2的线速度分别为v 1和v 2,角速度分别为ω1和ω2,由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得:M 1: 2
21211111
21
M M v G M M r L r ω==M 2: 2
2
12222222
2
M M v G M M r L
r ω==在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求两子星间的万有引力时两子星间的距离不能代成了两子星做圆周运动的轨道
半径。
四、“双星”问题的分析思路
质量m 1,m 2;球心间距离L ;轨道半径 r 1 ,r 2 ;周期T 1,T 2 ;角速度ω1,ω2 线速度V 1 V 2;周期相同:(参考同轴转动问题) T 1=T 2角速度相同:(参考同轴转动问题)ω1 =ω2
向心力相同:Fn 1=Fn 2
(由于在双星运动问题中,忽略其他星体引力的情况下向心力由双星彼此间万有引力提供,可
理解为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轨道半径之比与双星质量之比相反:(由向心力相同推导)
r 1:r 2=m 2:m 1
m 1ω2r 1=m 2ω2r 2m 1r 1=m 2r 2
r 1:r 2=m 2:m 1
22
线速度之比与质量比相反:(由半径之比推导)V 1:V 2=m 2:m 1 V 1=ωr 1 V 2=ωr 2
V 1:V 2=r 1:r 2=m 2:m 1
两颗质量可以相比的恒星相互绕着旋转的现象,叫双星。双星问题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的一个重要内容,现就这类问题的处理作简要分析。
考点2:卫星变轨
一、人造卫星基本原理
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所需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轨道半径r 确定后,与之对应的卫星线
速度、周期、向心加速度也都是确定的。如果卫星的质量也确定,那么
r GM v =
GM
r T 3
2π=2r GM a =与轨道半径r 对应的卫星的动能E k (由线速度大小决定)、重力势能E p (由卫星高度决定)和总机械能E 机(由能量转换情况决定)也是确定的。一旦卫星发生变轨,即轨道半径r 发生变化,上述物理量都将随之变化。同理,只要上述七个物理量之一发生变化,另外六个也必将随之变化。
在高中物理中,会涉及到人造卫星的两种变轨问题。二、渐变
由于某个因素的影响使卫星的轨道半径发生缓慢的变化(逐渐增大或逐渐减小),由于半径变化缓慢,卫星每一周的运动仍可以看做是匀速圆周运动。
解决此类问题,首先要判断这种变轨是离心还是向心,即轨道半径是增大还是减小,然后再判断卫星的其他相关物理量如何变化。
如: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无论轨道多高,都会受到稀薄大气的阻力作用。如果不及时进行轨道维持(即通过启动星上小型火箭,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保持卫星应具有的速度),卫星就会自动变轨,偏离原来的圆周轨道,从而引起各个物理量的变化。
由于这种变轨的起因是阻力,阻力对卫星做负功,使卫星速度减小,所需要的向心力减小了,而
r
mv 2
万有引力大小
没有变,因此卫星将做向心运动,即半径r 将减小。2
r
GMm
由㈠中结论可知:卫星线速度v 将增大,周期T 将减小,向心加速度a 将增大,动能E k 将增大,势能E p 将减小,该过程有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摩擦生热),因此卫星机械能E 机将减小。
为什么卫星克服阻力做功,动能反而增加了呢?这是因为一旦轨道半径减小,在卫星克服阻力做功的同时,万有引力(即重力)将对卫星做正功。而且万有引力做的正功远大于克服大气阻力做的功,外力对卫星做的总功是正的,因此卫星动能增加。
根据E 机=E k +E p ,该过程重力势能的减少总是大于动能的增加。
再如:有一种宇宙学的理论认为在漫长的宇宙演化过程中,引力常量G 是逐渐减小的。如果这个结论
正确,那么恒星、行星将发生离心现象,即恒星到星系中心的距离、行星到恒星间的距离都将逐渐增大,宇
宙将膨胀。三、突变
由于技术上的需要,有时要在适当的位置短时间启动飞行器上的发动机,使飞
行器轨道发生突变,使其到达预定的目标。如:发射同步卫星时,通常先将卫星发送到近地轨道Ⅰ,使其绕地球做匀速圆
周运动,速率为v 1,第一次在P 点点火加速,在短时间内将速率由v 1增加到v 2,使卫星进入椭圆形的转移轨道Ⅱ;卫星运行到远地点Q 时的速率为v 3,此时进行第二次点火加速,在短时间内将速率由v 3增加到v 4,使卫星进入同步轨道Ⅲ,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第一次加速:卫星需要的向心力增大了,但万有引力没变,因此卫星将开始做离心运动,r mv 22
r
GMm
进入椭圆形的转移轨道Ⅱ。点火过程有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卫星的机械能增大。
在转移轨道上,卫星从近地点P 向远地点Q 运动过程只受重力作用,机械能守恒。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动能减小。在远地点Q 时如果不进行再次点火,卫星将继续沿椭圆轨道运行,从远地点Q 回到近地点P ,不会自动进入同步轨道。这种情况下卫星在Q 点受到的万有引力大于以速率v 3沿同步轨道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因此卫星做向心运动。
为使卫星进入同步轨道,在卫星运动到Q 点时必须再次启动卫星上的小火箭,短时间内使卫星的速率
由v 3增加到v 4,使它所需要的向心力增大到和该位置的万有引力相等,这样就能使卫星进入同步轨道
r
mv 24
Ⅲ而做匀速圆周运动。该过程再次启动火箭加速,又有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卫星的机械能再次增大。
结论是:要使卫星由较低的圆轨道进入较高的圆轨道,即增大轨道半径(增大轨道高度h ),一定要给卫星增加能量。与在低轨道Ⅰ时比较,卫星在同步轨道Ⅲ上的动能E k 减小了,势能E p 增大了,机械能E 机也增大了。增加的机械能由化学能转化而来。四、与玻尔理论类比
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电子绕氢原子核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库仑力提供。万有引力和库仑力都遵从平方反比率:和,因此关于人造卫星的变轨和电子在2
21r
m Gm F =
22
1r q kq F =氢原子各能级间的跃迁,分析方法是完全一样的。
⑴电子的不同轨道,对应着原子系统的不同能级E ,E 包括电子的动能E k 和系统的电势能E p ,即E =E k +E p 。
⑵量子数n 减小时,电子轨道半径r 减小,线速度v 增大,周期T 减小,向心加速度a 增大,动能E k 增大,电势能E p 减小,原子向相应的低能级跃迁,要释放能量(辐射光子),因此氢原子系统总能量E 减小。由E =E k +E p 可知,该过程E p 的减小量一定大于E k 的增加量。
反之,量子数n 增大时,电子轨道半径r 增大,线速度v 减小,周期T 增大,向心加速度a 减小,动能E k 减小,电势能E p 增大,原子向相应的高能级跃迁,要吸收能量(吸收光子),因此氢原子系统总能量E 增大。由E =E k +E p 可知,该过程E p 的增加量一定大于E k 的减少量。
典型例题
【例题1】两颗靠得很近的天体称为双星,它们都绕两者连线上某点做匀速圆周运动,因而不至于由于万有引力而吸引到一起,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