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彝族的文化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谈彝族的文化特征
彝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一员,拥有渊远的历史、古老迷人的彝族风情。
在悠远的历史河中,彝族人民养成了能歌善舞的特性,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艺术,民族节目灿烂多姿。
此外,他们还拥有独特的饮食、起居、婚丧、服装,待客及庆典礼仪尽可让人返璞归真,体验古老的文明之韵味。
彝族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与风味美食,彝族人民凭借彝乡多彩的自然环境、丰厚的自然资源,用勤劳的智慧,创造着幸福美好的生活,传承着独具特色的饮食风俗,书写着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彝族美食----养育一个民族,陶醉整个世界。
当你吃着鲜嫩味香的坨坨肉,喝着甘香浓郁的杆杆酒,用着独树一帜,自成风味,给单调的腊肉汤、洋芋汤、鸡汤、鱼汤画龙点睛的圆根酸菜------想起了有一个好客的民族——彝族。
让我们来了解以凉山州北部越西等地区的彝族饮食文化为主,适当兼顾其它彝族地区的饮食文化,收录整理了部分彝族地区较普遍的风味美食。
彝族居住的地区,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复杂,植物和动物资源极为丰富。
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的彝族以种植荞麦、大麦、小麦、玉米、燕麦、洋芋为主;在溪谷和湖盆山区、平坝则以种稻谷为主,玉米和其它作物为辅。
凉山彝族自治州大部分地区、滇西北小凉山彝族聚居区及贵州的威宁县一带,最古老的农作物为荞麦,次为燕麦、水稻、小麦、大麦、洋芋等。
蔬菜以圆根为古老,其次才是萝卜、青菜、白菜等。
畜牧业以猪、羊为主,同时畜养牛、马、鸡等。
凉山、昭通、毕节这些地方的彝族多食用荞麦饼、米饭、玉米饭,无论猪、羊肉做成“砣砣”或大块肉都喜欢,喜欢喝用肉汤做成的酸菜汤。
彝族人的饮食文化,因为有特别的民族习惯,更具有山里的芬芳。
回味无穷的风味小吃令人馋涎欲滴、乐而忘返。
彝族是个好客的民族,是个好饮而痛恨酗酒的民族.彝族人最爱用的调味料有:辣椒、木姜子、花椒、盐巴等。
彝族菜的特色是鲜、嫩、脆、香、既有油香味、又不油嘴,又不腻心,味美无穷。
彝族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喜种杂粮,以玉米、小麦、荞麦、大麦为主食。
蔬菜、猪、羊、牛、鸡、野味是他们主要烹饪原料。
彝族多居住在山区或半山区。
山中森林茂密,栖息着许多珍禽异兽,出产熊掌、鹿茸、麂、岩羊、野猪等山珍野味。
奔腾于高山峡谷之中的大渡河、金沙江、南盘江、元江等大小河流又提供了鱼虾螺
等水产品种。
彝族擅长煮、烤、拌、烧、蒸、炖等。
尤其长于羊、鹿子等皮毛类动物原料的烹制。
口味嗜咸、香、辣、麻、嗜酒。
彝族主要节日有十月太阳历彝族年、火把节。
区域性的节日有儿童节、母亲节、尝新节、二月八、密枝节、荞年节、晒祖公等,另外还有较多的祭祀节日,如祭龙。
每当过节,彝族的饮食最为丰盛。
杀鸡宰猪,煎糯米粑粑,做“砣砣肉”、“羊汤锅”、牛汤锅、燕麦面、蒸羊排骨等等。
彝族在过年过节时都要椎牛打羊,宰猪宰鸡,而平时一般很少动牲,除非款待客人。
彝族居家饮食习俗餐制为一日两餐,沿袭已久今亦然。
一般彝村,人们天明即出早工,九时左右歇工吃第一餐,十时左右食毕。
休息一会又出午工,天暗才吃第二餐。
农忙活重时节,正餐之间要有间餐,即随身粑粑、馍馍、洋芋等食物和臭豆腐、青椒香肠等带到田地,随时加餐。
食俗一般比较简单、随便。
以杂粮、洋芋为主食。
在春、夏季里,喜用酸菜或干板菜(白菜或青菜白水煮熟后晒干即成)拌豆米煮成酸汤作菜。
也有将玉米磨成米粒,去麸皮,与大米合在一起蒸熟作为主食,还有是将各种面粉擀成粗面条,作为主食。
山地还盛产蘑菇、木耳、核桃,加上菜园生产的蔬菜,使得蔬菜的来源十分广泛,除鲜吃外,大部分都要做成酸菜,酸菜分干酸菜和泡酸菜两种,另一种名吃"堵拉巴"的菜也是民间最常见的菜肴。
肉食以猪、羊、牛肉为主。
主要是作成"坨坨肉"、牛汤锅、羊汤锅,或烤羊、烤小猪,旧时狩猎所获取的鹿、熊、岩羊、野猪等也是日常肉类的补充。
彝族还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
凡有客至,必杀牲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
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
以牛、羊待客皆不用刀,用手捏死或捶死,故称打牲,其手法极敏捷,往往牲未死而皮已剥。
宴客时的座次顺序有一定的惯制,一般围锅庄席地而食,客人一般让坐于锅庄之上首,彝称“呷尔果”处;主人陪坐于锅庄之右首,彝称“尼木”处;帮忙者、妇女和亲友则坐于锅庄下首,彝称“呷基果”处。
客人多时,顺延至右侧。
行酒的次序依据彝谚“耕地由下而上,端酒以上而下”。
先上座而后下座,“酒是老年人的,肉是年轻人的”,端酒给贵宾后,要先老年人或长辈,次给年轻人,人人有份。
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
待客的饭菜以
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簸箕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
彝族人民由于自己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
下面我们从习俗与特色风味两方面来看一下彝族人的饮食文化。
在用餐礼仪方面,彝家人用餐时讲究男女有别,长幼有序,长辈坐上席,客人坐上席或上方,晚辈只能坐下方的座位;招待客人时,好酒好菜都先敬客人或长辈。
有的地方有妇女不能同客人一桌进餐的饮食习俗。
吃饭不用桌椅,也不使刀叉,更不用筷子,而是用马勺子。
吃饭时,大家围坐成一圈或一排,一簸箕饭和一木盘坨坨肉以及一木盆汤菜放在中间。
每个人用右手握马勺,左手拿肉,并按或饭或肉或汤朝着自己方向的边沿依次动手,忌讳伸出长手越过自己的方位老远去拿肉、舀饭和舀汤,以“先汤后饭再肉”的方式用餐。
彝族人用餐个个动作干净利落。
客人吃饭时应注意的是,切勿将饭菜汤乱撒在地上,食肉时所丢弃的骨头千万不能朝别人的方向或朝他人面前丢,这是主人或用餐者特别所忌讳的。
长者或主客未放下马勺子或未离席前,晚辈要静坐等候;子女离席时,须向父母行礼致谢;饭毕,主客还需摆一阵话。
彝族人招待客人有“先宾后主再邻居”的风俗,所以,你如到彝家作客则应等主人吃完饭后方能离开。
在公众大型宴会上,宾客男性要坐一席,女性坐一席。
如果彝族人家同时用牛、羊、猪、鸡款待你,你首先要吃牛肉,依次再吃羊肉、猪肉和鸡肉。
在凉山彝族地区,待客的礼仪由其经济状况而定,同时要看接待的是什么样的客人。
招待同姓或一般客人是杀鸡,将鸡头敬给客人,客人要看鸡舌根骨卜,懂得凉山彝族食俗的人都知道,鸡虽是杀给你吃的,但不能吃得太多,鸡胸脯肉要给年长妇女吃、客人或当家的吃鸡头人吃鸡脖、鸡肝和胃要敬献给老人、鸡腿要给小孩子,应剩一些,不然会闹笑话。
招待贵客一般杀猪或羊,有时有多路贵客一起来到时,为了表示尊重,猪和羊成双杀,但凡待客的肉都烹制成坨坨肉或连锅汤。
非常尊敬的客人来了就要打牛来招待,但杀牛招待客人的家庭不多,一般是娘舅家来人且人多时要杀牛招待客人。
招待客人时,若杀的是小猪,饭后要将半边小猪头连同一些坨坨肉、荞饼一齐赠送给客人带走;若杀羊,饭后则要将羊扇骨肉赠送客人;若杀牛则要在饭后将牛后腿上的大坨重约5-15斤的肉送给客人带走。
但客人都要将主人家所赠送的猪头或羊扇骨肉或牛后腿肉转赠给一户
女主人与自己同姓的人家。
在酒文化上,彝族节庆中和日常生活中,酒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走访亲友要带酒,参加婚礼要送酒和牲畜,参加丧葬活动也要送酒送牛羊,参加宗教活动更离不开酒和牲畜。
就是去探视病人都要带酒。
大小凉山的彝族,他们在社交活动中很注重酒,如客人来到你家,应先斟上一杯酒给他喝,事后就算是来不及煮饭给他吃,客人也不会见怪。
“一个人值一匹马,一匹马值一瓶酒”。
酒在彝族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几乎一切事情,都少不了酒。
因此到处可以看到彝族喝酒的场面,甚至可以看到彝人喝醉后倒头睡在街头的情形。
但是彝族最看不起喝醉的人,讲究喝酒时“喝一碗价值一块金子,喝两碗还值一块银子,喝了三碗喝醉的人,连一条狗都不如。
”喝酒要有酒德,保持形象,适可而止。
而在汉人的眼里,大概他们所见到的彝人几乎都在喝酒,于是汉人对彝人的偏见之一是彝人好酒,烂酒,如果一个汉人看到一个彝人不喝酒,他会很奇怪地说:“哪里有彝族不喝酒的?”言下之意是怀疑这个人不是“真正的”彝族。
关于这种彝汉之间的偏见,有人总结了一句顺口溜:彝人见酒,打死不走,汉人见肉,打死不流(“流”是四川汉话“动”的意思)。
外族人对彝族酒文化的误解历来有之,可最近由于所谓的部分格调不高的“酒歌”造成的误解最大。
请文友们注意:彝族最正统的酒文化是“转转酒”,没有强迫喝酒的习俗,有人敬酒要接下,但能喝则喝,不能喝的咪一下就可以了。
彝族喜欢饮酒,“有酒便是宴”已成习惯。
彝家酒谚云:“所木拉九以,诺木支几以”(汉区以茶为敬,彝区以酒为尊)。
在彝家,每当客人来到,无沏茶敬客之礼,却有倒酒敬客之俗。
每逢婚嫁,以视“酒足”为敬,“饭饱”则在其次,或几乎没有请客吃饭之说;每当丧葬时,讲究送酒多者为最敬最孝;家支间、个人间发生打架斗殴纠纷时,理亏方往往打(买)酒赔礼道歉,即可消除民事纠纷或双方怨恨。
从而酒在彝族山寨是最为重要的特色饮品。
喝酒时不分生人熟人,席地而坐,围成一个圆圈,递传酒杯,依次饮用,所以称作“转转酒”。
但彝族家绝没有“干杯”一说,喝酒敬着喝、咪着喝才是有教养之人。
彝家历来好客,劝酒一片真诚,他们说:“地上没有走不通的路,江河没有流不走的水,彝家没有错喝了的酒!”逢年过节,各家各户的阿妹子会捧出一坛自家酿的美酒放在门前,插上几枝锦竹或麦杆,凡从门口路过的人都会被热情相邀,用竹杆咂吸几口。
因此,
转转酒、秆秆酒、坛坛酒已成为了彝族酒文化的象征符号。
在肉文化上,彝族对“肉”有一套很复杂的态度,如果一个人看见别人家正在宰杀牲畜,他看见了血,他就要等到吃饭时吃上肉,否则认为会得一种怪病(大脖子病)缠身。
宰牲畜的主人家一定要邀请这个人到家吃上肉。
如果打着了猎物,所有看到这个猎物的人都有份。
肉吃多了的人是会被笑话的。
到别人家作客,主人家如果杀了猪羊等大家畜,客人最多只能吃三块,每块大约有拳头大小,当地汉语叫拳头为“砣子”,因此称这种做法的肉叫“砣砣肉”。
如果杀的是鸡鸭等家禽,客人则只能吃一块,甚至只喝一点汤,为的是把肉留给主人家的小孩子吃。
多吃肉会被认为是丢脸的事情,为人们所不齿。
如果一个人要劝另一个人多吃肉,这个人可能会半开玩笑地说:“我又不是汉人,你为什么劝我吃这么多肉?”。
在彝族的眼里,汉族在吃肉方面很不讲“礼”,不会照顾别人,特别是照顾小孩子,这是一种偏见,生活中会讲“礼”的汉族朋友是很多的。
彝族谚语说:“肉是孩子吃的,酒是老人喝的”。
彝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在古彝文的各种手抄本和木刻印刷本以及金石载体中,保存有大量的政治、军事、历史、天文、历算、地理、医药、文学、农牧科技等内容的资料,反映了彝民族历史上科技文化的发展水平。
彝族有着非常高超的手工工艺,其传统的工艺品有各种金银器皿和饰件的制作、衣饰刺绣、漆器制作及彩绘、毛料的手工纺织、各种富于民族特色的优美乐器的制作等。
其设计精巧,彩绘图案构图严密、绚丽多姿,极富艺术性,充分表现了彝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
总之,彝族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日趋丰富,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整合,塑造了彝民族一种新型的更具民族特性和现代竞争活力的复合文化。
本文由本人亲自撰写,保证没有抄袭。
赵凯龙
漫
游
彝
族
的
文
化
特
征
序号:188
姓名:赵凯龙
学号:162215121
学院: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