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1500字
2020年《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
![2020年《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315fd45998fcc22bcd10de3.png)
《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收集的《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跳出教育看教育》,作者王晓春,由《冬吴相对论》引发的别样思考,一本适合教师、家长、学生阅读的书。
教育是最不科学的科学,最不专业的专业,什么人似乎都可以对教育品头论足甚至指手画脚。
教育专家是含金量最低的专家,什么人都可以成为教育专家,甚至都不需要摇身一变的手续。
教育科研方面,也是学术垃圾的“高产田”,而教育学这门课则是大学里最枯燥无味、最被人轻视的课程,如果你以后真的去当老师,就会发现上学的教与学几乎毫无用处,要想学会当,学会教课,还得另想办法。
作为教育者,我说出大实话,心情不可能是愉快的、平静的。
作者说,教育学要“脱贫”,必须“走出教与学,走向人类思想的海洋,走向生活”。
中小学教师,生活很单纯,工作环境很封闭,每天从家门到校门,接触的又是比自己更幼稚的孩子,多数人看的书也是教材教参,绝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了“逼别人学习”,而不是自己学习上了。
换一句话说,我们这些专门致力于学习的人,自己却不爱学习,知识结构片面而单薄。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是教育者,更应该是学习者。
在这个时代迅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换代的社会,如果教师不思进取,吃老本,那么怎么会有会源源不断的最新知识或者提供给学生呢?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希望孩子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自己却不学习,那么怎么会影响孩子呢?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们还是应该践行下去。
敬畏“隐性知识”。
人类的知识可以分为2种: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可以清晰表达和有效转移的,比如能用文字、图表、公式等方法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无法清晰表达和有效转移的知识,是我们在行动中拥有的`知识。
教师们常常习惯于和显性知识打交道,传道受业解惑,整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知识,从而忽视隐性知识的存在。
《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推荐5篇]
![《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推荐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875ee84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9c.png)
《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推荐5篇]第一篇:《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跳出教育看教育》,作者王晓春,由《冬吴相对论》引发的别样思考,一本适合教师、家长、学生阅读的书。
教育是最不科学的科学,最不专业的专业,什么人似乎都可以对教育品头论足甚至指手画脚。
教育专家是含金量最低的专家,什么人都可以成为教育专家,甚至都不需要摇身一变的手续。
教育科研方面,也是学术垃圾的“高产田”,而教育学这门课则是大学里最枯燥无味、最被人轻视的课程,如果你以后真的去当老师,就会发现上学的教与学几乎毫无用处,要想学会当班主任,学会教课,还得另想办法。
作为教育者,我说出大实话,心情不可能是愉快的、平静的。
作者说,教育学要“脱贫”,必须“走出教与学,走向人类思想的海洋,走向生活”。
中小学教师,生活很单纯,工作环境很封闭,每天从家门到校门,接触的又是比自己更幼稚的孩子,多数人看的书也是教材教参,绝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了“逼别人学习”,而不是自己学习上了。
换一句话说,我们这些专门致力于学习的人,自己却不爱学习,知识结构片面而单薄。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是教育者,更应该是学习者。
在这个时代迅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换代的社会,如果教师不思进取,吃老本,那么怎么会有会源源不断的最新知识或者信息提供给学生呢?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希望孩子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自己却不学习,那么怎么会影响孩子呢?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们还是应该践行下去。
敬畏“隐性知识”。
人类的知识可以分为2种: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可以清晰表达和有效转移的,比如能用文字、图表、公式等方法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无法清晰表达和有效转移的知识,是我们在行动中拥有的`知识。
【读《詹天佑》有感】读《跳出教育看教育》有感word版
![【读《詹天佑》有感】读《跳出教育看教育》有感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28366efabe23482fb5da4c8a.png)
跳进电视看教育——读《跳出教育看教育》有感徐维(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246309)这本书与我想象的不大一样。
我原以为跳出教育看教育说的是社会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影响,实际上这本书只是作者听一档电视节目的读后感。
客观上说,我们的确需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因为教育受政治、经济影响很大。
我所在的学校是建国前建立的学校,最初的校训是“礼义廉耻”,这是国民党时代的烙印。
1927年,蒋介石办武岭学校,题写“礼义廉耻”校训。
1934年,蒋介石发起“新生活运动”,确立了“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地位,并重新解释为“礼是规规矩矩的态度,义是正正当当的行为,廉是清清楚楚的辨别,耻是切切实实的觉悟”,在抗日战争时期再度改为“礼是严严整整的纪律,义是慷慷慨慨的牺牲,廉是实实在在的节约,耻是轰轰烈烈的奋斗”。
我们学校现在的校训是“景忠成人”,表达了学校的校园文化以及教学理念。
我们学校是全国唯一一所为了守陵而建的学校,这里埋葬有为抗日而捐躯的上千具英烈遗憾。
学校一直铭记那些为国捐躯的先烈,所以以景忠作为校训内容。
“成人”二字来源于《论语》中“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从我们学校校训的变化情况来看,就带有明显的时代痕迹。
与不同时期社会的政治需求和育人理念有关系。
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明确自己所处的时代,将教育融于到时代和国家需求中去,当前就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然,王晓春老师能够从一档财经对话节目获得灵感,继而写出读后感,实在令人钦佩。
这档节目叫《冬吴相对论》,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08年开播的一档二人财经对话节目(时髦的名称叫“脱口秀”)。
两位对话者,一位是梁冬,曾经的凤凰卫视主持人,还有一位是吴伯凡,《21世纪商业评论》的主编。
“冬吴”二字显然是指梁冬和吴伯凡,至于“相对论”,大概是“相对而坐,坐而论道”的意思。
这虽然是一个经济节目,却涉及大量关于社会和文化的新信息。
教师个人参考计划总结《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
![教师个人参考计划总结《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cae71f3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5a.png)
教师个人参考计划总结《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跳出教育看教育》源自媒体人梁冬和哲学硕士,《21世纪商业评论》发行人,原《21世纪商业评论》主编吴伯凡的一档商业脱口秀广播节目《冬吴相对论》引发的别样考虑,由特级老师王晓春从经济等全新视角反思教育的力作,是一本合适老师、家长和学生阅读的书。
下面谈一谈我的感受:记得苏轼有一首著名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说得非常到位。
我们这些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对教育的认识往住会遭到本人的学问、在社会中的位置以及所处人际圈子的妨碍,因而存在一定局限,或是一鳞半爪,或是以偏概全,因而要从教育内部跳出来,“横看”“侧看”与“俯瞰”。
再把“跳出来看”和从“山中看”的感受进展比照,如此才能对教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成长的期待是成人与成才。
传统观念与惯性思维让我们对“成才”比“成人”有更深的情结,也有更多的误解。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是民间话,定义的是草根型成才。
亚圣孟子则说了一句更鼓舞人心的励志辞:“人皆能够为尧舜。
”人才是多样的,成才并非大不易,关键在于人才观。
不久前公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开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初次以国家的名义作了如此一个表述:“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展制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奉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才能和素养较高的劳动者。
”应该说,这界定于国情、时势依然非常适切的。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途径。
教育的功德就在于成“独特”之才,进而成“独立”之人。
“独特”与“独立”指向的是主体的“这一个”,是让每个人找到本人的成长方式。
浅显地说,教育确实是要助人有梦,进而催人梦想成真。
有需要有渴望就有开展。
不管上哪一类学校,不管学到哪一个层面,只要“对路”,就有“出路”,适切的教育才是好教育!近年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胜于高校毕业生的事实再次证明:每一种教育都有开展的宽阔空间,每一位学生都有成才的对口途径。
2024年《剥开教育的责任》心得体会范文
![2024年《剥开教育的责任》心得体会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91e4038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18.png)
2024年《剥开教育的责任》心得体会范文《剥开教育的责任》这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教育问题的重要著作,对于当今中国教育体制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剖析与解析。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也对我个人的教育思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024年的中国,教育问题依然突出,虽然政府和社会各界已经开始重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但是存在的问题依然较多。
这也是《剥开教育的责任》这本书要强调的核心观点之一:教育是每一个公民的权益,也是每个人的责任。
不仅仅是政府和教育工作者,每个人都应该为教育负责,为教育质量和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教育问题的根源在于对于人的发展理解的片面性,社会对于成绩和升学率的过分追求,忽略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剥开教育的责任》在剖析这个问题时,指出了评价体系的问题,过分强调学生的成绩和知识量,使得教育只是为了应试和升学而存在,而忽视了人的其他方面的发展。
这一点让我深感教育的失衡和不公,也对目前的自己所受教育提出了更多的质疑。
在《剥开教育的责任》中,作者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教育不仅仅是培养知识和技能,还应该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对于当今的中国来说尤为重要。
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拥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才。
而目前的中国教育,过分强调死记硬背和应试能力,却忽略了创新思维的培养。
这种状况让我意识到,我要努力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仅仅追求分数和成绩的好坏。
教育的责任不仅仅在于政府和教育部门,每个人都有义务为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剥开教育的责任》中,作者呼吁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成绩和升学;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社会也要给予教育更多的关注和支持,鼓励教育改革。
这些呼吁让我深思,我作为一个普通大学生,我能为教育做些什么?作为一个普通大学生,我不能改变整个教育体制,但我可以从自己做起,培养自己的全面素质和思考能力,成为一个有思想、有责任心的人。
《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
![《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5943a08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ba.png)
拓宽视野,拥抱初心——青年教师《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王晓春教授在书中开篇就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许多人看教育,觉得教育是最不科学的科学,最不专业的专业,似乎什么人都能对教育评头论足,甚至指手画脚。
但真是如此吗?我认为教育是一门非常复杂深邃的学科,因为我们研究的对象是人,工作的内容也是为活生生的人(学生们)服务。
我们知道,当某样工作牵涉到人时,它往往便会变得更加复杂。
更遑论现在的许多孩子往往都是家中的金疙瘩,于是问题便会尤为复杂。
与此相对的是,中小学老师们的生活较单纯,工作环境也相对封闭,每天从家门到校门,接触的是比自己更稚嫩的学生。
不少教师忙于“教别人”,却未必有充足的时间“教自己”。
于是问题便产生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本书给出了一个思路,就是“跳出教育看教育”,书中引用了一句诗是“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提出教师应当有“跳出”意识,跳出自我看自我,也就是所谓多多反思,反观,内观,内省。
教师可以凭借这样的能力与习惯,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上,获得更宽广的视野和眼界。
当然,说是“跳出”,其实双脚还是要站在自己的岗位上,护持住作为一名教育者的基本立场和责任,这是不能忘记,不容“跳出”的。
书中,王教授还用他的118篇教育感想,阐释了他对教育的理解和感悟,视角独特,言必有据。
《跳出教育看教育》,让我们这些“身在此山中”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得以“登高远眺”,得以换位思考,以最朴实的心灵回归教育最朴素的状态。
细细品读,反复回味,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我希望,自己也可以如王老师一般,永葆那颗素净而本色的教育之心,做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在教育的漫漫长路上,与我的学生们一起前行,一起成长。
其实,教育是什么?离开学术上的定义,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做什么?一个真正的教育者,需要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更需要来自心底的那份对教育工作的热爱,保持一份教育的初心。
教师的工作内容繁多,尤其是中层岗位上更是千头万绪,确实需要用大心脏去包容,用大视野去观察,用大思维去思考。
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读后感
![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da5e569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87.png)
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读后感读完这篇文章,就像脑袋被人敲了一下,突然开窍了。
以前看教育啊,就像在一个迷宫里,只盯着眼前的墙和路,现在感觉自己像站在迷宫上头,一下子看到了教育这个大迷宫的全貌。
文章里说的那种跳出教育的框框去看教育,真的太妙了。
就好比我们看一幅画,凑得太近,就只能看到一个个颜料块,退后几步,才能看到这幅画到底画的是啥美景。
教育也是这样,以前我就只看到学校里的课本、老师的教鞭、学生的分数,觉得教育就是这么些事儿。
现在我明白了,教育其实和社会、家庭、文化啥的都缠在一起呢。
比如说社会上流行啥职业,那教育就得跟着变变,不能光教些没用的东西。
像以前可能觉得会写一手好字就很厉害,现在还得懂电脑编程才跟得上趟。
这就是社会影响教育,教育又反哺社会。
家庭也在教育里占了好大一块。
那些有爱的家庭,孩子教育起来就轻松些,因为孩子心里踏实啊。
就像植物,土壤肥沃又温暖,根就扎得深,长得好。
要是家庭天天鸡飞狗跳的,孩子在学校也容易分心。
这就告诉我,教育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儿,家长也得跟上。
还有文化,每个地方的文化不一样,教育出来的人也有特色。
咱中国文化讲究尊师重道,所以在学校里老师说啥学生都听着。
可有些外国文化就鼓励学生跟老师辩论,觉得这样才能出真理。
这不同的文化下,教育的方式和结果都大不相同。
不过这篇文章也让我觉得有点小无奈。
知道了这么多影响教育的因素,就觉得教育好复杂啊,想把教育搞好,就像要解开一团乱麻一样。
但同时又觉得挺兴奋的,就像发现了新大陆,原来教育还有这么多门道可以去探索。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就像给我戴了一副新眼镜,让我看到了教育这个东西的全新模样。
以后再看教育相关的事儿,我就不会只看表面,而是像个侦探一样,把周围的环境都考察考察,这样才能真正明白教育到底是咋回事儿。
跳出教育看教育
![跳出教育看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7e402081360cba1aa811da83.png)
跳出教育看教育作者:凌龙华来源:《江苏教育》2014年第02期基础教育:缘何而痛最近几年,教育一直被高度聚焦,自身也一直处在“高烧”状态。
跳出教育看教育,感慨良多。
高期待带来的集体焦躁、整体浮华,使教育从上到下、由内而外,充满着高压与牢骚。
高频度的教育改革,“动听”却不管用,“出奇”而未能“制胜”。
吃着肉而骂着娘,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
当全社会把出人头地的“宝”押在教育这一注上时,“输不起”就成了教育系统内外的痼疾与心病。
我以为,当下教育病的根本诱因就在于:一是成长的高风险。
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不啻为控制中国人口数量无序增长的良策,在一定时期内可能还是不可轻易动摇的国策之一。
但是经过几十年的累积,其副作用乃至负面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平均生育率为1.5,无形中把“人口红利”逆转为了“人口风险”。
理论上讲,2.1才是维持世代更替的正常系数。
就连疾呼控制生育的马寅初老先生当年也明确地把生育底线设置在一对夫妻生2个小孩上面。
当今中国家庭结构普遍为“421模式”(2家老人+1对小夫妻+1根独苗),这是极其脆弱的高风险模式。
如此一来,这一棵“独苗”,在享受着“三代宠爱于一身”的同时,也承受着“一族希望于一体”的压力。
成长的高危,转嫁到教育上,你说学校还敢“冒险”吗?教育改革还敢动真格“深水探险”吗?谁都输不起,谁也赔不起!这就是当今中国教育平庸与集体无意识怂恿“揠苗助长”的要害外因。
二是成才的曲解与用人机制的扭曲。
如果说受教育解决了一个成才的“进口”问题,那么,学以致用,就业、创业,才是关键的成才“出口”。
不畅通出口,最强大的教育也将徒劳无益。
心照不宣的“大学生就业计划”(戏称为“被就业”),有苦说不出的“有专业无对口”,让上大学成了某种“高级游戏”,其终极目标仅是为了图个名分,领取一块“上路牌”而已。
本末倒置,你说教育能不患上“浮肿病”“多动症”以致“躁狂症”吗(这是老教育家吕型伟先生的诊断)?读书无用,却不得不读书;明明离“一流大学”的境界十万八千里,却动辄标榜“创世界一流大学”,以至于连“国字一号”的北大,其教育成果也只能鉴定为“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是北大教授钱理群的痛心评语)。
《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共2篇
![《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共2篇](https://img.taocdn.com/s3/m/2607c19dee06eff9aff8076e.png)
《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共2篇《跳出教育看教育》,作者王晓春,由《冬吴相对论》引发的别样思考,一本适合教师、家长、学生阅读的书。
教育是最不科学的科学,最不专业的专业,什么人似乎都可以对教育品头论足甚至指手画脚。
教育专家是含金量最低的专家,什么人都可以成为教育专家,甚至都不需要摇身一变的手续。
教育科研方面,也是学术垃圾的“高产田”,而教育学这门课则是大学里最枯燥无味、最被人轻视的课程,如果你以后真的去当老师,就会发现上学的教与学几乎毫无用处,要想学会当班主任,学会教课,还得另想办法。
作为教育者,我说出大实话,心情不可能是愉快的、平静的。
作者说,教育学要“脱贫”,必须“走出教与学,走向人类思想的海洋,走向生活”。
中小学教师,生活很单纯,工作环境很封闭,每天从家门到校门,接触的又是比自己更幼稚的孩子,多数人看的书也是教材教参,绝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了“逼别人学习”,而不是自己学习上了。
换一句话说,我们这些专门致力于学习的人,自己却不爱学习,知识结构片面而单薄。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是教育者,更应该是学习者。
在这个时代迅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换代的社会,如果教师不思进取,吃老本,那么怎么会有会源源不断的最新知识或者信息提供给学生呢?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希望孩子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自己却不学习,那么怎么会影响孩子呢?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们还是应该践行下去。
敬畏“隐性知识”。
人类的知识可以分为2种: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可以清晰表达和有效转移的,比如能用文字、图表、公式等方法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无法清晰表达和有效转移的知识,是我们在行动中拥有的`知识。
教师们常常习惯于和显性知识打交道,传道受业解惑,整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知识,从而忽视隐性知识的存在。
比如培养学生阅读的好喜欢,阅读的好处不会通过一些数据而彰显出来,但是日积月累,孩子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随着阅读的量变引发质变,这就是一种隐性知识的存在。
读《跳出教育看教育》有感
![读《跳出教育看教育》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04d3507a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b5.png)
读《跳出教育看教育》有感读《跳出教育看教育》有感1很喜欢这本书的标题——《跳出教育看教育》。
作为老师读过这本书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作者从教育观念,心态调整,专业成长,家庭教育几个方面写了自己的看法。
教育目标和任务讲求灵活应变而不是一成不变。
需根据时代发展,教育需求而与时俱进。
心态上更要避免把教育视为战场,当成权力的争夺,斗争的胜利。
着眼点要放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上。
专业上更需要专业精神,提升专业境界,精于心简于形。
家庭教育要给孩子一个稳定的物理和心理环境。
教育并不是好学校和很多钱就可以搞定的,更多的是要家长花时间和精力不断学习的。
培养需要花时间才能满足的兴趣爱好学会延迟满足。
这本书难能可贵的是还加入了一些现在的问题的思考,如圈子化,知识经济等。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也要充分利用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便利。
教师更要明白很多事情是相互作用的,有系统思考的意识。
教育是不科学的科学,不专业的专业,什么人似乎都可以对教育品头论足甚至指手画脚。
什么人都可以成为教育专家,甚至都不需要摇身一变的手续。
教育科研方面,也是学术垃圾的“高产田”,而教育学这门课则是大学里枯燥无味、被人轻视的课程,如果你以后真的去当老师,就会发现课上学的教育学几乎毫无用处,要想学会当班主任,学会教课,还得另想办法。
作为教育者,我深有同感。
在20某某年教育工作会上,怀进鹏部长第一次系统地谈到对中国教育的判断与认知,他谈道: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
基于此,他谈了对中国教育的“五个深刻认识”,并基于这些认知与判断,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几个方面的要求。
比如巩固发展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基础教育,创新发展支撑国家战略需要的高等教育,大力发展适应新技术和产业变革需要的职业教育等等。
中央去年出台的“双减”政策,让很多教育界人士颇感意外,认为用力过猛。
其出发点显然不仅仅是教育,而是社会发展的'新阶段需求,是第二个100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读后感
![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b0bd8a1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62.png)
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读后感以前看教育啊,就像戴着一副超小的眼镜,只能看到眼前的那点事儿。
什么分数啊,排名啊,今天作业多了少了,老师上课严了松了。
就感觉教育就像是一场在教室里的战斗,大家都在为了试卷上的红数字拼命。
但是这篇文章就像一把大扫帚,“哗啦”一下把这些狭隘的想法扫走了。
它让我明白,教育可不是一座孤岛,它跟整个社会、跟我们生活的这个大世界都紧密相连呢。
就好比一棵大树,教育可不是树上单独的一片叶子,而是和树干、树根还有周围的土壤、空气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社会就像那土壤,给教育提供各种养分,要是社会风气不好,就像土壤被污染了,那教育这棵树能长得好吗?比如说,如果整个社会都只看重钱,那孩子们在这种氛围里,可能就会觉得读书就是为了以后赚大钱,而忽略了学习本身的乐趣和对知识的追求。
从家庭的角度看教育,也特别有意思。
家庭就像大树的树根,要是家庭环境不稳定,爸妈天天吵架,孩子哪有心思学习呀?就像树根在摇晃,树上的枝叶肯定也不安生。
而且家长的教育方式也很重要,要是家长只知道逼孩子学习,就像一直往树根上浇过量的水,那树也得被泡坏了。
再说说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吧。
不同的文化就像不同的气候,有的文化鼓励创新、自由思考,就像温暖湿润的气候,能让教育这棵树开出各种各样奇异又美丽的花朵,孩子们能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去探索那些未知的领域。
可有些文化比较保守,就像寒冷干燥的气候,那教育可能就长得比较刻板,孩子们的思想也像被冻住了一样,不敢轻易尝试新东西。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就觉得自己以前看教育就像盲人摸象,只摸到了一小部分就以为是全部。
现在我明白了,要想真正理解教育,就得站得高高的,把教育放在整个社会、家庭、文化的大框架里去看。
这就像看一幅超级大的拼图,只有把每一块小拼图(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找对位置,才能看清教育这个大图案到底是什么样的。
而且,这也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期待,希望以后的教育能和社会、家庭、文化都更好地融合在一起,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一个健康、积极、充满活力的教育环境里茁壮成长,成为一个不仅有知识,还有情怀、有创造力的人。
【中国的教育和美国的教育】《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优选全文
![【中国的教育和美国的教育】《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优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19c80b3d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47.png)
优选全文(可编辑修改)【中国的教育和美国的教育】《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中国的教育和美国的教育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打开书,先看了前言,发现是一本听后感的合集,顿时来了兴趣。
翻阅了前几篇文章,兴奋地发现,这不就是一本叙事合集嘛原来王老师做的是跟我们一样的事从生活中获得教育的启示。
当然,王老师是位非常智慧的老师,而且还是位有很高悟性的教育者,我们能从书中受益匪浅。
从书名来看,我们就知道,王老师意在建议我们。
不能把自己禁锢在教育者的视角,所谓旁观者清应该就是这个道理。
王老师在书中提出了很多值得思考的角度,我个人从三方面谈谈收获。
一学校的启示基础教育不应设定特定目标,学校应该是一个植物园,里面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包括鲜花树木杂草甚至青苔,学校的任务是给他们提供一个尽可能良好的环境,让他们长成他们自己。
有了高分,学校是有了政绩有了名誉,但高分拿到手了,学生很可能心灵受到了伤害,心灵被扭曲,思维方式被固化成线性,创造性被磨灭,盲目的应试教育导致了教育的荒漠化,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人们往往会忽视学校文化的构建和校园精神的塑造。
学生往往是高分低能毫无个性和人文气质的平庸之辈。
这样一种没有自己个性特点的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一旦失去成绩优势,往往就昙花一现,生命短暂。
作为学校领导应高瞻运瞩目光长远,要站在打造品牌的高度来把握学校发展的方面,要善于发现提炼和挖掘学校的人文资源,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气质能力和素质,努力建设一支个性鲜明忠诚团结的教师队伍。
我们学校近几年就在打造品牌,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双赢的举措,学校有了品牌,学生又能在快乐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全面发展。
其实,不管是做企业还是办学校,对于品牌的追求都是一脉相承的,因为它是一个单位生命力的所在,是重要的无形资产。
当今社会谁拥有了品牌,谁就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教师的启示1对教育者自己的态度少说话多反思语言是把双刃剑,能帮助人,也能害人。
跳出教育看职教思想理论
![跳出教育看职教思想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20fd0b5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93.png)
跳出教育看职教思想理论
教育和职业教育是教育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有不同的目标和方法。
教育注重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强调知识、智力和个性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而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具备特定职业技能,使他们能够胜任某个职业,满足社会对
特定职业人才的需求。
在职业教育中,有一种重要的思想理论叫做职业教育思想。
职业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学
生所需的职业素质和技能,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它强调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
注重职业实用性和适应性。
职业教育思想认为,通过具体的职业技能培训,学生能够
更好地就业,实现自我价值,并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然而,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
教育注重个人全面发展和人的内在价值
的培养,职业教育则侧重于培养学生掌握特定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需求。
教育更加注
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职业教育则更侧重于学生的实践
操作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在实际教育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促进的。
教
育和职业教育有着共同的目标,即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使其能够在社会中发展和
成长。
教育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是基础,而职业教育则是教育的延伸和拓展。
总之,教育和职业教育是教育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和综合素质,而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需求。
两者相互关联,
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剥开教育的责任》心得体会范文(3篇)
![《剥开教育的责任》心得体会范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580949f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46.png)
《剥开教育的责任》心得体会范文《剥开教育的责任》一书是中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的力作,全书以教育为核心,探讨了教育的责任、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改革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该书的阅读和思考,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的责任所在。
首先,教育是塑造人类未来的重要工具。
顾明远先生在书中提到了“教育是造物的工程”,这句话让我深有体会。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成为品德高尚、有才干、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正如顾明远先生所言:“教育是未来的钥匙,我们要为下一代开启成功之门。
”其次,教育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事业。
顾明远先生提到,“教育是奖金和汗水混合在一起的事业。
”教育工作者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汗水,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他们需要关心每一个学生,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激发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引导他们走向成功。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可能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但他们的努力和奉献是无可替代的。
第三,教育的责任是重大的。
顾明远先生在书中明确指出,教育的责任在于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教育工作者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伴侣。
他们需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同时,教育机构和政府也有责任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资源,保障每个学生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
第四,教育的改革是必要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的需求。
顾明远先生在书中提到了教育的自由、多样性和公平性。
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创新,引入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和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同时,教育政策制定者也需要重视教育的公平性,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帮助每个学生都能够接受公平而优质的教育。
通过阅读《剥开教育的责任》,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1500字
导读:读书笔记《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1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1500字:
《跳出教育看教育》,作者王晓春,由《冬吴相对论》引发的别样思考,一本适合教师、家长、学生阅读的书。
教育是最不科学的科学,最不专业的专业,什么人似乎都可以对教育品头论足甚至指手画脚。
教育专家是含金量最低的专家,什么人都可以成为教育专家,甚至都不需要摇身一变的手续。
教育科研方面,也是学术垃圾的“高产田”,而教育学这门课则是大学里最枯燥无味、最被人轻视的课程,如果你以后真的去当老师,就会发现上学的教与学几乎毫无用处,要想学会当班主任,学会教课,还得另想办法。
作为教育者,我说出大实话,心情不可能是愉快的、平静的。
作者说,教育学要“脱贫”,必须“走出教与学,走向人类思想的海洋,走向生活”。
中小学教师,生活很单纯,工作环境很封闭,每天从家门到校门,接触的又是比自己更幼稚的孩子,多数人看的书也是教材教参,绝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了“逼别人学习”,而不是自己学习上了。
换一句话说,我们这些专门致力于学习的人,自己却不爱学习,知识结构片面而单薄。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是教育者,更应该是学习者。
在这个时代迅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换代的社会,如果教师不思进取,吃老本,那
么怎么会有会源源不断的最新知识或者信息提供给学生呢?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希望孩子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自己却不学习,那么怎么会影响孩子呢?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们还是应该践行下去。
敬畏“隐性知识”。
人类的知识可以分为2种: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可以清晰表达和有效转移的,比如能用文字、图表、公式等方法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无法清晰表达和有效转移的知识,是我们在行动中拥有的知识。
教师们常常习惯于和显性知识打交道,传道受业解惑,整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知识,从而忽视隐性知识的存在。
比如培养学生阅读的好喜欢,阅读的好处不会通过一些数据而彰显出来,但是日积月累,孩子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随着阅读的量变引发质变,这就是一种隐性知识的存在。
学习能力也不失为一种隐性知识。
很多孩子各科学习都很吃力,总体看来是学生学习能力低下,如果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是不是能够更有效的帮助他们的学习呢。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长远的看来,提高学习能力比传授知识能有价值。
别让学生“失业”。
“所谓的经济繁荣,就是让所有的人都有事情做。
”那么课堂上的繁荣就是让所有的学生都有事情做,无论是那个层面的学生,读后感在课堂上都有事情做,那么他们就不会惹是生非,搅得课堂上不得安宁。
一个好的班级,应该是“人人都有事做”,都奔着自己的目标在努力,没人“失业”。
这样的班级自然乱七八糟的事情就少多了。
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经验里就有“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人做”。
可是什么学生会“失业”呢?学生的主业是学习,如果他学不会,或者不想学,没有学习兴趣,没有学习信心,看不到学习的光明前景,他就会厌学,厌学严重一点就索性不学了,这些失业者在课堂上,不捣乱,精力也没处可发泄,对他们来说也是为难。
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让人人有事做。
比如:1.把课堂上成活动式,甚至游戏是,让每个人都能采育进来;2.分层教学。
给失业者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是他们不至于处处显得无能;3.对学习油盐不进的失业者,可以安排一些为同学服务的活干,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价值为集体做贡献。
我们教师应该环顾一下班级四周,看班上有多少个失业者,然后制定出相应的对策。
不要被问题生牵着鼻子走,把自己搞得焦头烂额。
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是灵魂的艺术。
每个人对教育有着自己的信念和认知,从而指导着自己的教育实践。
想把学生培养什么样的人?想让自己做什么样的教育者?一切皆在思考中。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