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构造地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拉特认为在地球某一深度上“浮”着的地壳,不论其形态 高差如何,沿铅垂方向上其总质量是一致的,形态高差是地壳 岩石密度不同表现。
艾里则认为“浮”着的地壳象是漂在海面上的冰山,露出海 面较多的冰山必定在水里浸没的越多,所以高大山脉必定有插 入地幔的深“根”。
地壳均衡理论是建立在地球静态应力基础上面的质量平衡理论事实上, 地球各部分物质经常是处于运动之中,地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以及 地表覆冰、覆水的变化都是地表物质质量转移现象;地下岩浆活动和地幔对 流也引起质量转移,这些也都破坏着地壳的静态均衡,成为均衡异常和均衡 调整运动的原因。从地貌演变观点来看,区域性的侵蚀与堆积过程是经常起 作用的,侵蚀作用盛行的山区因质量损失会发生抬生;相反,以堆积作用为 主的平原因质量不断增加而发生沉降。
大地水准面也是反映外营力地貌过程的一个重要基 准面。陆地上的河流,除了一些内陆河流注入低于海平 面以外的凹地,其它入海河流的河水到达海平面时就会 停滞下来,所以,平均海平面表示的大地水准面也就是 陆地的终极侵蚀基准面。
二、大陆与洋底
(一)特征
一般来说,海岸线是陆、海的分界线。但是从固体 地球表面形态起伏和地壳结构来看,陆地和洋底之间的 浅海区为一过渡性的大陆边缘地带。下面对洋底、陆地 和大陆边缘的基本形态和地壳特征作一一简述。
三 全球构造地貌的形成
(一)特点
根据新生代的构造运动特点,可将地球表面分为带状分布的 构造活动带和位于构造活动带之间的相对稳定区。
活世 动界 构三 造条 地巨 貌大 带的
环太平洋大陆边缘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带
洋脊裂谷带
从北美洲和南美洲的
沿岸山脉,接亚洲东部边 缘的许多列岛北部从阿留 申群岛开始,经千岛群岛、 日本琉球、台湾、菲律宾、 印度尼西亚、新喀里多尼 亚直到新西兰。这里集中 了世界上60%以上的活火 山和绝大部分的深源地震。
第二章 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主要有岩石圈构造运动造成的地表形态 由于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产物所以也称内营利地貌。
按构造地貌的规模可以分为三个等级 第一级:全球构造地貌
第二级:大地构造地貌
第三级:地质构造地貌
第一节 全球构造地貌
一、地球的形状
这里所说的地球的形状,是指包括水圈在内的整 个地球在自转和重力作用下呈现的外形,也就是大地 水准面的形体。
洋底是指一般水深超过3000米的大洋底部,全球洋底 平均深3800米,面积约2。18*108km2,占地球面积的50% 洋底的地壳厚度很薄,洋底地壳是玄武岩质的。大约在 2000米厚的玄武岩下面是更为基性的岩石,厚度为2。9,纵 波传播速度为6。7—7。0km/s。
陆地面积约为1。49*108km2,占地球总面积的29%, 平均海拔约850米,大陆地壳不洋壳厚,平原地区约在35 千米左右,大型山脉和高原可厚达60—70千米。陆壳的基 质是花岗岩的,陆壳基部往往有密度可达3左右纵波传播 速度可达6。5-7。7千米/秒的岩层,过去曾称作玄武岩质层, 也可能是处于高压状态下的中、基性岩石。
第二节 海底的构造地貌
大样中脊
洋底


大洋盆地




大陆边缘
Baidu Nhomakorabea
一 洋底的构造地貌
洋底上覆深沉积层很薄,基本上保持了原始地貌的特征 。
(一)大洋中脊(或称洋脊) 洋脊是一条纵贯世界各大洋的洋底山系全长约
8000千米。洋脊的顶部的平均海拔在2000—3000米之 间,个别的高点耸立在海平面以上,洋脊宽度达1000 千米以上。洋脊高于大洋盆地,两侧坡度平缓,与大 洋盆地没有明显的界限。洋脊通常位于大洋的中部。
四 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外力作用一方面破坏着构造地貌,另一方 面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有受到构造地貌的 制约。构造升降运动抬升地区遭到外力侵蚀, 造成各种侵蚀地貌;而在构造沉降地区,出现 堆积作用和各种堆积地貌。这表明,外力地貌 的发育过程与新生代构造运动有关,特别是陆 地构造地貌,须对多样的外力构造地貌作必要 的研究,以便相互论证补充。
大洋中脊顶部是一条顺洋脊走向延长的狭长
槽谷宽仅几十公里,相对深度可达2000米。它是 地球上规模最大的新生代玄武岩岩浆喷发溢流活 动带,并伴有频繁的浅源地震,是地壳拉张作用 的产物,称为洋脊裂谷。洋脊裂谷并不是完全连 续的,它是被许多直交的横向断层(横向破裂带) 错开成不连续的段落。
(二)成因
六十年代后期诞生板块构造理论,而作为这个理论先驱与 基础的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概念,又把洋底地貌的认识和分 析作为重要的依据。
太平洋板块
分勒 为比 六雄 大将 板全 块球
欧亚板块 印度洋板块
非洲板块 美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
本世纪60年代由赫斯把地球内部物质对 流运动与洋脊的生成联系起来,提出海底扩张 假说,并被凡因和马修斯根据磁极多次倒转现 象相对比的检验方法所证实。与此同时大陆漂 移说得到了新生。但在新的理论中并不象魏格 纳在大陆漂移说中设想的那样,它不是在塑性 洋底上漂移的运动体,整个地壳和上地幔组成 的岩石圈板块是随地球内部物质对流运动的表 层的被动部分
大陆边缘是指陆地周围水深小于3000米的海底,成带状 围绕在大陆周围,面积约81。106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 的16%。大陆边缘的地壳具有过度性质,大部分地方接近路 壳,地壳厚度一般不足30千米。
(二)成因
大陆、洋底的形态与地壳性质差异,可根据阿基米德原 理用地壳均衡理论来说明。
普拉特和艾里通过大地测量发现山体下部密度比平原要小, 但二者对对地壳物理特征的认识有所不同。
与上述外部过程不同,发生在地壳以及其下深处的质量转移是地球内部 的物质运动,它是引起包括地壳均衡运动在内的整个岩石圈构造运动的根本 原因。特别是新生代的岩石圈构造运动更是直接大陆与洋底,以及它们内部 构造地貌的生成,并且控制着这些地方的地壳均衡运动。一般来说,凡是新 生代构造运动强烈作用的地方常出现明显的地壳均衡异常现象。
包括地中海和阿尔卑
斯山脉在内,往东经土耳 其、伊朗高原兴都库什山、 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 脉、再延伸马来半岛直至 印度尼西亚。这里地震频 繁,某些段落有火山活动。
世界各大洋洋脊及其轴顶的裂谷带是地球上绵延最长,
宽度极大和构造运动活跃的洋底山脉。海底火山和岩浆的喷 发溢流普遍,并伴有频繁的浅源地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