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引经药(文书借鉴)
老中医说中药处方里面的关键引经药
![老中医说中药处方里面的关键引经药](https://img.taocdn.com/s3/m/1b0ec71f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0c.png)
老中医说中药处方里面的关键引经药一、引经药的功用具体来讲,引经药主要有以下功用:1、引药归经脉:指引经药在方剂中先驱先行,引药入经。
吴茱萸为肝经引药,石膏引诸药入阳明经,细辛引导少阴经寒邪出于太阳之表。
2、引药至病所:升麻、柴胡引清气上升,升举下陷之脏器;柴胡还可开邪热内闭,使邪气从内达外。
川芎引药上行。
牛膝引诸药下行,引血下行,引邪热下行;旋覆花是治疗呃逆上气的“引药下行”之品。
桔梗开提肺气,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
肉桂引火归元,在虚阳上越的戴阳证、阴盛格阳的格阳证中常用之。
砂仁可引气归元。
上肢痛用桂枝、桑枝、羌活,下肢痛用牛膝、独活。
头痛因部位不同而涉经各异,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巅顶用藁本。
无论外感内伤,常佐用风药,如羌活、蔓荆子、防风等。
二、引经药分论1、十二经引经药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辛夷、白芷;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葛根、白芍;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手太阳小肠经:木通、竹叶、藁本、黄柏;足太阳膀胱经:羌活;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知母、细辛;手厥阴心包经:丹皮、柴胡;手少阳三焦经:柴胡、连翘; 足少阳胆经:青皮、柴胡;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
上焦:地骨皮;中焦:青皮;下焦:附子。
2、六经引经药太阳经用羌活、防风、藁本;阳明经用升麻、葛根、白芷;少阳经用柴胡;太阴经用苍术;少阴经用独活;厥阴经用细辛、青皮、川芎。
3、病症引经药桑白皮是肺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肺病的方剂中加入桑白皮能引药入肺经;香附、柴胡是肝经和引经药,在治疗肝气郁滞,协胁胀痛时加入柴胡香附可引药入肝;桂枝,薤白为心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胸闷、气短、心悸等心阳不通时加入桂枝,薤白等能引药归心经;姜黄和牛膝均有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但姜黄能引药上行通达上肢,常做为上肢痹症的引经药。
引经药的应用
![引经药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959abf84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58.png)
引经药的应用
头项
颠顶:鹿角、藁本、吴茱萸。
后脑:羌活、蔓荆子。
面颊:升麻、白附子。
眉棱骨、额骨:白芷。
头项两侧:柴胡、黄芩、川芎。
咽部:桔梗、射干。
项部:葛根、升麻。
四肢
上肢:桑枝、片姜黄、羌活。
下肢:牛膝、杜仲、桑寄生、续断、独活。
腓肠肌:木瓜。
四肢末端:桂枝、桑枝、鸡血藤。
躯干
乳房:王不留行、蒲公英、浙贝母、橘核。
胁助:柴胡、薄荷、丝瓜络、生牡蛎。
阴部:柴胡、川楝子、小茴香、荔枝核、橘核。
(肝经络阴器)
腰部:老鹳草、牛膝、杜仲、桑寄生,续断、独活。
附注:以上列举诸引经之药,需要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用药经验酌情参考选用。
弘扬中医药文化,为人民健康服务!。
中药引经药
![中药引经药](https://img.taocdn.com/s3/m/031178ea9e31433239689378.png)
中药引经药引经药是指能导引诸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的药物,亦可理解为对机体某一部位有特殊作用的药物,是引经药的主要作用之一,这也是有别于西医用药的观点,中医治风湿病很重视引经药。
引经药又称引经报使药,其源远流长,起源于药物的归经理论,民间以形补形理论亦源于此。
清·尤在泾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病有病所,药有药位,辨证上加入引经药可以提高疗效。
1、按经脉选药:据历代医家经验,常用的引经药: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手太阳小肠经:藁本、黄柏;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知母、细辛;足太阳膀胱经:羌活;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白芷;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足太阴脾经:苍术、升麻、葛根、白芍;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手厥阴心包经:柴胡、丹皮;手少阳三焦经:连翅、柴胡,上焦地骨皮,中焦青皮,下焦附子;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等。
可按风湿痹证所在经脉选用。
2、按病位选药:实为按经选药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头部风湿痹痛,虚证选川芎、白芷;实证选柴胡、勾藤、水牛角。
颈项痛,风重选羌活,热重选葛根,强硬选葛根、白芍、细辛。
肩背痛用羌活、黄岑、桂枝、葛根。
胸部挤压痛用香附、枳壳。
胁痛选柴胡、郁金。
肩臂痛有主张从痰湿治疗,选丹溪指迷茯苓丸加味,重用祛痰药。
上肢痹痛选羌活、防风、桂枝、桑枝、茯苓、陈皮、姜黄、白芍、鹿含草、银花藤、天仙藤。
背痛常加羌活、防风引经,肥人少佐附子,气滞血瘀加生姜黄,肾精亏虚,督脉失养须加狗脊;背部痹痛剧烈而他处不痛者,用九香虫温阳理气,并配以葛根、秦艽,病变在腰脊者合用蜂防、乌梢蛇、地鳖虫行瘀通督,并配以川断、狗脊。
背脊痛用石南藤、菖蒲。
腰痛通用补肾药可选杞子、巴戟、鹿角胶、狗脊、杜仲、川断;肾阴虚可选黄精、熟地、石斛;肾阳虚选巴戟、仙茅、仙灵脾、葫芦巴等;有些腰痛可用白术、食疗用栗子、猪腰。
腰骶部痛弯腰下蹲受限,加伸筋草、赤白芍等;剧痛加花椒、香附、玄胡。
中药常用药引5篇
![中药常用药引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082821b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9b.png)
中药常用药引5篇第一篇:中药常用药引引药的临床应用,概括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即用于引药归经、佐助、佐制、反佐、调和诸药等。
(一)引药归经:如参苓白术散中用桔梗为引,似舟楫载药上达上焦以益肺;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中用吴茱萸、生姜为引,直走厥阴引诸药散陈寒;芪芍桂酒汤中用苦酒为引,引药入营分以增强泄营中郁热和散肌腠水湿之功;失笑散中用醋调服为引,引药入肝以解肝经瘀血疼痛。
(二)佐助:如八正散中用灯心草为引,既可导热下行而通关窍,又能增强通淋除湿的作用;炙甘草汤中用酒煮煎为引,增强了疏通经络、畅利血脉的功效;括蒌薤白白酒汤中用白酒为引,助药上行通达气血。
(三)佐制:如川芎茶调散用清茶调下为引,既可上清头目,又能制约风药过于温燥和升散,使升中有降;凉隔散用白蜜为引,既可存胃津、润燥结,又能缓和硝、黄之峻下。
(四)反佐:如白通加猪胆汁汤中用人尿、猪胆汁为引,取其性咸寒,引阳入阴,使温热之药不为寒邪格拒,以利发挥回阳救逆之作用;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中猪胆汁为引,借其苦寒性滑引姜附大辛大热药物入阴,以制盛寒对辛热药物之格拒,具有“甚者从之”之意。
(五)调和诸药:如麻黄汤、桂枝汤中用炙甘草为引,以缓和麻、桂峻烈之性;龙胆泄肝汤中用甘草为引,以调和诸药苦寒之性;达原引中用甘草为引,以缓和厚朴、槟榔、草果之力猛并能解毒,又可缓和知母、黄芩之苦寒。
此外,也有调和中州,固护脾胃之意,如常用生姜、大枣、甘草为引,即有此意。
二、引药的临床应用(一)蔬菜类引药1、生姜:辛,微温;入胃、脾、肺、肝经,其性走而不守。
作引药其效有三:宣散表寒,降逆止呕;化痰涤饮,通络利窍;调理肝胃,畅达气机。
但阴虚及上、中焦有热者忌用、引药用量1~3片。
[Tz$2、生姜皮:辛,凉;入脾、肺经。
作引药是取其以皮走脾之意,引诸药入脾,有和脾行水之功效。
但阴虚及上、中焦有热者忌用。
引药用量,1~3片。
三、煨姜:辛,微温;入胃、脾、肺经。
作引药是取其性平和,既无干姜之燥,又无生姜之散,有和中止呕,固护胃气的作用。
民间中医用药经验整理---十二经引经药
![民间中医用药经验整理---十二经引经药](https://img.taocdn.com/s3/m/3a0fe970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3b.png)
民间中医用药经验整理---十二经引经药民间中医用药经验整理十二经引经药1 手少阴心经:热证黄连,寒证细辛2 手太阳小肠:热藁本,寒黄柏3 足少阴肾经:热知母,寒桂枝、肉桂、细辛,偏寒证独活4 足太阳膀胱:寒羌活5 手太阴肺经:寒热证:桔梗,升麻,寒证:葱白,白芷6 手阳明大肠:寒白芷,寒热升麻,热石膏,葛根7 足阳明胃经:寒白芷,寒热升麻,热石膏,偏寒葛根8 足太阴脾经:寒热升麻,寒苍术,偏寒葛根,偏热白芍9 手厥阴心包络:偏热柴胡、牡丹皮;10 手少阳三焦:偏热连翘、柴胡;热上地骨皮;偏寒中青皮,寒下附子。
11 足厥阴肝经:偏寒青皮,偏热柴胡;寒吴萸,川芎。
12 足少阳胆经:偏热柴胡,偏寒青皮。
附:第10条说“上地骨皮,中青皮,下附子”的上中下,系指,上焦,中焦,下焦而言。
十二经泻火药黄连——泻心火栀子——黄芩,泻肺火白芍——泻脾火柴胡——黄连,泻肝,胆火知母——泻肾火木通——泻小肠火黄芩——泻大肠火柴胡——黄芩,泻三焦火黄柏——泻膀胱火石膏——泻胃火柴胡——黄连,黄芩,泻心包络火四时用药春季--薄荷、荆芥夏季--香薷、生姜长夏--人参、白术秋季--白芍、乌梅冬季--黄芩、知母六淫各证用药(一)风1风证--防风荆芥2风热--薄荷双花3风寒--羌活薄荷4风湿--羌活白芷(二)寒1寒证--生姜葱白2实寒--麻黄桂枝(三)暑1暑邪--西瓜荷叶2暑冷--香薷薄荷3暑风--荆芥穗薄荷4暑湿--通草薏米5暑热--石膏黄连6暑泻--厚朴扁豆(四)湿1湿邪--猪苓泽泻2寒湿--官桂茯苓猪苓3湿热--滑石石膏4风湿--防风萆薢(五)燥1燥邪--黄芩生地2暑燥--乌梅麦冬3燥渴--天花粉生石膏4燥干--沙参冰糖(六)火1火邪--黄芩黄连黄柏2气分火--石膏知母3血分火--丹皮石膏4三焦火--栀子黄芩5心火--牛黄犀角黄连6肝火--龙胆草栀子7胆火--龙胆草栀子8肺火--桑叶生石膏9胃火--生石膏黄连10小肠火--木通生地11大肠火--大黄元明粉12脾火--石斛胡黄连13肾火--知母黄柏14膀胱火--滑石木通头部用药六经头痛须用川芎加引经药1太阳经头痛:羌活蔓荆子2阳明经头痛:白芷3少阳经头痛:柴胡4太阴经头痛:苍术半夏5少阴经头痛:细辛独活6厥阴经头痛:吴茱萸7普通头痛:荆芥穗薄荷8巅顶头痛:藁本蔓荆子吴茱萸9左偏头痛:柴胡荆芥穗薄荷10右偏头痛:川芎黄芩荆芥穗薄荷11头角痛:柴胡川芎12头中同:川芎13头面肿:附子白鲜皮14头眩:泽兰叶川芎天麻15后脑痛:细辛16颈项痛:独活眉目用药1眉棱骨痛:羌活半夏白芷黄芩2目疼:菊花玄参茺蔚子3目干:生地元参4目翳:蛇蜕蝉蜕木贼5目障:蛴螬密蒙花谷精草6目疮:白蒺藜细辛7目赤:红花赤芍8目暗:熟地石决明9赤眼爆发:防风黄连10胞轮震颤:当归川芎薄荷11目珠夜痛:夏枯草12眼肿:大黄荆芥鼻病用药1鼻病:辛夷黄芩2鼻塞:辛夷花薄荷丝瓜谈细辛3鼻渊:苍耳子茯苓4鼻中生疮:黄芩耳病用药1耳疮:龙胆草薄荷2耳脓:龙胆木通车前子3耳鸣:龙胆草苦丁茶4耳疳:雄黄牛黄白矾口病用药1口糜生地茵陈2口疮黄连人中白3口臭佩兰连翘香薷4口苦黄连栀子5口甜佩兰石斛或者额黄连黄芩6口辣桑皮地骨皮7口咸知母黄柏8口酸而苦龙胆草柴胡青皮灯芯舌病用药1舌胀百草霜海盐蒲黄2舌长冰片黄连菖蒲3舌短人参附子肉桂4舌疮黄柏白矾青黛外敷十二经引经药1、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
中医引经药汇辑大全
![中医引经药汇辑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1b825a13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b9.png)
中医引经药汇辑大全中医用药,犹如行军打仗,讲究策略与布局。
而引经药,便是这战局中的向导,引领诸药直达病所,以奏奇效。
引经药,是指某些药物能引导其他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脉,起“向导”的作用。
它们就像是一队士兵中的先锋,为后续的大部队指明前进的方向,使其能够更精准地攻击敌人。
先来说说上肢常用的引经药。
桂枝,性温味辛甘,善通上肢经络,常用于上肢痹痛、风寒表证等病症。
桑枝,祛风湿、利关节,对于上肢风湿痹痛尤为适宜。
姜黄,能活血行气、通经止痛,是治疗上肢气滞血瘀疼痛的良药。
再看下肢的引经药。
牛膝,可分为怀牛膝和川牛膝。
怀牛膝偏于补肝肾、强筋骨,常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下肢痿软无力;川牛膝则活血通经之力较强,多用于下肢瘀血阻滞之证。
独活,善祛下肢风寒湿邪,为治下肢痹痛之常用药。
木瓜,舒筋活络,化湿和中,对于湿痹拘挛、脚气肿痛等下肢病症有较好的疗效。
头部的引经药也各有千秋。
川芎,被称为“头痛之要药”,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无论风寒、风热、风湿头痛,均可配伍使用。
藁本,善于治疗巅顶头痛,尤其是外感风寒所致者。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多用于风热头痛、目赤肿痛等。
眼部的引经药中,菊花清肝明目,常用于肝经风热或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
决明子,能清肝明目、润肠通便,对于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等有良效。
枸杞,滋补肝肾,益精明目,适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视物昏花。
耳部的引经药,磁石能聪耳明目,常用于肾虚耳鸣、耳聋。
菖蒲,开窍醒神,化湿和胃,可用于痰湿蒙蔽清窍之耳鸣、耳聋。
鼻部的引经药,苍耳子散风通窍,祛风湿,常用于鼻渊头痛、鼻塞流涕。
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为治鼻渊头痛、鼻塞流涕之要药。
咽喉部的引经药,桔梗能宣肺利咽,祛痰排脓,常用于咽喉肿痛、失音等。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对于风热上攻所致的咽喉肿痛疗效显著。
在脏腑的引经药中,心经常用的有丹参,能活血祛瘀,清心除烦。
小肠经的引经药如木通,清热利水通淋,用于心经火热下移小肠所致的口舌生疮、心烦尿赤。
巧记引经药
![巧记引经药](https://img.taocdn.com/s3/m/57586066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40.png)
巧记引经药
引经药作为药物向导,能把其它药物带到该去的地方,临床意义非凡。
掌握好引经药,是用药的基本功。
下面的自谱原创《引经药歌》,希望能帮助需要的人巧记引经药。
《引经药歌》说明:
生(升)葱梗心(辛)肺:升麻、葱白、桔梗、辛夷入手太阴肺经。
趾(芷)高(膏)踢大肠:白芷、石膏入手阳明大肠经。
只(芷)搞(膏)哥根(葛根)喂(胃):白芷、石膏、葛根入足阳明胃经。
皮(脾)麻(升麻)尝柱(苍术)香:升麻、苍术入足太阴脾经。
心(辛)连心难睡:细辛、黄连入手少阴心经。
竹木通小肠:竹叶、木通入手太阳小肠经。
枪(羌)在膀胱活:羌活入足太阳膀胱经。
肉细肾精飞:肉桂、细辛入足少阴肾经。
心包踩(柴)蛋(丹)碎:柴胡、丹皮入手厥阴心包经。
连踩(柴)三脚(三焦)归:连翘、柴胡入手少阳三焦经。
皮青踩(柴)破胆:青皮、柴胡入足少阳胆经。
踩(柴)穿(川)皮无(吴)干(肝):柴胡、川芎、青皮、吴茱萸入足厥阴肝经。
《引经药歌》
生葱梗心肺,趾高踢大肠。
只搞哥根喂,皮麻尝柱香。
心连心难睡,竹木通小肠。
枪在膀胱活,肉细肾精飞。
心包踩蛋碎,连踩三脚归。
皮青踩破胆,踩穿皮无干。
引经药、补泻
![引经药、补泻](https://img.taocdn.com/s3/m/84d1f92e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17.png)
引经药、补泻引经药是什么呢?就是有一些药物,对人体某些部位,对人体有特殊的作用。
它的选择性非常的强,也就是归经的现象非常的显著。
它可以引导一起用的药,到达一定的地方,提高治疗的效果。
这叫做「引经药」。
这样的引经药,其实说起来,还是归经。
因为它有所归,才能够引;无所归的话,便无所引。
所以,引经药只是借用某些药物,特别显著的归经性质,来带动其他的药物,到达我们所要治疗的部位。
在此,我们就去看所有的五脏六腑,看看有哪些引经药。
系统引经药:肝: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胆:柴胡、青皮;心:黄连、细辛;小肠:黄柏、蒿本;脾:升麻、苍术、葛根、白芍;胃:白芷、升麻、石膏、葛根;肺:桔梗、葱白、升麻、白芷;大肠:白芷、升麻、石膏;肾:独活、肉桂、知母、细辛;膀胱:羌活;心包:柴胡、丹皮;三焦:连翘、柴胡、地骨皮(上)、青皮(中)、附子(下)像肝经的引经药是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
吴茱萸看过吗?一粒一粒的。
川芎、柴胡大家很熟悉,这两味药至少要知道。
青皮也不难认。
各人拿一些,看一看柴胡是什么长相,川芎虽然大家比较熟,但有时会和别的东西搞混。
通常川芎都是切成薄片,较好辨认。
吴茱萸就比较陌生了。
胆经的引经药也是柴胡、青皮。
青皮是绿色的。
这些要晓得。
因为你要用这些药物的时候,一定要特别用归类经的药,不归类经的药,通常很少去用它。
比如说肝胆经不舒服的时候,一定要用柴胡。
所以,柴胡是很常用的药。
但它的属性是「升」的作用,如果跑到头顶,也会有不舒服的感觉。
所以如果碰到血压高的人,还同时需要用一个......来带动它。
问:什么东西不好?答:当有些人属于高血压的体质的时候,又用到疏肝胆的药。
疏肝胆的药通常都会使得气往上冲,冲到头顶。
头顶的身体机能会变成一个hyperfunction,反而会使血压更高。
为了避免过度的往上冲,最好是有循环。
通常会用到前胡,有升有降,就不会堵在一个地方。
这是用药的一个法则,换句话说,你把身体看做是一个系统来调整,而非局部区域的组合而已。
转摘:中药引经药
![转摘:中药引经药](https://img.taocdn.com/s3/m/b4628e39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0d.png)
转摘:中药引经药股市中什么时侯赚钱,当然是上涨趋势牛市了,在牛市中聪明人,傻子都能赚钱。
股市中什么时候赔钱,当然是下跌趋势熊市了。
在熊市中,聪明人空仓了,拿着在牛市中赚的钱游山玩水去了,剩下一帮傻子,天天忙的不亦乐乎,把本金亏完还不醒悟,真是中毒太深了。
在上涨趋势中,投资十次,也许有7次盈利,3次亏损7次盈利减3次亏损等于4次盈利,所以盈利。
在下跌趋势中,投资十次,也许有7次亏损,3次盈利,7次亏损减3次盈利等于4次亏损,所以亏损。
投资股市,就是投资大概率盈亏比。
犯了几个错误:1、如果当成投资,无需盯盘 2太在乎涨跌 3患得患失4金钱观不对 5动的越多输的越多。
通常来讲,股市暴跌,大多数股票都会下跌,只有为数不多的股票抗跌。
因此,大盘暴跌时,一般采取的措施是清仓出来,空仓休息避险。
正确的做法是先看持股的位置和趋势,再决定清仓还是持股。
如果股票在上升趋势中,股价也在相对低位,大盘暴跌时股价抗跌或者不跌反升,那么就没必要急急忙忙卖出。
这种股票因为趋势没走坏,大盘暴跌时主力资金也不为所动,股价仍会上升。
假如持股弱势或趋势走坏,大盘暴跌时股价也是放量大跌,那就没必要死撑,反正没有行情,还不如卖了空仓休息!大盘暴跌,要么是大盘趋势走坏,要么是受外围因素影响,大部分股票都会跟随大盘走弱,卖出避险是上策。
经历过15年股灾。
大盘不好空仓是最正确的选择。
没涨多少,也跌不了多少,如果地位还跑,就要真的做韭菜了. 回头高位又冲进来。
大盘见顶时老想着买,大盘见底是却老想着卖。
这种思维,同属轻率。
躺平是最好的选择。
那根大阴棒(后面进入下跌趋势,需要立即清仓),一两天看不出来;必须要逃顶的信号,再次上升都是诱多,也是牛市的结束信号,如果不清仓等来的一定是几年的套牢。
正骨是有毛病去正。
没毛病,正什么。
这样破坏结构。
时间长了就磨损了。
时间久了就松动了,和弹簧狗一样。
正骨不可以老做。
会骨缝松动的。
万一错骨就玩完了,有因为腰间盘突出,去给人家按摩回到宾馆不到一个小时人就死了,他老婆在他旁边以为他睡觉了,之前一点征兆都没有,人就这样没了。
皮毛、四肢部位,内脏、腹部引经药...
![皮毛、四肢部位,内脏、腹部引经药...](https://img.taocdn.com/s3/m/c4a311c4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87.png)
皮毛、四肢部位,内脏、腹部引经药...1.桂枝:能横行手臂,上行活血而通脑髓。
善达四肢末梢。
2.防风荆芥:通于手部,祛风止疼、麻、涨。
3.川牛膝、木瓜:可引药走腿。
4.麻黄:可发汗利尿,善走皮肤、头、背、腰、四肢。
5.红花:破瘀活血,与祛风药合用,通经活络,可使其痛点拘禁得开。
6.丝瓜络:可消骨节间的湿气。
7.穿山甲、自然铜、骨碎补:可入骨膜,促使骨生长。
8.浮萍:可引药入肌肉,蝉蜕:可引药达皮肤,浮萍蝉蜕可做皮肤病的引经药。
9.蝉蜕: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疗效较好,可缓解血管痉挛,但用量要大,一般不低于20g。
10.佛手:可引药入手。
①手麻木可选用鸡血藤、木瓜、桂枝、佛手;②手臂麻可用佛手配姜黄、桂枝、葛根。
11.钩藤:能解除痉挛,对手颤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12.冬瓜皮:引诸药直达皮肤,临证对湿疹、皮肤水肿等皮肤湿性疾患效佳。
13.左属血血虚木重;右属气气虚麻重。
左侧麻木血与痰;右侧麻木气与湿。
①左侧肢体麻木,可用桃红四物和二陈汤加钩藤、竹沥、姜汁治之;②右侧麻木,用六君子汤加竹沥、姜汁治之。
③何首乌:治疗四肢麻木有效。
14.补骨脂:10~15g加入应证方药中可以治足跟痛。
15.杜仲:能治脚肿酸痛不欲践地。
16.浮萍配合荆芥、防风治全身浮肿性风湿痛。
17.临床验证治疗硬皮病、皮损的有效药物有:僵蚕、鸡血藤、红花、桃仁、三棱、莪术、丹参、夏枯草、露蜂房等。
18.益母草:为抗过敏治疗荨麻疹的良药。
19.桑枝、地龙配伍:可治疗指端麻木。
20.天仙藤:理气通络,善行上肢。
21.牛膝、锁阳、熟地:可健步增气力,可用治双足无力。
22.泽兰、泽泻:活血利水,关节积液久而不除者可用,用后可使积液不再发生。
23.桑枝、桂枝:可引药达上肢:①桂枝达左上肢;②桑枝达右上肢。
24.治颤抖可用钩藤、蝉蜕、珍珠母、羚羊角,此四药研粉,用于应证汤剂中冲服,效佳。
25.临床治疗痹证时注意引经药的选用,因为,某些药物对机体某部位确有选择性作用,在组方时加入这些药物确可提高疗效。
中药引经药汇总
![中药引经药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ee39d535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2c.png)
中药引经药汇总
药之引经报信
引药达颈项:葛根
引药达玄府:蝉衣
引药达华盖:桑皮
引药达重楼:桔梗
引药达额头:白芷
引药达头侧:川芎、柴胡
引药达巅顶:藁本、吴萸
引药达腰背:川断、杜仲
引药达胸腹:木香、砂仁
引药达督脉:狗脊、鹿角
引药达谷仓:半夏、砂仁
引药达双臂:桂枝、桑枝
引药达肩背:羌活、姜黄
引药达木宫:北柴胡、制香附
引药达牙齿:北细辛、骨碎补
引药达乳房:王不留行、甲珠
引药达耳窍:石菖蒲、路路通
引药达胞宫:覆盆子、菟丝子
引药达鼻窍:苍耳子、白辛夷
引药达少腹:小茴、艾叶、川楝子
引药达离宫:瓜蒌、薤白、石菖蒲
引药达骨节:灵仙根、台乌、油松节
引药达下身:牛膝、旋覆花、代赭石
引药达上躯:北柴胡、制升麻、桔梗
引药达头面:川芎、鲜薄荷、蔓荆子
引药达肩背:防风、姜黄、干姜、细辛引药达下肢:独活、木瓜、防己、鸡血藤
引药达双目:薄荷、菊花、谷精草、密蒙花。
?周身引药引经药特别重要
![?周身引药引经药特别重要](https://img.taocdn.com/s3/m/b240dc4c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77.png)
周身引药引经药特别重要头(本、蝉蜕、白芷、川芎);手(桂枝、桔梗、灵仙);背(卑大、山甲);心胸(朱砂、上桂);腰(沉香、桔梗、菖蒲、白芷、桃仁)足(木瓜、牛膝、乌药、加皮、防己);腰(即肾也,巴戟、桔子、、石莲子);风损(桑寄、加皮、麝一分),后开(山楂、麦芽、神曲、阿魏);先闭(木通、牵牛、猪苓)胃脘(藿香、砂仁、贝母,若呕加丁香、白蔻);肾子(川楝子、荔枝核),肠内有血块(漆渣炒干、米芽、黄芩、桔梗、良姜)。
紫金丹引头上(川芎、白芷、本);眼上(白菊、白芷、蒺藜);喉咙(射干、桔梗、紫荆皮)两手(桂枝),两胁(北芥子、赤芍、青皮、柴胡);心胸(丁皮、香附、云皮、枳壳、石菖蒲、红花);腰(杜仲、故纸、小茴、橘核);小肚(小茴、肉桂、橘核、益智仁);腿脚(川膝、防己、木瓜);脚板(槟榔、独活、钻地风);背脊骨(金毛狗),满身(肉桂、全归、羌活),尾结骨(碎补、虎骨、六汗、秦艽);小便不通(海金砂、赤芍);大便不通(大黄、枳壳、桃仁);作呕(丁香、白蔻、砂仁、藿香);汗不止(酸枣仁、白术、黄、附片、人参)各部酒药方开后头上(防风、白芷、柴胡、羌活、威灵仙、青木香、乳香、没药、陈皮、白菊、蔓荆子);胸前(枳壳、柴胡、川芎、赤芍、灵仙、槟榔、归尾、茜草、郁金、青皮、乳没、桔梗);心头(红花、石菖蒲、砂仁、青木皮、桔梗、郁金、柴胡、茜草、灵仙、乳没),两胁(茜草、归尾、柴胡、青皮、灵仙、槟榔、郁金、浓朴、羌活、虎骨、血竭、龙胆草、乳香、没药),两手(风藤、南藤、首乌、六汗、金毛狗、桂枝、柴胡、羌活、虎骨、淮膝、乳香、灵仙),腰上(杜仲、故纸、六汗、青皮、肉苁蓉、郁金、香附、柴胡、虎骨、牛膝、灵仙、乳香、没药),两脚(风藤、南藤、牛膝、加皮、金毛狗、独活、乌药、六汗、苍术、防己、虎骨、灵仙、苡仁、秦艽、乳香、没药、甘草)。
七宝丹引头上(本川芎羌活归尾乳香没药);两手(桂枝羌活乳末),背心(薄桂羌活归尾乳末没药);肚(桔梗郁金木香乌药乳香没药);腰(杜仲故纸续断羌活归尾乳香没药);两胁(青皮白芥子羌活乳末);左胁(柴胡西香);右胁(没药归尾),两足(川膝木瓜黄柏独活归尾乳香没药)∶阴囊(橘核故纸小茴羌活乳末),遍身痛(羌活独活归尾续断苡仁山药乳香没药);大便不通(大黄芒硝),小便不通(车前木通);吐血(藕节白茅根柏叶痛甚加老人霜)。
引经药的使用及其在古代经方中的应用
![引经药的使用及其在古代经方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54e92fa069eae009591becc8.png)
引经药的使用及其在古代经方中的应用随着世界性现代医药科技的迅速发展,引发了中药研发的革命性变革,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引经药作用的,欢迎阅读借鉴。
前言引经药,可引药入经,有引经报使的意思,在方中能引领其他药物直达病所而起向导作用。
当辨明疾病所在何经、何脏而选用该经的引经药,可使药力直达病所,从而提高疗效。
随着世界性现代医药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纷纷寻求高效速效的给药方法和途径,从而引发了中药研发的革命性变革。
尤其是近10年来,中药的研究已跨入了分子生物学的王国。
中药的引经作用与现代制药理论的靶向作用十分类似。
所不同的是,引经作用为自然靶向性质,而现代制药靶向作用是人为性地给药物添加某种载体的人工靶向性质。
二者也有共同点,即主动性和被动性。
现代制药学把这种主动性和被动性称为“主动靶向”和“被动靶向”。
目前,靶向给药系统(targeteddrugdeliverysystem,TDDS)的研究已成为了药剂学研究的热点。
什么是TDDS?TDDS是指一类能使药物浓度集中定位于病变部位、组织、器官、靶细胞,甚至细胞内的结构,并要求有一定浓度的药物停留相当长的时间,以便发挥药效。
当前,研究的靶向制剂主要分“主动靶向制剂”和“被动靶向制剂”两大类。
最常用的主动靶向制剂是受体介导的靶向制剂,它能利用细胞表面的受体进行药物靶向传递。
最常用的被动靶向制剂是微粒载体介导的靶向制剂。
微粒主要包括脂质体(LS)、纳米粒(NP)或纳米囊(NC)、微球(MS)或微囊(MC)、细胞和乳剂等。
微粒能通过具有丰富吞噬细胞的网状内皮系统(RES)靶向于各器官。
中药的“引经”主要是“主动靶向”性,它的功能是引导其他药物的有效成分到达所需病灶部位。
引经药首由金·张洁古提出,而后由各家所阐述,脾胃论作者李东恒在遣药治方学上应用,也深受张氏影响。
尤在泾在《读书笔记》云“: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佐使则不通病所。
”何柏齐《医学管见》也说过,引经即引治病之使,致谓病之所在,各须有引导之药,使药与病遇始得有功。
话说神奇的中药引经药柴胡桑枝黄连白芷黄柏
![话说神奇的中药引经药柴胡桑枝黄连白芷黄柏](https://img.taocdn.com/s3/m/1a4b9175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66.png)
话说神奇的中药引经药柴胡桑枝黄连白芷黄柏有诗云:一包草药一包粪,不讲引经不讲熨。
若使元朝东垣在,一顿拳头一顿棍。
话说中医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活,更是一门艺术,中药讲究四气五味、性味归经,作为临床医生自然当熟记于方药方可灵活运用。
自古以来经过多少人经验积累验证,不讲求归经及引经药的运用中药是不会取得太好效果的。
清·尤在泾云“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做为一个中医大夫一定要正确认识引经药一、要认识引经药,必须明白归经与归经的不同:中医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疾病状态下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可产生选择影响,因此提出了归经的概念。
归经是指中药对人体某个部分的选择作用。
如同为泻火药,泻心火选黄连;泻肺火选黄芩;泻肝火选龙胆草;泻肾火选知母;泻小肠火选木通;泻胃火选石膏. 引经:引经是某药将其他药引人特定经脉、部位。
中药处方讲究君臣佐使,引经药一般情况下是指方剂中的使药。
在中药复方中能将本来不归或不主归疾病所在某脏经络的药物引人该脏该经,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称为引经药。
引经药在某种程度上就相当于西药所说的药物载体。
临床上正确使用引经药,常疗效显著。
我们对归经及引经的认识是不能质疑的,所谓引经药就是它能引导其他药物到达此经、此部位的作用。
世界事物是很奇异的,比如同样是辣的食物,辣椒、蒜、葱、胡椒、芥末辣的位置和感觉会不同呢?难道不是同样刺激味蕾吗?”明白了这个道理大概你就不质疑了。
二、引经药主要作用:1、引药上行:具有代表性的药物:桔梗。
如参苓白术散:借桔梗载诸药上浮,引归于肺,益肺利气,借肺之布精而养全身。
人参、白术、益气健脾;养胃和中,茯苓、甘草、砂仁、山药、扁豆补脾胃培土生金。
苡仁、莲子肉健脾祛湿(健脾补肺),桔梗载药上行,宣肺利气诸药入于肺补肺。
再如血府逐瘀汤以桔梗载众祛瘀之品上行 ,以除胸中之瘀2、引药下行: 牛膝可作为身体下部疾病的引经药使用,临床上治疗多发性神经根炎、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下肢肌痿无力等症,常随方加用,疗效很好。
细说引经药(摘录)
![细说引经药(摘录)](https://img.taocdn.com/s3/m/7e2d930f453610661ed9f434.png)
细说引经药(摘录)引经药和药引子一、引经药的功用引经药一般解释为“引诸药直达病所”,即将不归该经的药物接引到该经病所的药物。
根据其引使的范围和性质可分为:十二经引经药、六经引经药、病证引经药、局部和穴位引经药。
十二经引经药为临床所常用,多为治疗外感六经病症各方的主药,如桂枝、白芍、细辛、葛根、柴胡、附子、吴茱萸、黄连、黄柏、石膏、知母等,其它如羌活、独活、白芷、藁本、葱白、升麻、苍术、川芎、青皮等,也是医家治疗外感表证常用方剂中的主药。
这些引经药既有引药入经之效,又能在方中发挥其主要治疗作用。
但在内科杂病中应用这些药物时,多为引经报使之用。
在外科疮疡的治疗中,根据发生部位及经络加用局部引经药,如额疽,属阳明胃积热,宜加升麻、桔梗、羌活;太阳疽,属阳明胃经,宜加升麻、桔梗;鼻疽属手太阴肺经风热及上焦郁火所致,宜加栀子、木通、薄荷、桔梗;发颐,属阳明风热所致,宜加玄参、黄芩、黄连等。
内科病证中的引经药,如桔梗为舟楫之剂,牛膝引药下行,桂枝横行肢臂之属,亦属此类。
一、引经药主要有以下功用:1、引药归经脉:指引经药在方剂中先驱先行,引药入经。
吴茱萸为肝经引药,石膏引诸药入阳明经,细辛引导少阴经寒邪出于太阳之表。
2、引药至病所:升麻、柴胡引清气上升,升举下陷之脏器;柴胡还可开邪热内闭,使邪气从内达外。
川芎引药上行。
牛膝引诸药下行,引血下行,引邪热下行;旋覆花是治疗呃逆上气的“引药下行”之品。
桔梗开提肺气,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
肉桂引火归元,在虚阳上越的戴阳证、阴盛格阳的格阳证中常用之。
砂仁可引气归元。
上肢痛用桂枝、桑枝、羌活,下肢痛用牛膝、独活。
头痛因部位不同而涉经各异,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巅顶用藁本。
无论外感内伤,常佐用风药,如羌活、蔓荆子、防风等。
二、引经药分论1、十二经引经药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辛夷、白芷;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葛根、白芍;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手太阳小肠经:木通、竹叶、藁本、黄柏;足太阳膀胱经:羌活;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知母、细辛;手厥阴心包经:丹皮、柴胡;手少阳三焦经:柴胡、连翘; 足少阳胆经:青皮、柴胡;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
一位民间中医的实践与感悟:头颈胸腰背部引经药
![一位民间中医的实践与感悟:头颈胸腰背部引经药](https://img.taocdn.com/s3/m/24a6b9fe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c9.png)
一位民间中医的实践与感悟:头颈胸腰背部引经药头、颈项、颜面部位引经药•藁本,可引药入巅顶。
性味辛温,散风寒湿邪,疗头脑风痛,尤其善治巅顶痛。
•苍耳子善通脑顶,疗头风、通鼻窍。
•细辛入肾经,治疗后枕部头痛可选用。
•神经性头痛用白虎汤和桂枝汤治疗效果良好。
•偏头痛治疗,西安医大二附院杨世兴认为需分左右,自拟“左芎右白散”,左侧痛用白芷9g、川芎18g;右侧痛用白芷18g、川芎9g。
用此方加味,临证多获奇效。
•丹皮、赤芍二药相伍有通脑气之凝滞之功。
•荆芥治外感寒伤的头痛,荆芥与荆芥穗作用相同,均可治疗风寒、风热之头痛、咽痛。
现代已故名医焦树德讲:荆芥穗用于散头部之风邪。
再者中成药银翘解毒丸中用荆芥穗,而不用荆芥,亦可见荆芥穗治风热头痛要比荆芥力量强。
•荆芥、防风可解头、背、四肢的外感冷烧。
•荆芥、防风辛温而不伤脑,桂枝辛温而燥容易=伤脑(上火)。
咳嗽咽痛痒者用荆芥;咳嗽胸痒者用防风;痰咳难出者用薄荷、牛蒡子。
•荆芥、薄荷,清头明目,治头胸四肢之虚邪。
(李源注:《黄帝内经》中“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所谓虚邪即是指在不知不觉中被外感邪气侵袭而患病。
)•柴胡、牛蒡子治胸部受寒,解食纳不顺,脉弦者。
•柴胡治寒伤少阳经的消化不良。
•葛根,主治项背强。
•牙受风疼痛用荆芥穗10g水煎服治之。
•大青叶苦寒,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可清降头脑之充血、血热,长于清头面之血热,配合生地凉血、降血热,能起到从头到肾之降血热上冲、血压降下的作用。
大青叶30g水煎服可治用脑过度头痛,加服杞菊地黄丸早晚各一个更好。
(宋俊生老中医经验)•生地味甘寒,入心肝神经。
凉血、滋肾阴,清热凉血、生津,降血压、降血热上冲。
•白芷入阳明经,为颜面、额部的引经药、止痛药、引经表散药,祛风解表、消肿排脓、止眉棱骨痛。
•蝉蜕、木贼特别走眼部,祛风热、消肿。
眼受风亦可用之。
•麦粒肿患侧耳尖穴点刺放血效佳。
•白附子能引药势上行于面部,治面上百病、头面游风、中风不语等。
中药引经药:1、牛膝
![中药引经药:1、牛膝](https://img.taocdn.com/s3/m/176d9477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02.png)
中药引经药:1、牛膝中药引经药:
1、牛膝——引经下肢
2、干桑枝——引经上肢
3、桂枝——引经四肢
4、桂枝尖——引经指尖
5、辛夷——引经鼻部
6、藁本——引经颠顶
7、吴茱萸、藁本——引经厥阴经
8、羌活、防风——引经太阳经
9、白芷、葛根——引经阳明经
10、柴胡——引经少阳经
11、苍术——引经太阴经
12、细辛——引经少阴经
13、苍术——引经在脾
15、狗脊——引经督脉
16、半夏——引经在胃
17、桑白皮——引经在肺
18、柴胡——引经在肝
19、丹参——引经在心
20、白芥子——引经胁部
21、龟板——引经任脉
22、川芎——引经头两侧
23、白芷——引经前额
24、菊花——引经双目
25、蔓荆子——引经头部
26、姜黄——引经背部
27、杜仲——引经腰部
28、桂心——引经下部
30、威灵仙——引经在骨
31、葛根——引经颈部
32、桂枝——引经左上肢
33、桑枝——引经右上肢
34、木香——引经胸腹
35、艾叶——引经腹部
36、桔梗——引经胸部
37、牛膝、代赭石、旋覆花——引药下行
38、柴胡、升麻、桔梗、蔓荆子——引药上行
39、诸花皆升,唯旋覆花独降;诸子皆降,唯蔓荆子独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引经药
引经药是指能导引诸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的药物,亦可理解为对机体某一部位有特殊作用的药物,是引经药的主要作用之一,这也是有别于西医用药的观点,中医治风湿病很重视引经药。
引经药又称引经报使药,其源远流长,起源于药物的归经理论,民间以形补形理论亦源于此。
清·尤在泾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病有病所,药有药位,辨证上加入引经药可以提高疗效。
1、按经脉选药:据历代医家经验,常用的引经药:
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
手太阳小肠经:藁本、黄柏;
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知母、细辛;
足太阳膀胱经:羌活;
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白芷;
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
足太阴脾经:苍术、升麻、葛根、白芍;
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
手厥阴心包经:柴胡、丹皮;
手少阳三焦经:连翅、柴胡,上焦地骨皮,中焦青皮,下焦附子;
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
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等。
可按风湿痹证所在经脉选用。
2、按病位选药:实为按经选药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头部风湿痹痛,虚证选川芎、白芷;实证选柴胡、勾藤、水牛角。
颈项痛,风重选羌活,热重选葛根,强硬选葛根、白芍、细辛。
肩背痛用羌活、黄岑、桂枝、葛根。
胸部挤压痛用香附、枳壳。
胁痛选柴胡、郁金。
肩臂痛有主张从痰湿治疗,选丹溪指迷茯苓丸加味,重用祛痰药。
上肢痹痛选羌活、防风、桂枝、桑枝、茯苓、陈皮、姜黄、白芍、鹿含草、银花藤、天仙藤。
背痛常加羌活、防风引经,肥人少佐附子,气滞血瘀加生姜黄,肾精亏虚,督脉失养须加狗脊;背部痹痛剧烈而他处不痛者,用九香虫温阳理气,并配以葛根、秦艽,病变在腰脊者合用蜂防、乌梢蛇、地鳖虫行瘀通督,并配以川断、狗脊。
背脊痛用石南藤、菖蒲。
腰痛通用补肾药可选杞子、巴戟、鹿角胶、狗脊、杜仲、川断;肾阴虚可选黄精、熟地、石斛;肾阳虚选巴戟、仙茅、仙灵脾、葫芦巴等;有些腰痛可用白术、食疗用栗子、猪腰。
腰骶部痛弯腰下蹲受限,加伸筋草、赤白芍等;剧痛加花椒、香附、玄胡。
两髋痛剧属热者选加公英、地丁、板兰根。
热入腰间之痛用稀莶草、海桐皮。
下肢痹痛可选独活、牛膝、防己、木瓜、椿根、川太、五加皮、杜仲、白芍、小活络丹等。
足跟痛一般肾虚引起,如见湿热下注,可在补肾基础上伍用木瓜、青黛等。
此外,注重关节痛加松节、乳香。
肉痛加桑枝、桑寄生。
四肢关节痛均可加藤枝类药,如忍冬藤、鸡血藤、伸筋藤、天仙藤、桑枝、桂枝等。
周身骨痛加当归、威灵仙。
另外,病位深浅用药有别,病在肌肤经络者,一般以防风、麻黄、桂枝、银花、连翘、青风藤等辛散之药;
在筋骨者用白芥子、白附子、川芎、草乌、附子、马钱子及虫类之药;
在脏腑者用补益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