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象外之境——中国传统山水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象外之境——中国传统山水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中国传统文人浓郁的山水情怀,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
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理解山水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创作规律的基础上,讨
论与自主探究,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形成分析与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山水画情景交融,主客观统一的山水意境表达,提
高学生对传统绘画的鉴赏水平,培养学生文化理解的能力并提升人文素养。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山水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观。对传统山水画意境的
理解,以及对经典作品意境的赏析。
2、难点: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所蕴含的浓郁的山水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富春山居图》“合璧”的文化事件导入,创设问题情境。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全图用墨淡雅,富于变化,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被誉为“画中之兰亭”, 属国宝级文物。明末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酷爱此画,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被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纵31.8厘米,横51.4厘米),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2011年6月《富春山居图》在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合璧展出。)
设问:画中的山水是真实的富春江两岸的景色吗?为什么要画山水画?
中国的山水画似乎在画山水,但实际上又不仅仅是画山水,它是建立在中国的文化哲思上,它强调的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说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需要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中国人是通过山水画将山水作为天地化身,来表达画家的感受。
2、引出本课的基本问题: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浓郁的山水情怀?
3、导入课题
二、探究发现
(一)山水情怀:
1、“畅神”的乐园
①《论语》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山水有着特殊的情感。
(“智者乐,水”——智者之乐,就像流水一样,阅尽世间万物、悠然、淡泊。“仁者乐,山”——仁者之乐,就像大山一样,岿然矗立、崇高、安宁。)
②魏晋时期,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与欣赏促成了山水诗与山水画的诞生。他们用文字与图像描绘对自然万物的敏锐感受,在广阔的自然天地中舒展想象,获得精神的逍遥,山水成为“畅神”的乐园。
南朝宋画家宗炳,在他的《画山水序》阐述了“畅神说”,即认为自然山水形象能给人精神的愉悦和美的享受。
2、欣赏王蒙《青卞隐居图》,体会为什么山水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家园
中国传统文人心系家国天下,悠游山水之间常常是种奢望,山水画的出现,满足了“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的需求。若不能实现仕途理想,他们便隐居山林,以求独善其身。因此山水画常表现寒林、枯木、孤舟、江雪等场景,其中居住着高人逸士,借此寄寓情怀,展现高洁的人生境界。
3、山水“以形媚道”
山水还是感受天地万物的媒介。宗炳《画山水序》中说:“山水以形媚道。”
意思是山水之形是万物规律的具体化,人在山水中洗心养身、澄怀观道,可以从有限通达无限,获得“天人合一”的精神体验。
4、黄公望创作《富春山居图》的出发点
黄公望做小吏时曾蒙冤入狱,晚年隐居在富春江一带。据说,他“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筱中坐,意态忽忽,人不测其为何。又每往泖中通海处看急流轰浪,虽风雨骤至,水怪悲诧而不顾”,忘情于山水之间。《富春山居图》即创作于他隐居之时,借山水创作以抒发内心的情怀。
5、探究与发现:中国山水画为什么不称作风景画?“山水”和“江山”“河山”
等词在传统文化中具有什么特殊含义?
(西方风景画要远远晚于中国山水画,并且中西方的画法及情感表达都不同。(1)对于自然的观看方式不同:
西方风景画家始终在独立于自然之外的立场来观看自然、认识世界,他们是在一个固定视点下对于自然景物进行片段截取。中国山水画则绝非对某一固定视点下视觉映像的直接描摹,而是自然本身形质样貌的自在呈现,无论是画家还是观赏者的目光,都是与这一呈现过程中一个个生动的自然细节的不期然相遇。
(2)情感表达不同:
西方文明的认知与思想的底层逻辑是“人是宇宙的中心”“人是万物的尺度”等人类自恋式的精神传统。西方的山水画是自然与人的关系是彼此割裂、对峙的,其所维系的情感,就或是深重的恐怖感或是强烈的征服欲。中国山水画表征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山水草木一样,其自身已经融入自然的生息之中,自然也便是人的生命的一种外延。因此,中国山水画构筑出人与自然浑然融合的和谐画面,人在山水中,情在自然间。)
(二)妙夺造化
山水画创作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画家一方面需要从外在的自然山水中汲取创作素材,另一方面需要在头脑中提炼概括,神领意造,令“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意态”。如黄公望平日就十分注重搜集素材,见到好景就摹写下来。有了丰富的积累,创作《富春山居图》时就能兴之所至,融会贯通。正因为如此,画中山水绝不同于真山真水。
欣赏石涛山水画《搜尽奇峰打草稿图》。
搜尽奇峰打草稿是清石涛的美学观点。《苦瓜和尚画语录·山川》:“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一搜尽奇峰”,指多从山水自然中收集、体验素材;“打草稿”,指对绘画素材勤于选择、构思和加工,更好地把握画理。(三)因心造境
1、意境是山水的灵魂
意境是山水的灵魂,是情与景的统一。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里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可以说,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