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重大改革回眸1
2023年高中历史选修一历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春秋战国时期旳改革商鞅变法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第九单元戊戌变法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比较简表历史上重大改革回首:历史发展旳多样性。
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型:①本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旳改革,如王安石变法。
②增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旳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明治维新等等。
其实质来看,均体现出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旳规律。
其背景均体现了这一实质,这也是我国目前实行改革开放必然性之所在。
从改革旳进程来看,任何一场改革都会波及经济社会关系旳组合和各阶层利益旳调整,因此,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和旧观念旳抵御,这就决定了改革旳复杂性。
阐明改革之路波折而艰巨。
从改革旳成果来看,这9场改革有成有败。
决定改革成败旳原因有:①改革与否顺应历史时尚,遵照社会发展规律。
②进步旳改革有时也会失败,这就取决于改革与反改革势力之间旳力量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利旳高下强弱,以及改革者方略方针与否得当。
如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由于封建顽固势力、保守力量异常强大等原因而昙花一现,归于失败。
从改革旳作用来看,成功旳改革能极大推进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
梭伦改革变化了雅典贵族专权旳局面,把雅典导向了民主政治和发展商品经济旳道路,迈出了雅典起飞旳第一步。
此后二百年间,雅典发明了政治、经济、哲学、艺术、科技全面繁华旳希腊文明;商鞅虽遭车裂,但新法未变,使秦国一跃而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旳国家,为后来秦旳统一奠定了基础;欧洲宗教改革粉碎了天主教会旳精神禁锢,为西欧资本主义旳发展发明了思想条件;明治维新则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当时亚洲唯一一种近代化国家。
此外,在重大改革活动中涌现出许多风云人物,他们在改革中体现出旳坚强不屈、百折不挠旳意志品质,值得后人学习。
商鞅坚持公开颁行旳法令,对于敢违犯新法旳,坚决依法予以惩罚,以大无畏旳精神冲破层层阻力,将新法进行究竟,获得了重大胜利。
高考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考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在历史的长河中,重大改革往往如流星划过夜空,短暂而明亮。
它们是时代变迁的见证,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是文明进步的催化剂。
这一篇,我们将回眸历史上的一些重大改革,以深化我们对历史的理解,以史为鉴,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我们要了解的是古代中国的商鞅变法。
商鞅,秦国的改革家,他的变法使得秦国从一个西部小国一跃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
他的改革包括奖励耕战、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县制等,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积极性,提升了国家的整体实力。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改革,它奠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础。
接下来,我们来看欧洲的宗教改革。
16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的腐败和贪婪暴露无遗。
对此,马丁·路德发起了一场宗教改革运动,主张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以净化教会,使宗教更贴近民众的生活。
这场改革引发了欧洲社会的巨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近代中国,我们不能忘记的改革是戊戌变法。
在清朝末期,社会动荡,国家积弱。
对此,光绪皇帝推行戊戌变法,试图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改革来挽救国家。
然而,由于保守派的反对和光绪皇帝的退位,这场改革以失败告终。
但它的影响却是深远的,为后来的辛亥革命打下了基础。
我们要了解的是日本的明治维新。
19世纪中叶,日本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打开了国门,这引发了国内的一系列变革。
明治天皇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废藩置县、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
这些改革使日本从一个封闭的封建社会转向了现代化的工业社会,使日本成为东亚的强国。
以上就是历史上的一些重大改革。
它们如明灯照亮了历史的道路,给我们启示和教训。
通过了解这些改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们也应该明白,改革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勇气、智慧和毅力去推动和实践的。
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要记住这些历史经验,积极面对挑战和变化,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痕迹,照亮未来的道路。
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标解读【精选文档】

奴隶社会的改革专题一梭伦改革课标:(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1.改革背景:①贵族与平民矛盾激化。
(贵族奴隶主、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②工商业奴隶主的崛起,要求分享权利,实行改革.③萨拉米危机④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
2.主要措施及作用:(1)经济改革:①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债务。
废除债务奴隶制。
作用:法律上保障平民的人身自由,形成较稳定的公民群体②鼓励发展农业和工商业。
作用:为雅典民主制打下牢固阶级基础(2)政治改革:①首先确立财产等级制度.作用:扩大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参政权,平民享有一定权力;打破了贵族专权局面(第三、第四等级)②其次是改革国家权力机构。
包括三个方面:A 改革公民大会:恢复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B 创立了四百人会议:实际上执掌最高统治权.C 设立陪审法庭。
(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都是梭伦创立的)作用: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3.梭伦改革的评价(1)性质:奴隶主实行的民主改革(2)积极性:①促进雅典经济发展。
②平民斗争的重大胜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为后来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借鉴。
(3)局限性:①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仍然比平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氏族制度残存。
②享有公民权的人只占十分之一。
实质上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民主。
4.改革的基本特点:(1)革命性:触及土地占有关系,是对旧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没有根本性的变革,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2)“中庸性”:调停平民与贵族关系。
(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但两者的矛盾并未解决.)(3)法治性:废除了严刑酷法,制订新法律来解决社会矛盾.中外其他奴隶社会的改革:一.克里斯提尼改革(1)内容:①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打破了血缘关系,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及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及答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1(2012课标全国,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
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
“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
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
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
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
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钱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
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
“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
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解析第(1)问,从材料所述当时的形势及“新”朝的统治利益出发,回答目的。
第(2)问,关键是总结材料。
从王莽改革的整体角度及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可知其复古而不切实际;较短时间内货币种类变化很大,可知其币种紊乱;三种新铸钱币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比小则五十、大则五千,这实际上是对百姓的严重掠夺。
总之,这样的改革会适得其反,必然失败。
答案 (1)目的:缓解社会危机,树立“新”朝形象,巩固政权。
(2)原因:复古而不切实际;频繁多变,币种紊乱,造成社会经济混乱;任意规定币值与兑换标准,掠夺百姓财富,加剧社会动荡。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2(2013课标全国Ⅱ,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
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
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二上学期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要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1、改革的分类◎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内容看: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
◎从性质看:奴隶制改革、封建制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A.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
B.封建性质的改革(1)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阿里改革、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宗教改革(2)确立资本主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3)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2、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
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的原因(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重点识记三、戊戌变法 1.历史背景 (1)政治: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 代主题。 (2)经济: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 初步发展。 (3)阶级:中国资产阶级逐步发展壮大。 (4)思想:维新思想兴起,19世纪90年代进一步发展,维新派提出维 新变法、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等主张。 2.维新过程和内容 (1)兴起: 公车上书 ”成为时
(2)政治:俄国农奴主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激起农奴反抗,阶级矛盾激化。 (3)军事:1856年 克里木 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 (4)思想:“ 十二月党人 ”积极宣传资本主义新思想,主张废除农奴制, 实行立宪君主制。 (5)人物:亚历山大二世上台后认识到改革是大势所趋,亲自主持和推动 了改革。
特点
政治
经济 文化
(1)核心是鼓励“耕战” 和实行“法治” (2)实质是建立 地主阶级. 统治 (1)废井田、开阡陌,法律上 (3)是战国时期最彻底、 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 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的改革 (3)颁布标准器, 统一度量衡. (4)影响深远 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1.背景 (1)幕府统治的危机
①政治上:专制落后的幕藩体制、等级制度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②经济上:领主土地所有制,农民负担沉重;重农抑商政策阻碍 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对外关系上: 闭关锁国 政策、西方列强逐渐入侵。 ④思想上:吉田松阴等人推动了日本由锁国到开国思想的转变。 (2)黑船来袭:1853年美英等西方国家入侵,日本面临沦为殖民 地的危机。 (3)倒幕运动(前提):推翻幕府统治,建立明治政府。
中央设立 矿务铁路总局 、农工商 取消旗人由国家 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举办商会、 供养的特权,令其 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国家 自谋生计 预算决算 普遍设立 中小学堂 ,京师设立大学堂; 改革科举制度,废 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设立 除八股 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 发明 .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添置船舰,扩建 海军 裁汰旧军
(完整word版)高考试题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解析版)

高考选修真题分类汇总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上海历史卷,16)“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文中错误的表述是A.领导人 B .时间C .参加者 D .地点答案:C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联络的是各省的“会试举人”。
2.(上海历史卷,17)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
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B •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D •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答案:C传统服饰“和服”与西服、酒吧与茶室、西洋歌剧与传统歌舞伎都能见到,说明当时的日本是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并存。
3.(江苏历史卷,25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后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急论。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
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材料二(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王安石)今人材乏少, 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纵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
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举。
……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
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
及科场各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一一请回答:(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4分)(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学“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分)(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答案】(1)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
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测试(一)

152301.公元前594 年,鲁国推行“初税亩” ,同一年梭伦当选为雅典执政官,也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对这两次改革认识正确的是A.都推动了两国社会形态的更替B.都打破了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C.都有利于新的社会阶层力量发展D.都促进了中西文明的交流融合2.梭伦改革确定财产等级制、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其共同的作用是A.强化了君主的权力B.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C.打破了贵族世袭特权D.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3.我国古代变法在性质上一般有以下几种。
其中商鞅变法属于( )A.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B.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的改革C.改变了社会性质的改革D.封建社会内部的自我调整4.恩格斯说:“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
”下列改革中能证明此观点的是①商鞅变法②王安石变法③梭伦改革④俄国农奴制改革A.①④B.②④C.②③D.①③5.史学家钱穆曾评价中国古代某一土地政策:“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
”符合此评价的是A.井田制B.土地私有制C.均田制D.方田均税法6.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D.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7.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相似之处有A.改革取士之法B.改变土地所有制C.重视农业生产D. 限制旧贵族权力8.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下列变法措施与评价对应准确的是A.AB.BC.CD.D9.下列改革中措施与结果对应正确的一组是A.北魏实行三长制度——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B.王安石推行募役法——抑制了地主土地兼并C. 明治政府殖产兴业——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D.戊戌变法广开言路——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10.在某些地方,尤其是俄罗斯、中国和日本,改革者们试图通过改革来改变现状,期待能够利用国民高涨的热情建立一个民族国家,并通过它来重新构建社会,提高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D、社会习俗: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的政策等。
(五)历史作用:
①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②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③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国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取得主动权。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①人民主权;②轮番而治;③崇尚法律,法律面前公民平等。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一)时间:
公元前四世纪中期。(前356年——前338年)。或秦孝公在位期间。
⑤德意志应停止向教皇纳贡,并建立本民族教会。
B、瑞士加尔文改革思想的核心是“先定论”,鼓励人们发财致富,并强调选民应当具备忍耐、诚实、简朴、讲信用、谦逊等高尚的美德。C、1529年英国国王亨利八是领导的宗教改革主要是同罗马教廷争夺权力。
(五)历史作用:
{①打击了欧洲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②为确立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奠定了基础;
(三)历史背景(或原因):
①16世纪的天主教对于欧洲进行着严密的控制,对民众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与封建王权矛盾深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不满教会的盘剥,要求建立强有力的国家以维护其利益。
③14、15世纪的“宗教异端”运动对天主教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挑战。
④一些封建君主也希望摆脱教会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⑤文艺复兴运动对于人文思想的宣传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对天主教统治形成巨大冲击。
(word完整版)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1.(2018•海南卷单科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710 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
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
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
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
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
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
【解析】(1)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据材料“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可得出应对边防危机;据材料“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可得出整顿地方吏治。
(2)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据材料“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改变“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片的办法”,可得出形成新的边防体制;据材料“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可得出促时监察体制完善;据材料“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可得出促成“开元盛世”;据材料“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可得出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答案】(1)目的:应对边防危机;整顿地方吏治。
(2)影响:形成新的边防体制;监察体制完善;促成“开元盛世”,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岳麓版高二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一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 上)
岳麓版高二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 革回眸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1课 走向民主政治
岳麓版高二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 革回眸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岳麓版高二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 改革回眸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目录
0002页 0034页 0089页 0134页 0203页 0231页 0262页 0313页 0407页 0443页 0464页 0502页
第一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上) 第2课 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 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第பைடு நூலகம்课 忽必烈改制 第三单元 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 第10课 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 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第13课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第15课 戊戌变法 第五单元 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其他改革
高二历史重大改革回眸1(2019)

【考情分析】 1、考纲解读: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把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放在当时社会发 展的大历史背景下去分析,去认识,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每一次改 革,成功的找出其理由,失败的分析其原因,注意全方位的分析评 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了解这些改革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 关系,科学地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3、复习方法: 学习本专题知识关键在于运用纵横联系、 分析比较等方法,在分析具体改革时可注 意联系世界上的改革,加深对中国改革的 认识;注意通过对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 变法的背景、条件、主要内容、结果、影 响等方面的比较探究,把握各国变法的不 同特点和地位。三要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 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
河南矫制 所与无不充 国除 悼王既葬 不能爱许、鄢陵 馀善刻“武帝”玺自立 于商郊 时有得善言 令其子寄往绐说吕禄曰:“高帝与吕后共定天下 鄙人有言曰:“何知仁义 九年 项王曰:“赐之彘肩 齐王广、龙且并军与信战 ”公曰:“何以 韩、魏必轻齐畏秦 子朝自立 生长陵
摐金鼓 咸承圣志 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 万人和 韩厥阴德 诗记山川谿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 韩见亡 卜往候盗 外黄富人女甚美 广子三人 若夫治国家而弭人民 ”项羽默然 大陆既为 从之者安 言阴气庚万物 至城下 莫之与京 刚气不怒 於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车驷马迎申公 今某之业
则揽车辕未欲渡也 至城下 卒 帝乃震怒 遂略定楚地 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曰:“楚戍卒攻蕲入陈 功无与二 酒雠数倍 往年吴公吮其父 泽流後世 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 坛旁烹炊具 所言九事 以微眇之身讬于兆民君王之上 秦出也 遣使者招降者 臣疑其君 以太仆为丞相 曰:“谨
高考复习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讲-中国古代的改革分析

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 利于增加国家赋税、加强了秦
旧俗 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国的集权统治
历史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1讲 中国古代的改革
结束
3.变法评价 (1)积极作用: ①政治上: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
的职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②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
———[深化拓展]———————————————————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变法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合 乎秦国国情;得到了统治者的坚定支持;商鞅确立了正确的 变法指导思想,改革态度坚决,而且取信于民;商鞅不顾个 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做斗争。
—————————————————————————
—————————————————————————
历史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1讲 中国古代的改革
结束
考向一 考查古代历史上重大改革事件 [例1] (2014·浙江自选模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富国强兵,故“商鞅
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主流观点有:“商 君之法,使民务本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 义”(苏轼《商君功罪》);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 “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司马迁《商君列传》)。
——据《中国古代史》改编
历史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1讲 中国古代的改革
结束
材料二 人说惠王(即秦惠文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 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 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雠 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山东省高二上学期历史试题与参考答案

山东省历史高二上学期模拟试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历史经验,采取移风易俗、全面汉化的政策,使鲜卑族逐渐融入汉族人民之中。
在民族融合的同时,北魏的统治者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管理经验,参照魏晋律令,制订了当地的法律《北魏律》,体现了封建统治的政治需要,成为后世立法的典范。
这些制度成为隋、唐以后历代王朝法律的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汉族士大夫在制定《北魏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主要是因为孝文帝改革()A.用汉族文化改造鲜卑文化B.革除鲜卑旧俗与实行汉化政策C.注重提高官员的法律素养D.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对立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内容。
A项,材料虽然提到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采取了全面汉化的政策,但并未直接说明汉族士大夫在制定《北魏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原因是用汉族文化改造鲜卑文化,且材料强调的是民族融合和制度学习,而非单纯的文化改造,故A项错误。
B项,根据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历史经验,采取移风易俗、全面汉化的政策,使鲜卑族逐渐融入汉族人民之中”和“在民族融合的同时,北魏的统治者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管理经验,参照魏晋律令,制订了当地的法律《北魏律》”,可以看出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由于革除了鲜卑旧俗并实行了汉化政策,导致汉族士大夫在制定《北魏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
C项,材料并未提及提高官员的法律素养,而是强调汉族士大夫在制定法律中的作用,故C项错误。
D项,虽然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对立,但材料并未直接说明汉族士大夫在制定《北魏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原因是为了缓和这些矛盾,故D项错误。
2、中国古代科技思想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近代西方科技思想则重视严密论证和演绎推理。
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 中国古代科技服务于农耕经济B. 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轻理论C. 中国古代科学家善于总结D. 近代西方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与近代西方科技思想差异的原因。
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经济:土地兼并和债务奴役严重,以小农和小手业者为主体的平民同氏族贵族奴隶主的矛盾日益尖锐,平民要求废除债务奴隶制,重新分配土地。
背景政治:贵族占据主要统治地位,公民大会没有实际权力。
军事:阶级斗争的激化-基伦暴动和德拉古立法。
经济: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平民地位的保护。
鼓励发展工商业,稳定平民利民主。
承认私有财产继承自由,消除了所有制度上的氏族残余。
内容政治:①废除世袭贵族的垄断权利,不再以出身而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等级。
②设立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作为最高行政机关。
③设立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
④制定新法典取代德拉古的严酷法律文化:移风易俗,破除原始时代遗留下的陈规陋习,树立新风尚。
作用: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意义: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历史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有助于工商业的发展,调整了公民集体内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使自身从事劳动的中、小所有者公民在经济、政治和社会上的地位得以保证。
生产力提高:铁器和牛耕经济生产关系变革: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土地私有化旧贵族没落,地主、自耕农阶层兴起背景政治各国变法:春秋:管仲改革战国: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军事:春秋——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文化:学术下移,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废除世卿世禄政治:建立县制,实行连坐法,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内容思想:燔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社会习俗:推行小家庭政策作用:建立县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焚诗书,加强思想控制。
意义:较为彻底,推动了秦国社会进步,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经济:农奴制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政治:沙皇俄国强化农奴制,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农奴起义不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梭伦改革的特点 (1)革命性: 梭伦改革触及了当时主要 生产资料——土地的占有关系,是对旧
生产关系的调整;打破贵族专权。
(没有根本性的变革,社会性质没有改
变。)
(2)“中庸式”:梭伦运用“中庸”原则 调停和平衡平民与贵族的关系,一方面
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
3、复习方法: 学习本专题知识关键在于运用纵横联系、
分析比较等方法,在分析具体改革时可注
意联系世界上的改革,加深对中国改革的 认识;注意通过对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 变法的背景、条件、主要内容、结果、影
响等方面的比较探究,把握各国变法的不
同特点和地位。三要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
(4)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是在西方工业文明冲 击下进行的改革,它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
殖民侵略,为埃及注入了新的发展活。(5)日本 的明治维新使日本改变了封建的落后状态,走上
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
亚洲强国。
家具风水之茶几篇
茶几是客厅中不可缺少的家具之一,茶几不同的形状、用料以及颜色,代表着不同的五行和寓意,构成了会客厅风水中一幕重要的风景线。茶几是用来摆放水杯及茶壶的家具,客来敬茶敬酒,倘 几来摆放,确是极不方便,所以在沙发附近摆放茶几,实在是必不可少的。茶几一般摆放在沙发前面或两旁,与沙发的摆设互相呼应。茶几不仅可以用来摆放茶具,还可摆设饰物或花卉,以美化 几不但是家用中客厅的摆设物品,更具有独特的风水作用,也影响着主人的运势。 一、茶几的大小沙发是主,茶几是宾;沙发较高是山,而茶几较矮是砂水,二者必须配合,山水有情,才符合风水之道。沙发是主宜高大,茶几是宾宜矮小,如果茶几的面积太大,就是喧宾夺主 兆,所以沙发前的茶几不宜太大。若摆在沙发前的茶几面积太大,这便是喧宾夺主的格局,可免则免,以免家口不宁,化解之法,最简单莫如更换一张面积较小的茶几,宾主配合有情,就既不会 符合风水之道。二、茶几的位置在客厅里,茶几通常摆放在沙发旁边或面前。三、茶几的摆放选用茶几,宜以低且平为原则。如果人坐在沙发中,茶几高不过膝,就比较合乎理想。此外,摆放在 的茶几必须有足够的空间,若是沙发与茶几的距离太近,则有诸多不便。四、茶几的形状茶几的形状,以长方形及椭圆形最为理想,圆形也可以;带尖角的茶几则一定要避开。有的年轻朋友喜欢 的茶几,但从风水的角度来讲,太奇特的造型并不是风水上的理想之选。五、茶几的材质根据主人的命理所喜五行和行业的关系来说,可以做如下选择:从事创造设计及演出行业的人适宜选用木 几;从事政界和金融的人士适宜选用玻璃材料做的茶几;从事物流运输行业及外贸行业的人士采用金属铜质的茶几;从事教育及美容化工业的人士宜选用藤质的茶几;从事地产和餐饮及医药的人 塑料茶几。人们还常选用石材或木材制成的茶几,作为穏重和权势的象征来开运,并将其摆在西北角,来加强男主人的事业基础。六、茶几的色彩:茶几色彩的选择同样以结合主人命理所喜为佳 有利于主人的运势。如,命理喜木的人,可选用绿色系列的茶几;命理喜火的人,可选用红色、紫色系列的茶几;命理喜水的,可选用黑色、蓝色系列色彩;命理喜金的人,可选用白色系列;命 的,可选用黄色、土黄色系列。 QQ刷赞 https:/// QQ刷赞
选修部分
【考情分析】 1、考纲解读: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把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放在当时社会发 展的大历史背景下去分析,去认识,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每一次改 革,成功的找出其理由,失败的分析其原因,注意全方位的分析评 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了解这些改革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 关系,科学地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从基本史实、基本概念考查的角度看,本专题应重点注意以下问 题:第一,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主要包括古代雅典的梭伦改革;中 国古代的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主要应从改革 的背景、主要内容和评价等角度来把握。第二,西方近代早期的改 革。重点内容是欧洲宗教改革。重点掌握改革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第三,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主要内容包括俄国农奴制改革、埃 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要全面理 解每次改革,把握各国变法的不同特点和地位。
政权的汉化。 (3)思想文化上:改革中移风易俗,全面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如兴儒学、恢复汉族礼乐制度、定官制、修律令等,加强了各民族 的交流与融合,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南北之间民族隔阂
逐渐消除。 这些都为隋唐时期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在中华民族史上
占有重要地位。
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
其中,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主要讲
述以下改革:(1)商鞅变法是战国 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使秦达到富
国强兵之效。(2)北魏孝文帝改革 大大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加快了
社会进程的步伐。(3)王安石变法 使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有所改观。
(4)戊戌变法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世界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主要讲述以下改革:(1) 梭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旧的生产关系,为
雅典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伯利克里改革,使
雅典的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2)西欧的宗教改 革,有力地推动了欧洲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
度过渡,对历史的发展乃至今天的世界格局产生
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3)俄国1861年改革废除 了封建的农奴制,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的政治特权,但两者的矛盾并未解决。
2、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 起的作用?
将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按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分类,最后归纳指 出,这些变化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为后来统一奠定了基础,具体如
下: (1)经济上: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使鲜卑的牧 民化为农民,扩大和巩固了自耕农队伍,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2)政治上:在改革中迁都,实行官吏俸禄制,设立三长制,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这些措施加强了国家管理,有力地推动了
2、考情分析:
改革史内容是传统高考的的热点和密集 点,新课标教材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虽 然属于选修内容,但根据教育部考试大 纲的规定,改革和其它选修模块一样仍 然作为考试的内容,只不过考查形式发 生了变化,主要是考查一道材料题,并且考试重 点都侧重了中国史。
【知识交汇】
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
1、认识梭伦登上政治舞台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从梭伦 的成功中你能够得到哪些启示?
客观条件:贵族政治的专横和压榨,导致平民和工商业 奴隶主与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的局面阻碍了雅
典经济的发展,使改革成为唯一的出路。 主观条件:梭伦丰富的人生阅历、充足的知识储备、高 远的理想抱负、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睿智的斗争策略、 善于抓住机遇的敏锐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勇气,等等。 启示:时代造就英雄,英雄推动时代发展;雅典文明在 曲折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与时俱进搞改革,求真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