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复习重点
土壤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土壤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dd1abc1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df.png)
填空题:1、五大成土因素是指母质、气候、地形、时间、生物,其中生物是主导因素。
2、土壤基本粒级有石砾、砂粒、粉粒、粘粒。
3、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是电荷价、离子(水化)半径和离子浓度。
4、按照吸附机理可以把土壤吸附性能分为交换性吸附、专性吸附和负吸附。
5、产生阳离子专性吸附的土壤胶体物质是铁、铝、锰的氧化物及其水化物。
6、根据土壤胶体表面的结构特点,大致可将土壤胶体表面分为硅氧烷型表面、水合氧化物表面、有机物表面等3种类型。
7、根据土壤水分所受力的作用,土壤水分类型分为吸附水、毛管水、重力水。
8、土壤三相的导热率顺序是固>液>气,热容量顺序是液>固>气。
10、土壤潜性酸包括交换性酸和水解性酸,其中交换性酸度更能代表潜性酸度。
11、土壤胶体电荷产生的原因有同晶替代、吸附、断键、胶核表面分子的解离。
12、影响交换性阳离子有效度的因素是离子饱和度、互补离子和粘土矿物种类。
13、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是胶体的类型、胶体的数量、PH14、影响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因素是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有机质、土壤质地。
15、土壤团粒形成的粘结团聚过程包括凝聚作用、无机物质的粘结作用、有机物质的胶结及复合作用、有机矿质胶体的复合作用、蚯蚓和其它小动物的作用16、土壤溶液中,分散作用最强的阳离子是一价阳离子17.土壤有机质包括未分解和半分解的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腐殖质18.层状硅酸盐的基本结构单位硅氧四面体、铝氧八面体19.有机残体在微生物作用经过土壤腐殖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类褐色或暗褐色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20.土壤结构体是指土壤中的土粒在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相互团聚成大小、形态和性质不同的团聚体。
21.团粒结构是指近似球形的较疏松的多孔的小团聚体,直径约为0.25-10mm。
22.田间持水量是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23.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24.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指土壤中氧化剂和还原剂在氧化还原电极上所建立的平衡电位。
《土壤学》复习大纲-18页文档资料
![《土壤学》复习大纲-18页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168581b5901020207409ce1.png)
《土壤学》复习大纲第一章:绪论土壤的定义: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土地的概念:土地是指地球表面的陆地,内陆水域,滩涂和岛屿,广义的还包括海洋。
是土壤,气候,地貌,岩石,生物和水文因素构成包括人类劳动在内的自然综合体。
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为植物正常生长提供并协调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的能力(是母质向土壤演化过程中,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团粒结构是基础》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所发展起来的肥力,是成土作用的产物人为肥力:在耕作熟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的,是劳动的产物有效肥力:指在生产上表现出来的肥力。
潜在肥力:指在生产上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的肥力土壤生产力:土壤肥力的各种性质和土壤的自然、人为环境条件构成了土壤生产力。
(是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所决定的)第二章:土壤矿物质矿物的概念:矿物是天然产生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在结构的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原生矿物:直接来源于母岩的矿物,其中岩浆岩是其主要来源,主要是硅酸盐和铝硅酸盐矿物原生矿物对土壤肥力的贡献:A. 构成了土壤的骨骼-土粒B. 提供养分:有的矿物风化产生大量的养分次生矿物:是在风化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主要为粘粒,所以,也叫粘土矿物或粘粒矿物,它们是成土过程和成土条件的反映--土壤分类的重要依据层状硅酸盐矿物的基本结构单元:硅氧四面体铝氧八面体粘粒矿物的同晶替代作用:粘粒矿物晶格中的组成离子被另一种大小相近而且电性符号相同的离子替代而晶格不变的现象(结果使土壤产生永久电荷)非硅酸盐粘土矿物:主要是Fe、Mn、Al、Si的氧化物及其水合物-- 氧化物组矿物粘土矿物的分布:中国南方地区温度高,风化强烈,以高岭石为主,其次为氧化铁铝矿物;北方气候干旱,淋溶弱,粘土矿物以伊利石和蒙脱石为主。
粘土矿物的形成:粘土矿物是一次生矿物,由母岩风化产生。
自然合成学说,由化学风化产生的简单风化产物在一定的条件下重新组合沉淀而成。
土壤学复习总
![土壤学复习总](https://img.taocdn.com/s3/m/6cad8b639b6648d7c1c74680.png)
一、名词:1.土壤形成过程:地表岩石逐渐风化,形成风化壳,风化壳表生物,活动多,有机质不断积累而形成土壤。
2.生态系统: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综合体,大自然的结构功能单位,包括生物和非生物两个方面。
3.生态平衡:相对稳定状态,物质和能量的输出与输入近等。
4.肥力:土壤满足作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的能力。
5.原生矿物:原始成岩矿物。
6.次生矿物:在风化成土过程中形成的矿物。
7.同晶置换: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保持不变的现象。
8.土壤质地剖面:土壤在垂直方向上质地层次的厚度与排列状况。
9.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的组合比例。
10.矿质化过程:有机物进入土壤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彻底分解而最终释放出CO2,水和能量,所含的营养元素释放成为植物可利用的矿质养料的过程。
11.腐殖化过程:有机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者在原植物组织中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物复杂的新的有机物的过程。
12.菌根:真菌和植物根的共生联合体。
13.土壤胶体:土壤中最微细的颗粒部分。
14.阳离子交换容量(CEC):每百克干土所能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量。
[cmol(+)/kg mmol(+)/100g ],质地越粘,胶粒越多,CEC越大。
15.动电性质:土壤胶体微粒作为分散相,分散于分散介质(土壤溶液) 中,形成土壤胶体分散体系,在土壤溶液中,土壤胶体是带电的,并在固定液界面上存在着双电层(DDL: Diffuse Electrical Double Layer),在电场的作用下,土壤胶体颗粒性对于液相作向移动,此为动电性质。
16.胶粒:土壤胶体的固体粘土部分。
由粘粒,腐殖质,蛋白质,有机酸的分子群组成。
17.扩散双电层:带电胶粒在土壤溶液(电解质)中时,由于静电吸引力,在胶粒周围形成一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层,胶粒表面的电荷层与其周围的离子层,就构成了胶体粒子的双电层。
18.决定电位离子层:双电层的内层,固定在胶粒表面决定其表面电位的离子层。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3ff05ea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3e.png)
土壤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土壤:土壤就是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具有土壤肥力。
2.土壤肥力:土壤能够持续不断供给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肥,气,热,协调它们之间的矛盾及抵抗不良自然环境的能力。
3.同晶替代: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4.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5.土壤腐殖质: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6.土壤的矿化: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土壤中的复杂有机物被分解为简单有机物,并最终被分解成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的过程。
7.腐殖质化过程:进入土壤的有机质在微生物进行的生化过程和一些纯化学过程的共同作用下,形成腐殖质的过程。
8.土壤容重:指单位体积自然土体(包含孔隙)的干重。
9.毛管持水量:地下水位较浅时,毛管上升水达到最大时土壤的含水量。
10.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土壤含水量。
11.土壤水吸力:指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状态。
12.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土壤水的能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是研究土壤水分的保持和运动所用到的反映土壤水分基本特征的曲线。
13.阳离子交换量(CEC):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多少。
14.盐基饱和度(BS):指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15.活性酸: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表现出来的温度,用PH表示。
16.潜性酸:指土壤胶体上吸附的H+和Al3+17.永久电荷:也叫恒电荷或结构电荷,来自土壤胶体内同晶替代不随环境PH变化而改变的电荷,同晶替换作用使2:1型层状粘土矿物负电荷的主要来源。
二、填空题1.土壤五大成土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陆地。
2.2:1型矿物:蛭石,蒙脱石3.1:1型矿物:高岭石4.土壤碱度指标:总碱度,PH值,碱化度课本p175总碱度:土壤溶液或灌溉水中碳酸银。
土壤学复习要点
![土壤学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b4f96b71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57.png)
土壤学复习要点绪论土壤:发育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土壤剖面:由成土促进作用构成的层次沦为土层(土壤出现层),而完备的横向土层序列称作土壤剖面。
其深度一般达到基岩或达到地表沉积体的相当深度为止。
一个完整的土壤剖面应当包含土壤构成过程中所出现的发生学层次(出现层)和母质层。
出现层:指土壤构成过程中所构成的具备特定性质和共同组成的、大致与地面二者平行的,并具备成土过程特性的层次。
土体结构:各土壤出现层在横向方向有规律的女团和有序的排序状况。
土壤肥力:肥力就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就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
土壤生产力: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充分发挥肥力促进作用的外界条件所同意。
土壤圈:地球表层系统中处在四大圈(气、水、生物、岩石)交界面上最富于生命活力的土壤连续体或覆盖层。
土壤生态系统:就是以土壤为研究核心的生态系统,可以分成研究土壤生物的生态系统和研究土壤性状的与环境关系的土壤生态系统两类。
简答土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一)土壤就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土壤就是植物生长育种和生物生产的基地,其中养分和水分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取,植物的生长育种必须以土壤为基地。
(营养库的促进作用、养分转变和循环的促进作用、雨水修养促进作用、生物的提振促进作用、平衡和缓冲器环境变化的促进作用)(二)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圈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处于其它圈层的交接面上,成为它们连接的纽带,构成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即生命和非生命联系的中心环境。
(三)土壤就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土壤在陆地生态系统中起至着关键的促进作用,主要包含:①维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②对水体和溶质流动起至调节作用;③对有机、无机污染物具备过滤器、缓冲器、水解、紧固和解热的促进作用;④具备储藏并循环生物圈及表面的养分和其他元素的功能。
《土壤学》(必背)
![《土壤学》(必背)](https://img.taocdn.com/s3/m/56e1087c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87.png)
土壤学复习题1一、名词解释1、土壤:土壤就是指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
其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2、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期间,土壤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份、养分、热量、空气和其它生活条件的能力3、矿物:是一类天然产生于地壳中且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物理特性和内部构造的化合物或单质化学元素。
4、原生矿物:是指起源于岩浆,而存在于岩浆岩中的矿物。
5、次生矿物:是指原生矿物经过风化作用,使其组成和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新矿物。
6、成土母质:岩石矿物的风化产物,就是成土母质。
7、风化作用:地表的岩石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形态、组成和性质变化的过程。
包括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
8、物理风化:指岩石崩解破碎成大小不同颗粒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过程。
9、化学风化:岩石中的矿物在化学作用(水、二氧化碳、氧气等)的影响下,发生化学成分和性质的变化、以及产生新矿物的过程。
10、水解作用:矿物中的盐基离子被水所解离的H+置换,分解形成新矿物的作用。
11、水化作用:岩石中的矿物与水化合成为新的含水矿物的过程。
12、生物风化:岩石在生物的作用下发生破碎、分解的过程称为生物风化。
13、地质大循环:指从岩石——风化产物——岩石的长期循环过程。
14、生物小循环:指由风化释放出的无机养分转变为生物有机质,再转变为无机养分的循环。
15、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而裸露出来的垂直切面,它是土壤外界条件影响内部性质变化的外在表现。
16、机械组成:土壤中土粒的大小及其比例状况就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
17、土壤质地:按照土壤机械组成人为地划分的若干土壤类别,就称为土壤质地。
18、土粒分级:是根据土粒直径的大小及其性质上的变化,人为划分的若干个等级。
19、壤粒级(粒组):土壤颗粒按粒径大小和性质不同分成若干级别20、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本科土壤学重点知识复习
![本科土壤学重点知识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5edce26d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77.png)
土壤学重点概括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中处于四大圈(气、水、生物、岩石)交界面上最富有生命活力的土壤连续体或覆盖体。
第一章土壤矿物质1.原生矿物: 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2.次生矿物:次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成。
3.硅氧四面体(简称四面体)是由1 个硅离子和4 个氧离子所构成。
4.铝氧八面体(简称八面体)是由1 个铝离子6 个氧离子(或氢氧离子)所构成。
5. 1:1型单位晶层:(代表物为高岭石)由一个硅片和一个铝片构成。
硅片顶端的活性氧与铝片底层的活性氧通过共用的方式形成单位晶层。
这样1:1型层状铝硅酸盐的单位晶层有两个不同的层面,一个是由具有六角形孔穴的氧原子层面,一个是由氢氧构成的层面。
6. 2:1型单位晶层:(代表物为蒙脱石蛭石膨胀型,云母伊利石非膨胀型)由两个硅片夹一个铝片构成。
两个硅片顶端的氧都向着铝片,铝片上下两层氧分别与硅片通过共用顶端氧的方式形成单位晶层。
这样2:1型层状硅酸盐的单位晶层的两个层面都是氧原子面。
7. 2:1:1型单位晶层:(代表物为绿泥石)在2:1单位晶层的基础上多了一个八面体片水镁片或水铝片,这样2:1:1型单位晶层由两个硅片、一个铝片和一个镁片(或铝片)构成。
8. 同晶替换: 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9.硅酸盐粘土矿物的种类及一般特性高岭组(1)1:1型的晶层结构(2)无膨胀性(3)电荷数量少(4)胶体特性较弱蒙蛭组(1)2:1型的晶层结构(2)胀缩性大(3)电荷数量大(4)胶体特性突出水化云母组(1)2:1型晶层结构(2)无膨胀性(3)电荷数量较大(4)胶体特性绿泥石组(1)2:1:1型晶层结构(2)同晶替代较普遍(3)颗粒较小10.非硅酸盐粘土矿物氧化铁:着生矿物氧化铝:产酸的主要来源水铝英石、氧化硅:土壤中最不容易风化的粘土矿物。
我所在的地区为长江中下游平原,为水云母—蛭石—高岭区。
土壤学复习重点要义
![土壤学复习重点要义](https://img.taocdn.com/s3/m/78b76fe2b9d528ea80c77966.png)
绪论一、土壤及重要性土壤是指覆盖于地球表面,具有肥力特征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A、土壤在农业中的重要性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土壤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B、土壤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C、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资源数量的有限性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质量的可变性二、土壤基本组成三、土壤肥力与土壤生产力土壤肥力:土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营养条件:养分,水分环境条件:热,气,水四大肥力因素:水、肥、气、热。
自然肥力:指土壤在自然(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时间)综合作用下所发展起来的肥力。
人工肥力:指人类在自然土壤的基础上,通过耕作,熟化过程而发展起来的肥力。
有效肥力:在当季生产中能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的肥力部分。
潜在肥力:在当季没有直接反映出来的肥力部分。
土壤生产力:即土壤能生长植物并提供产品的能力。
土壤生产力与土壤肥力的区别是:土壤生产力是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部条件(包括自然环境条件、人为因素和社会因素影响)所共同决定的。
第一章土壤矿物质土粒⏹形成土壤母质的矿物和岩石⏹矿物岩石的风化作用与土壤母质⏹土壤矿物质土粒的组成与特性一、主要的成土矿物和岩石原生矿物:来自火成岩或变质岩次生矿物:原生矿物、火山灰或各种风化产物通过化学或生物作用转变主要成土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二、岩石的风化作用与土壤母质风化作用: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物理风化(大多属于热力学风化)风化作用化学风化(溶解、水化、水解、氧化)生物风化(根系机械破碎、生物化学作用)土壤母质:裸露的岩石经风化作用而形成的疏松的、粗细不同的矿物颗粒的地表堆积体,是形成土壤的母体。
残积物(山地丘陵顶部较高部位)坡积物(重力雨水冲刷,坡脚、谷地)洪积物(洪水引发,沿山麓成带状分布)河流冲积物(成层性,成带性,成分复杂)湖积物(湖水泛滥,湖周围)我国主要成土母质海积物(海边海相积物,海岸上升、江流入海)风积物(风搬运;沙质、黄土)黄土状沉积物(第四世纪时期黄土经冰水、洪水搬运)冰渍物(冰川夹杂物质搬运沉积)土粒按成分可分为:矿质土粒、有机质土粒土粒按粒级可分为:石粒、砂粒、粉粒、粘粒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所占的百分质量分数叫矿物质土粒的机械组成。
土壤学复习重点
![土壤学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e33b4dcca2161479171128e6.png)
土壤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土壤的物质组成 :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 ( 土壤固相 ) 、土壤水分 ( 土壤液相 ) 、和土壤空气 ( 土壤气相 ) 三相四类物质组成。
2、土壤肥力 : 指土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3、土壤生产力 : 土壤生长植物并提供产品的能力, 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所决定。
4、成土因素 : 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
第二章土壤的矿物组成1、矿物 : 矿物是天然产生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在结构的化合物或单质。
土壤矿物按矿物来源, 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按矿物的结晶状态 , 可分为结晶质和非晶质。
2、岩石 : 岩石是指由一种或数种矿物组成的自然集合体。
3、风化作用 : 风化作用是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 , 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4、物理风化 : 指岩石因受物理因素作用而逐渐崩解破碎的过程。
特点: 只能引起岩石形状大小的改变 , 而不改变其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
5、化学风化 : 指岩石在化学因素作用下, 其组成矿物的化学成分发生分解和改变 , 直至形成在地表环境中稳定的新矿物。
特点: 不仅使已破碎的岩石进一步变细,更重要的是岩石发生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的改变, 产生新的物质。
6、生物风化 : 指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其分解产物对岩石矿物的风化作用。
7、构成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八面体。
8、同晶替代 : 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9、高岭组 :1:1型粘土矿物,晶层由一层硅片和一层铝片重叠而成。
两个晶层的层面间产生了键能很强的氢键 , 不易膨胀。
基层内没有或极少同晶替代现象 , 其电荷数量少。
颗粒较粗、总表面积相对较小 , 可塑性、粘结性、粘着性和吸湿性都较弱。
(完整版)土壤学复习题含答案-推荐文档
![(完整版)土壤学复习题含答案-推荐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4a01891c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8f.png)
《土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土壤2.土壤容重3.土壤退化4.土壤养分5.BS6.同晶替代7.富铝化作用8.土壤圈9.粘化作用10.土壤肥力11.CEC12.土壤质量13.土壤结构性14.可变电荷15.土壤呼吸强度16.有机质腐质化17.田间持水量18.土壤热容量19.土壤污染20.有机质矿质化(二)填空题1.土壤肥力因素有、、和。
2.人们常说的五大圈层系统分别为、、、、。
3.土壤热量的来源主要有、和三种。
4.影响土壤可塑性的因素主要有、、等。
5.目前我国土壤退化的类型主要有、、、等。
6.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分别是、、、、。
7.交换性阳离子可以分为和,其中,Al3+为,NH4+和Ca2+为。
8.土壤养分元素根据植物的需要量可以划分为和。
(三)简答题1.制备1mm和0.25mm的土壤样品时,为什么必须让所称取的土壤全部通过1mm和0.25mm孔径的筛子?2.为什么说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农业生产的基地?3.为什么土壤的水解酸一般大于交换酸?4.今有一容重为1.2g/cm3的紫色土,田间持水量为30%。
若初始含水量为10%,某日降雨30mm,若全部进入土壤(不考虑地表径流和蒸发),可使多深土层含水量达田间持水量?5.影响土壤CEC的因素有哪些?6.为什么磷肥的利用率一般比较低?7.土壤空气与作物生长有何关系?8.为什么说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9.简述土壤空气与近地面大气的主要差异。
10.简述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11.砂土和粘土肥力水平有何差异?12.我国南北土壤酸碱性有何差异,原因何在?13.农业生产中如何提高磷肥利用率?(四)问答题1.试述我国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规律及其原因,并谈谈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上的重要作用。
2.为什么农业生产中播种、施肥、灌溉都要考虑土壤质地状况?3.“以水调气,以水调肥,以水调热”是一项重要的农业生产管理措施,为什么?4.为什么说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具有重要作用。
土壤学重点知识归纳总结
![土壤学重点知识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bc69571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94.png)
土壤学重点知识归纳总结土壤是地球上由岩石经历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形成的一种自然体系,是支持植物生长和提供养分的重要介质。
了解土壤学的重点知识对于农业、环境科学以及生态学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土壤学的关键概念、土壤成分、土壤分类以及土壤生物活动等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
一、土壤学的关键概念1.土壤的定义与作用:土壤是由固体颗粒、有机质、水、空气以及微生物等组成的自然体系。
它起到了保持水分、供养植物、调节气候、滋养生物等重要作用。
2.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形成受到岩石母质、气候、生物、地形以及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作用,岩石逐渐分解并转化为土壤。
3.土壤剖面与土层:土壤剖面是指从地表到岩石层的垂直土壤截面。
土壤剖面通常包括有机质贯穿的O层、混合有机质与矿物质的A层、矿质富集的B层、与岩石母质相接触的C层以及岩石层。
二、土壤成分与性质1.土壤固体颗粒:土壤固体颗粒主要包括砂、粉砂、粉砂、黏土等不同粒径的颗粒。
这些颗粒大小不同,影响土壤的透水性、保水性以及呼吸性等性质。
2.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主要由植物和动物的遗体、残骸以及分解产物组成,具有保持水分、改进土壤结构、提供养分和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等重要作用。
3.土壤水分与空气:土壤中的水分主要存在于颗粒间隙和孔隙中,对植物生长和土壤微生物活动至关重要。
土壤中的空气则是根系呼吸和土壤微生物呼吸的重要供氧来源。
4.土壤pH值与养分:土壤的酸碱性可以通过pH值来表征,不同pH值对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都有影响。
土壤中的养分包括氮、磷、钾等主要元素,对植物生长起到关键作用。
三、土壤分类1.土壤纲和亚纲:土壤学家根据土壤剖面发育特征和遗传因素,将土壤分为不同级别的纲和亚纲,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土壤。
2.土壤属和亚属:在土壤纲和亚纲的基础上,根据土壤的一些发育特征,进一步将土壤划分为不同的属和亚属。
3.土壤单元和土壤系:土壤单元是在地理空间上划定的一块土壤单元,而土壤系是一系列相对一致的土壤单元的集合。
土壤学复习word精品
![土壤学复习word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0587d46f05087632311212d4.png)
土壤学复习绪论:一:概念1:土壤:是地球表面岩石风化体及其再搬运沉积体在地球表面环境作用下形成的疏松物质。
2:地球表层系统:是地球表层上始大气对流层上界,下到海底深处和岩石上部,由大气圈(Atmosphere )、水圈(Hydrosphere)、生物圈(Biosphere)、土壤圈(Pedosphere)和岩石圈(Lithosphere)组成的一个由非生物和生物过程叠加的物质体系。
3: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皮肤,是地球表层系统中最活跃、最富有生命力的圈层。
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产物。
是地球表面随时空变化的景观连续统一体的一部分,具有水平、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处于陆地表面特殊位置,独特的疏松多孔结构将其与其他四个圈层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它在各圈层间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循环。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地球陆地上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载体。
4 :土壤肥力:土壤供应养分的能力(西方土壤学家)“土壤矿质元素是土壤肥力的核心”(德国李比希)土壤供应植物生长所必须养料的能力(美国土壤学会)土壤在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中同时不断地供给植物以最大数量的养料和水分的能力。
(俄国威廉斯)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性质的综合反映(《中国土壤》第二版)5: 土壤质量:土壤在生态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和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Doran and Parkin,1994)在自然或管理的生态系统边界内,土壤具有动植物生产持续性、保持和提高水质、空气质量以及支承人类健康与生活的能力(美国土壤学会,1995 )。
6 :土壤剖面(profile):由若干成土过程形成的土层组成从地表面至母质的垂直面。
包括三个基本层:A层(腐殖质层)、B层(淀积层或过渡层)、C层(母质层)7:单个土体(pedon):能代表土壤个体的体积最小的三维土壤实体,它足以包含各土层和它们性质的微小变化,其面积一般为1~10m2,,是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形式。
土壤学重点
![土壤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db6f07be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c8.png)
土壤学重点第一篇:土壤学重点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土壤圈,土壤,森林土壤,林业土壤,土壤肥力,2.土壤作为最珍贵的一种可再生自然资源,具有那些特性?3.简述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
4.简述学习土壤学的要求和任务。
5.简述土壤在农林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的作用。
第二章地质学基础1.2.3.4.5.6.名词解释:矿物、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岩石、解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简述岩石和矿物的区别。
简述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的区别。
岩浆岩的主要构造。
岩石的种类及成因。
简述地质内力作用及主要地形。
第三章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1.2.3.4.5.名词解释:风化作用,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土壤结构,土壤质地简述土壤形成的大小循环学说。
简述土壤的五大形成因素。
简述土壤剖面及其A、B、C层土壤是怎么形成的?第四章土壤生物1.名词解释:土壤根际,根际效应2.简述土壤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和呼吸类型。
3.简述土壤根际与根际效应。
第五章土壤有机质1.名词解释:土壤有机质,土壤腐殖质,矿化作用,腐殖质作用2.简述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其主要组成。
3.简述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的过程。
4.论述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5.简述改善森林土壤有机质分解的营林措施。
第六章土壤质地、结构与孔性1.2.3.4.5.名词解释:土壤密度,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质地,土壤机械组成,土壤结构,土壤耕性土壤孔隙度的测定方法。
简述土粒分级的标准。
论述土壤质地的肥力特征及其对林木生长的意义。
试述土壤“夜潮”现象和“冻后聚墒”现象?第七章土壤水1.名词解释:吸湿系数,凋萎系数,田间持水量,全容水量。
2.简述土壤水的重要性。
3.简述土壤水的形态分类及其有效性。
4.什么是土水势?土水势包括那些分势?5.简述土壤水的运动类型。
6.简述土壤水的来源和消耗途径。
第八章土壤空气和热量1.2.3.4.名词解释:土壤呼吸、土壤通气性、土壤热容量、土壤导热率土壤空气组成有哪些特点?土壤热量主要有那些来源?影响土壤热量状况的因素包括些?土壤水、气、热的关系,如何调节土壤水、气、热?第九章土壤胶体和土壤离子交换1.2.3.4.名词解释:土壤胶体,主动吸收,阳离子交换量(阳离子代换量),盐基饱和度,同晶置换简述土壤胶体的构造。
土壤学复习重点
![土壤学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fa0e3626aaea998fcc220ed3.png)
第一章绪论一土壤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1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2土壤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3土壤管理是植物生产和动物生产的重要环节4土壤是具有再生作用的自然资源5土壤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二土壤的概念土壤是指固态地球陆地表面具有生命活动、处于生物与环境间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疏松层。
三肥力是土壤的属性土壤肥力:土壤能经常适时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支撑条件和有克服毒害物质的能力。
肥力又有自然肥力与人工肥力之分。
自然肥力是土壤在自然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肥力,它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
人工肥力是在人为因素(耕作、灌溉、施肥及其他技术措施)影响作用下形成的肥力。
肥力还可分为潜在肥力与有效肥力。
有效肥力:在当季作物生产中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潜在肥力:没有直接反映出来的肥力。
四土壤的组成第二章土壤矿物质岩石的分类地壳中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火成岩)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如花岗岩、闪长岩、玄武岩等,它们含有石英、长石、深色矿物(如黑云母、辉石、角闪石等原生矿物)。
沉积岩是由岩石风化物经搬运、沉积再胶结而形成的,如花岗岩风化形成的石英沙沉入海底经地质变化胶结成的岩石,称为沙岩。
变质岩是火成岩或沉积岩在高温、高压下发生质变而形成的,如花岗岩变质形成片麻岩、沙岩和页岩变质形成石英岩和板岩,石灰岩变质可形成大理岩。
矿物的分类矿物是指天然产出的、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内部构造和物理性质的元素或化合物。
与土壤矿物质组成密切相关的矿物叫成土矿物包括: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原生矿物是指由熔融的岩浆直接冷凝所形成的矿物长石类矿物[包括正长石和斜长石]云母类矿物[包括白云母和黑云母]角闪石与辉石类矿物[铁镁矿物,属于偏硅酸盐矿物]石英矿物氧化铁类矿物磷酸盐类矿物方解石褐铁矿石膏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经风化过程新形成的矿物,称为次生矿物,也称次生黏粒矿物次生层状铝硅酸盐,如高岭石、蒙脱石和水化云母类等含水的氧化铁、氧化铝、氧化硅等氧化物类简单的盐类,如碳酸盐、硫酸盐和氯化物等同晶代换: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代换(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土壤学重点第一章:1.土壤的重要性;①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②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环节③是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2.土壤的概念;是位于地球表面和浅水水域底部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层次,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
3.土壤肥力(四大肥力指标:水、肥、气、热)土壤具有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条件(水分、养分)和环境条件(空气、温度)的能力。
4.土壤净化力;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等过程而使土壤污染物的浓度降低或消失的过程。
第二章:1.岩石(按成因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及这三种岩石的特点);岩浆岩:地下深处的高温熔融岩,在地表或地下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和接近地表的常温、常压条件下,地壳上先期存在的原始物质,经过侵蚀、搬运、沉积和石化等作用形成的岩石特点:层理、波痕、化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2.成岩作用;①压实作用②胶结作用③重结晶作用第三章:1.岩石的风化作用(三种风化)(物理和化学风化的区别);物理风化是地表岩石因温度变化和孔隙中水的冻融以及盐类的结晶而产生的机械崩解过程。
化学风化是岩石在水和水溶液的作用下产生的破坏作用,其结果岩石破碎变小,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矿物。
包括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氧化作用、碳酸盐化作用。
生物风化:指岩石由生物活动引起的岩石破坏作用,表现为物理和化学两种形式。
物理风化使岩石由大到小,化学性质不变;化学风化使岩石成分发生改变,形成新矿物2.风化的因素(1、2、3)环境条件:气候、地形岩石性质:岩石的矿物晶格构造、矿物成分、岩石的结构与构造、节理状况主要矿物和岩石的风化特征3.土壤形成因素:(1、2、3、4、5、6具体如何影响的);成土母质:是建造土体的基本材料是土壤的骨架,是植物矿质养料元素的最初来源气候:决定着成图过程中的水热条件地形:母质物质的重新分配及水热条件的差异生物:营养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
植物使母质中的养料元素转变为有机物;动物对翻动土壤及分解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很大;微生物参与有机质的分解和腐殖质的合成时间:影响风化程度人为活动:使土壤发生质地变化4.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特征和关系;大循环特点:时间极长、涉及范围极广、营养元素有向下淋失的趋势。
小循环特点:时间短、范围小、养分向上富集、循环为开放式的呈螺旋上升的循环。
关系:对立和统一5.土粒成分与母质的关系(思考),母质对土壤的影响;6.中国地貌、全国土壤的分布问题7.土壤的作用;肥力功能:土壤具有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条件(水分、养分)和环境条件(空气、温度)的能力。
净化功能:土壤经过自身的作用使进入其中的污染物浓度降低或毒性消失的过程。
8.中国土壤的分布规律;a) 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1) 纬度地带性东部湿润海洋地带,因海洋季风影响,土壤随纬度由南而北分布南岭以南:砖红壤性红壤、砖红壤长江以南南岭以北:红壤、黄壤江淮丘陵平原:黄棕壤华北淮北:棕壤、褐土大小兴安岭:灰化土2) 经度地带西部内陆干旱地带,从东北平原到新疆西部,大陆性气候逐渐增强,土壤按经度由东而西分布:东北平原黑土,内蒙古高原东部栗钙土,河西走廊、新疆地区的灰钙土、漠钙土b) 垂直性分布规律因山体搞成不同引起生物、气候带的差异所产生的土壤带谱1) 湿热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由下而上:砖红壤或红黄壤带,黄壤,黄棕壤和棕壤带,暗棕壤带或灰土、漂灰土2) 温带半湿润地区:草甸草原黑钙土,棕壤或高山草甸土c) 地域分布规律同一地带内的土壤分布规律,受局部地形、水文条件和成土母质的影响9.土壤净化土壤经过自身的作用使进入其中的污染物浓度降低或毒性消失的过程。
10.土壤结构,土壤层次;土壤结构:是土粒的结合状态,有不同的大小和形状土壤层次:是土体的一级结构,是土壤性质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并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层次单元;11.土壤的机械组成;土粒的各粒径含量,是土粒组成的定量描述,土壤质地是按机械组成划分的12.土壤中的水(固、液、气);固:对土壤物质的迁移转化和土壤肥力有很重要的作用液:存在土壤空隙当中气:主要是空气,成分与大气成分有所不同,二者时刻进行着气体交换,包括C、N、S平衡,密度包括了土壤孔隙,因此其值大于容重13.土壤有机质(腐殖质非腐殖质);腐殖质化系数的概念;腐殖质: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非腐殖质:碳水化合物、含氮化合物、脂类物质腐殖质化系数的概念:指进入土壤的有机物总量,经过一年的腐化过程所残留的碳占原有总碳量的比率14.什么叫土壤胶体;土壤中直径小于0.002mm的微粒15.什么叫可变电荷、永久电荷;1. 可变电荷:表面基团的解离或附离子而自身带电这种胶体表面的电荷随外界PH值的变化而变化、2. 永久电荷:因同晶置换作用造成晶体内部电荷不平衡引起;16.致酸离子和盐基离子;1. 致酸离子:H+、Al3+2. 盐基离子:其他的一些金属离子,如Ca2+、Mg2+、K+、NH4+ 17.阳离子交换量;每千克干土中所含全部交换阳离子总量18.盐基饱和度;土壤交换性阳离子中,盐基离子所占的百分比盐基饱和度(%)=交换性盐基总量÷阳离子交换量×100%19.土壤的结构指标。
1. 土壤密度、容重与孔隙度a) 土壤密度:不计孔隙所占位置,单位体积土壤质量b) 土壤容重:包括孔隙在内,单位体积的土壤质量c) 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度=(土壤比重-土壤容重)÷土壤比重×100%2. 土壤结构体的大小3. 土壤结构体的稳定性第四章:1.土壤中N的形态:1. 无机态(很少,铵态氮、硝态氮、亚硝态氮)2. 有机态:水溶性有机态氮、水解性有机态氮、非水解性有机态氮2.土壤的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硝化作用:将氨、某些胺、酰胺等,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两步转化成硝酸态氮化合物第一步:亚硝化第二步: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由多种微生物对土壤中的硝态氮所产生的一系列生化还原反应3.土壤中的P的形态(受PH的影响);有机态磷化合物:核酸类、植素类、磷脂类土壤中的无机磷化合物:水溶、交换吸附态、磷酸钙类化合物、磷酸铁和磷酸铝类化合物、闭蓄态磷4.土壤的通气状况;通气孔隙土壤的气体扩散系数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第五章:1.土壤背景值的概念及其确定原则及其作用;指土壤在无污染或未污染时的元素含量,特别是有害元素的含量1. 明确研究范围2. 根据污染物类型与分布和研究区域内的地质地貌、水文,明确污染物的影响范围3. 在污染物影响范围之外,按自然条件确定样点数与样点布局,采取无污染土样1. 是土壤污染质量评价的基础2. 与其他环境背景值的相关性是环境生态平衡状况的体现3. 可作为污染途径追踪的依据4. 肥料分配的一句5. 找矿的依据(背景值高,可能有矿)6. 有助于地方病的判断2.环境容量的概念及其确定方法;在一定的环境单元内,遵守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质量和生物学质量,又不会污染环境的土壤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1. 盆栽试验与田间试验2. 化学试剂提取法3. 模拟实验第六章:1.什么叫土壤污染,特点及来源;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的物质,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净化作用的速度,破坏了自然动态平衡,使污染物质的积累过程逐步占优势,虫儿导致土壤的自然正常功能失调,土壤质量下降,并影响到作物生产发育和农产品品质的现象1. 隐蔽性,潜伏性,长期性,不可逆性,后果严重性1. 原材料的开采过程2. 产品的生产过程3. 物质储存于运输过程4. 废弃物的处理与处置2.土壤重金属来源;大气沉降;施肥;农药;污水灌溉、污泥农用、垃圾农用;工业废弃物3.怎样把土壤中的重金属降低(措施);2. 施用改良剂3. 添加粘土和有机质4. 加入沉淀剂5. 加入拮抗离子6. 调节土壤Eh和水浆管理7. 稀释法8. 植物去除4农药的防治措施;1. 施入化学添加剂2. 耕翻3. 植物净化4. 农艺措施(灌溉和改种)5. 科学合理施用农药6. 开发新型农药5.酸沉降对土壤环境的危害;1. 土壤酸化2. 土壤钙质及其他碱基离子损失3. 加速土壤铝的火花及其向水的转移4. 增加土壤氮、硫的含量5. 土壤重金属的溶出第七章:1.土壤的退化的概念及其类型;土壤退化:土壤数量减少和土壤质量下降的过程类型:土壤沙化和沙砾化土壤流失土壤盐渍化与次生盐渍化土壤潜育化与次生潜育化2.土壤荒漠化;成因: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综合地作用于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植被破坏,荒漠化现象开始出现和发展。
3.采用何种方法控制水土流失;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在缓坡开垦梯田,淤地筑坝4.潜育化的治理类型;开沟排水,消除渍害。
多种经营,综合利用。
合理施肥。
开发耐渍水稻品种。
5.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上的作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1. 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2. 改善土壤肥力特征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1. 对重金属污染的影响(络合、氧化还原、吸附)2. 对农药污染的影响(固定、迁移,使之降低毒性)3. 对全球碳平衡的影响(是全球碳平衡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碳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