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地理-自然地理重难点解析附真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 1 大气运动与气温、降水
目录 考点一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 1 考点二 气温的水平分布与等温线..........................................6 考点三 热力环流....................................................................10 考点四 大气运动与降水....................................................... 13
(2019·华中师大附中测试)“水寒效应”是指由于水汽蒸发而引起体感温度 低于实际温度的现象;“风寒效应”是指因风引起体感温度较实际气温低的现象。 据此完成 1~2 题。 1.下列关于水寒效应、风寒效应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 A.“水寒效应”是通过潜热输送将热量释放到大气中,体温并不一定降低 B.“水寒效应”与“温室效应”一样,都是关注大气温度 C.“风寒效应”通过大气运动将身体周围热空气带走,体温并不一定降低 D.“风寒效应”与“水寒效应”一样,都会使人体温下降 2.对下列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身体潮湿时散失的体热比干燥时多,是因为风寒效应在起作用 B.冲锋衣与羽绒服都能防寒,是因为克服了水寒效应 C.初到上海生活的东北人冬季会感觉更冷,是因为水寒效应 D.印尼坦博拉火山 1816 年大爆发致使当地这一年无夏天,是因为有风寒效应 解析 第 1 题,根据材料,“水寒效应”是指由于水汽蒸发而引起体感温度低于 实际温度的现象。不是通过潜热输送将热量释放到大气中,A 错。“水寒效应”
1.大气保温作用原理应用 (1)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带来全球气温升高。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③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 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2.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
(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
(3)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
3.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 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 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 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 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地区低的原因。 [尝试自解]
与“温室效应”都是关注大气温度,但结果是相反,并不一样,B 错。“风寒效 应”通过大气运动将身体周围热空气带走,体温并不一定降低,C 对。“风寒效 应”人的体温不一定降低,D 错。第 2 题,身体潮湿时散失的体热比干燥时多, 是因为水寒效应在起作用,A 错。冲锋衣与羽绒服都能防寒,是因为克服了风寒 效应,B 错。初到上海生活的东北人冬季会感觉更冷,是因为水寒效应,C 对。 印尼坦博拉火山 1816 年大爆发致使当地这一年无夏天,是因为大气中火山灰削 弱太阳辐射,D 错。 答案 1.C 2.C
考点一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
【例 1】 (2017·全国文综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 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 月至次年 2 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 化。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地寒冷期( )
A.最低气温高于-16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尝试自解] (1)________(2)________ [错因诊断] 第(1)题不能了解相关原理,即膜内温度高于大气,丰雪可以减小温 差。第(2)题混淆了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概念。 [解题步骤] 第一步,获取信息:文本信息“安全越冬、双膜覆盖”;图像信息 “寒冷期(12 月至次年 2 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 均温度日变化”。 第二步,思维路径:第(1)题,材料中提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 采用双层覆膜技术效果显著,说明①②为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 排除③④。又根据枯雪年降水少,昼夜温差较大,丰雪年降水多,昼夜温差小, 可进一步判断:①为丰雪年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②为枯雪年覆 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因此答案选 B。第(2)题,由图可知,图中的 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 月至次年 2 月)的平均气温日变化,不能确定当地最低气 温,因此 A 错;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即平均气温变化状况和昼夜温差) 大致相同,因此 B 错;膜内温度日变化丰雪年小于枯雪年,主要是由于丰、枯雪 年积雪厚度存在较大差异,因此 C 正确,D 错误。 第三步,筛选答案:(1)B (2)C
考点二 气温的水平分布与等温线
【例 2】 (2015·全国文综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 层。我国的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东北高纬 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 ℃~1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 均气温约-3.5 ℃~-2 ℃。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 危及铁路路基。图 a 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大滩 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