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云南少数民族酱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酱文化
摘要: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民族众多,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资源,云南酱的种类极其繁多。云南酱民族地方特色鲜明,具有形关、香溢、色艳、味醇、咸鲜的特点。云南各少数民族因其地理环境和风俗不同,酱产品品种也非常丰富。
关键词:酱文化;云南;少数民族
云南是一个地处祖国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省份,山清水秀,民族众多,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云南酱的种类也极其繁多,按照中国食品酿造工艺的基本分类方法,中国酱大致可分为黄酱、豆酱、豆豉、甜酱、蚕豆酱、辣椒酱、花生酱、芝麻酱、鱼子酱、果酱、蔬菜酱、虾酱、肉酱等十余种。云南现代的酱多是以豆、面、麦麸为主料制成的谷物酱。然而,云南在先秦时期,以动物性原料为主料酿造而成的各种肉酱占相当比例,云南西双版纳就盛产蚂蚁酱,大理白族地区出产螺蛳酱。民间风味酱菜品种繁多,经过上千年的锤炼和发展,制作工艺精细,用料讲究,独具特色。
1 云南酱菜的特点
云南酱菜民族地方特色鲜明,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形美,腌制成熟后的咸菜开头必须讲究刀功,有花朵形、圆莆、块、丁形、薄片、条、丝瓣形、梭形等,成形后要求美观大方;二是香溢,酱菜经过加工后,散发的特有的香气。具有咸香,酸香、酱香、五香、甜香、辣香、麻香(花椒香气)等;三是色艳,酱汁、酱色、糖色、麦酱色、红色、玛瑙色、玫瑰色等,都是在加工过程中,色泽配合的结果,酱菜给人鲜艳、鲜美诱人的感觉;四是味醇,酱菜入口时,所尝到的脆鲜味、辣鲜味、麻鲜味、甜鲜味等的滋味,各味适当,构成了酱菜的成醇、酸醇、甜醇、辣醇等醇味,鲜美可口;五是成鲜,通过加工,加入香料的作用,配入红糖等佐料,经糖、醋的综合分解产生的谷氨酸,具有咸菜的鲜味。
昆明民间的老话:“姜开胃、蒜打毒、辣椒吃了走筋骨”,“好的咸菜是味药”。姜、蒜含辛辣素和芳香成分,蒜能解毒、抗菌消水、驱肠道寄生虫。不管是红糖腌蒜还是白糖腌蒜,都都甜咸适中,又脆又嫩,南方人喜爱,北方人也欢迎。每到夏天,肠道病流行,昆明人特别喜欢吃上几瓣。
云南俗语中有“老酱渣”、“小清酱”、‘‘酱油宝”等打击人的言语,生动反映
了酱与老百姓的生活。
2 云南少数民族的酱产品
先秦时期的肉酱“醢”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还在流行。据考证,醢的制作起源至迟始于商代,《史记·殷本纪》载:“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意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这里的醢是将人剁成肉酱的一种酷刑,但也说明商代的制醢技术已十分成熟了。西周时期,中国肉酱的种类已极其繁多,《周礼·天官》载,周天子祭祀或宴宾时用酱“百二十瓮”。在这些酱中,除少数是用蔬菜做成的外,绝大多数是用动物性原料做成的肉酱。而云南的蚂蚁酱名气非常大,据《礼记.内则》记载:“虫氐醢以供天子馈食”。《尔雅》称“蚍蜉大坻垲,其子坻。”坻即蚁卵。坻醢即专为周朝帝王采集的蚂蚁卵制作的酱。唐代刘恂《岭表录异》卷下说:“交广溪峒间酋长,多取蚁卵,淘泽令净,卤以为酱,或云味酷似肉酱,非尊贵不可得也。”[1]至今云南,仍有用蚂蚁制成美味佳肴款待客人的习俗。《本草纲目》中对蚁作了这样的记述:“玄驹,亦作距朐、蚍蜉。蚁有君臣之义,故字从义。亦作螳。大者为蚍蜉,亦日蚂蚁⋯⋯其卵名虫氐,山人掘之,有至斗石者。古人食之,故内则、周官馈食之豆有纸醢也。今惟南夷食之。
云南西双版纳和德宏一带是典型的糯米文化与古朴的发酵食品带。日本学者认为是“照叶树林文化”的代表性地区之一,盛产芋头、家山药等芋类以及刀耕火种的粟、高粱、早稻等大量杂谷类。从饮食文化的角度看,糯米文化在该地区最有特色,各种糯制食品十分普及。更大的一个特色是发酵食品,西双版纳一带至今仍然用盐和各种曲子加工大豆,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腌大豆、酸芭蕉片、臭干鱼、酸肉、酸鱼等;各种发酵茶和饮料如“竹筒茶”和“酸茶”。用昆虫为原料制作的风味菜肴和小吃,也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蚂蚁卵酱虽然已失传,但吃蚂蚁的风俗还保留,尤其在每年二三月吃蚂蚁蛋。他们将采集的大黑蚁或黄掠蚁用开水烫死,洗净加盐和姜末等佐料腌两日,烘烤后作下酒食品。也有将烫死的蚂蚁加少许酒再加凉开水浸泡后当醋用,或将蚁卵、蚁蛹、幼虫晒干研末,蒸饭时放入,使饭增香,味道鲜美。云南傣族人用蚂蚁、醋、新鲜蔬菜制成醋拌凉菜,风味独特。。傣族餐桌上的酱料特别多,而且是一菜一酱。傣族把酱叫喃咪(傣音),西双版纳雨季长,
采摘蔬菜困难,傣族创制喃咪可经久保存,老幼皆食,其味酸辣香甜各竟其味。喃咪是总称,按其原料不同,又分为螃蟹喃咪、竹笋喃咪、番茄喃咪等,制法大同小异。以竹笋喃咪为例,用鲜笋春泥兑水拌成浆入罐中发酵,至出酸味熬煮成饼,晒干保存,食时配调料捣烂成糊,具有糯白淡黄、酸香之特点,兼有清热解毒功效。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喃咪布”。
云南大理、丽江和迪庆地区是痕迹突出的半牧食俗存在带,牧作生活在饮食方面的痕迹犹存。名食中有乳饼、乳扇,这是牛、羊乳发酵后的加工保存的别致方法。此外还有弥渡卷蹄、鹤庆圆腿、鹤庆猪肝酢、骨头参、白族吹肝、彝族琵琶猪、纳西族米灌肠、摩梭人的灌猪蹄、宁蒗一带的腌酸鱼、腌螺蛳等。
清代檀萃在其名著《滇海虞衡志》中说:“滇嗜螺蛳已数百年矣⋯.以姜米、秋油调,争食之立尽,早晚皆然。”另据《本草纲目》记载:“螺蛳处处湖溪有之,江、夏尤多。⋯.春月,人采置锅中蒸之,其肉自出,酒烹糟煮食之。”洱海腌螺蛳是螺蛳酱的现代版,由于螺蛳的减少,食品种类的增加,螺蛳酱失传,酱螺蛳、腌螺蛳兴起。腌螺蛳的食法是:取鲜活螺蛳,去壳,洗净后,用沸水浸泡片刻,捞出滤水冷却后,拌以酸辣调料后即可食用。此时的脆螺蛳有酸、辣、香等味,别具风味,是一道白族喜欢吃的凉菜。
腌酸鱼是摩梭人、纳西人待客及送友的一种传统佳肴。腌酸鱼虽十里不同风味,但都共同遵循一个古方:用泸沽湖里特产的半斤左右的活裂腹鱼腌制。人们在湖里捕鱼时,凡捞到半斤重的裂腹鱼,便小心地放进一个装有水的木盆里养着。鲜鱼一进家,主妇就立即制作,剖开鱼腹,取出肚杂,用清水洗尽血迹,将全身肌肉和尾巴还在不停扭动的鱼放进一个土坛里,放一层鱼,撒上一层由糌粑、食盐、花椒、烤酒等调和而成的佐料,如此,直待坛满,封好坛口,放在阴凉处。十余天后,便可开坛食用,生吃、熟吃,无不酸鲜可口,大振食欲,一年四季,无不相宜。
米灌肠是丽江特有的一种风味食品。它是由猪血、米饭及各种香料,按照一定的配比拌在一块儿,然后灌入加工过的猪肠子而制成的米饭肠。加工制作米灌肠是纳西族的传统习惯,杀年猪时,几乎每户纳西人家都要做一些米灌肠。米灌肠色泽古朴油亮,香味浓郁,营养价值高,是补血,补气之佳品。吃法别于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