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利差和国债收益率相关性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者按
信用利差是用以向投资者补偿基础资产违约风险的、高于无风险利率那部分的溢价。
从内在属性上讲信用利差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债券的违约风险和流动性。其中,债券的违约风险主要取决于企业的信用风险,而企业信用风险又与外部宏观经济、货币环境密切相关,同时,宏观经济和货币环境预期亦会影响市场的风险情绪,作用于整个债市的景气程度和市场对于信用债的需
求,从而影响信用利差。而国债收益率综合隐含了市场对于宏观经济状况、货币环境等变量的预期。两者由于都受到宏观经济和货币环境等第三方变量的影响,或许会呈现出某种相关性。
目前对于信用利差和国债收益率之间的关系主要存在两种理论解释:一种解释是,国债收益率下行通常预示着经济增速的滑落,而经济下行通常伴随着企业盈利状况恶化,信用风险上升,
摘要:本文通过选取中美两国的样本数据,来研究信用利差和国债收益率的相关性,结论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二者表现为相对稳定的反向运行关系,并对未来信用利差的走势及其与国债收益率的相关性做出预测。关键词:信用利差 国债收益率 相关性
信用利差和国债收益率相关性研究
——以中美两国为例
黄文涛
违约概率加大,从而信用利差上行,因此两者将呈反向变动趋势;另一种解释则认为,国债收益率是无风险利率,可以看作贴现率,国债收益率下行表明贴现率下行,从而使得企业折现价值提升,企业信用风险降低,违约概率降低,信用利差下行,因此两者同向变动。国外的实证研究普遍得出的结论是:信用利差和国债收益率呈反向变化。
下面我们将分别选取美国1996-2006年、中国2003-2012年的相关数据作为样本数据,来研究上述结论是否同样存在,以及在不同的经济阶段两者的相关性是否会有所变化。
美国信用利差与国债收益率之间关系的研究在美林投资钟理论中,根据两个维度——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经济周期被划分为四个阶段:衰退、复苏、过热、滞胀。其中经济增长用产出缺口衡量,通货膨胀用CPI同比数据衡量。在此理论框架之下,基于美国在1996-2006年期间完整地经历了经济复苏、过热、滞胀、衰退四个阶段,我们选取这一期间的数据作为样本数据进行研究。
(一)复苏期
1996年12月-1998年4月、2003年4月-2004年3月这两段时期的共同点是美国GDP产出缺口由负转正,经济增长向上,通胀趋势性走低。根据美林投资钟的理论,将其定义为复苏期。
1.1996年12月-1998年4月
对于相同期限不同评级的债券,信用利差走势保持很高的一致性;除1998年1月信用利差集体出现一次大幅拉升并随后迅速回落外,其他时间走势均保持相对平稳;短期信用利差波动较大,中长期则相对平稳;复苏期后期,所有品种信用利差波动中枢均有所提升。
货币环境通过两个因素作用于信用利差:一是通过影响企业的资金成本来影响企业的盈利状况和抗风险能力,进而影响公司自身的信用状况;二是通过整个市场的流动性影响信用债需求。该时期的货币环境相对紧张,联邦基准利率处于10年相对高位区间[5%,6.75%]。理论上基准利率会通过直接影响流动性成本,进而影响到公司的信用状况,但在这段时期信用利差变动独立于基准利率变动。货币供应量M1、M2同比分别在1997年3月和4月触底回升,10年期信用利差对此并未做出反应,仍旧维持窄幅震荡;而1年期信用利差对于货币供应量的触底反弹则出现明显的下行态势。
这期间国债收益率和信用利差呈现很强的负相关性。该时期1年期的国债收益率和AAA、BBB 信用利差的相关系数分别是-62%、-65%,而10年期的国债收益率和AAA、BBB的相关系数分别是-61%、-73%。
2.2003年4月-2004年3月
这期间经济刚走出滞胀,缓慢复苏,CPI下行,经济增长势头向上,产出缺口由负转正,信用利差符合预期,从高位开始下行,低评级信用利差下行持续时间及幅度均明显高于高评级。这段时期货币环境宽松,10年期的国债收益率和AAA级信用债利差呈微弱负相关,和BBB级信用债利差相关性仍然较强,达-42%。
(二)繁荣期
1998年5月-2000年6月与2004年4月-2006年6月期间的特点是经济增速向上,通胀向上,将其定义为繁荣期。
1.1998年5月-2000年6月
理论上经济向好,企业盈利增加,违约概率降低,风险溢价降低,信用利差应减小。但这段时期里各期限、各评级的信用利差却全线向上,对于相同评级的,期限越长,利差增幅越大。而黑天鹅事
件的发生,如1998年5月亚洲金融危机等,则刺激信用利差短期走高。
国债收益率和信用利差的反向变动规律并没有贯彻始终。1998年
5月至2000年6月,1年期的国债收益率与AAA、BBB信用利差的相关性为33%、22%,10年期的国债收益率与AAA、BBB利差的相关性则分别为36%、13%。但两者负相关性在繁荣初期仍然较强。截至1999年4月,1年期
的国债收益率与AAA、BBB利差的相关性分别是-86%、-45%,10年期的国债收益率与AAA、BBB利差相关性分别是-87%、-88%。而在繁荣期的下半阶段,两者负相关性逐步降低,最终演变为正相关。
2.2004年4月-2006年6月
这段时期和上一个繁荣期存在差异,即CPI是在震荡中逐步走高,而非趋势性走高。在该时期,货币环境显得比较紧张,基准利率从1%以下水平趋势性走高至5%,基准利率提升5倍,以遏止过热经济;且从2004年11月起,货币供应量增速同比大幅下滑,但信用利差仍然维持震荡走势,没有形成明显趋势。在这段时期,国债收益率和信用利差并没有呈现负相关性,经济过热使得市场对于企业信用风险担忧大大降低,大部分时期呈现为较弱的正相关性。
(三)衰退期
2000年7月-2002年6月:特点是经济增速、通胀均趋势性向下,将其定义为衰退期。根据美林投资钟理论,债券是这段时期的最佳投资标的,10年国债收益率出现趋势性下行。在此期间,除了2001年“911”事件冲击带来信用利差的大幅快速上行外,其他时间段信用利差波动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
联邦基金利率从2001年1月开始大幅度趋势性下滑,从2000年7月最高的7.125%一路下行至2002年6月的1.75%。M2同比持续上行,在2001年底触顶回落,但总体增速均维持在正常区间内;M1同比在2000年12月触底反弹,同比增速在2001年9月达到最高。但从整个信用利差走势看,其对货币环境的变动敏感性仍然不明显:信用利差并没有明显对货币供应量
的拐点和基准利率变动做出相应反应。
2%,
3%。
绘画:赵墨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