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领域若干热点问题简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育领域若干热点问题简析1
杨文轩
北京奥运会创造了中国竞技运动我辉煌,同时留给我们进行总结、研究和思考的广阔空间,什么是体育强国,怎样建设体育强国?什么是“举国体制”、需要不需要坚持“举国体制”?成为讨论的热点。改革开放以来,尤其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创造了世界奇迹,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同时产生了人与自然矛盾的危机、人与人之间激烈竞争的危机和人自身的精神危机,称之为生态危机、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
党中央在汲取世界发展模式基础上,提出科学发展观,顺应人类发展规律,响亮提出以人为本理念,解决了怎么发展、为什么发展、发展为谁的问题。人文精神、人文关怀成为热点。尤其是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健康若干问题的决定”;——我们称之为7号文件发布以后,“阳光体育运动”工程启动,也成为校园热点问题。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和谐社会的核心是社会公平。社会公平包括生存公平、教育公平、发展公平。教育是发展公平的基础,所以说“教育是一个人的希望,一个家庭的希望,一个民族的希望。”以色列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全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度空前提高,教育改革呼声日隆。温总理今年两次谈到教育要去行政化趋势也引起热议。
2001年起,教育部推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取替体育教学大纲。解放前我们就实施课程标准,吸取欧美做法,新中国成立后,全面学习苏联,实施在座的大家熟悉的教学大纲。2001年起试行新课程标准,到底要采用革命式、颠覆式推倒重来还是采取渐进式、改良式逐点推进,又成为体育界尤其学校体育界讨论的焦点。
大学大规模扩招后,呈现跨越式发展,中国在很短时间内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为了适应大规模扩招,一大批学校升格,社会力量办学踊跃,高等教育观念还是培养专门人才而不是公民教育,人们纷纷质疑质量问题。同时,学校升格,本科规模扩大,相应的硕士点、博士点也扩大。在综合性大学体育部中,也较大规模拓展研究生教育,从授权点数而言,已超过体育院系的数量。而体育院系研究生也大规模扩招。人们也对质量问题担忧。我们在不太发达的高等教育情况下承担了全世界最大的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实在是不堪重负。教育部明确“十二五”期间重点是内涵发展而不是外延发展,推出了质量工程。质量工程有很多内容,其中最近推行的是专业规范工作、专业目录修订工作,这自然也成为体育界的关注焦点。当然,体育领域中的讨论的热点、关注的焦点、推行的重点还很多,但在这一阶段,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概括,即体育体制、青少年体质、新课程标准和体育专业规范与目录修订。
1 在全国外语院校体育部主任会议上的演讲,2010年7月9日于广州外语外贸大学。
一、关于体育体制
邓小平有句名言“制度比人更重要”。当然这是有前提的。也就是说,当人与人之间的交易费用为零时,制度并不重要,当人与人打交道费劲和困难时,制度就重要。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一是制度在交易成本高时是重要的,二是交易成本高低是衡量制度优劣的标准。制度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人数多少、二是不同利益诉求。从人数上讲,人越少事情越好办,人越多事越难办,这就是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中的基本结论。同时,人是有不同诉求的。社会现象很复杂,但总的是合则双赢,斗则俱伤。比如有一株苹果,旁边住着两个人,大家都想多吃苹果,这就得早摘。结果两人都吃青苹果甚至吃不到多少苹果。如果建立制度,等熟了一起摘,各得50%,就双赢。当然这需要有共同思想基础,就是大家都遵守,不能偷摘,这实际是“囚徒困境”的模型。从上述例子中我们认为中国体育必须有制度,其次是制度必须照顾人的诉求,不能制度“使一个人把苹果取走”,再次是制度必须是高效率的。
体育体制涉及很多方面内容。北京奥运会后,体育强国成为热点,袁伟民在《袁伟民与体坛风云》一书中,在多种场合认为中国还不是体育强国,可以是金牌大国,刘鹏也多次表示相同观点。并且从运动竞技、大众体育、体育产业等方面论述还不算体育强国。可惜没有人从学术观点谈清楚,没有人从学科建设上切入,没有人从制度上着眼,形成了官方强调举国体制的优越,学界上有较多质疑和改革的呼声的情形。对什么是举国体制有不同的声音:从观念层面认为应从悲情体育向快乐体育转变,从制度安排上应从金牌竞技向重大众体育转变,从学理层面应从重实际成效向重理论建设转变。要努力改变金牌大国与青少年体质某些指标持续二十年下滑的尴尬局面,要努力解决发达的竞技运动与脆弱的大众体育,先进的竞技设施与落后的群体条件之间的差异;要努力改变较好的城市体育与较差的农村工矿体育的反差。有人说,农村工矿体育甚至比文革前还少有管理。体育的地位,不论国际或国内,起决定作用的是它能否为人类知识的储藏提供与众不同的,值得长期保存的东西。也有从足球丑闻、制度效率、金牌含金量等方面进行讨论,大体认为竞技运动体制要改革,学校体育须加强,体育休闲将发展的基本判断。
二、关于青少年体质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文,对青少年体质问题表示极大关注,要用五年左右时间,解决青少年体质某些指标连续20年下滑问题,表明了中央的判断,显示了中央的决心。这起码表明三层意思:一是承认青少年体质某些指标连续20年下滑,而且是在金牌大丰收的相对应时期,是在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时期,是在提出科学发展观时期。这是实事求是,同时也是从容自信的表现。中国近现代是一个饱受灾难的时期,当时仁人志士寻求强国强种的良方,也把强种放在突出的地位。二是决心把青少年体质增强放在突出地位。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
化,它包括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包括物化到人的身上。青少年体质下降问题,有很多种分析,比如应试教育、独生子女、城市化等,显然不是关键,关键在何处?有人说社会发展的文明是以牺牲人的本质、本能为代价的,如“野蛮的文明”,是不是?这些需要我们来解答。三是出台一系列措施,最突出的是“阳光体育运动”,成为高校一大亮点,教育部以此为突破口,推进高校体育工作,已召开多次交流现场会,推广并集册出版,这项工作仍将抓下去。当然,现在仍缺乏统一组织架构来落实文件精神,尚未形成合力。不论在指导思想、具体措施、各项改革,均不同程度出现问题。有些学者担忧一阵风后,面貌依旧。
在青少年体质乃至全民族体质上,人们的关注,出现了无数的“热”,不论是“红茶菌”“鸡血针”到“甩手运动”“把食出来的疾病吃回去”等等,无一出自体育界之手,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思考,号称几十万上百万搞健康学的人,竟然没有出来把健康问题说清楚?!在诸多问题上,很可能我们在学科架构上,在学理层面上尚未完成体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或者说这些构建未能真正为实践提出理论支撑和引导。与体育中竞技运动学、学校体育学、休闲体育学三种相对稳定形态的体育形式想适应的理论构建,尤其有自己理论方法与范式的创建,仍需广大体育工作者不懈努力。
三、关于新课程标准
新中国建立以来,已经进行了8次课程改革,真正有革命意义的有两次。第一次是1949-1952年,把沿用多年的欧美模式全盘否定,全面推行苏联模式。原来使用的“课程标准”改为“教学大纲”。第二次是1999年启动,2001年9月开始试验的“体育与健康标准”,简称“新课标”。把沿用半个世纪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从名称上回到解放前的叫法。这种革命性、颠覆式的变化,对原有思维定势、路径依赖、制度安排、方式方法都产生强烈冲击。与以前7次改革不同的是,现在政治生态比较宽松,认识水平显著提高,开放程度也比较高,产生了比较广泛而又激烈的争论。从1999年启动到现在已经十一年了,课程标准修订稿还出不来,可见难度之大。
(一)理论层面的争论
新课标试验后引起较大的争论,首先是数学,一批院士联名批评,引起高度重视,这种争论无疑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引起教育部乃至中央重视。在争论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王本陆教授在中国教育报(2006年6月26日)上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提出“理论基础之争”“基本目标之争”和“基本策略之争”三个方面的争论。
1.理论基础之争:(1)什么是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总的指导思想?是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这是基本理论立场之争。(2)潮流第一还是国情第一?这是理论标准取舍之争。是以洋为主还是以我为主,这是理论基础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