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树学总结资料

测树学总结资料
测树学总结资料

测树学总结

一、名词解释

★测树学:测树学是以森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和测算树木、材分、材产品的材积(蓄积)、生长量、重量以及收获预估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学科。

☆误差:分为过失误差、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会区分,可能会出选择

根径:贴着地面的树干的直径。

地径:距根径10cm处的直径。

胸径:距根径1.3m处的直径。

伐倒木(felled tree) :立木伐倒后打去枝桠所剩余的主干。

树干材积:指根径(伐根)以上树干的体积。

树高:树干的根颈处到主干梢顶的长度称为树高。枝下高分为活枝下高和死枝下高。

冠幅:

根幅:

树干直径:指垂直于树干轴的横断面上的直径(Diameter)。用D或d表示

胸高直径:位于距根颈1.3m处的直径,简称为胸径(DBH,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树高(tree height):树干的根颈处至主干梢顶的高度。

胸高断面积(basal area of breast-height) :树干 1.3m处的断面积。

树干材积:指根颈以上树干的体积(volume),记为V。

树干直径随从根颈至树梢其树干直径呈现出由大到小的变化规律,变化多样。

影响因子:1)内因:遗传特性、生物学特性、年龄和枝条着生情况;2)外因(环境条件):立地条件、气候因素、林分密度和经营措施等

任何规则的几何体,若要计算其体积必须先知其形状。

树干形状是由树干的横断面形状和纵断面形状综合构成。

树干横断面:假设过树干中心有一条纵轴线(称为干轴),与干轴垂直的切面。

树干横断面形状近似圆形,更接近椭圆形。为了计算方便通常视其为圆形,平均误差不超过±3%。树干横断面的计算公式为:

纵断面:沿树干中心假想的干轴将其纵向剖,所得纵剖面的形状。

干曲线:围绕纵剖面的那条曲线

干曲线方程-将干曲线用数学公式予以表达。

干曲线自基部向梢端的变化大致可归纳为:凹曲线、平行于x轴的直线、抛物线和相交于y轴的直线这4种曲线类型。

干曲线围绕干轴旋转可得四种几何体:凹曲线体(D)、圆柱体(C)、截顶抛物线体(B)和圆锥体(A)。

1)孔兹(Kunze、M.,1873)干曲线式:y2=px r

式中y —树干横断面半径;x—树干梢头至横断面的长度;P—系数;r—形状指数。形状指数(r)的变化一般在0~3,当r分别取0、1、2、3数值时,则可分别表达上述4种几何体。

2)分段二次多项式(Burkhart and Max,1976):式中

y =d2/D2;x=h/H;b1~b4—系数;

d—在树干h高处的带(去)皮直径;h—地面起算的高度或至某上部直径限;

D—带皮胸径(cm) ;H—全树高(m) 。

立木高度:一般用测高器测定(H<10m可用测杆)。

立木直径:一般仅限于人们站在地面向上伸手就能方便测量到的部位,普遍选择胸高直径(DBH)

立木材积:通过立木材积三要素(D、H和胸高形数)计算材积

★形数:树干材积与比较圆柱体体积之比。(该圆柱体的断面积为树干上某一固定位置的断面,高度为全树高)其表达式为:

V—树干材积;V′—比较圆柱体体积;g x—干高X处的横断面积;f x——以干高X处断面为基础的形数;

h——全树高。

形率:树干上某一位置的直径与比较直径之比。其表达式为:

qx—形率;dx——树干某一位置的直径;dz——树干某一固定位置的直径,即比较直径。由于所取比较直径的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形率。

★胸高形数:f1.3 :实际工作中,常以胸高形数(f1.3)、胸高断面积(g1.3)及全树高(h)称作材积三要素。由孔兹干曲线可以导出f1.3与树干形状r和树高h的关系式(推导):f1.3与r的关系:当H>>1.3 m时,说明f1.3是关于r的减函数。

当r=1,干形为抛物线体,则f1.3>1/2。当r=2,干形为圆锥体,则f1.3>1/3。

当r=3,干形为凹曲线体,则f1.3>1/4。

当H低矮时,即f1.3是关于r的增函数。

解得:当r=1时,h<3.304 当r=2时,h<4.586 当r=3时,h<5.877

?f1.3与h的关系:当r 一定时,f1.3是关于h 的减函数。

★胸高形率:

望点:树干上部直径恰好等于1/2胸径处的部位。

望高(h R):自地面到望点的高度。

★林分:内部结构特征基本相同,与周围环境有显著区别的小块森林。

林分调查因子:客观反映林分数量和质量的一些特征标志

★林层:林分中乔木树种的树冠所形成的树冠层次称作林相或林层

★树种组成-各林层、各树种蓄积量所占的比重。课本45-46页

?纯林(pure stand)-由一个树种组成的的林分(组成系数>7);

?混交林(mixed stand)-由两个或更多个树种组成的林分。

?在混交林中,常以树种组成系数表达各树种在林分中所占的数量比例。

?树种组成系数-某树种的蓄积量(或断面积)占林分总蓄积量(或总断面积)的比重

?树种组成系数通常用十分法表示,即各树种组成系数之和等于“10”。

?由树种名称及相应的组成系数写成组成式,就可以将林分的树种组成明确表达出来。

?一般采用四舍五入法。

?优势树种-在混交林中,蓄积量比重最大的树种

?主要树种(或目的树种)-在一个地区既定的立地条件下,最适合经营目的的树种。

?主要树种有时与优势树种一致,有时不一致。当林分中主要树种与优势树种不一致时,若两者蓄积相等,则应在组成式中把主要树种写在前面。

?树木自种子萌发后生长的年数为树木的年龄(age of tree)

?林分年龄-林分内林木的平均年龄。可用年、龄级或龄组来表示

同龄林-林木年龄相差不超过一个龄级的林分。

异龄林-林木年龄相差在一个龄级以上的林分,如天然林

注意林分年龄的确定方法1.年轮法 2.生长锥3.查树枝轮 4.调查人工林查阅造林术档案或访问的方法 5.目测法条件平均高:在树高曲线上,与林分平均直径相对应的树高,称为林分的条件平均高,简称平均高,以HD表示。树高曲线:反映树高随胸径变化的曲线称为树高曲线。

径阶平均高:从树高曲线上根据各径阶中值查得的相应的树高值,称为径阶平均高。

优势木平均高-林分中所有优势木或亚优势木高度的算术平均数,用HT表示。

确定方法:在林分中每100m2或200m2选1株最高或胸径最大的树木测定其树高取平均值。

标准地调查法:根据标准地调查结果按面积比例推算全林分结果的调查方法称作标准地调查法。临时标准地-用于林分调查或编制营林数表,只进行一次调查,取得调查资料后不需要保留。固定标准地-适用于较长时间内进行科学研究试验,有系统地长期重复多次观测,获得定期连续性的资料

★选择标准地的基本要求

(1)标准地必须对所预定的要求有充分的代表性;

(2)标准地必须设置在同一林分内,不能跨越林分:

(3)标准地不能跨越小河、道路或伐开的调查线,且应离开林缘(至少应距林缘为1倍平均高的距离);

(4)标准地设在混交林中时,其树种、林木密度分布应均匀。

标准地的形状

一般为正方形、矩形或园形。标准地的面积

每木检尺(tally)即测定标准地内每一株树木的胸径。

每木检尺的步骤:

1)用轮尺或围尺测定每一株树的胸径,按实测直径或按径阶记录;2)径阶大小的确定

3)起测径阶4)划分材质等级5)注意事项6)计算林分平均直径。

林分直径分布:林分内林木株数按径阶的分配状态,也称作林分直径结构。

林分结构:指树木再林分中的分布状态

林分直径结构:在林分内各种大小直径林木按径阶的分配状态,称作林分直径结构,亦称林分直径分布。

相对直径(R i):林分中各株林木胸径(d i)与林分平均胸径(D g)的比值。

★森林分子:在同一立地条件下生长发育起来的同一树种同一年龄世代和同一起源的林木。

林分树高结构:在林分中,不同树高的林木按树高组的分配状态,称作林分树高结构,亦称林分树高分布。

★树高曲线:若以纵坐标表示树高、横坐标表示径阶,将各径阶的平均高依直径点绘在坐标

图上,并依据散点的分布趋势可绘一条匀滑的曲线,它能明显地反映出树高随直径的变化

规律,这条曲线称为树高曲线。

形高(fh):在材积三要素中,形数与树高之乘积称作形高

立地质量:立地质量又称地位质量,指在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者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它是对影响森林生产能力的所有生境因子(包括气候、土壤、和生物)的综合评价的一种量化指标。

★立地和立地质量

立地——“林地环境和由该环境所决定的林地上的植被类型及质量”(美国林学会,1971)。立地是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生存的空间及与相关的自然因子的综合。它有两个含义,(1)立地这个词具有地理位置的含义(2)它是指存在于一个特定位置的环境条件(生物、土壤、气候)的综合。立地在一定的时间内是不变的,而且,与生长于其上的树种无关。

立地质量则指在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者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

一个既定的立地,对于不同的树种来说,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立地质量评价的结果。

立地的调查应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立地的分类,一个是立地质量的评价。一般来说,具体的森林经营工作总是针对一定的树种和一定的地理区域而言,因此,在林分调查中关于这部分内容是以立地质量评价为主。

★立地质量的评定方法:

直接评定法

(1) 根据林分蓄积量或收获量评定立地质量

利用固定标准地或根据林分蓄积量的历史记录评定立地质量

利用正常收获表的蓄积量估计值评定立地质量

(2)利用林分高评定立地质量生长在立地质量好的林地上的树木材积生长快,树高生长也快。

?林地生产力的高低与林分高之间有着紧密关系,在相同年龄时,林分越高,林地的立地条件越好,林地的生产力越高。

?树高也比较容易测定,与平均胸径及蓄积量相比,受林分密度影响较小。

?利用林分高已成为林业上最常采用的评定立地质量的方法。主要为地位级法和地位指数法。

间接评定法

⑴根据不同树种间树木生长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评定的方法。

⑵多元地位指数法(也称为综合法)。

⑶指示植被法。

★林分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林分密度是评定林分中林木间拥挤程度的指标。

林分密度指数(Stand Density Index,简称SDI)是利用现实林分的株数(N/ hm2)与林分平均胸径(Dg)?之间预先确定的最大密度线关系计算而得。

每公顷断面积:林地上每公顷的林木胸高断面积之和。

★立木度:现实林分与生长最佳、经营最好的正常林分进行比较所得到的相对测度。

★地位级:地位级(site class) -依据既定树种的林分条件平均高(HD)及林分年龄(A)由该树种的地位级表中查定的表示林地质量或林分生产力相对高低的等级。

★地位指数:某树种林分在标准年龄(reference age)(亦称基准年龄)时优势木平均高作为评定立地质量的指标。

?它是反映林分中林木间拥挤程度的指标

我国现行常用的林分密度指标主要有:

★1)株数密度-单位面积上的林木株数,其单位为株/hm2。

★2)郁闭度-林分中林冠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称为郁闭度以Pc表示。郁闭度一般以小数表示,记载到小数点后两位。

★3)疏密度-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或蓄积)与相同立地条件下标准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或蓄积)之比。称为疏密度以P表示。

郁闭度与疏密度的关系:幼龄林:郁闭度大于疏密度;中龄林:郁闭度与疏密度两者相近;

成熟林:郁闭度小于疏密度

标准地:在林分内,按照平均状态的要求所确定的能够充分代表林分总体特征平均水平的地块,称作典型样地,简称标准地。

★树冠竞争因子(CCF)-林分中所有树木可能拥有的潜在最大树冠面积之和与林地面积的比值。每株树木的潜在最大树冠面积是根据自由树的冠幅和胸径的线性关系推算出来的。

样地(plot)-在林分内,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所设置的实测调查地块。

根据全部样地实测调查的结果,推算林分总体,这种调查方法称作抽样调查法。

标准地-在林分内,按照典型选取的原则确定的能够充分代表林分平均水平的调查地块。

★林分蓄积量:林分中全部林木的材积称作林分蓄积量。简称蓄积(M)。

☆标准木:指定林木平均材积的树木。(实际工作中依据林分平均直径D g、平均高H D、且要求干形中等三个条件选取标准木)

☆样木:抽样的树木。

☆解析木:选取是根据分析生长过程的目的和要求而定的。

原条:伐倒木剥去树皮且截取直径(去皮)不足6cm的梢头部分称原条。

原木:原条按照用材需要,截成各种不同规格尺码的木段称作原木。

锯材:原木经过割据、加工成适用于不同用途的锯材。

这些木材品种称为材种。

材种结构规律:林分中各材种出材率随胸径的变化规律,称为材种结构规律。

★早材:树木的形成层在生长季节向内分侧分化的次生木质部细胞,具有生长迅速、细胞大而壁薄、颜色浅等特点,称为早材

★晚材:在秋冬季,大多数树木的形成层增生现象逐渐缓慢或趋于停止,使在生长层外侧部分的细胞小、壁厚而分布密集木质颜色比内侧显著加深,这就形成晚材。

年轮;年轮是树干横断面上由早材和晚材形成的同心“环带”。

生长轮:由一个生长期形成的围绕髓心的同心圆叫生长轮。

年轮的变异:生长轮不完整的现象。

★伪年轮:树木在生长季节内由于病虫害气候突变等影响致使生长暂时中断,经过一段时期后,生长又重新开始。因此在同一生长周期内形成两个或更多的生长轮,其中不完整的生长轮称为伪年轮。特点:1.通常比正常的年轮窄。

2.生长轮不完整,有重合

3.轮廓不是很清楚。

断轮:从树皮到髓心四个方向年轮数不一致的情况。

★生长量:一定间隔期内树木各种调查因子所发生的变化称为生长,变化的量称为生长量。

生长量的分类及其符号总生长量定期生长量Zn 总平均生长量θ定期平均生长量θn连年生长量Z 连年生长量与平均生长量之间的关系曲线图形见课本191页

树木生长方程:树木的生长方程是指描述某树种各调查因子总生长量随年龄t生长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树木生长曲线呈S形

★树干解析:根据每段断面上年轮的宽度可以确定树木各年龄或龄阶的直径生长量,根据断面高度及相邻两个断面上的年轮数之差可以确定各年龄的树高生长量从而可以进一步算出各龄阶的材积和形数等,这种分析树木生长过程的方法称为树干解析。

林分生长量:林分生长通常是指林分的蓄积随着年龄的增加所发生的变化,而组成林分的全部树木的材积生长量和枯损量的代数和称为林分蓄积生长量。课本204页(1)毛生长量Zgr (2)纯生长量Zne(3)净增量△(4)枯损量Mo(5)采伐量C(6)进阶生长量I

林分生长量之间的关系:净增量=期末材积Vb减去期初材积Va ;纯生长量=净增量+采伐量;毛生长量=纯生长量+

枯损量本总结后有考研例题

★材积差法:利用一次测得的各径阶的直径生长量和株数分布序列,推算临分蓄积生长量,这种方法称为材积差法★林分表法:本法是通过前n年的胸径生长量和现实林分的直径分布,预估未来的直径分布,然后用一元材积表求出现实林分蓄积和未来林分蓄积,两个蓄积之差就是后n年间的蓄积生长量

★一元材积指数法:本法是将测定的胸径生长率,通过一元幂指数材积式转换为材积生长率式,再由标准地每木检尺资料求得材积生长量的方法,称为一元材积指数法。

三种一次调查法必出计算题,要重点掌握,具体步骤见课本205-213页。

★角规:是以一定视角构成的林分测定工具。

★林分生长量:林分生长量是指林分在一定期间内变化的量

★林分收获量:指林分在某一时刻采伐时,由林分可以得到的(木材)总量。

★森林生物量: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森林植物群落在其生命过程中所产生干物质的累积量。

森林生产力

初级生产力

生物量组成

叶面积的测定方法

如何测定冠幅面积

林分生物量的测定

鲜重:树体在自然状态下含水时的重量。是砍伐后立即称量的重量。

干重:是指干燥后去掉结晶水的重量。分为气干重和绝干重。

绝干重:

竞争指标(单木)

林分生长模型

树木生长率

实验形数

削度方程

☆有效数字

☆径阶的整化(上限排外、下限排外)

二、填空题(仅供参考,答案自己写)

★1. 测定树干材积的三要素胸高形数、胸高断面积、树高

2. 地位指数是根据(林分年龄A )和(既定树种优势高H T)而确定的。

3. 材种出材率曲线各材积的()与()的相关曲线。152-153页

4. 冠长率是()与()之比的百分数。(未讲,考研题出过)

5. 伐倒木材积测定时,区分段个数越多,()越小。

6. 角规测树时,Fg越小,仪器误差()

7. 在角规控制检尺条件下可测定林分断面积,株数,()和()241页

8. 单分子式(y=A(1-e-rt))和Richard方程(y=A(1-e-rt)c)Korf方程(y=Ae-bt-c))

9. 收获表的种类有正常收获表,(经验收获表)和()

10. Davis(1987)将生长和收获模型分为(),()和()

11.树干是由凹曲线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等四种几何体所组成。

12.树高曲线是指()和树高的相关曲线。

13.树木生长量的种类有总生长量、连年生长量、定期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

14.材积曲线是由()和树干材积的相关关系而绘制的。

15.典型的异龄林直径分布为()曲线,可用负指数函数来描述。

17.树木一年间的生长量即为()生长量

18.人工林最小相对直径为0.4-0.5,最大相对直径()。人工林的直径分布为常用()和()分布函数

来描述

19.材种材积比是各材种材积与()比值

20.某解析木7.9米,用一米区分段区分,则梢头长度是()米

21.根据林分起源,林分可分为(天然林)与(人工林)还可以分为)实生林)-由种子繁殖形成的林分和(萌生林)-由根萌发成根蘖形成。与萌生林相比,实生林在幼小时生长较慢,以后生长加快,寿命较长,采伐年龄一般也比萌生林大。

天然林-由天然下种、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或萌生所形成的森林

人工林-由人工直播(条播或穴播)、植苗、分殖或扦插条等造林方式形成的森林

22.林分中将()与()的面积之比称为郁闭度

23.双因素测定林分生长量时,将林分蓄积生长量作为()和()函数

24.干重比是树木的()与()的比值

25. 树干直径测定工具:围尺、轮尺、钩尺。(注意使用方法)

26. 树高测定仪器:布鲁莱斯测高器、超声波测高器

27. 干曲线自基部向梢端的变化大致可归纳为:凹曲线、平行于x轴的直线、抛物线和相交于y轴的直线这4种曲

线类型。干曲线围绕干轴旋转可得四种几何体:凹曲线体、圆柱体、截顶抛物线体和圆锥体

28. 单株立木测定特点:立木高度、立木直径、立木材积

29. 形数分为:胸高形数(f1.3)、正形数、实验形数

30.形数与形率的关系:

31.近似求积法:形数法:V=g1.3h f1.3

32. 林分调查因子有:林分起源,林层,树种组成,林分年龄,平均胸径,平均高,林分密度,立地质量,林分蓄积量,林木质量、林分出材率等级和可及度

33. 常用的林分密度指标:株数密度、每公顷断面积、疏密度P、郁闭度、林分密度指数SDI、树冠竞争因子CCF

34. 形数、形率及材积结构规律林木的形数和形率依胸径、树高的增加而减小,分别形成反J型曲线变化规律。☆35. 角规测树是由奥地利林学家毕特里希创立。同心圆简单原理及应用看课本

36. 影响林分生长量和收获量的因子:林分的年龄或异龄林的年龄分布、立地质量、林分密度、森林培育措施

37. 生长和收获模型分三类:全林分模型、径级模型、单木模型。

38. 树木是由树干(体积占60-70%)、树根(体积占15%左右)和枝叶(体积占15%左右)所构成。

39.基本测树因子:树木的直接测量因子(如树干的直径、树高等)及其派生的因子(如树干横断面积、树干材积、形数等)。

40. 林分调查和森林经营中最常用的林分调查因子主要有以下10种:林分起源、林相(林层)、树种组成、林分年龄、平均直径、平均树高、林分密度、立地质量、蓄积量、材种出材量

三、简述题

1.学习测树学的目的★

2. 测高器的使用方法

3.轮尺、钩尺的使用原理

4.说明形数、形率与树高的关系及变化规律

★5.同龄纯林直径正态分布:

尽管林分平均直径不同,但都是形成一条以以林分算术平均直径为峰点、中等大小的林木

数占多数、向其两端径阶的林木株数逐渐减少的左右近似对称的山状曲线。直径正态分布

线的形状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加而变化,即幼龄林平均直径较小,正态分布曲线的偏度为左偏

其峰度为正值;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加,林分算术平均直径逐渐增大,直径正态分布曲线

偏度由大变小,峰度也由大变小,林分直径分布逐渐接近于正态分布曲线。

典型的天然异龄林直径分布规律(考研考过)

同龄纯林直径分布拟合方法?课本82-87页

同龄纯林在的直径结构规律的重要作用?

6. 林木高随胸径的变化规律:⑴树高随直径的增加而增大。⑵在每个径阶范围内,林木株数按树高的分布也近似于正态。⑶树高具有一定的变化幅度。在同一径阶内最大与最小树高之差可达6~8m;而整个林分的树高变动幅度更大些。树高变动系数的大小与树种和年龄有关,一般随年龄的增大其树高变动系数减小。⑷从林分总体上看,株数最多的树高接近于该林分的平均高(H D)

7. 平均胸径计算方法要掌握;

★8.如何选择标准地的基本要求:

1.标准地必须对所预定的要求有充分的代表性;

2.标准地必须设置在同一林分内,不能跨越林分;

3.标准地不能跨越小河、道路或伐开的调查线,且应离开林缘(至少应距林缘为1倍林分平均高的距离)

4.标准地设在混交林中时,其树种、林木密度分布应均匀。

★9.标准表法测定林分蓄积量

标准表法:是根据立木材积三要素原理提出的一种确定林分疏密度和林分蓄积量的数表和方法。

标准表的编制方法:(1)标准的的设置:n个标准地。(2)标准地的调查:每个标准地

的每棵数的d、h。(3)计算:每个标准地的H、G。(4)绘图。(5)求提升系数q0。(6)求G标:G标=q0*G理。(7)求HF。(8)求M标。

标准表法的应用:先确定要调查的林子,根据每木检尺算出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G和林分平均高H D,根据林分平均高在标准表上查出对应于平均高的每公顷标准断面积G标和标准蓄积M标,然后求出林分的疏密度P,P=G/G标;根据M=P*M标,求出林分每公顷的蓄积。

★10.分级标准木法选取标准木的原则?

平均标准木法又称单级法测定林分蓄积量。其步骤为:

1.测设标准地,并进行标准地调查。

2.根据标准地每木调查资料,统计各径阶的株数及标准地总株数。

3.计算标准地总断面积,平均断面积及平均直径。

4.确定林分平均高。

5.以平均直径及平均高作为标准木的胸径和树高。

6.实际标准木的大小:

根据计算的标准木的直径、树高,在林分内选伐与其大小相近似的树木,一般以林分平均直径Dg(±5%)和平均树高H (±5%)为准,用区分求积法计算实际准木的材积。或者不伐倒而采用立木区分求积法计算材积。

7.标准地蓄积量(M)计算: g

G V M ∑?= (6-2) 式中:V ——实际标准木材积;g ——实际标准木断面积;

∑G ——标准地总断面积。

8.换算成每公顷蓄积量标准地面积标准地蓄积= G 标/V 标=G 林/M ★11.材积表法测定林分蓄积量

一元材积表:根据胸径一个因子与材积的回归关系编制的材积数表称为一元材积表。

又称地方材积表。

一元材积表的编制:

(1)资料收集与整理:调查情况、随机取样、工具要统一。(2)数据处理。(3)绘图:剔除异常数据。(4)求回归方程。(5)求理论材积值。(6)精度计算

一元材积表的应用:(一元材积表法)

根据外业每木检尺得各径阶株数,再查该树种的一元材积表,得各径阶的单株木材积,乘以各径阶株数,即得各径阶材积,总和后,即得标准地蓄积量(M)。

n n v n v n v n M +++= 2211 (6-1)

式中 n n n n ,

,21——为各径阶株数;n v v v ,,21——为各径阶单株材积。 二元材积表:根据材积与胸径、树高两个因子的回归关系编制的材积数表称为二元材积表。又称通用材积表。 由二元材积表导算一元材积表:先根据实测样木各径阶的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作树高曲线图,依曲线趋势选方程类

型,拟合出合适的树高曲线方程,然后代入二元材积表中,计算出各直径的平均材积列表,即为

导算的一元材积表。

12.简述削度方程的作用 课本148页

平均削度:T=(d 0-d n )/l d 0 , d n ——分别为大、小头直径,可以是带皮或去皮直径。 L ——长度。

同一直径:T越大,V越小。小头直径相同:T越大,V越大。

★13.造材原则必考:(1)科学合理、节约的使用木材。(2)先造大材,后造小材。(3)长材不短造,优材优用。

(4)逢弯下锯,缺点集中。(5)按规定留足后备长度(一般为5cm),下锯时应与树干垂直,不

要截成斜面。(6)对于粗大的枝桠可造材时也应造材,充分利用木材资源。

14. 原条检尺:

(1)原条长度检量:从锯口量至梢端短径足6cm处止,以1cm进位,不足1cm的作梢端舍去,经进舍后的长度为检尺长。

(2)原条直径检量:原条直径应离锯口2.5cm处检量,以2cm进位,不足2cm时,凡足1cm进位,不足1cm 舍去,经进舍后的直径为检尺径。

15.树木生长方程的性质:

(1)当t=0时y(t)=0此条件称为树木生长方程应满足的初始条件。

(2 ) y(t)存在一条渐进线y(t)=A,A是该树木生长极大值。

(3)树木的生长时不可逆的y(t)是关于t的连续且光滑的函数曲线。

(4) y(t)是关于t的连续且光滑的函数曲线

16. 在树木生长理论方程中所有的理论方程都是关于时间的单调递增函数;不存在拐点的是单分子式方程,其他方程均有一个拐点;曲线有两条渐近线y=A和y=y。的方程是逻辑斯蒂方程和坎派兹方程;曲线只有一条渐近线y=t 的方程是单分子式方程;曲线有两条渐近线y=A和y=0的是考尔夫方程和理查德方程逻辑斯蒂方程不适于描述树木生长但用于种群动态模拟是比较合适的。

◇17.树干解析的外业工作

(1)解析木的选取(解析木的选取应根据生长过程的目的和要求而定而非最优)。

(2)解析木的伐前工作:(1)记载解析木的生长环境;(2)确定根颈位置,标明胸高位置及树干的南北方向。

(3)伐倒解析木,先测定胸径,冠长、枝下高等,用粉笔在全树干上标出南、北方向。用平均断面积区分求积法分段,由于根颈部膨大,第一段取中央断面为宜。解析木的伐倒与测定(测树的全高及1/4、1/2、3/4处的带皮和去皮直径。)

(4)截取圆盘(在每个区分段的中点位置截取圆盘,及圆盘编号,须在根颈和胸高处分别截取圆盘)树干解析的内业工作

(1)确定树木年龄。查定各圆盘上的年轮个数(0号盘由内向外,其他盘由外向内)

(2)各龄阶直径的测定(东西向,南北向各测一个取平均值)在0号盘的两条直线上,由髓心向外按每个龄阶(3年)标出各龄阶的位置,到最后如果年轮个数不足一个龄阶的年数时,则作为一个不完整的龄阶。其余圆盘的两条直径线上自外向内标出各龄阶的位置,若有不完整龄阶,则先将不完整龄阶留在圆盘最外围,再向内逐一标出各完整龄阶。

(3)各龄阶树高的测定(树木年龄与各圆盘的年轮数之差,即为达此断面高度的年龄。以断面高为纵坐标,以达此高度所需的年龄为横坐标,标出树高生长过程曲线(连折线不修匀),从曲线上即可查出各龄阶的树高。绘制树高

生长曲线图见课本200页图7-14)

(4)绘制树干纵断面图(要成比例,见课本200页图7-15)

(5)各龄阶材积的计算(各区段材积法用平均断面区分求积法求,龄阶材积用该龄阶各区段材积总和加梢头材积)(6)计算各龄阶的形数(f=V/(π/4)*d*d*h)

(7)计算各龄阶的生长量(胸径、树高和材积各生长量,用普雷勒斯公式计算材积生长率)

(8)绘制各龄阶的生长量的生长过程曲线

◇18.标准地调查及林分调查因子的测算

(一)外业

1.选择标准地在周山森林公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即林分特征及立地条件一致的地段设置400m2的矩形标准地。2.标准地境界测量用罗盘仪测角,用皮尺或测绳量距离。

3.标准地调查一人持围尺测胸径,一人持竿测高,一人读高值,二人测冠幅并做记号,一人记录。

(1)每木调查(或每木检尺)在标准地内用围尺测定每株树木的胸径,并且测定冠幅。

(2)测树高:测高器测高精确到0.5m。幼林用测竿测高,精确到0.1m。

(3)测定郁闭度标准地的两对角线上树冠覆盖的总长度与两对角线的总长之比,作为郁闭度的估测值。

(二)内业

(1)计算林分算术平均直径

(2)计算林分平均直径:

(3)绘制林分直径结构规律图:在方格纸上,以横轴示径阶,纵轴示株数,把每木调查所得的各径阶株数点绘于图上,联接各点得析线图。

(4)每公顷株数与断面积的换算:将标准地的株数与断面积分别被标准地面积除,即换算成每公顷株数与断面积。

■以下几道为东林考研题中的简答题、论述题以及部分计算例题,作为参考!

18.简述角规测树中选择角规断面积系数的原则。

19. 绘图说明人工林直径分布的动态规律

20.绘图说明树木生长方程的特点

21.最大密度林分每公顷株数与平均胸径之间的关系(绘图)

22. Richard生长方程的生物学假说

23.绘图说明材种出材率曲线的变化规律

24.有效的林分密度测度应具备哪几方面的条件

四、论述题

1.分析一、二元材积表的优缺点,我国林业生产中是如何编制一元材积表的?

(一)编表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1.编表资料的收集应同时收集编表和检验表两套样本,用编表样本编表,用检验样本检验所编材积表的精度。

2.编表资料的整理:样木伐倒后用区分求积法测定材积,并将各样木的胸径(D)、树高(H)及材积(V)建立计算机数据库作为编制和检验材积表的基础数据。根据所收集的资料,用计算机绘制散点图,剔除异常数据。(二)一元材积表的编制方法

以胸径为横坐标,材积为纵坐标作散点图,根据散点的分布趋势,选择合适的方程类型。根据所计算的各方程的拟合统计量,选择相关系数最大的材积方程,并应考虑最接近图解法的散点分布趋势的方程式作为编表的材积式。将各径阶中值代入立木材积式,即求出对应径阶的材积,即为各径阶相应单株平均材积,将其列成表即为一元材积表。

2.试述林分模型和径阶分布模型的特点。↗这两个题不是重点,

3.试简述影响林分收获量的因子,并说明这些因子与收获量的关系↘老师上课没讲

五、证明题

1.推导说明方程:y=1.3+Ae-k/5式中:(A,k为方程参数,均大于0;y为因变量;x为自变量)的性质,绘出曲线形状,并说明其适用于描述何种曲线。

2.证明平均断面(Smalian)近似求积公式,推导说明方程:y=1.3+A(1-e-kx)中:A,k为方程参数,均大于0;y 为因变量;x为自变量)的性质,绘出曲线形状,并说明其适用于描述何种曲线。

3.试证明实验形数的基本原理,并说明其优点

4.试推导说明Schumacher生长方程(y= Ae-k/t,式中:A,k为方程参数;y为林木大小;t为年龄)性质,并说明其适用性。

★5. 证明林分平均胸径≥林分算术平均胸径(用方差来证明)

六、计算题(大约40分的计算题)

★1.已知某原木长4m,0m处直径为18.0cm,2m处直径为16.0cm,4m处直径为13.2cm;试用中央断面积及平均断面积近似求积式计算其材积。

2.落叶松天然林最大密度线为:N=4500Dg-1.550,现实林分中林分每公顷株数为:2580株/hm2

,平均胸径为:14.5cm,计算该林分的林分密度指数(SDI)(注:标准直径为20cm)

★3.某固定标准地1995年实测蓄积为150m3/hm2,2000年复测为155 m3/hm2,期间间伐量为30 m3/hm2,枯损量为8 m3,试计算该林分的毛生长量,纯生长量和净增量。

★4.在面积为10 hm2的某人工油松、侧柏混交林中,设置一块标准地,其面积为0.2 hm2,经过标准地调查后得知:油松的蓄积量为44.8 m3,侧柏的蓄积量为11.2m3.试根据上述数据写出该混交林的树种组成式并测算出该混交林分总蓄积量。

树种组成的十分法表示(四舍五入和某一树种的蓄积量小于5%大于2%时,则在组成式中用“+”号表示;某一树种的蓄积少于林分总蓄积的2%时,则在组成式中用“一”号表示)

5.一株樟子松的树高总生长方程为:H=30.5(1-e-0.053t)试计算该树30年(t=30)时的树高连年生长量。

6.用角规观测某树,Fg=1,D=16.0,角规点至该树水平距=8米,问该树的计数值

★7.解析木树干长15.1米,严格按2米区分(即第一段为2米,不是2.6米),问;区分段数(),梢底位置(),梢长(),圆盘个数( )

★8.某一树高5年,10年和15年时的总生长量分布为1.2cm,2.6cm,4.6cm,试求各龄阶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

量。

★9.用林分表法(均匀分布法)求生长量,测得6cm 株数为5株,6cm 的生长量=1.2cm ;8cm 株数为10株,8cm 生长量=1.6cm ,问:6cm 进到8cm 株数=?;8cm 进到10cm 株数=?;8cm 未来株数=?

★10.用林分表法计算林分生长量,试计算调查期末各径阶株数

11.角规测树中,Fg=1,某一株树D 1.3=20.4,测点至该树间距离为10.2米,问该树计数多少

★12.测得标准地两株平均标准木:g 1=0.05107m 2,v 1=0.52260m 3;g 2=0.05027m 2,v 2=0.44013m 3,林分总断面积G/hm 2=10.84m 2,试求该林分的蓄积量。

13.一株落叶松人工林树高总生长方程为:H=32.5e -18.64/t ,试计算该树30年(t=30)时的树高连年生长量。

14. 一株樟子松的树高总生长方程为:H=30.5(1-e -0.0083t )试计算该树20年(t=20)时的树高总平均生长量。

15. ★伐倒木树干材积测定

1、树干完顶体求积式:V=g*l//r+1

2、伐倒木的近似求积式:(1). 平均断面积近似求积式:

(2). 中央断面积近似求体式:

(3)、牛顿近似求积式: 3、伐倒木近似求积式的精度:牛顿近似求积式精度虽高,但测算工作较繁; 中央断面近似求积式精度中等,但测算工作简易,实际工作中主要采用中央断面积近

似求积式;

平均断面近似求积式虽差,但它便于测量堆积材,当大头离开干基较远时,求积误差

将会减少。

4、 伐倒木区分求积式:

(1)、中央断面区分求积式

(2)、平均断面区分求积式: g 0 —树干底断面积;g n —梢头木底断面积; g i —各区分段之间的断面积;

l 、 l ’—分别为区分段长度及梢头木长度。

(3)、区分求积式的精度:在同一树干上,某个区分求积式的精度主要取决于分段个数的多少,段数愈多,则精度愈高。区分段数一般以不少于5个为宜。(1)当H>15m 时,l =2m

(2)当7>H>15m 时,l =1m

(3)当H<7m 时,l =0.5m

? 树干的材积为V=gL ,如长度(L )和断面积(g )测定有误差时,其材积误差近似为 :

()L d d L g g V n n ???? ??+=+=24212200πL d L g V 221214π==???? ?

?++=L g L g g V n

2102231()l g l g g g V n n i i n '

+??????++=∑-=3121110

当多次测量时,直径标准误差百分数(σd%)与长度标准误差百分数(σL%)对材积标准误差百分数(σV%)的影响可用下式表示:

以上三种近似求积式计算截顶木段材积时:

?牛顿近似求积式精度虽高,但测算工作较繁;

?中央断面近似求积式精度中等,但测算工作简易,实际工作中主要采用中央断面积近似求积式;

?平均断面近似求积式虽差,但它便于测量堆积材,当大头离开干基较远时,求积误差将会减少。

?为了提高木材材积的测算精度,根据树干形状变化的特点,可将树干区分成若干等长或不等长的区分段,使各区分段干形更接近于正几何体,分别用近似求积式测算各分段材积,再把各段材积合计可得全树干材积。该法称为区分求积法(measuremental method by section)。

?在树干的区分求积中,梢端不足一个区分段的部分视为梢头,用圆锥体公式计算其材积。

16. 施奈德材积生长率公式Pv=K/nd 在测定立木材积里的应用见196页例题。

★17.今有红松伐倒木一株,株高26米,截顶高25米,大头直径为42cm,小头直径为6cm,中央直径为22cm,试采用三种伐倒木的近似求积式计算该株红松的材积。(上课出的例题)

计算题好好看看课本例题

以上为个人总结,不够全面,仅供参考!

祝你考个好成绩!

自然辩证法考题参考

说明:题目及答案仅供参考,请大家务必注意!理科硕士研究生00年题目 《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A卷〉 1.指出下列说法中的错误项。 A "自然辩证法"一词可以指恩格斯的一本著作 B "自然辩证法;一词可以指以自然科学和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C "自然辩证法一词可以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哲学 D自然辩证法"一词可以指唯物辩证法 2.对著名科学家的哲学倾向进行分析,宜采用的方法是 A·将其置于职业哲学家派别之内B·将其思想分为好和坏的两个方面 c.从中总结出己知的哲学道理 D.非A非B非C 3·将金字塔模型〈科学界分层〉与鸭梨状模型(社会分层)相比较,哪种说法不正确? A.科学界分层的金字塔模型,也可以演变成鸭梨状模型 B·社会分层中的上层人士所占比例远大于科学界分层中的上层人士所占比例 C.金字塔模型反映了科学研究的艰巨性和高度创造性 D根据金字塔模型从科学界中提前鉴别出未来的精英人士,是困难的4矛斗学革命结构理论认为,科学区别于前科学之处在于 A.有范型 B.无范型 C.描述实在 D.不描述实在 5.科学兴隆期是指 A·某国占据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地位的时间B.某国科学大发展的时棚C 1978年以来中国科学的发展阶段D文艺复兴以来世界科学事业的发展 6.洋务运动科技引进的首要内容是 A.科技翻译 B.科技教育 C.军用技术 D.民用技术 7.是否具有可检验性,可以用来区分科学与 A.宗教 B.艺术 C.文学 D.亦A亦B亦C 8.导出科学发展的指数规律的基本假定是 A.科学的发展同前一代人遗留下的知识量成比例 B·某时期科学发展速度与《天体运行论》的出版时间至该时期的距离平方成正比C.科学按几何级数发展D.A+B+C 9.罗素火鸡是对归纳原理的 A.质疑 B.支持 C.论证 D.辩护 10.科学发展的指数规律中科学知识量的指标是 A科学书籍数B科研论文数C科学期刊种类数D重大科学成果数 11 检验蕴涵是 A·理论经过实验检验所得结果包含的内容B·观察结果所包含的理论观点 c.从理论命题演绎出的可供经验检验的单称命题 D.非A非B非C 12.提出对未来科学中心属于社会主义的东方大陆"观战的依据是???? A.科学文化的特长周期涨落现象B·"红灯理论" c.科学设法与社会制度的对应 D.A+B+C 13.关于盖森事件,哪种说法不正确? A盖森在科学史大会上提交了"牛顿力学的社会经济根源"的论文 B.盖森的论文向西方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c.盖森的论文开辟了科学史"外在论"研究的先河 D.盖森的悲剧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特例 14.亨普耳悖论是指?(A+B) A.关于确证的四个信念放在一起有问题 B.渡鸦悖论 c.关子确证的四个信念放在一起没有问题 D.A+C 15.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 A.科学知识在本质是共同体的产物 B.范式是特定科学共同体的信念和准则 C.科学共同体是科学评价和理论选择的客观准则的象征 D.科学家个体是推动科学发展的主体 16.库恩的范式包括 A.基本的科学理论 B.形而上学假定 C.解难题的示范方法 D. A+B+C 17.关于科学家角色的意义,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 A.科学家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群体 B.科学家角色的出现是有持续性的科学活动的标志 C,鲁班是中国科学家角色的雏形D.科学家角色的职业化使角色更成熟、稳定 18.科学家角色的职业化最早出现在 A.美国 B.德国 C.法国 D.英国 19.一个检验蕴涵被确证,意味着自之导出的全称命题 A.被否证 B.被确证 C.被证明 D.非A非B 20.《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的作者是 A.默顿 B.本·戴维 C.科尔 D.贝尔纳 21."大科学时代"的涵义是 A.职业科学家人数日益增多 B.科学日益社会化,社会日益科学化 C.科学的研究规模日益扩大 D.科学的研究对象日益复杂 22.默顿提出的科学家的四条社会规范中不包括(还有一个是无私利主义) A.普遍主义 B.公有主义 C.自由主义 D.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23.批判理性主义的科学增长模式是 A.猜想·反驳模式 B.实证式模式 C.归纳式模式 D.非A非B非C 24.关于科学界中的内部分层,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 A?? A.分层意味着科学家阶层在整个全社会中的职业声望存在悬殊 B.分层说明科学界内部存在不平等现象 C.分层与科学界的马太效应有内存关系 D.无论用什么指标衡量,分层模型都是呈金字塔型 25.基础研究的先导性特点说明,基础研究经济效益的获得是 A.不可能的 B.必然的 C.直接的 D.间接的 26.可检验度取决于命题的 A.普遍性B精确性 C.冒被证伪风险性 D.亦A亦B亦C 27.科学界内部的互动之根本目的在于: A.获取学术信息 B.得到奖金 C.获得承认 D.促进科学事业发展 28.如何从根本上防范和控制科学界内部的越轨行为? A.加强社会舆论监督 B.提高科学家的个人道德水准 C.将科学与法律密切配合 D.建立、规范科学界内部的自我控制之机制 29.批判理性主义认为,科学的最主要特征在于,它是 A.分门别类的学问 B.可证实性 C.可证伪性 D.亦A亦B 30.以下哪种说法正确??? A.科学共同体运行的特有机制是:发现→评价→奖励 B.科学共同体中不包括非组织化、非正式化的科学群体 C.无形学院与科学学派是无法交叉的' D.不同层次的科学共同体的规范是不相包融的 31.哥本哈根学派的领袖是 A.爱因斯坦 B.尼尔斯。玻尔 C.泡利 D.海森伯 32.关于优先权之争,哪种说法不正确? A.科学家争夺优先权是科学体制的动力机制 B.优先权之争是人类天性在科学界中的反映 c.优先权之争是科学体制本身高度强调创造性带来的产物 D.学术承认和荣誉是科学家从体制方面获得的最主要的报酬

测树学(考试复习重点)

测树学: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林木、林分等木材产品的材积、蓄积、生长量及非林地自然资源的测算、分析和收获预估的理论与技术。 径阶:在森林调查时,用于大量树木直径的测定,为了便于读数和统计,一般是按1、2、4cm分组,所分的直径组称为径阶。 干曲线:以干轴为直角坐标系的x轴,以横断面的半径为y轴,以树梢为原点,按适当的比例作图即可得树干纵断面轮廓的对称曲线,这条曲线成为干曲线。区分求积:为了提高木材材积的测算精度,根据树干形状变化的特点,可将树干区分成若干等长或不等长的区分段,使各区分段干形更接近于正几何体,分别用近似求积式测算各分段材积,再把各段材积合计可得全树干材积。 形数:树干材积与树干上某一处的比较圆柱体的体积之比。 胸高形数:以胸高断面为比较圆柱体的横断面的形数为胸高形数。 形率:树干上某一位置的直径与比较直径之比。 望点:树干上部直径恰好等于1/2胸径处的部位称为望点。 望高:自地面到望点的高度叫做望高。 林分:将大面积的森林按其本身的特征和经营管理的需要,区划成若干个内部特征相同且四周相邻部分有显著区别的小块森林,这种小块森林称作林分。 林相或林层:林分中乔木树种的树冠所形成的树冠层次称作林相或林层。 优势树种:在混交林中,蓄积量比重最大的树种称为优势树种。 主要树种:在一个地区既定的立地条件下,最适合经营目的的树种称作主要树种或目的树种。 同龄林:林木的年龄相差不超过一个龄级期限的林分。 异龄林:林木年龄相差在一个龄级以上的林分称为异龄林。 树高曲线:反映树高随胸径变化的曲线称为树高曲线。 优势木平均高:林分中所有优势木或亚优势木高度的算术平均数。

8个经典心理学实验

8个经典心理学实验 1霍桑实验: 1924~1932年,以哈佛大学教授G.E.梅奥为首的一批学者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的总称。 1924年11月,霍桑工厂内的研究者在本厂的继电器车间开展了厂房照明条件与生产效率关系的实验研究。研究者预先设想,在一定范围内,生产效率会随照明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实验结果表明,不论增加或减少照明强度都可以提高效率(有两个女工甚至在照明降低到与月光差不多时仍能维持生产的高效率)。随后,研究者又试验不同的工资报酬、福利条件、工作与休息的时间比率等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也没有发现预期的效果。 1927年梅奥等人应邀参与这项工作。从1927~1932年, 他们以"继电器装配组"和"云母片剥离组"女工为被试,通过改变或控制一系列福利条件重复了照明实验。 结果发现,在不同福利条件下,工人始终保持了高产量。研究者从这一事实中意识到,工人参与试验的自豪感极大地激发了其工作热情,促使小组成员滋生出一种高昂的团体精神。这说明职工的士气和群体内的社会心理气氛是影响生产效率的更有效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梅奥等在1928~1932年中,又对厂内2100名职工进行了采访,开展了一次涉及面很广的关于士气问题的研究。起初,他们按事先设计的提纲提问,以了解职工对工作、工资、监督等方面的意见,但收效不大。后来的访谈改由职工自由抒发意见。由于采访过程既满足了职工的尊重需要,又为其提供了发泄不满情绪和提合理化建议的机会,结果职工士气高涨,产量大幅度上升。为了探索群体内人际关系与生产效率之间的联系,研究者在1931~1932年间进行了对群体的观察研究。结果发现,正式群体内存在着非正式群体,这种非正式群体内既有无形的压力和自然形成的默契,也有自然的领导人,它约束着每个成员的行为。 在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上,霍桑实验第一次把工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提到首要地位,并且提醒人们在处理管理问题时要注意人的因素,这对管理心理学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梅奥根据霍桑实验,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人际关系学说为西方管理科学和管理工作指出了新的方向。但也有人对霍桑实验提出批评,认为它带有推论的性质,缺乏客观性。研究者没有考虑工人的阶级觉悟、工会的作用以及其他厂外力量对职工态度的影响。 2."迟延满足"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称为“迟延满足”实验。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那些以坚韧的毅力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长到上中学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实验证明: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

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1.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 2.人格(个性)包括两方面:人格倾向性(如需要,动机,价值观)和人格心里特征(性 格,气质,能力) 3.管理心理学研究内容: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组织心理。 4.管理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组织的社会生产效率。 5.标志着管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是:里维特出版《管理心理学》。 6.1879年,冯特建立心里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7.最先讲心理学用于工业企业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薛恩。 8.“工业心理学之父”------闽斯特伯格。 9.麦格雷戈提出-----“X理论—Y理论”。 10.“经纪人”与“X理论对应的管理方式是—任务管理,实行的奖励政策是“胡箩卜加大 棒”,“泰勒制”是“经纪人”观点的典型代表。 11.“社会人”与“人群关系理论”—梅奥—霍桑实验---“参与管理”。 12.“自我实现人”与“Y理论”---马斯洛---“采访者”。 13.“复杂人”与“超Y理论”---薛恩---权变理论。 14.问卷调查与访谈法属于调查法。 15.人类对周围环境的反应主要依赖与对周围环境的看法,这种看法一般是通过知觉作用。 16.影响知觉的主观因素:个体的兴趣;需要与动机;个性特征;过去的经验。 客观因素: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对象的组合方式。 17.社会知觉是指人们在社会环境中对个人或群体特征的整体反映。 18.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知觉者的经验;知觉者的性格;知觉者的需要。 客观因素:知觉对象本身的特点;知觉情境的特点。 19.社会知觉的特点: ①最基本的特点------直接性(表面局部的,生动具体的)------容易产生社会错觉 ②显著特点--------一致性-------歪曲事实,消除不一 ③选择性--------是自觉性的重要表现 ④防御性--------有意歪曲,减少压抑-------目的是为了维持自我的完整性 20.社会知觉的偏差有:晕轮效应;首因效应(感知陌生人时作用大);近因效应(感知熟 人时作用大);刻板印象;心理定势;投射效应(“以己度人”,有两种表现:感情投射; 认知缺乏客观性)。 21.根据有关外部信息对人的内在状态或根据外在行为表现退出行为的原因----归因(过 程)。 22.归因理论创始人------海德。 23.海德素朴心理学:导致行为发生的两种因素,一是行为者内在的因素(称为本性归因) 二是来自外界的因素(称为情境归因)。海德认为对行为进行归因通常使用—不变性原则,即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之间的不变联系。 24.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倾向性归因和情境性归因。推断程序是:先推断动机, 再由此判断品性。影响推断的因素:①行为的自由选择性②社会赞许程度③个体行为是否是社会角色的一部分。 25.维纳的归因理论:除把行为原因分为内在和外在,还提出另一种维度,把原因区分为暂 时的和稳定的。稳定的内在因素可以预测未来。 26.凯莉的三维归因理论------协变性原则,三个维度:①刺激客体②行为主体③情境 归因时需三种信息:特异性信息(主体对客体是否具有针对性); 共同性信息(不同主题对同一对象反应是否相同);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仅供参考 版权归医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所有 1 自然辩证法资料 1.自然辩证法的形成与发展 1、古代自然哲学 包括:(1)原始形态的朴素自然的自然观,如:神话形态的自然观,巫术形态的自然观; (2)理性形态的自然观,如:中国古代的周易,道,元气论,阴阳五行学说,古希腊哲学。 古代的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等都曾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明,但是当时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自然科学,人类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反映了对自然界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辨证法的认识.古代自然哲学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终于开始运用自己的理论思维去探索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孕育了许多在以后科学发展中得到证实的天才预见.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 2、欧洲中世纪的自然观 以神学和宗教为主要形式,在这段时期内,人们经历着理性与信仰的战争,人匍匐在人造的神脚下,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理性为信仰服务。这段时期也是理性与信仰共存的时期,也有理性的战斗,如伟大的奥卡姆剃刀认为,只有自明知识和证据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知识不依赖于权威。中世纪的自然观被宗教和神学黑暗的统治着。 3、近代自然观:包括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论。

到15世纪,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了近代自然科学振兴的伟大历史时代。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动论》,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理论》以及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不仅摆脱了神学的束缚,也克服了古代自然哲学的缺陷,它把自然科学建立在观察试验的基础上,并把观察实验方法和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结合起来,使自然科学在17和18世纪获得重大的进展。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机械论自然观,这种自然观把宇宙看成是一架巨大的机器,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按机械决定论的原则发生因果关系,其特点就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因此,是一种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自然观。 18世纪下半叶开始,发生了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发展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进入全面发展时期。自然科学从搜集经验材料阶段开始进入对这些材料进行理论概括的阶段,它的长久打开了形而上学机械论自然观的一个个缺口,一次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变革来临了。 4、现代自然观:以辩证法为形态,在继续进化之中。 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自然科学的三大理论的发现(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深刻的揭示出自然界的辩证性质。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的总结和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的宝贵遗产和人类文明史中的一切有价值的成功,特别是吸收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在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创立了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创立是人类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发展历史中划时代的变革。 5. 自然辩证法的丰富发展 (1) 列宁对自然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列宁总结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新成就,特别是物理学的一系列成就给哲学思想领域带来的深刻影响, 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等著作中精辟的回答了这些问题,丰富和发展了自然辩证法.

心理学经典实验

·心理学经典实验 [经典实验]从众实验心理学家阿希(S.Asch,1951)关于知觉方面的从众实验最为著名。典型的实验材料是18套卡片,每套两张,一张画有标准线段,另一张画有比较线数。被试7人一组,其中6人是实验助手(即假被试),第6人是真正的被试。被试的任务是,在每呈现一套卡片时,判断a,b,c三条线段的哪一条与标准线段x等长。实验开始前几次判断,大家都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从第7次开始,假被试(助手)故意作出错误的选择,实验者开始观察其被试的选择是独立还是从众。面对这一实验情境,真被试在作出反应前需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是自己的眼睛有问题,还是别人的眼睛有问题?是相信多数人的判断,还是相信自己的判断?在确信多数人的判断是错误时,能否坚持自己的独立性?阿希从1951年开始,1956、1958年又多次重复这项实验,结果发现: ·大约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始终保持独立性,无从众行为; ·约有15%的被试平均作了总数四分之三次的从众行为; ·所有被试平均作了总数三分之一的从众行为。 [经典实验]发现学习教学实验布鲁纳设计过一个发现学习的教学例证。教学内容是引导8岁儿童发现二次方程式的因式分解的规律。实验教学中首先让儿童玩弄并熟悉表示数量的积木块:大正方形(x乘x)、长方形(1×x)、小正方形(1×1),以获得知觉经验。然后在教师的提问、启发下,儿童在按要求搭出一个比一个大的正方形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各种探究、操作,并对其记录、对照。他们逐渐领悟到隐藏于如下记录中的重要规律:x 2+2x+1=(x+1)(x+1)x2+4x+4=(x+2)(x+2)x2+6x+9=(x+3)(x+3)x2+8x+16=(x+4)(x+4)x2+10x+25=(x+5)(x+5)当x以2,4,6,8,10……的比例递进,另一行的增加是1,4,9,16,25……时,则方程的右边的数字是以1,2,3,4,5……递进。 [经典实验]服从实验心理学家米尔格尔姆(https://www.360docs.net/doc/8914190582.html,gram,1963)所做的服从实验,是其一系列有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最有影响的一个研究。 实验的被试是通过广告招聘来的40名职业不同的男性,每次实验付酬4.5美元。实验主试告诉被试,实验是为了研究惩罚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实验时,两人一组,一人当学生,一人当老师,师生角色由抽签决定。教师的任务是朗读配对的关联词让学生记忆,然后教师呈现某个词时,学生在四个备选中选择其中之一。如果选错,教师就按电钮给学生施以电击作为惩罚。电击强度从15伏到450伏,分30个按钮,电钮下方对应标明“弱电击”、“中等电击”、“特强电击”、“剧烈电击”、“极剧烈电击”、“危险电击”,最后两个用“××”标记。由于事先的安排,实际上每组只有一个是真的被试,另一个是实验者的助手,即假被试。抽签结果,真被试总是当教师,假被试总是当学生。另外,这些电击也是假的,但为了使作为“教师”的真被试深信不疑,实验前,首先让其接受一次强度为45伏的真电击,作为惩罚学生的体验。结果“教师”感觉虽然45伏电击微弱,但已感到难受。实验开始,“教师”和“学生”分在两个房间,被墙隔开,相互看不见,可以用电讯传声的方式联系。然后在“学生”的胳膊上绑上电极,这是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含义: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 三.心理学流派: 1.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2构造主义:构造主义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冯特的学生铁钦纳。构造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应研究人们的意识,即人对直接经验的觉知。 3机能主义: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立,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 4格式塔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认为人的知觉经验虽然起源与分离零散的外在刺激,但人所得到的知觉却是有组织的。 5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将当时各种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出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6.行为主义: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详见书P11\12\14) 7.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 8.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 第三章 行为动力 一.需要的含义: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详见书P68) 三.动机的含义: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具体说,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四.动机冲突的主要种类(详见书P78) 五.动机与行为效果(详见书P78) 六.归因理论主要内容(P83) 第四章 认知过程 一.注意的特征:稳定性(时间特征)、广度(注意范围)、分配(指向不同对象)、转移(根据新的任务转移注意) 二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后像: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的后像。 三.知觉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四.记忆的过程: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前提、输入)、保持(中间环节)、再认或回忆(提取、恢复)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五.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详见书P126) 环境→感觉记忆(输入、暂时存储)→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 ↓ 信息丧失 信息丧失 复述 提取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及复习资料题库全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 1. 学习自然辩证法,提高自我理论思维能力,也叫科技思维能力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掌握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及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提高理论思维能力。(1)任何自然科学的研究总是在一定的自然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而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各领域的具体规律。普遍规律寓于特殊规律之中,掌握普遍规律,就可以更加客观的、全面的认识特殊规律,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自然辩证法的原理是直接从科学技术领域总结、概括出来的,它有助于自然科学工作者通过自己的专业更深刻的了解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过程,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自然科学的研究总是要运用一定的理论思维方法。科学发展史表明,许多科学理论的形成,都是以正确方法的运用为前提的。尤其是现代自然科学早已突破了分门别类研究的局限,在高度分化的同时日益趋向整体化,这就更加要求有较高的辩证综合能力。此外,在科学研究中,如何从复杂的现象中抓住本质,如何从现象的变化中觉察事物的发展规律,如何处理好偶然与必然、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都要求有一个辩证思维的头脑。(3)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0世纪初开始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科学由收集归纳材料、逻辑整理材料,进入到在对经验材料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概念创造的阶段;科学各个领域知识的相互联系和渗透日

益加强;技术也日益科学化、理论化,因此,更需要理论思维。科技工作者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的最好手段就是学习哲学。哲学是从总体上教导人们善于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学问。因此,辩证法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学习自然辩证法,掌握辩证思维方式虽然不能代替具体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工作,但是能够在自然观上、在科技发展的规律上、在科技方法论上,帮助科技工作者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在本专业上取得一流的成就。 2.全面比较科学与技术的特点(区别与联系)科学就其存在方式来说,它是一种知识体系;就其发现过程来说,它是一种活动体系;就其社会存在方式来说,它是一种社会建制。技术则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和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创造、应用和改进人工的知识、手段和技能、方法的系统。它们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1)目的和任务不同。科学知识主要回答自然现象“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它揭示客观过程的因果性;技术知识主要解决实践过程中“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它最求满足主体需要的目的性。(2)知识形态不同。科学主要表现为一元性的知识,它把纷繁复杂的现象统一于某一种本质,力求从众多的假说中筛选出某一种定论,并尽量使之简洁明了;相对来说,技术则是从单一到多样,使提纯了的东西在条件耦合中复杂化,它把某一种科学认识转化为多种技术设施和工艺方法,从相同的原理中做出多种类型的设计方案。(3)知识的评价标准不同。对科学知识主要进行真理性评价,不能说用的

测树学(总结)

测树学(总结)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测树学(复习) 第一章 单株树木材积测定 一、伐倒木: 树木伐倒后横卧在地,砍去枝桠,留下的净干称为伐倒木 三、近似求积式精度: 中央断面式中等 平均断面式最差 中央断面常出现“负误差” 平均断面“正误差” 四、区分求积式:把树干分成若干段,段长1或 2m ,求出每段材积与梢头材积,再合计。 1、中央断面区分求积式: V=g 1l+g 2l+…+g n l+1/3g ’ ·l ’=(g 1+g 2+…+g n ) ·l+1/3g ’ ·l ’ g 1、g 2、…、g n 为各区分段断面积,l 为区分段长,l ’为梢头长,g ’为梢头底面积 2 3、区分求积式的精度:在同一树干上,某个区分求积式的精度主要取决于分段个数的多少,断数愈多,则精度愈高。一般区分段数以不少于5个为宜。 五、直径和长度的量测误差对材积计算的影响:对树干材积V= g L 求导,得:P v =2Pd+PL 当长度测量误差率与直径测量误差率相等时,直径测量误差对材积计算的影响比长度测量误差的影响大1倍。

六、形数:一般定义:树干材积与树干在某一处的比较圆柱体的体积之比称树干在该处的形数。 形数是表示树干形状的指数,它说明树干饱满度。形数越大,说明越饱满。 1 f1.3 的实践意义: 把易测的比较圆柱体体积转换为树干材积的换算系数。式中的胸高断面积,树高和胸高形数通称为立木材积的三要素。(形数仅说明相当于比较圆柱体体积的成数,不能独立的具体反映树干的形状。) 2、正形数:树干材积与树干某一相对高度(如0.1h )处的比较圆柱体的体积之 比,记为f n 。 正形数只与r 有关,而与树高无关。克服了胸高形数依树高而变化的缺点。能 3高度为树高(h )加3。 吸收了胸高形数量测方便和正形数不受树高影响两方面的优点。 实验形数的材积公式为: 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实验形数比较稳定。实验形数是一个树种的平均干形指标。 七、形率:定义:树干上某一位置的直径与比较直径之比。 1、胸高形率 定义:树干中央直径(d 1/2)与胸径之比称为胸高形率。一般用q 2表示 :q 2=d 1/2 / d 1.3 h g f v ??=3.13.1? ?+?=f h g V )3(3.1

心理学经典实验

实验1 心理旋转实验Cooper & Shepard,1973 选取不同的字母或数字作为实验材料,如R,J,2,5。将材料取正面或反面以及每面六中不同的倾斜角度随机呈现给被试,让其判断是正写的还是反写的字母或数字,并在反应之后记录反应时间。 结果:不同旋转角度的图形的辨认时间不同, 结论:辨认图形时首先将倾斜不同角度的图形的表象加以旋转直至正立位置,然后再进行辨认,这就造成了不同旋转角度的辨认时间不同。 实验2 短时信息编码实验 Posner,1972 实验安排两种材料:一种形同音同的两个字母AA;另一种是形状不同但读音相同的Aa。并安排同时呈现和继时呈现两种模式,而继时呈现有多种时间间隔。要求被试判定所呈现的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反应。记录反应时间。 结果:同时呈现时形同音同的两个字母的反应时小于形异音同的两个字母的反应时;继时呈现时,随着两个字母呈现间隔增加,形同音同的字母对的反应时间急剧增加;而形异音同的字母对的反应时变化不大。 结论: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先时视觉,而后逐渐过渡为听觉编码。 实验3 反应时相加因素法实验 Sternberg,? 让被试先看1至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再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要求被试判定该数字刚才是否识记过,按键反应,并记下反应时间。 结果:识记集合的大小,反应的肯定或否定、测试项目等因素分别独立作用于反应时间结论:短时记忆提取反应过程包括四个独立阶段,即刺激编码、顺序比较、决策、反应组织 实验4 开窗实验 Hockey,1981 给被试呈现1-4个字母并在后面标上一个数字,如“F+3”、“KENC+4”,其中字母和最后的数字由被试自行控制相继呈现。要求被试将字母按照后面数字转换为字母表上对应数字之后的那个字母,比如“KENC+4”,先呈现“四个字母+4”,然后被试每按键后出现一个字母,他要出声进行转换“L-M-N-O”,然后按键出现下一个字母……,直至四个字母都出现,再进行一次总回答“OIRG” 结果:获得的12个数据可明显看出此字母转换作业的不同加工阶段 结论:作业分为三个阶段 a.编码阶段:从按键看到一个字母到开始出声转换的时间 b.转换阶段:出声转换所用的总时间 c.储存阶段,从前一个字母转换结束到按键看下一个字母的时间 实验5 音笼实验 Pierce & Young,1928 让被试戴上眼罩坐在隔音房间的音笼内,音笼内各点到被试头部保持同样距离,随即在各个方位呈现声音让被试报告声源方位,主试来记录报告是否正确。 结果:在被试头部中切面上声音最容易混淆 结论:双耳听觉差在听觉定向中起主要作用 实验6 锥体暗适应实验 Hecht,1921 整个实验在黑暗环境进行。被试坐在暗适应仪前,先在明灯环境刺激5分钟,然后关灯,逐级降低暗适应的按钮等级,同时让被试不断报告窗口内是否出现了视标,从而测量其阈限。若用红色视标,由于基本不能被棒体细胞所感知,所以可单独测量锥体暗适应曲线。如果用紫色视标,则可以测量棒体细胞的暗适应。 结果: 结论:两种视觉细胞的适应时间和速度有很大差别,锥体适应能力差,但速度快,棒体

心理学复习资料总结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第一章心理与心理学 名词解释理解: ★1、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找找产生的条件不同,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发射)P4 ★2、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如:望梅止渴)P5 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 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也称工具性条件反射 问答题方面: 8、为什么说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P6 ①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内容的源泉②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③心理是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的 9、心理与实践活动的关系?P7 ①实践活动是外部世界与主观心理相结合的桥;②人的心理正确与否也应在实践中得到证明; ③人的心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P16-18 心理过程:①认识过程(知):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内部心理活动过程,故称之为认识过程。 ②情绪情感过程(情)、③意志过程(意) 个性心理:①个性倾向性:主要研究的内容有: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 ②个性心理特征:指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的特征和差异 心理发展的条件(遗传、环境、教育、主体实践),分析相关问题 ?1.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 ?(1)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指人的机体从父母身上所获得的一些天赋特质,是人体的某些生理解剖上的特性,它包括一个人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神经系统和脑的结构形态和生理的特点等等。 ?遗传素质为人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可能性。 ?(2)生理成熟。生理成熟,即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且这一过程的发展遵循若干客观发展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遵循生物进化的规律。 ?2.环境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一是胎儿在母体内的生物环境,在母体环境中,营养及温度、药物、幅射等保健方面的因素对胎儿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生作用极大,甚至对出生以后儿童的健康和适应能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二是人出生以后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指的是大自然为人提供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包括气候、土壤、山川、河流、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 ?(2)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经济因素、家庭教育因素、家庭成为的行为因素 ?(3)社会环境因素。会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个体所接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因参与其中而接触到的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同邻里、亲戚、朋友的交往等, ?3.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能充分地利用青少年的遗传素质,对其发展施加积极的影响。 ?(2)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教育能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自然辩证法试题2

1、自然辩证法学科的性质 2、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二者有什么联系 3、谈谈当代科学研究应具备的科学精神是什么 4、谈谈科研选题原则和意义 1、运用系统的观点分析这句话:譬如一只手,如果从身体上割下来,按照名称虽然仍然可以叫做手,但按照实际来说,已不是手了。 2、联系实际,运用生态自然观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必要性。 1、自然辩证法学科的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1)哲学的分支: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 (2)中间层次:在科学与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之间,是联系二者的纽带和桥梁。是具有中介学科特点的一个哲学学科。 (3)交叉学科: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不是孤立的,不仅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也反映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的交叉。 (4)综合性和开放性,世界性与民族性。 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学科,具有哲学性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因有三: 第一.从研究内容上看:它把自然界、科学技术以及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活动

都看成是有结构的整体研究其中普遍而深刻的规律性,因而具有哲学世界观的性质。第二.从研究的角度上看:它主要不是对自然界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对认识变革自然的活动进行纯思维逻辑分析,而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来研究自然、人以及两者的中介,因而具有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相统一的特点。第三.从研究的方法上看;它不局限于一般的归纳、演绎、分析、综合,而更重视哲学抽象。哲学抽象主要特点是进行多层次分析和多学科综合,以便提炼出既普遍又深刻的内容。 2、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二者有什么联系 科学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其直接职能是不断探求和系统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还可以物化为社会生产力。科学是反映自然现象的知识;科学是系统地探索自然的一个活动;科学是人类文化活动的一种形式;科学是社会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 技术是为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实践活动中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盒技能体系的总和。属于直接生产力的范畴,表现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利用、控制和改造。技术的两重属性:(1)自然属性(2)社会属性。 区别:(1)科学的基本任务是认识世界,有所发现,从而增加人类的知识财富。技术的基本任务是发现世界,有所发明,以创造人类的物质财富,丰富人类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 (2)科学要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技术则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因此,科学与技术的成果在形式上也是不同的。 (3)科学成果一般表现为概念、定律、论文等形式;技术成果一般则以工艺流程、设计图、操作方式等形式出现。科学产品一般不具有商业性,而技术成果可以商品化。现代技术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和商业色彩。 (4)科学人才需要有丰富的知识,敏锐的观察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因此,好奇心、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等是科学人才重要的个性素质。对于技术人才来说,不仅需要有本行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法律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因此,创业精神、组织精神、市

测树学复习重点

测树学复习重点 计算伐倒木树干材积的两个基本公式: (1)中央断面积式: (2)平均断面积式: 式中:为树木材积,为树干长度,、及分别为树干中央和两端的横断面积,按计算,为树干直径。 直径单位:cm,保留一位小数。树高:m,保留2位小数。体积:小数4-5位有效数字 注:公式来源是把树干当做抛物线体。由干曲线式,取旋转积分而得。 关于上两个基本公式的误差性质: ·很显然,当r=1 或0 时,两式均无误差且相等; ·当r>1 时,平均断面积式产生偏大误差,而中央断面积式则产生偏小误差; ·当01 的情况完全相反,即平均断面积式产生偏小误差,而中央断面积式则产生偏大误差。 继而得出如下牛顿经验公式:

区分求积的目的:为了提高木材材积的测算精度或是减少材干求积的误差,根据树干形状变化的特点,可将树干区分成若干等长或不等长的区 分段。 形数:树干材积与比较圆柱体体积之比称为形数 ⑴胸高形数:以胸高断面积为比较圆柱体的横断面的形数称为胸高形数。 以f1.3表示,其表达式为:f1.3=V/g1.3h 式中:g=π/4d21.3 g1.3为树干胸高断面积,h为树高 转换成相应的立木材积式:V= f1.3 g1.3h ⑵实验形数:林昌庚提出实验形数作为一种干形指标。实验形数的比较圆柱体的横断面为胸高断面,其高度为树高(h)加3m ,记为f 3。按照形数一般定义其表达式为:f 3 =V/ g1.3 (h+3) ⑶形率:树干上某一位置的直径与比较直径之比称为形率。其一般表达式 为:q x=d x/d z (式中:q x—形率,d x—树干某一位置的直径,d z—树干某一固定位置的直径,即比较直径),由于所取比较直径的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形率。分

心理学重点概括总结

心理学重点概括总结 第三章青少年认知发展与教育- 1.遗忘 含义:是指对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发生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根据遗忘的程度和性质的不同、可分为遗忘和完全遗忘、暂时遗忘与永久遗忘。 遗忘的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即先快后慢、在识记后的初级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变慢、有的识记材料甚至可以永久保持。 遗忘的克服:1做好信号编码、2提高加工水平、3适量过度学习、4各种感官协同记忆、5合理的复习 干扰理论 ①含义:认为遗忘主要是由于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记忆就 难以恢复。干扰主要有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两种 ②前摄抑制: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后面学习材料的抑制作用。 ③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前面学习材料的抑制作用。

2思维 含义:是脑借助于言语、表象或动作而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或间接地反映基本特征:1.间接性2、概括性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任务的性质、内容和问题解决方法 ①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或操作思维,是指通过实际动作来解决直观具体问题的思维活动,解决问题依赖于实际动作,是思维发展的最初形式。②形象思维:是指以人脑中对事物的具体形象为支柱来解决问题的思维。③逻辑思维:又称抽像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来进行的思维,是揭示事物本质和基本规律的思维,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维形式,是个体思维发展的最高阶段。 (2)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 ①常规性思维:又称再造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或程序用惯常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②创造性思维:是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方案或新程序,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一般认为,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三个特征。 思维的过程:1分析与综合、2比较与分类、3抽象与概括、4具体化与系统化青少年思维发展的特征:①思维的深刻性增强②思维的独创性日益发展③思维的批判性增强④思维的调控能力增强。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①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②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③逐步稳定地形成各种概念④已能初步监控自己的认知活动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1、自然辩证法是一门交叉的自然科学。P2 2、工业革命进程的加速,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P2 3、用系统思想看,技术进步和技术发展表现为技术的结构和技术的功能间的矛盾。 P2 4、简述自组织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世界观方法论意义。P2 5、生态自然观的内涵和实质。P3 6联系考生自己的专业,分析论述如何进行科学问题的研究。P3 7、综述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联系与区别,并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P3 8、科学始于“问题”还是始于“观察”?P4 9、E. B威尔逊说:“世界上没有谁能够比把整个一生致力下载一个课题的专家更会阻碍科学的进步了。” P4 10、自组织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从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超循环理论、突变论、分 形理论到混沌理论的发展过程,后一个理论都有是对前一个理论的否定与超越。P4 11、科学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的,因此,只要有科学事实也就构建起了科学体系。 P4 12、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都是自然,没有本质区别。P4 13、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都是以自然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因此,它们是同类学科, 可以相互替代。P4 14、分析说明科学技术的“双刃剑”的作用,应当如何评价科学技术乐观主义与科学 技术悲观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潮?P5 16、如何理解达尔文进化论和克劳胥斯热寂论的对立统一?P5 17、如何理解科学与社会经济的复杂关系?P5 18、自然辩证法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辩证法。P6 19、世界古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奠定了自然辩证法的科学基础。P6 20、事物的发展具有可逆性,是指任何事物在一切条件下都能够使该物质系统和外界环境完全复原。P6 21、整体性是系统的最本质特征P6 22、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表明了事物发展的有限性。P6 23、开始精神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和方法从事一切科学研究。P6 24、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P6 25、科学的价值在于了解世界,技术的价值在于改造世界。P6 2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效应?P7 27、简述归纳方法和演绎方法的基本特点?P7 28、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谈谈科学方法论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带给我们哪些启示?P7 29、结合你所学专业或从事的工作,谈谈你对技术创新的理解?并分析我国怎样才能 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的国家?P7 30、结合以上实例运用自然辩证法理论,谈谈科学问题、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关系。P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