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智 农业政策分析框架
一号文件解读
中国人民大学孔祥智教授解读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7个中央一号文件1月31日发布,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第十二次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
这个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推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强农惠农新政策。
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公布,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生导师、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孔祥智教授认为,今年一号文件的主题就是在文件的开篇所说的“四个词、十个字”,即“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重点在前两个词,即文件所说的两个“千方百计”:“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
今年的一号文件推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强农惠农新政策,和往年相比,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有那些变化和亮点?孔祥智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有很多新的亮点。
主要有以下几点:1、更加强调城乡统筹,发展农业农村发展纳入到城乡统筹、城乡沟共同发展的大框架下。
孔祥智认为,城乡统筹是新世纪以来七个一号文件的总纲领,今年的一号文件,更是体现城乡统筹战略最突出的文件。
不仅文件标题中含有“城乡统筹”四个字,具体内容更是无处不体现城乡统筹的思想。
比如在关系到民生的农民收入、就业、农村金融产品供给、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都体现了城乡统筹和城乡联动。
2、进一步加大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
文件规定,“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
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计提和使用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严格执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全部用于耕地开发和土地整理的规定。
”还要“对各地土地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各项资金征收和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并“继续增加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规模。
”3、广大农民能够在2010年得到更多的国家经济发展的实惠。
孔祥智(一号文件与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
丹麦
2013-9-5
26
中国的现实
基本服务不到位或者不健全
2013-9-5
27
例如:测土配方技术服务
2004年6月9日,温家宝总理考察我省枝江市 农村,村民曾祥华向总理表达了实施测土配方 施肥的愿望,受到总理重视
2013-9-5
28
例如:测土配方技术服务
2013-9-5 41
十七届三中全会
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 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加快 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 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 ,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 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2013-9-5
2013-9-5
4
必要性
家庭经营规模小,户均8.4亩,且被分成若干 块,种植2-3种作物,新技术对农户的吸引力 很小,要靠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把农户 引导为专业农户 农业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很低。虽然在农村劳动 力中初中以上文化水平占接近70%,但真正留 在农村又从事农业生产的文化水平低,有的典 型调查表明小学文化水平以下的占50%以上
2004年设立测土配方施肥专项基金,2007年 达到9亿元,项目普及到1200个县
2010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已涵盖全国2498 个县(场、单位),受益农户达1.6亿,技术推广 面积11亿亩以上 2011年,国家继续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免 费为1.7亿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推广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12亿亩以上
2013-9-5
36
2009年1号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 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 0 1 3 年第 5 期
孔祥智: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名家主持 】
主持人: 王 蔚
[ 主持人简介] 王蔚 , 男, 山东邹平人 , 经济学教授 。现任 山东财经大学农业与农村经济研 究中心副主任 , 国际经 贸学 院教 授 、 硕 士 生导 师。主要 研 究 方向 为农 业经 济、 世界 经 济。近 五年 来 , 主持 完成各 类研 究课题 十 余项 , 发表论文数十篇。 目前 , 王蔚教授承担省农工办、 省科技厅 、 省财政厅课题 4项 , 承担 企业委托课题 3 项。除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外, 王蔚教授还创办了全国农业经营创新论坛及驻 济机构农经沙龙。2 0 1 3年 4月。 首届 全 国农业 经 营创新论 坛 在 山 东财 经 大 学成 功举 办 ; 驻 济机 构 农 经 沙龙 每 月举 办一 次 , 至2 0 1 3年 8月 , 已 成功举 办 1 5次。
党 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 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构建集约化 、 专业化 、 组织化 、 社会 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 为未来农业体制机制创新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 向。
一
、
小 规模 农 业 生产 与“日韩 陷阱"
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郎和弗农 ・ 拉坦…把 日本 和美 国列为人一地 比率截然相反的两极 国家 , 这两个 国家 分别依据 自己的资源禀赋选择了完全相反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从结果看 , 日 本按热量计算 的农产品 自给率不
孔祥智-农业政策分析框架PPT优秀课件
二、政策的特征
➢政治性 ➢阶段性 ➢实践性 ➢强制性 ➢政策效果的复杂性 ➢群众性
坚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提 高耕地质量
❖ (一)严格保护耕地(18亿亩红线)。控制非农建设 占用耕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 用途不改变,并落实到地块和农户。严禁占用基本 农田挖塘养鱼、种树造林或进行其他破坏耕作层的 活动。修订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提高耕地占用税 税率,严格控制减免。搞好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和村庄、集镇规划,引导农户和农村集约用地。
实施 条件
政策
实施
体系
手段
政策 设计
政策 背景
政策 目标
政策 背景
政策 设计
政策 目标
实施 条件
实施 手段
切实加强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
❖ 为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缓解 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县乡的财政困难, 中央财政要采取有效措施,根据粮食播种面积、 产量和商品量等因素,对粮食主产县通过转移 支付给予奖励和补助。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 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 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 异。
农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为农民增收问题。
2、“三农”问题的 历史回顾
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重农政策及赋税制度。
“ 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 的古训一直 流传至今,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 业,“农本” 和 “以农立国”思想是历代统治 者一贯的指导思想。
无产阶级
(中国共产党)
“有田同耕, 有饭同食, 有衣同穿, 有钱同使, 无处不均匀, 无处不保暖”
❖ 辛辛苦苦三百天,洒尽汗水责任田; ❖ 亩产千斤收成好,年终结算亏本钱。
农业政策学教学大纲
《农业政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440104008学时:32学时(含课外学时)学分:2分适用对象:本门课程教学对象是农林经济管理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考核要求:闭卷考试。
成绩评定:总成绩=平时成绩*20%+期中考试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60%。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推荐教材:《农业政策学》孔祥智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3主要参考书:1. 钟甫宁主编:《农业政策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2. 李兰英主编:《政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3.《农业经济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主办。
4.《中国农村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
5.《中国农村观察》,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
6.《农业技术经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主办。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农业政策学》课程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骨干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农业政策的基本原理、理论和基本方法,具体了解和掌握我国关于农业方面的基本、重要的农业政策,学会用政策分析方法分析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今后毕业论文撰写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1.理解农业政策的本质及内涵,农业政策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2.理解并掌握农业政策的制定过程、执行过程,了解农业政策的评估方法和调整手段;3.掌握农业结构政策、农业土地政策、农村人力资源政策、农业科学技术政策、农产品流通政策、农业政策与金融政策、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农村社会发展政策等具体政策的内容。
4.掌握《农业法》、《土地承包法》主要内容。
三、学时分配章节课程内容学时1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2 农业政策分析框架 13 农业政策制定 14 农业政策执行 15 农业政策评估 26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27 农业法律体系 18 农业土地政策 19 农业金融政策 210 农业劳动力转移政策 211 农业价格政策 412 农业税收与补贴政策 213 农产品流通政策 114 农业对外开放政策 115 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政策 116 农民合作社政策 117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政策 118 农业科技政策 119 农业基础设施政策 220 粮食政策 121 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 122 农业资源与环境政策 123 农村扶贫开发政策 132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农业政策学是农经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在大四的最后一个阶段开设,故无后续课程,其主要目标是对大学四年所学相关农林经济管理的专业知识的整合,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
孔祥智:改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农产品区域品牌
孔祥智:改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农产品区域品牌导语:在5月30日举办的“中国品牌农业神农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中国合作社研究院院长孔祥智教授表示打造农产品区域品牌,一定是农业结构调整,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一个核心内容。
本文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中国合作社研究院院长孔祥智教授在2019年5月30日首届中国品牌农业神农论坛上的讲话。
神农岛是神农论坛的承办单位,小编特将现场演讲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中国品牌农业神农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合作社研究院、京东农场、福来战略品牌咨询机构发起主办,联合多个国家级智库、行业协会(组织)、龙头企业、媒体、科研机构等共同创立。
旨在共同梳理我国农业品牌建设的主要成就和经验,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误区,探究未来发展的路径和方法,搭建政产协学研媒沟通与合作的价值平台,打造中国品牌农业界的高端思想阵地,让地方政府和龙头企业的农产品品牌建设少走弯路、错路,共同推动中国品牌农业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感谢论坛组委会安排我做主旨发言。
最近大概10年左右时间,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所致力于对品牌问题的研究。
为了支持这个品牌问题的研究,我们支持成立了品牌农业课题组,我们聘任了娄向鹏先生作为课题组组长,我本人和几个学生也参与其中。
这些年来课题组的成果大家都是看得见的,我们连续出了品牌农业系列专著,包括各位手里拿到的这本书是第三本了。
第一本书是《品牌农业》,第二本《品牌农业大特产》应该说这两本书在业内取得了很大反响。
现在这本《农产品区域品牌创建之道》出来了,这也是我们研究所和课题组系列成果,希望得到大家指正,我们还将继续研究下去。
新世纪第二个10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表现在跟农业农村相关的事情上显示出一系列的特征,其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我以为就是“恩格尔系数”的变革。
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适合这个定律,新世纪以来,尤其是第2个10年以来恩格尔系数迅速下降,2017年中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达到了29.3%,去年是28.4%。
城乡统筹_新世纪以来七个一号文件的总纲领_孔祥智
18温室园艺GREENHOUSE & HORTICULTURE今年的一号文件推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强农惠农新政策,和往年相比,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有那些变化和亮点?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表示,今年的一号文件,是在以往六个一号文件的基础上出台的。
由于所要解决的三农问题,并无根本性的变化,因此,今年的一号文件继续坚持和强调了近年来行之有效的一系列重大政策,同时,也根据新的情况和新的条件,对现有的重大政策进行了强化、补充和拓展。
柯炳生说,以下是一号文件中给人印象深刻的几个方面:第一,将统筹城乡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文件明确地把统筹城乡放到题目上,这就进一步明确了,要想解决好三农问题,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就必须统筹城乡的发展,而不是仅仅就三农论三农。
第二,首次强调对“三农”的投入“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
文件提出继续加大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不仅要求增加总量,而且提出稳步提高比例,也就是说提高三农投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
这是统筹城乡的投入保证。
没有投入做支撑,统筹城乡就难以快速推进。
第三,文件提出了推进城镇化中的制度创新,要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
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制度改革。
一号文件:统筹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突出五大亮点——独家专访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第四,文件题目的后半部分,是夯实基础。
这也是涉及到一系列重大政策,特别是在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推广方面。
文件中高度强调了生物技术,提出抓紧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和生物新品种,明确提出要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
从我国需求的快速增长和农业资源的紧缺出发,生物技术(包括转基因技术)是不可避免的选择。
加快这些方面的研究,占领国际生物技术研究的高地,并在科学评估、依法管理的基础上,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对于确保我国的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战略意义,是具有远见的战略决策。
为此,需要大大加强农业科研的投入支撑。
城乡统筹与农业增长方式转变_2001_2010年的中国农业政策
[收稿日期]2010-11-02[作者简介]孔祥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农业政策分析、农村合作经济;何安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
¹ 根据5中国统计年鉴(2009)6的资料整理计算所得,第一、二产业产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工农劳动生产率之比=(第二产业产值占当年GD P 的份额/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占全国劳动力总人数的比重)/(第一产业产值占当年G DP 的份额/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占全国劳动力总人数的比重)。
城乡统筹与农业增长方式转变:2001)2010年的中国农业政策孔祥智,何安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100872)[关键词] 统筹城乡发展;农业增长方式;税费改革;农业市场条件[摘 要] 进入新世纪,中国的农业政策以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民生、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保护农业产业安全为着力点,处处体现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
近中期中国农业政策的总体走向是继续深化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1)02-0005-10 新中国成立后确立并长期实行的工业和城市偏向型发展战略引起国民收入分配在城乡的不均等,扩大了城乡发展差距,恶化了工农、城乡关系。
党的十六大适时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标志着党在国家发展理念上的重大创新。
十六大以后党和政府立足国家发展大局,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应以实现工农、城乡协调与融合发展以及结构协同转换作为政策目标。
[1]一、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深化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稳步快速发展,国家已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实力,随着党中央2002年首次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思想,以及一系列农业政策的出台与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逐步形成并渐次深化。
(一)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实施背景11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矛盾凸显。
认识城乡关系失衡的突出矛盾是我们研究城乡统筹发展的逻辑起点。
孔祥智:强化科技支撑 保障农产品供给
多 元推 广 制 度 等 方面 进 行 了 完 善 。 例 如 , 宁夏 、 安 徽 等 地 按 照精
干 、 统 一 、效 能 的原 则 ,积 极 推行 “ 理 在县 、 服 务在 乡” 的 管理 管
2 O年 的 1 7 2 万 吨 。 尽 管 稻 谷 、 小 麦 供 大 于 求 ,但 总 体 来 看 , 01 5 4 我 国 粮 食 已 经 处 于 供 求 紧 平 衡 状 态 。 目 前 能 够 保 证 完 全 自 给 的 主 要 是 小 麦 和 稻 谷 两 种 产 品 , 其 他 产 品 的 自 给 率 逐 年 上 升 , 尤 其 是
而 目前 国内 、 国 外 的运 输 能力 都 是 有 限 的 ,并 且最 重要 的 是运 输 及
其 有 限。 一 旦 马 六 甲海 峡 一 带 出现 局部 战争 ,即使 不是 针 对我 国 , 农 产 品 的 运 输 也 必 然 会 受 到 极 大 的 制 约 。 ( )主 要 农 产 品 的 供 给 是 3 国 家稳 定 的 基础 ,主 要 农 产 品价 格 也 是整 个 价格 体 系形 成 的基 础 。
长 ,2 0年 达 到 了 2 4 万 吨 。 在 植 物 油 供 给 方 面 , 2 0 01 8 0 2年 以 来 , 随 着 国 内 植 物 油 消 费 量 的 增 长 , 植 物 油 进 口量 也 呈 现 出增 长趋 势 , 并 于 2 07 达 到 进 口 量 的 峰 值 8 7 万 吨 。 此 外 , 部 分 品 种 结 0 年 3
当前 我 国农 业发 展 中 的主 要 矛盾。
农 产 品供 给 偏 紧 是不 以 人 的 意 志 为 转 移 的 客 观 现 实
我 国 的 典 型 的 人 多 地 少 国 家 , 农 业 人 口人 均 耕 地 只 有 半 公 顷
城乡统筹与农业增长方式转变:2001—2010年的中国农业政策
城乡统筹与农业增长方式转变:2001—2010年的中国农业
政策
孔祥智;何安华
【期刊名称】《中共党史研究》
【年(卷),期】2011()4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确立并长期实行的工业和城市偏向型发展战略引起国民收入分配在城乡的不均等,扩大了城乡发展差距,恶化了工农、城乡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稳步快速发展,国家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实力。
随着党中央2002年首次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思想,以及一系列农业政策的出台与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逐步形成并渐次深化。
【总页数】1页(P128-128)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农业政策;城乡统筹;2010年;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工业反哺农业;国民收入分配
【作者】孔祥智;何安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3.3
【相关文献】
1.城乡统筹与农业增长方式转变:2001-2010年的中国农业政策 [J], 孔祥智;何安华
2.农业大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基于城乡统筹视角并以湖南省为例 [J], 范东君
3.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农业政策性信贷行为 [J], 梁惠嫦
4.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导向作用积极推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J], 袁振华
5.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职能作用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 [J], 张守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乡统筹结构基本形成农产品供求形势严峻
城乡统筹结构基本形成农产品供求形势严峻孔祥智【摘要】自新世纪以来,国家有9个“一号文件”都提到了农业,其核心精神主要是统筹城乡发展和加大为农服务力度,其中城乡统筹是出发点,为农服务是目的。
没有城乡统筹这个大思路做前提,就不可能实现为农服务的目的。
经过不断践行“一号文件”的精神,城乡统筹结构基本形成。
9个“一号文件”回顾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主要惠农政策有:在五年内取消农业税,在黑龙江、吉林两省进行免征农业税试点;实行种粮直接补贴;开始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设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金等。
【期刊名称】《中国合作经济》【年(卷),期】2012(000)009【总页数】2页(P21-22)【关键词】城乡统筹;农产品供求形势;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取消农业税;统筹城乡发展【作者】孔祥智【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3自新世纪以来,国家有9个“一号文件”都提到了农业,其核心精神主要是统筹城乡发展和加大为农服务力度,其中城乡统筹是出发点,为农服务是目的。
没有城乡统筹这个大思路做前提,就不可能实现为农服务的目的。
经过不断践行“一号文件”的精神,城乡统筹结构基本形成。
9 个“一号文件”回顾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主要惠农政策有:在五年内取消农业税,在黑龙江、吉林两省进行免征农业税试点;实行种粮直接补贴;开始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设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金等。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
主要惠农政策有:实行了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政策,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农村贫困家庭学生进行补贴;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等。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孔祥智 农业政策分析框架
一、农业政策的主要类型
按政府对农业实施干预的领域可分为; ➢制度框架性政策 ➢重要农业生产要素政策 ➢结构政策 ➢价格与市场支持政策 ➢服务支持政策 ➢规范管理政策 ➢农业对外政策
74
二、农业政策的分析方法
➢制度主义模型 ➢理性主义模型 ➢有限理性模型 ➢渐进主义模型 ➢团体理论模型 ➢精英理论模型
13
时期
旧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
建国后
内容
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 孙中山“平均地权”的主张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 展土地革命
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
1953—1956年对农业进行 社会主义改造
1958年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领导阶级
农民阶级 资产阶级
28
农业政策分析框架
第一节 政策体系与形成机制 第二节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第三节 农业政策的内涵、类型和主要分析方法 第四节 中国农业政策的目标沿革、现状与发展
29
“两个趋向”论断
❖ 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 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 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 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 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不能实现社会经济资源最优配置和社会收入公平分配
65
三、“政府失灵”指出政策的局限性
1、公共选择理论
66
三、“政府失灵”指出政策的局限性
2、非市场失灵理论
67
三、“政府失灵”指出政策的局限性
3、委托代理理论
68
三、“政府失灵”指出政策的局限性
4、组织行为学理论
69
70
农业政策分析框架
特色农业_ 西部农业的优势选择和发展对策Ξ
特色农业:西部农业的优势选择和发展对策Ξ孔祥智 关付新 (中国人民大学农经系 北京 100872) 内容提要 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是地区优势选择的结果,也是西部农业发展道路选择的必然。
根据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强调特色,突出重点的发展思路,并给出发展西部特色农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西部地区 特色农业 优势一、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和背景 11特色农业的概念和特征。
特色农业是人们充分利用一定区域内独特的优势农业资源,开发和生产出品质优、价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具有绿色或无公害特点的特殊农业类型。
特色农业以“特”、“优”、“名”、“精”、“新”等为基本特点,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性。
特色农业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生产的地域性特征。
发展特色农业就是要突出和充分利用各地的自然条件差异性,区域性独特的气候、水土和物种等自然条件,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和依托。
特色农业的地域性特征是由两方面原因决定的。
首先,特色农业是市场化的竞争性农业,突出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地域性特色,是提高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竞争手段。
自然条件的地区差异性,也就决定了特色农业的地域性。
其次,特色农业是生态农业,要突出绿色或无公害化的特点,客观上需要自然因子对农业生产发挥更大作用,即使相同的农产品品种,在不同区域也表现出较大的品质差异。
驰名特产如吐鲁番葡萄、哈密瓜、库尔勒香梨、库车杏、兰州百合等,其品种、品质就表现出显著的地域性。
(2)产品的优质性特征。
产品优质性是特色农业生产区域性的结果,也是目标盈利性的条件。
只有能够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或特殊品质农产品的需求,才能使产品有市场,生产有效益,这是特色农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如“中国枸杞之乡”的宁夏中宁县枸杞以粒大、皮薄、肉厚、色鲜、味甜,含有多种人体必需养分而闻名,其药、食、美容保健价值颇高,并已在工商部门注册,不仅国内市场行情好,在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各国也成为倍受推崇的营养珍品。
农业经济学孔祥智教学大纲
农业经济学孔祥智教学大纲农业经济学孔祥智教学大纲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生产、农业市场和农业政策等问题的学科,旨在探讨如何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孔祥智教授的农业经济学教学大纲涵盖了该学科的核心内容,为学生提供了系统的知识框架和方法论。
一、农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农业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是理解和掌握该学科的基础。
孔祥智教授的教学大纲首先介绍了农业经济学的定义和范畴,以及其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其次,大纲回顾了农业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学到现代农业经济学的演进,以及农业经济学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和趋势。
二、农业生产要素与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生产要素是农业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孔祥智教授的大纲详细介绍了农业生产要素的种类和特点,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
在此基础上,大纲探讨了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最优化问题,以及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方法和途径。
例如,通过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等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市场与农产品流通农业市场是农业经济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孔祥智教授的大纲介绍了农业市场的基本特点和运行机制,包括农产品的供求关系、价格形成机制和市场结构等。
大纲还讨论了农产品流通的问题,包括农产品的收购、储存、运输和销售等环节,以及农产品流通中的问题和挑战。
此外,大纲还涉及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产品品牌建设等相关议题。
四、农业政策与农村经济发展农业政策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孔祥智教授的大纲探讨了农业政策的种类和功能,包括农业补贴政策、农业保护政策和农村发展政策等。
大纲还分析了农业政策的影响因素和效果评估的方法。
此外,大纲还涉及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包括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增长和农村社会保障等。
五、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实证分析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实证分析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专家观点丨孔祥智:宅基地改革——政策沿革和发展方向
专家观点丨孔祥智:宅基地改革——政策沿革和发展方向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
”这是中央文件第一次明确提出农村宅基地改革的具体方略,即“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
可以预料的是,国家层面上可能很快就会出台相应的办法或意见,具体实施宅基地“三权分置”。
宅基地制度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中最特殊的制度安排,也是“三块地”中最后改革的一块,因而更需审慎推进,不能操之过急。
中国农村宅基地政策的确立和中国农村其他土地一样,土改以后当然是私有,即归农民个人所有,包括农民所分到的地主的房产。
合作化以后,宅基地才和耕地、林地等一起逐渐演变为集体所有,但次序略有不同。
1959年6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第十三条明确规定“入社的农民必须把私有的土地和耕畜、大型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转为合作社集体所有。
”但第十六条第二款同时规定:“社员原有的坟地和房屋地基不必入社。
社员新修房屋所需用的地基和无坟地的社员需用的坟地,由合作社统筹解决”这就意味着,在高级社框架下农村宅基地分为两种所有制形式:一是原有宅基地,仍然是私有制;二是新增部分,由于是合作社统筹解决的,当然是集体所有制。
到了人民公社时期,宅基地便随着所有制形式的过渡自然变成了集体所有制。
1962年9月27日,中共八届十中全会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第二十条明确规定:“生产队范围内的土地,都归生产队所有。
生产队所有的土地,包括社员的自留地、自留山、宅基地等等,一律不准出租和买卖。
”至此,农村宅基地的集体所有制性质正式确立。
这个文件的第四十五条同时规定:“社员的房屋,永远归社员所有”“社员有买卖或者租赁房屋的权利”。
正是这个文件界定的“土地公有,房屋私有”的所有制框架,形成了中国农村独特的宅基地制度,并一直延续至今。
孔祥智 农业土地政策
省级人民政府 审批机构 国务院: 基本农田 基本农田之外的耕地超过35公顷的 其他土地超过70公顷的
一、政策内容
(二)基本农田保护
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 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得占用的耕地。现行基本农田保护制 度主要有一下内容:
1、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 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生 产基地内的耕地 有良好的水利和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实施改造计划以及可以改造的中 低产田 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 国务院规定的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其他耕地
农村人口转变与农业强国建设
第40卷第6期2023年12月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Sciences)农村人口转变与农业强国建设张 琛 孔祥智 左臣明[摘 要] 建设农业强国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立足基本国情农情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㊂本文构建了农村人口转变与建设农业强国的理论分析框架,结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未来农村常住人口总量和结构进行预测㊂研究表明,到2035年农业劳动力需求量将不足6000万人;到2050年我国农村常住人口总量与总人口之间的比值将下降到20%~22%之间,农村16~64岁劳动力与农村总人口之间的比值将下降到50%以下㊂农村人口转变将影响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㊁深刻改变传统的人地关系格局㊁影响农业技术进步的偏向路径以及加速推进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迈进㊂在建设农业强国的新征程中,要根据农村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化夯实粮食安全根基㊁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㊁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数字化㊁构建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体系以及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㊂[关键词] 农村人口;人口结构;农业强国;农村劳动力[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机会不平等对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7220323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返乡农民工创业中本地资源利用及其对创业绩效的影响研究”(19XJAZH002),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科研启动项目 乡村振兴与人口流动研究”(2023YQNQD038)㊂[作者简介] 张 琛,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孔祥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通讯作者㊂左臣明,中国农村发展学会理事㊂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sj /zxfb /202302/t20230228_1919011.html㊂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㊂人口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 慢变量”和基础条件,将深刻决定未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路径㊂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人口数量接近8亿人㊂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城市化率水平快速提升,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常住人口数量快速下降㊂大量学者对未来农村常住人口及劳动力数量进行了预测,普遍认为农村常住人口数量及劳动力存量将会进一步下降(叶兴庆,2021;解安,林进龙,2023)㊂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人口总量比2021年减少了85万人,这意味着人口负增长时代已然到来①㊂可以预期的是,到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际,我国农村常住人口数量将会进一步下降㊂因此,在建设农业强国的新征程中有必要拉长时间维度,充分考量农村常住人口这一长期性㊁全局性变量,立足中长期农村常住人口变化趋势研究建设农业强国的实现路径㊂基于此,本文从未来农村常住人口的总量和结构视角出发,构建了农村人口转变与建设农业强国的理论分析框架,提出了建设农业强国的路径㊂一㊁人口转变视角下建设农业强国的基本逻辑建设农业强国,不仅事关农业现代化的成色,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写照㊂在低生育率时代,人口数量的减少不仅从短期看意味着劳动供给的绝对数量减少,而且从长期看意味着 人口红利”的消退㊂从历史逻辑上看,在建设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面临农村人口与劳动力数量减少以及要素禀赋条件变化的约束性条件㊂从理论逻辑上看,人口转变将对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㊁现代农业经营体系㊁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业产业韧性提出更高要求㊂(一)历史逻辑:从改造传统农业到建设农业强国我们党始终坚持从基本国情和农情出发,在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下处理好了人口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实现了农业稳步发展㊂1949年,我国农村人口数量为48402万人㊂受农村地区的总和生育率水平长期处于高位以及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限制,农村常住人口总量长期处于上升趋势,农村人地关系较为紧张,不利于农业规模经营的实现㊂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居民家庭经营耕地面积仅为0.16亩/人㊂20世纪90年代,政策层面相继出台了‘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就业管理暂行规定“‘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和关于完善农村户籍管理制度意见的通知“等文件,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㊂农村常住人口总量也在1995年达到峰值后开始快速下降,仅1996年一年农村常住人口数量便减少了862万人;2000年,农村常住人口总量更是减少到80837万人,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水平①㊂21世纪以来,农村常住人口总量减少程度不断加快,2001 2021年农村常住人口总量减少了29728万人②㊂农村常住人口数量的减少,逐步改变了传统紧张的人地关系,有力地推动了农业规模经营㊂例如,2020年经营50~100亩(不含)㊁100~200亩和200亩以上的适度规模经营农户数分别达到291.7万户㊁109.4万户和50.6万户(农业农村部政策与改革司,2021:14)㊂除人口总量外,人口结构中的农村劳动年龄人口数也深刻影响着农业发展㊂农村常住人口总量的减少,也伴随着农村劳动年龄㊃6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①②‘2022年中国统计年鉴“,/sj/ndsj/2022/indexch.htm㊂同①㊂人口数量的减少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升㊂历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农村地区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从2000年的4.98亿人减少到2020年的2.85亿人①㊂虽然农业劳动生产率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增长处于停滞状态,但是得益于农业机械化的迅猛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快速发展,单位劳动力占用的农业生产资料更多(孔祥智等,2018),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㊂历史经验表明,农村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中劳动力要素的变化,深刻影响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㊂一方面,人地关系的转变,推动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如资本相对于劳动),推动了农业技术变迁路径㊂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强国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农业现代化,就不可能有现代农业强国㊂未来,在建设农业强国的新征程中,人口要素的快速转变将毫无疑问地影响农业强国的建设路径㊂(二)理论逻辑:农村人口转变与建设农业强国的分析框架由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特征,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人口这一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变量,认为农业强国的建设要顺应未来农村常住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特征㊂一方面,到21世纪中叶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际,农村常住人口数量进一步减少;另一方面,农村常住人口总量的下降也伴随着农村劳动力数量的快速下降㊂基于此,本文从供给保障强㊁经营体系强㊁科技装备强和产业韧性强四个维度构建农村人口转变与建设农业强国的逻辑分析框架㊂首先,从供给保障上看,供给保障能力强既是农业强国的标志性特征,也是基础和前提㊂ 十四五”时期,我国已步入人口负增长阶段,未来人口总量的减少意味着口粮消费量的减少㊂同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将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肉㊁蛋㊁奶等饲料粮的需求将会提升,饲料粮的产需缺口将不断扩大㊂张琛和周振(2022)的测算结果表明,到2035年饲料粮产需缺口可能将达到23000万~26000万吨㊂因此,人口总量的转变将影响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这对建设供给保障能力强的农业强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㊂其次,从经营体系上看,应对大国小农基本国情农情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㊂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有助于解决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长期存在 统不足㊁分有余”的难题(周振,孔祥智,2019)㊂我国人口总量步入负增长时代,人口总量与土地关系将随之发生变化,这对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机遇㊂未来,农村常住人口总量的减少将深刻改变传统的人地关系格局(即从传统的人多地少转向人地均衡),这为构建经营体系强的农业强国提供了要素支撑㊂㊃7㊃第6期 张 琛等:农村人口转变与农业强国建设①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只统计了1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数,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劳动年龄人口数的界定范围为16~59岁㊂㊃8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再次,从科技能力上看,技术进步始终贯穿于农业现代化进程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技术变迁的路线是以劳动力要素为最核心变量,其他要素以劳动力价格的变动为中心实现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孔祥智等,2018)㊂除传统要素(如机械)替代劳动力外,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革命也将实现对劳动力要素的替代(陈秋霖等,2018)㊂以人工智能㊁5G㊁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升级㊂未来,人口结构中的农村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将进一步推动农业技术变迁路径向替代劳动力的方向发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将不断提升,这将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技术支撑㊂最后,从产业韧性上看,当前产业链已成为世界各国战略竞争主战场,产业政策的转型创新需要增强 链式思维”㊁实施产业链政策(盛朝迅,2022)㊂建设农业强国最直观的表现是我国农业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水平位居世界前列㊁农业产业体系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其背后关键的因素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韧性强㊁稳定性高,产业链要延链㊁补链和强链㊂因此,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亟须提升在遭遇外部冲击时维持自身系统稳定的能力㊂根据价值链相关理论,价值链中各环节对其价值增值的贡献程度存在差异,附加值越高的价值链环节(如战略规划㊁技术研发㊁品牌营销等)对人力资本的要求也越高㊂产业结构升级需要与之相匹配的人力资本水平,这意味着构建韧性强的现代农业体系离不开高素质劳动力㊂未来,人口结构的转变伴随着不断推进的教育强国建设,劳动年龄人口的 人口红利”向 人才红利”转变,加速推进我国迈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进程,这为建设产业韧性强的农业强国提供了人才支撑㊂本文构建的农村人口转变与建设农业强国的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即人口转变通过农村人口总量效应影响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㊁重塑传统人地关系格局,通过人口结构效应影响农业技术进步的偏向路径以及加速推进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迈进㊂二、建设农业强国的农村人口条件从农村常住人口总量上看,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常住人口数量累计减少超过3亿人,从2000年的80837万人下降到2021年的49835万人①㊂可以预期的是,未来我国农村常住人口数量将进一步减少㊂基于此,本文首先将对未来农村常住人口的总量㊁结构情况以及农业劳动力需求量进行预测,以更清晰地了解建设农业强国新征程中的农村人口总量及其结构变化情况㊂①‘2022年中国统计年鉴“,/sj/ndsj/2022/indexch.htm㊂图1摇理论分析框架(一)农村常住人口总量预测本研究在王广州(2018)研究的基础上,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采用队列要素法对到21世纪中叶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际的农村常住人口总量进行预测㊂预测未来农村常住人口总量需要农村地区分性别㊁分年龄的人口规模㊁死亡模式㊁生育模式以及平均预期寿命㊁总和生育率(TFR)㊁出生人口性别比和迁移模式等参数指标㊂其中,农村地区分性别㊁分年龄的人口规模㊁死亡模式㊁生育模式的数据来自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年鉴,平均预期寿命㊁总和生育率㊁出生人口性别比和迁移模式的参数根据已有研究进行设定㊂(1)平均预期寿命㊂随着医疗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农村居民的平均预期寿命提高㊂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为77.93岁㊂考虑到我国农村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低于城镇居民,本文设定农村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从2020年的75.5岁逐步增至2035年的78.5岁,每年增加0.2岁,2050年增至81.5岁㊂(2)总和生育率㊂总和生育率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育龄期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㊂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总和生育率为1.3㊂根据2021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计算,2020年我国农村地区总和生育率为1.54㊂为了尽可能准确地推测未来我国农村人口总数,本研究设计了三种不同总和生育率的预测方案,即农村地区总和生育率分别取1.3㊁1.5和1.7㊂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总和生育率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从2011年的2.11下降到2018年的1.71(徐拓远,张云华,2021),未来农村地区总和生育率水平仍将进一步下降㊂在这种情境下,本文假定农村地区总和生育率为1.3㊂随着一系列积极鼓励生育的政策体系的出台,生育友好型社会的积极构建,未来农村地区总和生育率水平可能会维持当前水平(TFR 取1.5)㊂倘若通过提升人类发展指数,有针对性地解决制约家庭发展的不利因素,拓㊃9㊃第6期 张 琛等:农村人口转变与农业强国建设展家庭资源预算曲线,未来总和生育率可能会朝着更替水平反弹(蔡昉,2022),因此,我们将农村地区总和生育率假定为1.7㊂(3)出生人口性别比指的是一定时期内出生的男婴总数和女婴总数的比值,通常用每100名女婴所对应的男婴数来表示㊂历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测算结果表明,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在2005年达到峰值118,随后下降到2020年的111.3㊂联合国人口司2019年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显示,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将在2035年左右下降到107,此后将一直维持这一水平㊂也有学者指出,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将在2045 2050年间下降到106左右,并持续到21世纪末(张震,马茜,2022)㊂基于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2020年农村人口出生性别比112为基准,按照逐年下降0.4至2035年达到106后保持不变进行预测㊂(4)迁移模式㊂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22“,到2035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5%㊂这意味着到2035年我国每年仍将有至少超过1000万农村常住人口转移到城市㊂考虑到不同年龄段的农村人口迁移概率的差异,本文将迁移模式设定为0~15岁迁移概率为2%㊁16~64岁迁移概率为3%㊁65岁及以上迁移概率为1%①㊂基于此,表1报告了2022 2050年农村常住人口总量的预测结果㊂从表1可以发现,我国农村常住人口数量将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㊂到 十四五”末,农村常住人口总量将下降到4.54亿至4.59亿㊂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之际,农村常住人口数量将下降到3.38亿至3.49亿㊂到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际,农村常住人口总量将进一步下降到2.54亿至2.73亿㊂表1摇未来农村常住人口总量预测年份TFR=1.3TFR=1.5TFR=1.7数量(亿)与总人口之间的比值数量(亿)与总人口之间的比值数量(亿)与总人口之间的比值20224.818734.25%4.831036.16%4.843436.16% 20234.680833.33%4.698534.20%4.716234.20% 20244.540932.39%4.563434.25%4.585934.25% 20254.536932.44%4.564633.33%4.592333.33% 20264.394131.50%4.425932.39%4.457732.39% 20274.251230.57%4.286732.44%4.322232.44% 20284.108229.63%4.147031.50%4.185931.50% 20294.101029.68%4.144230.57%4.187530.56%㊃01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①在这种迁移模式下,到2035年农村人口向城市平均每年净迁移人口数在1000万左右,这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发展目标基本一致㊂续表1年份TFR =1.3TFR =1.5TFR =1.7数量(亿)与总人口之间的比值数量(亿)与总人口之间的比值数量(亿)与总人口之间的比值20303.957228.74%4.003229.63%4.049329.63%20313.813327.80%3.861929.68%3.910529.68%20323.669526.86%3.720428.74%3.771228.74%20333.661526.91%3.716427.80%3.771327.80%20343.518125.96%3.574826.86%3.631626.85%20353.375225.02%3.433526.91%3.491926.90%20363.366925.07%3.429025.96%3.491125.96%20373.224424.11%3.287625.01%3.350825.01%20383.215624.16%3.282525.06%3.349425.05%20393.206224.21%3.276824.11%3.347424.10%20403.063723.24%3.134924.15%3.206124.14%20413.053523.29%3.128224.19%3.203024.18%20423.042323.33%3.120623.23%3.199123.22%20432.899322.36%2.977623.27%3.056223.26%20442.887022.41%2.968923.31%3.051023.30%20452.873622.45%2.959022.34%3.044922.33%20462.729921.47%2.815022.38%2.900622.36%20472.715321.52%2.803922.42%2.893322.40%20482.699621.56%2.791821.45%2.885121.43%20492.555920.58%2.647421.49%2.740121.47%20502.539220.63%2.634321.53%2.731021.51% 注:笔者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测算㊂我国总人口预测的参数设定:(1)预期寿命以2020年77.93岁为基准,每年增长0.2岁进行预测;(2)总和生育率取1.3㊁1.5和1.7的三种情景分别对应全国总人口预测中总和生育率取1.1㊁1.3和1.5的三种情景;(3)出生性别比假定下降到2035年的106后保持不变㊂ 综上,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上,我国农村常住人口总量将呈现快速下降趋势㊂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之际,农村常住人口总量将达到3.38亿至3.49亿之间,与我国总人口之间的比值在25%至27%之间;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际,我国农村常住人口总量将不足2.8亿人,与我国总人口之间的比值将下降到20%至22%之间㊂(二)农村常住人口结构预测农村常住人口总量的减少,也将深刻影响农村劳动力数量和农村人口老龄化情况㊂基于此,本研究对未来我国农村人口结构进行预测,重点关注农村16~64岁劳动力占比和65岁及以上农村人口占比(见表2)㊂㊃11㊃第6期 张 琛等:农村人口转变与农业强国建设表2摇未来我国农村人口结构预测年份16~64岁农村劳动力占比65岁及以上农村人口占比TFR=1.3TFR=1.5TFR=1.7TFR=1.3TFR=1.5TFR=1.7202261.18%61.06%60.95%19.59%19.55%19.50% 202361.29%61.12%60.95%20.43%20.36%20.29% 202461.82%61.59%61.37%20.97%20.87%20.78% 202562.46%62.18%61.90%21.08%20.96%20.84% 202663.20%62.86%62.52%21.47%21.33%21.19% 202763.22%62.82%62.42%22.65%22.48%22.30% 202862.81%62.35%61.89%24.40%24.18%23.97% 202962.58%62.07%61.57%25.25%25.00%24.76% 203062.23%61.66%61.09%26.87%26.58%26.29% 203161.61%60.97%60.34%28.64%28.29%27.96% 203261.21%60.50%59.79%30.23%29.83%29.44% 203360.54%59.78%59.04%31.32%30.88%30.44% 203459.68%58.84%58.02%33.17%32.66%32.17% 203558.53%57.61%56.72%35.24%34.65%34.09% 203657.63%56.67%55.74%35.96%35.32%34.71% 203756.12%55.22%54.35%37.81%37.09%36.40% 203854.99%54.19%53.41%38.24%37.47%36.73% 203953.97%53.26%52.57%38.53%37.71%36.92% 204052.73%52.06%51.42%39.97%39.07%38.21% 204152.05%51.45%50.88%39.88%38.93%38.03% 204251.62%51.09%50.58%39.54%38.55%37.61% 204350.61%50.12%49.64%40.74%39.66%38.64% 204450.21%49.78%49.36%40.42%39.31%38.25% 204550.06%49.68%49.31%39.95%38.79%37.70% 204649.20%48.86%48.53%41.17%39.91%38.73% 204748.93%48.67%48.40%40.93%39.63%38.40% 204849.03%48.82%48.59%40.44%39.10%37.83% 204948.42%48.26%48.07%41.74%40.28%38.90% 205048.63%48.54%48.41%41.30%39.79%38.37% 注:笔者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测算㊂农村人口结构预测所需的基础数据和参数设定与农村人口总量预测一致㊂ 从表2可以得出,未来我国农村16~64岁农村劳动力占比将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㊂相对来看,虽然到 十四五”末,农村16~64岁劳动力占比仍将维持当前状况,但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之际,农村16~64岁劳动力占比将下降到60%以下㊂到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际,农村16~64岁劳动力占比将进一步下降到50%以下㊂从绝对数值上看,到2035年农村16~64岁劳动力㊃21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数量将下降到2035年的1.97亿左右,到2050年我国农村16~64岁劳动力数量将进一步减少到1.23亿至1.32亿之间,30年间累计减少1.84亿至1.93亿㊂除农村16~64岁劳动力数量和占比外,表2还报告了65岁及以上农村人口的基本情况㊂在三种不同的预测方案下,到2035年我国65岁及以上农村人口数将达到1.19亿左右,占农村总人口的比值也将上升到34.09%至35.24%之间,届时农村地区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㊂在三种不同预测方案下,到2050年我国65岁及以上农村人口占比将进一步提升㊂其中,在低水平的总和生育率方案下,到2050年我国65岁及以上农村人口占比将超过40%,达到41.30%;在中等水平的总和生育率方案下,到2050年我国65岁及以上农村人口占比将达到39.79%;在较高水平的总和生育率方案下,到2050年我国65岁及以上农村人口占比将达到38.37%㊂这一研究结论与已有研究的预测基本一致(李建伟等,2022)㊂由此可见,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到2050年我国农村16~64岁劳动力与农村总人口之间的比值将下降到50%以下,农村16~64岁劳动力的绝对数量累计减少接近2亿㊂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将日益加重,步入重度老龄化阶段㊂图2摇主要农产品每单位用工数量变化情况(三)未来农业劳动力需求测算根据2013 2020年度‘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中的数据,本文发现种植业主要农产品的每亩用工数量和养殖业主要农产品每头用工数量普遍呈现下降的趋势(见图2)㊂这表明,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资本要素对劳动要素具有明显㊃31㊃第6期 张 琛等:农村人口转变与农业强国建设的替代效应,农产品的每单位用工数量不断减少㊂考虑到主要农产品每单位用工数量持续下降的经验事实,本文设计了两种情景,分别表示在不同农业技术条件下农业生产劳动力的需求情况,用以反映未来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数字经济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见表3)㊂表3摇未来农业劳动力需求量测算年份情景一情景二农业所需劳动工日(万日)农业劳动力需求量(万人)农业所需劳动工日(万日)农业劳动力需求量(万人)202125839088613211444770482022252832784282059805686620232472746824220051636684202424171658057195052165022025236158478721895878632020262306004768718412366137202722504237501178659459552028219484273161731952577320292145033715016836595612203020952246984163536654512031204541668181587073529020321995607665215387805129203319457986486149048749682034189599063201442195480720351846181615413939024646 注:笔者根据相关数据整理计算㊂农业劳动力需求量的计算方法借鉴蔡昉和王美艳(2007)提出的劳动定额法,并参考孔祥智(2019)的研究,选取300天作为农业劳动力合理工作时间的标准㊂种植业农产品包括稻谷㊁小麦㊁玉米㊁大豆㊁花生㊁油菜㊁棉花㊁烟叶㊁甘蔗㊁甜菜㊁桑蚕茧㊁柑㊁橘㊁苹果和蔬菜;养殖业农产品包括生猪㊁散养肉牛㊁散养肉羊和奶牛㊂ 表3中的情景一表示中速农业技术进步,即保持当前的农业技术进步模式,这可以表征为核算单位用工数量保持平稳下降趋势㊂具体来说,本文首先根据2013 2020年每种农产品单位用工数量的变化情况计算年平均变化量,并以此作为2020年后每年变化的标准㊂情景二表示高速农业技术进步,这可以表征为农产品单位用工数量呈现快速下降趋势㊂具体来说,在情景一年平均变化量的基础上扩大1.1倍㊂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农业劳动力需求量的计算需要每一种种植业农产品的播种面积和每一种养殖业农产品的养殖数量,本文以2020年作为研究基准,暂不考虑播种面积和养殖数量的变化情况㊂从表3可以得出,到2035年我国农业劳动力的需求量将㊃41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下降到4646万至6154万人,较2020年农业劳动力需求量10027万人(谢玲红等,2022)减少了3873万至5381万人㊂预测结果还表明,到2035年我国农业劳动力的需求量与农村劳动力数之间的比值在30%左右㊂三㊁农村人口转变对建设农业强国的影响机理理论分析表明,农村人口转变通过总量效应影响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和农业经营体系,通过结构效应影响农业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体系,进而关系着农业强国能否顺利实现㊂本节笔者结合上一小节对未来我国农村常住人口总量及结构的预测结果,从供给保障强㊁经营体系强㊁科技装备强和产业韧性强四个方面详细分析农村人口转变对建设农业强国的影响机理㊂(一)农村人口转变与粮食供给保障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㊂从粮食需求角度来看,人口总量的减少以及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将减少口粮消费需求㊂但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深入,我国人均GDP 水平将持续上升,居民消费结构也将不断升级,对以肉类㊁禽蛋类和水产品为代表的饲料粮消费需求不断增加㊂笔者分别计算了2016版‘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和2022版‘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人均粮食日消费量,对涉及粮食消费的食物消费量取上限值①,并考虑到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粮食需求差异(张琛,周振,2022)㊂结果表明,2016版‘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和2022版‘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最高膳食标准下的人均粮食消费量分别为430.3公斤/年和387.96公斤/年㊂在最高膳食标准下,人均粮食消费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口粮消费量减少㊂2016版‘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建议每天最高摄入的谷物量为400克,而2022版‘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建议每天最高摄入的谷物量仅为300克㊂与此同时,以肉类㊁禽蛋类和水产品为代表的饲料粮消费量不断增加㊂以猪肉消费量为例,城镇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由1978年的13.7千克上升到2020年的19千克,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由1978年的5.2千克上升到2020年的18.2千克㊂‘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 2029)“的预测结果表明,到2029年我国人均猪肉消费量预计将增加10公斤②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未来饲料粮的产需缺口将不断扩大㊂这对保障粮食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㊂农业供给保障能力既是衡量中国能否成为现代农业强国的前㊃51㊃第6期 张 琛等:农村人口转变与农业强国建设①②例如,2022版谷物建议每天摄入量为200~300克,取300克;水果每天摄入量为200~350克,取350克;畜禽肉的摄入量为40~75克,取75克;水产品的摄入量为40~75克,取75克;蛋类推荐每天1个鸡蛋(相当于50克左右),取50克;大豆及坚果类每天摄入量为25~35克,取35克㊂资料来源:https:// /htmlnews /2020/4/438637.shtm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政策体系与形成机制 第二节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第三节 农业政策的内涵、类型和主要分析方法 第四节 中国农业政策的目标沿革、现状与发展
1
学习目标
❖ 理解政策的概念、构成、特征以及形成机制 ❖ 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策干预的必要性、前提条件和
局限性 ❖ 了解农业政策的目标及其历史沿革、演变规律 ❖ 了解政策分析方法的内涵和具体模型
22
1、农业问题
主要是规模小,结构不合 理,市场化程度极低,经济效 益低下 。
23
❖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缺乏专业化分工导致的生
产低效率; ❖二是缺乏有效的生产要素投入,
导致发展后劲不足。 ❖三是农产品结构与市场结构不
相适应。
24
2、农村问题
主要是长期城乡二元结构 是农村社会发展严重不足,现 代文明成果难以进农村寻常百 姓家,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 保障尤为突出。
53
54
一、“市场失灵”是政策产生与存在的基本依据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一些特定情况下缺乏 效率,不能起到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主要经济增长和公 平分配经济效益的应有作用
55
市场失灵的情况;
7、收 入分配
1、公 共产品
缺失
6、通 货膨胀
市场 失灵
2、外 部效应
3、自 然垄断
5、失 业
4、风 险或不 确定性
计试点或试行政策 根据试点、试行反馈意见对政策进行修改和完善
将正式形成的政策以合法形式公布和正式实施
40
41
42
43
实践层面的政策理念和政策措施的形成过程 ➢社会实验法
44
45
46
实践层面的政策理念和政策措施的形成过程 ➢群众路线法
47
48
实践层面的政策理念和政策措施的形成过程 ➢社会调查法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 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 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 异。
农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为农民增收问题。
8
2、“三农”问题的 历史回顾
9
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重农政策及赋税制度。
10
“ 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 的古训一直 流传至今,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 业,“农本” 和 “以农立国”思想是历代统治 者一贯的指导思想。
效率性是指农业生产要素提高的可持续性以及 农业生产与国民经济体系整体发展的协调性
77
国家发展阶段划分;
➢工业化起步阶段 ➢工业化初期阶段 ➢工业化中期阶段 ➢后工业化阶段
78
国家发展阶段划分;
工业化起步阶段即一个国家从农业国开始转变到形成初步 较为完整的独立工业化体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业占主导 地位
34
二、政策的特征
➢政治性 ➢阶段性 ➢实践性 ➢强制性 ➢政策效果的复杂性 ➢群众性
35
坚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提 高耕地质量
❖ (一)严格保护耕地(18亿亩红线)。控制非农建设 占用耕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 用途不改变,并落实到地块和农户。严禁占用基本 农田挖塘养鱼、种树造林或进行其他破坏耕作层的 活动。修订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提高耕地占用税 税率,严格控制减免。搞好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和村庄、集镇规划,引导农户和农村集约用地。
无产阶级
(中国共产党)
14
“有田同耕, 有饭同食, 有衣同穿, 有钱同使,
无处不均匀苦苦三百天,洒尽汗水责任田; ❖ 亩产千斤收成好,年终结算亏本钱。
❖
❖
——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李开明
18
❖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上书总理
37
坚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提 高耕地质量
❖ (三)沃土工程。中央和省级财政要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综合 开发投入,新增资金主要安排在粮食主产区集中用于中低产 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搞好“沃土工程”建设,增 加投入,加大土壤肥力调查和监测工作力度,尽快建立全国 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为农民科学种田提供指导和 服务。改革传统耕作方法,发展保护性耕作。推广测土配方 施肥,推行有机肥综合利用与无害化处理,引导农民多施农
谈谈你对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认识。
11
主要内容
具体方面
评价
耕作方式 农业工具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曲柄锄、大镰、曲辕犁
经营方式
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土地制度 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均田制
水利工程
都江堰、郑国渠、井渠、治黄
基本政策
重农抑商
(1)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农”问 题(土地问题);
(2)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3)近现代世界各国的农业政策。
73
一、农业政策的主要类型
按政府对农业实施干预的领域可分为; ➢制度框架性政策 ➢重要农业生产要素政策 ➢结构政策 ➢价格与市场支持政策 ➢服务支持政策 ➢规范管理政策 ➢农业对外政策
74
二、农业政策的分析方法
➢制度主义模型 ➢理性主义模型 ➢有限理性模型 ➢渐进主义模型 ➢团体理论模型 ➢精英理论模型
农业的作用及农业政策的目标; ➢提供全体国民生存必须的基本农产品 ➢为工业建设提供农产品等原材料 ➢提供劳动力和土地等基本资源 ➢提供工业产品的销售市场 ➢接受不能再城市就业的劳动人口
79
我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的农业政策;
➢人民公社 ➢农产品统购统销 ➢城乡二元体制 ➢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家肥,增加土壤有机质。
38
三、政策形成机制
政 策 理论层面上的政策设计应遵循的技术路线 形 成 机 实践层面的政策理念和政策措施的形成过程 制
39
发现问题
政
策 设
议程设定
计
的 技
政策初步设 计和实验
术
路
政策试行和 反馈,修改
线
政策形成和 合法化
发现和提出社会经济生活中需要政策干预的问题
政府确认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将其列入政策制定议程 对问题原因和可能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政策初步设
71
一、农业政策的内涵
狭义;指农业部门政策,突出其经济政策属性
农业政策
广义;涉及农业发展、农村社会和农民利益即 关于农民、农村和农业的公共政策
72
一、农业政策的内涵
➢农业政策是国民经济的部门政策,具有经济政策属性 ➢农业政策是针对农村社会的公共政策,具有社会属性 ➢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农业政策也就具有 生态环境政策的属性 ➢农业政策最终的实施对象是农民,能否满足农民的根本利 益是决定农业政策成败的关键因素
61
一、“市场失灵”是政策产生与存在的基本依据
6、通货膨胀
62
一、“市场失灵”是政策产生与存在的基本依据
7、收入分配
63
二、实现经济福利分配的公平性是政策的首要目标 福利是指人们对享受或者满足的心理反应 ➢旧福利经济学理论 ➢新福利经济学理论 ➢社会福利函数理论
64
三、“政府失灵”指出政策的局限性 政府失灵是指政府作出的干预市场的政策往往
49
实践层面的政策理念和政策措施的形成过程 ➢模型分析法
50
实践层面的政策理念和政策措施的形成过程 ➢农民时间、公共媒体、智囊团体和政府互动合作的 方法
51
52
农业政策分析框架
第一节 政策体系与形成机制 第二节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第三节 农业政策的内涵、类型和主要分析方法 第四节 中国农业政策的目标沿革、现状与发展
19
❖ 一盲流如“洪水”; ❖ 二负担如“泰山” ; ❖ 三债台如“珠峰”; ❖ 四干部如“蝗虫” ; ❖ 五责任制如“枷锁” ; ❖ 六政策如“谎言” ; ❖ 七假话如“真理” ……
20
3、“三农”问题 现状及分析
2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 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所 谓:
❖ 农民富则天下富; ❖ 农村稳则天下稳; ❖ 农业强则天下强。
不能实现社会经济资源最优配置和社会收入公平分配
65
三、“政府失灵”指出政策的局限性
1、公共选择理论
66
三、“政府失灵”指出政策的局限性
2、非市场失灵理论
67
三、“政府失灵”指出政策的局限性
3、委托代理理论
68
三、“政府失灵”指出政策的局限性
4、组织行为学理论
69
70
农业政策分析框架
第一节 政策体系与形成机制 第二节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第三节 农业政策的内涵、类型和主要分析方法 第四节 中国农业政策的目标沿革、现状与发展
28
农业政策分析框架
第一节 政策体系与形成机制 第二节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第三节 农业政策的内涵、类型和主要分析方法 第四节 中国农业政策的目标沿革、现状与发展
29
“两个趋向”论断
❖ 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 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 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 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 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75
农业政策分析框架
第一节 政策体系与形成机制 第二节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第三节 农业政策的内涵、类型和主要分析方法 第四节 中国农业政策的目标沿革、现状与发展
76
农业政策的公平性和效率性
公平性是指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在社会经济地 位和发展机会上的平等性,以及农村居民内部不同 群体之间在社会经济地位和发展机会上的平等性
农村居民是指居住在农村地区的人口,而 不仅仅指从事农业劳动人口。
6
农民发展关系农业、农村的稳定。农业 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是农民生活、生产 之地;作为农业生产者和农村居住者,是我 国人口最多,占总人口比例最大的群体,他 们的问题解决不好,直接影响到农业的进步 和农村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