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沈从文边城之美
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三重美
![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三重美](https://img.taocdn.com/s3/m/2519453e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2c.png)
方观生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三重美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沈从文无疑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他自称“乡下人”,以“乡下人”的视角进入现代文学领域,创作出了大量家喻户晓的优秀作品,在中国文坛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虽然篇幅较短,只有约七万字,但自问世以来便得到了广泛赞誉。
1996年6月,《亚洲周刊》曾组织来自全球各地的学者、作家联合评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上榜作品中,沈从文的《边城》名列第二,《边城》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边城》小说以川湘边界的一座小城镇——茶峒为背景,主要叙述了主人公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情悲剧。
在翠翠和傩送的爱情主线之外,沈从文还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调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翻开文本,“湘西世界”的自然之美、风俗之美、人性之美以及人情之美便跃然眼前。
接下来,笔者将从风景美(包括自然美和风俗美)、人性美和语言美三个角度阐述《边城》的艺术魅力。
一、风景美汪曾祺在《沈从文和他的〈边城〉》一文中谈道:“沈从文不是一个雕塑家,他是一个画家,一个风景画的大师。
他画的不是油画,是中国的彩墨画,笔致疏朗,着色明丽。
”[1]的确,对于自然风景,沈从文有着特别的偏爱,自然景物描写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
《边城》中便穿插了大量关于自然风景的描写,如写碧溪岨: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
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2]再如写酉水: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
白河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
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
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
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
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https://img.taocdn.com/s3/m/458f44ce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2d.png)
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沈从文是现代文学史独具特色的一位作家,他创造了散文化的小说笔法,并在他的作品中构造了独特的湘西文化,他把自己对人性的“真”“善”“美”的理解融入作品,形成了一曲曲优美的乡土抒情诗。
《边城》便是这其中的代表作。
它寄寓着沈从文爱与美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
没有可以雕琢,没有丝毫华而不实之感,只有唯美与自然。
主人公没有巨大的财富,没有身居要职,只有普通的出身和平凡的生活。
下面从四个方面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一、自然美与人性美和谐的融为一体《边城》把自然和谐的人生形式推向了极致,边城的美丽景色、淳朴的传统风俗习惯和人物的美好心灵融为一体,表现了边地人们的人性之美。
作者在《边城》中寄托了他的人生理想,作者将湘西极力渲染成世外桃源,其实也就是沈从文的文化价值寄托。
他在《边城》中用这种新的文化信仰为人们描绘着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里自然、自主、自为的生命形态和美好人生,赋予翠翠等湘西人们以象征意义,她们是这种自然人性文化的象征和最完美的模特。
翠翠没有接受过传统文化的教化和现代都市文明的浸染,完全是大自然孕育和教化的女儿,翠翠就是湘西健全人性和自主、自为、自然生命形态的活的标本,是一种原始本真的人性生命形式,在《边城》里,作者描写了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地茶峒的秀丽风光。
那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城,那里有清澈的,绕城而过的小河,小河旁有络绎不绝的行人;那里的一半在水中,一半在陆地的吊脚楼;那里有随意而谈的水手,有烧酒醉倒的汉子,有含情脉脉的媚妇,有在翠绿的山下渡船的船夫和行人,那里沐浴着更美的湘西人:“她在风日里长着,皮肤晒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这是主人公翠翠。
“气质近于白牙黑发的母亲,不爱说话,眉眼却秀拔出群,一望便知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情感”这是二老岳云,他们是那样的淳朴老实,处处洋溢着一种人性的光辉,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湘西自然,淳朴,秀丽的山水人情图画。
作者用纯净的笔触谱写出一首爱与美之歌。
论沈从文《边城》的“美
![论沈从文《边城》的“美](https://img.taocdn.com/s3/m/f52d7cef52d380eb63946d41.png)
论沈从文《边城》的“美〞1.自然美2.人性美2.1.邻里之间的真诚之美沈先生描写的湘西,民风纯朴,人们没有等级功利,而是相互友爱,真诚相待,老船夫忠于职守,对过河的人分文不收,富人不因家境富有而盛气凌人,能够体惜穷人,掌水码头船总顺顺送给老船夫吃的,老船夫死后,他资助安排料理丧事。
屠夫见老船夫买肉切好肉却不要钱,这里人人以诚相待,表现出林立之间的真诚相待,与美丽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表达了自然美与人性美得结合,这里的人们心灵明净如水,邻里之间的真诚。
2.2.翠翠老船夫的美翠翠是爱与美得化身,她的出身具有传奇性,是父母圣洁爱情的结晶,她与老爷相依为命,她的爱情简单、真挚、自然单纯、一切符合一个情窦初开得天性,对于爱情的萌生,和对于爱情的觉悟都没有掺杂任何利益。
老船夫是善的化身,他五十年如一日,为来往的过客摆渡,任劳任怨鞠躬尽瘁,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质朴憨厚,侠义心肠,他是一位慈祥,仁爱的长者,为孙女可以付出一切,他见天保对翠翠有意便迫切的指出"马路"和"车路"的求爱途径,表现了一个老人充满人情美,伦理美的宽广的胸襟,是纯粹人性美的特写。
2.3.爱情之美三个年轻人之间的爱情。
天保和傩送两兄弟都对翠翠一见倾心。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而外出闯滩,出了意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心上人归来。
展现出了一段凄美的爱情.爱情的结尾悲凉而深沉,如果真要说是哪一种爱情美的话,那只有一个词最适宜--凄美。
2.4.人性美造成的爱情悲剧亲情爱情,边城里的人性美,正是一个爱情悲剧的源头,这个故事也建立在人性的根底上,翠翠和姥爷的相依为命,两兄弟的手足亲情,对爱的真挚与坦诚无不是美的表达,兄弟同时爱上翠翠,老船夫一心想让翠翠"自主"的到幸福,但还未弄清他到底爱谁,便稀里糊涂的促成了天保的托媒,故事中所有的人,都是一群平常的、善良人,但这是这种美造成了一个谁也没有错的悲剧,这是湘西地区淳朴的人文美,这份人文美恰是对现实生活中疯狂追求物质的一种嘲讽。
边城沈从文文学作品鉴赏
![边城沈从文文学作品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1167e356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8d.png)
边城沈从文文学作品鉴赏《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该作品以湘西边境一个小镇为背景,描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在鉴赏《边城》这部文学作品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主题思想:《边城》的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人性之美和人情之美上。
小说中通过对湘西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纠葛的描写,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真挚、淳朴的情感,以及湘西人民善良、朴实、勤劳的品质。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人性之美,正是沈从文先生所追求的理想社会。
2. 人物形象:《边城》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主人公翠翠是一个天真、善良、温柔的女孩,她对傩送的纯真感情展现了她纯洁的心灵。
傩送则是一个勇敢、正直、善良的年轻人,他对翠翠的爱是真挚而深刻的。
而翠翠的外公则是一个慈祥、善良、豁达的老者,他对翠翠的关爱和呵护展现了亲情的美好。
3. 艺术手法:《边城》的艺术手法独特,语言简练明快,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沈从文先生通过对湘西风土人情的细腻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真实而美丽的世界。
同时,小说中通过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使得作品具有更深的内涵和意蕴。
4. 文化价值:《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文化价值。
通过阅读《边城》,读者可以了解湘西人民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以及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边城》所描绘的人性与情感之美,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边城》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
通过鉴赏《边城》,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湘西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感受人性和情感之美,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浅析沈从文《边城》之美
![浅析沈从文《边城》之美](https://img.taocdn.com/s3/m/d48af1ca2cc58bd63186bdf6.png)
浅析沈从文《边城》之美江西余干汤丽兰导师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它创作于1933年秋到1944年春天,这部作品一问世就引起了强烈的轰动,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流传于世,曾有“震动中外文坛”的美誉。
《边城》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湘西世界,那里没有战争,没有杀戮,没有颓废,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
从这些来看,这片土地真可谓是一个“理想王国”!它表现了沈从文先生对自由的追求,对美的追求,而这个“湘西世界”就是沈从文理想人生的缩影,寄寓了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念。
一、作家及作品简介沈从文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15岁随军外出,曾做过上士,后来以书记名义随大军在边境剿匪,又当过城区屠宰税务员。
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
接触新文学后,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
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边城》更是其代表作。
民国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千疮百孔的中国,因此民国时期是一个激情高唱启蒙救亡的时代。
沈从文与大多数试图通过教化愚昧国民大众实现拯救在水深火热中挣扎的国家和民族的美好期冀的人不同,他以他独特的方式实现着自己的救国理想。
沈从文在湘西的农村长大,对这里有着非常美好的记忆。
当他来到北京后,他发现了在现代文明笼罩下城市人的虚伪自私冷漠的人性,还有信仰逐渐沦为一些人为争权夺利而做戏的口号,正是对病态人性的发现,使沈从文终于发现了他独有的那个世界,发现了“健全人性”,发现了生命与力。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边城》赏析
![沈从文《边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367d742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d5.png)
沈从文《边城》赏析《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
《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正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
作者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而边城的青山绿水是美的,边城的故事是美的,边城人那种沉浸于生活、融会于自然的心态也是美的。
标签:沈从文;边城;爱;凄美一、创作背景《边城》这部小说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在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中排名第二,仅次于鲁迅的《呐喊》。
(一)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年出生于湖南湘西凤凰县,六岁进入私塾,十四岁之后便无心上学,于1917年8月进入地方土著部队。
1922年夏天,五四运动波及湘西,受其影响,沈从文只身来到北平,寻求新的文化。
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到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一生经历坎坷,1988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二)时代背景《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沈从文的代表作。
1931年的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
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
1933年冬天,沈从文的母亲病重,1934年1月,沈从文回到湘西,但他发现家乡已经不是记忆中的样子了,”现代”二字到达,充斥着唯实唯利庸俗的人生观,正直朴素的人情美快要消失了,使沈从文生出了很多人生感慨。
1934年回湖西,沈从文希望通过自己对相西的印象,描写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的人性美及其传统文化内涵探析
![《边城》的人性美及其传统文化内涵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a20cd6ef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63.png)
《边城》的人性美及其传统文化内涵探析《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
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边城》的人性美及其传统文化内涵探析。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边城》的人性美及其传统文化内涵探析篇1摘要:《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其中表达出了一种健康、自然、优美的人生姿态。
《边城》既有浪漫主义的思想,也蕴含着深刻的现实主义韵味。
《边城》中描述的生活取自现实生活,但是却有高于现实生活,这种生活是理想化的,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性美与自然美。
本文主要分析《边城》的人性美及其传统文化内涵。
关键词:《边城》;人性美;传统文化内涵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中都贯穿着自己对于人性美的追求。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其中表达出了一种健康、自然、优美的人生姿态。
《边城》创作于1934年,这一段时期正是我国矛盾最为突出的时期,沈从文希望利用人性美来完成治疗社会大众心灵的使命,这种人性美就是中国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有机统一。
一、翠翠与傩送的人性美《边城》中描述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这里青山绿水,有着浓浓的乡情和质朴的风土人性,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社会规则的约束,每个人都真诚、热情,大家相互帮助、温和善良。
翠翠是《边城》的女主角,是一个聪明活泼、天真无邪的少女,也是作者理想人性的代表,翠翠是自然的女儿,在她一出场,作者就用浓重的笔墨描写了翠翠的自然美,翠翠的这些美都是自然美。
自然的社会环境也让翠翠具备了天生的温顺与善良,她虽然有这个年纪孩子应有的胆怯,但是在环境的影响下,就变成的活泼和天真,翠翠之所以会养成这样的性格,正是由于自己周围的人都拥有这淳朴、善良的性格。
与傩送之间的爱情也是淳朴的,她喜欢傩送并非因为他的家世,而是一种自然的情感,这种执着与忠贞的情感正是当时社会所缺乏的。
《边城》的美赏析
![《边城》的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63a4a36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0c.png)
《边城》的美赏析《边城》的美赏析《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边城》的美赏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来自《边城》的美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的《边城》被遴选进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使高中学生得以领略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美。
《边城》所写的故事很简单,然而却极美: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小说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一、山水美《边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边城》美的五个层次
![《边城》美的五个层次](https://img.taocdn.com/s3/m/4f9ef4be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d5.png)
《边城》美的五个层次《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
在作者笔下,古老的边城具有桃花源般神奇的美。
边城明净的风光,淳朴的民风,教化着善良敦厚的人们。
小说优美清丽的语言,叙写着人间的真挚,汩汩涛涛,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本文拟以教材节选的《边城》为例,谈谈《边城》所展示的美的五个层次。
1. 民俗美。
古老的边城,保留着古老的风俗习惯,如边城的端午节,作者写道:“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写出边城特有的装扮形式,想来必定十分神秘有趣的。
边城人赛龙舟,“船只的形式,和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别致的形式产生新奇的美,古老的风俗表现出古朴的民风。
更有趣的是捉鸭子比赛:“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目的愉快起见,便派兵士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
”那种热闹,那种兴奋和动人的场面是可想而知的。
这样的习俗带有官民同乐的意味,更衬托出边城和睦安乐的风貌,展示着人与自然的生活美。
还有月下对歌、狮子龙灯等,都透露着边城祥和安定的气氛。
2. 风景美。
沈从文不仅为我们展示了风俗美,更是为我们展现了湘西的优美的风景画卷。
湘西青山绿水,风景秀丽。
耸立的白塔,白塔下的老人、女孩和黄狗,居住在一条小溪边,多么迷人的画面呀!“溪流如弓背……清澈透明……”这座小小的山城,鸟语花香,青山翠竹,古朴的吊脚楼,耸立的小白塔,一脉清流相伴……花自开来水自流,这是一支真、善、美的田园牧歌。
淡泊而宁静,随自然的生命季节循环不息。
在作者含蓄而优美的描绘中,我们获得的不仅是一种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而且更有着对我们心灵的滋补,无异于喝了一碗心灵鸡汤。
沈从文 边城的分析
![沈从文 边城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ec7893d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af.png)
沈从文边城的分析《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他的美学思想的集中表现。
关于这部小说的创作,作家本人有过重要的表白。
他说:这作品所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目的是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
作家的表白是切实的。
在小说里,少女翠翠是作家所着力精雕细刻的中心人物。
这是作家理想中的"自然之女',她没有任何都市鄙俗的污染,只有"小兽物'般的天真活泼和"黄麂'般的乖巧善良。
而围绕着翠翠所出现的人物,无论是秀拔出群的傩送,还是谦和克制的天保,无论是宽厚仁慈的祖父,还是豁达正直的船总,也都无不保持着做人的美德,信守着灵魂的纯洁。
小说正是通过他们相互间的男女之爱、祖孙之亲,父子之情和邻里之睦的描写,生动地层现这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自然的人性爱和人情美。
小说无意追求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而是着力描绘人物的内心感情。
整个作品是那样浑朴天成,如同作家笔下的溪水,顺着山势,或急或缓,自然流淌,毫无人为造作之感。
小说的语言也与所表现的内容和谐统一,质朴、清新、自然、含蓄,处处蕴含着浓郁的诗情,字字浸渍着作家的温爱。
《边城》是沈从文长期受压抑的感情的流露。
是他自己唱给自己听,为了让自己的心感动起来的"情歌'。
祖父死了,白塔倒了,未成年的翠翠等待着那个不知回不回来的傩送,稚嫩的生命失去了呵护,充满悲哀和隐忧,但沈从文用抒情的暖和色调把人生的悲剧性包裹起来,使之化为淡淡的哀愁,像黄昏落日一样美丽而忧郁。
命运难以抵抗,但作品却有一丝暖意:杨马兵――翠翠母亲昔日的情人取代爷爷,负起照顾翠翠的责任;船总顺顺伸出热情的手,而离家出走的二老也还有回来的可能,翠翠的等待并非毫无意义一种由沈从文想象中始终追寻的充满人类的爱意的"人生形式',与人生不可抗拒的命运的悲哀调和起来,构成了《边城》的基调。
《边城》之美赏析
![《边城》之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cbc3ffb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53.png)
《边城》之美赏析初读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会觉得这是一个温馨、安逸的美丽乡村。
但细读起来,却会觉得这也许就是当时的人们生活中的一个缩影。
有山川的秀丽美好,也有淳朴的善良和真挚的爱情。
他给予读者一种回归自然,亲近人性本真的美妙享受。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以其浓郁的地方色彩,抒情的乡土气息,优美精湛的文字,为中国现代文学画廊增添了一朵瑰丽的浪花。
与《萧萧》、《八骏图》、《阿黑小史》等同为代表作。
它被人称之为一篇“优美得令人感到哀愁”的“田园牧歌”。
沈从文的作品所展现的那份对人性美与自然美执著追求的独特性,既反映出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情感依恋,又体现了他所代表的那一类知识分子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旨趣。
湘西人民淳朴善良,民风强悍。
在这片宁静的山水间,这里的一切都保持着最原始的美。
杨老头和老船夫的年龄虽不小,但眼睛仍炯炯有神;翠翠天真无邪,活泼可爱;傩送敢爱敢恨,倔强坚定;天保善良忠厚,重情重义;顺顺憨厚老实,吃苦耐劳;而二老还在那样古老的日子里,赶着渡船,带着“顺顺的一只狗,两只渡船和一只老船夫”,迎着清风明月,披星戴月地辛勤劳作。
“四”是四川的重要农产品,而且在20世纪30年代这里的人也很富足,更因为沈从文描写的只是湘西的一个小地方,作者主观情感并没有过多的渲染,所以读者可以真实地感受到淳朴的人情风俗,如看见年长的爷爷不论什么时候去人家家里都不用提东西,喜欢什么拿了就走。
在热闹非凡的集市上,讨价还价也显示出他们有节制的朴素的心态。
比如:翠翠要买那唱歌的人手上的一个泥人儿,那老汉硬是不肯,并从嘴里掏出钱来,翠翠却把钱又还了回去。
并从兜里摸出个圆团,递给老人:“谢谢你,不用还钱了!”这些小事,显示出了乡村人们那种可贵的朴素的善良本性。
我们都在渴望能够回归大自然,让心灵得到平静,忘记浮躁的尘世,回归宁静。
《边城》是让人净化心灵,思考人生,呼唤真善美的一本书。
《边城》使我们远离喧嚣的城市,寻找真正的人性和自然,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前寻找人生的另一种美丽!。
浅谈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美”
![浅谈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美”](https://img.taocdn.com/s3/m/be44afc87cd184254a35351f.png)
浅谈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美”摘要】本文从故事情节结构,人物形象,意象意境和语言等几方面,阐述了蕴含在作品中的“美”。
【关健词】情节结构美;人物形象诗性美;抒情意象美;意境美;语言美《边城》是沈从文最有影响的代表作。
他创作于1933年秋到1934年春。
反映湘西人民生活的独特性,具有独特的创作风格。
作者怀着对家乡的深情,对乡亲的挚爱,写出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
读过《边城》的人们都有会有这样的感觉:《边城》代表了沈从文独特的风格特色——擅于谱写爱和美的人生颂歌,青年男女的情爱,祖孙父子的亲爱,人们之间的友爱,湘西风俗风景的可爱,以及这些爱中蕴涵的美,融合在故事和人物形象之中,给我们以强烈的艺术美感。
小说不仅故事情节结构美,语言美,而且人物形象,还有那条黄狗都是善良,纯朴,美好的,更甚者是小说中意象意境超逸,给人一种诗化的境地。
一、故事情节结构美《边城》的故事情节,简朴优美。
在依山傍水的边城碧溪的白塔下,住着一个靠摆渡为生的老船公和他的外孙女翠翠,两人相依为命,过着勤劳而安闲的生活,老人不愁吃穿,心中唯一操心的是为活波可爱的翠翠找个好婆家。
掌管水码头的船总顺顺有两个儿子,他们同时都爱着翠翠。
大儿子天保托人捎话给老船公提亲,而翠翠不喜欢老大,却很喜欢他的弟弟傩送。
船总有意让老大娶翠翠,盼望老二能够和一座新碾坊作陪嫁的王团总的女儿结婚。
当兄弟俩发现各自都在爱着翠翠时,哥哥天保就主动退让,乘船离开,途中失事不幸淹死。
老二在暗中爱着翠翠,却得不到她的理会,家中又逼迫他接受新碾坊,于是赌气之下就离开了“桃源”。
老船公忍受不住这沉重的打击,在雷电暴雨袭击的一个夜晚悄然死去。
翠翠接替了爷爷的事业,继续撑船摆渡客人。
她怀着对老人的哀悼和对傩送的挂念,带着软软的酸酸的心等着,等着。
他“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整个爱情故事象是一首散文诗,处处洋溢着诗的意境和韵味,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抒情特色。
【精品】浅析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精品】浅析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https://img.taocdn.com/s3/m/63a6160a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97.png)
【精品】浅析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边城》是沈从文先生创作的一部美丽动人的文学作品。
作品主要讲述了一个少年苏星河在坐落在河边的边城小镇里童年及青春时期度过的故事。
从《边城》中可看出沈从文对人性美有着深刻的体悟,集中体现为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是作者对家庭的珍视。
苏星河的童年就带有家的味道,母亲对他的温柔照顾、父亲的教诲和弟弟的爱抚,都令苏星河深深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在苏星河的心里,家既是他的心灵的港湾,也是他感知安全和慰藉的依托。
其次是作者对爱情的缠绵。
苏星河遇到了一个名叫故城的少女,因两人一见钟情而爱上了彼此,苏星河坦诚细腻地向故城表达心中对她的爱意,他多次为故城甘愿冒险,让苏星河在恋爱中经历了求而不得,从而体悟到了真爱的刻骨铭心,他也力图从爱情中获得长久的幸福,体会到了爱情带来的甜蜜风暴。
另外,作者对友谊的重视也是很明显的。
小说中穿插着苏星河与朋友们的温馨友谊,朋友们在斗智斗勇但又带有舶来品般的温馨友谊,在关键时刻他们也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他们在一起度过了令人怀念的时光,满腹诗词,满怀热情。
此外,沈从文还在作品中加入了一种穿越、宿命论的想法。
故城的出现,就像是天意的安排,让其萌生对苏星河的深情。
宿命论让爱情更具有浪漫色彩,苏星河即便在无路可走的时候,也仍能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坚信自己的爱情可以真正的永存,他能坚定地迎接未来,走进光明的山洞。
总而言之,《边城》通过苏星河深刻地探索了一种既深情又普遍又及时近乎的人性美。
接受苏星河的升华之旅,可以给我们一些安慰,人生,我们拥有希望,而爱情如果真的存在,也许就有可能实现。
浅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
![浅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https://img.taocdn.com/s3/m/e0ab16b9af1ffc4fff47ac60.png)
目录内容摘要 (2)关键词 (2)一、凄美清纯的爱情美 (3)1.美丽邂逅萌生爱 (4)2.情窦初开觉悟爱 (5)3.纯洁忠贞执著追求爱 (6)二、友善淳厚的人情美 (7)1.自然、友善、真挚的兄弟情 (7)2.呵护关爱、古朴淳厚的爷孙情 (8)三、自然善良的生命的本色美 (10)1.自然健康的生命天性 (10)2.纯真善良的风土人情 (11)注释 (13)参考文献 (13)浅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内容摘要] 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边城》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边城》中理想的人生形式和古拙的湘西风情自然交融,构筑了沈从文“人性美、人情美理想化的情爱天堂”——湘西世界,表现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本文从研究《边城》中人性美的角度入手,以爱情美。
人情美,亲情美,生命本色的美为线索,通过翠翠母女两的爱情故事分析凄美清纯的爱情美;通过天保兄弟身上洋溢的自然、纯洁、真挚的展示谦和友善的人情美;通过祖孙二人演绎人间至真至善的挚爱亲情;通过普遍人物的善良淳朴,高尚纯正道德揭示生命本色的自然美。
着重解读了湘西人性天堂里的“几个愚夫俗子”的哀乐生活,对边城自然的人性和原态的生活作一情感的阐释:母女两代人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演绎了一曲凄美清纯的爱情之歌,表现了湘西人民善良、质朴、纯真的人性美;天保、傩送兄弟在爱情竞争中的谦和友善,尽显了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老船夫对翠翠无微不至的呵护关爱,诠释了人间至真,至善的挚爱亲情;人与人之间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体现出了边城世界里恬静、淳朴的民风,浓厚友善的乡情。
在这个充满人性美和人情美的乡村世界里,以纯真的美、无暇的善、和谐的情构建了心中的希腊小庙,更净化着我们现代人和现代文明。
[关键词] 沈从文边城人性美《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看起来淡如水,读起来却让人感到浓如茶。
这是一支清新的田园牧歌,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是一幅秀丽的风景画,是一份淳厚质朴的真情。
解读《边城》的“三美”
![解读《边城》的“三美”](https://img.taocdn.com/s3/m/7cf3aa04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86.png)
解读《边城》的“三美”读沈从文的《边城》就要体悟三个方面的美:自然美,风情美,人性美。
一、自然美《边城》的景是诗化的,处处赏心悦目。
如作品里开头两段这样写道: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
这一段简约朴素的美丽文字,淡淡寥寥几笔,把人所带入的意境,这边风光独好的水墨丹青。
河水清莹澄澈,河底的水草清晰可见。
河上渔舟荡漾,嗳乃声声,几点慵懒的鱼鹰随渔翁的号子扎进水中,荡起圈圈涟漪,恰似你扩展的思绪。
那些由木柱作架,以纵纵横横的杉木板作壁,支撑起湘西富有民族特色的吊脚楼,壁连着壁,檐接着檐,悬挂在高高的河壁上。
连同木楼后面的青山倒映在沱江清澈的波光里,那和谐、淡雅的意境,只有从唐诗宋词或水墨画中才寻得见。
整部《边城》就是由这座山水所构成,它所蕴蓄的气势无一不给人带来中国山水画一般的美感。
且作者对自然的美的感受,仿佛都是不经意间随手拈来。
使人产生无限美的遐思与神往!小说情节的展开都是与湘西边地那世外桃源般的乡村风光分不开的。
以此来体现对故乡美丽的自然大地的怀想。
二、风情美贯穿《边城》的主线就是每年在河上举行的端午赛龙舟。
赛龙舟成了《边城》最壮观的民俗风情画。
要说最有趣的是龙舟竞渡后的河中捉鸭了。
作者这样写到: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这种欢快而有趣的“捉鸭竞赛”,是边城军民同乐,最富吸引力的表现。
游戏虽然简单,场面却够热烈,人们足够热情,处处透露着边地古朴、至纯至真的民风。
最美的最动人心魄的民俗风情,是那中秋“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
”文章巧设悬笔,“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恰好无月可看,凡在这边城地方,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通统不能如期举行,因此两个中秋留给翠翠的印象,极其平淡奇。
”那么,他要给翠翠留下的最美最深刻的是什么呢?文章安排了“二佬”出场。
某个夜,“二佬”为赢得翠翠的爱情,为与哥哥竞争,在翠翠家对面的山头,唱了整夜的歌,年轻美妙的歌声竟把翠翠灵魂梦一般浮起,四处飞扬。
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https://img.taocdn.com/s3/m/ccc41127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18.png)
论沈从⽂《边城》的⼈性美论沈从⽂《边城》的⼈性美概要:沈从⽂先⽣的《边城》,是⼀个关于湘西苗族的民族特质的经典⽂本。
其中寄寓着沈从⽂的审美追求,是对湘西苗族赖以⽣存的湘西世界的完美构建;是对湘西这⽚神秘⼟地上蕴育的⼈性美、⼈情美的⼈⽣形式的挖掘。
沈从⽂⼩说创作主要有两类,⼀种题材是以湘西⽣活为中⼼,⼀种是以题材都市⽣活为中⼼,第⼀种是展现湘西苗族⼈原始、⾃然的⽣活形态和⽣命状态,对故乡⼈民怀有不可⾔状情感与关爱,歌颂⼈性美;第⼆种展现都市⽣活的腐化堕落,揭⽰都市⾃然⼈性的遗失。
作为⼀个离开湘西,对湘西这⽚热⼟有着深深眷恋的湘西⼈,在他的内⼼当中,湘西与都市,彼此观照,互为参照,因⽽,他笔下的湘西世界是与都市社会对⽴总体框架中获得表现,⽽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性的扭曲是在他⼈⽣理想的观照下获得显现,构起了沈从⽂笔下的都市⼈⽣与乡村世界的桥梁,加上作者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写出了⼈性美的赞歌。
《边城》中不仅仅是对理想、对主体的审美追求,也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忧愁和寂寞,也有⼈在命运变数⾯前的⽆助与⽆奈,隐伏着很深的悲剧。
关键词:沈从⽂湘西世界⼈性美⼀沈从⽂创作《边城》的初衷从荒僻、闭塞、落后的湘西到⼤都市的北京,沈从⽂逃离了愚蠢、残暴的卒伍⽣活,迎来的却是另⼀个更加丑恶的现实,更加耻辱的⽣活。
于是,⼀⾯细致⼊微地描画都市上流社会庸俗⼩⽓⾃私市侩的众⽣相,⼀⾯回过头来把⽬光投向早年⽣活过的湘西社会,凭着他对故乡下层⼈民怀有的那份“不可⾔说的温爱”①之情,⽤热情、迷醉的歌喉对那⾥的风⼟⼈情唱出⼀曲⼜⼀曲⼼灵的恋歌,⽽《边城》正是这些恋歌中最优美动听的⼀⽀。
沈从⽂是⼀位歌者,虽然他⽤的是笔,但他是受到湘西⼭歌的熏陶和滋养,写下的是⽂字,流淌在⼼中的是恋歌。
他以他的敏感、情绪、幻想编织⼀种与现实迥然不同的“优美、健康、⾃然,⽽⼜不悖乎⼈性的⼈⽣形式”②。
同时,他⼜为⾃已未能为民族找到⼀路摆脱堕落趋势的路途⽽痛苦、寂寞,这种⼼绪⼜不可避免地辐射到他笔下的⼈物⾝上,于是在作品中就有⽼船夫“⼀切要来的都得来”③的⽆奈,就有了翠翠“这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④的不确定的等待。
《边城》赏析
![《边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3aedf1a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91.png)
《边城》简要赏析《边城》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以湘西边疆为背景,反映湘西农民生活和思想的小说。
下面是对其的赏析:一、艺术成就1.语言形式美——沈从文的散文式的叙事风格,简洁、流畅、朴素、深刻,他的笔法独具匠心,再加上插叙、倒叙、顺叙、警句等手法,构成了独特的小说语言艺术的魅力。
2.文化价值高——《边城》具有浓郁的湘西风情,刻画了彭家与赵家两户农民家庭在清末民初的生活,表现了湘西边陲的特殊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当时湘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此外,小说还揭示了爱、亲情、道德等社会价值观的重要性,为人类传统文化的倡导提供了思路。
3.文笔细腻——沈从文通过写风景、描写人物心理等手法,使描绘的湘西山区、农村和民间风情栩栩如生、细致入微,同时又不乏美感和诗意。
4.情节紧凑——《边城》虽是一部长篇小说,却没有冗长的篇幅和生僻的词语,情节设置合理,各个章节衔接紧密,读来自然流畅,既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又有较强的阅读性。
二、主题意义1.对传统文化的承托——《边城》充分展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亲情、爱情、道德等,同样反映了湘西地区乡土文化的传统价值观,并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
2.对人性的探讨——《边城》中刻画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不同人物之间的相处关系以及社会集体意识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向读者展现出人性的善恶、丑陋、复杂、多样等方面,表现出了人性的丰富性。
3.对时代环境的反映——《边城》通过对湘西的社会情况、人口状况、文化程度等方面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环境,并带有一定的批判性和警醒意义。
三、思想价值1.倡导传统美德——《边城》通过对亲情、爱情、道德等方面的描写,提醒人们要坚持传统的美德与价值观念,要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尊重、关爱和包容。
2.对现代社会的思考——《边城》作为一部经典名著,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状况,也具有着对现代社会的超越性思考意义。
它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的生活中,应该正视传承的民俗文化和价值观,与时俱进地发扬光大。
论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
![论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https://img.taocdn.com/s3/m/1c356a28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c2.png)
论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一、沈从文构建“人性美”的内外动因(一)外部动因—社会背景《边城》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军阀混战,长期的战争使得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
各方军阀和外国势力为了争夺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一切。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古老的中国被战火打开了阙口,开启了缓慢的向现代化过渡的进程,沈从文作为一个前沿作家,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引起了他对人性的反思,正如作者在《边城·题记》中所说的那样:“二十年来的内战,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朴质、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以后,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
他们受横征暴敛以及鸦片烟的毒害,变成如何的贫困和懒惰”[1]。
但沈从文并未和同时期的潮流作家一样,在自己的作品中用冷酷的笔墨去着重表现在反动政权的黑暗统治之下人民凄惨和悲苦的生活,而是另辟蹊径,以一种悲悯的情怀和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希望以人性的“美”和“善”来反观现实,继而引起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唤醒人们内心被压抑、尘封的良知,从而达到重扶国民精神、重塑民族品格的目的。
这时,他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孕育自己的故乡。
那里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因而较少的受到工业文明的熏陶和感染,仍然保留较为原始、淳朴的生命形式,沈从文带着自己对故土的山水,人情,风俗的留恋,构建了一个理想化的“湘西世界”,并以此同中国现实生活的丑陋与黑暗作对照,希望人们能够从中认识到这个民族过去的伟大之处与目前的堕落之处。
(二)内部原因—独特的人生经历沈从文之所以在《边城》中去构筑一个理想的“人性”小庙,主要与沈从文个人的生长环境和人生经历密切相关。
沈从文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湘西人,他的父亲是汉族,曾祖母和祖母是苗族,母亲是土家族,独特的少数民族的血脉以及从小在湘西独特的民风、民俗和优美的自然风光的熏陶下,对他的创作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年少时,从军的经历一方面使他辗转于湘西各地,对湘西这块土地和生活在其间的人民有着深厚的情感,在作品中也从不忌讳去直言这份深沉的乡情;另一方面,在这一时期他对人性中“恶”的一面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
沈从文《边城》美感赏析
![沈从文《边城》美感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4ec0d7b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b5.png)
沈从文《边城》美感赏析林峰云《边城》演绎了一段纯美的爱情故事,阐述了中国古老的乡土风情之美。
读《边城》,便可被一股浓浓的暖意牵引,被沈从文那不经意、淡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所震撼。
赏析《边城》,便被贯穿其中的人性之美和人情之美所感动,被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浓浓情意牵引。
下面从三个方面来欣赏沈从文《边城》之美。
1风俗美长期以来,人们对沈从文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缺乏恰当的重新认识,缺乏公正的评价。
20世纪20年代,他的发生没能引发文坛的特别注意。
30年代,沈从文秉持文学的独立性,反对文学的“清客化”、“商品化”而引发与“京派”、“海派”的论争,争议的结果就是,他被鲁迅归为“官的帮”一类。
所以,建国后17年中国现代文学史对其通常不并作阐释。
随着思想的革命与文艺观念的擅变,人们逐步消解了对沈从文的历史误会,还其本来的历史面目与理应的地位。
沈从文对中国文学的主要贡献是用小说和散文形式建造起了自己独特的“湘西世界”。
在他笔下的湘西世界里,读者看到了生命中最美好的一面。
长期漂泊在异乡的沈从文,在充满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他更加怀念湘西美好的自然山水,以及那里充满真、善、美的自然人性。
虽然童年的湘西己成为“往事”,但他用他的笔给自己的心灵找到了理想的归宿,也为读者塑造了另一个“世外桃源”。
他“以其精辟的思想认识和艺术整体表现方式,绘制了一部二十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社会生活的恢弘画卷”。
《边城》是沈从文力求构建的“湘西世界”中的一颗明珠。
它达到了乡情风俗、人事命运、人物形象描写完美和谐、浑然一体的境地。
在这些质朴、简约、平和、冲淡的文字中,诉说着作者深沉而又强烈的情感,展示了作者淡淡的哀愁、浓郁的怀旧情绪和充满诗情画意的乡土风情,处处体现着风俗美。
文中端午节、赛龙舟、吊脚楼、唱民歌等极富民族特色的民间意象频现,使小说显示出奇丽的情调。
端午节中赛龙舟和捉鸭子的比赛,是古老而健康的风俗体现,反映了湘西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追求。
浅谈沈从文《边城》所蕴涵的美
![浅谈沈从文《边城》所蕴涵的美](https://img.taocdn.com/s3/m/30c974a189eb172dec63b74f.png)
浅谈沈从文《边城》所蕴涵的美沈从文是现代著名的小说家。
其小说《边城》所蕴涵的人性美、风情美、形式美、山水美、意境美,使读者更好地获得文学艺术美的享受。
一、《边城》所蕴涵的人性美对人性的讴歌与表现,把人性看成是美的至极,是沈从文一贯以之的审美理想,他谈到自己的创作时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种庙供奉的是‘人性’。
沈从文在《边城》中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爱和美的天国。
作品中那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促使作者以特异的湘西边陲,作为构筑善与美的“神庙”的地基。
小说《边城》正是通过抒写祖孙之间的亲爱、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
(一)小说由老船夫对儿孙辈的挚爱展现了人性美老船夫是作者在小说中尽力刻画的一个人物。
他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
他善良、勤劳、朴实、忠于职守。
“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大,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
”他生活虽然清贫,但从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凡事求个心安理得”。
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
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他痛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
随着岁月的流逝,转眼间,外孙女已成了一个如她母亲一样美丽的少女。
老船夫的心里又多了一层心事:为翠翠找一个如意郎君。
为此他不辞辛苦,竭尽全力周旋于翠翠、天保、傩送之船总顺顺和杨马兵之间,无意中为孙女的婚事设置了一些障碍,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最终酿成了傩送与翠翠的爱情悲剧,他带着万般的无奈和无限的愧疚悄悄地离开了人世。
老船夫慈祥、敦厚、善良、凡事但求心安理得的良好品德仿佛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化身。
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之美,小说正是通过老船夫这个典型人物的描述展现亲子之爱的人情美的。
沈从文为自己造了座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块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纤巧,是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沈从文及《边城》简介........................................二、境美.......................................................三、人美 ............................................................................................四、情美.............................................................................................(一)两情相悦的爱情——纯美 .........................................................(二)血浓于水的亲情——真挚 .........................................................(三)互爱互助的邻里情----朴实 ......................................................五、“风”美 .......................................................................................六、“憾”之美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9-摘要《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小说以牧歌式的情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纯美的湘西风情画卷。
小说主要赞美人性,在人物身上体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
《边城》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洁爱情、祖孙之间的真挚亲情、邻里之间的互爱互助来表现情之美。
悲剧的结尾,却更给人以遐想,以憧憬, 论文将从意境、人物、人情、风俗、缺憾五个方面带我们一起感受湘西世界的独特美丽。
关键词:《边城》境美人美情美风美缺憾-9-浅析沈从文《边城》之美引言沈从文,一个具有浓厚传奇色彩的作家,一生都坚持着“美即生命”的信仰,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他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通过对湘西人原始、自然生命形式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湘西世界最原始和谐的生命形态。
《边城》是其最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
沈从文的《边城》是一件极为别致的也非常之了不起的艺术品,被人们誉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以及“田园诗的杰作”。
一沈从文及《边城》简介沈从文,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沈从文20年代起蜚声文坛,与诗人徐志摩、散文家周作人、杂文家鲁迅齐名。
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
他主要创造了乡土抒情小说文体,对当代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独特首先来自于他的生命赖以生成的那一方偏远的水土。
正是在那里,他不仅获得- 1 -了与众多现代作家迥然相异的身世背景,而且拥有了及其丰富多彩的人生感受,并由此而逐渐形成了日后文学生涯中不同寻常的情感内蕴和持久的精神特质。
《边城》写于1934年,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写了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情节极为简单: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茶峒掌水码头的船总顺顺有两个儿子,大老天宝豪放豁达,二老傩送秀拔出群。
他俩都爱上了翠翠。
但翠翠心中所爱的只是二老傩送。
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善”的不凑巧,平实的“善”的悲剧,其实作者的本意并不在描写爱情的曲折过程和人事纠葛,而是力图围绕这个三角恋爱故事,讴歌边城人民朴素正直、善良忠诚的人性美、人情爱,展现一种自在自为的人生形式,借以寄托美与爱重塑民族性格的审美理想。
小说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的抒情乡土小说。
是沈从文描写歌颂人情美、人性美的湘西小说中最优秀的代表作,是一曲细致悠婉的乡村牧歌。
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二、境美- 2 -《边城》抓住了山水的灵性,以水作为背景,“我的作品的一切背景,都少不了水”。
让水的色泽浸润到文字中去,将故事置于一种翠色的基色下,具有清新、柔和的美境。
一个宁静古朴的湘西小城,有着美的名字--茶峒。
依山傍水,白河清澈,翠竹丛立。
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
河边住户自然随意,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如画让人如入梦境,无不给人美的享受。
沈从文用柔美朴素的文笔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如诗如画、清新纯美的湘西风情画卷,寥寥数笔,为我们描述了湘西边地原生态的美境,自然而又清丽。
三、人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世外桃源般的边城小镇与世无争,远离了世俗的喧嚣,孕育了镇上淳朴的民风,向人们展示了陶渊明所向往的田园生活。
边城之美在于山,在于水,更在于那种尘世难觅的人形人性。
- 3 -边城之美,美在人物。
在如此美丽的环境下,生活的人又会是怎样的呢?翠翠、爷爷、大老、二老就是这里人的典型,淳朴,善良,勤劳......(一)翠翠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有着温柔清秀的外表,“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在水边玩耍了。
”这个形象可以说是“优美、健康、自然”。
边城的风日、山水,使她出落成一个眉清目秀、聪慧温柔,且带几分矜持、几分娇气的少女。
但内心其实是炙热多情的。
一个对爱情刚刚萌懂的思春少女,爱上了二老,但又因为自己的羞涩与善良,却难以让她付诸行动。
有一点点青涩,却真实地展现了处于这一时期少女的天真善良和温柔清纯。
对于爷爷给翠翠讲述的她父母当年美的爱情,让翠翠不禁想到自己的爱情。
梦到摘到了以前摘不到的虎耳草,明确了自己内心对二老的感情。
但似乎她父母当年的悲剧,也暗示了翠翠的爱情悲剧,让人不免有一点伤感。
傩送远走他乡、爷爷溘然长逝使她在一夜之间"长成大人"。
她痛苦悲伤但没有倒下,她谢绝船总让她住进他家的好意,她像爷爷那样守住摆渡的岗位,苦恋着并等待着傩送的归来,这些都充分表现她性格坚强的一面,展现着柔中有刚的美,她怀着希望与自己坎坷命运作持久的抗争。
翠翠热情、勤劳、善良、坚韧,是个带着童稚气的纯情少女,在她身上,对外祖父深沉的依恋和对爱情的真挚期盼,外表的温婉腼腆和内心的炽热乖巧,异乎寻常地融合为一体。
同时翠翠也是坚贞专一和倔强的。
翠翠是作者精心塑造并倾注“爱”与“美”的一个理想的艺术形象。
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天真善良、温柔清纯。
(二)爷爷- 4 -前半生有着悲惨的经历,女儿生下翠翠后喝了一口河里的凉水便死去了,只留下翠翠与他做伴。
他以渡船为生,日子过得虽然艰苦,但毕竟有翠翠,生后也还算开心。
几十年如一日地守着渡船,不计报酬,不贪图便宜,“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
甚至将自己平时积攒下的小钱卖了茶酒,来招待过路人对孙女无比疼爱,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
但翠翠长大后,爷爷为了翠翠的终身大事,整日操劳,想到自己以后将会离开人世,不免会有几分伤感与不舍。
最后还是因为操劳翠翠与二老的事情,忧郁而死。
他对翠翠,有着没有经过修饰的,质朴的亲情,却并不真正理解翠翠。
翠翠最珍爱的爷爷,却最终导致了她的爱情悲剧。
爷爷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化身,他善良纯朴、热心好客、甘守清贫、尽职尽责。
(三)天保兄弟着墨不多,但形象鲜明。
老大天保代表了茶峒人粗卤爽直的一面,在见过翠翠后就爱上了她,于是走车路向老船夫提亲。
车路不成,虽然有些许的气恼和愤慨,但是当得知弟弟傩送也同时爱上翠翠时,便毅然让弟弟走马路,在碧岨溪对溪高崖上为翠翠唱歌求亲,而自己“绝不会捡马粪塞其嘴巴的”,表现出何等的宽容大度。
老二傩送,本来相貌就美丽得很,当地茶峒船家人取其一个诨名叫“岳云”,而他不光外表美,心灵也非常之美。
虽然自己也爱上翠翠,但却让哥哥走马路提亲,和自己进行公平竞争;哥哥不善于唱歌,自己就愿意替哥哥唱歌,同自己进行公平比赛。
面对爱情,兄弟俩没有以野蛮的习俗来以死相争,而是互相谦让。
另外,作者特别强调傩送不为团总女儿丰厚的陪嫁——碾坊所动心,在爱情和金钱的选择中,他不爱碾坊爱渡船。
在他们兄弟表现出来的对爱情忠贞专一不为利益所动的精神,同样寄托了作者的美学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