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五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
马工程世界经济史第5章 资本主义起源
![马工程世界经济史第5章 资本主义起源](https://img.taocdn.com/s3/m/a392b3fdf7ec4afe05a1df02.png)
第一节 资本主义萌芽
二、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第一节 资本主义萌芽
二、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在绕过非洲最南端好望角直抵印度的新航路开辟以前,意大利这只 深深踏入地中海的“长靴”,一直紧扼亚、 非、拉三大洲交界处的 海陆咽喉,所以,大规模的、洲际间的商品贸易最先在这里产生。 一方面,商品贸易对非农业商品或者说手工业品的需求渐渐变大, 需要大量的生产者;另外一方面,商品贸易活动本身需要大量人力 参与其中。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促使了意大利手工业者从农业中 分离出来。
在南海公司股票价格扶摇直上的示范效应下,全英170多家新成立的股份公司的股票以及所有的公司股票,都 成了投机对象。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军人和家庭妇女,甚至物理学家牛顿都卷入了这股漩涡。人们完全丧失了 理智,完全不在乎这些公司的经营范围、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人们唯恐错过大捞一把的机会。一时间,几乎 所有的股票价格全线暴涨,1720年1月1日伦敦交易所股票价格指数只有190点,到了7月份突破了750点,半年 之内翻了3番。最荒谬、也最令人忍俊不禁的是:在南海泡沫中,一个骗子注册了一个叫南海投资的公司,在 他的招股书上写道:“本公司在拉美有一个诱人的投资项目,现在需要融资,这个项目的具体内容暂时不能透 露”。第二天,当他打开公司的大门时,外边挤满了给他送支票的股民,他在6小时之内卖出了2000英镑的股 票。第三天,这个骗子就消失了。
2024版中国经济史课件
![2024版中国经济史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50c4c9b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1d.png)
CHAPTER目的和背景目的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和规律,提高对经济现象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背景中国经济史是研究中国历史上经济现象、经济制度和经济思想的学科,对于理解中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史的定义与重要性定义经济史是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知识体系。
重要性经济史是理解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有助于认识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制定经济政策提供历史借鉴。
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研究对象包括中国历史上的农业生产、商业贸易、财政金融、工业发展等方面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制度。
研究方法采用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注重史料搜集和整理,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同时,还需要关注历史背景、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CHAPTER古代中国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家庭手工业为辅,形成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系。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历代王朝普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限制商业发展,以维护农业生产的稳定。
重农抑商政策由于地理、气候、资源等条件的不同,古代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差异。
区域经济差异古代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的特点,治乱兴衰交替出现。
周期性波动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如铁器、牛耕等的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生产工具与技术的改进水利设施的兴建手工业的发展农业生产与手工业的结合古代中国重视水利建设,修建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等,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
古代中国手工业种类繁多,如纺织、陶瓷、冶金等,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古代中国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模式。
农业生产与手工业发展B CD商业城市的出现古代中国出现了许多商业城市,如长安、洛阳、开封等,这些城市商业繁荣,吸引了大量商人和手工业者聚集。
海外贸易的拓展古代中国积极开展海外贸易,与东南亚、南亚、中东等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
5-第四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
![5-第四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08a7545779563c1ec5da717f.png)
一、货币形态的变迁 (一)战国秦汉的金钱并行阶段 春秋以前,支付手段仍多是用贝。
贝币,甲骨文“贝”
一、货币形态的变迁
• 战国时代青铜铸币发展起来,并出现了布币、刀币、环钱 三大系统。
一、货币形态的变迁
•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以黄金为上币,单位为镒; 以方孔圆形的铜钱(即半两钱)为下币。从此铜 钱的形制固定下来,沿用两千余年。
(四)明中期至清的银钱咸通阶段
•白银的货币化,发端于南宋。经过几百年的酝酿, 特别是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日本、南美等地的白 银大量输入,到明代中期以后,白银终于排挤了纸 币、并取代了铜钱而成为主要的流通手段,从而确 立了中国古代后期以白银为主、以铜钱为辅的货币 制度。 •然而明清时期的白银货币制度却非常粗陋。皆以重 量为单位,辨别成色更是复杂,这无疑增加了交易 成本。
• 一条鞭法,总括一县之赋役,悉并为一条,谓之一条鞭, 其主要内容是:
• 第一,将各种名目的赋役和徭役合并征收,并将部分丁役 负担摊入田亩;
• 第二,徭役中的力役改为以银代役,由官府雇工应差,每 年编派一次;
• 第三,田赋中除政府需要征收的米麦以外,其余所有实物 改为用银折纳;
• 第四,赋役的征收由地方官府直接办理,赋役外的土贡杂 税也逐渐合并征收。
二、货币制度的变迁与特征
• 人类历史上,曾经主要有两种货币文化,一是希 腊体系,二是中国体系。中国不仅是世界上较早 使用货币的国度之一,而且其货币制度和文化独 立发展、自成系统,对周边许多国家和民族产生 了深刻影响。
• 主要特点:
(一)货币形态多样,货币的职能不集中于一体; (二)货币的铸造和流通具有显著地域性; (三)货币制度与政治、财政状况密切关联。
马工程版《中国经济史》教学大纲
![马工程版《中国经济史》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5f59dabc1c708a1294a4415.png)
《中国经济史》教学大纲绪论教学目的:经济史是经济发展的历史,它是理论经济学的二级学科之一,中国经济史是经济史的主要内容之一,研究对象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
绪论教学的目标在于说明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对象与学习的意义;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指导思想、方法与范畴;以及《中国经济史》教材的结构与特点。
教学手段和方法:PPT多媒体,教师讲授、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课程学习要求和建议:教学课时设定为1课时,相关理论与方法可以采取指定阅读文献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重点难点、课程主要内容:1.经济史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属性。
2.经济史研究的理论、方法与主要范畴。
3.学习经济史的意义。
本教材的结构与特点:本教材的基本框架结构由绪论和上、中、下三篇构成。
绪论阐明本教材的研究对象、指导思想、理论方法与范畴、教材结构特点;上、中、下三篇分别讲述中国古代、近代与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在每一篇的第一章对该时代经济发展的起源(始)进行考察,在最后一章对这一时代的经济发展状况作出总体概括和评价。
本教材的特点是:1.以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时序为纵向主线,运用经济分析方法,分别从农业(畜牧业)、工业(手工业)、第三产业对古代、近代和当代中国经济发展进行阐述;2.将资源与环境的变迁纳入经济因素的分析;3.将中国的经济发展置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来考察。
思考题1.简述经济史的研究对象。
2. 简述经济史与经济学的关系。
3. 说明经济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4. 从经济史与经济学的关系出发论述学习经济史的意义。
参考文献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4.吴承明:《经济史:历史关于方法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中国经济史-第五章教学参考资料
![中国经济史-第五章教学参考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b1984a8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a7.png)
参考资料主题:有关明清经济发展的争论(一)国外学者的观点1、费正清的“冲击—回应模式”50—60年代,“冲击—回应”模式在美国和西方相当流行,把持这种历史观的并非费正清一人,但费正清的影响最大,他的近现代中国研究确实始终贯穿了这一模式,无论是《美国与中国》,还是他与邓嗣禹合著的《中国对西方的反应》,对“冲击—回应”模式都作了极为深刻的论述,在《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中一开始就提出,中国文化“既有传统的遗产,又受西方的影响,他们相互交织在一起”。
认定中国历史进程是由一个更加强大的外来社会的入侵所推动的。
“冲击—回应”模式的核心问题是中国的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
在费正清看来,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在长期以来成功地占据了意识形态上的正统地位,从而使中国社会保持极大的稳定。
当近代大量西方人来到中国沿海寻求贸易机会时,这个古老的中华帝国对外部世界表现出惊人的惰性,它闭关自守,排斥一切外来势力。
为此,费正清强调,西方的挑战对中国是一种刺激,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进步的机遇。
“冲击—回应”模式是一个以西方人价值观来认识东方的研究模式,它假设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动态的近代社会,而中国社会则是一个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的传统社会,其缺乏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经过西方的冲击,中国传统社会才有可能摆脱困境,获得发展。
这种以“西方为中心”的“外向型”模式在美国现代中国学界一直占有统治地位,成为一种“学术规范”。
直到60年代后期,中国研究领域兴起了一股批判思潮,才有人公开对这一模式提出质疑。
费正清部分地纠正了自己对中国历史的观点,承认自己的中国史观并非无懈可击,并在《中国新史》和再版的《美国与中国》中对自己以前的观点进行了修正,承认中国的近代化主要是基于中国自身的内在生命和动力,西方的影响是有限的。
2、对18世纪(含19世纪初)中国的研究是近年来西方(主要是欧美,尤其是美国)汉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各种观点分歧很大。
相对而言,国内学术界则比较沉寂。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6章)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6章)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e5696f52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8b.png)
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被破坏,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力所限制的 “全
球经济规模”被突破的状态。亦即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各种条件 (大
气、水、海洋、土地、森林、草原、野生生物种群等构成的地球生态系统
)遭到破坏,而导致人类生存发展受到严重威胁的危机问题。
境进行治理,地球生态系统才有可能完好地延续。任何主体 (包括生产
者和消费者)都有减少污染物废弃物排放量,降低资源能源消耗量 (简
称减排降耗)的责任。
(3)由于各经济主体发展历程不同,对于地球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也
不同,对地球生态系统所应承担的责任也不同,“公平”地分担责任是
实现生态环境合作的前提,“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任何主体间
了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 (可再生自然资源的使用速度超过再生的速度
,自然环境的损耗超过自净化能力的状态下),地球生态系统则无法完
好地运行与延续。
目前,全球总生态足迹远远超过总生态环境承载力,1970-2022年,地
球生产超载日(该年度超载日开始进入生态赤字状态)不断提前。从
1970年的12月23日,1980年提前到11月3日,1990年提前到10月13日,
担。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内涵解析
因此,人类要想持续地传承下去,就必须有效解决不可持续性问题。要通
过改变人类经济活动过度行为,保证生态可持续性所限制的全球经济规模
不被突破,使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大气、水、海洋、土地、森林、草原
、野生生物种群等构成的地球生态系统保持持续稳定。这也是党的二十大
报告提出的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逻辑基础。
•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
(马工程)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概论 第五章+习题
![(马工程)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概论 第五章+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c625aab2783e0912a2162ae7.png)
第五章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一、名词解释1.资本循环2.资本周转3.资本周转时间与资本周转次数4.生产时间5.流通时间6.固定资本7.流动资本8.固定资本的折旧9.折旧费10.折旧率11.预付资本总周转12.年剩余价值率二、单项选择题1.既占有剩余价值,又生产剩余价值的资本是( )①产业资本 ②商业资本 ③借贷资本 ④银行资本2.在资本循环第一阶段mP A W G <-货币之所以成为资本关键在于( ) ①货币购买了劳动力商品 ②货币购买了生产资料③货币充当了流通手段 ④货币购买了一般商品3.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 )①只要购买到Pm 就行 ②只要购买到A 就行③只要购买到Pm 和A 就行④不仅要购买到Pm 和A ,而且两者在质上要能够适应在量上要符合一定的比例4.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①商业资本、生产资本和借贷资本 ②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③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和产业资本 ④货币资本、产业资本和商品资本5.资本循环过程采取的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这三种形式是指( ) ①三种独立的资本 ②两种不独立的资本和一种独立的资本③一种不独立的资本和两种独立的资本④三种不独立的、为资本循环过程中必须依次采取的形式6.产业资本的循环公式是( )①G W G -- ②W G W -- ③G W P P A W G m'-'<- ④G G - 7.资本总循环的时间是( )。
①生产时间加上资本购买劳动力的时间,再加销售时间 ②生产时间加流通时间 ③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时间 ④劳动时间加上流通时间8.商品资本循环的公式是( )①G W P W G '-'- ②W P W G G W '-⋅'-'③W G G W P W -⋅'-' ④P W G G W P -⋅'-'9.资本周转的速度与( )①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②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③周转时间,周转次数均成反比 ④周转时间,周转次数均成正比10.预付资本的周转是指( )①全部预付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 ②部分预付固定资本和全部流动资本的周转③预付资本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 ④部分预付流动资本和全部固定资本的周转11.资本周转时间是( )①劳动时间和产品销售时间的总和 ②购买原材料时间和生产时间的总和③劳动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 ④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12.流动资本是指( )①投在原料、燃料、辅助材料和劳动力上的那部分资本②投在原料、工具、燃料、辅助材料上的那部分资本③投在原料、燃料、机器和劳动力上的那部分资本④投在原料、燃料、厂房和劳动力上的那部分资本13.固定资本是指( )①厂房、机器、设备、工具、原料等劳动资料构成的那部分生产资本②厂房、机器、设备、工具、材料等劳动资料构成的那部分生产资本③厂房、机器、设备、工具等劳动资料构成的那部分生产资本④厂房、机器、设备、工具、原材料等劳动资料构成的那部分生产资本14.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可以把生产资本分为( )①固定资本与可变资本 ②流动资本与不变资本③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④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15.能够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资本是( )①借贷资本 ②生产资本 ③商品资本 ④货币资本16.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增殖程度的是( )。
《区域经济学》(第3、4、5、6章)马工程
![《区域经济学》(第3、4、5、6章)马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63ca595d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8e.png)
• 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与改善,主要体现为用较少的要素投入、较小的
资源环境代价产出较多的产品,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体现为科技含
量的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增加、产业层次的提升;体现为人民群众能
够更好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体现为以比较充
分的就业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资源配置效率为支撑。
长率等于区域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在这种情况下,服务行业就业数
量(收入水平)与总就业数量(总收入水平)之比仍为常数。但如果
常数a0不等于零,则区域总收入增长率不等于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
如果a0小于零,则区域总收入增长率大于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反过
来如果a0大于零,则区域总收入增长率小于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
用该模型预测长期趋势时,其主要的缺陷是乘数不随时间发生变化。
一、区外需求: 输出基础理论
(五)基础部门的确定和选择
• 根据输出基础模型,一个区域要求得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在该区域建
立起输出基础产业。
1. 区域优势产业的概念
• 第一,区域优势产业是一个比较概念,它是一个区域在区域之间同类
产业比较基础上所确认的具有有利发展条件的产业。
农业劳动力持续向工业部门转移;人口继续向区域集聚;新的管理方
式、新的融资方式以及新的销售方式不断出现。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
(五)高额消费阶段
• 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导工业部门开始转移到生产耐用消费品和
服务业方面来,汽车工业成为这一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主导部门,标志
着“高额消费阶段”的形成。这一阶段的经济特点主要是“服务型”
础性部门)就业的劳动力(Ls),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如下公式:
9-第八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
![9-第八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64dfa57f5901020207409c7f.png)
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富农经济
2. 富农经济
•富农是由农民内部分化出来的富裕农民,按其经营状况的 不同,通常分为旧式富农和新式富农两种。 •所谓旧式富农,是指自己占有一部分土地,拥有比较先进 的生产工具,自己或家属虽参加劳动,但主要依靠雇工劳动 来为其增值财富的土地经营形式。 •所谓新式富农,即马克思所说的租地农场主或农业资本家 。新式富农投资农业的目的就是为市场而生产,生产使用价 值只是其获取更多价值的一个手段。
2.引进化肥
•以农业集约化最发达的无锡为例,据1933年3个村121户生 产成本的调查,肥料一项竟占一半以上,而雇用农工、畜工 、机器工合计只占1/3。
农业技术的进步与推广(续2)
3.生产工具的进步
•中国引进的西方近代农机具主要包括:洋犁、马耙、玉蜀 黍播种机、抽水机、刈麦器、刈草器、玉蜀黍自束器及脱粒 器、缫丝机、制茶机、渔轮等。 •除引进机械外,这一时期国内也开始有人创制和改良新式 农具。例如,扬州铁匠自制的提水器。
种植业的发展(续3)
• 表8-2为近代时期粮食生产的总产量和亩均产量的具体数 值,这里的粮食统计包括了稻米、小麦、高粱、小米、玉 米和其他杂粮的合计。
• 20世纪以来粮食的总产量是增长的,并于1936年到达高点 ,其增长速度大体可以与人口的增长相当。
• 农产品剩余最多的东北地区,1931年被日本帝国主义入侵 ,使粮食和大豆生产大受影响。1937年后,广大华北和华 中也遭日寇蹂躏,农业生产衰退。全国粮食产量的最低谷 1949年比1939年时减少20%强,经济作物损失更多。
种植业的发展(劳动生产率与人均产量·续1)
种植业的发展(劳动生产率与人均产量·续2)
• 1822—1833年的人均产量为558市斤,太平天国战争及之 后有所下降。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开始恢复和增长,并在 20年代到达最高的578市斤。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则 低至440多斤,多处饥馑。
第一章《中国经济史》马工程ppt课件(2024)
![第一章《中国经济史》马工程ppt课件(2024)](https://img.taocdn.com/s3/m/36cd829d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38.png)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通过总结中国经济史上的经验教训 ,可以避免重蹈覆辙,为当今经济发展提供宝贵的历史借 鉴。
30
对现实问题的启示与指导
应对当前经济挑战
研究中国经济史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 战,如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
制定科学经济政策
通过对历史经济政策的梳理和评价,可以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政 策提供历史依据和参考。
国家的目标。
28
06
CATALOGUE
中国经济史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2024/1/28
29
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借鉴
2024/1/28
揭示经济发展规律
通过对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经 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特点,为理解当今经济发展提供历史 参照。
传承优秀经济思想
中国经济史中蕴含着丰富的经济思想和智慧,如儒家经济 伦理、商帮经营之道等,这些思想对于现代经济发展仍具 有借鉴意义。
2024/1/28
17
宋元明清时期的经济变革
2024/1/28
农业生产的变革
01
租佃制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的进一步提高。
手工业的发展
02
民营手工业的崛起,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03
商业活动的繁荣,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海外贸易的
兴盛也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18
04
CATALOGUE
近代金融业的兴起与发 展
洋务运动的经济影响与 意义
21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中的经济改革
维新派的经济主张与改革措施
清末新政中的经济改革措施
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与困境
近代财政与税收制度的变革
3-第二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
![3-第二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621c0f9e0c22590102029d7f.png)
地权关系及其变动(续2)
2. 土地私有制
• 土地私有制是建立在国家土地所有制框架下的以国 家让渡出的部分土地所有权作为全部所有权,对土 地产权进行的进一步分割,其在中国古代形式上的 变革实质上是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占有权、处置 权、支配权、收益权在国家、地主、自耕农、佃农 之间所占份额变动所引起的。
古代农牧业的发展(续)
(二)古代牧业的发展 1. 放牧与圈养相结合的饲养方式获得发展 2. 适应自然条件的畜种分布形成 3. 农区畜牧业和牧区畜牧业的分化出现 4. 农区畜牧业和牧区畜牧业的分异之形成,除自然 条件因素外,还有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战争和政府 的畜牧业政策
第二节 国家的农业政策措施
农业政策: • 兴修水利
京杭大运河和灵渠
二、屯垦政策
• 屯田是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合物,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一 大贡献,也是我国古代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屯田 为重要手段对边疆地区进行开发和建设,不仅促进了当地 经济的发展,还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 军屯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现役军人屯田,这是沿袭汉 代的做法,随意开垦,且耕且守;另一种是士家屯田,士 家必须世代服兵役,他们的子弟被称作“士息”,有些“ 士息”在年幼时就得为官府备宿卫,成丁以后就要被国家 征发,正式当兵。
水利措施(续4)
• 元、明、清三代的水利建设远不如前朝历代发展 快,大型水利工程建设较少,多以修复前朝故道 为主。明清时期人多地少的矛盾在我国相当尖锐 ,开发边疆成为解决这个矛盾的措施之一。为适 应这一需要,水利建设也随着在边疆地区,特别 是河套和新疆等地迅速发展起来。
水利措施(续5)
(三)航运工程的发展
石锛
二、古代农牧业的发展
(一)古代农业的发展
第6章 《世界经济史》 马工程
![第6章 《世界经济史》 马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9a8782a40242a8956aece40d.png)
量的5倍 。 廉价煤炭的大量使用使英国摆脱了因木材短缺而造成的资源约束,也标志
着人类从利用有机能源向矿物能源转变。 很多学者认为英格兰率先于19世纪实现工业化,廉价煤炭是主要原因。
拓展:
奴隶制与美国南部经济增长
传统观点
• 奴隶制是一种低效率的生产 制度
• 奴隶制是落后和不文明的制 度
• 奴隶制阻碍了南部经济的发 展
• 奴隶制应该被废止
福格尔的观点
• 奴隶制是一种有效率的生产 制度
• 南部在实行奴隶制期间,其 增长速度并不逊色于北方, 南部经济落后是南北战争后 的不平衡发展造成的
• 如果没有南北战争,奴隶制 会长期存在
4.3 工业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19世纪初开始起步:棉纺织业;金属冶炼业;机器工业;运输业 南北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工业化突飞猛进并最终完成: ① 19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成为世界工业领袖 ② 1913年,美国占世界工业产出的三分之一以上,是排名第二的德国 生产的商品价值的近两倍在此期间,美国地区专业化 在此期间,美国的地区专业化业逐渐形成
起步阶段:19世纪中期
迅速发展时期:19世纪80年代到 第一次世界大战——人口快速增 长和农业进步并存、人均社会资 本增长迅速、工业成为发展最快 的部门
1914年俄国成为欧洲第四大工业 国,但发展十分不均衡
俄罗斯农民——谢尔盖·普罗库 京(高尔斯基摄于1909年)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俄罗斯”词条
俄国的农业制改革
第四节 美国的工业革命
4.1 工业革命的基础和条件 4.2 种植园奴隶制及其影响 4.3 工业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2-第一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
![2-第一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2d06565dbed5b9f3f90f1c7c.png)
小农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续1)
(一)中国小农经济的起源
•《淮南子•览冥训》说黄帝治理天下,做到了“田者不侵 畔,渔者不争隈”。 •《说文》中记载:“畔,田界也。”这里所说的田界不 是指公社间的地界,而是指个体农民所占有和使用的耕地 的标界。“畔”的出现及其受到保护表明,当时的农民已 在从事“小土地劳动”,有自己的独立经济。 •《史记•周本纪》载虞芮之人如周,“人界,耕者皆让畔 ”。夏商时代的“众”和“小人”等,基本上属于小农的 范畴。
人口政策与户籍制度(续)
(二)户籍政策
• 户籍是登记居民户口的册籍。古代亦称“户版”“丁册 ”“黄籍”“籍账”等。 • 人口流动现象自古就有,为了管理人口制定户籍政策,不 仅防止了人口隐匿、擅自迁徙,而且还是分授土地、正科赋 税、调派劳役的依据。
第三节 生产方式
•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生活的 物质基础。在古代社会,以耕织结构为基础的小 农经济一直居于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
第一节 古代社会的资源与环境
• 经济史范畴的资源与环境,是指人类社会赖以生 存的土地、矿藏、森林、海洋等自然资源与气候 、土壤、地形、地貌、植被、水文、自然灾害等 环境条件。
• 自然界是人类生产与生活资料的来源,人类的所 有活动都与自然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自然环境 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决定着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 阶段。
《中国经济史》课后题答案+复习资料
![《中国经济史》课后题答案+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120bdcfd5bbfd0a795673f7.png)
第一章古代社会的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一、试述中国古代资源禀赋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
资源禀赋包括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两部分。
【土地资源的特点】优势:我国土壤特征各异,植物品种繁多。
能为农业生产提供种类丰富产品。
劣势:(导致传统农业规模小、脆弱)(1)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小,耕地和人口矛盾突出。
(2)土壤种类繁多,但有良好蓄水性和可耕性的土地较少。
(3)气候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
【矿产资源的特点】我国国土广,矿产资源的总量大、种类多。
但是我国矿产资源也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富矿少,贫矿多。
二是单一矿少、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开发利用不充分,“风水说”观念对矿产资源开采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古代社会,以耕织结构为基础的小农经济一直居于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生产方式被延续下来、不断强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基础。
三、试述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
1、小农家庭的规模及贫困状况汉后,小农经济普遍是贫困的五口之家,产品除消费交换外所剩无多,不足应付家庭正常支出外的需求。
2、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为了维持生存,小农在生活和农业生产投入上都尽量减少开支。
3、农业的高剥削率历史上赋税绝对值连增,赋税在多数时期一直维持在30%以上的高水平。
4、农桑之外的小农生活依赖中国古代小农生存状况窘迫,不得不依赖于种桑、饲养畜禽、果菜水果等副业。
第二章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经济二、分析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缓慢的原因。
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土地所有制结构】(1)地主土地所有制是最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也是发展最充分、最典型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2)国家土地所有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始终没有占据主导地位。
国家土地所有制主要包括:大量未开垦的土地,诸如山林川泽沙漠荒地等。
国家直接控制的可耕土地呈逐渐减少的趋势。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中国传统社会最大量、普遍存在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规模小:由于它是把所有权和经营权牢固的结合在一起,因而占有土地的数量受自身经营能力的制约,在资金等物质生产条件都较恶劣的环境中只能寻求在数量有限的小块土地上不断地投入劳动力,强化精耕细作的程度。
2024版年度中国经济史完整版电子课件
![2024版年度中国经济史完整版电子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675c0f7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f3.png)
件•引言•古代中国经济•近代中国经济•现代中国经济•中国经济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中国经济史的影响和启示引言01目的和背景目的介绍中国经济史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框架,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提高对中国经济问题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中国经济史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了解中国经济史对于理解中国经济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经济史概述古代中国经济01包括夏商周时期的经济、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变革、秦汉时期的经济繁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衰退和恢复、隋唐时期的经济繁荣、宋元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等。
近代中国经济02包括晚清时期的经济转型、民国时期的经济困境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恢复和发展等。
当代中国经济03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发展等。
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研究方法包括历史文献研究法、考古发掘法、经济计量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
资料来源包括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经济统计数据、政府文件、企业档案等。
同时,也可以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学术著作。
古代中国经济0203经济发展状况随着青铜器的使用和农业、畜牧业的发展,奴隶社会经济得到一定发展,但整体水平仍然较低。
01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使用石器、木器等简单工具,以采集、狩猎为主,生产力水平极低。
02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特点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
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经济封建社会经济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农民只有少量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被迫租种地主土地,受到地主的剥削。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主要经济形式。
这种经济形式下,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和生产自主权,但生产规模小,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经济发展状况随着铁器牛耕的推广和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封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特别是在唐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地区成为封建经济的重心。
3-第二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
![3-第二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621c0f9e0c22590102029d7f.png)
二、屯垦政策
• 屯田是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合物,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一 大贡献,也是我国古代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屯田 为重要手段对边疆地区进行开发和建设,不仅促进了当地 经济的发展,还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 军屯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现役军人屯田,这是沿袭汉 代的做法,随意开垦,且耕且守;另一种是士家屯田,士 家必须世代服兵役,他们的子弟被称作“士息”,有些“ 士息”在年幼时就得为官府备宿卫,成丁以后就要被国家 征发,正式当兵。
?明清精耕细作深入发展期适应人口激增人地矛盾突出的情况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古代农牧业的发展续二古代牧业的发展农区畜牧业和牧区畜牧业的分异之形成除自然条件因素外还有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战争和政府的畜牧业政策第二节国家的农业政策措施农业政策
中国经济史
第二章 古代社会的农(牧)业经济
第一节 古代农牧业的起源与发展
古代农牧业的发展(续)
(二)古代牧业的发展 1. 放牧与圈养相结合的饲养方式获得发展 2. 适应自然条件的畜种分布形成 3. 农区畜牧业和牧区畜牧业的分化出现 4. 农区畜牧业和牧区畜牧业的分异之形成,除自然 条件因素外,还有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战争和政府 的畜牧业政策
第二节 国家的农业政策措施
农业政策: • 兴修水利
荒政与仓储(续3)
• 1.常平仓,功能在于平抑物价,丰年谷贱时广为 收贮,荒年百物腾贵,官府开仓向灾民抑价售粮 ,尽可能使灾民不致饥饿流离。常平仓通常由政 府委派大司农之类的专官管理。
• 2.义仓,粮谷由百姓以“义租”的形式额外交纳 ,由官府贮藏管理,故名“义仓”。
• 3.社仓,粮谷由地方豪富或一般民众自动输供,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少带有资本主义性质; 经营面积较大,也集中,便于管理,劳动生产率比中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国经济的主要成就-商业
4.古代商业发展成就
(1)各级市场的不断培育和发展,形成从农村集市到具有 全国性意义水陆联运的市场网络。 (2)农业和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深化,投入市场的农 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种类增多,商品流通的范围逐渐扩大。 (3)农业和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深化,投入市场的农 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种类增多,商品流通的范围逐渐扩大。 (4)新兴工商业城镇的兴起。 (5)民族贸易与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古代各民族的交 流。
第三节 古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就 与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主要成就
1. 农业及其生产技术的进步与成就
(1)
创中 造国 了传 当统 时农 世业 界在 的利 最用 高土 水地 平方 。面
曲辕犁
水转筒车
水排
古代中国经济的主要成就-农业(续1)
(2)农业生产工具的改革与创新
龙骨水车
古代中国经济的主要成就—农业(续2)
•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运行中,农业和手工业所形成的生产力 ,经过商品交换(产品交换为初始形式),趋向较好的资源配 置,从而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对于这样一种运行机制, 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成为关键因素。
• 国家政权作为社会经济的管理者,为维持国家机器运转而征收 的赋役,属于地租的转化形式。国家在经济运行中所起的主导 作用,即税收制度的制定与施行,各级机构和官吏的执行力, 往往会对社会经济运行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节 经济结构与运行机制
一、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社会经济结构
中国古代社会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耕织结 合的自然经济特质,精耕细作的集约化经营,以 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社会经 济结构。 (一)小农经济的特点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2.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紧密结合 3.传统农业的类型是大陆集约型农业
第二节 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波动与发展的阶段性
周期性的波动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 中的重要特征,中国历史上曾经形成过商品经济 发展的三次浪潮,也正是周期性波动中的登峰时 期。
一般认为,造成中国古代经济周期性波动的 因素有气候、民族、战争、人口迁徙等,而且这 些因素又往往具有连锁效应或交织在一起的。
古学报》1972年第1期。 3.宁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道路》,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2014年版。 4.傅筑夫:《中国古代经济史概论——试论从周初到鸦片战
争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迟缓的原因》,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981年版。
经济重心的南移(续2)
二是以丝绸之路为主要对外交通线的格局,随着东北 亚民族格局的变迁,中原王朝政治和经济重心的东移,走 向衰落,东南海路交通线(即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兴盛。
经济重心的南移(续3)
三是政治和军事重心的东移及东北移的同时,却是经 济重心的南移和东南移。
四、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局限性与主要制约因素
3.古代手工业成就
•产品种类繁多的古代手工业,工艺制作水平精良,尤其是 纺织、陶瓷、制茶、造船、冶炼、印刷等行业很长时间居于 世界领先地位,丝织品和陶瓷以及宋代以后的茶叶成为对外 贸易的主要商品,“丝绸之路”“陶瓷之路”等的命名也源 于对输出商品的高度评价。 •官府手工业承担着皇室、官府、军队所需日常物资的供应 和重大、繁多的营建工程。 •私营手工业是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生产,从小型作坊到大 型手工业作坊再到手工工场的发展趋向,酝酿着新经济因素 的出现和形成,北宋时期已初露端倪,但始终没有凝聚成改 造社会的力量。
一、周期性的波动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生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原因:
气候原因:大范围的气候波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格 局和人口迁徙的走向。
民族及战争因素:较长时段、较大范围内气候变迁的影响下 ,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屡次南下,不仅形成波浪式的民族 人口迁徙浪潮,而且往往伴随着战争。战争和北方民族南 下造成的经济凋敝,北方民众的大量南迁,对中原地区社 会经济影响最大,也成为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因素。
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局限性与主要制约因素(续)
第五,商品经济的发展虽然形成三次高潮,但“以末致 富,以本守之”观念的固守,不仅形成三位一体(官僚地主 商人)甚至四位一体(再加高利贷者)的中国特有群体,也 使得工商业所获利润大量流向土地和官场,无法更多地投入 扩大再生产之中。
第六,精耕细作是中国农业传统的优势,但受人口与土 地比例关系失调的制约,人多地少逐渐成为以农业为主的广 大核心地区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从而在传统农业达到其 所能达到的高度繁荣的同时,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也 受到制约,难以实现通过技术革命而突破传统经济模式的藩 篱与桎梏。
思考题
1.如何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结构与运行机制? 2.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和制约因素是
什么? 3.引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原因是
什么? 4.如何评价古代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阅读文献
1.林甘泉等:《中国经济通史》(九卷本),北京经济日报
出版社2007年版。 2.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
中国经济史
第五章 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就与特征
引言
• 从上古到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经济,经历了几 千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上古、中古和近古几 个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曲 折性和反复性。
• 纵观几千年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其特征大致可 以概括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大陆集约型农 业为基本生产形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 耕女织)的经营方式,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 周期性波动与阶段性发展,经济重心的转移。古 代中国社会经济长时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成就 巨大而辉煌,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绚烂多彩的 文化。
(3)完善的灌溉制度和灌溉系统
郑国渠
都江堰
古代中国经济的主要成就—农业(续3)
灵渠
古代中国经济的主要成就—农业(续4)
(4)注重田间管理、维护和增进土地肥力
古代中国经济的主要成就-农业(续5)
(5)培植野生植物,引进和培育优良品种。中国传统农业
在其发展过程中培植了大量的野生植物,培育了数以万计的 优良品种,从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植物栽培规模最大的、最 独立的重要发源地和食物品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6)中国是世界上拥有农业典籍最丰富的国家。历代农书 共达500余部,留传至今的有300余部,充分体现了对农业生 产经验的总结的重视。
古代中国经济的主要成就-畜牧业
2.古代畜牧业成就 (1)在畜禽饲养管理方面,有许多重大的发明创 造,许多技术流传世界各国,沿用至今,产生巨大 的经济意义。 (2)饲养管理和品种选育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最 突出的是出版了许多畜禽外貌鉴别、品种鉴定的著 作。 (3)在兽医科技上中国古代处于领先地位。
古代中国经济的主要成就-手工业
古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就-科技
5. 古代科技成就
古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就-科技(续1)
(1)造纸术
古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就-科技(续2)
(2)指南针
指南针
指南车
古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就-科技(续3)
(3)火药
古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就-科技(续4)
(4)活字印刷术
二、古代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王朝兴衰周期律的影响:个体小生产农业基础之上的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王朝更迭频繁。
二、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
中国古代社Leabharlann 经济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一)战国至秦汉时期 牛耕和铁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乃至引起生产关系
的变化,是大陆集约型农业也就是个体小生产农业开始成 型的时期。 (二)隋唐五代宋时期
土地私有化的程度逐渐加深,农业区域向南方的扩展及 重心的南移、东南移,城市商业繁荣。 (三)明清时期
农业生产力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契约形式的 租佃制发展,以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的兴起,引起 了社会阶层和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
三、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是东北亚民族格局的变化。北方草原新崛起民族重心东 移,使得中原王朝的政治、军事重心也随之转移。
经济重心的南移(续1)
中国古代都城和运河移动示意图
主要表现在:
第一,传统经济的局限。 第二,个体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和不稳定性,扩大再生产能 力极其有限,生产的细小和分散性,使得农业资金的积累和转移 受到限制,从而也制约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扩大,制约了以农 业为基础的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三,地主的地租剥削,国家财政的巨大耗费,社会奢侈性 的消费占据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力量。 第四,手工业的发展,在纺织、瓷器、玉器、金银器、建筑 、雕塑等行业都取得巨大成就,达到工艺技术的顶峰,但奢侈性 的手工艺产品、建筑及雕塑等,占据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生产和消费需求的导向,社会经济结构的自循环特征,使得手 工业的发展无法突破传统的藩篱而走向近代工业文明之路。
(一)对外经济交往
“一带一路”的历史考察:陆路与海路交通运输的发展
古代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续)
(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作为东亚核心地区的中国,经济文化长期处于世界先进水 平,并由此形成东亚文化圈。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 久,使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既有深厚的积淀,又有较大的回旋 余地和相互辉映的多种经济形式并存。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 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古代历朝的经济 制度也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制度。古代中国为世界经济 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世界市场逐步形成,近代工业文明已经启动的历史阶段 ,如何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接轨,成为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 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
• 第四级是在形成全国性商业网络后的具有全国性 意义的市场。
区域性商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续1)
汉长安平面图
区域性商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续2)
三、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
•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结构以个体小生产农业为主体,由此而逐步 形成的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三大要素,即农民、地 主和国家。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循环过程中,他们之 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是古代中 国社会的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