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曹刿论战》教案 (新
《曹刿论战》教案最新7篇
《曹刿论战》教案最新7篇《曹刿论战》教案篇一一、训练目标:1、学会改写的要领2、忠于原作又不拘泥于原作,大胆想象要合乎情理。
3、恰当剪裁又要加以补充,自由发挥创造能力。
二、写作指导:(一)导入:改写,就是对原文进行内容或形式的改变,是按照要求和需要把一种文章改变为另一种文章的作文方法,是对原作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某种改动的再创造。
改写主要有两个基本类型,一个是形式上的改写,另外一个是内容上的改写但在有些时候也兼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改写。
形式上的是指体裁、表现方法、语言、人称等方面的改变,而不涉及内容的重大改变;内容上的是指主题思想的转移和中心人物的改换。
另外,还有内容与形式兼有的改写。
无论内容或形式上的改变,仍然要忠实于原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否则就不是另外创作了。
(二)指导:我们常见的改写形式有四种:一、改变人称,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或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
二、改变叙述方式,即把人物对话改为叙述形式。
三、改变文章的体裁,把古文改为现代文,诗歌改成记叙文等。
四、改变文章的叙述方式把顺序改为倒叙或插叙,或把倒叙改为顺叙等。
改写也是属于给材料作文,只不过所给的材料是一篇文章,比较特殊,它要求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重新构思,有较大的发挥空间;但和其他的写作方式一样,它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下面按改写的类型分别阐述。
1、改人称,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二是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
此时应注意改文中的主要情节应与原文中的情节相符,而且如有人物描写的话,改写后应合乎人物的实际。
2、改体裁,即将原文的体裁改变,以另一种方式将文章表现出来,如将诗歌改成一般文章,将小说改成剧本。
改体裁时应注意:既要紧扣原文内容,又要根据自己的生活进行合理想象,从而使文章既合乎原文内容,又合乎现代生活审美的要求。
3、改结构,就是在抓住原文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将顺叙改为倒叙、插叙,或将倒叙改为顺叙等。
这种改写,一般只要变动文章的开关部分,或删或增,当然,必须注意上下之间的自然衔接和前后的照应。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曹刿论战》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21 曹刿论战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背诵课文。
2.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了解曹刿及他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背诵课文。
2.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课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
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
《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
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
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
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
《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曹刿论战》优秀教学案例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根据课堂所学,用自己的话复述《曹刿论战》的故事,注意运用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结合《曹刿论战》的学习,写一篇关于古代战争智慧的心得体会,不少于300字。
3.预习下一课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五、案例亮点
1.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将首先提出一个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认为一个成功的战争,最重要的是什么?”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们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出发,思考战争胜利的因素,从而自然过渡到《曹刿论战》这篇课文的学习。接着,简要介绍《曹刿论战》的作者、背景及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接下战》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中,《曹刿论战》作为一篇经典文言文名篇,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本案例旨在通过深入剖析《曹刿论战》的文本,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理解战争策略和智慧,并从中汲取古人的治国理念。针对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特点,本教学案例以人文化、情境化、探究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领略文言文的独特魅力,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文化自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以互动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古人的智慧,理解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进而提升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曹刿论战》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如“刿”、“辙”、“一鼓作气”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了解曹刿的战争策略和智慧,掌握古代战争的基本原则。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类似的文言文进行自主阅读,提升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1课曹刿论战教案新人教版
第二十课曹刿论战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存文言文常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明白得鲁军以弱胜强的缘故。
能力目标:(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适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的艺术魅力,明白得课文主旨。
德育目标: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衷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二、【重点难点】1.重点:(1)理清行文思路。
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适当的叙事特点。
2. 难点:明白得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三、【教学预备】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以弱胜强的辉煌战例,齐鲁长勺之战确实是其中的典型战例。
今天咱们学习的《曹刿论战》确实是谈长勺之战的。
通过学习,咱们明白得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什么缘故能战胜壮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咱们有哪些启发?<二>预习展现(1)《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形的一部纪年体史书。
《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以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清朝有的学者以为系刘歆改编。
近人以为是战国初年人依照各诸侯国史编成。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
书中保留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精练生动,尤其擅长描述战争及复杂事件,又擅长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进展有专门大阻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以为它是用史实来论述《春秋》经义的。
《春秋》记事超级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咱们此刻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题目,都是后人加的。
(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纪年、纪传三体。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21(曹刿论战)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曹刿论战》教学目标《曹刿论战》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材分析重点1.理清行文思路。
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
把握文意;研读课文第一段,背诵第一段。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前面我们刚刚学习丁先秦诸子散文,领略了诸子散文特有的艺术魅力。
今天,我们学习先秦历史散文著作《左传》中的选段《曹刿论战》,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设计(二)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让我们通过长于记述战争的《左传》去了解鲁国取胜的原因。
二、资料助读2.长勺之战背景简介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
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合以亡,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3)关于比照映衬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
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
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2.关于详略课文剪裁详略得当。
本文以曹刿为中心。
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
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曹刿论战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
曹刿论战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曹刿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导语:《曹刿论战》选自XXX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
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XXX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以下是本人整理的曹刿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XXX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曹刿论战》选自XXX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
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XXX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设计理念】1、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学生研究的主体性。
3、体现学生研究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方式。
【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的研究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欣赏作品内容,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相识、欣赏和评判的本领。
【教学重点】1、诵读课文,相识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
3、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研究,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方法】1、认读法(解说: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2、品读法(解说: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3、探究法(解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惯)4、归纳法(解说:进修需要方法,方法源于归纳,归纳益于拓展)【教学手段】课件、多媒体【教学步骤】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学生列举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引入课题,参照课文注解①简介《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期间左XXX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储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二、诵读课文(一)认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和停顿。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曹刿论战》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21 曹刿论战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背诵课文。
2.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了解曹刿及他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背诵课文。
2.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课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
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
《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
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
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
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
《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
《曹刿论战》教案四篇
《曹刿论战》教案四篇【精华】《曹刿论战》教案四篇《曹刿论战》教案篇1 【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能:⑴积累掌握重要文言文词句和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⑵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在学生练读中,在学生合作探究中学习本文运用人物对话推动事件开展,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感受本文语言的精练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品读法、演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三国时众多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比方:“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为什么弱者反而可以在战争中取胜呢?也许是人心所向吧?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的。
但是有这么一场战役比这几场还要早,曾受到毛____同志的称赞的战争,也许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那就是长勺之战。
鲁国一个弱小的国家,为什么可以战胜如此强大的齐国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个终究吧!请看课文《曹刿论战》。
2、解题:《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讲解《春秋》的一部著作。
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
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这部书既是一部比拟完好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3、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分开齐国避祸。
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
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起兵迎击。
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
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二、读1、个体自读。
结合注释,读得准,读得畅,老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
如“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虚词停顿要鲜明;要再现故事的气氛。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曹刿论战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1、曹刿论战[CAI教案]设计理念:围绕话题“说”。
教师抛出精心遴选的话题,学生围绕话题展开小组讨论,从不同角度深入解读文本。
教学步骤:一、导入。
以成语典故“一鼓作气”和“辙乱旗靡”导入课文。
二、自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及注释。
读准字音:刿guì 间jiàn 徧biàn 孚fǘ 辙zhé 轼shì 靡mí读对句子的语气: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反问,反对)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否定)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肯定)④夫战,勇气也。
(议论)⑤何以战?(疑问)整理、归纳、强调重要词语的用法:①通假字:徧通“遍”,遍及。
②重要实词:伐(攻打)、鄙(目光短浅)、对(回答)、安(养)、专(个人专有)、信(实情)、孚(为人所信服)、福(保佑)、败绩(大败)、驰(驱车追赶)、逐(追赶)、克(战胜)、盈(士气旺盛)、靡(倒下)、衰(减弱)③重要虚词:弗(不)、虽(即使)、也(语气助词)、故(原因)、焉(语气助词)、④一词多义:以:何以.战()必以.分人()必以.情()其公问其.故()吾视其.辙乱()⑤古今异义:牺牲、可以、狱、忠、情、间、加、鼓⑥成语典故:一鼓作气、辙乱旗靡3.学生再读课文,自译课文。
教师点拨几个句子: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何以战?——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头通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到三通鼓时勇气已经枯竭了。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4.美读课文。
曹刿论战语文教案优秀5篇
曹刿论战语文教案优秀5篇曹刿论战语文教案篇1【创新设计】一、训练重点1.了解词的古今义差异。
2.背诵这篇课文。
二、创新视点无提问式教学设计。
三、教学蓝图1、正读2、点读3、译读4、品读5、理读6、背读四、教学主要过程教学步骤一:正读。
(所谓“正读”,就是在课文教学之初、学生朗读课文之后,教师纠正读音,纠正语调。
)1.导入。
2.同学们朗读课文。
3.教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
如“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
4.同学们再读课文。
5.教师根据朗读实况纠正语调。
如: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④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6.同学们再读课文。
教学步骤二:点读。
所谓“点读”,就是从课文朗读转向阅读课文注释,要求学生“点”着课文注释,一个一个地读。
)1.要求同学们认真点读课文注释。
2.学生质疑问难,老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教师点出应该重点理解的10个词:4.学生边读课文边温习对课文注释的理解。
5.再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三:译读。
(所谓“译读”,就是同学们自读课文,自译课文,读读译译,译译读读。
)1.各人自读自译。
2.男生读课文,女生译课文,读一句译一句。
3.女生读课文,男生译课文,方法同上。
教师听学生的读与译,指出译得不当之处。
再请同学们质疑。
教学步骤四:品读。
(所谓“品读”,就是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分析、品味、赏析。
)1.教师介绍本文的背景。
2.要求同学们自选角度,谈谈对课文层次、情节、人物、笔法的理解。
发言者可用“……从……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3.学生准备,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引导。
教学步骤五:理读。
(所谓“理读”,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出文言字词的学习,用“整理”方式,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板块。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曹刿论战》(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
第二十一课曹刿论战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左传》的有关常识。
2.结合课下注释和所学知识,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难点【重点】文中个别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个别句子的翻译。
【难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导入一:情境型【设计意图:用提示的形式导入新课,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人,他叫曹刿,他不是军事家,却有着主动请缨亲临沙场的风X,指挥了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长勺之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曹刿论战》一文,领略此人的风采。
导入二:背景型【设计意图:背景引入,学生头脑中再现当时的情景。
】春秋初期,诸侯纷争,霸主更迭。
各诸侯为争得霸主地位,频繁发动战争。
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帮助过公子纠,举兵攻鲁,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入侵的齐国。
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
课堂实录一、介绍《左转》相关知识。
方式:以“《左转》知识知多少”为话题,激起学生探究的愿望。
同学自由发言后,教师归纳。
明确:《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
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
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二、读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一读,正音正调。
(正读)【设计意图:文言文的学习,应重视对文本的朗读,以营造文言氛围,此为学生走进文言文本的必由之路。
】。
要求:结合注释,读得准,读得畅;虚词停顿要鲜明;营造学习文言的氛围。
(教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
如“刿、间、褊、帛、孚、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
)板书:刿(guì)间(jiàn)褊(biàn)帛(bó) 孚(fú)辙(zhé)靡(mǐ)2.教师示X朗读。
《曹刿论战》教案(优秀5篇)
《曹刿论战》教案(优秀5篇)《曹刿论战》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作好政治准备。
2、要善于把握有利时机。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3、背诵全文主。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解题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
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
《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②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
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
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
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曹刿论战》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3、表现手法的运用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完成展示。
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曹刿论战》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一些文学常识以及重点字词句子的翻译)。
并且留了一个作业:分角色表演。
下面给你们5分钟的时间各小组再组织一下,一会咱们班级内展示。
提示:小组展示的时候,教师要允许学生加入自己的神态、动作以及想象性的语言,不要只局限于分角色翻译。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比较难的作业,课下一定会花费了学生不少的心血,他们会在不断的重来中反复体会故事中人物的动作、语气、神态、心理。
希望他们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达到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学习效果。
二、评头论足师:小组的时候,其他同学注意观察、思考,一会咱们还要评头论足一番,说说他们谁演的好,好在哪里?(第二段直接评价人物就可以)【设计意图】评头论足这一环节的设置在于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除了“他演得像”之类的简单评价,还要求他们做出更深刻的评价,他演出了哪个人物的什么特点。
这样引导他们走近人物的内心世界。
因为第二段是略写,所以直接做了解说,省略了表演,也是为了让学生感受详略的安排。
下面是几位同学的发言:1、生:我认为刘子轩表演的乡人比较好,因为他把乡人那种漠不关心的神态演的很到位。
2、生:我也认为刘子轩表演的乡人比较好,他除了演活了乡人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的神态,还带着对曹刿的讽刺,认为他多管闲事儿。
3、生:我认为高晓峥把庄公演得很好,演出了庄公的在政治上的无知,把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
4、生:我认为高晓峥的庄公演的好,他虽然不懂政治,但是它对于曹刿的提问很诚恳的回答,是一个很谦虚的君主。
5、生:我认为杜凯峰的曹刿演得好。
曹刿的不听从乡人劝告坚决态度,表明了他对国家的热爱。
2023精选《曹刿论战》教案三篇
2023精选《曹刿论战》教案三篇《曹刿论战》教案篇1一、课前检查1、重点实词2、思考:A、文中说“肉食者鄙”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些方面?B、你如何评价曹刿、鲁庄公这两位人物形象?二、写作特色1、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__重点在刻画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记叙战争的经过。
因此,只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
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
这样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略结合有致,使__显得中心突出,而又情节紧凑。
2、结构严谨,层次清楚。
__第一段写战前,第二段写战时,第三段写战后,__层次清楚。
而且,段落之间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如第一段用“战则请从”过度到第二段的从战;第三段用“既克”承上启下,题得承接自然,一气流转,使__浑然一体。
曹刿论战教案3、运用对话,文字简洁。
通篇以对话为主,展开情节。
通过对话,展示了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把战前准备、作战情况,以及胜负原因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在对话过程中,又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刻画出曹刿及鲁庄公的性格。
而全文却只有二百多字,可谓辞约意丰,言简义明,文笔非常精练。
三、拓展延伸同学们活动,理解词义,找出、想出相应的成语。
如:齐人三鼓——一鼓作气望其旗靡——所向披靡彼竭我盈——恶贯满盈小信未孚——不孚众望惧有伏焉——危机四伏故克之——克敌制胜攻无不克三而竭——弹精竭虑精疲力竭观其辙——南辕北辙重蹈覆辙放逐之一——逐鹿中原追亡逐北难测也——莫测高深心怀叵测未能远谋——足智多谋深谋远虑四、背诵课文五、板书设计《曹刿论战》教案篇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积累掌握重要文言文词句和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⑵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在学生练读中,在学生合作探究中学习__运用人物对话推动事件发展,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感受__语言的精练特点。
《曹刿论战》教案四篇
《曹刿论战》教案四篇《曹刿论战》教案篇1【创新设计】一训练重点1.了解词的古今义差异。
2.背诵这篇课文。
二创新视点无提问式教学设计。
三教学蓝图1、.正读2.点读3.译读4.品读5.理读6.背读四·教学主要过程教学步骤一:正读。
(所谓“正读”,就是在课文教学之初、学生朗读课文之后,教师纠正读音,纠正语调。
)1.导入。
2.同学们朗读课文。
3.教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
如“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
4.同学们再读课文。
5.教师根据朗读实况纠正语调。
如: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④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6.同学们再读课文。
教学步骤二:点读。
所谓“点读”,就是从课文朗读转向阅读课文注释,要求学生“点”着课文注释,一个一个地读。
)1.要求同学们认真点读课文注释。
2.学生质疑问难,老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教师点出应该重点理解的10个词:4.学生边读课文边温习对课文注释的理解。
5.再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三:译读。
(所谓“译读”,就是同学们自读课文,自译课文,读读译译,译译读读。
)1.各人自读自译。
2.男生读课文,女生译课文,读一句译一句。
3.女生读课文,男生译课文,方法同上。
教师听学生的读与译,指出译得不当之处。
再请同学们质疑。
教学步骤四:品读。
(所谓“品读”,就是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分析、品味、赏析。
)1.教师介绍__的背景。
2.要求同学们自选角度,谈谈对课文层次、情节、人物、笔法的理解。
发言者可用“……从……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3.学生准备,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引导。
教学步骤五:理读。
(所谓“理读”,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出文言字词的学习,用“整理”方式,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板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⑴识记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
⑵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⑴探究对话描写对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⑵在朗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学习蓸刿“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
诵读法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分析归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讨论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课前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和网路查找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和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
)
第一课时
一、自学导纲
1、情境导入
同学们,《三国演义》中孙刘联军大败曹军的是什么战役?(学生回答:赤壁之战)为什么这场战役很有名?(学生答: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对!那么历史上这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还有哪些呢?(学生纷纷发言。
老师总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巨鹿之战,马陵之战,长勺之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反映长勺之战的文章《曹刿论战》吧。
(板书“曹刿论战”)
2.出示导纲
简介作者、背景介绍
这篇文章选自《左传》,“论”的是齐鲁长勺之战,请两位同学分别把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
和战争的背景加以简单的介绍。
(学生介绍完后,教师加以简单的补充,可以用多媒体呈现)
二、合作互动
1、自主学习
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感知文意
①、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用笔标注生字字音。
②、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重点字字音,提示学生引起注意。
③、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
(用多媒体打出例句)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
(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④、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扫除词语障碍,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然后分组讨论交流时解决。
2、合作学习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练习,明确重点词语:
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⑵肉食者鄙(目光短浅)⑶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独自占有)⑷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⑸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赐福,保佑)⑹公将鼓之(击鼓)
三、导学归纳
1、教师引导
概述课文大意。
先让学生自主分析,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答案
2、学生归纳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
当时齐强鲁弱。
蓸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并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四、反馈训练
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争取当堂背下来,在背诵的过程中让学生回到整体上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五、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自学导纲
检查背诵
二、合作互动
1、自主学习
研读课文,围绕战事,分析战前状况。
⑴、战争的名称是什么?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吗?(学生讨论交流回答后教师明确答案)
明确:长勺之战力量差别悬殊的战争;齐强鲁弱;齐国侵略鲁国(“齐师伐我”)
⑵鲁国各派对战争态度如何?依据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统治者鲁庄公积极应战(依据是“公将战”);百姓漠不关心(依据是乡人与曹刿的对话“又何间焉”);曹刿主动请缨(依据是“曹刿请见”)。
2、合作互动
以“论”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
⑴、曹刿是什么身份?为什么要参战?反映了他什么思想?(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教师名确)
是一介平民;他参战的原因是他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面对敌国外患,敢挺身而出,这是一种高尚的爱国情操
⑵、曹刿与庄公论战,可分为几个阶段?(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归纳回答后用多媒体打出)
三个阶段:战前(“曹刿请见”);战时(“战于长勺”);战后(“既克”)。
⑶、战前曹刿与鲁庄公是怎样论战的?其主题是什么?有何作用?(学生讨论回答用多媒体打出)
通过三问三答论战;其主题是“何以战”,即讨论战争的基础和依靠力量。
庄公提出三个条件:近臣、神灵、人民。
曹刿否定了前两者,肯定了第三者,表现了他的“取信于民”的思想,这是政治上的“远谋”。
⑷、战争中重点写什么事件?表现手法是什么?(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答)写了两件事:出击时机的把握和追击时机的把握;这是通过对比手法表现的。
⑸、战争结束后的论战围绕什么展开的?有何作用?
师生共同讨论后,学生答:围绕胜利原因展开;作用:是对第2段战争指挥的解释,是胜利必然性的揭示,表明曹刿军事上的“远谋”。
三,导学归纳
1、教师引导
分组讨论课文详略。
讨论的问题:
⑴若文中加入战场厮杀场面描写和追杀齐军场面描写好吗
⑵文中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经过学生分组讨论和教师点拨后有学生回答,最后用多媒体打出明确答案)
⑴课文的标题是“论战”,通过“论战”表现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若加入战场厮杀场面和追击齐军场面,只能冲淡“论战”这个中心,有损全文主题。
⑵第1段详写了“何以战”。
围绕“何以战”曹刿和鲁庄公三问三答,表现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政治“远谋”;第2段略写了“如何战”。
通过对比表现曹刿从容不迫,指挥若定;第3段详写了“何以胜”。
充分显示了曹刿的军事“远谋”,完成了对他卓越的军事家形象的刻划。
4、引导学生分析蓸刿、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学生回答后用多媒体明确答案)
教师点拨:对于蓸刿要多肯定其成绩,对于庄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2、学生归纳
多媒体明确答案:
蓸刿: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
爱国,有政治远见,谨慎冷静,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过人的谋略。
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谨慎冷静的性格;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庄公:政治平庸,军事无知;但战前作风民主,集思广益,愿接见还是一个平民的曹刿的求见并采纳其民本思想;战中知人善任,大胆放权;战后不耻下问,虚心求教,是一位难得的开明君主。
四、梳理与反馈
1、梳理
①脉络梳理
②全文主旨:
③写作特点概括
2、反馈
①、文中写道鲁国获胜,给人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②《曹刿论战》记叙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请你
写出类似于“长勺之战”的历史上几个著名的战例:
五、课堂小结
1、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2、学生自由发言,谈论学习本文后的收获。
教师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加以引导,让学生了解人心向背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运用智慧解决问题。
六、布置作业
学了本文后,曹刿的英雄形象以及他的思想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你对此有何感受,或者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请谈一谈吧。
要求:题目自拟,300字左右。
教学反思:
1、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文的朗读、翻译和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教师只是做了相应的一点点拨,充分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2、教学过程中没有采用逐句翻译的传统方式,而是采用朗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形式从整体上去把握课文。
这样做,不但可以消除学生机械翻译的枯燥感,还能让学生从课文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3、思想教育应该贯穿始终。
如果不能透过故事看到其中的本质,学习这篇课文的意义就少了一半。
学习了这篇课文,学生能够从中初步认识到战争的本质,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正确面对矛盾冲突,对学生很有帮助。
4、学习语文知识绝不能仅限于课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
学习了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在相关文章中运用,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
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培养这种习惯,如果学生的条件有限,老师也要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帮助,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这也正是新教材设置综合性学习的原因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