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粮食安全是个世界性的问题。中国是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消费大国。研究中国的粮食安全既不同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也不同于发达国家。自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1974年提出“世界粮食安全”概念以来,国际上对这个概念的界定几经修订,但基本含义没有改变:第一,在生产层面,确保能生产出足够数量的符合需求的食物;第二,在供给层面,最大限度地稳定食物供应;第三,在需求层面,确保所有人都能获得食物。长期以来,中国是否存在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存在争论。近几年粮食供求趋紧,粮食安全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粮食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我国历届政府都高度关注的一个议题,也是长期困扰政府的一个难题。在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农产品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如何认识我国的粮食安全、哪些因素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在21世纪初期如何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搞清楚这些问题,对于政府制定和完善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粮食安全的内涵包括三方面:一是物质保障能力和水平。包括粮食生产自给能力、进口能力和储备能力等,还包括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的的粮食品种结构和安全营养德国方面的保障能力。二是消费能力和水平。包括粮食的有效需求总量以及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收入水平相适应的消费结构和消费偏好等。三是保障粮食供给的途径和机制。包括粮食流通体制和供应机制,以及与人们收入水平相适应的价格政策等。
二、粮食安全衡量指标、内容
(一)指标
粮食安全的指标包括粮食外贸依存度、粮食储备水平、粮食产量变异系数和低收入阶层粮食保障水平等4项:(1)外贸依存度。如果粮食产需缺口全部由进口来弥补,则粮食缺口占总需求量的比值,就称为粮食外贸依存度。通常认为,该比值小于5%表明己实现粮食自给,即粮食安全水平较高。(2)粮食储备水平。在观察期内,用期末库存量除以总消费量得到的比值,可以反映粮食供求的紧松程度。联合国粮农组织曾提出一个确保粮食安全的最低储备水平,即全部粮食的储备量至少要达到需求量的17—18%。(3)粮食产量变异系数。一般将一定时期内历年粮食产量的标准差除以相应的平均数称为粮食产量变异系数。变异系数愈
大,粮食产量愈不稳定。粮食安全程度较差。(4)低收入阶层粮食保障水平。满足低收入者的基本食物需求,可显著提高一国或一地区的粮食安全水平。
(二)内容
粮食安全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合理的粮食储备,粮食生产按市场需求稳定发展,适量进口(出口)粮食,解决好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让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享有充足的粮食。衡量一个国家粮食安全与否,应以粮食库存安全系数为主,在此基础上,还应考虑粮食产量波动系数、粮食外贸依存系数、贫困人口的温饱状况等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另外,还有一个食物自身安全问题。主要是不因食物自身的不卫生、污染、病毒感染等,而引起人们的食物中毒。
四、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中国历朝历代政府都把粮食安全问题放在首位,视仓廪盈实为盛世景象。汉武帝时的“太仓之粟陈陈相因”曾被史家多次称颂。白居易《忆昔》中描写的“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也是一番美妙的景象。然而,就像另两部文学作品刘恒的《狗日的粮食》和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所描述的那样,粮食少了固然可怕,可以把一个顽强的农妇彻底击倒;粮食多了同样会带来灾难的结果,让那些“旧毡帽’’们痛不欲生。粮食始终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尤为重要。尽管我国的粮食安全现状有所保证,但长远来看仍面临着粮食生产资源不断减少、粮食供应存在结构性短缺、贫困人口数量仍然巨大等严峻挑战。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靠政策、靠科技、靠投入,成功地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实现了农产品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取得了用世界上不足10%的耕地养活世界上近21%的人口的辉煌成就。1949年以来,我国粮食库存安全系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50—80年代年均近15%,80年代年均20.2%,90年代年均34.8%。而1996年至2000年世界粮食库存安全系数平均为16.5%。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粮食供给基本上结束了短缺状态。有资料显示,中国粮食安全整体水平仅次于加拿大、法国、美国与澳大利亚四个国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最近十多年来,我国粮食库存安全系数比国际水平偏高。白1978年经济改革以来,中国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数据显示,1979年中国人均日食物消耗量仅为2017卡路里,低于2500卡路里的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当时其他发展中国家人均2200卡路里的消耗量:截至2001年,中国人均日食物消耗量已达2963卡路里,比原来增加47%,高于2800卡路里的世界平均水平:营养摄入和食物品质也有所改善:中国是在降低绝对和相对营养不良方面取得最大成就的国家。
在今后二、三十年中,中国将会面临“人口增多、耕地减少和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三大趋势,并形成两对矛盾:一是人口增加与耕地减少的矛盾;二是人们消费食品品质的提高必然会引发新的量的问题,因为高品质食品需要更多的粮食来转化和加工。因此,尽管中国当前存在粮食过剩的问题,但从中长期看,还是
必须高度重视保持和提高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注重始终保护好有限的耕地,不断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对未来五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战略、重点进行了总体部署。确保粮食等农产品有效供给,列为“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的首要任务。《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需要完成的三大基本任务,即:确保粮食等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农业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确保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在主要应该达到的30个量化指标中,“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1.0333亿公顷”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亿吨(1万亿斤)左右”为约束性指标,是必须达到的刚性指标。预计到201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3.45亿,届时,我国粮食年需求量至少为5亿吨,而目前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仅为4.7亿吨。“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问题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稳定与安全。但是,因为自然灾害、土壤污染、人为浪费等所带来的伤害使中国的粮食安全再次敲响警钟,面临严峻的考验。从长期看,巨量人口的粮食安全问题、农业资源紧张的约束问题都对我国形成严峻考验。今后中国粮食供给的增长是在粮食单产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基础上的再提高,这其中的难度会愈来愈大。随着中国粮食单产逐步接近甚至超出产出边界,土地的“边际收益递减”现象变得强烈起来。如果没有新技术尤其是品种技术的突破,中国粮食生产水平的提高将会愈来愈慢,其艰巨程度也会愈来愈大。
五、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如何解决
目前,我国虽然基本解决国民的吃饭问题,但从2004年起,我国已悄然进入了国际粮食净进口国的行列,小麦、大豆等粮食进口量大增,且国内粮食仍处于求大于供的状态。因此,粮食安全也时不时成为争论的话题。粮食连续几年减产、国家储备库存和农民手中存粮减少,加上粮食消费需求的过量扩大,粮食将从结构性短缺转为战略性短缺,这再次为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敲响了警钟。为了解决我国粮食问题,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我国的粮食问题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等特点,是一项庞大系统工程。要使这个问题获得全面、持久的解决,就需要整个国家的人民做出共同努力。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特别是主产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都非常明确我国粮食生产季节规律,亲自过问夏粮生产,深人生产第一线,及时协调解决夏粮生产中的困难和问题。政策支撑的重点在以下几方面:(1)粮食价格支撑。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学术界讨论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时,曾经有一个判断,即我国的粮食存在着“天花板价格”,也就是说,我国的粮食价格不能超过国际市场粮价,否则,就不会有竞争力。多年的实践证明,世界粮食价格是在美、加等土地资源充裕国家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于我国的资源禀赋和这些国家完全相反,因此,粮食价格必然要突破这个“天花板”,形成自己的价格体系,其特点可能是根据经济实力而逐步上涨。(2)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主要是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农田水利设施的改造和建设等。(3)产业化支撑。构筑以粮食为中心的产业化体系,让粮农从流通、加工等环节中获得部分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