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基本知识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药学基础知识-PPT
![中药学基础知识-PPT](https://img.taocdn.com/s3/m/09c6ae4f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c1.png)
是临床上经常选用的药物组合。
• “相畏” : 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 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 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 星畏生姜。这是利用配伍抑制或消除药物毒副作 用的典型实例。
• “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 的毒性或副作用。由此可知,相畏与相杀实际上 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 而言的。如上所述,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 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 南星的毒。
中药学 知识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 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的认 识和使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梅花鹿
蝉蜕
代赭石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中药的来源主要是天然的植物、动物 和矿物,而天然药材的分布、采集和生产,
毒性
• 西汉以前的“毒药”,是一切药物的总称, 即总括药饵之词。东汉以后主要指对机 体有损害性的有毒之药。
• 药物毒性的产生,主要与其毒性的大小 和剂量有关。此外,还与贮存、加工、 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和使用时 间的长短有关。
正确对待无毒的药物
• 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并非绝对不 会引起中毒反应。如若剂量过大,服 用过久等,仍有产生中毒反应的可能。
苍术药材
人参原植物
人参药材 (东北人参)
人参 饮片
五味子
(北五味子)
砂仁原植物
砂仁药材
(广东砂仁)
云南三七原植物
三七药材
地黄药材
(河南地黄)
• 药物的入药部分与采集季节的关系
• 1、根、根茎、块茎和鳞茎。(阴历二、八月) • 2、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
• “相畏” : 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 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 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 星畏生姜。这是利用配伍抑制或消除药物毒副作 用的典型实例。
• “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 的毒性或副作用。由此可知,相畏与相杀实际上 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 而言的。如上所述,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 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 南星的毒。
中药学 知识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 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的认 识和使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梅花鹿
蝉蜕
代赭石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中药的来源主要是天然的植物、动物 和矿物,而天然药材的分布、采集和生产,
毒性
• 西汉以前的“毒药”,是一切药物的总称, 即总括药饵之词。东汉以后主要指对机 体有损害性的有毒之药。
• 药物毒性的产生,主要与其毒性的大小 和剂量有关。此外,还与贮存、加工、 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和使用时 间的长短有关。
正确对待无毒的药物
• 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并非绝对不 会引起中毒反应。如若剂量过大,服 用过久等,仍有产生中毒反应的可能。
苍术药材
人参原植物
人参药材 (东北人参)
人参 饮片
五味子
(北五味子)
砂仁原植物
砂仁药材
(广东砂仁)
云南三七原植物
三七药材
地黄药材
(河南地黄)
• 药物的入药部分与采集季节的关系
• 1、根、根茎、块茎和鳞茎。(阴历二、八月) • 2、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
中医药基础知识PPT
![中医药基础知识PPT](https://img.taocdn.com/s3/m/8808e699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34.png)
方剂组成
方剂是由多种草药组成的复方制剂,具有协同作用, 能够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使用方法
草药和方剂的使用方法包括煎煮、口服、外敷等, 需根据不同病症选择合适的使用方式。
针灸和拔罐的操作方法与作用机制
操作方法
针灸:选择适当的穴位,使用无菌针进行刺入,深度和角度根据具体情 况而定。拔罐:在选定的部位上扣上罐子,通过负压吸附皮肤,留罐一 定时间。
中医药基础知 识PPT
汇报人:XXX
01
中医药基础知识概述
02
中医药基础知识详解
03
中医药的独特疗效和应用
04
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
目 录
01
中医药基础知识 概述
中医药的定义和起源
中医药概述
中医药是指中国传统的医药, 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
起源追溯
中医药起源于中国古代,有着 数千年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的 繁衍和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临床实践,不断创新 和发展中医药,提高其诊疗水平和应用范 围。
传承传统医术
创新发展
中医药在国内外的发展现 状与趋势
国内发展现状
中医药在中国的地位日益重要,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和预防保 健。
国外发展现状
中医药在国际上逐渐得到认可和推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 始引进和应用中医药。
发展趋势
应对策略
应加强中医药基础 研究、人才培养和 国际交流,提升中 医药的国际影响力 和竞争力。
谢谢
汇报人:XXX
作用机制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疏通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拔 罐:通过负压和温热作用,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紧张,缓解疼痛和 疲劳。
03
中医药的独特疗 效和应用
中药学教学课件-PPT
![中药学教学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95c3ea2a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5c.png)
药物。但其中以植物药居多,使用也最为普遍,故历代
将中药称为“本草”。
❖ (2)本草学:
❖
记载中药得典籍中药学称为本草学。
❖ (3)中草药:
❖
实则就是指中药与草药得混称。
❖ 草药、中草药与中药、本草没有质得区别,为避免混 淆,应统一于中药一词得概念中。
❖ (4)民族药:
❖ 就是指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所习用得药 物,其药源与中药基本相同,如藏药、蒙药、 维药、傣药、苗药、彝药等。
❖ 【目得与要求】 ❖ 1、了解中药得起源与中药学得发展。 ❖ 2、熟悉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得主药本草著
作(书名、作者、学术价值)。 ❖ 【教学时间】 ❖ 2学时。
一、中药得起源――原始社会
(远古~公元前21世纪)
❖ 中药起源很早,可以追溯至原始社会。从古 书记载与传说来看,可以说明中药起源于原 始社会人类得生产活动、生活实践与早期 得医疗实践。
(二)秦汉时期――本草学得形成时期 (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 代表作:《神农本草经》
❖
--我国现存最早得药学专著。
❖ 汉初年
❖
(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 。
❖ 载药数目:365种。
❖ 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 46种,按药物功效得不同分上、中、下三品,即 “三品分类法”。
❖ 因此可以说,中药得起源就是我国劳动人民长 期生活实践与医疗实践得结果,故有“药食同 源”之说。
二、中药学得发展
❖ (一)夏商周时期――本草学得萌芽时期 ❖ (二)秦汉时期――本草学得形成时期 ❖ (三)两晋南北朝时期 ❖ (四)隋唐时期 ――医药发展鼎盛时期 ❖ (五)宋金元时期――学术争鸣时期
【宋代】
❖ 1、国家药局得设立:
中医药知识培训讲义PPT课件
![中医药知识培训讲义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5af4a63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ad.png)
注意事项:遵循 医生建议,注意 药物配伍禁忌, 避免过度服用, 孕妇及哺乳期妇 女应在医生指导 下使用
特殊药材:对于 一些特殊药材, 如阿胶、鹿茸等, 需单独煎煮后烊 化服用
中药煎煮及服用不当可能引起的副作用及应对方法
煎煮不当可能引发中毒反 应
服用不当可能引发不良反 应
煎煮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服用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中医药治疗失眠 的案例分享
中医药治疗失眠 的疗效评估
中医药在胃痛治疗中的应用
胃痛定义:中医认为胃痛是因外邪内 侵、饮食所伤、情志不畅、脾胃虚弱 引起,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 种病症
中医药在胃痛治疗中的优势:整体 观念、辨证论治、副作用小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中医药治疗胃痛的方法:针灸、中 药汤剂、推拿按摩等
讲中
添 加
义医 文
WPS
PPT
药档 副
课 件
知 识 培
标 题
汇 报 人 :
训
CONTENTS
目 录
中医药基础知识
中药煎煮及服用方 法
中医药在常见疾病 治疗中的应用
常见中药材及方剂 介绍
中医药养生知识
识中 医 药 基 础 知
中医药理论体系概述
阴阳五行:是中医哲学的核心思想,认为宇宙万物均由阴阳五行构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防风:性微温,味辛、甘,归膀胱、肝经, 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的功效。
白芷:性温,味辛、甘,归肺、胃经, 有祛风解表、止痛、消肿的功效。
细辛:性温,味辛,归心、肺、肾经,有 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的功效。
常见清热药及方剂:黄连、黄芩、黄柏等
黄连:具有泻火解毒、 清热燥湿的功效,常 用于治疗心烦失眠、 目赤牙痛等症状。
中医药基本知识培训课件精选全文
![中医药基本知识培训课件精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53389281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c2.png)
8/6/2024
中医药基本知识
23
中医药基本知识
脏象学说
主管生长发育 主管生殖 主管水液代谢 主管纳气 濡养温煦脏腑
《侣山堂类辩》:五脏之气,皆相贯通
五行理论: 生理关系:五行相生、相克 病理联系:相乘相侮、子母相及
发展:通过生理功能阐述五脏间联系,用病理上相互 影响反证其生理上关系
8/6/2024
构成人体的核心 完成人体主要功能 相互间密切联系
推动血液运行 (主血) 主管精神活动 (藏神 / 主神明)
主管消化吸收 (主运化) 统摄血液 (主统血)
疏通全身气机 --调节情志活动 --促进消化吸收 --促进血液循环 --促进水液代谢 --通调月经
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
主呼吸 辅心行血 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
《灵枢·平人绝谷》: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8/6/2024
中医药基本知识
8
中医药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
津液
津液—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也称”水液”.遍布于 周身,存在于经脉内外
人体某些分泌液,如涕、泪、唾等,及排泄液,如汗、 尿等,由津液所化生,也称津液
运化滋
输生润
功
废血和
能
物液营
养
8/6/2024
中医药基本知识
中医药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脏象学说 经络学说 药性理论
8/6/2024
中医药基本知识
中医药基本知识
1
基本概念
中医药基本知识
经脏阴津血气精 络腑阳液
8/6/2024
中医药基本知识
2
基本概念
精
中医药基本知识
广义:包括水谷之精(饮食物化生成)、五脏六 腑之精(水谷之精输布到组织器官)和肾精(禀 受于父母、充实于水谷、藏于肾中)
中医基础知识PPT课件
![中医基础知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b953f19bd64783e09122b62.png)
• 1、口干、口腔溃疡且反复发作 2、萎缩性胃炎 心理状态 • 1、属于应承而不兑现的人,这种人晚上有 很好的想法,白天却很少付诸行动 • 2、总是处于“烦”的状态
对治
食 品 药 品 安 需要一些比较甘、甜、寒、凉的食材 全 知 识 • 甘蔗、马蹄
• 1、脾胃虚火的人需滋补阴液,
• 2、中药 • 石斛、芦根、玉竹、黄精 • 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心虚寒的对治
食 品 药 品 安 1、神阙,神气出入的门 全 知 识 2、神门、神封、神藏。
• 艾灸:灸带“神”的穴位
心气虚的补益
食 品 药 品 安 2、紫河车 全 知 识 实寒和虚寒要区别对待
1、鹿茸
如果是实寒的需要先驱赶邪气,把不好 的东西赶走,虚寒就需要补益,方法不一样 。要是给实寒的人补益,越不寒气越大,最 后寒气凝结,长肿瘤或癌症。
气的运动
• 1、虚性亢奋 盗汗干燥综合征、阴道干燥、性欲亢奋 2、反复长痤疮 • 对治方法 • 1、中药:地黄、地骨皮 • 2、食疗:甲鱼汤、蛇汤
第四章
食 品 药 品 安 全 知 识
气血津液与产后恢复的 关系
第一节
食 品 药 品 安 • 全 知 识
气
• 一、气的基本概念 气是一种细小难见、运动迅速、具有极强 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 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之一。 • 二、气的生成 • 自然界之清气 • 水谷之精微 • 先天之精气
食 品 药 品 安 全 知 识
• 所谓实证,是体内有了不该有的东西。实 寒就是体内不该有的这种东西不是热的, 是凉的。 • 如何理解“消化” • 1、“消”是物理变化,吃块猪肉进去,变成 小块,变成肉泥,它还是猪肉。 • 2、“化”是化学变化,猪肉的蛋白质分解成 氨基酸,氨基酸在重新组合,变成人肉。 • 脾管洗手,“化”三焦的功能,三焦是元气通 行的道路
2024版06608_中药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2024版06608_中药学基础知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913d368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94.png)
10
03
中药的性能与功效
2024/1/24
11
中药的性能特点
四气五味
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和酸、苦、 甘、辛、咸五种基本味道,是中药治疗疾病的 基本原理。
升降浮沉
中药作用于人体,会产生向上、向下、向内、 向外的不同作用趋向,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性 相反。
归经
中药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主要对 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 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
2024/1/24
十九畏
指某些中药之间存在相互 制约的关系,如硫黄畏朴 硝,水银畏砒霜等。
妊娠禁忌
孕妇应禁用或慎用的中药, 如巴豆、牵牛、大戟、斑 蝥等。
25
常用中药的应用与配伍举例
清热药
如金银花、连翘等,用于热毒 疮疡、风热感冒等,常配伍蒲 公英、紫花地丁等。
补虚药
如人参、黄芪等,用于气虚证, 常配伍白术、甘草等。
2024/1/24
17
常用中药的炮制与制剂举例
生甘草偏于清热解毒,
甘
炙甘草偏于补中益气。
草
生大黄泻下作用峻烈,
熟大黄泻下作用缓和,
黄
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
芪
毒,大黄炭多用于出血
证。
生当归偏于补血活血,
大
酒当归偏于活血通经,
黄
土炒当归偏于补血止血。
生黄芪偏于固表止汗、
白
利水消肿,炙黄芪偏于
术
补气升阳、益卫固表。
黄芪
正品黄芪呈圆柱形,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褐色,有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 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微 有豆腥味。
03
中药的性能与功效
2024/1/24
11
中药的性能特点
四气五味
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和酸、苦、 甘、辛、咸五种基本味道,是中药治疗疾病的 基本原理。
升降浮沉
中药作用于人体,会产生向上、向下、向内、 向外的不同作用趋向,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性 相反。
归经
中药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主要对 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 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
2024/1/24
十九畏
指某些中药之间存在相互 制约的关系,如硫黄畏朴 硝,水银畏砒霜等。
妊娠禁忌
孕妇应禁用或慎用的中药, 如巴豆、牵牛、大戟、斑 蝥等。
25
常用中药的应用与配伍举例
清热药
如金银花、连翘等,用于热毒 疮疡、风热感冒等,常配伍蒲 公英、紫花地丁等。
补虚药
如人参、黄芪等,用于气虚证, 常配伍白术、甘草等。
2024/1/24
17
常用中药的炮制与制剂举例
生甘草偏于清热解毒,
甘
炙甘草偏于补中益气。
草
生大黄泻下作用峻烈,
熟大黄泻下作用缓和,
黄
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
芪
毒,大黄炭多用于出血
证。
生当归偏于补血活血,
大
酒当归偏于活血通经,
黄
土炒当归偏于补血止血。
生黄芪偏于固表止汗、
白
利水消肿,炙黄芪偏于
术
补气升阳、益卫固表。
黄芪
正品黄芪呈圆柱形,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褐色,有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 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微 有豆腥味。
中医药知识培训ppt课件
![中医药知识培训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57c2c4e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d2.png)
逸过度等因素。
02
病机
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包括正邪交争、阴阳失调、气血
津液失常等方面。
03
认识方法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收集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等
信息,结合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确定疾病的病
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02
草药分类与功效解析
草药资源概述及分类方法
常用穴位定位及功能作用
合谷穴
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 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处。功能作用 为疏风解表、通经活络、镇静安
神等。
足三里穴
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 前嵴外1横指处。功能作用为健脾 和胃、调中理气、通络导滞等。
三阴交穴
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 内侧缘后方。功能作用为健脾化湿 、调经止带、益肾安神等。
草药资源概述
介绍草药的起源、分布、采集与 加工方法,以及在中医学中的重 要地位。
分类方法
根据草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 等特点,将其分为解表药、清热 药、祛湿药、祛风药、补益药等 不同类别。
常见草药功效与主治范围
清热药
如金银花、连翘等,具有清热 解毒作用,主治热病高热、口 干舌燥等症。
祛风药
如防风、羌活等,具有祛风止 痛作用,主治风湿痹痛、关节 疼痛等症。
针灸推拿操作技巧示
01
02
03
针灸进针方法
包括指切进针法、夹持进 针法、舒张进针法等,演 示各种进针方法的操作步 骤和要点。
推拿手法
包括推法、拿法、按法、 摩法等,演示各种手法的 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针灸推拿配合
演示针灸与推拿相互配合 的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 果。
中医药基本知识培训ppt课件ppt
![中医药基本知识培训ppt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1dd97dba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2b.png)
乳癖乳痈:中医治疗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为主,常用方剂为逍遥散、柴胡疏 肝散等。
妇科常见疾病的中医药治疗
痛经
产后缺乳
崩漏
子宫肌瘤
儿科常见疾病的中医药治疗
感冒:中医药学应用知识,如针灸、草药等 咳嗽:中医药学应用知识,如中药方剂、穴位按摩等 哮喘:中医药学应用知识,如中药方剂、针灸等 腹泻:中医药学应用知识,如中药方剂、针灸等
特点: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三因 制宜
应用范围:预防、 保健、康复等领 域
中药药性理论
四气:寒、热、温、凉 五味:酸、苦、甘、辛、咸 升降浮沉:药物的性质与作用关系 归经:药物对人体的作用部位和作用方向
常用中药分类及功效
泻下药:攻下、润下、 逐水、利尿
利水渗湿药:利水消肿、 利尿通淋、利湿退黄
平肝息风药:平肝潜阳、 息风止痉
04 中医药行业未来发展
中医药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国家政策支持: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扶持中医药行业发展。 市场需求增长: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重视,中医药市场需求不断增长。 国际市场拓展:中医药在海外市场逐渐得到认可,国际合作不断加强。 科技创新推动:中医药行业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推动行业快速发展。
化痰止咳平喘药:温化
温里药:温中散寒、补 火助阳、散寒止痛
寒痰、清化热痰、止咳 平喘
解表药:辛温解表、辛 凉解表、祛风湿
清热药:清热解毒、清 热凉血、清热燥湿、清
虚热
祛风湿药:祛风寒湿、 祛风湿热、强筋骨
安神药:重镇安神、养 心安神
活血化瘀药:活血止痛、 活血调经、活血疗伤、
破血消癥
中药煎服方法与注意事项
发展方向:推进中西医结合、加强 国际交流与合作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妇科常见疾病的中医药治疗
痛经
产后缺乳
崩漏
子宫肌瘤
儿科常见疾病的中医药治疗
感冒:中医药学应用知识,如针灸、草药等 咳嗽:中医药学应用知识,如中药方剂、穴位按摩等 哮喘:中医药学应用知识,如中药方剂、针灸等 腹泻:中医药学应用知识,如中药方剂、针灸等
特点: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三因 制宜
应用范围:预防、 保健、康复等领 域
中药药性理论
四气:寒、热、温、凉 五味:酸、苦、甘、辛、咸 升降浮沉:药物的性质与作用关系 归经:药物对人体的作用部位和作用方向
常用中药分类及功效
泻下药:攻下、润下、 逐水、利尿
利水渗湿药:利水消肿、 利尿通淋、利湿退黄
平肝息风药:平肝潜阳、 息风止痉
04 中医药行业未来发展
中医药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国家政策支持: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扶持中医药行业发展。 市场需求增长: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重视,中医药市场需求不断增长。 国际市场拓展:中医药在海外市场逐渐得到认可,国际合作不断加强。 科技创新推动:中医药行业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推动行业快速发展。
化痰止咳平喘药:温化
温里药:温中散寒、补 火助阳、散寒止痛
寒痰、清化热痰、止咳 平喘
解表药:辛温解表、辛 凉解表、祛风湿
清热药:清热解毒、清 热凉血、清热燥湿、清
虚热
祛风湿药:祛风寒湿、 祛风湿热、强筋骨
安神药:重镇安神、养 心安神
活血化瘀药:活血止痛、 活血调经、活血疗伤、
破血消癥
中药煎服方法与注意事项
发展方向:推进中西医结合、加强 国际交流与合作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中医药健康知识宣传主题课件
![中医药健康知识宣传主题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b9c4969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4c.png)
功法锻炼
第一 中医辦证施治
食疗 药浴
第四部分 中医药健康伴我行
第一 人与大自然与中医的关系
我知道:木火土金水与五脏相生相克,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肾;相生:木生火; 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每天二十四小时与五脏六腑息息相关,子时11-1点是胆休息时间;丑时1-3是肝;寅(yín)时3-5点 肺;卯(mǎo)时5-7是大肠;辰(chén)时7-9是胃;己( jǐ)时9-11是脾;午时11-1是心;未时1-3是小 肠;申(shēn)时3-5是膀胱;酉(yǒu)5-7时是肾;戌(xū)时7-9是心包;亥(hài)时晚上9-11是三焦;
第二 儿童疾病常见外因
自 然 环 境
环境污染
天气变化
第二 儿童疾病常见外因来自社甲会
醛
环 境
苯
房间甲醛
家庭宠物
第三 儿童疾病常见内因
0 饮食失宜
1
饮食不节、饮食不洁
0 劳逸失度 2 过劳、过逸
0 体质差异 3 体质不同,面对相同的致病因
素时,所表现的症状也不同
第三 儿童疾病常见内因
0 1
0
3
六
体
种
制
体
因
质
素
表阳体质:头痛项强 枢阳体质:心中烦热 里阳体质:大便难 表阴体质:手足冷 枢阴体质:心动悸
里阴体质:腹满
第四 辨证论治
苔白厚
里阳
表阳
舌边尖红
枢阳
舌红少苔
第五 中医辦证施治
第一 第二 第三
通过望、闻、问、切去确定病证,望是指观病人的气色,闻是听声息;问是询 问症状;切是切脉,中医合称为四诊;
中医药基础知识PPT
![中医药基础知识PPT](https://img.taocdn.com/s3/m/b6cac707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4c.png)
脏腑理论
五脏
心、肝、脾、肺、肾是人体内部的五个重要器官,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生理功 能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例如,心主血脉,与小肠相表里;肝主疏泄,与胆相表 里等。
六腑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是人体内部的六个腑器,它们的主要功能是 消化和排泄。例如,胃主受纳,与脾相表里;小肠主化物,与心相表里等。
经络理论
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是人体内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经脉和络 脉组成的网络系统。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它们相互连 接,贯穿于全身各个部位。
穴位
经络系统上有很多穴位,每个穴位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作用 。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和防治疾病。例 如,合谷穴具有镇静止痛、通经活络的作用;足三里穴具有 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的作用等。
缓解疼痛、治疗疾病的目的。
注意事项
推拿治疗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 择合适的手法,操作时应轻柔、 渗透,避免过度用力或使用暴力
。
拔罐疗法
适用范围
注意事项
拔罐疗法适用于多种疾病,如感冒、 咳嗽、哮喘、腰痛等,尤其对于肌肉 劳损、神经痛等病症有较好的疗效。
拔罐后应避免受凉,以免影响治疗效 果。对于体质虚弱、皮肤过敏等患者 ,应谨慎使用拔罐疗法。
用量
中药的用量需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来说,儿童用药量较成人少,孕妇 和老人用药量也需谨慎控制。同时,一些有毒或药性强烈的中药需严格控制用量,避免中毒或不良反 应的发生。
04
针灸推拿基础知识
针灸疗法
针刺疗法
通过针刺人体穴位,刺激经络, 调和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
艾灸疗法
03
中药基础知识
中药的采集与炮制
采集
中医药基本知识ppt课件
![中医药基本知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94a5964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28.png)
金 大肠 肺
相生
相克
土 胃 脾
完整版课件
中医药基本知识
18
五行学说
中医药基本知识
肝资生心(木生火)--肝气疏泄利于心血的运行 心资生脾(火生土)--心的阳气推动血行以养脾 脾资生肺(土生金)--脾运化水谷精微以养肺 肺资生肾(金生水)--肺主肃降利于肾主水、纳气 肾资生肝(水生木)--肾藏精以滋养肝之阴血
肝 心 脾 肺 肾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 胆、女子胞
形态:中空,似六腑 功能:贮藏精气,似五脏
胆 胃 小肠 大肠 膀胱
三焦 15
中医药基本知识
阴阳学说
阐明生理活动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阐明病理变化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用于疾病诊断
望诊—色泽分阴阳: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
完整版课
中医药基本知识
经络的基本功能
联络组织器官,沟通表里上下 通行气血阴阳 感应与传导 调节机能活动
完整版课件
26
中医药基本知识
药性理论
清·徐灵胎: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 味……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 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毒归升五四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
1
推荐书目
完整版课件
2
学习中医的目的
❖ 一则,养生,自我康健; ❖ 二则,悟道。何谓道?道应该是规律,包括天地的规律以及生命的规律。
进一步说,悟道,其实是学会做人之道,并且探究天地之道。很荣幸的 是,中医内涵的即是天地之道,所以,学习中医即是最好的悟道途径; ❖ 三则,利他。把自己所探索到的真理和规律传播出去。
经脏阴津血气精 络腑阳液
中医药基本知识培训ppt
![中医药基本知识培训ppt](https://img.taocdn.com/s3/m/95aaf96b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e7.png)
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
人才短缺:中 医药行业人才 短缺,需要加 大培养力度。
流失严重:中 医药人才流失 严重,需要采 取措施留住人
才。
培养不足:中 医药人才培养 体系不完善, 需要加强培养
工作。
对策建议:加 强中医药人才 队伍建设,提 高中医药人才 待遇和地位, 吸引更多优秀 人才投身中医
添加项标题
健康养生趋势: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中医药在养生保健 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如中医药养生茶、中药浴足等。
05 中医药的科研与发展
中医药科研的主要领域与成果
中药材种植与质量标准
中药药理与药效研究
中药新药研发
中药质量控制与安全性评价
中医药科研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单击添加标题
中医药科研的国际合作: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中医药科研合作,共同研 究中医药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
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
降低慢性病发病 率
提高慢性病治愈 率
减少慢性病复发 率
改善慢性病患者 生活质量
中医药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
整体观念:强调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与稳定 预防为主:倡导预防疾病,提高身体抵抗力 辨证施治:根据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养生方案 综合调理:结合饮食、运动、心理等多方面进行调理
06 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与 建设
中医药院校教育体系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医药院校教育体系的发展现状
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与建设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中医药院校教育体系的趋势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中医药院校教育体系的发展现状与 趋势对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影响
中医药师承教育的实施与成效
历史渊源:中 医药师承教育 源远流长,可 追溯到古代。
中医药基础知识 PPT课件
![中医药基础知识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a0a66e549649b6648d747c0.png)
心主血脉 血液正常循环 血液循行的枢纽和动力
肺朝百脉 脾主统血 肝藏血
吐故纳新、气为血之帅 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 贮藏血液,调节血量
(四)津液
津液是人体中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 内在体液及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唾液、肠液、关节腔液 等。 津与液的区别: 津 性状: 较清晰,流动性大 分布: 布散于皮肤、肌肉 液 较稠厚流动性小 灌注于骨节,脏腑
的深浅不在表就在里;疾病性质不是寒证,便是热
证;邪正的盛衰,邪气盛叫实证,正气衰叫虚证。
第二部分
中药基础知识
一、中药、本草及中药学
中药:是祖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 下,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 质。 本草:我国天然药材资源丰富,由于其来源以植物药居 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自古以来人们习惯把中药称为“本 草”。把记载中药的典籍称为本草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 药的来源、采集、性能、功能、临床应用等 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
二、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中药的起源
1.起源于原始社会——药食同源。 2.“毒药”——应该清楚的是这个时期的“毒药”是中 药的总称,并非专指有毒性反应的药物。
二、中药学的发展
由虚转实 正气不足而致实邪积聚 正胜邪退 疾病好转至痊愈 邪胜正衰 疾病恶化至死亡 邪去正虚 邪气驱除,正气耗伤,处于恢复期
疾病转归
正虚邪虚——疾病缠绵难愈或有后遗症。 邪正相持——疾病处于慢性迁延状态。
(二)阴阳失调病机
阴偏盛 阴阳 产热不足 实寒证 日 久 阳偏盛
偏盛
阴盛伤阳
兼有阳虚
产热过剩 实热证 阳盛伤阴 兼有阴虚
肺朝百脉 脾主统血 肝藏血
吐故纳新、气为血之帅 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 贮藏血液,调节血量
(四)津液
津液是人体中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 内在体液及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唾液、肠液、关节腔液 等。 津与液的区别: 津 性状: 较清晰,流动性大 分布: 布散于皮肤、肌肉 液 较稠厚流动性小 灌注于骨节,脏腑
的深浅不在表就在里;疾病性质不是寒证,便是热
证;邪正的盛衰,邪气盛叫实证,正气衰叫虚证。
第二部分
中药基础知识
一、中药、本草及中药学
中药:是祖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 下,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 质。 本草:我国天然药材资源丰富,由于其来源以植物药居 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自古以来人们习惯把中药称为“本 草”。把记载中药的典籍称为本草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 药的来源、采集、性能、功能、临床应用等 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
二、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中药的起源
1.起源于原始社会——药食同源。 2.“毒药”——应该清楚的是这个时期的“毒药”是中 药的总称,并非专指有毒性反应的药物。
二、中药学的发展
由虚转实 正气不足而致实邪积聚 正胜邪退 疾病好转至痊愈 邪胜正衰 疾病恶化至死亡 邪去正虚 邪气驱除,正气耗伤,处于恢复期
疾病转归
正虚邪虚——疾病缠绵难愈或有后遗症。 邪正相持——疾病处于慢性迁延状态。
(二)阴阳失调病机
阴偏盛 阴阳 产热不足 实寒证 日 久 阳偏盛
偏盛
阴盛伤阳
兼有阳虚
产热过剩 实热证 阳盛伤阴 兼有阴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肺 大 鼻 皮 悲 涕 浮
肠
毛
羽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肾 膀 耳\ 骨 恐 唾 沉
ppt课件
胱二
19
阴
肾 膀胱 水
五行学说
肝 胆 木
火 小肠 心
金 大肠 肺
相生
相克
土 胃 脾
ppt课件
中医药基本知识
20
五行学说
中医药基本知识
肝资生心(木生火)--肝气疏泄利于心血的运行 心资生脾(火生土)--心的阳气推动血行以养脾 脾资生肺(土生金)--脾运化水谷精微以养肺 肺资生肾(金生水)--肺主肃降利于肾主水、纳气 肾资生肝(水生木)--肾藏精以滋养肝之阴血
气虚而温煦作用弱,则出现畏寒、四肢欠温,或
血和津液运行迟缓等p寒pt课象件
8
中医药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
血
血的功能
--濡养脏腑经络 《张氏医通》:以和调五脏,藏而不 失,乃养脏之血也
--濡养形体官窍 《素问·五脏生成篇》:肝受血而能 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 产生精神活动的器官需要血液 濡养
用于疾病诊断
望诊—色泽分阴阳: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
切诊—脉象分阴阳:浮、数、洪、滑属阳;沉、迟、细、涩属阴
闻诊—语声分阴阳:高亢洪亮属阳;低微无力属阴
问诊—喜恶寒热分阴阳:喜寒ppt恶课件热属阳;喜热恶寒属阴
17
中医药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脏象学说 经络学说 药性理论
ppt课件
中医药基本知识
18
中医药基本知识
五行学说
自然界
五
人体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行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音味色化气方 季
脏腑官体志液脉
角 酸 青 生 风 东 春 木肝 胆 目 筋 怒 泪 旋
微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火心 小 舌 脉 喜 汗 洪 肠
宫 甘 黄 化 湿 中 长 土脾 胃 口 肉 思 涎 缓 夏
什么是阴? 什么是阳?
阴阳鱼 Active, male, up…
ppt课件
Taiji diagram
11
中医药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
脏腑
脏腑--内脏的总称,按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化生、贮 藏精气)、六腑(受盛、传化水谷)两类
肝 心 脾 肺 肾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 胆、女子胞
形态:中空,似六腑 功能:贮藏精气,似五脏
ppt课件
21
五行学说
中医药基本知识
肝/脾(木克土)--肝气条达,疏泄脾脏壅郁,利脾主运化功能 发挥
心/肺(火克金)--心的阳气克制肺气宣降太过,保证肺主气功 能正常
脾/肾(土克水)--脾主运化,运化精微使肾精充足以抑制肾火 亢烈
运化水液以制止肾水的泛滥;
保证肾主水的功能正常进行
肺/肝(金克木)--肺气肃降,抑制肝阳上亢,利于肝主疏泄功 能发挥 肾/心(水克火)--肾的阴精充pp足t课件,使心阴充足以抑制心火亢烈22
中医药基本知识
14
阴阳学说
产生于商周 成熟于战国与秦汉
阴阳对立 阴阳依存 阴阳消长(量变) 阴阳转化(质变)
ppt课件
中医药基本知识
15
中医药基本知识
阴阳学说
《景岳全书·传忠录》:设能明彻阴阳,则 医理虽玄,思过半矣
阐明组织结构 阐明生理活动 阐明病理变化 用于疾病诊断 用于疾病治疗
中医药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脏象学说 经络学说 药性理论
ppt课件
中医药基本知识
23
中医药基本知识
脏象学说
中医药基础知识 培训
云梦县中医院 彭新念
ppt课件
1
中医药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脏象学说 经络学说 药性理论
ppt课件
中医药基本知识
2
基本概念
中医药基本知识
经脏阴津血气精 络腑阳液
ppt课件
3
基本概念
精
中医药基本知识
广义:包括水谷之精(饮食物化生成)、五脏六 腑之精(水谷之精输布到组织器官)和肾精(禀 受于父母、充实于水谷、藏于肾中)
狭义:专指肾精中具有生殖功能的物质
《灵枢·决气》:两神相博,合而成形,常先身生, 是谓精
ppt课件
4
中医药基本知识
基器官的原始生命物 质,以及来自母体从饮食中吸取的各种营养物质,主要 藏于肾
后天之精—水谷所化生,输布到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
最后归藏于肾 滋 生 促 生
ppt课件
6
基本概念
气
肾中之气+水谷之气+自然界清气 肾、脾、肺等脏生理活动综合作用
人体之气 = 真气
中医药基本知识
先天之气
后天之气
宗气
营气
卫气
ppt课件
7
脏腑经络之气
基本概念
气
中医药基本知识
气防温营固推
功
化御煦养摄动
能
气不摄津,则多汗、多尿/小便失禁、流涎 气不摄精,则遗精、滑精等 气虚肛肠失固,则久泻/大便失禁、脱肛等
胆 胃 小肠 大肠 膀胱
ppt课件
三焦 12
基本概念
经络
经络的概念:经脉 + 络脉
中医药基本知识
《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 深而不见……诛脉之浮而常见者,皆洛脉也。
ppt课件
13
中医药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脏象学说 经络学说 药性理论
ppt课件
《素问·宝命全形论》: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素问·金匮真言论》: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
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
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
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
ppt课腑件 者为阳
16
中医药基本知识
阴阳学说
阐明生理活动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阐明病理变化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养髓进殖
作化生
功
用血长
能
发
育 ppt课件
5
中医药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
气
气—古人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认识。春秋时期唯物主义 哲学家就认为“气”是构成世界最基本物质;宇宙间一切 事物都是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周易·系辞》:精气 为物;天地氤氲,万物化醇
中医学“气”范围广、名称繁多、概念不一。 邪气—致病因素; 正气—人体物质结构的总概括,包括精、气、血、津液等
《灵枢·平人绝谷》: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ppt课件
9
中医药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
津液
津液—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也称”水液”.遍布 于周身,存在于经脉内外
人体某些分泌液,如涕、泪、唾等,及排泄液,如汗、 尿等,由津液所化生,也称津液
运化滋
输生润
功
废血和
能
物液营
养 ppt课件
10
基本概念
阴阳
中医药基本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