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
6 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现状、成因及走向实证研究(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 汤雁冰、孙卓霖、邓云松)
从国外研究情况看,1955 年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Kuznets) 首次提出收入分配的“倒 U”假设。1965 年威廉姆森(J.G.Williamson) 将其应用于区域经济研究,得出“倒 U 型规律”的威廉姆森曲线。80 年代小阿莫斯提出“在经济发展后期阶段区域收入趋异”的假说。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全面分析我国区域发展 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现有文献或是偏重于不同影 响因素分析,或是由于不同研究考察的样本时期和采用的研究方法不 同而得出的结论不同。因此,本文基于以经济发展水平测量的区域发 展差距,利用基尼系数分解法考察 1952-2007 年间我国东中西部三大 区域人均 GDP 水平差异,利用面板时间序列分析法对全国及各地区作 增长趋同分析并提出政策主张。
这说明总体上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在逐步缩小并且这种状况在最近三年尤为明显这预示着我国区域本文分析认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区域人口务工流动量大与地区经济活动相关常驻人口对区域内经济的影响日趋明显故用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率对1997年2006年的人均实际gdp进行了修正得到了更为合理的区域经济差异趋势如正文图5b所示
2000年与2007年中国西部区域经济差异比较分析
全 国同期经济增长水平 , 与全国同口径地 区生产总
值增 速 的差距不 断缩小 。
全的战略举措 ; 实现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 , 是我们党 领导经济工作的一条重要方针 , 是我 国现代化建设
元增 加 到 4 45亿元 , 75 年均 增 长 达 到 l.% , 过 16 超
个统筹 : 统筹城乡发展 、 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经济社
会 发展 、 筹人 与 自然和谐发 展 、 筹 国内发展 和对 统 统
外开放。其 中统筹区域发展主要是解决两个方面的 问题 : 一是地区间的发展差距过大 ; 二是产业间的结
历史存在和过分扩大 , 是一个长期困扰 中国经济和 社会健康发展 的全局性问题 , 西部开发对全 国和西 部各地 区的经济发展有着直接影响。
成分累积贡献率大于 8 %选取主成分 , 5 各主成分的
1 西部地 区现状
西部 大开 发 的范 围包括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因子贡献率占主成分累积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 ,
1.% 。西部 地 区资源 丰富 , 73 市场潜 力大 , 战略 位置 重要 。但 由于 自然 、 史 、 会 等原 因 , 历 社 西部 地 区 经
各区划单元经济发展指标的综合评 价值 , 根据地区
之间 的位序 变化 用 GS软 件 将差异 特 征显 著表 I
示 引。
2 2 指标体 系的选取 .
7
H D指标体系和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 , I 选取 了 20 00
年和 20 0 7年两 年 的数 据 , 据 系统 性 、 比性 和 可 根 可
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空间分析
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空间分析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旅游业发展迅速。
然而,中国各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存在显著差异。
本文将通过空间分析和统计学方法,深入探讨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现状、原因和影响,旨在为制定合理的旅游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空间分析,统计学方法近年来,中国旅游经济总体发展迅速,旅游收入和游客数量持续增长。
然而,各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的旅游经济较为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区域差异与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成因,本文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构建了一个包含地理距离权重矩阵和空间滞后因变量的模型。
结果显示,各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距离核心旅游城市的距离、当地产业结构、政策支持等因素显著相关。
中西部地区的地域辽阔、人口稀疏,导致旅游资源开发不足,也是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
根据相关数据和信息,我们将各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东部沿海地区的旅游收入和游客数量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这种区域差异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均和市场竞争失衡,不利于全国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
同时,旅游经济区域差异也会对当地产业结构产生影响,制约了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
本文通过空间分析和统计学方法,探讨了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现状、原因和影响。
研究发现,各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与距离核心旅游城市的距离、当地产业结构、政策支持等因素有关。
为促进中国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强旅游资源开发,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当地旅游经济的竞争力。
同时,各地区需加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整个国家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
未来研究方向包括进一步探讨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动态变化和影响因素,以及如何通过政策调控和区域合作等手段缩小区域差异,促进全国旅游经济的均衡发展。
区域经济差异与犯罪率的统计分析
同区域的各种具体经济因素与犯罪率之间关系是什 明了一 定 时期 和地 区的 公 安机 关进 入 立 案程 序 的犯 么? 区域经济差异通过何种方式影响犯罪率? 这些问 罪案件数量 ,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犯罪形势。 检察机 题都需要从较大范围、较长时期的数据分析中才能 关 的统 计数 据 中比较 全 面反 映 犯 罪状 况 的是 提 起公 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
策建议。
关键词 : 区域经济差异 ; 经济增长 ; 流动人 口; 市化 ; 城 犯罪
中图分类号 : 7 2 文献标识码 : DF 9 A
一
文章编号 :09—2 4 (0 9 0 10 4 72 0 )2—0 6 —0 01 4
、
引言
统计上的关系 ,结合相关理论分析 了区域经济差异
经济体制下不同地区的经济状况对犯罪的具体影响, 影 响 , 因此 以犯 罪 率作 为 因变量 , 区域 经济 差 异作 以 为 自变 量 。衡 量 区域 经 济差 异 状 况 的 指标 很 多 , 如 对于深入地研究经济与犯罪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目 国内对于区域经济差异与犯罪关系的实证 G P 财 政 收入 、 民收 入 、 础设 施 状 况 、 市 化水 前 D 、 居 基 城 研 究 尚不 多见 。孙 峰华 等 人从 犯 罪地 理 学 角度 出发 平 、 流动人 口规模等 。 在这些指标 的选取 中, 既要考 考察了不同地理环境下犯罪状况的差异 ,他们将经 虑选取 的指标 能够充分反映 区域经济差异 状况 , 又 济状况作为社会地理环境纳入对犯罪影响的诸 因素 要 考虑 选取 的指标 应 当与犯 罪 有密 切 联 系 。综 合这 中,认为社会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犯罪率变化的影响 两方面因素 , 我们选取人均 G P 流动人 口规模 、 D、 城
区域间经济差异的统计测度与分析
区域间经济差异的统计测度与分析引言: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国家繁荣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
然而,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往往存在差异。
本文将从统计测度和分析的角度探讨区域间经济差异的原因和影响。
一、GDP和人均收入的测度GDP(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通过统计测度GDP和人均收入,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通常,GDP越高,人均收入也会相应提高。
然而,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GDP和人均收入存在差异。
二、区域间经济差异的原因1.资源禀赋差异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差异是导致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
例如,某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可以发展采矿业,从而带动经济增长;而另一地区则可能缺乏这种资源,经济发展相对较慢。
2.产业结构差异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也是导致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
一些地区可能发展了先进的制造业、高技术产业或服务业,经济增长较快;而另一些地区可能主要依赖传统农业或低附加值的产业,经济增长相对较慢。
3.政策差异政策差异也是导致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同地区的政府可能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如税收优惠、产业扶持等,这些政策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三、区域间经济差异的影响1.人口流动经济差异会导致人口流动。
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可能会面临人口外流的问题,而经济发达地区则可能会吸引更多的人口。
这种人口流动会进一步加剧地区间的经济差异。
2.社会不平等经济差异会导致社会不平等的问题。
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民可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等资源,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人民则可能面临资源匮乏和贫困等问题。
3.区域协调发展经济差异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政策来进行区域协调发展。
通过加大对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投资和扶持,可以促进区域间经济差异的缩小,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
结论:区域间经济差异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政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一、案例背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自然地理的差别,经济发展起点的差别,观念的差别,地方政府行为方式的差异,产业结构的差异,开放政策的区域推进及渐进式市场经济的推进和演变等等因素的作用及影响,使得中国东部和西部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
物流呈现东、西市场交换的不平衡格局;资金流是一江钞票向东流;人才流是孔雀麻雀东南飞;优惠政策是向东倾斜;如此等等。
使得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东部成为繁荣的象征,而西部则是贫困的代名词。
这种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及发展过程中造成的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有其合理性,但若任其差距的扩大,则可能造成许多社会经济问题。
这种由市场经济造成的不平衡发展的差距,由市场的力量来缩小差距是不可能的,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因此,中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及时地提出开发西部的政策。
二、案例资料50万人以上(包括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
度、有路面公路密度和内河航运密度之和)。
离主要海港的平均距离是以各省的中心城市(省会及自治区首府)至最近的主要港口之间的最短铁路距离。
资料来源∶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所的《中国工业发展报告》。
以上表中的资料除表下有注明来源的之外,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三、案例目的选编该案例的目的其一是理解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必要性和及时性;其二是能充分利用二手资料(如统计年鉴、报刊资料、网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三是利用统计学中的分组法、指标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知识进行统计分析。
四、案例涉及的知识点统计分组法、统计指标的计算与分析、对比分析法五、案例问题1、利用上面的截面数据,计算相应的统计指标来分析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2、为什么说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方针是必要的和及时的;3、搜集相应的资料,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思路;4、搜集相应的资料,对东、西部差距进行动态分析;5、搜集近期(2000年以后)的资料,比较“西部大开发”的效果,并提出今后的思路及措施建议。
我国三大经济圈的区域经济发展与内部关联关系差异的统计研究
刘 璇
摘 要 :自改革开放 以来 ,中国经济持 续快速增 长,沿海区域 经济在 国家经济总量 中所 占的比重越来越 大,我 国最大的三个都市经济 圈:环渤海湾经济 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珠 江三角洲经济圈逐渐成 为引领经济发展的主 方向,并在 辐射带动 国内相 关 区域的发展。但是 由于 经 济增 长模 式 、 产 业 结 构等 诸 多 方 面存 在 着差 异 ,使 得 三 大经 济 圈的 经 济 发展 水 平在 区域 内部 及 区 域 间 出现 了 明 显 的 不 均衡 。 本 文 旨 在研 究 三 大 经 济 圈 区 域 经 济发 展 及 区域 内部 关联 关 系 的 差异 性 ,寻 找 促 进 三 大经 济 圈经 济 发 展 的 最 优模 式 。 关 键词 :经 济 圈 ;区 域 经 济 ;关联 关 系; 差 异研 究
产业结构 ( %) l 长三角经济圈 l 珠三角经济圈 l 环渤海经济圈
}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l j I 4 . 8 4 9 . 5 4 5 . 7 1 J l 2 . 1 4 8 . 5 4 9 . 4 l J I 6 . 2 4 4 2 4 9 . 6
各 地区经济增长 的主导力量 。其中 ,除长三角经济 圈的第二 产业所 占比 例略高于第三产业外 ,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产业结构所 占份额最 多的 均 为第三产业 ,这也说 明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 的主导作用。 值得 注意的是 ,2 0 1 1年长三角经济 圈的金融业产值达到 7 6 0 7 . 8亿 元 ,约 占全 国金融业产值的 3 0 % ,这表明长三角经济圈的金融业发达程 度更高 ,产业结构也 日趋合理化。 最后 ,在 区域经济辐射带动方面 。 长三角 、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分别以上海 、广州和北京为各 自的 经济核心 。环渤海经济圈 由北京和天津两大中心城市 向外辐 射,但 其核 心城市带 动区域发展 的效果并不显著 ,经济圈的范 围划定也逐渐从 “ 环 渤海”缩小至 “ 京津冀”再 到 “ 首都经济圈” ,山东 、河北 等地 的经济 发展水 平并没有过多 的受益于 区域经济的带动效应 。 长三角经济 圈在 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表现优异 。它以上 海为中心,南 京 、杭州 为副 中心 ,通过多条铁路及高速公路 连通江苏 、浙 江的多个市 县 ,地理 上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区域整体 的城市化水平 高,城 市综合 实力明显高于国内的其他地 区。此外 ,上海是我国的重要 金融中心 ,更 是长三角经济 圈的金融核心 ,其金融业的发达程度在 国内屈指可数 ,进 而 ,上海对于周 边省市金融业 的发展也起到了非常好 的辐射带动作用。 四 、结论 与政 策 建 议 第一 ,集 聚效应研究角度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 和发展 有着正 相关的关系 ,产业结构 的不断优化升级对于经济圈整体 的经 济发 展有很 大 的促 进 作用 。 政府部门应该促 进各个 产业 的健康 协调 发展 ,逐 步形成农 业 为基 础 、高新 技术产业为先 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 为支撑 、服务业 全面发展 的产业 格局 ,实现安全 、节能 、高效的可持续发展 ,以进一 步促进 经济 圈 整 体 的 发展 水 平 。 第 二 ,通过对三大经济 圈的区域和产业集聚效应 测度 ,对 比研究得 出城市基础设施 、创新 能力 、高新技术竞争力等是造成 区域 差异性的影 响因素。 城 市基础设施状况是城市发展水平和社会 协调发展 的重要体现 ,而 创新能力和高新技术在 当今社会更是一个城市、一个 区域甚 至一个 国家 的核心竞 争力之所在 。重视科技创新能力并加大对此领域 的投资支持力 度 ,可以有效 降低 区域 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 。 第三 ,空间计量研究角度 ,通过对市级行政单元 的区域 经济 分析得 出区域 内各个 市的经济发展具有空间交互作用 即某市 的经济受到 邻近市 经济水平 的误差 冲击并且产生消极的作用 。 ( 作者 单位 :首都经济 贸易 大学) 首 都 经济 贸 易大 学 研 究 生 科 技 创 新 资 助 项 目 参考文献 : [ 1 ] 昊玉鸣 ,徐建华. 中国区域经济增 长集 聚的空间统计分析 [ J ] . 地 理 科 学 ,2 0 0 4 ,( 6 ):6 5 4—6 5 9 . [ 2 ] 周 立,胡鞍 钢. 中 国各 地 区金 融发 展 与 经济增 长 1 9 7 8—2 0 0 0 l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 0 0 3 . [ 3 ] 徐长 山,任立新.京津冀 、 “ 长三 角” 、“ 珠 三角” 经济 圈之比
北京地区经济差异的SPSS分析
北京地区经济差异的SPSS分析作者:黄昳昕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1年第12期摘要:区域经济发展直接影响整体国民经济,地区内部经济差异影响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缩小经济差距,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交通中心,北京的经济不断增长,但同时北京各地区的经济差异越来越明显,制约北京经济的发展。
文章采用SPSS软件,以期对北京各地区的经济状况进行分析,以期为北京地区经济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关键词:北京;地区经济;差异;SPSS;因子分析地理环境、科学技术、人才等,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由于这些因素的限制,导致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存在差异,区域内部同样如此。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显著的问题,并且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影响经济强国的构建,也难以实现共赢共享。
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的理想所在,是四个直辖市之一,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地处华北大平原的北部。
在中国城市综合评价排名中,北京居于第一位,北京的高质量发展水平也全国第一,经济保持高质量发展平稳、持续增长。
但北京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也存在较大的差距,需要更好地协调内部发展,推动整体经济的发展。
一、北京地区概况(一)北京概况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整体地势东南低缓,西北高耸,东南是向渤海倾斜的平原,东北部、北部、西部是连绵群山。
东部与天津市毗邻。
北京全市16411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61.4%,平原面积占38.6%。
共分为16个区。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总数比2018年末减少0.6万人,为2153.6万人,有745.6万人为常住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4.6%。
北京市常住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313人,主要集中在城市发展新区、城市功能拓展区。
根据历年分布,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主要集中在大兴、丰台、海淀、朝阳等地区。
近年来,常住外来人口逐渐疏散向远郊区,人口分布从单中心到多中心阶段性分布,主要与人口疏解政策有关。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与FDI的实证分析
内研究者一般将地区划分为东 中西部 3 个地区, 国外学者则 分为东部 、 中部、 北部、 东北部 、 西部 和西南部 6 个地 区。虽 然受到数据的获得途径和选取不同的限制 , 但得到的结论基 本一致, 符合 中国的实际情况 。但在诸多的研究 中, 对地 区 外商直接投资的差异和经济增长差异之间的具体关 系及其 长期趋势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 以下本文对这方面进行研究。 测量区域经济差异程度方法 , 主要是利用各种统计的方 法, 分析不同区域差异的大小及其 变动趋势, 以探求其演变 的一般规律性。常用来反映总体差异的统计方法有标准差、 变异系数 、 加权变异系数、 离均差系数 、 加权离均差系数、 洛 伦茨 曲线、 基尼系数 和集 中指数等。本文 以人均 G P为指 D 标, 运用其加权变异系数来横量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度。 在测量地区经济差异与 F I D 之间的关系时用到 了协整 理论 。协整理论是 2 O世纪 8 O年代 中后期以来计量经济学 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建模理论 , 它从分析时间序列的非平 稳性人手 , 探求非平稳经济变量问蕴涵的长期均衡关系。本 文从协整的角度 , 对各地区人均 G P F I D 、D 的加权变异系数 建立协整方程及误差修正模型 , 分析二者之间的长期趋势。 三、 实证 分 析 1数据的初步处理。 . 本文选取了 18 97年 一 04年的各省人均 G P和 F I 20 D D, 计算出两个指标 的加权变异系数 , 记为 G I 、。数据来源是 中 宏统计数据 库。但是 由于部分省 市的数据不全 , 尤其是西 藏、 海南等经济异常地区, 文章 中直接剔除。最终保留了全 国2 个地 区的数据进行研究 。 6
长差 异 的影 响 。
= 、 中国 区域 经济 差 异的研 究 对 国内对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主要在 2 世 纪 9 年代 以 O O 后。对于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这段时期 , 多数研究认 为, 中 国区域发展是以牺牲效率为代价, 区域差异稍有缩小。改革
基于泰尔指数法的广东省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分析
基于泰尔指数法的广东省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分析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业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作为全国经济大省之一,广东省的金融业发展备受瞩目。
广东省地域广阔,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地区金融发展也存在差异。
本文将运用泰尔指数法,对广东省区域金融发展差异进行深入分析。
一、泰尔指数方法简介泰尔指数法是一种度量不平等的常用方法,它通过计算不同区域(或单位)的某一指标的差异程度,来反映不平等的状况。
在金融领域,泰尔指数法可以用来度量不同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包括金融结构、金融服务水平、金融市场规模等方面的差异。
二、广东省地区金融发展差异分析1. 数据来源本文选取了广东省各地级市(含直辖市)的金融发展相关数据,包括金融机构数量、金融资产规模、金融服务水平等指标,数据来源于广东省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等官方机构发布的统计年鉴和相关报表。
2. 泰尔指数计算根据选取的金融发展相关指标数据,我们使用泰尔指数法进行计算,得出各地区的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的计算公式为:泰尔指数= Σ(ni/N) * Σ((ni/N) - (ni-1/N-1))ni表示第i个单位的金融发展指标数值,N表示单位总数。
通过计算,得出各地级市的泰尔指数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广东省地区金融发展的差异情况。
3. 结果分析根据泰尔指数的计算结果,我们得出不同地级市的金融发展差异情况。
以某一指标为例,比如金融机构数量,泰尔指数较高的地区表示该指标的差异程度较大,即金融机构数量的集中度较高。
泰尔指数较低的地区表示该指标的差异程度较小,金融机构数量相对均衡分布。
通过泰尔指数的计算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广东省地区金融发展的差异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以及差异的具体表现形式。
这对于加深我们对广东省金融发展的了解,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三、金融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1.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金融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
经济发达地区的金融需求量大、金融机构发展更为完善,金融市场更加活跃,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金融需求相对较小,金融机构发展相对滞后。
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现状及原因分析1000字
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现状及原因分析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多元文化的大国,近年来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是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收入差距问题。
不同地区的收入水平相差悬殊,导致一些地区的居民贫困、失业等问题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谐。
本文将就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其原因进行分析。
一、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的现状中国地区之所以一直存在着收入差距问题,主要是由于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0),从2019年来看,中国东部地区的人均收入已经比中部地区的人均收入高出了一倍以上,而西部地区的人均收入只有中部地区的不到两三分之一。
此外,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也相当显著。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比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高出3.3倍以上。
同时,不同职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很大,一线城市的高薪职位和基层工作的低薪职位之间的差距也日益扩大。
二、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1、区域发展水平中国不同地区的历史条件、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文化传统等不同,导致各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差异十分明显。
而这直接影响了不同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
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开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处于国内外经济的大环境之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机遇,吸引了国外投资。
相比之下,中西部省份以及贫困偏远的地区的发展速度远远赶不上东部的经济发展势头。
2、教育和技能水平教育和技能水平是衡量个人工作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决定所处地区发展和收入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获得工作机会和晋升的机会越多,从而获得的收入也会相应更高。
然而,中国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比沿海地区和城市地区低得多,这直接导致了这些地区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
3、行业分布差异不同行业、不同经济结构的地区,其收入水平也有着很大的差异。
一些行业的工作人员从事的工作相对繁忙、艰苦、危险,但获得的收入相对较低,如农业和服务业等。
而金融、科技、能源和房地产等高技术和高收益的行业的薪资普遍较高。
中国五个地区现状分析报告
中国五个地区现状分析报告一、东部地区东部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这个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重要城市,拥有发达的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金融服务业。
东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占据全国GDP的大部分比重,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东部地区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过快导致城市资源过度集中,城市病问题严重。
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达,东部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比其他地区更加严重。
此外,东部地区的人口密度也比较高,给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二、中部地区中部地区是中国的重要的绿色发展区域。
这个地区包括湖南、湖北、河南等省份。
中部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同时还有丰富的农业资源。
近年来,中部地区通过招商引资,积极调整工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尽管中部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中部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仍然较大。
此外,中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是中国的重要的发展潜力区域。
这个地区包括四川、陕西、甘肃等省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近年来,西部地区通过推动自贸区建设、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并积极引进外资,推动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然而,西部地区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西部地区的交通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与东部地区的交通网络相比还存在差距。
此外,西部地区的青藏高原和西南地区的喜马拉雅山等高寒地区气候条件恶劣,给农业和能源开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四、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也是中国的重要资源供给区。
这个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份,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和金属矿产资源。
近年来,东北地区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创新发展,在发展新型装备制造、高技术产业、文化旅游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尽管东北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一些困难。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实证分析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实证分析何燕子;王欢芳;刘嘉雯【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纵深发展,我国东中西部的差异化程度逐渐明显.选用经济总量加权系数的方法来测量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并根据经济区位熵公式和相关区域的经济数据,来度量我国区域经济差异,非常有意义.研究发现,进入21世纪后,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开始逐渐扩大,且经济区的集中程度也从原有的发达区、发展区和落后区逐渐集中在发达区和落后区之间,加剧了我国区域经济的两极化趋势.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本投入、技术和政策支持,以缩小我国各区域内经济差异,减少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期刊名称】《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18)003【总页数】8页(P48-54,112)【关键词】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异;经济增长;实证【作者】何燕子;王欢芳;刘嘉雯【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412007;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412007;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412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4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一系列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的的经济政策得以推行,这不仅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在总体上有了飞速发展,而且也使国内东中西部各个区域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大幅提高。
但随着经济发展的深度推进,隐藏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即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化程度越来越趋于不平衡的状态,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例如在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指标上,最高省份与最低省份之间的差距达到了10倍之高,其中,东、西部地区的指标差距就达2.5倍。
特别是在进入21世纪后,这一差距又有了显著性的扩大。
虽说在一定程度上,地区间的经济差异会有利于全国经济的发展,但是一旦该差异超出适度范围后,必然会影响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还会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社会、政治、宗教等问题[1]。
近年来,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开始逐渐扩大,且经济区的集中程度也从原有的发达区、发展区和落后区逐渐集中在发达区和落后区之间,加剧了我国区域经济的两极化趋势。
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衡量和分解
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衡量和分解一、引言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地区经济增长呈现出了不平衡发展的趋势,特别是按行政区域划分的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的差异尤为显著。
以1990年当年价格为基期来看,各地区人均GDP的绝对差由1978年的4824.871元上升到2004年的29775元,而标准差则由1978年的946.7963元上升到2004年的6206.78元。
差距之大分别为6.17倍和6.56倍,这种差距的过分拉大,不仅会影响到整体经济的效率,而且也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
本文试图利用泰尔指数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现状进行分析,并利用泰尔指数将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分解为地区间差距和地区内部差距,并按照东中西部的划分办法将地区间差距和地区内部差距进行分解,以期找出地区经济发展的规律。
二、衡量指标的确定及研究方法本文采用的指标为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最早是由泰尔(Theil and Henri)1967年首先提出的,它是表示收入差距程度的常用指标。
泰尔指数用于区域差距研究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它具有在不同样本组(或地区)之间进行分解的性质,可以分解为子样本内部和子样本之间的差距,并且差距的变动也进一步分解为组间差距的变动和组内差距的变动,因而在区域差距研究文献中应用广泛。
在具体分析中,如果以省级行政单位为基本区域单元,则表示全国总体差异的泰尔指数计算如下:其中,Yij代表第i地带第j省的收入,Y代表所有省份的总收入,Pij代表第i地带第j省的人口;P代表所有省份的总人口。
泰尔指数越大,就表示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大:反之,泰尔指数越小,就表示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小。
如果定义第i地带的省际差异为:则公式(3)中的Theil指数Tp可分解为:上式中,Yi代表第i地带的总收入,Pi代表第i地带的总人口;TWR表示地带内差异,TBR地带间的差异。
三、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检验1.研究区域选择本文选取中国省级行政区(省、自治区、直辖市)作为基本的区域分析单元,实际选取的基本分析区域是30个省级行政区域: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统计分析与影响因素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统计分析与影响因素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通过统计分析,探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
通过收集大量区域经济数据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揭示了不同区域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并深入研究了人力资源、技术创新、政府政策等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研究发现,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以及灵活有效的政策实施,都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缩小中起到关键作用。
本研究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关如何推动区域平衡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影响因素,统计分析,人力资源,技术创新,政府政策引言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一直是经济研究的热点之一。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经济格局的变化,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备受关注。
了解这些差异背后的影响因素对于实现区域平衡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的统计分析,揭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因素,为缩小这些差异、推动经济均衡增长提供新的思路和建议。
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问题与现状分析在全球范围内,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确实是一个显著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数据和统计,以支持你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的分析:1. 人均GDP差异:不同地区的人均GDP差异明显。
发达地区通常拥有更高的人均GDP,而边远地区则较低。
例如,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通常是发展中国家的数倍甚至更高。
2. 城乡经济差距:许多国家存在城乡经济发展差距。
城市地区通常拥有更多的经济机会、先进的产业和更高的薪资水平,而农村地区则相对滞后。
3. 人口分布:人口密集地区往往更容易形成人力资源集聚效应,从而吸引投资和发展先进产业。
大城市通常是经济增长的中心,而人口稀少的偏远地区则可能面临发展挑战。
4. 产业结构:发展中的地区可能主要依赖传统农业或基础产业,而发达地区则更倾向于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
这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差异,进而影响经济增长速度。
5. 基础设施水平:基础设施的不平衡分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发达地区通常拥有更完善的交通、通信和能源基础设施,这有助于促进经济活动。
经济统计学对区域差距的测量与分析
经济统计学对区域差距的测量与分析引言:区域差距是指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
经济统计学作为一门研究经济现象的学科,对于区域差距的测量与分析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经济统计学在区域差距分析中的应用。
一、GDP测量GDP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估区域差距的常用指标之一。
经济统计学通过收集各地区的经济数据,如产值、就业人数等,计算得出各地区的GDP。
通过比较各地区的GDP,可以直观地了解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从而揭示区域差距的存在。
二、收入差距分析除了GDP,收入差距也是评估区域差距的重要指标之一。
经济统计学通过调查和统计不同地区的居民收入情况,分析不同地区的收入差距。
通过收集数据,经济统计学可以计算出各地区的平均收入、中位数收入等指标,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区的收入分布情况,进而分析区域差距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三、产业结构分析产业结构是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导致区域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
经济统计学通过收集各地区的产业数据,分析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特点,揭示不同地区的产业差异。
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的经济特点和发展方向,从而为区域差距的解决提供参考。
四、人口流动分析人口流动是区域差距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经济统计学通过收集各地区的人口数据,分析不同地区的人口流动情况。
通过分析人口流动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可以揭示人口流动对区域差距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五、政策评估与预测经济统计学在区域差距分析中还可以用于政策评估与预测。
通过收集各地区的政策数据和经济数据,经济统计学可以评估不同政策对区域差距的影响,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这样可以帮助政府制定合适的政策,促进区域差距的缩小和经济的均衡发展。
结论:经济统计学在区域差距的测量与分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GDP、收入、产业结构、人口流动等方面的统计分析,可以揭示不同地区的差异,为政府制定合适的政策提供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以年均超过9%的经济增长速度创新了人类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由于国土面积辽阔、区域发展条件差异性较大、资源分布不均衡等原因,导致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
区域经济差异的不断扩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正在引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对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统计分析,运用了计算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的标准差、极差、变异系数、极值比率等多种方法,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自1978 年之后,中国的绝对差异一直呈扩大趋势。
从人力资本、资本投入、产业结构、地理区位、市场化程度和政府政策六个角度探究了我国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就缩小各地区经济差异,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差异;协调发展;统计分析Statistical Analysis on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of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was put into effect in 1978, China had developed into the second largest economy in the world with an economic growth rate of more than 9%, which is regarded as a miracle in the human economic growth history. .But because of vast territory, the difference of area development conditions, the imbalanced resources distributions, the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has become even more serious. The influence of enlarging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on economy and society can not be neglected.This paper carries out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the regional economy difference after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uses many kinds of methods such as coefficient of standard deviation, extremely ba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extreme value rate.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absolute difference has continuous enlarging since 1978.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reasons from six aspects, and also gives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reduce the gap.Key words: regional economy;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balanced development;statistical analysis第1章绪论 (4)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4)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5)1.2.1 国外对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现状 (5)1.2.2 国内研究现状 (5)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7)第2章区域经济差异的概念及其测算方法 (8)2.1 区域经济差异的概念 (8)2.1.1 区域的概念 (8)2.1.2 区域经济差异的概念 (8)2.2 区域经济差异的测度方法 (9)2.2.1 指标体系和衡量方法选择 (9)2.2.2 区域单元和时段选择 (11)第3章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现状的统计分析 (12)3.1 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 (12)3.2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现状的统计分析 (13)3.2.1 区域GDP总量 (13)3.2.2 人均GDP (15)3.2.3结论 (19)第4章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分析 (20)4.1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差异 (20)4.2 资本因素与区域经济差异 (20)4.3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差异 (21)4.4自然环境、地理区位与区域经济差异 (21)4.5市场化程度与区域经济差异 (22)4.6政策因素与区域经济差异 (22)第5章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24)5.1因势利导,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24)5.2创建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市场机制改善的制度与政策环境 (24)5.3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25)5.4在落后地区培育增长极,以增长极带动区域协调发展 (26)5.5加快中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 (26)参考文献 (28)第1章绪论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被誉为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GDP由1978年的3645.2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397983亿元(名义价格),增长了109.2倍,GDP年均增长率超过了9%,人均GDP也由1978年的381元/人增长到2009年的29700元/人(名义价格),增长了78倍。
在改革过程中,我国主要依据不均衡发展理论,实行依次开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与措施,吸引更多物质、人力资本投入到那些交通设施便利、经济基础较好、科技水平较高的沿海地区,获得了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效果。
从总体上看,实施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是积极的、有效的,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政策环境、经济基础、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地区间并没有平等享受发展成果,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不断扩大,尤其是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差距扩大。
特别是在20世界90年代以后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我国正日益成为世界上区域经济差别最大的国家之一。
总管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区域经济差距的产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是在所难免的。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资源自觉地从效率低的区域向效率高的区域转移,促进经济高速发展,但也拉大了这两类地区之间的差距。
加之,国家给予沿海地区改革开放优惠的经济政策,发展非常迅速,增大了沿海地区与内地差距。
区域经济差异并非总不利于国家的整体发展,在一定限度内的差距是积极的,有利于整体经济效率的提高;适当的地区差异有利于地区间开展分工协作,变压力为动力,有利于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与调控。
但差距过大且超过了一定度,则会影响到全国整体经济效率,这也不符合改革的目的与要求,不利于区域持续发展、社会稳定。
区域经济差异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
所以历来人们对此给予极大关注。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关键时刻,缩小地区差距对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以牺牲社会公平为代价的高速发展是不能持久的,其结果不仅伤害落后地区,而且最终也会影响全国发展。
要在国内和国际竞争中取胜,就必须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分工以提高竞争优势,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发展;同时,又要通过均衡战略促进落后地区加快发展,协调区域经济的发展。
所以研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 国外对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现状20 世纪80 年代以后,随着中国官方数据的大量公布,国外一些学者对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了考察。
其中最早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变化的是Aguighier(1988)和Yang (1990),他们分析了中国地区发展战略模式及其演变,认为中国实施的不平衡发展政策是加大东西部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
90 年代以后,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学术界开始采用一些前沿方法,进一步考查了中国区域差异的构成与来源。
Rozelle(1994)通过对1984-1989年期间基尼系数进行分解,认为东部沿海省份在此期间差异急剧扩大,发现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是地区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
Ying(1999)利用人均GDP 指标,对锡尔系数分解后发现,1978-1994 年期间中国地区发展差异的变化过程呈现“U”型曲线,1990年以前沿海与内陆差异减小,1990 年差异扩大。
Kanbu 和Zhang (1999)对基尼系数和锡尔系数进行分解,发现在1983-1995 年期间,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异大于沿海与内陆之间的差异。
Fujita 和Hu(2001)对GDP 和工业总产值的锡尔系数进行分解得出的结论是,虽然沿海地区差异缩小,但沿海与内地之间的差异在不断扩大,工业仍然向沿海地区集中,他们还从区域发展政策、全球化和经济自由化等方面揭示了差异变化的原因。
1.2.2 国内研究现状由于受自然条件、人文地理、发展历史和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板块之间的差距持续扩大,引起了政府和学者们的高度重视,1993年被列为中国未来函须解决的13个重大课题之一,出现了众多的研究成果。
李善同、许召元(2005)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地区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持续扩大的历程,2000年以后,我国区域差距仍然在扩大,但扩大的速度已经逐步在减缓,特别是2004年出现了区域差距减小的迹象,这表明,政府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包括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减少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水平等,可以减缓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刘夏明、魏英琪、李国平(2007)考察了1980-2001年间中国地区差距的演变趋势,并对基尼系数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中国地区总体差距在20世纪80年代有所下降,但在90年代却呈上升趋势,地区经济的总体差距主要来自沿海和内陆地区的差距,在各区域内部不存在所谓的“俱乐部”收敛;陈秀山、徐瑛(2004)计算的基尼系数、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都显示:改革开放前,区域差距是比较大的,改革开放后一直到1992年之前,区域差距有所缩小,之后差距扩大得很快,从1993年开始,三大地带间的差距对于泰尔指标的贡献超过了地带内的差距,这说明从1993年开始,地带间差距开始成为我国区域差距的主要影响力量;林毅夫、刘培林(2003)认为,中国各省区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主要原因是在于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下所形成的生产要素存量配置结构,与由许多省市的要素享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不一致;周晓唯、张平(2007)从制度层次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认为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区域间所有制结构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