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二第2课 关于我父亲的故都的秋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写秋蝉----“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里有境 地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
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 (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 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姿、 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
明确:总领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来得悲凉。”(特点:清、静、悲凉)
2. 根据“清、静、悲凉”的特点,课文逐一描绘了故都的 自然风物。 问:课文是通过哪几种景象的描写来表现 “故都的秋”的这一特点的?
明确:主要是描写了五种景况: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 蝉残鸣、闲话秋雨、佳日秋果。(即:秋院、秋槐、秋蝉、 秋雨、秋果)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 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写作背景: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旧中国,战乱连年,民 生凋敝,连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 谋生,1934年郁达夫经青岛辗转千里,又回到了 故都北平。多年来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及饱受人生 愁苦与哀痛,使得郁达夫对眼前的“故都的秋”感受 很特别。
题解: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 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 确定了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 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 界。
主页
三、教读赏析
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 层次、大意,并划 记有关词句。
层次结构
1.讨论: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笔下,“故都 的秋”这个客观现实呈现出什么特点?
2、“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可为什么作者把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
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 起。
第二十三页,共28页。
北国之秋——南国之秋
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

黄酒 —— 白干

喻 体
稀饭 —— 馍馍 鲈鱼 —— 大蟹
秋 味
黄犬 —— 骆驼
对比 北国之秋:清、静、悲 烘托 凉的秋味浓
第二十四页,共28页。
朗读课文,感知形象 .
作者选取了哪些有特点的景物
来表现北国秋的独特?
(故都的秋清、静、悲凉)
第七页,共28页页。
第二幅 秋槐落蕊
景:“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
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 觉”
情:给人寂静的感觉
景: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 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 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 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 儿落寞“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课 件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一)
2023/5/14
生产计划部
第一页,共28页。
第二页,共28页。
故都的秋景图
清 晨 静 观
秋 雨


落 蕊 映 秋
秋蝉残鸣

日 胜 果
第三页,共28页。
清晨品秋图
第四页,共28页。
思考与探讨
在第一幅图画中,作者描绘了哪些意象?表 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鸟鸣山更幽。”
(清、静、悲凉)
第十二页,共28页。
秋雨话凉图
第十三页,共28页。
第四幅:闲话秋雨。
1、北方的秋雨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
样”,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灰沉沉的天空,凉风一起,便下起雨来;秋 雨过后,天气很快晴朗;秋雨过后,温度下降得快。 (秋雨来去匆匆,天气变化很快。) 2、作者借雨后都市闲人的__衣___着、___活__动__背__景、 动作、_神__态__、_对___话__语__调,来表明作者在谈到 寻常百姓生活时心情非常愉快,也很想像 “都市闲人”那样过着轻松自在的生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2课《故都的秋》精品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2课《故都的秋》精品课件

心中有秋,笔下才有秋
根据郁达夫写的秋景,仿写句子。
【参考】 ①秋,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中; ②秋,在秋蝉的每一声残叫里; ③秋,在秋雨的每一滴雨滴中; ④秋,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中。
背 景 1933年至1936年,郁达夫受白色恐怖的威胁,由
上海迁居杭州。这一阶段是他思想最为消沉的时期。 由于对革命的深切失望而产生了消极情绪,他企图在 理想的世外桃源里慰藉自己痛苦的灵魂。这段时间, 他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他花了很多时间到处 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 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这一时期,郁达夫提倡静的 文学,写的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一片落叶就是一个季节 一点秋意就是一番心境 一番心境就是一篇散文
第二课时
眷恋北国的秋(1) 总写 (1~2段) 江南的秋(2)
描写Biblioteka 故 秋蝉残声(5) 秋雨话凉(6-10) 都 北国的秋 的 分写(3~12段) 清秋佳果(11) 议论:赞北国之秋(12) 秋
直抒对北国之秋的热爱(14)
庭院秋景(3) 秋槐落蕊(4)
散文精品
借景抒情 以景显情

眷恋(故都)
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
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 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 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 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 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散文的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 实,又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对 思想感情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 活经历。
分析: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 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 犬之与骆驼。
南北秋韵比较
• • • •
黄酒之与白干 稀饭之与馍馍 鲈鱼之与大蟹 黄犬之与骆驼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2故都的秋公开课课件(共33张PPT)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2故都的秋公开课课件(共33张PPT)
情感:向往、迷恋、眷恋 热爱眷念
• 同学们思考,郁达夫笔下,“故都 的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可是啊,北国的秋,特别地
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 思考: 文章的标题为《故都的秋》,
却也写了南国的秋,“南国之秋” 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勾画关键词)
•慢润淡
• 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 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太平御览》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李商隐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范仲淹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李白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缘景入情 探究情因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 本文作者根据自己的情感需求选择了 景物,反过来,透过这些景物我们也 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悲凉”。这种 将“情”与“景”和谐统一的写作手法, 叫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触摸高考: 雨过至城中苏家(15年天津卷) 宋 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抓晴描日拂城性 面谁鞍的词鞯是语色绿得。调闲色)(匀人注。。意画
注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 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列举景物: 紫烟笼城 雨过日丽 红花沾衣 葱翠柳色
分析氛围: 清新、明丽、欢快
抒发情感:雨后天晴访友喜悦之情;忙中偷闲的快乐
触摸高考: 葛溪驿(07年四川卷)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课件(2)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课件(2) 新人教版必修2
笛声在诗歌中的作用:衬悲情,引乡情
我国古代乡情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鸿雁、明月、笛声、浮云、落日、
黄昏、暮色等
常用的表现手法:借物抒情 寄情于物
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课文写了几个 地方的榕树?
香港住所榕树 眼前 大陆故乡榕树 回忆 大陆故乡榕树 眼前
• 文中共写了故乡的多少棵榕树?哪棵 是详写,哪棵略写?
思考:
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了今天,当距离不再成为 障碍,对于在外的游子来说,家乡不再是遥 不可及,乡情,还存在吗?
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仿佛刚刚从一场 梦中醒转,身上还留着榕树叶隙漏下的清凉; 但我确实知道,这一觉已睡过三十年,而人 也已离乡千里万里外了!”
作者为什么30年都不回家乡,而又要苦苦地 思念家乡?他的感情是虚伪的,还是真实的? 现在的乡情还有没有意义?
• 文中提到香港住所的榕树 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周围环 境怎样?
• 在铅灰色的水泥楼之间
• 榕树下有一块小平 地
• 建成了小小儿童世
睹物思故乡(香港榕树)
(景)
故乡的山、水、人
游子忆故乡 村头老榕树
回复思绪 抒发感慨
外在形态
榕树故事
神话Leabharlann (事)祈祷 乘凉童趣
(情)
什么最令你难以 忘怀?是那方鱼 塘、那条小木桥、 那只纸飞机、那 个书包,还 是……
选取一样最能牵 动你情思的东西, 把你的快乐、忧
伤流于笔尖。
S形驼背的

(详)


(略)
请同学样思考下面的问题:
(一)、作者回忆往事旧景,为什 么要围绕榕树这个中心?
答:这是因为故乡的榕树给了作者
太多美好的回忆。
(二)、哪么,这些美好的回忆 都有些什么呢?(要求:每件事用一句话概括)

《故都的秋》高中语文必修2人教版

《故都的秋》高中语文必修2人教版

王国维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家 笔下的景和物都依附着一定的情感,而这情感 又是作家本人的情感历程的再现。文中的景物 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是北国的秋在 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者 内心的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因为作者所处的 时代,在作者内心投下了深远的忧虑和孤独者 冷落之感的阴影,作者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 的意境,自然就笼上一层浓郁深远的忧虑和冷 落之情。
第2课 故都的秋
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 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 诗人说:“秋天就像一条深 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两岸荡 漾着我心思 。
走进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登高》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肠瘦流枯 天人马水藤 净在,人老 沙天夕家树 阳 , 涯 昏 秋 西 古 鸦 思马 下 道 , 》致 , 西 小 远 断风桥
蓝朵为佳
秋槐落蕊
“微细” 静 “柔软” 清 “细腻” “清闲” 悲凉 “落寞”
“衰弱”“残声”
侧重写悲凉
“息列索落”、 (有境地的宁静,也 “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 “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有情和境的悲凉。) 京味的话秋凉 (落寞和感伤)
“淡绿”“微
清、静或衰退的的淡色
冷色调(清)
秋色:青天(蓝绿)蓝朵(蓝色) 秋 草(黄色)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 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 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 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郁达夫三岁丧 父,在日本十年的 异国生活使他饱受 屈辱和歧视;在个 人的性格方面,他抑 郁善感;在文艺观 和审美追求上,提 倡静的文学,写的 也多是“静如止水 似文学。”

高中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课文解读

高中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课文解读

高中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课文解读《故都的秋》是郁达夫所创作的行旅散文,具有深刻的审美韵味。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课文解读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开笔用衬托的手法、赞颂的语调突出故都秋的特征。

“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领起下文的中心句,它精要地描述了故都秋的特色。

这三个短语还构成排比,既有顺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奠定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说明自己不远千里、急匆匆赶来北平的理由,表达了对故都的秋无限仰慕之情。

“秋味”是对“清”“静”“悲凉”的总括。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承上段“饱尝”二字而来,作者采用贬抑的手法,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叙写南国秋天的不足,用以反衬北国之秋的美好。

第二个分号前是正面直接列举南国之秋的不足,之后写个人的感受。

前后都采用排比的短句,读起来好比山东快书,痛痛快快地数落一番,把南国的秋天结结实实地贬抑到了极处。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进一步申述南国之秋为什么不足。

这里先从反面设喻,后从正面设喻,形容南国的秋似秋又不是秋,言下之意,只有北国的秋才是盛开的名花,使人赏玩到十足;才是浓浓的美酒,使人陶然心醉。

]第一部分点明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征以领起下文,同时将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对比,表达对故都的秋的向往之情。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①的芦花,钓鱼台②的柳影,西山③的虫唱,玉泉④的夜月,潭柘寺⑤的钟声。

高中语文 第02课 故都的秋(第0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02课 故都的秋(第0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02课故都的秋(第02课时)1.解释下列词语。

(1)混混沌沌:(2)一椽破屋:(3)一叶知秋:(4)不能自已:2.用下列形近字组词嘶()厮()蓝()篮()萧()箫()衬()忖()蕊()芯()陀()驼()3.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运用的正误,在括号中打上“√”或“×”,并说明理由(1)几场秋风刮过,学校东南角园子里变得疏疏落落的高大树木在枯草的映衬下显得更高了。

理由:__________(2)作为中国最大的侨乡——广东汕头迎来了新春。

走在汕头的大街小巷,到处是张灯结彩欢喜迎新春的热闹景象,年味十足。

理由:__________(3)一场秋雨过后,山野里顿时出现了一派混混沌沌的清新景象。

理由:__________(4)回顾中华民族幽远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及深刻厚重的生存智慧,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感到骄傲自豪。

理由:__________1.(1)混混沌沌:迷糊不清的样子,模糊一片,不分明。

(2)一椽破屋:一间破旧的屋子。

(3)一叶知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

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4)不能自已:已,停止。

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

2.嘶叫/厮打蓝朵/篮球萧索/笙箫衬托/忖度落蕊/芯片普陀/骆驼3.(1)√(理由:)“疏疏落落”意思是稀疏零落,指在空间或时间上间隔远。

符合句中表现秋景的语境。

(2)√(理由:)“十足”指成色纯,十分充足。

侧重于成分纯,特别充分。

常跟信心、干劲、风头、神气、理由等词语搭配。

到处欢喜的热闹景象表明年味充足。

符合语境。

(3)×(理由:)“混混沌沌”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也指景象模糊,不分明。

句中既然要表现雨后的清新景象,再用该词与语意相矛盾。

(4)×(理由:)“幽远”意即深远;远而幽静。

多用来形容意境或环境幽深静谧。

句中要表现的是时间长,应该用“悠远”。

“悠远”有两个意思:①离现在时间长;②距离远。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2人教版 高中语文 《故都的秋》课件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2人教版 高中语文 《故都的秋》课件

解读“悲凉”
幼孤家贫的人生之苦
国破家亡的黍离之悲
命运多舛的遭际之哀
一椽破屋,一碗浓茶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秋草,使作陪
衬 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 落寞…… …… …… ……
在古人诗词中,“清秋”是很常见的意象,它象征 和代表的是一种清冷,落寞,伤感的情怀。如: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辛弃疾· 水龙吟 》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 李煜· 相见欢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柳永· 雨霖铃 》 郁达夫用秋色来给我们诠释了故都的清秋。让 我们一起从文中的描写来赏故都的秋色 :
静,既是一种声音形态,更是一种心灵境 界。作者对“静”的表现,其佳妙处就在 于以声衬静,以静显情,在故都的秋声中, 蕴涵了作者淡淡的忧思,深深的落寞……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 秋蝉衰弱的残声,……无论在什么地方,都 听得见他们的啼唱。
……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
……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 着的说:……
演示结束!
THANK YOU FOR WATCHING!
感谢聆听!
不过另人愁闷的贫苦,何以与我这样有缘,使人生快 乐的富裕,何以与我绝对的不来接近。 散文《零余者》

郁达夫三岁丧父,家境贫穷,从小就经历过的人 生悲苦养成了他忧郁敏感的气质。乃至他在自传中,把 自己的降生称为“悲剧的出生”“觉得人生一切都是虚 幻,真真实在的只有凄切的孤单”,他似乎天性易于感 受落寞颓唐的情调,郁达夫并非是一味经营自己狭小天 地的颓废者,他对祖国及中华文化的命运时时以心系 之。。“九一八”事变后,日寇步步紧逼,北平的陷落 不过迟早的事。文章写后三年,北平失守,郁达夫不经 意中为一座历史名城唱了一曲凄恻的挽歌。此生如寄的 人生孤寂感,本来就最容易为萧索的秋天所激发,更何 况在这多事之“秋”?全文,细腻而独特的感受、忧郁 而优美的情怀,恐怕只有郁达夫这样一个具有平民倾向 又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能体验得到,才能表现 的细腻而深刻,郁达夫将个人的不幸遭际、动荡的现实 及腐败的当局都融入到故都的秋姿、秋色、秋味、秋意 中,表现出对具有浓厚的北国地方特色的人情风物的热 爱、赞美,对故都之秋的神往、眷恋,可以看出作者借 此流露的真切深沉的民族感情和追求淡泊、恬静、悠闲 的生活情趣,也可以看出作者流露的深沉的忧思与落寞 之情。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写作背景
此文写作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 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 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 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客观色彩 主观色彩 故都的秋色 秋中有情的眷恋 个人的心情 情中有秋的落寞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
有关秋天的诗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有关秋天的诗句 碧云天,黄叶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有关秋天的诗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 王勃《滕王阁序》
有关秋天的诗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作者为什么不写秋槐的高大挺拔,只写 其落蕊?
• 写落蕊,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给人 一种寂静无人,独自徘徊,与自然交融, “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 的寂寞、凄凉感觉,也流露了对故都之秋 眷恋的情怀。
第二幅:落寞秋槐
槐树:秋的点缀 落蕊 (视、听、嗅、触) 极微细、极柔软 (踏花者的无眠、 清闲、心细) 树影下的 扫帚丝纹 细腻、清闲、落寞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 了作家情的眷恋,对 故都秋的向往;而作 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 秋的落寞,而且全文 的基调是忧伤的、悲 凉的,因此可以说是 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 曲悲凉的颂歌。
整体把握:你认为作者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 写故都的秋?各具怎样的特点? 秋光:碧绿的天色,漏下的日光,玉泉的夜 月,钓鱼台的柳影 高远、柔和、清冷 秋声:西山的虫唱,秋蝉的残声 凄凉、哀惋 驯鸽的飞声,潭柘寺钟声 悠远、低沉 秋色: 牵牛花,将熟未熟的枣儿 冷色、青涩 秋味:秋槐落蕊,秋雨 落寞、凄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的秋》课件(42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的秋》课件(42张PPT)

请同—— ⑴家国多舛、身世浮沉使然。 ⑵创作风格、审美倾向使然。
因此,作者描写心中的悲 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 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 悲秋?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 家情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 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 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 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 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
一曲悲凉的颂歌。含泪的微 笑
2、“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可为什么作者
把“悲凉”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文眼句),而不 用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方法:联系背景)
明确: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 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 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 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 如水似的文学。”
现手法 ?
鸽声
风雨声 人声
以动衬静
蝉声
钟声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等等,都是 细小的声音,能听到这些细小的声 音,就能给人以幽静的感觉,说明 这个地方寂静无声。这是运用了衬 托的手法,具体地说是反衬,以动 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来取得更强的 表达效果。
小结: 以上我们从色彩等方面鉴赏 了郁达夫笔下的秋景。郁达夫写景、状 物、抒情选取的景物多带有凄凉、破败、 萧瑟的特点。
故都的秋
学习目标
1、分析文中景物色彩和声音的特点, 对文字的敏感度和写作能力。
2、分析作者的感情以及如何以情选 景的。
3、感受祖国的秋之美。
秋景
秋情
预习检测
厦xià 门
槐 huái 树
混沌 dùn 点缀 zhuì
潭柘zhè寺 落蕊 ruǐ
一椽 chuán 梧桐 tóng

2020高中语文 第02课 故都的秋(第0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2020高中语文 第02课 故都的秋(第0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02课故都的秋(第01课时)1.作者作品郁达夫(1896─1945),,浙江省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1930年参加。

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后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她是一个弱女子》《薄奠》《出奔》《茫茫夜》等。

2.时代背景1934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上海迁居到杭州,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记游散文,1934年7月,中国大地连年混战就,民不聊生,郁达夫本人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于是写下了本文。

3.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落蕊()细腻()柘树()椽子()着凉()颓废()鲈鱼()譬如()驯养()萧索()混沌()廿四桥()1.现代作家创造社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3.ruǐ;nì;zhè;chuán;zháo;tuí;lú;pì;xùn;xiāo;dùn;niàn1.郁达夫先生对北平的秋天是什么情感?请用文本的句子回答。

郁达夫先生对北平的秋天是喜爱的。

理由:①“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②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③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我父亲的《故都的秋》
郁飞
《故都的秋》写于五十多年前的1934年,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总也有五十年上下了。

一代代的青少年大约都是从这篇写景文字接触郁达夫其人的吧。

1934年7月杭州酷热,父亲和母亲便带了才六七岁的我上青岛去住了一个月,随后又去当时的故都北平。

在他后来发表的《故都日记》里,8月16日的最后一段是:“接《人间世》社快信,王佘杞来信,都系为催稿的事情,王并且还约定于明日来坐索。

”17日的头一句又是:“晨起,为王佘杞写了两千个字,题名:‘故都的秋’。

”可见还是编者的函索坐索逼出来的急就章。

急就之章能写得这样隽永而有情致,就不能不靠平日的功夫,即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体会了。

从起头一段往下看,写秋意,秋季的院落,写槐树,秋蝉,秋雨,写果树,写悠闲的北平市民对答的神态,若非平日的观察体会深深印在脑际,是决然写不出这样看似信手招来的行之流水般的文字来的。

写此文的头一天,8月16日,日记的开头便说:“今天是双星节,但天上布满了灰云。

晨起上厕所,从槐树阴中看见了半角云天,竟悠然感到了秋意,确是北平的新秋。

”可见他随时随地都在体验环境。

第二天早晨他提笔就写《故都的秋》,同前一天清晨的感触怕是不无关系的吧。

这种功夫或者也就是鲁迅先生要求于有志写作者的头一条吧:“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

”(《答北斗杂志社问》)要活得有意义而不浑浑噩噩地过一辈子,是不是人人都应以此为修养目标之一呢?
其次,若没有对故都北平的挚爱,也不会写出这样的文字。

父亲一生短短的49年中从未在北平久住,但是在此文的姐妹篇《北平的四季》(1936年)中吐露了对古都的感情:
“中国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当然还是北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

……
“北平的人事品物,原是无一不可爱的,就是大家觉得最要不得的北平的天候,和地理联合上一起,在我也觉得是中国各大都会中所寻不出几处来的好地。

……
“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
在国难深重的当年,父亲自己一程程南去,再没有重践斯土,却这样遥祝故都的无恙。

如今外敌早已逐出,又成为首都的北京也已进入现代化新时期。

当初的风貌所剩无几,燕都历程上的一个个时代只有到大量《故都的秋》一类的记述里去领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