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及分布规律_赵靖舟
塔里木盆地塔中-塔北地区志留系古油藏的油气运移
塔里木盆地塔中-塔北地区志留系古油藏的油气运移
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之一,是重要的油气资源区。
塔里木盆地塔中-塔北地区志留系古油藏是该地区的主要油气
田之一,其油气运移过程十分重要。
志留系古油藏主要位于塔中-塔北地区的塔河和塔西地区。
该
地区的层序主要由嵌套的古河道和湖泊沉积构成,以及具有一定的海相沉积。
塔中-塔北地区志留系古油藏的油气运移主要在两个阶段中发生:第一阶段是成岩作用,第二阶段是过程成藏。
在成岩作用阶段,岩石发生压实、水化作用和热化学作用,使岩石中的有机质发生热裂解,产生的烃类物质逸出岩石并在孔隙、裂缝等处聚集形成初级油气。
在这一阶段中,热流分布是油气运移的重要因素,热流较高的地区,油气运移速度也较快。
同时,岩相结构、孔隙度、渗透率等是油气运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具有良好物性的岩石可以促进油气运移。
在过程成藏阶段,初级油气会随着区域地质变化,如构造变形和地表侵蚀,发生迁移并最终被聚集在古构造中,形成成熟的油气田。
这一阶段中,区域地质构造是影响油气运移的关键因素。
当界面构造发生位移时,油气就会被迁移至新的聚集区域,形成新的油气聚集带。
综上所述,塔里木盆地塔中-塔北地区志留系古油藏的油气运
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热流分布、
岩相结构、孔隙度、地质构造等。
对这些因素的深入研究可以为油气勘探和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塔里木盆地含油气系统特征与划分
塔里木盆地含油气系统特征与划分
赵靖舟;李启明
【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
【年(卷),期】2001(022)005
【摘要】塔里木盆地含油气系统具有多源叠加复合、油气普遍混源、形成含油气系统的关键时刻多、成藏期次多和含油气系统多的特点.根据含油气系统形成的构造背景与烃源岩叠合分布特征及油气源对比结果,将塔里木盆地划分为克拉通型、前陆型和克拉通-前陆叠合型3类10个含油气系统.其中库车、塔西南油气系统为已证实的两个前陆型含油气系统,成气条件十分优越.轮南-草湖、哈拉哈塘、塔中、巴楚-盖麦提油气系统为已证实的海相克拉通型含油气系统,是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聚集的最有利区.塔东、阿瓦提油气系统则属克拉通-前陆叠合型含油气系统.
【总页数】4页(P393-396)
【作者】赵靖舟;李启明
【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学院,;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新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12.1
【相关文献】
1.西北非克拉通边缘盆地群含油气系统特征 [J], 薛国勤;杨振峰;谈馨;龙卫江
2.印度河盆地含油气系统特征与成藏模式 [J], 林卫东
3.北非含油气系统特征与勘探潜力 [J], 宋成鹏;童晓光;张光亚;温志新;王兆明;汪伟
光
4.南海南沙海域主要盆地含油气系统特征 [J], 杨明慧;张厚和;廖宗宝;罗晓华;杨光;龚婷
5.阿富汗—塔吉克盆地含油气系统特征与资源潜力 [J], 张凯逊;韩淑琴;王宗秀;陶崇智;韩凤彬;李春麟;李小诗;Halilov Zailabidin;Takenov Nurgazy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规律特征
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规律特征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DD20160344)作者简介:仇衍铭(1994-),男,内蒙古赤峰人,硕士,研究方向:区域成矿学㊂仇衍铭(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摘㊀要:本文主要讨论了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分布规律与地质特征㊂在构造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中生代的库车前陆盆地和新生代的北塔里木前陆盆地,塔里木盆地北部的构造演化和构造格局又主控了该地区的油气分布规律:天然气⁃富集于秋里塔格带以北的前陆褶皱冲断带;黑油 主要分布在塔北隆起的南部至中央隆起的北部;油气共同产区 秋里塔格带的南部至塔北隆起的北部㊂关键词:塔里木盆地;构造演化;油气分布中图分类号:P6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2339(2018)03-0054-021㊀塔里木盆地油气地质特征(1)作为中国陆上最大的油气盆地,长期的陆地运动,形成了特殊的复合型或者是构造型前陆盆地㊂多种地形类型㊁复杂的运动㊁多套的烃源岩以及频繁的构造变化导致了塔里木盆地北部油气规律的形成㊂此外在塔里木地区,多重陆内逆冲衍生出的前陆地盆地构造是主导因素㊂(2)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塔里木盆地油田勘探研究更加深入,该盆地蕴含丰富的油气资源,主要是该地区的地储层,分布范围广泛㊁存储潜能巨大㊂复杂的地质构造使得大量有机物存在新生界中,加上低洼的盆地地形,通过分解作用日积月累的便催生了油气㊂主力烃源岩的分布在时代和盆地山具有多样性,而塔里木盆地地区主要是中生界的三叠系和侏罗系,主要是黑色泥岩和煤层,沉积在库车原前陆盆地㊂(3)塔里木盆地油气储量分布具有多样性,在不同的构造单元和不同层位油气储量都不一致㊂由于经过了多个地质变化期,使得塔里木盆地地区原的油藏类型非常有勘探价值,轻质油占据大部分(80%左右),含硫量和含腊量相对来说比较低,如此以来使得加工过程更加精简㊁方便㊂2㊀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分布规律2.1㊀前陆盆地油气的形成与分布规律前陆盆地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主要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构造下的两层特殊岩层催生的成熟度高环境,充足的有机质㊁适宜的温度㊁空气湿度㊁催化剂等为油气提供了原始的保证,这两层特殊的岩层分别是第三系岩层和白堊系岩层,这两种岩层给前陆盆地油气形成提供了最基础的条件:淡水和有机物㊂油气的形成条件比较严格,需要在各种维度都达到一定标准才能催生:温度,介于50 120ħ之间,在这个区间之外的温度都无法孕育出油气,也会由于有机质的埋藏时间而有差别;时间,油气的形成和转化需要经历漫长的世纪时长,以万年来计量,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形成的;细菌,油气形成的物质基础便是有机质,细菌主要作用在于能够对有机质进行分解与性质改造并形成有帮助的细菌;催化剂,是一种化学物质,能起催化加速作用,在油气形成中,普遍认为是黏土矿物能进行生成和分解;压力,随着时间推移,沉积物埋藏的越来越深,上覆地层的厚度增加形成一定的压力,从而促进化学反应,但是压力对于油气的形成作用是双面的,既能催生也能抑制,要在一定情况才有促进作用;放射性物质,放射性物质的而主要作用是用来构造适合细菌分解的环境,通过调节有机物所处周围的温度㊂油气的分布规律,从平面上看呈 橄榄球 型分布,中间含油量丰富且多成液化状态,越往两端趋于少量且多成气化;在垂直分布规律方面,层阶梯由上至下递增,最底层油气含量是最丰富的㊂2.2㊀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及勘探方向作为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盆地,塔里木盆地用于非常丰富的油气储量,勘探意义非凡㊂其油气主要分布特点在于油层比较多,但是各个油层的含油量也是分布不均匀的㊂较为明显的例子是在塔西南前陆冲段带,东西两个方向分布差距很大,往西方向占据整个塔里木盆地油量的五分之四左右,东面仅占五分之一㊂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规律还存在一个特点,在多层结构中都含有油气,例如古生界构造层㊁地层㊁岩层等,但是各层含油量分布也是不均的,其中地层最少,岩层最多,古生界层介于中间㊂从目前勘探数据来看,塔里木盆地地区油气总量大概600万吨,大部分是天然气㊂研究表明,在塔里木膏岩层分布较为密级的地区,存45在特大型油田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在膏岩层中有大量的油气存在,也说明了造成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形成与膏岩层存在有很大关系㊂由此可以判断出,塔里木地区油气勘探方向主要是在盆西面地区和膏岩层分布较为密集地区开展㊂虽然目前我们的技术不足以完全掌握塔里木盆地北部的基础地质和石油地质,但是对其基本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1)后期的新生代前陆盆地实际上是在陆⁃陆碰撞运动阶段产生的原中生代前陆盆地基础上发育的,它的产生改变了早期的地质构造,也成为了北部地区油气分布的最直接的主控因素㊂区别于其它单一前陆盆地体系的主要构造性在于其双前陆盆地的发育㊂对于单一前陆盆地体系来说,主要是陆陆碰撞期间的造山活动造成的,而在塔里木盆地北部,主要是多重的大范围内的陆内逆冲推覆衍生而来的构造格局㊂(2)在塔里木盆地北部,整个南北走向,在原前陆盆地积淀的烃源岩和储集层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㊂从地域划分,主要是分为三个部分:中央隆起至北部坳陷㊁塔北隆起㊁库车地区㊂这三个地区分别有不同的特征,中央隆起至北部坳陷以及塔北隆起地带总体而言是基于碰撞造山前的沉积,于经典前陆盆地大致相同,但塔北隆起地带发育较好的三叠⁃侏罗系的储集层是非常重要的探勘目的层;而库车地区主力烃源岩为库车原前陆盆地沉积的三叠系和侏罗系黑色泥岩和煤层,与前陆盆地有着显著的差别㊂研究表明,被动大陆边缘沉积对于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的油气藏并没有发挥任何的作用,有利的储集层主要是第三系膏盐层之下白垩系的砂岩㊁粉砂岩㊁三叠⁃侏罗系和下第三系底部的砂岩和粉砂岩,迄今的探勘未发现古生代被动陆缘沉积带有产生油气藏㊂(3)塔里木盆地的古生界的烃源岩已然非常成熟,特别是寒武⁃奥陶系,得益于其巨大的埋深以及悠久的地质演化,正因为如此,塔里木盆地北部的前缘带可以同时作为黑油和天然气藏的重要产区,如和田河气田等㊂该独特的地质特性也造就了塔里木盆地北部前陆地去与典型周缘前陆盆地有着很大的区别㊂3㊀结论焉耆盆地 库鲁克塔格断隆 孔雀河斜坡 英吉苏凹陷区域的构造格局问题便是库车中生代前陆盆地东延引发的㊂在大部分地质学家认识中,塔里木古陆的自然延伸部分就是库鲁克塔格断隆,在此基础上初步可以看出,重现古构造格局,定位大致如此:焉耆和库车 前渊沉积地带㊁库鲁克塔格断隆 前隆部位㊁英吉苏凹陷 隆后沉积带㊂而近期有一种说法认为库鲁克塔格断隆是一个 推覆体 的存在,源自天山造山带地区,主要基于以下初步研究事实:库鲁克塔格山之下地震波速明显,有显著的构造迹象,加上英吉苏地区构造挤压变形不是很强烈㊂如果该研究成立的话,则会大大提高该区域的油气勘探愿景,展开专项深入的石油地质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如果是 推覆体 ,那么焉耆盆地与英吉苏凹陷可能就是同一个沉积盆地,蕴藏着巨大的古生代 中生代的沉积地层㊂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分布特征多样化,该地区由于复杂的地质结构,形成了良好的石油出储盖结构和极为丰富的油藏类型,但其油气分布较为复杂,受多重因素的制约,包括盆地构造格局㊁泾源岩分布㊁油气系统等㊂塔里木盆地丰富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对于我国社会持续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为合理充分开发油气资源提供重要凭证,集成各类钻探配套技术,提高勘探效率㊂参考文献:[1]㊀江泽成,赵文智.海相古隆起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J].中国石油勘探,2006(4):26-32.[2]㊀蔡希源.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油气成藏条件与勘探方向[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5):590-596.[3]㊀俞仁连,闫相宾,等.塔里木盆地研究进展与勘探方向[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5):598-604.[4]㊀戴金星,邹才能,陶士振,等.中国大气田形成条件和主控因素[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4):473-484.[5]㊀康玉柱.中国古生代海相大油气田形成条件及勘探方向[J].新疆石油地质,2007(3):263-265.[6]㊀张水昌,江泽成.中国海相油气成藏特征与富集主控因素[J].中国石油勘探,2006(1):6-10.55。
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油气田成控因素与展布规律
c b nac r a o c umu ai n. lis u c n lisa e d na i a c lto Mu t・o r e a d mu t—tg y m c c umu ai n e l rs r or mo i c to d lt lto — a y e e v i d f ain a ae r i n
维普资讯
-
5 天热气肚
20 0 7年 1 2月
第2 8卷
第 6期
OL& e Se O O Y I A E L G
文 章 编 号 :2 3—9 8 2 0 )6— 6 3—1 05 95(07 0 0 9 0
塔 里木 盆 地 大 中型 油 气 田成 控 因素 与展 布 规 律
Absr c T o ma in a d diti ut n o i a d g sp o si h rm sn i o l ae d c nr l d by t a t: he fr t n srb i foln a o l n t eTa i Ba i sc mp i td a o tol o o c n e ma y f co s T e diti ut n o o r e r c sa d t e rt e a v l to e e i e h l e d srb to fol n a t r . h srb i fs u c o k n h i r le ou i n d tr n st e p a iti u in o i o h m m n n a f l s whl e c l n e i n s a e e v i— a o k c mb nai o to etc d srbu i a d g e d , i x e e tr go a e s a d r s r orc p r c o i t n c nr lt e v ria iti t n s i e l l n o h l o o i a a . re a d sa l n e t d p e h g s a d p lo lp s wi o g t r e e o me t h soy. d fol nd g s La g n tb e i h r e a o ih i l n ae so e t l n —e h m d v lp n itr a n
油气水界面追溯法与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成藏期分析
油气水界面追溯法与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成藏期分析
赵靖舟
【期刊名称】《石油勘探与开发》
【年(卷),期】2001(028)004
【摘要】@@ 引言rn目前对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藏(主要是油藏)成藏期的认识有较大差异.成藏期研究是油气资源评价与勘探部署的重要依据之一,对成藏期认识不同,往往勘探思路不同.rn笔者运用油气水界面追溯法[1]研究塔里木盆地主要海相油气藏的成藏期,限于篇幅,本文仅以塔中、满西及轮南地区几个主要海相油气藏为例,简要分析和讨论该盆地海相油气藏(重点是油藏)的成藏期.
【总页数】4页(P53-56)
【作者】赵靖舟
【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学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
【相关文献】
1.海上浮式采油田的油气水分离器内的液气界面晃动分析 [J], 方华灿;余雄鹰
2.应用油气水界面计算方法分析油气藏小层展布规律 [J], 卢晓敏;何晓东
3.塔中4油田油气水界面的变迁与成藏期 [J], 王飞宇;张水昌;梁狄刚
4.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油气成藏期次分析二 [J], 姜林;薄冬梅;周波;张春莲;朱永峰
5.油气水界面追溯法——研究烃类流体运聚成藏史的一种重要方法 [J], 赵靖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晚期调整再成藏——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藏形成的一个重要特征
晚期调整再成藏——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藏形成的一个重要
特征
赵靖舟;李秀荣
【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
【年(卷),期】2002(023)002
【摘要】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具有多期成藏、晚期调整的特点.晚期调整再成藏是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藏形成的一种重要方式,其形成的次生油气藏是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藏的一大类型,喜马拉雅运动期是早期油藏发生调整的主要时期,古隆起顶部是调整再成藏的主要部位已发现的喜马拉雅运动期海相油藏主要是由晚海西运动期油藏调整再形成的次生油藏,它们主要分布于塔北隆起中生界以及塔中隆起中央断垒带石炭糸.因此,寻找大中型海相原生油气藏,应以构造相对稳定的继承性古隆起特别是古斜坡区为重点,隆起高部位则是寻找次生油气藏的主要地区.
【总页数】3页(P89-91)
【作者】赵靖舟;李秀荣
【作者单位】两安石油学院,陕两西安,710065;中国石油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12.43
【相关文献】
1.物理调整油气藏的类型与成藏机制研究——运用三维荧光定量研究塔里木盆地轮南三叠系油气藏调整机制 [J], 苏劲;朱光有;杨海军;党雪维;王宇;张保涛;刘星旺
2.中国海相油气多期充注与成藏聚集模式研究——以塔里木盆地轮古东地区为例[J], 赵文智;朱光有;苏劲;杨海军;朱永峰
3.塔里木盆地非稳态油气藏晚期成藏作用 [J], 曲少东
4.塔里木盆地典型海相成因天然气藏成藏模式 [J], 王红军;周兴熙
5.中国中西部地区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类型与成藏模式 [J], 朱光有;张水昌;张斌;苏劲;杨德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塔里木盆地满西地区海相油气成藏规律
塔里木盆地满西地区海相油气成藏规律赵靖舟;田军;庞雯;廖涛;贾孝红;周勇;罗继红;周义【期刊名称】《海相油气地质》【年(卷),期】2002(007)001【摘要】满西地区是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藏的主要富集区之一,侧向运移是该区油气成藏的一个重要特征.该区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控于古隆起背景、东河砂岩优质输导层的展布以及中-新生代(尤其是晚喜马拉雅期)构造变动等三大因素.古隆起背景的存在是该区油气藏形成和富集的关键.研究表明,哈得逊古隆起及其斜坡上倾部位是满西地区油气聚集成藏的最有利地区,石炭系东河砂岩是油气富集的主要层位,东河砂岩地层圈闭和地层-构造复合型圈闭是油气藏形成的主要类型.认为满西地区大中型油气田的勘探应以哈得逊古隆起及其西斜坡为重点.【总页数】5页(P7-11)【作者】赵靖舟;田军;庞雯;廖涛;贾孝红;周勇;罗继红;周义【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学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西安石油学院;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西安石油学院;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西安石油学院;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相关文献】1.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以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石炭系油气成藏为例 [J], 黄娅;孙盼科;徐怀民;江同文;昌伦杰;王超2.碎屑岩储层成岩流体演化与储集性及油气运移关系探讨——以塔里木盆地满西地区上奥陶统-石炭系海相碎屑岩储层为例 [J], 朱如凯;郭宏莉;高志勇;张鼐3.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志留—泥盆系油气成藏规律 [J], 李赫;董清水;楼仁兴;张凯文;张勇;孙雷4.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成藏研究进展 [J], 顾忆; 黄继文; 贾存善; 邵志兵; 孙永革; 路清华5.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成藏年代与成藏特征 [J], 赵靖舟;庞雯;吴少波;罗继红;时保宏;贾孝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油气藏形成及分布规律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油气藏形成及分布规律
黄传波
【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
【年(卷),期】1998(019)005
【摘要】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已在10个层系(组)获得工业油气流,发现4大
类13种类型油气藏。
结合烃源条件、圈闭条件、储盖组合及保存条件,分析了油气藏的形成及演化。
指出塔北隆起带油气藏的主要特点是:类型多、含油气层系(组)多、成藏期多、埋藏深、规模不大、沿断裂及不整合面分布。
隆起带内的油气富集受区域构造格局控制,并可分为南部的海相油气系统和北部的陆相油气系统。
【总页数】5页(P357-361)
【作者】黄传波
【作者单位】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1
【相关文献】
1.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雅克拉断凸带形成时代的厘定 [J], 徐珊;孟庆龙
2.晚期调整再成藏——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藏形成的一个重要特征 [J], 赵靖舟;李秀荣
3.塔里木盆地不整合油气藏的成藏条件及分布规律 [J], 张守安;吴亚军
4.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凝析气藏的分布规律 [J], 梁狄刚
5.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碳酸盐岩油气藏原油酸值的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J], 崔洁;朱光有;薛海涛;苏劲;卢玉红;张斌;王晓梅;费安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致密大油气田成藏模式_赵靖舟
第34卷第5期OIL &GAS GEOLOGY 2013年10月收稿日期:2013-03-31;修订日期:2013-08-15。
第一作者简介:赵靖舟,(1962—),男,教授,油气成藏地质学、非常规油气地质与勘探。
E-mail :jzzhao@xsyu.edu.cn 。
基金项目:国家大型油气田与煤层气开发项目(2011ZX05007-004)。
文章编号:0253-9985(2013)05-0573-11doi :10.11743/ogg20130501论致密大油气田成藏模式赵靖舟1,2,李军1,2,曹青1,2,白玉彬1,2,耳闯1,2,王晓梅1,2,肖晖1,2,吴伟涛1,2(1.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65;2.西安石油大学陕西省油气成藏地质学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65)摘要:根据对国内外致密油气聚集成藏特征的分析,提出致密大油气田存在3种成藏模式,即连续型(深盆气型)、准连续型和不连续型(常规圈闭型)。
与连续型油气藏相似,准连续型油气聚集也表现为:油气分布面积较大,无明确边界,也无边底水;源、储邻近,广覆式分布;油气运移主要为非浮力驱动,运移动力主要为异常压力、扩散作用力和毛细管压力,浮力作用受限;运移的方式主要为非达西流,以涌流和扩散流为主。
所不同的是:准连续型油气聚集由多个彼此相邻的中小型油气藏组成,油气呈准连续分布;油、气、水分布比较复杂,无显著油、气、水倒置;油气充注以大面积弥漫式垂向排驱为主,初次运移直接成藏或短距离二次运移成藏;储层先致密后成藏或边致密边成藏,且非均质性较强;圈闭对油气聚集成藏具有一定控制作用。
研究认为,以深盆气或盆地中心气为代表的连续型油气藏与典型的不连续型常规圈闭油气藏,分别代表了复杂地质环境中致密油气藏形成序列中的两种端元类型,二者之间应存在不同的过渡类型。
准连续型油气藏就是这样一种过渡类型的致密油气聚集,并且可能是致密储层中大油气田形成的主要方式。
塔里木盆地石油地质基本特征
旦系 寒武 系生油岩有机 质丰度多 在 0. 2 % 左右 . 与震旦 寒武系相比 , 奥陶系无论在盆地东部还是西 部 ,其有机质丰度一般都在 0. 2 % ~ 0. 3 %. 就成熟度而言 , 震旦 — 寒武系生油岩在盆地大 部分地区已达到过成熟阶段 , 满加尔凹陷东部 RO 计算值达 2. 00 % ~ 3. 29 % , 其生排烃高峰期主要在 晚加里东— 早海西期 . 下奥陶统在盆地东部 RO 平 均为 1. 24 % ~ 1. 77 % , 处于高成熟期 ; 中 上奥陶统 除塔 东 1 井 区 和英 买 1 井区 RO 值 达到 1. 5 %~ 1. 7 % 的高成熟期外 , 其余地区均处于成熟后期 , 其 生排烃高峰期主要在晚海西 — 印支期 , 其次是燕山 期和晚喜山期 . ( 2)石炭— 二叠系烃源岩 . 为一套海相及海陆 过渡相腐泥型 — 混合型偏腐殖型生油岩 , 以石炭系 为主体 ,包括碳酸盐岩和泥质岩生油岩 , 生油岩厚度 一般在 300 ~ 800m 之间 . 西南坳陷之叶城— 喀什 凹陷、 阿瓦提凹陷和乌什凹陷生油岩厚度最大 , 达 1500m 左右 . 这套生油岩在塔里木盆地总体表现为 西厚东薄 , 有机质丰度西高东低 . 盆地东部除石炭 系卡拉沙依组泥岩达到生油岩标准外 , 其余层段均 为差 — 非生油岩 , 有机碳一般 0. 2 % ~ 0. 5 % . 盆地 西部叶城和乌什地区石炭系泥质生油岩有机碳平均 值分别为 0. 75 % 和 0. 61 % ,二叠系泥质生油岩分别 为 0. 49 % 和 0. 70 % , 灰岩有机质丰度相对较低 . 就 有机质热演化程度而言 , 石炭 — 二叠系生油岩除在 巴楚断隆处于低成熟 ( RO 为 0. 4 % ~ 0. 8 % )外 , 在 满加尔凹陷 、塔北、 塔中等地则处于生油窗范围 , RO 值为 0. 6 % ~ 1. 09 % , 因而 具有一定的成 烃潜力 . 成熟度最高的地区在阿瓦提凹陷 、乌什凹陷以及塔 西南的叶城— 喀什凹陷 , 可能处于高成熟阶段 , 叶城 地区石炭系生油岩 RO 平均达 1. 7 % , 故石炭 — 二叠 系在这些地区重要的成藏意义 , 其生排烃高峰期推 测在早第三纪晚期至晚第三纪 , 以晚喜山期为主 . ( 3)三叠— 侏罗系烃源岩 . 为一套湖泊— 沼泽 相腐殖型生油岩 , 主要分布在库车坳陷 、西南坳陷南 缘、东南坳陷及北部坳陷 . 最大厚度在库车坳陷 , 达 1200m, 喀什凹陷侏罗系生油岩可达 700m , 叶城凹 陷一般在 100 ~ 450m . 就有机质丰度而言 , 全盆地 三叠系 644个样品有机碳平均值为 1. 12 % , 多数为 0. 5 % ~ 1. 5 % ; 生烃 潜 量 601 个 样品 的 平均 值 为 1. 18mg /g , 一般 变化 在 0. 2 % ~ 7. 0mg /g 之间 , 以 库车坳陷 、轮南地区等有机质丰度为最高 ,有机碳含 量一般都达到中等 —— 好生油岩标准 . 侏罗系生油 岩较三叠系生油岩分布更为广泛 , 盆地东部孔雀河
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成藏年代与成藏特征
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成藏年代与成藏特征赵靖舟;庞雯;吴少波;罗继红;时保宏;贾孝红【期刊名称】《地质科学》【年(卷),期】2002()z1【摘要】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具有多期成藏、晚期调整的特点 ,早期形成的油气藏普遍受到后期不同程度的调整改造 ,以晚喜马拉雅期调整改造最为强烈。
目前发现的古生界海相油藏主要为晚海西期形成的原生油藏 ,而中生界海相油藏以及部分古生界海相油藏则主要为燕山期特别是晚喜马拉雅期古油藏发生调整而形成的次生油藏。
造成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藏普遍出现晚期调整的原因 ,一是中_ 新生代特别是晚喜马拉雅期强烈的构造变动和断裂活动 ,二是晚喜马拉雅期强烈的气侵作用 ,克拉通区圈闭幅度普遍较低也是其易发生调整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 ,构造相对稳定的继承性古隆起和古斜坡区 ,是塔里木盆地寻找大_ 中型海相原生油藏的主要地区 ,其中以塔中隆起及其北斜坡、轮南凸起及其南斜坡和西斜坡。
【总页数】10页(P81-90)【关键词】成藏年代;海相油气藏;原生油气藏;次生油气藏;塔里木盆地【作者】赵靖舟;庞雯;吴少波;罗继红;时保宏;贾孝红【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相关文献】1.塔里木盆地与威利斯顿盆地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特征对比 [J], 陶崇智;白国平;王大鹏;张明辉;牛新杰;郑妍;白建朴2.晚期调整再成藏——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藏形成的一个重要特征 [J], 赵靖舟;李秀荣3.塔里木盆地北部雅克拉地区海相油气成藏特征与运聚过程 [J], 韩强; 黄太柱; 耿锋; 费剑炜; 杨喜彦4.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中西部奥陶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与动态成藏过程 [J], 赵永强;云露;王斌;耿峰;李海英;顾忆;刘永立5.塔里木盆地典型海相成因天然气藏成藏模式 [J], 王红军;周兴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塔里木盆地英吉苏凹陷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塔里木盆地英吉苏凹陷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时保宏;张艳;赵靖舟;王清华【摘要】通过对塔里木盆地东部英吉苏凹陷的构造背景、油源条件、储盖层条件、聚集和保存条件的分析,探讨了英吉苏凹陷天然气成藏的地质条件和成藏主控因素.认为英吉苏凹陷具备形成油气藏的地质条件,同时烃源岩特定的演化特征决定了该地区中生界构造主要以富气为主.英吉苏地区独特的构造环境和成藏特征,使得中生界构造的主要油气源为下伏的古生界古油(气)藏,所以活动时间长、沟通古油(气)藏与中生界构造的断裂成为中生界构造能否达到工业聚集的关键控制因素.另外,有效盖层和古隆起背景也是该区能否形成天然气藏的主要控制因素.【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07(029)005【总页数】4页(P482-485)【关键词】天然气;油气成藏条件;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英吉苏凹陷;塔里木盆地【作者】时保宏;张艳;赵靖舟;王清华【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学院,西安,710065;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安,710021;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学院,西安,710065;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8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3英吉苏凹陷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是塔里木盆地研究程度较低的地区之一。
2001年塔里木油田分公司钻探的英南2井在侏罗系喜获工业气流,是盆地东部油气勘探的首次重大发现;2002年钻探的龙口1井和2003年钻探的满东1井也分别获得了油气显示和工业气流,预示着塔东地区有着良好的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和勘探潜力。
1 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1.1 烃源岩英吉苏凹陷是在古生代构造背景之上发育起来的叠合盆地[1],震旦纪-早古生代盆地的性质为大陆边缘裂(断)陷盆地,沉积了巨厚(最大残余厚度约12 000 m)的古生界地层。
其中寒武、奥陶系地层中发育了大量深灰色、灰色泥灰岩和灰岩,是良好的生油气岩。
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和油气成藏条件
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和油气成藏条件【摘要】塔里木中新生代前陆盆地十分发育,油气资源潜力大,目前已发现10多个油气田,前景广阔。
它的演化经历了早期前陆、晚期前陆及陆内统一盆地等3个阶段;按其动力学性质又可划分为单前陆、双前陆及走滑前陆等盆地;它的构造变形十分复杂,盆地构造样式为压性逆冲断裂;在平面上可划分为逆掩带、断褶带、坳陷带及斜坡带;其油气主要分布在断褶和斜坡带中。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构造特征;断褶带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阿尔金山以西。
大体呈长方形,海拔为800-2000米之间,一般为1000m,东部罗布泊800米,西部海拔较高,阿瓦特一带海拔能达到2000米左右。
盆地总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
由于盆地深处大陆内部,四周均有高山挡住湿润气流进入,年降水量一般在50毫米以下,气候条件极为干旱且蒸发量非常大。
盆地中心慢慢形成了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罗布泊、台特马湖周围为大片盐漠。
发源于天山、昆仑山的河流到沙漠边缘就逐渐消失,只有少数较大河流如叶尔羌河、和田河、阿克苏河等能维持较长流程。
地质特点是:塔里木盆地是大型封闭性山间盆地,地质构造上是周围被许多深大断裂所限制的稳定地块,地块基底为古老结晶岩,基底上有厚约千米的古生代和元古代沉积覆盖层,上有也有较厚的中生代和新生代沉积层,第四纪沉积物的面积很大,构造上的塔里木盆地地块和地貌上的塔里木平原,范围并不一致。
拗陷内有巨厚的中生代和新生代陆相沉积,最大厚度达万米,是良好含水层。
盆地呈不规则菱形,四周为高山围绕。
边缘是与山地连接的砾石戈壁,中心是辽阔沙漠,边缘和沙漠间是冲积扇和冲积平原,并有绿洲分布。
盆地地势西高东低,微向北倾。
旧罗布泊湖面高程800米左右,盆地最低点塔里木河位置偏于盆地北缘,水向东流。
土壤特点是:盆地沿天山南麓和昆仑山北麓,主要是棕色荒漠土、龟裂性土和残余盐土。
油气藏形成与分布_从连续到不连续_兼论油气藏概念及分类_赵靖舟
第37卷 第2期2016年2月石油学报ACTA PETROLEI SINICAVol.37Feb. No.22016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011ZX05007-004,2011ZX05018001-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1402121,No.41502132)、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13JM5007)和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3JQ503)资助。
第一作者及通信作者:赵靖舟,男,1962年11月生,1983年获西北大学学士学位,2002年获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博士学位,现任西安石油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油气成藏地质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二级教授,主要从事油气成藏地质学、非常规油气地质与勘探研究。
Email:jzzhao@xsyu.edu.cn文章编号:0253-2697(2016)02-0145-15 DOI:10.7623/syxb201602001油气藏形成与分布:从连续到不连续———兼论油气藏概念及分类赵靖舟 曹 青 白玉彬 耳 闯 李 军 吴伟涛 沈武显(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安石油大学陕西省油气成藏地质学重点实验室 陕西西安 710065)摘要:根据对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藏成藏特征的综合研究,探讨了油气藏的概念、分类及其形成和分布的基本规律。
重新厘定的油气藏概念为:储层中连续的油气聚集,具有独立或统一的压力系统。
按照油气藏的聚集方式或分布样式将其划分为连续型、准连续型和不连续型油气聚集,认为含油气盆地中油气藏的形成往往是一个由连续到不连续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以上3种类型的油气聚集。
①连续型聚集:形成于烃源岩内,典型代表为页岩油气藏和煤层气藏。
其主要特点是:储层致密—超致密,渗透率在纳达西—毫达西之间;油气呈游离态、吸附态、溶解态等多相态形式存在;一个连续型聚集实际上仅由一个油气藏构成,其油气在有效烃源岩分布范围内广泛而连续分布,缺乏明确边界,不存在边水和底水;油气主要是原位或就近聚集成藏,无需经过显著运移;油气聚集基本不受圈闭控制。
塔里木,准噶尔,吐哈盆地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石油地质条件
塔里木,准噶尔,吐哈盆地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石油地质条件
田在艺;康一孑
【期刊名称】《石油勘探与开发》
【年(卷),期】1993(000)A00
【摘要】综合研究表明,新疆三大沉积盆地具有下述优越的石油地质条件:(1)长期持续下沉,发育有众多的大型生坳陷;(2)在盆地发育过程中,地壳运动具有多旋回性,形成多期生油建造;(3)具有利的古气体条件;(4)生油坳陷与大型隆起相间排列,给油气运移和聚集创造了有利条件;(5)断层与地层间不整合的运移通道,有利于油气远距离运移;(6)盆地多期演化形成了多样的油气圈闭类型。
【总页数】7页(P1-7)
【作者】田在艺;康一孑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1
【相关文献】
1.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油气田成控因素与展布规律 [J], 蔡希源
2.准噶尔盆地大油气田形成条件和预测:庆祝克拉玛依油田勘探开发4… [J], 杨文孝;况军
3.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及分布规律 [J], 赵靖舟;李启明;王清华;庞雯;时保宏;罗继红
4.渤海海域盆地石油地质条件与大中型油气田分布特征 [J], 钟锴;朱伟林;薛永安;周心怀;徐长贵;牛成民
5.碳中和约束下新疆塔里木、准噶尔、吐哈盆地CO2理论储存潜力评估 [J], 师庆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塔里木盆地烃类的组成和分布状况
塔里木盆地烃类的组成和分布状况
郭仁炳
【期刊名称】《试采技术》
【年(卷),期】1999(020)003
【摘要】塔里木盆地不但存在以油为主的烃类和以气为主的烃类,而且二者的气油比变化均很大。
从不同类别、不同层位、不同深度、不同地区四个方面,对烃类气油比的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盆地烃类的分布具有南油北气,早油晚气、浅油深气的特点。
【总页数】7页(P1-7)
【作者】郭仁炳
【作者单位】西北石油局乌鲁木齐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9
【相关文献】
1.塔里木盆地烃类流体包裹体与成藏年代分析 [J], 赵靖舟
2.塔里木盆地烃类气体的特点与形成机理分析 [J], 郭仁炳
3.烃类聚集系统的层次性与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区油气系统分析 [J], 马立祥
4.烃类聚集系统的层次性与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区油气系统分析 [J], 马立祥
5.塔里木盆地西南山区珍稀濒危植物的分布状况及保护策略 [J], 姜洁;阎平;杨淑萍;徐文斌;刘鸯;黄刚;杜珍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源-盖控烃看塔里木台盆区油气分布规律
从源-盖控烃看塔里木台盆区油气分布规律
金之钧
【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年(卷),期】2014(035)006
【摘要】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海相层系经历了多期的成藏演化,油气藏的调整、破坏与保存等特征使台盆区的油气分布异常复杂.文中提出源岩和盖层共同控制了塔里木盆地海相层系的油气分布,认为烃源岩生烃史与盖层形成动态演化史的匹配、盖层的质量和保存能力以及地质历史时期特别是关键成藏-改造期盖层封盖能力的有效性是控制油气富集和分布的关键因素.宏观上,“源-盖”动态匹配关系的差异决定着不同地区与不同含油层系油气富集程度的差异.同时从“源-盖控烃”的基本思路出发,以区域盖层的分布和动态演化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阐明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油气富集的规律性,进而提出台盆区大、中型油气田的勘探方向.
【总页数】8页(P763-770)
【作者】金之钧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2
【相关文献】
1.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有效烃源研究进展 [J], 王毅;马安来
2.源-盖共控论与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实践 [J], 周兴熙;王红军
3.塔里木油田台盆区(φ)241.3 mm井眼控移快钻技术研究 [J], 李宁;盛勇;俞莹滢;狄勤丰;王文昌;陈锋
4.用元素守恒法估算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寒武系高过成熟烃源岩产烃率 [J], 张斌;陈建平;张水昌;张大江;肖中尧
5.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奥陶系储层烃包裹体成熟度 [J], 蒋静;张鼐;潘文龙;房启飞;赵欣;余小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欧亚大陆大中型油气田分布规律探讨
欧亚大陆大中型油气田分布规律探讨
张景廉; 朱炳泉
【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
【年(卷),期】2000(021)005
【摘要】根据最新同位素证据,中东—中亚地区应是古亚洲构造域部分而不是传统所称的特提斯构造域,世界油气田、中国油气田主要分布在古亚洲构造域,而不是特提斯构造域;大型、超大型油气田分布还与太平洋型微陆块、Pb同位素地球化学急变带有关。
古亚洲构造域、太平洋型微陆块、Pb同位素地球化学急变带三者的耦合是大型、超大型油气田的定位制约。
中国准噶尔陆块(准噶尔盆地、吐哈盆地)、东北佳木斯陆块(松辽盆地)已发现大型、超大型油气田,其深部还有十分良好的勘探前景;而内蒙古的中蒙古块体,尽管仅有二连、陆家堡、海拉尔等中小油田,(在蒙古国有东方油田),但其勘探前景良好;中国未来的大型、超大型油气田将在这里发现。
【总页数】4页(P353-356)
【作者】张景廉; 朱炳泉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西北地质研究所兰州 730020;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 5106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11.1
【相关文献】
1.松辽盆地油气田分布规律的认识演进和海拉尔盆地油气分布规律--献给松辽盆地石油勘探50周年 [J], 薛维志
2.中国大中型油气田的结构及分布规律 [J], 金之钧;《新疆石油地质》编辑部
3.中国大陆大中型油气田分布规律探讨 [J], 朱炳泉;张景廉
4.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及分布规律 [J], 赵靖舟;李启明;王清华;庞雯;时保宏;罗继红
5.复杂断块油气田流体性质及分布规律研究--以东辛、永安镇油气田为例 [J], 蒋有录;李丕龙;翟庆龙;刘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塔里木盆地形成大油气田的地质条件
论塔里木盆地形成大油气田的地质条件
康玉柱
【期刊名称】《现代地质》
【年(卷),期】1992(000)001
【摘要】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勘查工作已有40年的历史,取得了丰富的地质资料和油气成果。
特别是1984年塔北沙参2并获高产油气流,实现了我国古生代海相油气田的首次重大突破,而后,该盆地的油气勘查工作出现了新高潮。
从1988年以来又连续实现了新构造、新层位上的新型油气藏的重大突破。
笔者从油气资源、构造条件、成藏条件等方面论述该盆地形成大型——特大型油气田的地质条件。
【总页数】1页(P39)
【作者】康玉柱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2
【相关文献】
1.塔里木盆地大气田形成的地质条件 [J], 康玉柱
2.塔里木盆地塔河大油田形成的地质条件及前景展望 [J], 康玉柱
3.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形成大油气田地质条件 [J], 康玉柱
4.塔里木盆地超深层走滑断裂断控大油气田的勘探发现与技术创新 [J], 王清华;杨海军;汪如军;李世银;邓兴梁;李勇;昌伦杰;万效国;张银涛
5.塔里木盆地主要古隆起的形成、演化及控油气地质条件分析 [J], 焦志峰;高志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4月,第34卷第2期,Apr .,2004,V ol .34,No .2Journal of N orthwest U niversity (Na tural Science Edition ) 收稿日期:2002-08-06 基金项目: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资助项目(99-111-01-04-05);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资助项目(2001BA605A -02-01-06) 作者简介:赵靖舟(1962-),男,陕西临潼人,西安石油大学教授,博士,从事成藏地质学、天然气地质及地球化学研究。
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及分布规律赵靖舟1,李启明2,王清华2,庞 雯1,时保宏1,罗继红1(1.西安石油大学资源工程系,陕西西安 710065;2.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 841000)摘要:目的 探讨塔里木盆地油气藏形成及分布规律,为油气田勘探部署提供依据。
方法 运用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方法,探讨了区域构造背景,有效烃源岩分布及其成熟度、储盖组合、后期构造变动等对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及分布的控制作用。
结果 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十分复杂,油气藏形成及分布受多重因素控制;早期形成、长期继承发育的大型稳定古隆起及其斜坡以及前陆逆冲带第2,3排构造分别是大中型油气田形成的最有利地区;古隆起控油、斜坡富集以及隆起高部位油气易发生调整、斜坡部位有利于保存,是克拉通区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重要特点;已发现的油气藏具有多期成藏、晚期调整的特点,早期形成的原生油气藏后期特别是晚喜山期普遍受到了调整改造,以克拉通区海相油气藏最为突出;保存条件对塔里木盆地油气藏形成与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特别是优质区域盖层的存在,是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和保存的关键。
结论 继承性古隆起与隐伏前陆逆冲带是塔里木克拉通区与前陆区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最有利地区。
关 键 词:大中型油气田;分布规律;控制因素;塔里木盆地中图分类号:TE1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4Ⅹ(2004)02-0212-06 塔里木盆地为中国最大的一个陆上含油气盆地,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叠合复合型盆地或改造型盆地,具有多种盆地类型、多期构造运动、多套烃源岩、多个含油气系统、多期成藏、多期调整再分配的石油地质特点,油气藏形成与分布十分复杂。
因此,有关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分布规律问题,一直处于不断探索之中,许多学者曾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讨[1~10]。
近年来,随着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工作的深入并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对其油气富集规律也有了进一步认识。
因此,深入研究和总结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油气田的形成和分布规律,不仅对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对其他叠合盆地的油气勘探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同时,对于进一步认识叠合盆地或改造型盆地的特点,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研究认为,塔里木盆地油气藏形成和分布受多种因素控制,区域构造背景、有效烃源岩分布及其成熟度、优质区域盖层和储盖组合、成藏期以及断裂和不整合面等,均是重要的控油气因素。
1 继承性古隆起与隐伏前陆逆冲带油气最为富集1.1 继承性古隆起及其斜坡是克拉通区油气最富集的地区 古隆起控油的重要性已为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区油气勘探证实,油气分布受古隆起控制也是世界古老克拉通盆地油气分布的普遍规律。
塔里木盆地海相油藏形成时间较早,现存古生界油藏主要形成于晚海西期,喜山期是早期油藏的重要调整时期与气藏的主要形成时期[11~19]。
因此,具有古隆起背景是克拉通区海相油气藏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目前DOI :10.16152/j .cn ki .xd xbzr .2004.02.022发现的海相油气藏无不围绕着古隆起及其斜坡分布或者具有古隆起或古构造背景(见图1)。
进一步研究认为,塔里木盆地古隆起油气分布具有2个重要特点。
1.1.1 早期形成、长期继承发育的大型稳定古隆起及其斜坡是油气最富集的地区 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区已发现3类5个古隆起,即塔中稳定古隆起、塔北、塔东残余古隆起、巴楚及塔南活动古隆起[7,8]。
目前,有油气藏发现的有3个古隆起,即塔中、塔北、巴楚隆起。
另外,新近发现的哈得逊隆起也是一个油气较富集的古隆起构造,对满西地区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具有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20~25]。
图1 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示意图F ig .1 A map show ing petroleum distribution in the Tarim Basin 分析认为,影响克拉通古隆起油气藏形成与油气富集程度的因素,除了烃源岩和储盖条件等因素外,古隆起形成时间、后期构造稳定性以及古隆起的规模等均是十分重要的控油因素。
古隆起形成时间越早、发育时间越长、后期构造越稳定、规模越大,越有利于油气聚集和保存,油气富集程度也越高。
特别是晚加里东—早海西期形成的大型继承性古隆起,是克拉通区油气最富集的地区。
塔中、塔北隆起即为晚加里东期形成的两个大型继承性古隆起,因而油气富集程度较高。
继承性古隆起及其斜坡之所以富集油气,主要是这类古隆起一方面控制了油气运移的主流方向,另一方面也控制了优质储层的发育,是克拉通盆地优质储层的主要发育地区。
1.1.2 克拉通区油气分布具有古隆起控油、斜坡富集的特点 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区油气藏具有较普遍的后期调整现象[26]。
因此,同一古隆起不同部位的油气富集程度与分布规律也存在较大差异。
一般,古隆起高部位因后期构造变动比较强烈,油气藏往往易发生调整,油气分布比较分散,形成的油气藏既有原生油气藏又有次生油气藏,甚至主要为次生油气藏(如轮南三叠-侏罗系油藏)。
然而,隆起低部位,特别是斜坡部位因后期构造相对稳定,有利于油气藏的形成和保存,油气分布比较集中,是原生油气藏分布的主要部位(如塔河油田)。
因此,隆起中低部位与斜坡区是大中型油气田形成最有利的地区。
但是,不同的古隆起也有明显的差异。
轮南古隆起因后期构造活动强烈,原生和次生油气藏均占重要比例,而塔中、英买力、哈得逊等古隆起后期构造活动相对较弱,无论是斜坡地区还是隆起高部位均以形成原生油气藏为主,古油藏保存条件较好。
1.2 隐伏前陆逆冲带第2,3排构造是前陆区油气最富集的地区 隐伏前陆逆冲带主要发育于塔里木盆地几个前陆区的山前第2,3排构造带中,是塔里木盆地前陆区油气最富集的地区。
原因是,山前第2,3排构造—213—第2期 赵靖舟等: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及分布规律带油气保存条件较好,而紧邻山前的逆冲带构造保存条件一般较差,因而对油气聚集成藏不利。
例如:库车前陆盆地克-依构造带属山前第2排构造,是该前陆区油气成藏条件最好、油气最富集的一个区带(见图2);位于第3排的秋里塔格构造带等也是成藏条件十分有利的区带,新近发现的迪那2大气田即位于该构造带;塔西南前陆盆地的柯克亚凝析油气田亦发现于山前第2排构造。
图2 库车前陆逆冲带油气分布示意图Fig .2 A profile showing distribution of oil and natural gas fields in Kuche fo reland thrust belts2 有效烃源岩分布及其成熟度控制了油气的相态分布 塔里木古生界克拉通盆地海相油气主要源于寒武-奥陶系,特别是寒武系烃源岩。
该套烃源岩被认为是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的主要来源[27,28],不仅分布广,而且厚度大、成熟度范围宽,具有连续生烃、长期生烃的特点,因而所形成的海相油气藏在塔里木盆地分布十分广泛,且具有成藏期次多、相态类型多的特点。
已发现的海相油气即主要分布于有寒武-奥陶系优质烃源岩分布的满加尔凹陷及周缘,以及巴楚-麦盖提地区。
相反,塘古孜巴斯拗陷因未发现优质烃源岩分布,目前尚无商业油气聚集发现。
中新生界前陆盆地油气主要围绕库车、塔西南等几个中生界生烃拗陷分布,其中库车拗陷烃源条件最为优越,因而油气十分富集。
另一方面,有机质类型及其成熟度控制了油气资源结构与相态分布。
克拉通区寒武-奥陶系烃源岩由于成熟度东高西低,因而油气分布具有西油东气的分布特点。
就资源结构而言,尽管克拉通区主力烃源岩寒武系成熟度较高,普遍已达高—过成熟阶段,但因其有机质类型主要为I 型,且早期形成的油藏在塔里木盆地得以广泛保存,因而目前所发现的油气表现为以油为主、既富油又富气。
在克拉通区已探明的储量中,黑油比例高达66%,黑油与凝析油占72%,气层气仅占26%。
前陆区中生界烃源岩因其成熟度在拗陷中央高于边缘、西部高于东部,因而油气分布具有内气外油、天然气内干外湿、西干东湿的分布规律。
但是,中生界烃源岩的成熟度在塔里木盆地实际上差异较大,其中库车拗陷中生界烃源岩成熟度较高,已达高—过成熟阶段,而塔西南叶城地区侏罗系煤系烃源岩成熟度较低,尚处于中等成熟阶段。
尽管如此,由于前陆区中生界烃源岩主要为煤系源岩,有机质类型以腐植型为主,显微组成主要为镜质组,惰质组含量也较高,而壳质组含量较低,因而决定了前陆区以气为主的资源结构特点。
在前陆区油气探明储量中,气层气已占到75%,黑油与凝析油之和仅占22%,可见有机质类型是决定盆地富油或富气的根本因素,有机质成熟度对盆地油气资源结构也具重要影响。
另外,油气藏形成后的保存条件,也是影响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
3 多期成藏、晚期调整成藏史分析表明,塔里木盆地油气藏具有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晚海西期、燕山期及喜山期等多个成藏时期。
而且,早期形成的原生油气藏在后期特别是喜山期多发生过调整改造作用,从而形成晚期大量的次生油气藏,以克拉通区最为典型[11,12]。
克拉通区早期油藏后期调整改造和再成藏的现象已为岩心观察所证实。
岩心观察发现,塔中、轮南等一些油藏的古今油水界面不一致。
如据塔中4油田东河砂岩油藏的岩心观察,塔中402,422,401三个构造高点在地质历史时期曾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古油水界面埋深为-2610m ,而现今油水界面在3个高点分别为-2511,-2521,-2577m ,油—214—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4卷水界面不统一,比古油藏的油水界面抬升了33~100m 。
轮南油田三叠系TII I 油藏现今油水界面(轮南2井4890m 处)以下存在40~50m 的油气显示,也说明在现今油藏形成以前曾经有古油藏存在,古油藏形成后曾发生了调整。
东河塘石炭系油藏也在后期发生过明显的调整作用,造成油水界面上迁,但古油藏的调整作用相对较弱。
成藏分析表明,克拉通区海相油气藏的调整再成藏作用主要发生在燕山期和喜山期,以喜山期最为普遍而强烈,是早期油藏发生调整、形成次生油藏的主要时期。
塔中、塔北、满西地区均有后期调整再形成的次生油气藏,前陆区油气藏同样存在后期调整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