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融入城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民工融入城市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农民工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在其过渡为城市居民过程中由于制度层面的和社会意识方面的原因,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难以真正融入城市。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迫切要求我们破除二元制,改善已经城市化和正在城市化农民工的居住条件,保障他们子女受教育的公平性,维护好其作为城市居民的合法权益,消除社会歧视,提高他们自身文化水平及素质,以加深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广度与深度。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对策

农民工,顾名思义,从字眼上看他们兼具有农民和工人双重身份,我们这里讲的农民工是指从事城镇二三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这部分人群。农民工融入城市从狭义的角度是指,主要是指农民工获得作为城市居民的合法身份和权利的过程,如在城市的户籍、平等择业权、居住权、子女受教育权、社会保障和福利享有权,等等;从广义角度来看,农民工融入城市则是指在我国推进城镇化、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的进程中,农民工在身份、观念、地位权利、素质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全面向城市渗透的过程,也就是农民工实现与城镇一体化的过程。近年来,农民工问题之所以产生,最根本的是由于农民工虽然实现了非农化但是没有实现市民化,没有真正成为城市的一员,这也影响了我国城市化进程。

一、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必要性

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重要意义在于实现了市民化,只有他们和城里人一样成了城市里的“土著居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各种与农民工身份相联系的歧视现象也将随其融入的深度自然消失,能够更好地保护农民工利益。

农民工融入城市对于农村也有相当大的好处,城市化了的“农民工”不用每年回农村过春节,大大缓解春运压力;弄农民工融入城市也不用再保留承包地这条最后保障线,腾出农村承包地进行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农民工融入城市有利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持久、稳定的转移,有利于真正减少农民数量,有效的解决“三农问题”。

对于城市来讲,农民工融入城市还能够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增加就业机会。农民工城市化能够彻底克服农民工弱势化、边缘化倾向,有利于社会稳定的维持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农民工已经实现非农化,在城镇已有工作,也比较了解城镇,更容易融入城镇,所以农民工城市化比其他农民的城市化的成本更低、更容易。

二、当前农民工融入城市所面临的问题

由于社会经济条件限制,当前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具体现状如下:

(一)农民工融入城市受到旧的户籍制度的制约

以户籍制度做为基础的城乡政策,实际上是把城乡两部分居民分成了不同的社会身份,而且城里人和农村人各自的社会地位也是不同的。从城乡的不通婚现象上就能够体现出来。我国当前每年会为城镇居民提供各种社会保障价值已达上亿元,(养老、医疗、失业、救济、补助等)然而农民的生老病死保障基础却很低。

城市和农村属于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改革前中国社会中的资源是由行政性的再分配,而不是由市场来进行配置的。比如,教育和公共设施的投入,城市中的教育和基础设施,几乎完全是由国家财政投入的,而农村中的教育和设施,国家的投入则相当有限,有相当一部分要由农村自己来负担。

“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目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不解决,不但会造成一个城乡断裂的社会,甚至连城市本身的发展也会失去支撑和依托。

(二)农民工居住条件差,影响农民工城市归属感

农民工脱离了养育他们的乡土,来到城市安居,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虽然他们的住房条件得到了些许改善,但是由于农民工数量庞大,住房数量和环境设施,且农民工的收入普遍偏低以致他们不得不选择简陋的住房。自己能够买的起房子的农民工是特别少的,通常农民工的住房来源有以下几种方式:出租房、工棚、集体宿舍、亲戚朋友家。《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公布的对北京、重庆、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自行租房或用人单位提供住房的比例超过90%,投靠亲戚朋友等其他方式解决住房的约占5%,而自购房的不足5%。农民工城市住房状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住房设施简陋;城市住房的人均面积偏小。

(三)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困难问题

农民工由于各方面因素导致了流动性特别的大,现行的人口流动需求和户籍制度不相适应,而使得农民工子女在当地接受教育的收费非常高,刚刚进入城市的农民工积蓄有限,难以支付高额的借读费,致使农民工子女受教育困难。已经入学的农民工子女受到不平等待遇,部分学校和老师在生活习惯上歧视农民工子女。此外,对于农民工自己办的学校,资金不足和办学的合法性问题亟待解决。

孩子是祖国的希望,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只有努力让每一个农民工子女都上好学,才能从意识形态这一方面促进我国农民真正融入城市文化,下一代新生农民才能真正成为城市人。

(四)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农民工不是一个劳动法律意义上的概念。它包含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也夹杂着户籍管理制度的因素,农民工收人低下。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无法保障表现在:一是同工不同酬。农民工从事的工作虽然与城市人的工作相同,但是获得的报酬却是有所差别。二是加班不给加班费或少给加班费。农民工的工作大多是劳动强度大、时间长,反而待遇却很低,在私营企业,每天的工作时间大约都在10—14个小时,工作的疲劳程度特别严重,但却享受不到与城市人口相同的工作待遇。三是拖欠工资,甚至有的不付工资,这些现象在全国各地经常出现。四是休息休假的权利往往得不到保证,劳动时间被无限延长。五是工作环境恶劣,缺乏劳动保护。六是人身保险、医疗保险和福利待遇更是没有相应的政策加以保障。农民工获得工作机会与获得报酬的高低大致与其人力资本存量成正相关,农民工的文化和技能水平得不到提高,成为中国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重大障碍。

(五)农民工融入城市过程中受到歧视和偏见

城市居民对农民工存在严重的偏见和歧视。尽管到2009年中国就已有2.3亿农民工涌入城市。在城市人眼里被固定为“又穷又脏”和不懂礼貌的“民工形象”,成为“二等公民”。农民工在城市的环境里就业,甚至和城市工人一起干活,但却时时感受着自己的不同身份即农民。个别农民工的不良行为,会使城里居民以偏概全,从心理上把农民工孤立起来,正是这样的心理,在社会意识上使农民工成为整个社会组成部分的弱势群体。他们不仅要忍受经济上带来的压力承受来自于城市居民的各类歧视。他们认为农民工的融入,加重了交通堵塞,房屋紧缺,教育资源缺少,卫生状况每况愈下以及社会的诸多不稳定因素都与农民工有关。从大的方面说,城市和农村不同的两种价值观使农民工处于双重拉力的矛盾之下,使他们成为一种文化和角色上的“边缘人”这种歧视和偏见在城里人和农民工之间形成无形的屏障,使农民对城市的归属感降低。

(六)农民工融入城市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农民工的自身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与城市居民相比较低。在城市中的就业状况的好坏、收入的高低,都与他们受教育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此同时农民工的专业技能也影响着他们的就业。从目前情况来看,农民工总体上的文化程度低、技术能力还太弱、政治素质不太高、生活习惯与思想观念也不先进、法律意识比较淡薄,从而导致了进城就业竞争力低,转移能力弱也特别的难以融入到城市中去。农民工市民化进程非常缓慢的基本内因是农民工自身的素质低下。

农民工心理障碍和社会关系匮乏。农民这一角色在农民工的心里根深蒂固,即使生活地点从农村变动到城市,职业由农民变动到工人也不能改变这种对亲缘、地缘关系的重视。农民的社会关系限制在农民范围内,大多数农民工都利用过社会上的亲戚朋友关系来帮助就业,由于农民工几乎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农民工的社会网络关系、社会资源很有限,很难为农民工提供较好的工作机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