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第1单元-第2讲-种群和群落
高中生物必修3种群与群落知识点总结分析
![高中生物必修3种群与群落知识点总结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79a79a5ec3a87c24028c4b2.png)
种群和群落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注意】(1)两个要素:“同种生物”和“全部个体” 各个年龄段的个体/雌雄个体(有性别差异的生物)(2)两个条件: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存在的种群必须有一定时空限制(种群的时空界限随研究工作方便性划分) (3)两个方面:宏观: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微观: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辨析】种群、个体、物种(1)种群所具有的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特征是个体所不具备的,个体只能由出生、死亡、年龄、性别等特征。
(2)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内可以有多个种群,但同一种群内的个体都为同一物种。
特征: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一)种群密度(最基本数量特征):含义: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表示方法: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面积或体积特点: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别很大;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
意义: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内的数量。
应用:农林害虫的监测、预报;渔业捕捞强度的确定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含义:出生率:单位时间内新个体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意义: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含义:一个种群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意义: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学科交叉】中国人口增长:出生率>死亡率城市人口增长:迁入率>迁出率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
(四)年龄组成:含义: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类型和特点:【说明】1.处于生殖前年龄的个体称为幼年个体(幼体);处于生殖年龄的个体称为成年个体;处于生殖后年龄的个体称为老年个体。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3《种群和群落》章末总结课件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3《种群和群落》章末总结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512e32bf705cc1754270992.png)
2.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
说明:图中A、B、C、D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对 应的种群数量为 K 值。可见,K值时出生率=死亡率。
2
【例1】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野 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λ值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第1~5年间野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B.从第5年起野兔种群数量开始下降 C.第15~2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D.第20~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7.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选用了10只大草履虫和10只双小 核草履虫进行了以下实验,以枯草杆菌为饲料,分别放在 相同容积的容器中单独培养,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结果如 下表所示:
天数
动物
2 4 6 8 10 12 14 16
双小核草履虫 15 60 80 81 80 82 81 80
大草履虫 12 35 50 60 61 62 60 62
“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比较
1.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与增长速率曲线
如图所示,其中a所示为“J”型曲线,b所示为“S”型曲线。 把握种群的数量增长方式时,要从增长条件、增长率变化、有 无K值等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1)“J”型曲线是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 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连续增长。“J”型增长由始至终 都保持指数式增长,其增长率不变而增长速率持续增加。 (2)“S”型曲线是由于环境条件有限,因此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 一方面由于种内斗争加剧,另一方面由于捕食者数量的增加,使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后相对稳定。“S”型增长 由始至终具有环境阻力,其增长率持续减小,而增长速率先增加 后减少。所以,不能认为“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是“J”型曲线。 (3)分析“S”型曲线每一段时间变化原因时,应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除食物之外的非生物条件;食物因素;种内斗争(主要因争夺食物 而引起的);种间竞争(主要是捕食者的数量增加)。其中,后三种 是主要因素。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综合复习(77张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综合复习(7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72f4a7bb9f3f90f76c61bdb.png)
某同学为了调查某区域内麻雀和黄鹂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 设置了若干捕鸟网。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第一次捕捉 第二次捕捉
捕获总鸟数 100 102
麻雀 46(标记后放生) 42(其中6只标记)
黄鹂 43(标记后放生) 36(其中9只标记)
A.为了结果的可靠性,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
【解题思路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C
A.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 B.图1中的c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图2中丁与图1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 D.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 响种群密度
【解题思路】
2、两种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不同点分析
D
B.海洋鱼类捕捞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图1的E点
C.图2中在F点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D.图2中G点代表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解题思路】
5、对“λ”的理解
Nt=N0λt,λ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 λ>1时,种群密度增大;λ=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 λ<1时,种群密度减小。
如图是将灰喜鹊引入某个生态系统后,研究人员连续调查了11 年的种群数量的变化而绘制的λ值变化曲线。据图分析:
生物必修三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主干知识梳理
目
录
第一章 人体内环境及稳态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
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要点记忆】
1.种群的数量特征 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与死亡率及迁入率与 迁出率,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的 调查方法包括:逐个计数法(适用于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和估算法(常用方法是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3.年龄组成: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大致可以分为增 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4.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5.“J”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 没有敌害。其特点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倍)增长(数学 模型:Nt=N0·λt)。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课件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1b5d9af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29.png)
出生率和死亡率(通常以a‰表示)
出生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内出生的
新个体数。 死亡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
的个体数。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数量及密度改变的直接表现。
a.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 增加 b.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 降低 c.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趋于稳定
要控制人口过度增长,必须降低出生率
例如:蚂蚁、蜜蜂等营群体生活的昆虫。
2.种内斗争: 指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
物、空间或配偶等发生的斗争。
A1
C
A2
竞争:
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 资源和空间
生
物
数
A量
C
B生
物
数
量
生物B 生物A
时间
生物A 生物B
时间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数量 “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
关系类型
互利共生 寄生 竞争 捕食
物种 AB ++
+-
--
+-
关系一般特征 实例
彼此有利 相互依存 一方有利 一方受害
地衣、根瘤 蛔虫和人
彼此抑制 水稻和稗草
种群A得利 羊与草 种群B有害 狼与羊
(“+”表示有利,“-”表示有害)
1.下图为生活在同一培养缸中的两个群体M和N的种群
密度变化曲线。对曲线的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时间
2、种群 “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公式:Nt=N0 λt
(N0为起始数量, 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 数量,λ为年均增长率.)
调查发现某种一年生的植物(当年播种当年开花结果)的 种群在存在下列情形:
(1)因某种原因导致该植物中大约只有80%的种子 能够发育成成熟植株。
【课件】人教版必修三:3-4-1 种群与群落
![【课件】人教版必修三:3-4-1 种群与群落](https://img.taocdn.com/s3/m/4853398be009581b6bd9eb73.png)
增长型
出生率>死亡率
越来越大
稳定型
衰退型
出生率=死亡率
保持稳定
出生率<死亡率
越来越小
中国人口
年龄结构
0-14岁:19.4% 15-59岁:69% 60岁或以上:11.6%
印度人口
年龄结构:
0-14 岁: 31.5% 15-64 岁: 63.3% 65 岁以上: 5.2%
年龄金字塔
生殖后期 生殖期
生殖前期
人工控制的种群及蜜蜂、象海豹等群体动物。
蜂群中几百只雄蜂,一只蜂王 和几十万只工蜂都是雌蜂。
③雌少雄多型:雄性个体明显多于雌性个体。这种类 型较为罕见。如白蚁等营社会性生活的动物。蜜蜂若 考虑有生殖能力的个体,也为雌少雄多型
❖性别比例的应用: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 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 从而达到杀虫效果。
五点取样法
等距取样法
在统计样方中个体数量时,遇到的问题之一是边缘效应, 即如何处理样方边缘上的个体。一般而言,只计相邻两边上 的个体统计在内,其他边缘个体 不作统计。
记数方法:
——蒲公英
——其他植物
注意:方框内+相邻两边(左、上)及其夹角上的个体
例1.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方法很多,某同学 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记数,下面是其 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对样方中 该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 D A. 5个 B.7个 C.11个 D.8个
N=(39×34)/15
种群密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单单击击添添加加大大标标题题
YYoouurr tteexxtt
出生率 在单位时间内出生的个体数占该种群
总个体数的百分比或千分比。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42f9c40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16.png)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一、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某一地域内所有同一物种的个体的总和,种群的概念是生物学家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个概念。
种群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基本单元,它是通过生殖隔离与进化而与其他种群区分开来的一个群体。
种群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同一物种的个体总和。
种群是由同种个体组成的总和,这些个体属于同一物种,可以在某个特定的地理范围内进行交配和繁殖。
2、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
种群的个体之间通常存在一定的空间关系,它们可能生活在同一地区内,如森林、草原、湖泊等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同时,种群也有一定的时间联系,可以通过繁殖将其后代代代传承下去。
3、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种群数量会随着环境变化而产生波动,这可能受到食物、栖息地、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二、群落的概念群落是指在某一地区内由多种不同种群组成的生物社区,它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群落的概念是生态学家们对不同种群在相同地域内相互作用的总和。
群落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多样性。
群落内通常包含多种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可能是竞争关系、捕食关系、共生关系等各种相互作用。
2、相互依赖。
群落内的不同物种通常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
它们通过食物链、食物网、种间关系等不同的关系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
3、稳定性和动态性。
群落内的种群数量和种类组成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
这种动态性使得群落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三、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是生态系统中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
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相互作用关系。
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种间相互作用、种内相互作用、种间竞争、捕食关系等。
这些相互作用关系使得种群和群落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2、资源利用和能量传递。
种群和群落之间通过资源的利用和能量的传递来维系自身的生存和繁衍。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2f690cb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94.png)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1. 群落的定义: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多种物种组成的生态系统的总体。
2. 种群的定义:种群是指同一生物种类个体的总体,它包括了该物种的所有个体。
3. 群落的组成:群落通常由多种物种组成,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竞争和合作等相互作用关系相连。
物种的组成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特定条件、资源可用性以及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4. 种群的特征:种群由同一物种的个体组成,它们之间具有相同的基因组合、生理特征和行为习性。
种群的数量可以根据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等因素进行调节。
5. 群落和种群之间的关系:群落是由多个种群组成的,而种群是群落中的基本单位。
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种群的数量和分布模式会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而群落的生态位和资源利用也会影响种群的生存和繁殖。
6.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结构由物种的数量、种类、个体密度和空间分布等因素决定。
常见的结构形式有单优群落、多优群落和均匀群落等。
7. 群落的演替:群落是动态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演替。
演替是指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和功能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
初级群落会逐渐演替为中级群落,再逐渐演替为成熟群落。
8. 群落的稳定性:群落的稳定性是指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
稳定群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并且能够快速恢复到原有状态。
9. 群落的相互作用:群落中的物种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关系,包括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共生关系等。
这些相互作用关系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中生物种群与群落教案
![高中生物种群与群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0d20b97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3f.png)
高中生物种群与群落教案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及其特点,能够区分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教学重点:种群和群落的定义、特点和区别;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教学难点:种群和群落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教学准备:教材、PPT、实验材料、板书。
教学流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用PPT展示一些物种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这些物种之间的关系,并引入种群和群落的概念。
二、讲解种群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1. 介绍种群的定义:指生态环境中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
2. 讲解种群的特点:包括生长、繁殖、死亡和迁徙等过程,以及群体数量、密度和分布等属性。
三、讲解群落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1. 介绍群落的定义: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由多个不同种类物种组成的生态群体。
2. 讲解群落的特点:包括物种组成多样,数量相对稳定,种类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等特点。
四、讨论种群与群落的关系(20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总结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作用。
2. 展示讨论成果:学生代表向全班展示各自小组的讨论成果,让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补充。
五、实验操作(20分钟)1. 设置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
2.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验,记录观察数据和结果。
六、总结与讨论(10分钟)1. 教师进行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和特点。
2.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对种群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
教学反馈:布置相关作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生态系统中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关系,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以确保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高中生物必修3之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整理
![高中生物必修3之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4203875c6529647d272852db.png)
高中生物必修3之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整理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2、体液之间关系: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2、3、人体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低于0.8 g/L:低血糖症高于1.2 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8、血糖平衡的调节9、体温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就是反馈调节。
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
![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https://img.taocdn.com/s3/m/a1a5c2f95727a5e9846a61b5.png)
第4章种群和群落教学要求1.种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了解)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了解)3.种群增长的'T'型曲线和“S”型曲线(理解)4.研究种群数量变动的意义(了解)5.群落的结构特征(了解)6.群落演替的过程和主要类型(理解)7.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了解)考点呈现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学会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来调査种群的密度。
3.说明种群的四个数量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简述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并尝试建构种群的增长模型。
5.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6.用数字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7.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8.识别群落,比较群落和种群的区别和联系,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9.进行上壤中小动物类群的演替过程及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0.认同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政策。
第1节种群的特征第1课时基础知识梳理1.种群的槪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___________ 的____________ 形成种群。
2.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而积或单位体积中的____________ 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____________ 特征。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做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II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_______ 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__________ ,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 ________ 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志重捕法:调査对象是。
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__________ 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____________ ,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 _________ 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讣______________ o计算方法是N: M=n: nio H中N为估计该样地上个体总数,_______ 为标志数,n为再捕个体数, ______ 为再捕标记数。
人教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课件优选文档
![人教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课件优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6922f10984254b35effd3401.png)
实例1:澳大利亚野兔 1859年,24只野兔 近100年后 6亿只以上的野兔
实例2:在20世纪30年 代时,将环颈雉引入 到美国的一个岛屿.
如果种群的起始数量为 N0 则一年后种群数量应为
N1 = N0 + N0 ×出生率- N0 ×死亡率 = N0 (1+出生率-死亡率)
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 理想条件下,出生率、死亡率将只受生物遗传 因素影响,为一定值。
在资源和空间无限多的环 境中,细菌种群的增长不 会受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
Nn=2n , N代表细菌数
量,n表示第几代
观察、统计细菌数量,对 自己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检 验或修正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 合理假设 数学表达
检验修正
上述细菌的指数增长出现的前提是 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
自然界中会不会真得出现这种情况呢?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发现受“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的影 响,以种群密度为最基本特征的种群数量将会发 生变化,那么种群数量的变化又有什么规律呢?
一 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
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
数学形式,它可对生命现象进行量化,以数量关
系进行描述,再运用逻辑推理、求解和运算等方
人教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课件
优选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种群和 群落第节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
课件
一、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种群数量的变化》是人教版必修3第4章第 2节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种群数量特征 的基础上,进一步介入数学知识,用建立数学 模型的方法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发展 变化。建立数学模型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界 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必修3-第1单元-第2讲-种群和群落PPT课件
![必修3-第1单元-第2讲-种群和群落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5eec8e9376baf1ffc4fadf6.png)
堂 达
向
标
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都能使效应器产生反应,但却不属
于反射。
授
(2)神经中枢的兴奋只影响效应器的效应活动,而不影响
技 法
. 突 破 瓶
感受器的敏感性。在突触处,兴奋单向传递,所以兴奋只能 由感受器传给神经中枢,而不能由神经中枢传给感受器。
课 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升 练
颈
菜单
高考总复习·生物
1.(2015·佛山模拟)如图为膝跳反射的结构示意图,以下
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授
3.(2013·海南高考)Na+与神经细胞膜上的兴奋传导有
技 法
. 突 破
关。(√) 4.(2012·重庆高考)叩击膝盖下的韧带,小腿前踢过程有
课 时 提 升 练
瓶
颈 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菜单
高考总复习·生物
切
演
脉
实
搏
战
.
.
考
当
点
堂
考
达
向
标
5.(2012·海南高考)兴奋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处进行双向
战 .
考
当
点 考
(2)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
”相
堂 达
向
标
连的为传入神经,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
授
技 法
传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课 时
. 突 破
(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
提 升
练
瓶
颈 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
高二寒假生物必修三复习要点:种群和群落
![高二寒假生物必修三复习要点:种群和群落](https://img.taocdn.com/s3/m/43fb073aa58da0116d1749b1.png)
高二寒假生物必修三复习要点:种群和群落生物学作为现代自然迷信的一种,研讨生物的结构、功用、发作和开展的规律,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
查字典生物网为大家引荐了高二暑假生物必修三温习要点,请大家细心阅读,希望你喜欢。
1、种群特征是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种群数质变化是种群研讨的中心效果,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以及迁人和迁出等都可以影响种群的数质变化。
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是决议种群数质变化的主要要素,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质变化的主要依据。
2、种群密度的测定:关于植物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标志集体数X重捕集体数)/重捕标志数。
3种群密度的特点:①相反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
②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
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议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要素。
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添加;出生率低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下降。
;出生率与死亡率大体相等,那么种群密度不会有大的变化。
5、年龄组成的类型:(1)增长型:年轻的集体较多,年轻的集体很少。
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开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2)动摇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集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动摇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坚持动摇。
(3)衰退型:种群中年轻的集体较少,而成体和年轻的集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6、性别比例有三种类型:(1)雌雄相当,多见于初等植物,如黑猩猩、猩猩等。
(2)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羊等。
有些野生植物在繁衍时期也是雌多于雄,如象海豹。
(3)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白蚁等。
7、种群数量的变化:①影响要素:a、自然要素:气候、食物、被捕食和传染病。
B、人为要素:人类活动。
②变化类型:增长、下降、动摇和动摇。
③两种增长曲线:a 、J型增长特点:延续增长,增长率不变。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同步训练)高中生物必修3_苏教版_2024-2025学年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同步训练)高中生物必修3_苏教版_2024-2025学年](https://img.taocdn.com/s3/m/5c784ab3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32.png)
《第一节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在生态学中,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以下哪项不属于种群的特征?A. 出生率与死亡率B. 种群密度C. 性别比例D. 经济价值2、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状态通常称为?A. 种群平衡B. 种群波动C. 种群灭绝D. 种群扩张3、在研究一个种群时,下列哪一项不是直接用于描述该种群特征的参数?A. 种群密度B. 年龄结构C. 性别比例D. 物种多样性4、关于种群增长曲线,在理想条件下(无天敌、食物充足、没有疾病等),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最接近于哪种模型?A. S型增长模型B. J型增长模型C. 抛物线型增长模型D. 波动型增长模型5、在“种群”的概念中,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种群的基本特征?A. 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B. 具有相互作用的个体群体C. 种群内部个体数量相对稳定D. 种群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6、以下哪种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属于密度依赖型?A. 气候变化B. 食物供应C. 天敌数量D. 种子散布7、在研究某一森林中的鹿种群时,以下哪一项不是直接用来评估该种群的特征?A. 种群密度B. 出生率和死亡率C. 年龄结构D. 森林的气候条件8、下列关于种群内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说法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 种群内的竞争可能会限制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B. 种群内的合作行为总是能增加每个个体的生存机会。
C. 种群内部可能存在社会等级制度。
D. 信息交流对于维持种群内的协作至关重要。
9、关于种群的定义,以下哪项描述是正确的?A. 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具有相同物种特征的个体集合B. 种群是指一个物种的所有个体C. 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具有相同生活习性的个体集合D. 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的总称 10、以下哪种情况不属于种群数量特征?A. 出生率B. 死亡率C. 年龄结构D. 物种多样性11、在生态学中,种群是指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完整)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推荐文档
![(完整)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推荐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ea7dd0bd58fafab068dc0233.png)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一、种群1: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种群密度(最基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2、种群特征增长型年龄组稳定型衰退型性别比例1)种群密度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b、调查方法: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2)出生率、死亡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增大。
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中老年个体较多,种群密度会减小。
c、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3、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1“J型增长”a、数学模型:(1)(2)曲线(如右图)b、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2“S型增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a、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b、曲线中注意点:(1)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2)K/2处增长率最大。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课件---种群数量变化(公开课)(18张)-PPT优秀课件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课件---种群数量变化(公开课)(18张)-PPT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00cb365960590c69ec376fc.png)
学习目标: (1)构建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 ;
(2)说出“J”型增长模型与“S”型模 型的意义; (3)说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
一、数学模型 课本P65
观察研究对象, 提出问题
提出合理的假设
根据实验数据,用适 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 的性质进行表达
通过进一步的实验 或观察等,对模型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之中的,在不利 条件之下,还会急剧下降,甚至灭亡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人类活动等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课件:4.2--种 群数量 变化(公 开课)( 共18张 PPT)【 PPT优 秀课件 】-精美 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课件:4.2--种 群数量 变化(公 开课)( 共18张 PPT)【 PPT优 秀课件 】-精美 版
存在环境阻力———
自然条件(现实状态)——食物等资源 和空间总是有限的,种内竞争不断加剧,捕 食者数量不断增加。导致该种群的出生率降 低,死亡率增高.
当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 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例] 生态学家高斯的实验 P67
种群经过一定 时间的增长后, 数量趋于稳定的 增长曲线,称为
“S”型曲线.
大草履虫种群的增长曲线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课件:4.2--种 群数量 变化(公 开课)( 共18张 PPT)【 PPT优 秀课件 】-精美 版
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后, 将停止增长并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
A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课件:4.2--种 群数量 变化(公 开课)( 共18张 PPT)【 PPT优 秀课件 】-精美 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C.膝跳反射完成过程中存在兴奋的传递和传导 D.在 A 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不属于反射
【解析】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伸肌和屈肌属于 膝跳反射中的效应器。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膝跳 反射完成过程中存在兴奋的传递和传导。刺激 A 处可引起屈 肌收缩,但兴奋的传导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故不能称为反 射。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速度远远慢于在神经纤维 上的传导速度,其原因主要与神经递质的产生、释放需要一 定的时间有关。
考向一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2015·揭阳一模)将记录仪的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 a(神 经纤维膜内)、c(神经纤维膜外)两点,且 ab=bc,c 点所在部 位的膜已被损伤,其余部位均正常。下图是刺激前后的记录 仪偏转状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4)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分析
①刺激 a 点,b 点先兴奋,d 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 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 c 点(bc=cd),b 点和 d 点同时兴奋,电流计不发 生偏转。
2.兴奋的传递 (1)突触的结构 ①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②分类:轴突—胞体型、轴突—树突型。
(2)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的过程
将兴奋由感受器 既无感觉 传入神经中枢 又无效应
调节某一特定 生理功能的神 经元群
对传入的兴奋进 行分析与综合
运动神经元
传出神经末梢 和它所支配的
将兴奋由神经中 枢传至效应器 对内外界刺激作 出相应的反应和
只有感觉 无效应
肌肉或腺体 活动
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便不能发
生,必须保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
②刺激 c 点,兴奋不能传至 a,a 点不兴奋,d 点可兴奋, 电流表指针 只发生一次偏转 。
(1)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需要突触小体中的高尔基体 参与递质的释放,释放方式为胞吐,释放的递质进入突触间 隙的组织液,由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糖蛋白)识别。
(2)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 而迅速停止作用。
环境
实例
眨眼、啼哭、 膝跳反射、 吃东西时分 泌唾液等
学习、“望 梅止 渴”“画饼 充饥”等
2.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兴奋传导 结构特点
功能
结构破坏对功能 的影响
感受器 ↓
传入神经 ↓
神经中枢 ↓
传出神经 ↓
效应器
相互联系
神经元轴突末 梢的特殊结构
将内外界刺激的 信息转变为神经 的兴奋
感觉神经元
(1)产生反应≠反射:反射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 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都能使效应器产生反应,但却不属 于反射。
(2)神经中枢的兴奋只影响效应器的效应活动,而不影响 感受器的敏感性。在突触处,兴奋单向传递,所以兴奋只能 由感受器传给神经中枢,而不能由神经中枢传给感受器。
1.(2015·佛山模拟)如图为膝跳反射的结构示意图,以下 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答案】 B
2.(2015·安阳模拟)在运动或举重项目中,某运动员腰部
受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
部位可能是反射弧的( )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Aຫໍສະໝຸດ ②④B.①③C.①②
D.②⑤
【解析】 腰部受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 说明神经中枢之前的感受器和传入神经完好,而传出神经和 神经中枢受到损伤。
(3)传递特点 ①单向传递: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 与神经递质结合的受体只存在于突触后膜上。 ②突触延搁: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 导要慢。所以,突触数量的多少决定着该反射所需时间的长 短。
(4)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如图)
①刺激 b 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导速度小于在神经 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 点先兴奋,d 点后兴奋,电流表指针发 生 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
考点一反射和反射弧
[考题引领]
1.(2014·四川高考改编)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大脑 皮层会形成痛觉。(√)
2.(2014·重庆高考改编)受到刺激时产生的可传导的兴奋 称为神经冲动。(√)
3.(2012·重庆高考)寒冷刺激皮肤引起的皮肤血管收缩是 条件反射。(×)
提示:为非条件反射
4.(2012·大纲全国卷)反射活动由一定的刺激引起。(√) 5.(2012·大纲全国卷)反射活动的发生需要反射弧结构完 整。(√)
【答案】 A
技法提炼 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2)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 ”相 连的为传入神经,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 传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 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 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5.(2012·海南高考)兴奋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处进行双向 传递。(×)
提示: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
[核心讲解] 1.兴奋在神经纤维的传导 (1)传导形式:电信号。 (2)传导过程:
K+
K+
内负外正
Na+
Na+
(3)离体和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的差别: ①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 双向 的; ②在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只能来自感受器, 因此在生物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 单向 传导的。
[核心讲解]
1.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反射 类型
概念
特点
意义
非条 件反 射
通过遗传 获得,与 生俱有
不经过大脑皮 层;先天性; 终生性;数量 有限
使机体 初步适 应环境
条件 反射
在后天生 活过程中 逐渐训练 形成
经过大脑皮层;使机体
后天性;可以 适应复
建立,也能消 杂多变
退;数量可以 的生存
不断增加
考点二兴奋的传导 1.(2014·重庆高考)突触前膜的特定蛋白决定了神经递质 的释放位置。(√) 2.(2014·江苏高考)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3.(2013·海南高考)Na+与神经细胞膜上的兴奋传导有 关。(√) 4.(2012·重庆高考)叩击膝盖下的韧带,小腿前踢过程有 化学物质传递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