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第十二讲:中国区域政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足
过分强调国防原则和地区平衡发展,追求地区 经济自成体系,在工业布点上搞大分散。 生产力布局的两次大推进和两次小推进。 在工业布点上的两次大分散。
导致了三方面的后果:
1
没有发挥沿海老工业基地的应有作用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东西差距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趋于扩大
宏观和微观经济效益均较低下。
3
第二节
1
2 3
1979~1990年的区域政策
1963~1965年,国家按照“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国 民经济进行了第一次调整。
企业:大部分布局不当的中小企业被关停并转;布局不当的在建项目
停建;保留下来的企业和项目,通过“五定”,改善企业间布局。 地区:国家在充实和发展华东地区重工业的同时,加强了内地的工
业建设。
(三)“三线建设”时期的第二次大规模西进
然而,如果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分布来看,在“六五”时期, 沿海与内地投资之比基本上保持稳定,并略有下降。之后,则呈现出急 剧上升的趋势。从1985~1989年,沿海与内地投资之比由1.12:1急剧增 加到1.53:1。治理整顿期间,虽然沿海与内地投资之比出现了一定程度 的下降,但随后又开始趋于不断攀升(见图20一2)。
(四)进一步完善民族地区政策
现状:少数民族80%分布在西部地区,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自然 资源丰富,但地理位置偏远,对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原有基础较, 人口增长过快,社会发育程度较低,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基础十分薄弱。 政策:1979年以来,虽然国家把投资布局和政策支持的重点放在沿海地 区,但仍然在人力、财力、物力和技术等方面对少数民族地区给予相应支 持,并在政策上给予特殊照顾。 1、实行对口支援。 2、实行财政补贴政策。 3、拨出各种专项补助款。 4、对民族贸易给予照顾。 5、其他方面的政策优惠。 在外汇留成和税收减免等方面,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也给予了相 应的优惠。
三、对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
(一)地区差距特别是东西差距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宏观背景中,三大地带的经
济实力虽然都有较大提高和发展,但从提高和发展的程度看,中西部地
区没能和沿海地区同步发展,处于明显的滞后状态,中西部同东部地区 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扩大。
东部
西部
1979~1992年,中国东部与中部地区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RP)的相 对差距由31.1%上升到43.5%,而东部与西部地区间的相对差距则由43.3% 迅速增加到49.9%,两者分别扩大了12.4和6.6个百分点(见图20一3)
“四五”后期到“五五”初期:国家投资的地区重点开始逐步向 东转移。由于基建规模较大,1979年4月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 整顿、提高”的方针,由此开始了中国第二次国民经济调整。
三、对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
优点
•大规模“西进”,加快了内陆地区的经济发 展,有力地推进了内地工业化的进程。 •特别是在“一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内地工 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不断提高,由1952年 的30.6%提高到1978年的39.1 %。
这说明: 中国全社会固定 资产投资布局向 沿海地区迅速推 进,主要在“七 五”时期形成的, 而且其倾斜程度 要远高于国家投 资的地区布局。
(二)实施沿海对外开放政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重大战略 方针。
1、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即两省的财政和外汇 实行定额包干;物资、商业在国家计划指导下适当利用市场调节;在计划、 物价、劳动工资、企业管理和对外经济活动等方面扩大地方权限试办经济 特区。 2、设立经济特区
从平衡发展转向不平衡发展
生产力布局和区域政策的转变 对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
一、从平衡发展转向不平衡发展
(一)邓小平的先富后富、共同富裕思想 (二)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方针的提出
这一指导方针一直贯穿在以后制定的各个五年计划之中。
(三)区域经济发展指导方针的转变
从“六五”计划开始,中国生产力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由 过去主要强调备战和缩小地区差别,逐步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向 沿海地区倾斜。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指出:要积极利用沿海地区的现 有基础,“充分发挥它们的特长,带动内地经济进一步发展”;同时要“努 力发展内地经济”,“继续积极支持和切实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生产,繁 荣经济”。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 三大经济地带,提出“要加速东部沿海地带的发展,同时把能源、原材料建 设的重点放到中部,并积极做好进一步开发西部地带的准备”。
二、生产力布局和区域政策的转变
(一)国家投资布局重点的东移
在“六五”时期,中国生产力布局基本上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向优势 地区倾斜。在全国基本建设投资分配中,沿海地区所占比重由“五五”时期 的42.2%提高到47.7%,内地由50%下降到46.5%,其中山西、内蒙古、黑龙江 、江西四省区由11.6%提高到13.9% 。
第十二讲 中国区域经济政策
第一节 1949~1978年的区域政策 第二节 1979~1990年的区域政策 第三节 1991~1998年的区域政策 第四节 1999年以后的区域政策 第五节 未来中国区域政策展望
第一节 1949~1978年的区域政策
1
2 3
区域平衡发展思潮的形成
生产力布局的指导方针和布局政策 对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
三线:根据各地区战略位置的不同,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三类地区。 一线地处战略前沿,三线地区为全国的战略后方。在一、二线地区内,又依
本地区情况,划出若干地方作为区内的三线地区。习惯上,称前者为大三线,
后者为小三线。 中国的三线建设大体上可分为“三五”和“四五”两个时期。
“三五”时期:投资重点向“三线”地区转移,重点加强西南地区的建设。
(四)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在“七五”时期,由于内地资源开发投资明显不足,资源 的有效供给在需求不断增加的条件下日趋短缺,加上其他方面 的原因,沿海与内地间争夺资源、市场的矛盾和产业结构矛盾 进一步加剧。为解决这些矛盾,1988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在 分析国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总结对外开放经验的基础上,提 出了以沿海乡镇企业为主力、“两头在外,大进大出”为主要 内容的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基本思想:沿海开放地区要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走 向国际市场,进一步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大力发展外向 型经济,从而加快 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内地经济振兴。 在1988年3月召开的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上,沿海地区 经济发展战略作为国家的方针被正式提出。
发,对少数国防尖端项目,要按照“分散、靠山、隐蔽”的原则建设,有的
还要进洞。这一原则对后来经济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五”时期:三线建设的重点转向“三西”(豫西、鄂西、湘西) 地区,同时积极进行大西南的建设。 布局: 1、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战备的要求,将全国划分为10个经 济协作区,要求在每个协作区内逐步建立不同水平、各有特点、各 自为战、大力协作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2、要求各省市区的成套机械设备和轻工产品尽快做到自给, 建立为农业服务的地方工业体系,建立各自的小三线; 3、内地的工业建设要大分散、小集中,不搞大城市,工厂 布点要“靠山、分散、 隐蔽”,有的要“进洞”。
1980年8月,中国正式设置了深圳经济特区,随后又相继设立了珠海、汕 头、厦门经济特区。
3、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1984年4月,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1988年,先后设立了14个经 济技术开发区,实行类似经济特区的政策。 4、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5、浦东新区和台商投资区
(三)实行国家扶贫开发政策
布局: 1、国家修筑了连接西南的川黔、成昆、贵昆、襄渝、湘黔等几条重 要干线,建设了以攀枝花、酒泉、武汉、包头、太原等五大钢铁基地, 2、新建、续建和迁建了一大批煤炭、电力、石油、机械、化学和国 防工业项目。国家有计划地把一大批沿海地区老企业逐步搬迁到三线地区。 1965年8月,国家建委召开全国搬迁会议,提出要从准备大打、准备早打出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酝酿并着手解决贫困地区的问题。这一阶段, 国家扶贫开发政策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扶贫开发目标 1986年,国家将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尽快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况, 列人国民经济“七五”发展计划。之后,又提出了解决中国贫困问题的 两步走设想: 第一步:是解决温饱,即在1990年之前,贫困县在正常年景下解决90% 以上贫困户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是脱贫致富,即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区域经济开发, 使贫困地区形成自我发展能力,逐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2、增加扶贫资金投入 3、实行以工代贩 1991年4月,国务院决定在“八五”期间每年拿出20亿公斤粮食或 给一部分价值相等的工业品,实行以工代贩,帮助贫困地区建设基本农 田、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提高粮食产量,减少粮食调人。 4、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比如,从1985年起,国家决定减免贫困地区的农业税3~5年;
(一)生产力布局第一次大规模向西推进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国家首先把经济建设的 重点放在以辽宁为中心的东北地区,开工建设了一批煤炭、电力、钢铁、 铝冶炼、机械等重点项目。 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指出:“在全国各地 区适当地分布工业的生产力,使工业接近原料、燃料产区和消费地区,并 适合于巩固国防的条件,来逐步地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态,提高落后地区 的经济水平。” →全国的生产力布局受国防因素的影响较大。 部署: 1、建设重点首先放在重工业有一定基础的东北地区。 2、除东北地区外,还集中建设了武汉、包头、兰州、西安、太原、 郑州、洛阳、成都等工业基地。
在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沿海和内地分别占36.9%和46.8%,沿海 与地投资之比为0.79:1(见表20一1) 。
(二)“大跃进”时期的均衡布局和地方经济体系
2 “一五”时期,中国生产力布局存在着忽视沿海工业发展的倾向。
“二五”强调要兼顾内地与沿海地区的发展。 政策: 《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 在内地进行大规模工业 建设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地、充分地利用并适当地发展沿海各地原有的工 业。 部署: 1、继续加强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充分利用适当加强华北、华东、中 南沿海城市的工业; 2、内地除继续进行武汉、包头等新钢铁基地建设外,同时积极进行 3 西南、西北和三门峡周围地区以钢铁、有色金属和大型水电站为中心的新 基地建设; 3、继续建设新疆地区的石油、有色金属工业。
一、区域平衡发展思潮的形成
(一).旧中国生产力布局的基础
现状: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分布畸形,工业偏集于东部沿海一带 →人们主观愿望,改变不合理现状 合理配置生产力角度,需要逐步发展内地工业
(二).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现状: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1964年中苏关系紧张 →比较多的考虑国防和安全的需要
1958年“大跃进”运动打乱了这一部署。 设想:主要依靠地方工业的发展,实现工业生产“大跃进”。
方针: 1、期望在全国实现工业的均衡分布。
2、期望各大协作区和各省区均能各自建立独立完整的经济体系。 结果:各地区不管有无资源条件和实际可能,都追求本地区工业自成体 系,各下一盘棋大中小项目遍地开花,星罗棋布。
沿海地区:重点是加强上海、北京、天津、大连等20个城市轻纺工业、基地 建设和大中城市现有纺织、机械、电子等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 在内地:重点是加强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和三线地区现有机械工业的
调整、改组和配套。
“七五”前期,中国生产力布局进一步向沿海地区倾斜。具体变化见下表:
1985年 沿海地区基本建设投资所占比重 内地地区基本建设投资所占比重 沿海与内地投资之比 48.4% 45.0% 1.07:1 1988年 53.2% 39.9% 1.36:1
(三).平衡发展思潮的理论渊源
现状:受苏联生产配置理论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恩格斯及列宁的观点 →认为应在全国平衡生产
二、生产力布局的指导方针和布局政策

生产力布局第一次大规模向西推进

“大跃进”时期的均衡布局和地方经济体 系 “三线建设”时期的第二次大规模西 进

二、生产力布局的指导方针和布局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