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第十二讲:中国区域政策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政策
7
陆大道在《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1995)中认为,区
域政策的具体目标是在“问题区域”加强资金投入,创造新
的就业岗位,以拉平地区之间失业率的差异,实现公平和机 会均等。区域政策工具可分为两类,即强迫手段和刺激手段。 诱发刺激手段,包括提供情报、技术咨询、劳动市场政策、 基础设施政策、国家管理政策等直接帮助,以及提供贷款、
4
区域经济政策,其实质是对完全市场调节的传统西方古典经 济自由竞争发展理论的一种否定。古典的经济自由主义理论 认为:市场本身有最佳的自我调控能力,可以通过“完全竞 争”使经济的区域布局、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最终达到最优。 然而,市场机制的效率效应使经济发展的现实呈现出难以健 康、稳定、平衡增长。195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1974年获得 者瑞典人冈达·缪尔达尔(Gunnar·Myrdar)在其代表著作: 《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中提出在“循环和累积因果关系” 的作用下,经济增长过程将出现“回波效应”而促使不平等 趋势扩大,明确指出“市场的作用倾向于扩大而不是缩小地 区间的差别”,因此“政府的干预是必要的”。
⑧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⑨是与非的关系;⑩中国和外国
的关系)。
9
目前,我国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关于区域政策的研究是十分
活跃的,内容相当广泛,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立足
于区域差异,旨在促使资源在空间的优化配置、控制区域 间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差距、协调区际之间关系、促进生 产力布局逐渐平衡化的区域政策;二是立足于资源禀赋, 旨在发挥地区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以及促进资源合理开
1
第一节
概述
2
一、区域经济政策的渊源
• 凯恩斯的《通论》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
经济大危机的产物。凯恩斯革命实现了三大转折 (三大贡献):第一,理论上用需求决定供给的 有效需求理论取代了供给自创需求的萨伊法则; 第二,方法上用宏观总体分析取代了微观个体分

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

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

区域经济评论2021.01REGIONAL ECONOMIC REVIEW 【本刊特稿】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刘应杰摘要:近年来,国家大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创新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

与此同时,国家对区域发展的宏观调控成为最重要的宏观调控之一,区域政策也成为最重要的国家发展政策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区域发展主要有以下五大发展战略:区域梯度发展战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

此外,为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区域发展政策,具体来说主要有4项:区域发展先行先试政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税收优惠政策、地区协作和对口支援政策和跨区域协同发展政策。

未来,中国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有以下4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划分改革的问题,区域政策精准化、精细化的问题,区域发展政策的协调问题,区域发展中出现新的分化差距问题。

关键词:区域发展战略;区域政策;改革开放;区域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766(2021)01-0010-04收稿日期:2020-11-09作者简介:刘应杰,男,国务院研究室专题调研组组长,中国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100017)。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坚持实施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第一次归纳总结了中国区域发展的几大战略,并进一步提出了中国未来区域发展的目标任务。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区域发展战略是最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国家对区域发展的宏观调控是最重要的宏观调控之一,区域政策也是最重要的国家发展政策之一。

《区域政策》PPT课件

《区域政策》PPT课件

改进资本市场效率的政策:如贷款协议、提供风险资本、交易担保、信用联盟 、地方交易计划、小额信贷计划、社会风险资本
行政控制:如私有与国有产业的区位控制、放松规划与海关管制、减少对企业 行政管理的要求
发展社会资本的政策:如社区经济发展的能力创建计划
h
17
(二)宏观政策
宏观政策旨在改变区域的收入与支出格局 区域差别的税收与支出政策
第七章 区域政策
第一节 区域政策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 区域政策效应及其评价 第三节 国外区域政策的典型案例 第四节 我国的区域政策
h
1
第一节 区域政策的基本问题
一、区域政策的含义 二、区域政策的层次和特点 三、区域政策的产生与发展 四、区域政策的目标 五、区域政策的工具
h
2
一、区域政策的含义
h
24
区域政策目标的确定
区域政策的目标是制定区域政策的起点和终点,同时也是区域政策效应评 估的依据、标准和工具。
确定区域政策目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针对性,即针对要解决的区域问题类型、性质和特点;
可行性,即要考虑解决区域问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能力;
多样性,即要从解决区域问题,促进地区间协调、国家及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等多 方面来考虑其目标的设计,建立包括社会、经济、政治、环境、资源等在内的目标体 系;
追求社会公平目标就是在发展国民经济过程中,通过运用各种手段逐步缩小区际差异
,旨在取得最大社会公平,实现区域之间的相对均衡发展,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和谐
程➢度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效率和公平的关 经济效率
系是不同的
A
不发达阶段:效率与公平矛盾,兼顾效率和 公平
中等发达阶段:效率与公平由矛盾走向统一, 前半段注重效率,后半段注重公平

区域经济政策与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政策与发展战略
二是政府通过各项财政措施,根据变化了的经济 环境和条件,调整区域经济运行的目标,使之更 符合客观实际。
三是为特定地区的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使 他们能更快担负起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4
二、区域金融政策
(一)区域货币政策主要是指通过对区域内货币 的供给和流通状况进行调控,来影响区域经济 活动水平的经济政策。
▲区域规划的性质及特点 发挥优势
兼顾全局
▲区域规划的制定原则
效益原则
城市发展规划
▲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
工业区域规划 资源开发区
区域规划
风景旅游区
区域规划
农业区开发规划
综合性区域规划
44
第四节 地方政府在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职能
(一)制定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1、经济发展的目标 2、为实现目标而采用的手段
10
(一)区域财政政策的目标 1、区域经济发展的效率目标 2、区际公平目标 3、区域发展的稳定性目标
11
(二)区域财政政策的职能
1、调节资源配置: 一是通过财政手段扶持公共产品的生产,以满
足社会对公共产品的需要; 二是运用财政手段支持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对社
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带动效应的产业; 三是利用财政手段限制污染环境、掠夺性资源
(二)区域资本政策主要是指通过对区域资本市 场的培育和发展,进行内部积累、横向集中和 社会化控制等资本经营,来实现企业制度创新、 经营机制转换和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系列政策。
15
三、区域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是以区域经济各产业为 对象,通过对各产业的保护、扶植、 调整和完善,直接或间接参与产业 或企业的生产经济活动的总称。
(2)保护和扶植幼小的战略产业。 (3)淘汰或援助衰退产业。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课题:实现中国区域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有哪些演讲者:整理资料:搜集资料:实现中国区域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一、面临的主要问题:1.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量少,地域分布不均,可更新资源趋势向负荷极限,人口的增加与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的矛盾日益增加,特别是中国正处在经济大发展的高潮中,资源的消耗趋势潜伏着巨大的危险。

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可以说是幅员辽阔。

但由于可利用土地少,加上人口众多,我国土地资源相对贫乏,特别是作为农业生产基础的耕地更为紧缺。

根据全国土地详查汇总的数据,我国耕地面积18.27亿亩,人均耕地只有1.4亩,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仅相当世界人均耕地3.75亩的37%。

而且耕地质量差,退化严重。

全国66%的耕地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只有34%的耕地分布在平原、盆地。

耕地总体质量不高,与发达国家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粮食单产相差150~200公斤。

全国还有9100万亩耕地坡度在25度以上,长期耕作不利于水土保持,需逐步退耕。

不少地区迫于人口压力,造成土地负荷过重,地力衰退,耕地费力下降。

据统计,全国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较低,有57%的耕地缺磷,20%的耕地缺钾。

土地污染日益严重、遭受污染的土地面积近200万公顷,矿产资源保证率下降。

现有14种大宗支柱型矿产中,已有石油、天然气、钾盐、铜保有探明存储量严重不足、乱采滥挖、采富弃贫的现象普遍存在。

资源总回收率为30%左右,比世界水平低20%以上,乡镇集体采矿企业和个体采矿与全民所有制矿山企业争资源开采,采矿秩序混乱。

2.资源需求与消费的矛盾不断加深。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经济力量和对环境治理的能力有限,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满足其生存所需的基本物资,并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而消费观念、价值观念、社会道德与行为规范还没有纳入持续发展的轨道,加之政策法令不够完善,从而加重了资源的压力和负担。

政府的区域政策课件

政府的区域政策课件

4.路径依赖与外生冲击
由于历史上某种原因选择了某种经济运行模式或发展战 略,各种经济活动已经适应这种模式或路径,紧紧地“粘上” 了这种模式或路径,要改变则需支付很大的成本或较强的外 生冲击。首先,当经济活动格局或路径被锁定时,经济系统 内生力量很难改变均衡状态,而外生力量(如政治事变、人 们预期的变动等)将起重要作用。如果外生冲击改变了原有 的格局或路径,也就是改变了原有的均衡状态,则经济系统 沿着变化了的路径运行,即选择了另一种经济运行模式;其 次,因为这种“粘性”,要改变原有的均衡状态,那么外生 冲击的冲击力要大于经济系统内生的约束力,如果新出台的 政策力度小,则这种政策是无法改变原有经济运行模式的。
然而,一个市场或行业要成为完全竞争的条件非常严 格,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不曾存在完全竞争的经济,价格也 就不能成为有效的信息传递手段了。
市场失灵的另外一种情况是外部性的存在,进而影响 市场机制的正常发挥。
2.政府失灵
市场失灵为政府介入经济活动提供了依据,如20世 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为凯恩斯主义提出政府积极干预 经济的主张提供了依据。
3.量变质变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在包含聚集力的块状经济中,上述的非对称现象具有突 发性特征,即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经济系统结构为对称 且市场开放度小于某一临界值时,市场开放度的提高不会影 响产业区位,但市场开放度达到某一临界值后,如果开放度 稍微增加,就发生突发性聚集。
市场开放度的提高将强化要素流动性,这是量变的过程。 当市场开放度达到某一临界值时,促使要素流动的力量与约 束力正好相等,此时如果再提高市场开放度,则可流动要素 迅速向市场规模较大或优先获得发展机会的区域转移,这是 质变的过程。要素流动就是企业的转移过程,企业转移的结 果必然导致核心区域边缘区的区域经济格局,故质变就是经 济增长模式的变化。首先,当区域经济运行处于相对稳态时, 想打破原有的均衡路径并建立新路径,需要力度很大的政策 或措施;但当区域经济运行到某一临界点时,力度较小的政 策或措施也可以实现路径变化。其次,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 通过要素流动实现的。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是指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特点,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促进各个地区经济的良性发展,实现区域间的均衡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重点关注的是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这些地区相对于沿海地区,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发展潜力有待挖掘。

因此,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包括税收优惠、财政支持、投资补贴等,以吸引和鼓励企业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投资和发展。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有效缩小了与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

政府还通过发展重点产业,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针对不同地区的特色产业和资源禀赋,政府制定了相应的产业政策。

例如,沿海地区以外贸、制造业和服务业为重点发展方向,西部地区以资源开发和节能环保为重点,东北地区以振兴老工业基地和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各个地区的产业竞争力。

政府还注重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间的互联互通。

通过加大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区域交通状况,缩短地区间的距离,降低物流成本,促进了产业转移和资源配置的优化。

这些举措有效地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各地区经济的融合和互补。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着眼于促进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通过激励政策、产业政策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各地区经济的良性发展。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我国经济整体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一直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旨在促进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并实现整个国家经济的协调发展。

特区经济政策作为最早的区域经济政策,特区经济政策首先推出的是深圳特区。

这一经济政策旨在吸引外商投资,开放沿海地区的经济,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并为其他地区提供学习的经验。

随后在上海、天津等城市也成立了特区。

特区经济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特别是深圳和上海的经济发展速度,一度让其他省份望尘莫及。

西部大开发随着沿海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中国政府开始着重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2000年,中国政府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旨在推进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

这一政策的重点是加大资金投入,吸引外资,在重点领域实行优惠政策,创新发展模式和方式,从而实现西部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东北地区曾经是中国重工业基地,然而随着经济的转型和国际环境的变化,东北地区一度陷入经济萎缩的困境。

为此,2016年,中国政府启动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政策。

政策重点是重视人才引进,创新技术研发,加强资源在整个区域之间的协调配合,支持产业升级和环保实践。

这一政策的目标是重振东北地区的经济,加强区域协调发展,保持中国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

倡议旨在推进与沿线国家的经济、贸易、基础设施和文化交流,促进中国和沿线国家的互利共赢。

作为一项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策,它将有助于实现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发展,采用市场化的方式对接国际发展,加强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

总结以上政策是中国实施的主要区域经济发展政策。

这些政策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以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企业需求的变化。

这些政策旨在促进中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政策-涵义和依据

区域经济政策-涵义和依据

03
区域经济政策的实施
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过程
确定政策目标
明确区域经济政策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区 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调整等。
收集信息
收集相关地区的发展状况、资源禀赋、产业 布局等数据,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制定方案
根据收集的信息,制定出符合地区特点和发 展需求的区域经济政策方案。
评估与选择
对制定的政策方案进行评估,选择最优方案 进行实施。
区域经济政策-涵义 和依据
目录
• 区域经济政策的涵义 • 区域经济政策的依据 • 区域经济政策的实施 • 区域经济政策的影响与效果 • 区域经济政策的未来发展
01
区域经济政策的涵义
定义与概念
定义
区域经济政策是指政府为了促进某一地区经济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干预措施。
概念
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是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通过优化资源配置、 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地区投资环境等手段,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讯、水利等基础设施水平,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对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影响
促进国家经济均衡发展
01
区域经济政策可以弥补市场失灵,引导资源向欠发达地区流动,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动国家经济的均衡发展。
增强国家经济抗风险能力
02
通过优化区域内的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的多样性和互补性,降
低单一地区或产业的风险,增强国家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区域经济政策的评估与调整
评估标准制定
根据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制定具体 的评估标准,用于衡量政策实施的效 果。
收集反馈信息
通过调查、统计等方式,收集关于政 策实施效果的反馈信息。
效果评估
根据收集的反馈信息,对区域经济政 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第十章 区域经济政策与经济体制改革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第十章  区域经济政策与经济体制改革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第二节 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与工具
• 一、 区域经济政策的含义
目标属性:一是促进区域均衡发 展,二是提高区域经济效率;工具属性:激励与限制是政 府干预经济的手段;作用对象:落后地区、萧条地 区、膨胀地区等;政策主体:超国家组 织、国家政府和地区政府;作用层次:宏观、微观。
• 二、 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选择
• 二、 微观经济政策评价
针对价格政策、收入政策、消费政策、就业政策等,把政策实际结果与政 预期目标比对。 判断政策是否有效;关注政策的实际效果是否与理想目标相符,在多大程度相符、偏差; 政策实施的投入产出效益。
• 三、 区域政策评价
区域补偿政策效应评价、区域产业政策效应评价和公共投资政策效应评价等; 区域政策效应的 事前评价、事中评价和事后评价; 区域 政策效应的概略评价和详细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
区域政策效应评价方法:对比分析、偏离-份额分析、成本-收益分析
第四节 经济体制改革与区域经济
• 一、 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1978年以来改革可分五个阶段。:改革起步、改革展开、改革推进、改革深化、全 面深化改革阶段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夯实市场经济发展基础 ;完善现代 市场体系,形成公平竞争环境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服务效率;深化财税体制改 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开放型经济 新体制,培育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 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生态文明建设。
• 二、 全面深化体制改革, 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与需要解决的问题 :区域发展差距过大、落后地区基础薄弱 、受体制等因素影响区域无序开发问题依然严重、仍然存在制约区域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区域经济讲稿第十二章区域经济政策ppt课件

区域经济讲稿第十二章区域经济政策ppt课件
主要包括:总量目标、增量目标等。 2、制定发展规划。
(二)开发自然资源,增 强经济发展实力和潜力。
1、直接开发资源
2、引导企业开发资源 3、对自然资源的分级管

(三)建设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区域经济 环境
1、基础设施建设 2、基础产业建设 (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经济运行
机制 1、市场体系的建立和管理 2、维护市场秩序 3、政府职能的转换 4、调节经济运行
该层次的政策主要涉 及国家内部的区域公平 发展、产业合理分布和 地区利益协调等方面。 主要包括:产业、投资、 科技、劳动、环保、财 政等。
3、亚国家层次的区域经济政策
主要是指一个大的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的协 调性政策。
二、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
一国区域经济政策总 的目标是实现资源优化配 置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 展。即:追求经济效率和 实现公平。
主要是资源的所有权与配置权;国有企业 的所有权。 4、责任主体
二、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经济职 能
政府在区域合作中应该扮演主 导作用,即在构建合作平台、建立合作机制、 提供合作信息、制定区域政策、促进市场统 一方面具有极其重要和关键的作用。
(一)制定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和措施。 1、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和目标
常用的区域政策手段 支持性政策
资金援助 技术援助 政策优惠 限制性政策 对大城市制定疏导控制规划 对位于大城市的某些工业实行投资许可制度 对位于大城市的某些工业征收特别税收,而对 转移到中心区以外的工业给予补贴 限制 2、公平目标 3、稳定性目标
(二)区域财政政策的实施手段 1、有差别的区域税收政策。 2、财政分配政策。 3、转移支付政策。
总目标:追求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的最大化 ——追求效率目标就是在发民国民经济

区域经济学 第十二章

区域经济学 第十二章

4
(四)区域经济政策的手段
其主要手段包括: (1)财政金融和税收手段。
由财政转移支付、税收优惠、贷款优惠和地区援助等手段组
成。 (2)基础设施投资手段。 由公共设施建设、投资环境改善和专项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地区 分配等组成。
5
(3)政府行政手段。
由政府工业建设许可分配、政府项目、政府采购和军事 订货分配、就业补助、技术援助等组成。
(4)区域开发手段。
由区域与城市开发规划、贫困地区开发基金、国土整治 规划、研究与开发经费分配等组成。
6
专题六:第十二章 区域经济政策
1一、Biblioteka 域经济政策的概念 (一)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内涵
1区域经济政策的表述方法
美国学者认为:区域政策是处理“区域问题和在何处进行经 济发展” 中国学者认为,区域经济政策是指中央政府为推动和协调地 区经济发展、调控区域经济运行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和措施的总称。
2
归纳起来,区域政策是由政府针对区域问题而制定
的一系列政策的总和,它的着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 它的必要性是纠正市场机制在资源的空间配置方面 的不足,它的目标是实现资源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 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3
(二)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
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可以归纳为经济稳定化、资源 配置高效化、分配公平化三种,即解决公平与效率的问 题,使国民经济增长最快,资源的空间配置最优,区域 间收入、福利、增长等方面的差别缩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对少数国防尖端项目,要按照“分散、靠山、隐蔽”的原则建设,有的
还要进洞。这一原则对后来经济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五”时期:三线建设的重点转向“三西”(豫西、鄂西、湘西) 地区,同时积极进行大西南的建设。 布局: 1、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战备的要求,将全国划分为10个经 济协作区,要求在每个协作区内逐步建立不同水平、各有特点、各 自为战、大力协作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2、要求各省市区的成套机械设备和轻工产品尽快做到自给, 建立为农业服务的地方工业体系,建立各自的小三线; 3、内地的工业建设要大分散、小集中,不搞大城市,工厂 布点要“靠山、分散、 隐蔽”,有的要“进洞”。
一、区域平衡发展思潮的形成
(一).旧中国生产力布局的基础
现状: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分布畸形,工业偏集于东部沿海一带 →人们主观愿望,改变不合理现状 合理配置生产力角度,需要逐步发展内地工业
(二).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现状: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1964年中苏关系紧张 →比较多的考虑国防和安全的需要
在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沿海和内地分别占36.9%和46.8%,沿海 与地投资之比为0.79:1(见表20一1) 。
(二)“大跃进”时期的均衡布局和地方经济体系
2 “一五”时期,中国生产力布局存在着忽视沿海工业发展的倾向。
“二五”强调要兼顾内地与沿海地区的发展。 政策: 《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 在内地进行大规模工业 建设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地、充分地利用并适当地发展沿海各地原有的工 业。 部署: 1、继续加强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充分利用适当加强华北、华东、中 南沿海城市的工业; 2、内地除继续进行武汉、包头等新钢铁基地建设外,同时积极进行 3 西南、西北和三门峡周围地区以钢铁、有色金属和大型水电站为中心的新 基地建设; 3、继续建设新疆地区的石油、有色金属工业。
(四)进一步完善民族地区政策
现状:少数民族80%分布在西部地区,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自然 资源丰富,但地理位置偏远,对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原有基础较, 人口增长过快,社会发育程度较低,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基础十分薄弱。 政策:1979年以来,虽然国家把投资布局和政策支持的重点放在沿海地 区,但仍然在人力、财力、物力和技术等方面对少数民族地区给予相应支 持,并在政策上给予特殊照顾。 1、实行对口支援。 2、实行财政补贴政策。 3、拨出各种专项补助款。 4、对民族贸易给予照顾。 5、其他方面的政策优惠。 在外汇留成和税收减免等方面,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也给予了相 应的优惠。
这说明: 中国全社会固定 资产投资布局向 沿海地区迅速推 进,主要在“七 五”时期形成的, 而且其倾斜程度 要远高于国家投 资的地区布局。
(二)实施沿海对外开放政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重大战略 方针。
1、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即两省的财政和外汇 实行定额包干;物资、商业在国家计划指导下适当利用市场调节;在计划、 物价、劳动工资、企业管理和对外经济活动等方面扩大地方权限试办经济 特区。 2、设立经济特区
沿海地区:重点是加强上海、北京、天津、大连等20个城市轻纺工业、基地 建设和大中城市现有纺织、机械、电子等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 在内地:重点是加强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和三线地区现有机械工业的
调整、改组和配套。
“七五”前期,中国生产力布局进一步向沿海地区倾斜。具体变化见下表:
1985年 沿海地区基本建设投资所占比重 内地地区基本建设投资所占比重 沿海与内地投资之比 48.4% 45.0% 1.07:1 1988年 53.2% 39.9% 1.36:1
不足
过分强调国防原则和地区平衡发展,追求地区 经济自成体系,在工业布点上搞大分散。 生产力布局的两次大推进和两次小推进。 在工业布点上的两次大分散。
导致了三方面的后果:
1
没有发挥沿海老工业基地的应有作用
2
东西差距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趋于扩大
宏观和微观经济效益均较低下。
3
第二节
1
2 3
1979~1990年的区域政策
布局: 1、国家修筑了连接西南的川黔、成昆、贵昆、襄渝、湘黔等几条重 要干线,建设了以攀枝花、酒泉、武汉、包头、太原等五大钢铁基地, 2、新建、续建和迁建了一大批煤炭、电力、石油、机械、化学和国 防工业项目。国家有计划地把一大批沿海地区老企业逐步搬迁到三线地区。 1965年8月,国家建委召开全国搬迁会议,提出要从准备大打、准备早打出
1963~1965年,国家按照“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国 民经济进行了第一次调整。
企业:大部分布局不当的中小企业被关停并转;布局不当的在建项目
停建;保留下来的企业和项目,通过“五定”,改善企业间布局。 地区:国家在充实和发展华东地区重工业的同时,加强了内地的工
业建设。
(三)“三线建设”时期的第二次大规模西进
(三).平衡发展思潮的理论渊源
现状:受苏联生产配置理论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恩格斯及列宁的观点 →认为应在全国平衡生产
二、生产力布局的指导方针和布局政策

生产力布局第一次大规模向西推进

“大跃进”时期的均衡布局和地方经济体 系 “三线建设”时期的第二次大规模西 进

二、生产力布局的指导方针和布局政策
从平衡发展转向不平衡发展
生产力布局和区域政策的转变 对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
一、从平衡发展转向不平衡发展
(一)邓小平的先富后富、共同富裕思想 (二)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方针的提出
这一指导方针一直贯穿在以后制定的各个五年计划之中。
(三)区域经济发展指导方针的转变
从“六五”计划开始,中国生产力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由 过去主要强调备战和缩小地区差别,逐步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向 沿海地区倾斜。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指出:要积极利用沿海地区的现 有基础,“充分发挥它们的特长,带动内地经济进一步发展”;同时要“努 力发展内地经济”,“继续积极支持和切实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生产,繁 荣经济”。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 三大经济地带,提出“要加速东部沿海地带的发展,同时把能源、原材料建 设的重点放到中部,并积极做好进一步开发西部地带的准备”。
1980年8月,中国正式设置了深圳经济特区,随后又相继设立了珠海、汕 头、厦门经济特区。
3、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1984年4月,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1988年,先后设立了14个经 济技术开发区,实行类似经济特区的政策。 4、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5、浦东新区和台商投资区
(三)实行国家扶贫开发政策
第十二讲 中国区域经济政策
第一节 1949~1978年的区域政策 第二节 1979~1990年的区域政策 第三节 1991~1998年的区域政策 第四节 1999年以后的区域政策 第五节 未来中国区域政策展望
第一节 1949~1978年的区域政策
1
2 3
区域平衡发展思潮的形成
生产力布局的指导方针和布局政策 对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
“四五”后期到“五五”初期:国家投资的地区重点开始逐步向 东转移。由于基建规模较大,1979年4月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 整顿、提高”的方针,由此开始了中国第二次国民经济调整。
三、对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
优点
•大规模“西进”,加快了内陆地区的经济发 展,有力地推进了内地工业化的进程。 •特别是在“一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内地工 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不断提高,由1952年 的30.6%提高到1978年的39.1 %。
三线:根据各地区战略位置的不同,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三类地区。 一线地处战略前沿,三线地区为全国的战略后方。在一、二线地区内,又依
本地区情况,划出若干地方作为区内的三线地区。习惯上,称前者为大三线,
后者为小三线。 中国的三线建设大体上可分为“三五”和“四五”两个时期。
“三五”时期:投资重点向“三线”地区转移,重点加强西南地区的建设。
三、对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
(一)地区差距特别是东西差距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宏观背景中,三大地带的经
济实力虽然都有较大提高和发展,但从提高和发展的程度看,中西部地
区没能和沿海地区同步发展,处于明显的滞后状态,中西部同东部地区 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扩大。
东部
西部
1979~1992年,中国东部与中部地区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RP)的相 对差距由31.1%上升到43.5%,而东部与西部地区间的相对差距则由43.3% 迅速增加到49.9%,两者分别扩大了12.4和6.6个百分点(见图20一3)
(四)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在“七五”时期,由于内地资源开发投资明显不足,资源 的有效供给在需求不断增加的条件下日趋短缺,加上其他方面 的原因,沿海与内地间争夺资源、市场的矛盾和产业结构矛盾 进一步加剧。为解决这些矛盾,1988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在 分析国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总结对外开放经验的基础上,提 出了以沿海乡镇企业为主力、“两头在外,大进大出”为主要 内容的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基本思想:沿海开放地区要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走 向国际市场,进一步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大力发展外向 型经济,从而加快 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内地经济振兴。 在1988年3月召开的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上,沿海地区 经济发展战略作为国家的方针被正式提出。
二、生产力布局和区域政策的转变
(一)国家投资布局重点的东移
在“六五”时期,中国生产力布局基本上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向优势 地区倾斜。在全国基本建设投资分配中,沿海地区所占比重由“五五”时期 的42.2%提高到47.7%,内地由50%下降到46.5%,其中山西、内蒙古、黑龙江 、江西四省区由11.6%提高到13.9%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