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腹)生禹, 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鲧为 了止住人间水灾,而不惜盗窃天帝 的息壤,引起了天帝的震怒而被杀。 他的悲惨遭遇也赢得了后人深切的 同情和尊敬,如屈原作《离骚》就 为他鸣不平:“鲧婞直以亡身兮, 终然夭乎羽之野。”鲧由于志向未 竟,死不暝目,终于破腹以生禹, 新一代的治水英雄由此诞生了。
祁(《太平广记》卷四六七“李汤” 条)等。他的精神也感动了诸多的神 灵,传说河伯献出河图(《尸子》孙 星衍辑本卷下),伏羲帮助他丈量土 地,还有一条神龙和一只灵龟帮助他 从事劳动(《拾遗记》卷二,《楚 辞· 天问》)。总之,弥漫天下、祸 害人间的洪水终于被大禹制服了,而 一个不辞辛劳、为民除害而又充满智 慧的英雄形象在中国文化史上树立起
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 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这种灾 难是不可想象的,从女娲采取的四 项措施来看,主要原因是苍天缺、 四极废、黑龙肆虐、洪水为害。这 四项之中,天是不可能缺的、四极 是不可能废的,只有黑龙肆虐和洪 水为害了。想来是由于洪水泛滥, 水中的凶猛动物(包括黑龙)危害 人
归根到底是巨大的水灾。女娲不辞辛 苦地创造了人类,又以极大的勇气保 护了人类。她一身而兼有两项如此伟 大的功业,反映了原始人对人类母亲 的爱戴和崇敬。这个神话产生于原始 社会早期的母系氏族时代。女娲所克 服的这一次水灾,是人类出现以来的 第一次洪水。
《淮南子· 天文训》:“昔者共工 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 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 水潦尘埃归焉。”这显然又是一 次洪水灾害。不同于前一次的是, 这一次是人为的。因为是共工怒 触不周山。《淮南子· 本经训》说: “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
空桑是地名,即颛顼的首都。也许是 共工之触不周山,本意是要淹没颛顼 之都,却造成了“天柱折,地维绝” 的局面。 从《淮南子》中保存的神话来看, 由共工引发的这次洪水到舜的末年 才得以治平。《山海经· 海内经》载 《鲧禹治水》:“洪水滔天。鲧窃 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 令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第一节初民的歌谣先秦文学,是指殷、周到秦统一这一历史时期在人类的童年时期,还没有文字,没有丰富的文学艺术种类及表现手段,歌唱和舞蹈便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
例如: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
——沈约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吕氏春秋·古乐》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披发而舞。
——纬书《河图玉版》(舜)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
——《宋书·符瑞志》原始歌舞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性。
上古歌谣与初民生活密切相关:源于生活、展现生活、祈愿向上例如: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卜辞通纂》三七五)己巳卜,贞。
(今)岁商受(年),王占日吉。
东土受年?南土受年?西土受年?北土受年?(《殷契粹编》第九O七片)贲如,皤如,白马,翰如。
匪寇,婚媾。
(《易·贲》六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易·离》九四)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
(《易·归妹》上六)鹤鸣在阴,其子和之。
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易·中孚》九二)初民歌谣的语言特点:风调简朴、语句平实、声韵协调例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牲》)相信语言可以控制自然力,相信自然世界可以随主观意志而改变,正是初民的精神状态。
原始歌谣大都采用二言形式,这是因为上古劳动动作简单,劳动节奏短促、鲜明,因而伴随劳动动作产生的诗歌节奏自然也不复杂。
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神话释义:神话基本特性: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化”了现实生活;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时代的产物。
第一编 先秦文学诗歌
第一编先秦文学诗歌一、诗经1、《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诗三百》,《庄子·天运》最早出现诗经二字,至汉代儒家著作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
诗经一共305篇,另有《小雅》中的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约成书于6世纪,编订有采诗、献诗、删诗之说。
《诗经》多为抒情言志之作,内容深刻地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开端。
2、《诗经》的分类——风雅颂《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所收录的都是曾经入乐的歌曲,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即国风,共160篇,大多是带有民歌色彩来自不同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土乐;雅即指周朝王畿之地的雅正之乐,出自各级贵族之手,主要内容是怨刺和颂赞;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包括周颂31、鲁颂4、商颂5三种,大多数颂赞之作,可以说是庙堂文学之祖。
周颂和大雅大部分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大雅小部分和小雅大部分是西周末年的作品,国风大部分和鲁颂、商颂的全部则是东迁后至春秋中叶的作品。
周颂《生民》《公刘》《緜》《皇矣》《大明》前三部是周人建国三部曲。
3、《诗经》的艺术手法——赋比兴(1)赋比兴是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赋即铺陈直叙,叙事描写、议论抒情都包括在内,是诗经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
如《豳风·七月》即以直接叙述农民的衣食住行和描写四季变换来加以表现。
《卫风·氓》也以叙述和描写手段写出了弃妇的遭际和复杂的心理情感。
(2)比就是比喻,也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如《魏风·硕鼠》《新台》等整首都拟物作比,多数篇章都是具体的比喻,如《卫风·硕人》以一系列比喻描写形容女子的美丽。
诗经的比喻拥有广泛,形式多样(3)兴即触物兴词,是诗歌开头而引起下文的一种手法。
有的只是作为开头,但多数有与下文具有某种意义的关联,起到象征、烘托、联想、比喻等作用。
先秦文学教案(板书)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第二节上古歌谣第三节上古神话传说第二章《诗经》第三章先秦散文第一节历史散文第二节诸子散文第四章屈原和楚辞一、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分期:先秦文学、两汉文学:文学的自发时期,突出特点是文学尚在文化的母体之内,文史哲不分。
魏晋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文学的自觉时期,诗歌和散文的成就达到顶峰。
宋代文学、元代文学、明清文学:文学的转型时期,戏剧和小说兴起并达到顶峰。
二、先秦文学概貌:第一章上古文学第一节上古歌谣一、上古歌谣的保存上古歌谣零散保存在先秦两汉的典籍之中,后代的辑本有:清代沈德潜的《古诗源》,今人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录最为详尽。
二、上古歌谣的内容1、再现劳动过程的:《吴越春秋》中《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2、征服自然愿望的:《礼记·郊特牲》中《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3、反映上古婚姻制度的:《周易》中《屯·六二》:屯如,邅[zhān]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gòu]。
4、与战争相关的:《周易》中《中孚·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5、愉快的劳动生活:《周易》中《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kuī]羊,无血。
6、思恋之歌《吕氏春秋·音初篇》中《候人歌》:候人兮猗。
三、上古歌谣主要特征:原始歌谣大都采用二言形式,这是因为上古劳动动作简单,劳动节奏短促、鲜明,因而伴随劳动动作产生的诗歌节奏自然也不复杂。
另外,上古汉语都是单音节词,两个单音节词组合是最初的句子,这种句子的产生与上古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能力直接相关。
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一、什么是神话: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诗经》一.诗经的产生、流传和编订(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地区的乐调。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雅分为大雅和小雅。
大雅31篇。
小雅74篇。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产生:《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
包括《国风》(分为十五国风)160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40篇。
(笙诗6篇不在305之数。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最后编订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
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
编订: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献诗”“采诗”“删诗”之说,透露了《诗经》作品来源和编订的一些信息。
1>献诗: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頌美或讽谏,是有史籍可考的。
《诗经》中当不乏这类作品。
2>采诗:汉代人认为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献于朝廷以了解民情。
公卿列士所献之诗,既有自己的创作,也未必没有采集来的作品。
周王朝是都实行过采诗制度,虽不能确定,但如无周王朝和各诸侯国乐官的参与,民间之诗很难汇集与朝廷。
因此可以说,《诗经》包括了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飨中的乐歌等。
3>删诗:事实上,早在孔子的时代,已有与本今《诗经》相近的“诗三百篇”的存在。
孔子对“诗”做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
但说《诗经》由他删选而成,则是不可信的。
一是在祭祀、宴享时奏唱,二是作为外交场合言谈应对的辞令,三是作为教育的课本。
秦火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
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
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1、举例说明上古歌谣的特点。
口头性(无文学),功利性(无作家),集体性(无自觉审美)---人们在劳动时发出的呼声---‘邪许’2、为什么歌谣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文学艺术起源于集体生产劳动,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有节奏的呼声,这种韵律就是诗歌的起源,也是最早的文学样式。
3、以“女娲补天”和“鲧禹治水”为例,说明英雄神话的模式。
灾难降临---英雄救世---天下太平名词解释:神话---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本身。
背诵: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郊特牲: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鲧禹治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第二章:诗经1、《诗经》的原称是什么?何时称为“经”?诗,诗三百,汉尊为经。
2、《诗经》共有多少篇?各部分具体数量是多少?一共三百零五篇,‘风’有诗一百六十篇,‘雅’有诗一百零五篇,‘颂’有诗四十篇。
3、名词解释:风、雅、颂、赋、比、兴。
风:地方民歌,十五国风雅:京都民歌颂:祭祀、朝会、礼仪音乐赋:白描、叙述比:比喻兴:兴起、引起---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4、说明《诗经》收集的作品时间和空间。
西周到春秋中期五百年,黄河、长江流域5、《诗经》收集作品的方式有哪些?(1)献诗(2)行人采诗6、名词解释:四家诗---齐辕固(齐诗),鲁审培(鲁诗),燕韩婴(韩诗),赵毛苌(毛诗)7、为什么说《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生活真实、情感真挚,推动诗人、作家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而不是消遣闲情的东西,倡导现实主义精神,证明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
8、《诗经》的地位和影响是什么?(1)现实主义诗歌源头(2)赋比兴的影响(3)昭示后代作家向民间文学学习9、周民族史诗有哪几首?《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背诵:《关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先秦时期是我国文学的发生期,先秦文学是我国文学的源头,它指的是秦代以前历史时期的文学,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
本编依据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先后顺序,重点论述介绍了以下内容:上古歌谣的保存.分类及特点;上古神话的保存.分类及艺术特点;《诗经》的名称.编集.内容.艺术特点及影响;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历程.特点及《尚书》.《春秋》.《国语》.《战国策》等重要历史散文著作;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的阶段.特征及《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重要的哲理散文;屈原的生平.思想及其《离骚》.《九歌》.《九章》等楚辞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点等。
一、名词解释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第一编先秦文学
著名历史散文作品赏析
01 02
《左传》
《左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作者不详,主要记 述春秋时期具体史实的史书,以“春秋经”的内容为基础记述春秋时期 具体史实的史书。
《国语》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 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
03
《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
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
历史散文的文化意义与影响
文化意义
历史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明进程,是 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它们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同时 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例 如,《史记》、《汉书》等史书以及后世的 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都受到了历史散文的 影响。
《诗经》的艺术特点
总结词
《诗经》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其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上。
详细描述
《诗经》的表现手法包括赋、比、兴三种,这些手法丰富了诗歌的表达力,使其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同时,《诗 经》的语言风格质朴自然,多用口语,因此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理解和记忆。
《诗经》的文化意义与影响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诗经》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其文化意义与影响深 远。
《诗经》不仅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文化的瑰 宝。它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审美观念等深刻影 响了后世的文化发展。《诗经》中的许多诗歌成为了经典 名篇,被广泛传颂和引用,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同时,《诗经》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 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人文精神对世界文化也产生了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编先秦文学
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 (《山海经〃海外南经》) 长臂国在其东,捕鱼水中,两手各操一鱼。 (《同上》) 厌(餍,吃)火国在其南,其为人兽身黑色, 火出其口中。(《同上》)
三、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
(一)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 识。 (二)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 意识。 (三)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的反抗精 神。
《山海经•北山经》: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 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 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
海。
4、刑天舞干戚
《山海经· 海外西经》:
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 操干戚以舞。
(六)传奇神话 欧(呕,吐)丝之野在大踵东,一女子跪据 树欧丝。(《山海经〃海外北经》)
(三)神话的保存 主要保存在《山海经》、《楚辞》、 《淮南子》、《庄子》等古籍中其中 保存神话较多的是《山海经》和《淮南 子》 。
《山海经》
三、中国古代神话的内容
第一,创世神话。
第二,始祖神话。 第三,洪水神话。
第四,战争神话。
第五,英雄神话。
第六,传奇神话
(一)创世神话
(二)献诗说
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 公卿列
士所献之诗,既有自己的创作,也有采集来的作品。 师箴,瞍赋,矇诵” (《国语·召公谏弭谤》)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
(三)删诗说
古者《诗》三千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
礼义„„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 雅颂之音。(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2、后羿射日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教学要点:使学生掌握文学起源的基本理论,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与特色,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教学时数:3学时第一节文学的起源和原始歌谣(1学时)一、文学的起源:文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普列汉诺夫论述原始艺术与劳动的关系(见《艺术论》)二、原始歌谣:最早的文学是原始歌谣。
原始歌谣的特点:1、反映原始社会的生活。
2、与音乐舞蹈紧密结合。
3、有节奏韵律。
4、是口头文学。
第二节古代神话(2学时)一、神话的概念和性质:马克思对神话的论述(见《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应从产生基础及表现形式两方面加以理解。
二、中国古代神话的内容:三、中国古代神话的特色四、我国古代神话的保存流传情况:五、神话对后世的影响:考核要求:1、了解和掌握先秦文学发展概况2、了解和掌握上古文学的主要成变(原始歌谣、古代神话)第二章《诗经》教学要点:使学生掌握《诗经》的一些基本知识、主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教学时数:7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关于《诗经》的几个问题(1学时)一、《诗经》的名称。
二、《诗经》产生的时代和地域。
三、《诗经》的作者。
四、《诗经》的收集和编定。
五、《诗经》的分类(风、雅、颂)。
六、《诗经》的传授(毛诗与三家诗)及流传。
第二节《诗经》的内容(3学时)一、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二、反映社会矛盾的怨刺诗。
三、关于战争和徭役的诗歌。
四、反映劳动生产的诗歌。
五、反映爱情和婚姻的诗歌。
六、反映社会风俗、礼节、燕飨的诗歌。
第三节《诗经》的艺术特色(2学时)一、如实反映生活的态度而形成的朴素自然的艺术风格。
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概念,运用,效果。
三、复沓的章法与灵活的句式。
形式特点,形成原因,表达效果。
四、丰富的语汇与和谐的韵律。
语言特色,押韵方式,效果影响。
第四节《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学时)一、《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其中民歌部分及一些政治讽谕诗所表现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
第一编 先秦文学
女爰有七 心求鸣月 伤柔仓流 悲桑庚火 殆。。, 及春女九 公日执月 子迟懿授 同迟筐衣 归,,。 。采遵春 蘩彼日 祁微载 祁行阳 。,,
同以发七 我卒,月 妇岁二流 子 之火 ,三日, 馌之栗九 彼日烈月 南于。授 亩耜无衣 。,衣。 田四无一 畯之褐之 至日,日 喜举何觱 。趾 。 !
•
【 七 月 】
窈参 窕差 淑荇 女菜 ,, 寤左 寐右 求流 之之 。。
窈关 窕关 淑雎 女鸠 ,, 君在 子河 好之 逑洲 。。
【 关 雎 】
二、影响
• 1、《诗 经》被奉为儒家经典,并经儒家的 刻意阐释,而影响感染了后世士大夫的诗 歌观念和诗歌情怀。 • 2、在《诗经》的影响下,后世文人十分关 注诗歌中所表现的现实精神,常在理论和 实际中自觉抵制个人, 诗歌中的形式主义 倾向。
第一节 先秦文化的发展
一、文化的定义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 商,信奉巫祭文化。 2、 春秋时期 3、战国时期
第二节 文人身份的演进
• 巫觋:巫师,女巫和男巫 • 史官 • 贵族士大夫:春秋时期,取代巫史,成为 社会政治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 士人
• 2、国风中还有不少反应社会生活的 诗篇,真是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状 况和精神风貌。如《豳风 · 七月》则 较为完整地再现了当时农业生活的 场景。
豳风 · 七月
•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
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 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 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主讲人:宋文琦绪论上古期包括先秦、秦汉。
在上古期①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此;② 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孕育于此期,特别是儒道两家的思想影响着此后几千年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③ 中国文学思潮以儒道两家为主,儒偏重社会功能,道注重价值,这在上古期也已经形成了;④从文学的创作、传播、接受来看,士大夫作为创作的主体的接受对象,文字作为传播的主要媒介,中国文学的这个基本格局也是在上古期奠定的,直到宋代出现了市民文学,才使这个格局发生了变化。
上古期的第一个阶段是先秦文学,在这个阶段,有三大主要特征,总体上,其一,文学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其二,先秦文学的观点,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这种状态成为先秦的一大景观;其三,先秦文学的发展,是与先秦社会文化的发展相表里的。
具体来讲:一、先秦文学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个体的身份也不继变化。
先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主要承担者的身份、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文学作者也因之而不继变化。
根据可考的文献记载和历代名家评析,大致可以看出,先秦文学的创作主体的演变,有如下轨道。
1、群体创作时期,主要在文字产生以前这个时期,即群讴唱和。
其主要作品当是劳动乐歌(含农事祭舞),从后世的可采信的资料中,可看见一鳞半爪,其基本审美趋向是实用。
2、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背景,巫觋作为个体文学创作者开始出现,出于巫术目的而创制的韵文是当时主要的作品。
《礼记·表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祀”。
“土,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便。
是上古遗留下来的驱傩祈福咒语歌谣,此外甲骨卜辞、《易》卦爻辞中有些作品,句法简单整齐,偶尔协韵,是早期诗歌创作的萌芽,而祭祀歌谣大多亡佚。
3、商周之际到春秋人事受到重视,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或为新兴文化的代表,记人事,观天象,述旧典的史家散文,是当时重要的作品。
先秦文学 试题与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1、神话:上古先民用幻想以不自觉地艺术方式对自然社会生活的解释,用想象表达先民征服自然的强烈心愿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
属于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是原始文学的重要形式,后世文艺的土壤。
2、神话的历史化:把神话看成历史传说。
即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把神话当作事实看待,构成一些虚幻的始祖及发展谱系。
在世界其他民族文化史中或多或少均有体现。
三、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经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保存在《淮南子》。
四、简答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体现了先民的反抗精神。
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①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
②神话思维具有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特征。
③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
④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
五、论述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这是一则典型的卵生神话,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卵中诞生出来的)、始祖神话(《淮南子•览冥训》女娲补天,显示出她作为宇宙大神的重要地位,女娲不仅有开辟之功,也是人类的创造者)、洪水神话(《山海经•海内经》鲧禹父子治水,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战争神话(《史记•五帝本记载》黄帝经过阪泉之战而大胜炎帝,导致了炎黄两大部族的融合,华夏民族由此正式形成)、发明创造神话(后羿是神话传说中弓箭的发明者,也是一个神射手)。
第二章《诗经》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袁行霈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编 先秦文学(附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一、名词解释:1、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社会现象做描述和解释,通常以神为主人公,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2、《山海经》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编选而成的。
全书共18卷,分山经、海外经、海内经、大荒经四部分,内容驳杂,保存神话传说、宗教仪式、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多方面资料。
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地理著作,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地理著作是《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保存在《淮南子》中。
三、简答1、神话所蕴含的民族精神:①体现了慎重的忧患意识。
比如女娲、后羿和大禹的神话中,无不以相当的分量描绘了人类的恶劣出境,主人公们则能正视现实的灾难,并通过锲而不舍的辛勤劳作和斗争,战胜Iran灾难。
神话特别强调诸神不辞辛劳的现实精神,反映了先民对于现身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验。
②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中国神话在展示人类恶劣的生存环境时,还为人类塑造了一些保护神,如女娲、后羿、龙、凤等;中国神话充满对个体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如炎黄二帝为了百姓不惜以身试毒;中国神话还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如日月之神羲和不但要掌管日月,还要“敬授人时”,以利生产。
③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
生存环境的艰苦孕育出一大批反抗自然、天帝的神话英雄,如精卫填海、刑天段首仍对天地大舞干戚,体现了先民顽强的抗争精神。
2、神话的思维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①以己观物,以己感物。
原始先民在思维中尚未将自己和自然界分开,感知自然时往往将自身属性转移到自然直上,形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
(完整版)先秦文学试题与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1、神话:上古先民用幻想以不自觉地艺术方式对自然社会生活的解释,用想象表达先民征服自然的强烈心愿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
属于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是原始文学的重要形式,后世文艺的土壤。
2、神话的历史化:把神话看成历史传说。
即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把神话当作事实看待,构成一些虚幻的始祖及发展谱系。
在世界其他民族文化史中或多或少均有体现。
三、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经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保存在《淮南子》。
四、简答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体现了先民的反抗精神。
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①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
②神话思维具有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特征。
③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
④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
五、论述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这是一则典型的卵生神话,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卵中诞生出来的)、始祖神话(《淮南子•览冥训》女娲补天,显示出她作为宇宙大神的重要地位,女娲不仅有开辟之功,也是人类的创造者)、洪水神话(《山海经•海内经》鲧禹父子治水,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战争神话(《史记•五帝本记载》黄帝经过阪泉之战而大胜炎帝,导致了炎黄两大部族的融合,华夏民族由此正式形成)、发明创造神话(后羿是神话传说中弓箭的发明者,也是一个神射手)。
第二章《诗经》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第一编 先秦文学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 比较舒缓。 周颂31篇,是 西周初期的诗。周颂不同于 其他诗的体例,不是由数章构成,每篇只有一 章。鲁 颂4篇,产生于春秋中叶鲁僖公时, 都是颂美鲁僖公之作,
《诗经》中的作品,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 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是 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编辑成书后,广泛流行 于诸侯各国,运用 于祭祀、朝聘、宴饮等各种 场合,在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 要作用, 《左传》中大量记载了诸侯君臣赋诗 言志的事例,他们以“诗”来酬酢应对,出使 专对,以赋诗来表情达意。诸子百家在著述中 引诗,也很常见。
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
• (一)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 上古祭祀活动盛行,许多民族都产生了赞颂神 灵、祖先,以及祈福禳灾的祭 歌。保存在大 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是以祭祀、歌 颂祖先为主。周族史诗的《生民》、《公刘》、 《绵》、《皇矣》、《大明》五篇作品,赞颂 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 武王的 业绩,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
二、《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 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诗经》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 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 表现动作的进 程或情感的变化。如《周南· 芣苡》: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襭之。 三章里只换了六个动词,就描述了采芣莒的整 个过程。
宴饮中的仪式,体现了礼的规则和人的内 在道德风范。燕飨诗赞美守礼有序, 宾主 融洽的关系;而对不能循礼自制,纵洒失 德的宴饮,则是否定的。礼乐文化 是周代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在很大程 度上是周代礼乐文化的载体。燕 飨诗以文 学的形式,表现了周代礼乐文化的一些侧 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讲先秦文学概述课件制作洪静云第一讲先秦文学概述学习重点: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一、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一)原始诗歌(二)上古神话(三)散文——从散文的萌芽到早期历史散文《尚书》的出现甲骨卜辞—《易经》—铜器铭文—《尚书》二、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制礼作乐周代文学关注历史、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文学:历史散文与说理散文、《诗经》三、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战国时代特有的文化气质文学:说理散文与历史散文、《楚辞》第一讲先秦文学概述一“先秦”与“先秦文学”先秦(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历史时期)原始社会:黄帝及尧舜禅让时代奴隶社会:夏商西周封建社会初期:东周第一讲先秦文学概述“先秦文学”指“先秦”这一时期的文学,是中国文学发生和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中国文学的源头,有后世各种文学体式的胚芽或雏型。
第一讲先秦文学概述二对先秦文学的几点认识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没有形成独立的文学观念,文学与哲学、宗教、历史等结合或混杂在一起创造了用文字表达情感和事物的最基本的语言形式,创造了最基本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修辞方式伊耆氏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第一讲先秦文学概述三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和发生、发展的最初阶段。
远古时代的歌谣和神话,是中国文学的光辉的起点,以《诗经》和楚辞为代表的先秦诗歌、叙事性的历史散文和说理性的诸子散文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在距今久远的年代,在中国文学的最初阶段,中华民族已创造了世界稀有的古代灿烂文化,同古代欧洲的所谓“古罗马文化”、“古希腊文化”相映媲美。
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王国维:夏商二代文化略同。
《洪范》九畴,帝所以锡禹者,而箕子传之矣。
夏之季世,若胤甲,若孔甲,若履癸,始以日为名,而殷人承之矣。
——《殷周制度论》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一)原始诗歌1、原始诗歌起源于(有节奏的)生产劳动《淮南子¡¤道应训》: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鲁迅: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
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一)原始诗歌2、原始诗歌的内容和形式特点内容:其一劳动生活是原始诗歌讴歌的主题其二表现原始人类幻想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相当程度的宗教意识。
形式:综合性的艺术形式——诗歌音乐舞蹈三者合一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二)上古神话鲁迅: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
《中国小说史略》(二)上古神话1、神话的产生神话起源于远古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神话的原始形态是在有文字以前广泛流传在人民口头的神异故事。
2、神话的实质神话的思维,是人类理性逻辑尚未发展、成熟时期的思维方式,在现代人看似十分荒诞的描述中,包含着初民心目中的世界起源、宇宙模式、万物关系、民族历史、宗教观念乃至各类日常生活知识,是在幻想的形式中反映远古人们的斗争生活。
(二)上古神话3、上古神话的内容与保存4、上古神话对民族精神的形成的影响首先,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沉重的忧患意识其次,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再次,中国古代神话体现先民们的反抗精神5、上古神话对后代文学的影响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
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
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殁,躯变后世五岳。
后乃有三皇。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
化为邓林。
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三)散文——从散文的萌芽到早期历史散文《尚书》的出现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我国古代一部关于占卜的书《易经》商周铜器铭文,反映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尚书》的出现,标志着先秦历史散文已得到初步的发展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卜之事,有的还包括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这就是甲骨卜辞。
例子:乙未卜贞,立事于南,右从我,中从舆,左从曾。
《易经》《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
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中孚》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商周铜器铭文丁巳,王省夔京。
王易小臣俞夔贝,惟王来征夷方,惟王十祀有五,肜日。
(《殷文存》上)《尚书》及其文学价值《史通·六家》盖书之所主,本于号令,所以宣王道之正义,发话言于臣下。
故其所载,皆典、谟、训、诰、誓、命之文。
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是第一部历史散文《虞书》《夏书》《商书》《周书》主要是官方文告,是历史文献总集,有记言、记事、论说。
《尚书》重视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教训,提出用人、理政的原则、方法和勤勉治国、力戒逸乐的主张。
例如《酒诰》:故天降丧于殷,罔爱于殷,惟逸。
《尚书》之文已具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样表达方式,虽为“记言”,却并不单调。
记叙简明扼要,描写用笔不多而颇生动,议论要言不烦,抒情皆直抒胸臆而富于感染力。
《尚书》毕竟是散文萌芽阶段的作品,文字古奥,语句拗口,韩愈所谓“周诰殷盘,佶屈聱牙”(《进学解》),指出了《尚书》语言的这一特点。
《尚书》的文风质直古朴,不事藻饰。
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一)原始诗歌(二)上古神话(三)散文——从散文的萌芽到早期历史散文《尚书》的出现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制礼作乐“礼乐”的精神实质是对社会秩序自觉地认同,而这些“礼乐”概念或制度又是从前代原始巫祭文化,尤其是巫祭仪式中发展出来的,目的在于维护等级制度,其核心是“德”“仁”等一些政治伦理观念。
王国维: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殷周制度论》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周代文学关注历史、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历史著作:说理散文:诗歌:《诗经》周代文学在精神和风格上都体现为一种和谐、典雅的特质,一种婉而多讽的特征。
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诸子百家”西汉初·司马谈:阴阳、儒、墨、名、法、道德西汉末·刘歆: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农、纵横、杂、小说战国时代特有的文化气质首先,立足于现实,着眼于现实其次,自觉创作精神增强,表现强烈的个性和激情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战国文学诸子散文:历史散文:《战国策》诗歌:屈原与楚辞章学诚说:盖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故论文于战国,而升降盛衰之故可知也。
《春秋》关于《春秋》的作者,《左传》等书中有孔子修《春秋》的话,孟子更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据《史记·孔子世家》所记,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前479)。
鲁哀公十四年(前481)春“西狩获麟”,传说孔子“绝笔于获麟”(杜预《春秋》左氏传序),则《春秋》成书当在孔子卒前二年。
但《论语》中没提到过《春秋》,故杨伯峻不信此说,他认为《春秋》是鲁国原史。
《春秋》的思想倾向,主要是遵循周制维护周礼,明王道,重人事,褒善贬恶,反对“邪说暴行”,志在“拨乱世反之正”。
《春秋》的文学价值•《春秋》语言之凝练含蓄,历来为人叹赏。
所谓¡°一字见义¡±的语言特点,其叙事之“微显瘅幽,婉而成章”(《史通·叙事》)也主要得力于此。
较之《尚书》,《春秋》已明显地由“佶屈聱牙”一变而为简明含蓄,意味着历史散文的发展和进步。
¡°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的语言特点,后世誉之为“《春秋》笔法”。
《国语》是一部分国记录的史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国别史。
上起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战国之际晋国韩赵魏三家灭智伯,约五百余年历史。
分八国记事:周、鲁、齐、晋、郑、楚、吴、越。
《尚书》多载训诫之文,《春秋》多寓褒贬之言,《国语》则多记教诲之语。
“重民”、“尚礼”、“崇德”,是其主要表现。
其思想观念驳杂不纯,但基本体现儒家思想倾向。
思考1、怎样理解原始诗歌诗、舞、乐三位一体的文化现象?2、比较我国古代神话与西方古代神话之异同。
3、诸子散文的时代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4、怎样理解章学诚说的“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