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抵抗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
关于阿司匹林的不同剂量产生抵抗的
对于阿司匹林抵抗的患者,医生可能会考虑联合使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如氯吡格雷或 普拉格雷,以增强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此外,与不同的药物搭配使用也可能有助于降
低出血风险。
其他解决策略
总结词
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有其他解决阿司匹 林抵抗的策略,如改变给药方式、个性 化治疗等。
VS
详细描述
改变阿司匹林的给药方式,如从常规口服 给药改为持续静脉输注给药,可能有助于 提高药物的抗血小板效果。此外,根据患 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也是解决阿 司匹林抵抗的有效方法。
05
解决阿司匹林抵抗的方法
增加阿司匹林的剂量
总结词
增加阿司匹林的剂量可以增加其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但同时也增加了出血的 风险。
详细描述
对于阿司匹林抵抗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增加阿司匹林的剂量,以增强其抗 血小板聚集的效果。然而,增加剂量也意味着增加患者发生出血的风险,因此 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04
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抵抗的影 响
高剂量阿司匹林的影响
预防心血管疾病
高剂量阿司匹林被广泛用于预防心血管疾病,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 ,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降低癌症风险
一些研究表明,长期服用高剂量阿司匹林可能有助于降低某些癌症 的风险,如结直肠癌和乳腺癌。
增加出血风险
然而,高剂量阿司匹林也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包括胃肠道出血和脑 出血,因此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使用。
降低治疗效果
阿司匹林抵抗可能影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 使得药物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影响病情的控制和 康复。
增加并发症风险
心血管疾病患者如果存在阿司匹林抵抗,可能增 加心绞痛、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风险。
对癌症的影响
阿司匹林抵抗研究
阿司匹林“抵抗”及处理策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靖一、阿司匹林是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及治疗的基石心脑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已形成流行趋势,极大程度地威胁公众健康,并带来严重的社会负担。
50年代末至今,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上升了4倍,占全年死亡人口的1/3。
据估计,每年由此造成的医疗费用,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分别高达19亿和196亿元。
因此,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选用安全、有效、经济的药物,是减少死亡、降低医疗费用的关键。
WHO指南指出,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应以所有人群和高危人群相结合的策略。
简单有效的预防方法,包括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就可以控制50%的致死或致残率。
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被发现至今已近40年,大量的研究奠定了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基石地位。
新近的抗栓试验协作组(ATC)汇总分析显示,阿司匹林使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高危患者的血栓性血管事件和非致死性卒中分别减少四分之一,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减少三分之一,血管性死亡减少六分之一。
阿司匹林的抗栓效果显而易见。
然而仍有部分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会出现血管事件。
针对这种现象,一些学者提出了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的概念。
二、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阿司匹林“抵抗”,又被称为“耐药”或“治疗反应变异”等,目前尚无确切而统一的定义。
阿司匹林“抵抗”通常用来描述如下两种现象。
一是服用阿司匹林不能预防缺血性血管事件的发生,被称作“临床阿司匹林抵抗”。
根据A TC的数据,其发生率估计在10.9%~17.3%之间。
阿司匹林“抵抗”也被描述为针对一种或多种血小板功能试验,阿司匹林无法产生预期效应,如抑制血栓素的生物合成等,被称作“生化阿司匹林抵抗”。
根据不同的研究人群和所采用的血小板功能测定方法,其发生率估计在5%~20%之间。
关于阿司匹林“抵抗”的实验室检测,目前尚无公认的方法。
主要采用测定皮肤出血时间、光镜下检测或采用血小板功能分析仪PFA-100检测血小板聚集力及通过尿中的血栓素排泄产物反映体内血栓素生成情况等,但由于特异性、敏感性、与临床的相关性不确定,以及可重复性差等原因,未广泛应用于临床。
阿司匹林抵抗(1)
综 述阿司匹林抵抗阮淑萍(温岭市卫生进修学校,浙江温岭317500)阿司匹林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方面,已经作为常规药物广泛应用。
然而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并不能获得均一的抗血小板效果,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有部分患者对阿司匹林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存在抵抗现象(Aspirin Resistance,AR),仍会发生心血管血栓事件[1]。
近年来阿司匹林抵抗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以下从阿司匹林的发展历史,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分类、发生机制以及对策等方面作一综述。
1 阿司匹林应用主要进展阿司匹林用于临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
1897年问世时,最初主要用于镇痛、解热和消炎。
上世纪70年代人们发现阿司匹林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开始作为抗血小板药物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及某些选择性患者的一级预防。
1994年抗血小板试验联合报告(Antiplatele t Trialists,Colla boration)[2,3]认为阿司匹林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可以降低25%心脑血管病事件如死亡、心肌梗死、卒中,降低48%的血管搭桥及动脉栓塞事件,减少肺栓塞事件67%,减少深静脉血栓事件67%。
临床试验证明,阿司匹林是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药。
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在预防心血管急性血栓栓塞性疾病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一级预防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对心肌梗死和缺血性血管事件的二级预防也有效。
但也有许多试验和临床研究发现服用阿司匹林过程中总有一些血小板聚集能力不被抑制或仅被轻度抑制[4,5]。
2002年,Eikelboom等[6]报道了对HOPE 试验一部分研究结果。
检测976例服用阿司匹林的心血管患者尿中的11-脱氢-血栓素B2,随访5年后发现:阿司匹林抵抗者发生心肌梗死、卒中和死亡的总风险增高。
高尿11-脱氢-血栓素B2组心肌梗死和死亡的总风险是低值者的2至3 5倍。
阿司匹林抵抗问题逐渐成为临床上不容忽视的情况。
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药物阿司匹林的抵抗讲解ppt课件
阿司匹林的 研究历史
阿司匹林的 药理学知识
阿司匹林抵 抗的临床意
义
血小板的生 理功能和血
栓形成
阿司匹林的 临床效益
阿司匹林抵 抗的争议
抗血小板药 物的分类及
作用机制
阿司匹林抵 抗的概念和
机制
阿司匹林抵 抗的应对策
略
考评项目赋标准分,对照考评内容和 考评办 法对考 评项目 进行考 评,评 出各考 评项目 的考评 实际得 分,考 评类目 下各考 评项目 考评实 际得分 之和为 该考评 类目的 考评实 际得分
考评项目赋标准分,对照考评内容和 考评办 法对考 评项目 进行考 评,评 出各考 评项目 的考评 实际得 分,考 评类目 下各考 评项目 考评实 际得分 之和为 该考评 类目的 考评实 际得分
血小板激活通道பைடு நூலகம்
凝血酶
血小板
氯吡格雷
纤维蛋白结合位点
血小板激活
阿司匹林
纤维蛋白原
考评项目赋标准分,对照考评内容和 考评办 法对考 评项目 进行考 评,评 出各考 评项目 的考评 实际得 分,考 评类目 下各考 评项目 考评实 际得分 之和为 该考评 类目的 考评实 际得分
血管内皮损伤 激活 血小板
凝血酶系统
内源性
5-HT 多巴胺 肾上腺素
内源性
ADP 释放
血小板膜糖蛋白 Ⅰb(GPⅠb)
VWF
阿司匹林 (—)
血管收缩
潘生丁 (—)
粘附于内皮 下胶原纤维
血小板膜糖蛋白
Ⅱb、Ⅲa 形成复合物
(GPⅡb/ Ⅲa)
纤维蛋白受体
血小板膜磷脂 磷脂酶
花生四烯酸
Ⅱb/Ⅲa(— )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关于阿司匹林的不同剂量产生抵抗的
某些疾病状态或遗传因素可能导致个体对 阿司匹林的反应减弱或出现抵抗。
03
阿司匹林抵抗的影响因素
药物因素
药物剂量
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与药物剂量有关 。研究表明,低剂量阿司匹林可能不 足以完全抑制血小板聚集,而高剂量 则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药物制剂
不同制剂的阿司匹林可能对血小板聚 集的抑制效果存在差异。例如,某些 阿司匹林缓释制剂可能在体内释放速 度较慢,导致血药浓度不稳定,从而 影响疗效。
并发症
某些并发症,如肾功能不全、肝功能 异常等,可能影响阿司匹林在体内的 代谢和排泄,从而导致阿司匹林抵抗 的出现。
04
阿司匹林抵抗的检测与评估
检测方法
血小板功能检测
01
通过检测血小板聚集率、血栓形成等指标,评估阿司匹林对血
小板抑制效果。
生物标志物检测
02
检测血液中与阿司匹林代谢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如环氧化酶-1
药物剂量不足
药物代谢与排泄异常
个体差异导致不同人对阿司匹林的反应不 同,部分人可能需要更高的药物剂量才能 获得预期效果。
某些人可能存在药物代谢酶或排泄途径的 异常,导致阿司匹林在体内的浓度降低, 影响其抗血小板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
疾病状态与遗传因素
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导致阿司匹林的 血药浓度降低,从而影响其抗血小板效果 。
和血栓烷B2等,以评估阿司匹林的药效。
基因检测
03
通过检测与阿司匹林代谢相关的基因突变,预测个体对阿司匹
林的敏感性。
评估标准
血小板功能评估
根据血小板聚集率、血栓形成等指标,判断阿司匹林 对血小板的抑制效果是否达标。
生物标志物评估
根据生物标志物的浓度变化,评估阿司匹林的药效。
阿司匹林抵抗的产生机制与防治策略
阿司匹林抵抗的产生机制与防治策略【摘要】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患者可能会产生对其的抵抗。
阿司匹林抵抗不仅会降低药物的疗效,还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阿司匹林抵抗的产生机制主要包括基因突变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治疗阿司匹林抵抗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抗血小板药物和采取轮换策略是关键。
使用联合疗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来对抗阿司匹林抵抗。
未来,我们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深入了解阿司匹林抵抗的机制,并探索新的防治策略,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关键词】阿司匹林抵抗、产生机制、基因突变、环境因素、抗血小板药物、联合疗法、防治策略、研究展望。
1. 引言1.1 阿司匹林抵抗的重要性阿司匹林抵抗是指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后,其抗血小板效果不佳或完全失效的情况。
这种抵抗不仅会减弱阿司匹林的预防血栓形成和心血管疾病的功效,还可能增加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认识和了解阿司匹林抵抗的重要性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起到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
部分患者在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后,会出现抗药性问题,即阿司匹林抵抗。
这种现象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基因突变、环境因素、患者自身特点等。
阿司匹林抵抗的重要性在于,及时发现并处理抵抗现象可以有效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对于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来说,及时监测和评估抵抗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和预防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不断加强对阿司匹林抵抗的认识和研究,才能更好地保护患者的心脑血管健康。
1.2 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阿司匹林抵抗是指患者在长期或反复使用阿司匹林后,对药物产生耐药性,导致其治疗效果降低或失效的现象。
阿司匹林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抗血小板药物,在预防和治疗心肌梗死、中风等疾病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患者长期使用阿司匹林的时间延长或剂量增加,有些患者会出现阿司匹林抵抗现象。
阿司匹林抵抗是怎么回事?
阿司匹林抵抗是怎么回事?患者问最近,我在医生的建议下开始服用低剂量的阿司匹林。
但我听说,对于某些人来说,阿司匹林并不能预防心脏病的发作。
这是真的吗?怎样才能知道我是不是属于这类人呢?你所说的这种现象,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
然而,真正的阿司匹林抵抗很少见。
市场上也有针对这种问题的检测,但我并不推荐去做。
为什么呢?因为,血栓形成是心脏事件和大多数中风发作的根本原因。
阿司匹林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的形成,从而降低这类疾病的风险。
阿司匹林的疗效是因人而异的。
一些研究显示,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能力减弱的发生率是百分之一。
虽然早期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一比例要高得多。
然而,一些细化的重复试验显示,大多数有阿司匹林抵抗的人,并没有按要求每天服用阿司匹林。
如果可以严格按要求服用阿司匹林,其耐药性通常也会消失的。
阿司匹林的种类可能也是一个原因。
许多药物表面都会有一个光滑的安全涂层,例如大家比较熟悉的肠溶性阿司匹林包衣片,药物在经过胃到达小肠的时候,这一涂层可以保证药物不会在胃中被破坏分解,直至到达小肠中才被消化吸收。
但是,对于某些人来说,涂层可能会妨碍吸收。
胃炎、胃溃疡及消化道出血都是阿司匹林最常见的副作用,肠溶性阿司匹林可以减少胃部不适的发生,但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涂层有助于预防令人担忧的消化道出血。
因此,对于考虑可能存在阿司匹林抵抗的人,我们推荐普通的、没有涂层的低剂量阿司匹林,并选择进餐时服用阿司匹林有助于预防服药带来的胃痛。
药物相互作用是阿司匹林抵抗的另一个可能原因。
一些研究发现,使用普遍的止痛药布洛芬可以影响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
图片来源网络因此,那些每天服用阿司匹林的人应尽量减少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或萘普生,因为这些药物和阿司匹林联合应用,会增加胃肠道出血的可能性。
如果一个人已经坚持每天规律服用阿司匹林,在避免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同时,仍然频繁发作心脏事件或发生中风,医生可能会怀疑存在阿司匹林抵抗,那需要做血小板功能检测来判断是否有阿司匹林抵抗吗?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检测的结果可以降低我们的担忧,因为我们不知道换成其他的、更强大的抗凝药物是否会改善结果。
冠心病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相关因素的探讨的开题报告
冠心病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相关因素的探讨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斑块导致冠状动
脉管腔狭窄或闭塞所引起的一组病变。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通过抑
制血小板的功能来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但是,近年来发
现有部分冠心病患者出现对阿司匹林的抵抗现象,即给予正常的剂量阿司匹林后仍然
可能发生心血管事件。
因此,本研究将探讨冠心病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因素,以提高临床阿司匹林的使用效果。
二、研究内容
1. 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及分析:通过文献综述归纳阿司匹林抵抗的概念、定义、分类
及流行病学情况。
2. 阿司匹林抵抗的检测:总结现有的阿司匹林抵抗检测方法。
3. 阿司匹林抵抗与冠心病的关系:分析阿司匹林抵抗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阿司匹林
抵抗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
4. 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因素:综述影响冠心病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因素,如基因
多态性、其他药物干扰、慢性炎症、糖尿病等。
5. 阿司匹林抵抗的预防及治疗:结合现有的研究探讨如何预防和管理冠心病患者的阿
司匹林抵抗,包括剂量调整、使用联合药物、改善生活方式等。
三、研究意义
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对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探讨阿司匹林抵
抗的相关因素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更精准的用药指导,
优化阿司匹林的治疗效果。
同时,本研究所得的结论也可以为冠心病患者的个体化治
疗提供参考。
如何应对阿司匹林抵抗
如何应对阿司匹林抵抗阿司匹林是广大人民群众使用最多的药物,也可以说全民寿命大幅上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阿司匹林的广泛使用。
但随着阿司匹林临床应用的普及,不少患者即使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也仍出现心脑血管血栓栓塞事件,即阿司匹林抵抗(AR),其发生率约为 5%左右。
通常认为,临床上阿司匹林抵抗是指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治疗,仍出现血栓栓塞事件;生化阿司匹林抵抗是指,实验室指标仍不能达到预期的抑制血小板聚集效果,例如不能抑制血栓素 A2 的生物合成和血小板聚集,不能引起出血时间延长等。
一旦发生阿司匹林抵抗我们应该怎么办呢?(1)对患者整体进行评估,控制其他相关因素。
例如戒烟、控制血糖、控制血脂、降低体重等不良因素。
(2)确保患者的依从性,坚持、长期、规范服药。
(3)规范阿司匹林应用的剂量适当增加阿司匹林的剂量。
阿司匹林过高或过低剂量都无法达到抗栓治疗最佳收益。
(4)尽量避免同服其他影响阿司匹林疗效的药物。
尤其是其他非类固醇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
(5)药物替代治疗。
若实验室检查或者临床出现阿司匹林抵抗,则可尝试使另一种机制不同的抗血小板药物作为替代。
对阿司匹林抵抗的可换用氯吡格雷,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活性是阿司匹林的 110 倍,常规应用剂量为 75 mg qd。
但对氯吡格雷仍产生抵抗的患者,可考虑使用西洛他唑。
(6)联合抗血小板治疗。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多种机制不同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抗血小板效果。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是得到认可应用最广泛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
或者也可以考虑联合西洛他唑使用。
但是氯吡格雷和西洛他唑价格较高也是应该和患者充分沟通的。
总之,伴随阿司匹林的广泛应用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阿司匹林抵抗的问题,正确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们应该做的。
阿司匹林抵抗的现状及展望
一
治 疗 的 心 脑 血 管 病 患 者 产 生 了 明 显 的 不 良影 响 , R者 再 发 A
心脑 血 管病 的几 率 明 显 高 于 A R敏 感 者 。 Sop等 在 回顾 S ne
总结 了 l 论 文 及 1篇 会 议 摘 要 后 指 出 , 验 室 所 体 现 的 5篇 实
受 体 结 合 。 G Ⅱb P /ma复合 体 的 多 态 性 在 于 Ⅲa 单 位 的多 亚
态性 , 位 在 1 染 色 体 上 的 血 小 板 糖 蛋 白 la亚 单 位 基 因 定 7号 l I 出现 单 核 苷 酸 变异 , 致 二 等 位 基 因 P 的 产 生 。 P 阴性 导 I I 的患者 , 易产生 A 临床再发血栓事件几率增加 。 容 R,
1 与基 因 多 态性 有关 ( ) 氧 化 酶 基 因 多 态 性 , 致 . 1环 导
、
阿 司 匹林 抵 抗 的概 念 及 分 类
1 阿司匹林抵抗的概念 及演 变 .
在 规 律 服 用 治 疗 剂 量
A R的 情 况 下 , 有 心 脑 血 管 事 件 的 发 生 , 目前 国 内 外 多 S 仍 是
事 件 的发 生 率 没 有 得 到 预 期 的 降 低 ” 故 有 学 认 为 A 并 。 R
不 能完 全 承 担 服 用 A R人 群 所 发 生 的 心 血 管 事 件 责 任 , 是 S 于 提出了“ 治疗 反应 变异 ” “ S 、A R治 疗 失 败 ” 概 念 。 等 2 阿 司 匹 林 抵 抗 的 定 义 目 前 比 较 公 认 的 19 . 9 8年 P ̄ n 等 在 C et 志上 撰 文 给 A 的定 义 , 3 面 :1 aoo hs杂 R 有 方 ()
阿司匹林抵抗研究进展(精美幻灯展示)
花生四烯酸 2+ Ca PGG2(H2) TXA2
促进作用
贮藏颗粒
GPIIb/IIIa 受体拮抗剂
纤维蛋白原
诱导血小板聚集 引起血管收缩 释放ADP,5-HT等二次聚集
抗血小板药物作用机制比较
阿司匹林
血栓素A2 凝血 凝血酶
TPa PAR4 PAR1
x
5HT 胶原
GPVI 5HT2A
5HT ADP ATP
小梁间纤维素网罗 大量的红细胞,形 成混合血栓的体部 局部血流停滞形成 血栓的尾部
血管内皮损伤
激活 血小板 内源性 5-HT 多巴胺 肾上腺素 内源性 ADP 释放
潘生丁 ( —)
凝血酶系统
血小板膜糖蛋白 Ⅰb(GPⅠb) VWF
阿司匹林 (— )
粘附于内皮 下胶原纤维
血小板膜糖蛋白 Ⅱb、Ⅲa 形成复合物 (GPⅡb/ Ⅲa) 纤维蛋白受体
ET/NO
血栓
血管痉挛
2、血液成分改变
血液成分 血液的细胞成分 (即血小板)
血液的可溶性成分 (即纤维蛋白原)
吸烟、感染
被激活的血小板
血栓
高纤维蛋白原血症
3、血流改变
脂质代谢紊乱
血流经静脉瓣后 形成涡流
血小板粘集形成 血栓的头部
高脂血症
高粘血症
血小板粘集形成 珊瑚状的小梁
血液粘稠、缓 慢、涡流形成
* Silent MIs included. The relative risk, p-value and 95% CI are from Mantel-Haenszel method.
冠心病患者预防性使用 阿司匹林的效益
例数
类型 治疗组 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病史 不稳定心绞痛 稳定性心绞痛 冠状动脉介入 1007/9658 (10.4) 1345/9984 (13.5) 199/2497 (8.0) 144/1448 (9.9) 43/1592 (2.7) 对照组 1370/9644 (14.2) 1708/10022 (17.0) 336/2534 (13.3) 208/1472 (14.1) 89/1620 (5.5)
详谈阿司匹林抵抗的进展以及防治措施
详谈阿司匹林抵抗的进展以及防治措施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1 阿司匹林抵抗的概念展阿司匹林通过与环氧化酶( COX) 中的cox-1活性部位第530 位点上的丝氨酸残基发生不可逆的乙酰化,阻断了血小板合成血栓素的途径,抑制血小板聚集效应。
万建华等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以有效控制血小板高度活化状态,达到阻止血小板聚集的目的,从而降低血栓对冠状血管的损害。
自20 世纪70 年代起的一系列研究表明,有些病人规律服用治疗剂量的阿司匹林后,血栓-栓塞事件仍然会发生。
1993 年,有相关“阿司匹林抵抗”这一说法进行报道。
目前关于“阿司匹林抵抗”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大致涉及实验室和临床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实验室方面AR 定义为”在血小板功能指标的检测中,阿司匹林不能有效地抑制血栓素的生成、延长出血时间等。
临床方面AR 定义为: 病人长期规律服用适当剂量的阿司匹林,仍然不能避免血栓性疾病的发生。
2 阿司匹林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机理血栓素A2( TXA2) 能够促进血小板在凝血块周围的聚集、放大凝血信号、使血管收缩进而形成血栓,TXA2 由花生四烯酸为底物而合成。
磷脂酶A 通过各种刺激因素激活,使得磷脂膜中的花生四烯酸释放出来。
在体内COX 有两种同工酶即:COX-1 与COX-2,花生四烯酸在二者的作用下转变为前列腺素H2( PGH2) 和前列腺素G2( PGG2) 。
生理性前列腺素类物质在正常生理情况下由结构酶COX-1 诱导形成。
而在炎性细胞因子的刺激下诱导酶COX-2 大量生成,促使炎性前列腺素类物质的合成,可引起发热、寒战和疼痛等炎症反应。
在血小板内血栓素A2 ( TXA2) 合成酶的作用下PGH2 转变成TXA2,它具有强烈的促血小板聚集效应。
在血管内皮细胞前列环素( PGI2) 合成酶的作用下PGH2 转变成,它能抑制ADP、胶原等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释放,PGI2 被认为是至今具有最强活性的内源性血小板抑制剂。
阿司匹林抵抗研究
阿司匹林抵抗研究阿司匹林抵抗定义阿司匹林作为预防性用药在血栓性疾病患者中广泛应用,但部分患者尽管服用阿司匹林,仍出现脑卒中等血栓性疾病的发生,由此,”阿司匹林抵抗”的被提出。
标签:阿司匹林抵抗;卒中;缺血;综述阿司匹林是传统抗血小板药物,是二级预防用药,由于阿司匹林抵抗现象的出现,部分患者口服阿司匹林后不仅未起到预防或治疗动脉血栓的作用,反而增高了心肌梗死,卒中和死亡的风险。
1阿司匹林抵抗定义目前阿司匹林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抗血小板药物。
使心血管疾病患者主要事件发生率降低25%[1]。
然而,并不是所有患者都能从阿司匹林治疗中获益,研究显示0.4%~83.3%个体对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不敏感,在规律服用治疗剂量甚至大剂量阿司匹林的患者仍然发生了心血管事件。
另有统计显示,阿司匹林可减少25%的血栓事件,但10%~20% 的血栓性疾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仍有复发。
以上观察结果提示存在阿司匹林抵抗现象[2]。
这种现象亦被称为阿司匹林无反应现象[3]。
2阿司匹林抵抗发生机制据相关研究可知,有些学者指出患者对于服用药物的依从性较差是阿司匹林抵抗出现的原因,但经过长期研究和观察发现,每位患者存在机体差异,依从性差也许是部分人产生阿司匹林抵抗的原因,但对于有些人群,这并不能完全进行合理解释。
目前,研究愈加深入,但阿司匹林抵抗现象的发生机制仍不明晰。
有的学者从环氧化酶(COX)在AR中的作用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观察环氧化酶1(COX-1)与血小板聚集的关系,为了上述目的学者对相关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两周之后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工作并发现COX-1中的四种基因类型均与血小板聚集功能密切相关;有的学者指出患者所服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亦是引发AR的重要因素并具体指出降脂药、降糖药、布洛芬等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会对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的活性形成拮抗作用,从而进一步影响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的作用[4];有的亦学者指出AR可能与药物剂量[5]有关,不能坚持规律服药以及某些非类固醇类药物的使用亦可使阿司匹林无法正常发挥作用[6],从而导致不能完全抑制血小板聚集等[7]。
阿司匹林抵抗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162・
鱼!i!!丝』型!!里塑堕垦型堕i!!!墼!坚!M鲤i!巫丝,叁P旦!垫!Q:!!!!§:堕生兰
此,关于其发牛率的研究结果往往出入较大。一项包含42 项相关研究的荟萃分析结果屁示,在使用阿司匹林进行心脑 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患者中,阿司踞林抵抗的平均发生率为 24%(95%C/20%一28%)∽J。进一步分析显示,阿司匹林 抵抗的发牛率在低剂量组(≤100 mg/d)显著高于高剂量组 (>1300 mg/d)(36%比19%,P<0.001),同时,以AA诱导 的光透过I衄小板聚集法为检测手段的研究中,阿司匹林抵抗 的平均发牛率最低(6%),而以PFA一100为检测手段的研究 中则最高(26%)。 目前已进行了数十项关于阿司匹林抵抗与再发心血管 事件相关性方面的前瞻性研究,尽管规模有限,且试验设计 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大多数研究的结果均湿示,与阿 司匹林敏感者相比,抵抗者再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显著增 加¨…。表3中列举了最近发表的针对卜述研究的荟萃分 析,其结果一致表明,阿司匹林抵抗与缺血性血锋事件的发 生相关,并可能是心m管事件再发的独直危险因素。但由于 上述研究在研究人群、阿司匹林剂量、检测方法和标准等方
剂量不足、吸收不佳、无法作用于相应靶点等)、药效学机制 (COX.1基因多态性致其酶活性结构改变,阿司匹林无法抑 制其活性)和假性抵抗机制(二磷酸腺苷、胶原等TXA,以外 的物质介导的血小板激活增强等),以便制订不同的检测手 段和处理方法”l。值得注意的是,个体对阿司匹林的反应不 是一成不变的,已经观察到某些初始对阿司匹林敏感的患者 在服药一段时间后可对药物产生快速耐受而发生阿司匹林 抵抗∞l,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面存在较大的异质性,且大多数研究未能监测患者服药的依 从性,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尚需大规模设计严谨的临床研 究进一步验证。 5阿司匹林抵抗与临床抗血小板治疗 尽管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及其与再发心血管事件的相关 性不容忽视,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检测方法和诊断标准,且 尚无临床研究结果证明,对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进行 血小板功能检测并据此调整治疗剂量和方案能够使其受益, 故欧洲心脏病学会(ESC)014 J、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 (ISTH)11副和ACCP¨1等关于抗IIIL小板药物使用的指南和共 识都明确指出,除临床研究外,尚不建议对接受抗血小板 治疗的患者常规进行血小板功能检测和阿司匹林抵抗的筛 查,或基于J:述检查的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抗血小 板药物的抵抗广泛存在,如氯毗格雷,各种药物抵抗的发 生率可能是相近的,不应仅以可能的药物抵抗为由放弃抗 血小板药物治疗。
重视阿司匹林抵抗及防治策略
重视阿司匹林抵抗及防治策略杨文广【摘要】阿司匹林是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及治疗的基石,可减少高危患者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及脑卒中.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是指阿司匹林不能预防血栓形成事件的发生,或不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素形成的一种现象[1].目前,用来评价阿司匹林及其他抗血小板药物的实验技术虽然较多,但尚未形成规范,达成共识的检测方法和技术更少.据统计,5%~60%的患者会产生阿司匹林抵抗,从而导致重大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性相应增高[1].阿司匹林抵抗可能在开始服用阿司匹林时即出现,也可能在服用一段时间(有效)后才出现.有试验表明固定剂量的阿司匹林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有些个体可以出现阿司匹林抵抗现象.虽然不同个体所需抑制血小板的阿司匹林的剂量不同,但即使达到1300 mg/ml,仍有阿司匹林抵抗存在.【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11(005)022【总页数】1页(P68)【关键词】阿司匹林;抵抗机制;防止策略【作者】杨文广【作者单位】028000 内蒙古通辽市医院药剂科【正文语种】中文阿司匹林是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及治疗的基石,可减少高危患者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及脑卒中。
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是指阿司匹林不能预防血栓形成事件的发生,或不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素形成的一种现象[1]。
目前,用来评价阿司匹林及其他抗血小板药物的实验技术虽然较多,但尚未形成规范,达成共识的检测方法和技术更少。
据统计,5%~60%的患者会产生阿司匹林抵抗,从而导致重大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性相应增高[1]。
阿司匹林抵抗可能在开始服用阿司匹林时即出现,也可能在服用一段时间(有效)后才出现。
有试验表明固定剂量的阿司匹林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有些个体可以出现阿司匹林抵抗现象。
虽然不同个体所需抑制血小板的阿司匹林的剂量不同,但即使达到1300 mg/ml,仍有阿司匹林抵抗存在。
关于阿司匹林抵抗的研究论文.doc
关于阿司匹林抵抗的研究论文1.1 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Bhatt[2]等将阿司匹林抵抗分为临床性及生化性。
临床性为患者口服阿司匹林后仍发生缺血性血管疾病;生化性为口服阿司匹林后,未能改变血小板功能试验结果。
有研究[3]将生化性阿司匹林抵抗分为3型:(1)Ⅰ型阿司匹林抵抗(药动学型):口服同样剂量的阿司匹林,体内血栓素(TX)合成和胶原诱导血小板聚集均未被抑制。
而体外富血小板血浆中加入100 μmol/L 阿司匹林后可被抑制,提示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有相当大的药动学差异。
(2)Ⅱ型阿司匹林抵抗(药效学型):无论体内及体外,口服阿司匹林后,TX 合成和胶原诱导血小板聚集均未被抑制,提示该型阿司匹林抵抗的机制与环氧化酶(COX)的遗传多态性有关。
(3)Ⅲ型阿司匹林抵抗(假性阿司匹林抵抗):口服阿司匹林后能抑制TX合成,但不能抑制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该型患者之所以被冠以“假性抵抗”,因为阿司匹林已抑制了TX合成,而不能抑制其他物质如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2 阿司匹林抵抗机制大量证据表明,GP受体多态性是动脉血栓形成的遗传危险因素,它能造成黏附受体成分的表达、功能和免疫遗传学的多样性。
血小板激动剂(如TXA2)通过细胞内信号激活GPⅡb/Ⅲa受体,介导纤维蛋白原及其受体结合,然后促进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通过干扰COX非依赖性细胞内信号转导并使GPⅡb和GPⅢa分子乙酰化来抑制GPⅡb/Ⅲa的活化。
尽管还未完全弄清,但目前所知的COX非依赖性信号转导途径可能包括跨膜蛋白受体、磷脂酶、Ca2 +释放、腺苷酸环化酶、鸟苷酸环化酶和蛋白激酶C等。
某些弱的激动剂(如ADP、肾上腺素和胶原蛋白)导致的GPⅡb /Ⅲa激活可被阿司匹林部分抑制。
在PLA2基因型存在时,抗血小板作用可以因这种替代途径减少而降低。
2.1 环氧合酶基因多态性COX是前列腺素合成过程中的重要限速酶,它有两种同工酶:COX?1和COX?2。
COX?1是花生四烯酸转换为前列腺素G/H途径中的第一个酶,其有两种酶活性,一种环氧化酶活性催化前列腺素G的生成,一种氢过氧化物酶(HOX)活性减少前列腺素G,生成前列腺素H,前列腺素H更进一步被COX催化成为前列腺素和血栓素[7]。
#阿司匹林“抵抗”及处理策略
阿司匹林“抵抗”及处理策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靖一、阿司匹林是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及治疗的基石心脑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已形成流行趋势,极大程度地威胁公众健康,并带来严重的社会负担。
50年代末至今,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上升了4倍,占全年死亡人口的1/3。
据估计,每年由此造成的医疗费用,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分别高达19亿和196亿元。
因此,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选用安全、有效、经济的药物,是减少死亡、降低医疗费用的关键。
WHO指南指出,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应以所有人群和高危人群相结合的策略。
简单有效的预防方法,包括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就可以控制50%的致死或致残率。
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被发现至今已近40年,大量的研究奠定了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基石地位。
新近的抗栓试验协作组(ATC)汇总分析显示,阿司匹林使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高危患者的血栓性血管事件和非致死性卒中分别减少四分之一,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减少三分之一,血管性死亡减少六分之一。
阿司匹林的抗栓效果显而易见。
然而仍有部分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会出现血管事件。
针对这种现象,一些学者提出了阿司匹林“抵抗” (Aspirin Resistance)的概念。
二、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阿司匹林“抵抗”,又被称为“耐药”或“治疗反应变异”等,目前尚无确切而统一的定义。
阿司匹林“抵抗”通常用来描述如下两种现象。
一是服用阿司匹林不能预防缺血性血管事件的发生,被称作“临床阿司匹林抵抗”。
根据ATC的数据,其发生率估计在10.9%~17.3%之间。
阿司匹林“抵抗”也被描述为针对一种或多种血小板功能试验,阿司匹林无法产生预期效应,如抑制血栓素的生物合成等,被称作“生化阿司匹林抵抗”。
根据不同的研究人群和所采用的血小板功能测定方法,其发生率估计在5%~20%之间。
关于阿司匹林“抵抗”的实验室检测,目前尚无公认的方法。
主要采用测定皮肤出血时间、光镜下检测或采用血小板功能分析仪PFA-100检测血小板聚集力及通过尿中的血栓素排泄产物反映体内血栓素生成情况等,但因为特异性、敏感性、与临床的相关性不确定,以及可重复性差等原因,未广泛应用于临床。
阿司匹林抵抗的概念缺乏临床意义
出血时间和光学血小板聚集度检测方法来评价。 自20世 纪70年代起 的一系列研 究阐明了阿 司匹 林的主 要作用机制 MJ ,即通过 抑制血小板 中花 生四烯酸环氧化酶一l ( C0x一1) ,减少血栓素
1 阿司匹林抵抗概 念的由来和定义 阿司匹 林在防治 心血管疾病 中的地位 早已
A:( TXA:) 生成,进而发挥抗血小板聚集的 作用。由于无核的血小板本身不能合成COX一1, 所以阿 司匹林 的这种作用 是不可 逆转的,只 有
能做到的。
中,皮 肤出血时间 是一种非特 异性的血小 板功
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效益 能评价 方法,在检 测技术的标 准化方面存 在很 是非常明确的。汇总分析显示,长期服用小剂 大问题,敏感性低,重复陛差“o】,已经很少被临
量阿司 匹林可使发 生主要心血 管病事件的 危险 床使用。
性降 低约四 分之一, 非致死 性心肌梗 死减少 三
得到公认。汇总分析显示,在 已经确诊的 各类 心脑血管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卒中 ,既 往有心肌梗死、心绞痛、卒中 或其他心血 管疾 病病史或证据的患者中,采用 以阿司匹林 为主 的抗血小板药物长期治疗能显著降低总死亡 率和减少主要心血管病事件u一。
等到新 生的血 小板足够多 时,血 小板功能测 定 值才 能恢复 。这可以 解释为 什么阿司 匹林在 人 体循环中的半衰期只有20 mi n,但在24—48 h 的给药间期中均可测得其抗血栓作用。
小板聚集程度。该试验依赖操 作者和解释 者的
Tant r y等“81采用花生四烯酸诱导的光学聚
经验,测值变异度很大,很难做到统一标准化; 集度检测计和凝血弹性描记仪的前瞻性研究 试验结果还受到被检测个体其 他因素,例 如年 显示,223例冠心病患者,其中仅l 例( O.4%) 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司匹林抵抗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
阿司匹林在防治血栓栓塞性血管疾病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抗血小板试验协作组(Antip latelet Trialists Collaboration)认为,阿司匹林用于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可分别使心脑血管病事件如死亡、心肌梗死(MI)或卒中降低25%,冠状动脉搭桥及动脉栓塞事件降低48%,肺栓塞减少67%,深静脉血栓形成减少23%。
然而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存在着个体差异。
有的患者尽管长期服用常规剂量(75~325mg/d)的阿司匹林,但实验室检测发现其血小板聚集能力未被很好地抑制,有的患者仍发生血栓栓塞事件;这些患者可能存在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前者称为生化阿司匹林抵抗,后者称为临床阿司匹林抵抗。
临床阿司匹林抵抗(Clinical Aspirin Resistance)指阿司匹林不能使患者免于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临床表现为在服用阿司匹林情况下仍然发生了心血管病事件。
生化阿司匹林抵抗(Biochemical Aspirin Resistance)指服用阿司匹林后不能引起血小板功能试验的预期改变:①延长出血时间;②抑制血栓素A2(TXA2)的生物合成;或③在体外对血小板功能检测指标产生预期的影响。
根据临床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如果不发生阿司匹林抵抗,患者只要服用阿司匹林,就不会发生心血管病事件之虞;按照这一定义,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75%(汇总分析显示,阿司匹林减少心血管病事件20%~25%),然而事实是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涉及诸多的因素,阿司匹林治疗只能减少、而不可能根绝心血管病事件,而且根据被研究人群的临床特点、样本数量和随访时间长短,“临床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可以从0~100%不等。
因此临床阿司匹林的定义缺乏临床意义。
临床阿司匹林抵抗可能与血小板激活的替代途径、阿司匹林对血栓素的生物合成不敏感、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阿司匹林剂量过低、同时服用与阿司匹林有不利相互作用的药物如布洛芬、血小板加速更新、血小板组分或花生四烯酸代谢酶的基因多态性、非动脉粥样硬化因素引起心血管病事件等因素相关。
到目前为止,很难用某一种机制解释清楚所有的AR 现象,但不可否认的是,AR存在一定的群体特征,也就是在不同的人群当中,不同的原因可能导致相同的特征结果。
生化阿司匹林抵抗,因目前大多数试验缺乏特异性,未针对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生化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变化太大,令人无所适从,体外进行的试验其结果是否与体内实际发生的血小板聚集或抑制状态相关,目前并不清楚。
目前用来评价阿司匹林及其他抗血小板药物的实验技术虽然较多,但尚未形成规范,达成共识的检测方法和技术更少。
有临床使用价值的实验室指标必须具备以下特点:有统一公认的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前瞻性研究证实其与发生心血管病事件独立相关;随机试验显示逆转异常指标能显著改善临床转归;评价生化阿司匹林抵抗的现有血小板功能试验,无一具备上述任一特点,因此均无肯定临床实用价值。
目前阿司匹林抵抗概念的临床意义仍有待进一步明确,根据2005年中国专家共识,建议阿司匹林用于抗血小板治疗获益/风险比良好的所有临床情况,长期使用阿司匹林的剂量为100mg/d(75~150mg/d),阿司匹林价格低、使用方便、疗效确切,应当进一步加大宣传,在有适应证的人群中尽量提高应用率,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