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真题

合集下载

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融入主观精神而带有情意的艺术形象。

意象是我们民族诗歌领域的一个概念,从《楚辞》《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有着多姿多彩的意象。

意象赋予了我国诗歌强大的生命力。

后来,随着叙事作品对诗意的追求,意象也进入叙事作品中,成为我们民族文学传统中重要的叙事形式。

《红楼梦》是意象叙事的集大成者。

《红楼梦》的某些象征意义就是靠大量的意象来实现的,太虚幻境就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意象空间,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和十二支词曲则是人物命运意象化的体现,而贾宝玉的通灵宝玉、林黛玉的花谢花飞,都是象征人物命运、性情的意象。

《红楼梦》意象运用的成功经验,启发了莫言的艺术灵感。

任何物象与意义的对应与融合都可以构成意象。

作者对意与象进行选择和加工,使之成为富有意义的审美载体,使之承载独特的人文精神。

莫言在小说中运用最多的是自然意象。

有植物,如红萝卜、红高粱、白棉花、红树林等;有动物,如红马驹、牛、驴、猪、狗等;还有人体意象,如红耳朵、脚蹼、丰乳肥臀等。

这些意象或增强了小说的诗意,或丰富了哲理的意蕴,或成为叙事过程的焦点,在小说叙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有些自然意象并不是孤立的自然存在,往往包含着一些神话因素,如洪水意象。

洪水是“高密东北乡”创建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秋水》中,“我爷爷”和“我奶奶”逃到高密东北乡这一蛮荒之地。

暴雨成灾,洪水淹没了周围的一切,只有小土山成为生命的避难场所,由此衍生出高密东北乡内在的丰富和神奇。

在中外神话故事中,洪水是最为常见的模式和意象,它是远古的洪水灾害给先民心灵留下的历史印记。

洪水承载了人类的原罪意识,意味着惩罚和灾难,但又提供了社会秩序得以重新组合的契机,也增强了人类生存的本领和创造的智慧。

《秋水》中的洪水虽然不能说是上天对“爷爷”杀人放火的惩罚,但也带有创世神话原型的意味,是自然现象与神话原型相融合的独特的审美意象。

山东省百校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山东省百校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山东省百校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元祐文士开画面题诗之先河,经后世发展,题画诗画面的选择与绘画主体一样,需要“经营位置”,成为中国画最具特色的艺术表现方式之一。

透过传世画作可以发现,一幅绘画作品上的题画诗不止一首,题画诗人也不止一人,甚至同一个人题咏赋诗也不止一次,可以与多个人反复唱和。

多种题咏方式并存,这是元祐文士题画赋诗的主要特征,奠定了后世题画诗的原始模型。

从题画诗创作的形制来看,有画内题诗和画外题诗两种;从题画诗创作的主体来看,有自题画诗和他题画诗;从题画诗的产生来源来看,有即兴式、预约式、主动与被动、个体与集体等不同状态。

由于现实环境不同,题画诗的产生也具有复杂性,并非只有“作画——单人即兴或延迟赋诗”这样的单一结构。

元祐文士题画诗的画题以山水和墨竹居多,形式也较为丰富。

总体而言,有款画多于无款画,题写诗文多于简单的款署,题画诗自此真正属于画面结构的一部分,以至于徽宗时期的绘画会专门在幅面上留有题诗的位置。

但是,从元祐时期存世的绘画作品来看,题诗的位置还主要集中在画作的拖尾之处,但显然此时的题画诗与绘画已经构成了一个艺术共同体。

元祐文士的题画诗还有一个特色,即诗人善于根据所题咏绘画的不同画题、风格、尺幅,施以不同的笔墨。

例如《郭熙画秋山平远》《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等诗,由于所题咏的是巨幅或长卷,诗人往往会选择七言组律或歌行体,书体多为行草,写得笔墨纵横,元气淋漓,有旷放瑰丽之气象。

而在题咏惠崇、李世南等画家的水墨小景时,却多用绝句,书体多为楷行,笔墨清新、短小轻快。

与此同时,题画诗也需要与后记、跋文、题序结合,主要用于社会应酬,通过诗文结合,记录作品的具体信息,使抒情写意的诗画拥有自叙传的形制。

(摘选自康倩《中国文人画史上的“元祐”时代》)材料二:表面上看,画上题诗是文人追求诗、书、画在形式上的完整性,本质上,在画上题诗潜藏着画家深刻的心理机制。

2024届贵州省遵义市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4届贵州省遵义市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高三年级考试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0》显示,2018年我国约有194万人死于脑卒中。

脑卒中的发病人群正趋于年轻化,青年已成为脑卒中发病的罹患人群。

数据显示,发生脑卒中的人群中,35岁以下人群人数占总数的9.77%,45岁以下人群已超过10%,也就是说每10个脑卒中患者中就有1个年轻人。

而这群人正是家里的顶梁柱,是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一旦发病,可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和不可估量的损失。

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受到脑卒中的“青睐”,青年人常见的脑卒中危险因素有哪些?我们如何预防?一旦发现,如何才能将危害尽可能降到最低?我们先看看青年人受到脑卒中“青睐”的因素。

这要从青年人自我认知的现状,包括身体、生理、社会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综合分析。

青年人总以为自己很年轻,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自觉身体没有任何不适,不注重定期体检。

在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当下,青年人无疑担负着重大的家庭和社会责任,于是他们大多数像陀螺一样在职场不停地旋转。

在烟雾缭绕中,手端着奶茶,嚼着高热量、高盐的快餐,一动不动地端坐在工位上,手指快速敲击着键盘,点灯熬油到深夜是常态。

好不容易有点时间,得赶紧躺平刷“某音”“某手”,体能活动时间被挤占,在忙忙碌碌中,殊不知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正在悄然走近……上述不良生活习惯,让青年人体重逐年攀升,随之而来的是夜里呼噜声越来越响,打呼噜间断还会被憋醒,而到了白天总感觉昏昏欲睡,周身疲惫。

久而久之,身体内的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经、体液信号传导悄无声息地发生了变化,但在外表没有任何表现;加之青年人对自己身体状况过分自信,不会常规去医院检查身体,因此,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血糖异常、代谢综合征,就悄悄地隐匿在我们的身体里,伺机而动。

河南省濮阳市建业国际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南省濮阳市建业国际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12月月考卷语文第Ⅰ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代小说因地位卑下,作者常攀附经史等强势文体以自高,并在小说中谈文论艺,以示博学,提高小说的品位,因此,小说中蕴藏着丰沛的文论资源,值得挖掘和利用。

钱钟书先生早就注意到这一现象,他在《读拉奥孔》一文中说:“把它们演绎出来,对文艺理论很有贡献。

”可惜一直未受到学界重视。

谈文论艺所涉及的内容很广泛,诗文曲赋、小说戏曲、书画篆刻等无不应有尽有,或由作者直接介入发表,或借小说中的人物代言,其中不乏精辟之见,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文艺理论和艺术两个方面。

文艺理论价值可从三个方面去认识:其一,发表文学艺术创作观点,如小说的虚实问题,冯梦龙在《警世通言叙》中有过精彩论述,指出小说中的“事”真假不重要,关键在于“理”是否“真”。

其二,品评作家、作品。

如《孽海花》第三十五回对李慈铭、黄遵宪、袁昶等近代诗人进行简评,如认为黄公度(黄遵宪)的《人境庐》“纵然气象万千,然辞语太没范围,不免鱼龙曼衍”。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盛行,但千人一腔,千篇一律,《红楼梦》第一回借石头和空空道人的对话,斥责“历来野史”和才子佳人小说内容“屠毒笔墨,坏人子弟”,“千部共出一套”;又指出“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追趣闲文者特多”;宣称《石头记》乃“实录其事”。

这段对话涉及小说创作、小说批评和小说接受等诸多问题。

作者还借贾母之口,剖析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心态:“有一等妒人家富贵,或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污秽人家;再一等,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魔了,他也想一个佳人,所以编了出来取乐。

何尝他知道那世宦读书家的道理。

”斥责作者缺乏生活体验,胡编乱造,其实是为了获得某种心理补偿。

其三,传述创作技巧。

如《儒林外史》中多次论及八股技法,马二先生称“(八股)文章既不可带注疏气,尤不可带词赋气”。

从时代背景而言,八股是士子进入仕途的敲门砖,必须全力以赴,无暇顾及其他。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
⑦至此,你也许会认为调节睡眠的两种主导力量——视交叉上核的24小时昼夜节律和腺苷产生的睡眠压力信号——会相互交流来将它们的影响联合起来。事实上并非如此,它们是两个截然不同、相互独立的系统。它们不会结合,不过,它们通常处于统一战线。下图从左到右囊括了48小时的时间。图中的虚线是昼夜节律,称为过程C。实线是腺苷带来的睡眠压力,也就是过程S。
到了晚上,我带着一种预期的惊愕,登上他宿舍的楼梯,拉门一看,一个亮光光的秃头,正屈着腰捆一个柳条箱呢。我蹲下,捧着这削瘦郁闷的脸:“你要走了吗?”
“是的。明天八点开车。”然后他用指头算:“十一点到天津,下午五点过北戴河,六点就过山海关……”
“你干么剃成这个样儿?”
“我是扮农民的———我不能在未见到我妈之前给他们杀死!”他用红炯的目光看着我。
D.咖啡因通过占据腺苷的受体来发挥作用,它可以有效降解腺苷,以达到缓解困意、诱使清醒的效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同时间段破纪录的可能性、出生和死亡的时间、偏好的饮食时间等,都可佐证人体昼夜节律的存在及其重要性。
B.所谓“咖啡因崩溃”现象,指的是咖啡因被人体代谢后,其功效慢慢消退,极高水平的腺苷会使人感到极度疲劳。
这不是又多了一国的邮票吗?我把手搭在他肩上,问他有没有邮票给我。他用鄙夷的语气由鼻子里哼出:“多着呢。”呵,我听了高兴得真是不知怎么好。可是这人却丢了魂似的往楼上逃。
我蹑手蹑脚地跟在他后面。等他回身摸钥匙的时候,才发现一个不速之客,就用敷衍的口气说,进来坐坐。我吹着哨,蹦了进去。
我问:“邮票呢?”
他怅惘地看了我一眼,说:“咱都快当亡国奴了。”
⑤第二个因素,是一种在你的大脑中积聚的化学物质——腺苷, 它会制造出 “睡眠压力”。你清醒的时间越长,腺苷所制造出的睡眠压力就会累积得越多, 因而你会感觉越困。高浓度的腺苷可以通过一种巧妙的双重作用效果来降低大脑中促醒区域的“体积”, 同时调高睡眠诱导区域的比例。 由于这种化学睡眠压力,当腺苷浓度达到峰值时,不可抗拒的睡眠欲望就会占据上风。在清醒12~16个小时之后,大多数人都会出现这种情况。

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邢台一中2022-2023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三年级语文试题命题人李爱芬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2021年12月,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教授注意到,作为城市化过程中衍生的一种新现象,“断亲”似乎越来越多地发生在青年人身上。

“断亲”指的是基于血缘联结的亲戚关系逐渐淡化,一些“90后”“00后”越来越疏于与亲戚产生情感联系的一种现象。

“断亲”主要表现为“基本不走亲戚”,而非正式断绝亲戚关系。

相关调查显示,越是年纪大的人,与亲戚之间的联系越频繁,关系越密切;越是年轻人,“断亲”现象也就越普遍。

那么“断亲”背后,中国家庭亲缘关系究竟发生着怎样的变化?过去中国社会以扩大家庭为主,亲缘关系较为紧密。

由于交通信息相对闭塞,人们的社会活动空间相对有限,生产生活及情感所需的信任关系和互助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依托各种亲戚关系,因而基于血缘关系的亲戚是最可靠和稳定的社会关系。

进入现代化、开放性、高流动性的社会后,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发生较大变化,以学缘而非血缘的同学关系、校友关系逐渐占据社会关系的重要方面。

再加上现代社会中血缘亲朋因拆迁、借贷、财产继承、家庭攀比等造成的心态失衡,亲缘之间的“利益冲突”逐渐超越“利益链接”的比重。

因此,从传统到现代社会的重大变迁中,亲戚关系式微成为一种客观社会事实。

“内卷”环境加剧。

00后的独生子女常年游走于各种课堂之中,他们从小在内卷化的教育体系内生长生活。

特别是大城市中的青少年学生,几乎从小就周旋于各类培训班,休闲生活被极大压缩,社会交往特别是走亲戚形态的交往更少。

久而久之,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亲戚“不在场”或被同学所替代,致使“断亲”成为必然。

城市化与社会流动造成居住地分离。

中国开启加速城镇化进程后,有超6亿人口陆续从乡村迁移到城市,其中超过2亿人口实现跨省市居住流动。

远距离流动造成兄弟姐妹分别居住在不同城市。

2024届河北省高三大数据应用调研联合测评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4届河北省高三大数据应用调研联合测评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4届河北省高三大数据应用调研联合测评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1023年的时候,宋朝的穷人家会教小孩如何种稻或织布,有钱人家则是教男孩读经写字、骑马射箭,教女孩三从四德。

毫无疑问,这些技能到了1060年还是很重要。

相较之下,对于中国或世界其他地方到2060年会是什么样子,现在的我们却一无所知,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一切都会改变,但到那个时候,现在孩子学的各种技能,绝大多数可能没有什么用了。

随着改变的步伐加速,除了经济会改变,就连“作为一个人”的意义也可能不同。

想跟上2060年的世界,我们该教什么呢?被大量信息淹没的21世纪,老师最不需要教给学生的就是更多的信息。

学生需要的是能够理解信息、判断信息重要性,最重要的是能够结合点滴信息,形成一套完整的世界观。

尤其是要能够随机应变,学习新事物,在不熟悉的环境里仍然保持心智平衡。

人类得一次又一次地重塑自己。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

你在第一阶段累积各种信息、发展各种技能、建构起自己世界观的同时,也建立起稳定的身份认同。

人生的第二阶段,你依靠累积下来的技能闯荡世界,谋取生计,贡献社会。

但到2060年,由于改变速度的加快、人的寿命延长,这种传统模式将无以为继。

人一生之中的各个接缝处可能出现裂痕,不同时期的人生也不再紧紧相连。

“我是谁”会变成一个比以往更加紧迫也更加复杂的问题。

而这很可能会带来极大的压力,因为改变总是会造成压力。

陕西省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

陕西省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

陕西省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语言文字应用 (共5题;共10分)1. (2分)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在高三教学进入冲刺阶段,部分语文教师________字词教学,以为这是小儿科,将其交给学生自学,这是教师认识不到位的一种表现。

(2)一晃就是二十年,这中间只有一次见过《收获》,是我在东北劳动期间,________在一个干部的床头见到的。

(3)医疗改革关乎老百姓的健康和生命,各级政府和卫生部门要给百姓一个_______,真正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A . 忽略偶尔许诺B . 忽视偶然许诺C . 忽视偶然承诺D . 忽略偶尔承诺2. (2分) (2017高一下·黑龙江期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真正男子汉》作为国防教育片是成功的,明星通过自己的真实体验,将“绝对服从命令”表现得更加贴近大众心理,让观众通过节目了解了军人强大的战斗力是如何培养的。

B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兆耀透露,中国将在2020 年前后计划完成中国载人空间站的建造。

在此期间,根据需要会发射一系列货运飞船,向空间站提供物资补给。

C . 鸡年春晚,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巧妙融合,别具一格。

黄婉秋、张信哲、邓紫棋等三地演员演出的《歌从漓江来》,演唱的立意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让广西山歌显得格外唯美动人。

D . 2017年《语文考试大纲》修订,增加了5%的文字阅读量,要提高现代文阅读题的阅读速度与准确率,考生平时应该多读文章,精做习题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3. (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同父亲的关系则完全不同。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①而父亲不体现任何一种自然渊源②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③父亲虽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④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⑤在最初几年内孩子同父亲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在这个阶段父亲的作用几乎无法同母亲相比A . ④⑤③②①B . ④①⑤③②C . ①⑤④③②D . ①③②⑤④4. (2分) (2020高三下·杭州月考)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 . 记者采访李教授时说:“听说您最近有一项重要的科研成果问世。

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姓名座位号(在此卷上答题无效)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①中国历史地理学脱胎于传统沿革地理,从它与地理学的关系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20世纪50年代以前,基本上属于沿革地理阶段。

当时的研究者不需要经过地理学训练,只要有一定的空间意识,运用常规史料分析考辨手段就能把问题解决。

20世纪50年代中叶以后,历史地理学开始向现代科学体系演进。

随着地理学理论方法的引入,研究者需要懂得地球表层演化的科学原理,以此为指导提出问题,然后运用史料加以分析和解释。

这一时期,历史地理学获得空前发展,得益于深度的史地交叉融合,现代历史地理学学科架构迅速构建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历史地理学对现代地理学的诉求仅限于科学原理和基本工作思路,至于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仍以传统文献描述为主。

此后,历史地理学进入第三阶段,即大数据时代。

②相比于现代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的数据规模显然难以与之相提并论。

不过较之于以往的历史地理研究,数据增量已经不可以道里计。

其中,资料的可得性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些原藏于海外、民间以及各公藏机构的大宗史料不断面世,很多史料可以通过网络便利地获取。

因此,资料范围较之过去大大扩展,数据资源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

此时历史地理学要取资于地理学的,就不仅包括科学原理,还有在新技术条件下的研究手段和技术路线,甚至还有斯的问题形态和提问方式。

③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

对待数据,地理学和历史学存在着天然的不同。

地理学的目标是把空间差异讲清楚。

为了精准,不得不运用大量数据。

其所用数据,绝大部分不需要自己去生产,至少不需要手工生产。

而历史学的本质是人文,它的论证讲史料。

而史料首要的问题不是数量,而是真伪——这史料是怎么产生出来的,说明了什么?然后才是对它的提取和利用问题。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12月月考高三语文试卷说明: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一:现文学、杂文、随笔等分别独立。

“抒情散文”成为散文的核心部分,并得到了散文创作者及研究者的广泛认可。

散文和诗歌被等同视为抒情文学品类,情感性成为散文首要的审美要素。

但是,过分倚重抒情也受到了质疑。

作家汪曾祺曾经写道:“二三十年来的散文的一个特点,是过分重视抒情。

似乎散文可以分为两大类:抒情散文和非抒情散文。

即使是非抒情散文中,也多少要有点抒情成分,似乎非如此即不足以称散文。

散文的天地本来很广阔,因为强调抒情,反而把散文的范围弄得狭窄。

”这个观点富有代表性,即散文世界欠缺进一步开掘,需要在通过写人记事、写景咏物表现情感、情趣、意境之外,获得更开阔的空间。

情感是散文的根本性要素,可是个体对于世界的经历、体验仅仅依存于抒情表达,难以得到更深入的开掘。

一些散文理论家从纵深方向探讨散文的可能。

刘锡庆将散文中的自我划分为五个层次,即“现实生活层”“情感层”“性灵层”“心灵层”“生命体验层”等。

楼肇明则提出“复调散文”理论,认为散文表现的维度应该更丰富、复杂。

新时期至今,散文创作总体上逐步摆脱过度抒情的弊病,在题材内容的选择与艺术技巧的运用上不断拓展,经历了“独语体”散文重现、文化散文繁荣,还出现“新散文”“在场主义散文”“非虚构文学”等或长或短的创作潮流。

不过,散文终究还是散文,与小说、诗歌、戏剧有别,缺少个性情感精神透视的文化历史属于学术专著,读者期待的仍然是从传统出发的散文精品,优秀的散文还需要建立在精神深度与艺术妥帖上。

与虚构文学不同,散文来自作者对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作为自我的精神产品,打动读者的不是求新、猎奇,而是内在的生命意蕴,即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生活诗意的准确把握。

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为何经典?就在于作家在对自我生活细节进行全方位展示过程中,贯穿着完整的生态主义理念。

天津市南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天津市南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南开中学 2024届高三第二次月检测语文学科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Ⅰ 卷(共 33 分)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答题纸与作文纸一并交回。

一、(9分,每小题3分)国风音乐是指由现代与古典曲风融合而成的新音乐类型。

很多国风音乐喜欢用古诗词作歌词,或者巧妙地将古诗词化用在歌词中。

即使新创作的歌词,也大都喜欢使用富含古意的典故、意象。

如果把一首国风歌曲中的所有意象开来,就是一幅生动的图画。

听音乐时,人们会被各种意象带入一种“古风意境”,仿佛。

由于大量使用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使得国风音乐追求的是意境美、朦胧美,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

这使得国风音乐在情感表达上不像西方音乐那般直白,听众需要不断咀嚼歌词的含义,对作品进行抽丝剥茧般的欣赏,才能获得的审美体验。

国风音乐的旋律多以宫、商、角、徵、羽五音阶为基础,有的如泣如诉,带给人以行云流水、之感;有的婉转悠扬,韵味十足,声音犹如天籁。

还有一些国风音乐的旋律吸收了京腔元素,散发着浓浓的传统文化韵味。

聆听和吟唱国风音乐,是一把打开传统文化的新钥匙,它正在成为联结青少年与传统文化的桥梁。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设身处地与众不同荡气回肠身临其境独一无二千回百转身临其境与众不同千回百转设身处地独一无二荡气回肠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大量使用的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使得国风音乐追求意境美、朦胧美,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

B.大量使用的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国风音乐的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追求的是意境美、朦胧美。

C.大量使用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使得国风音乐追求的是意境美、朦胧美,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

D.由于大量使用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国风音乐的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追求的是意境美、朦胧美。

3.下列对文学常识对应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阿房宫赋》杜牧唐朝借古讽今B.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北宋奏章体C. 《大学之道》孟子战国散文D. 《大卫·科波菲尔》狄更斯俄国小说二、 (9分,每小题3分)第 1 页共 10 页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高三语文第一学期12月月考试题

高三语文第一学期12月月考试题

高三语文第一学期12月月考试题语文试题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场.所(chǎng)别.扭(biè)旱涝.(lóo)灯影幢.幢(chuáng)B.汤匙.(chí)原宥.(yòu)果脯.(fǔ)量.体裁衣(liàng)C.闷.热(mēn)夹.杂(jiā)尽.管(jǐn)只.言片语(zhī)D.应.许(yīng)坍.圮(tān)拄.杖(zhù)锃.光瓦亮(zè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嘉许纹身莫须有恍如隔世B.洽谈宣泄扫描仪深孚众望C.枢纽账本吊书袋各行其是D.滥觞冒然百叶窗事必躬亲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海信对海外市场的开创..一条用最好的产品打入中..将不走打价格战的老路,而要开拓高端电视机市场的新路。

B.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强调,法律不是法官为自己牟取..利益的工具,而是为人民群众谋取..利益的公器。

C.近年来,显现私人购车热,私人购买的车要紧是小排量车型,但在有些都市,小排量车却处处..受鄙视。

..受限制,到处D.当有一天父亲专门为我写一幅字时,我才发觉一向..在默默关怀女..内敛的父亲,一直儿,呵护女儿。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当前医疗系统存在的问题,不单是医疗系统的责任,实际上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多方面积存的社会矛盾在医疗系统的反映。

B.长期睡眠不足会阻碍生物节律和内分泌紊乱,有可能导致失眠、机体代谢不正常,甚至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C.欧盟现在尽管已有27个成员国,但还没有一部宪法,这使得成员国之间的合作没有一个牢固的基础。

D.奇幻文学之因此能受到宽敞读者青睐,是因为其正义战胜邪恶、英雄制造历史的主旋律,暗合和人们心灵深处对英雄、正义的期望。

二、现代文阅读(一样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安徽合肥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安徽合肥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安徽合肥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俗语说,世界上不存在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正说出了性格的千差万别。

每一个人的性格都是一个独特的系统,这个系统非常复杂,由多种元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和排列而成,因此也表现出复杂性和差异性。

刘再复认为“任何一个人,不管性格多么复杂,都是相反两极所构成的”。

这种两极包括动物性和社会性,肯定性和否定性,有善有恶,有真有假,有美有丑,有悲有喜,有刚有柔,有粗有细……任何性格或心理状态都是两极性的元素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排列组合的表现。

文学作品中塑造成功的人物性格既有美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缺陷,难以界定好坏,无法用简单的词语来概括殆尽。

性格的二重组合,并不是指性格中两极性的元素简单相加,而是“杂多归一”,具有整体性。

这种两极性的元素并不简单叠加在一起,而是在空间和时间的变化中互相融合、不断转化,组成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人的性格并不是静态性的,而是通过两极性的元素不断斗争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性格的二重组合并不是指性格中仅仅存在一组两极性的内容,而是存在一组或多组由具体的性格元素构成的对立统一的内容。

由于排列组合方式或形式、比重的不同,会形成千差万别的二重组合结构。

在这种结构中各组性格元素互相依存、互相交织、互相渗透,互相转化并形成自己的结构层次,使性格呈现出复杂而有序的运动状态。

不管如何组合,性格中都有一个决定其运动方向的主导因素。

说到性格二重组合原理,很多人会误以为是指每个人的性格中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有美有丑,有善有恶,不可能完全单一。

然而这只是表层的、狭隘的理解,只能简单揭示性格中存在两重内容。

这种表层意义上的二重组合很容易被庸俗化,或作为一种公式照搬套用。

而二重组合的深层意义,则是指性格内部深层结构中,即人的内心世界中的矛盾搏斗,以及这种拼搏引起的不安、动荡、痛苦等复杂情感,强调多种性格元素在性格内部世界中的复杂动态过程。

上学期高三12月月考试卷 试题(共15页)

上学期高三12月月考试卷 试题(共15页)

2021-2021年上学期(xuéqī)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卷一、〔30分,每一小题3分〕1、以下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哪一项A.鼎铛〔dāng〕玉石封妻荫〔yīn〕子大雪初霁〔qí〕娉〔pín〕婷B.醍〔tí〕醐灌顶赍〔lài〕志而殁百花争妍〔yàn〕先妣〔bǐ〕C.叱咤〔zhà〕风云命运多蹇〔jiǎn〕锥处〔chǔ〕囊中庠〔xiáng〕序D.引吭〔kàng〕高歌屡踣〔bó〕屡起翘〔qiáo〕然而鸣迂讷〔nè〕2、以下词语字形全错的一项是哪一项A.奴颜卑膝声名狼藉煊赫一时鄂然B.文彩斐然深恶痛决密而不宣脉胳C.觥畴交织气势汹汹歃血为盟风糜D.流言蜚语病入膏肓稗官野史修葺3、依次填入以下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哪一项〔1〕萧统的文学定义看,虚设想象正是“事出于沉思……〞〔2〕沉思了半晌,她地说:“不,不,孩子,你别听你爹的话……〞〔3〕许多知识内容,同学们不必从概念上去,而应重在感受和体验。

〔4〕吴承恩在他的志怪小说?禹鼎志?序中说:“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时纪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A.参考决然推敲编著 B.参照决然推求编著C.参照坦然推敲编纂 D.参考突然推求编纂4、以下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青年人在困难(kùn nɑn)面前不应该举棋不定,而应该勇往直前。

B.我知道他和数学素不相能,对数学缺少兴趣,这样下去是不好的。

C.中国古代有许多毁家纾难的爱国志士。

D.参加保险虽不能使人化险为夷,却能在大病不期而遇时,使投保人或者受益人得到一些补偿。

5、以下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哪一项A.明代文坛以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等后七子倡导的两次拟古运动,声势颇盛。

B.新型材料厂职工得知车祸消息后,院长亲自带着了3名大夫及药品驱车赶到,在站台上设立了临时救护站。

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青岛二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

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

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来”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

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

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

“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

“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

”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

“‘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

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

《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

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风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啭;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

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无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

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

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纪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材料二:《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

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

辽宁省名校联盟(东北三省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辽宁省名校联盟(东北三省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三12月合考试卷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个厨的文学完成16题。

材料一:曾几何时,红楼IP[互联网界的“IP”可以理解为所有成名文创(文学、影视、动漫、游戏等)作品的统称]的开发与传播出现了影视改编、电视讲坛、图画动漫、网络空间、消费物品等多样化传播形式。

现在我们不得不思考经典IP《红楼梦》如何转化为当下“现象级”IP,这游需要红楼IP影视开发者转变观念,注重年轻化、时尚化、商业化。

在4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移中,我们经历了消解严肃、快餐文化、读图时代等一系列时代现象,《红楼梦》的传播方式和审美批评理念不再适用于当下新兴的大众需要。

尽管学院派红学依然沉浸在文字文本里,但精英红学与大众红学的区别在于,精英红学体验的是经典的厚重与高贵,而大众红学需要的是普适与通俗,需要的是娱乐与快感。

新近发展起来的大众媒介传播技术,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在强势地巩固着经典文学作品的经典地位。

对于文学经典而言,大众传媒的市场力量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使经典地位更牢固,用得不好,却会把“经典”变得畅销却“庸俗”,甚至“恶俗”。

确实,媒介技术本身是中性的,但利用其动机却有好有坏,而正是这“有好有坏”的动机,会使得搭乘媒介技术这一便利之车的文学经典驶向两个完全相反的境地。

(摘编自刘继保《红楼IP影视开发为何越来越冷》)材料二:①一部经典首先只有被阅读,然后才会产生审美价值、社会价值、哲学价值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一、选择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代文章①评点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其评点的范围大到文章的②宗旨,结构;小到一字一句的安排,剖毫析芒,无所不至。

文章评点自宋代以后就一直十分兴盛,流传十分广泛,。

古代文章评点文献数量相当庞大,因此今天开发古代文章评点,首要的任务就是深入开展文献调查。

这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古代文章评点的存在方式是多样的,我们一般以往认为评点主要存在于选本之中,但实际上在别集之中很多也有评点。

明清时期,很多作家在写出作品后寄送给自己的师长、朋友和弟子阅读。

这些人阅读之后,往往会有一番评论。

很多作家在刊刻自己的文集时,就会把这些评论也附在每篇作品之后。

比如,康熙年间所刻《醉白堂文集》有王士祯等人的评点。

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

其次,古代文章评点涉及的对象包括③经、史、子、集四部之中的文献,所以不能局限在某一个文献类型之中。

假如只注重散文或骈文评点,而不去了解八股文评点,或者只注重集部评点,对有关经、史、子部的评点视而不见,肯定不能从总体上把握整个古代文章评点的脉络和格局。

总之,只有进行全面而彻底的考察,④才能谈得上系统地整理和研究,否则只能是盲人摸象。

(1)文段中画线处的①②③④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古代文章评点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

B . 其评点的范围大到文章的宗旨,结构;小到一字一句的安排,剖毫析芒,无所不至。

C . 古代文章评点涉及的对象包括经、史、子、集四部之中的文献,所以不能局限在某一个文献类型之中。

D . 总之,只有进行全面而彻底的考察,才能谈得上系统地整理和研究,否则只能是盲人摸象。

(2)下列在括号中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深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甚至传播到日本、韩国等B . 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甚至传播到日本、韩国等C . 深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日本、韩国等也在传播D . 广大读者喜闻乐见,日本、韩国等也在传播(3)文章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我们一般认为以往评点存在于主要选本之中,在很多别集之中实际上也有评点。

B . 我们一般认为以往评点主要存在于选本之中,但实际上在很多别集之中也有评点。

C . 以往我们一般认为主要评点存在于选本之中,在很多别集之中实际上也有评点。

D . 以往我们一般认为评点主要存在于选本之中,但实际上在很多别集之中也有评点。

二、现代文阅读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习总书记指出,“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

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在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培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推进社会向上向善力量的形成,是人有德而立、国有德而兴的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构建与推进要通过善文化在“个人——家庭——社会”的内化与践行。

首先,善是为人之本。

孟子作为传统善文化的奠基者及推进者,提出了“四端说”,他强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人启蒙教育及习成做人的基本认知,体悟并践行“良知”是个体道德修为的基础。

其次,善是知行合一的根本要求。

中国传统善文化要求“仁者爱人”,要“泛爱众”:行为上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能做到“民胞物与”,以实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为追求。

仁爱主义是集体主义的基础,与邻为善,互利共生,构成了交往的和平主义价值理念。

仁爱主义、集体主义、和平主义是善文化谋求人类共同生存、命运一体的道德价值观。

再次,善的培育、实践的第一场所在家庭。

中国传统善文化培育与践行的根本是家国一体,“孝”“忠”合一。

儒家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是德之本、教之源。

对父母、先祖的爱、养、畏、敬,及对兄长的尊敬、友爱,是孝悌文化的基础。

要将感恩、敬畏、奉献、责任等基本道德意识、情感、价值作为家教、家风的内涵培育下一代,谋求个人善行与社会善行在价值观上的一体性,追求与实现家庭之善和国家之善在道德践行上的一致性。

最后,善是人实现“天人合一”、追求永恒的信念维系。

中国在文明的“轴心”时代,已经奠基了天、地、人是同源相生、同道相存、同场相在的共同体的信念。

所谓“黄天元素,唯德是辅”“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其中的“道”、“天”往往与人的善心、良心相通相连。

儒家认为,良知即天理。

在现实生活中,《周易》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佛教的因果报应论,道教的“承负”果报论等使中国人有了善恶报应的善信念观,致力于在现实社会谋求“立德”以成就“不朽”。

千百年来,善成为中国人成长发展的立身之基、修身之要,追求永恒的信念维系。

《中庸》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亦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的根本是觉悟善性、安践善性。

中国传统善文化的构建与普遍性、持续性传播、承继。

促进并形成了中国人向善的自觉性。

奠基起中华民族的善文化基因、精神基因、信仰基因,成为民族向上、向善的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营造社会善文化的良好氛围,构筑社会善的规范体系,培育社会善的信念,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是当前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中汲取有益的成分,将民族善文化基因发展延续,是增强文化自信、提高社会软实力的重要方面。

(1)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 孟子之所以提出了四端说,是因为其认为善是中国人启蒙教育及习成做人的基本认知。

B . 仁爱主义、集体主义及和平主义呈并列关系,是善文化谋求人类共同生存的道德价值观。

C . 因果报应论与道教的“承负”果报论等使中国人致力于在现实社会中谋求立德以成就不朽。

D . 将中国传统善文化基因发展延续,具有增强文化自信与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双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文章采取总分总的结构,主要论述了中国传统善文化的构建与普遍性、持续性传播与承继。

B . 文章详略得当,详写善文化的当今社会意义,略写其在“个人——家庭——社会”的内化与践行。

C . 文章主要采取了道理论证,特别是对文化典籍的引用,使文章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文化底蕴。

D . 文章首尾两段都联系现实,指出善文化对国家发展的积极作用,体现了立足当下的创作意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培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推进社会向上向善力量的形成,是个人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

B . 家庭是培育与践行善文化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要注重培育下一代感恩、责任等基本道德意识。

C . 由“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可看出,当时的人们都有了善恶报应的善信念观,都积极实践善性。

D .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等信念,对于今天我们营造社会善文化的良好氛围仍有重要现实意义。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旨在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导向”。

这进一步彰显了就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优先位置,丰富了宏观经济政策的内涵。

2012年以来,虽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趋于减少,但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劳动力数量庞大,在就业方面始终存在巨大压力。

由于措施得当有力,我国已经连续6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口超过1300万人,失业率始终稳定在较低水平。

但随着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外部输入性风险上升,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未来几年的就业仍将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此外,一些特殊就业困难群体、零就业家庭等需要给予特殊关照。

与缓解就业总量压力相比,就业结构矛盾的缓解和就业质量的提高难度更大,更需要政策持续发力。

材料二:[注]CIER指数=市场招聘需求人数/市场求职申请人数,Q4指第四季度。

材料三: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决定就业的主要因素。

虽然增长的就业弹性——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值,即经济增长每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对应的就业数量变化的百分比——会有变化,相同的经济增长速度并不一定会带来相同规模的就业,但总体来看,经济增长是扩大就业的前提。

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也是把经济增长当作首要目标来追求的。

但实际上,就业也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的重要力量。

我国现在已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与高速增长阶段相比,现阶段的经济增长更依赖于创新,更依赖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更依赖于人力资本红利的增加。

最近20年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

劳动者受教育年限大幅度提高,人力资本存量显著增加,这是创新的重要源泉。

可以预期,随着教育被定位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我国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和技能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这一更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存量如果能够最大可能地实现就业,无疑会进一步推动创新,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并最终实现更高水平的增长。

因此,解决好就业问题,既事关民生,也事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材料四:在信息化时代,由互联网创造的巨大信息交互平台,逐渐成为劳动力市场参与者获取信息资源的主要渠道。

互联网提供的及时有效的信息,加强了雇主与雇员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的沟通,通过影响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以及工作搜寻等方式,影响个人的就业决策。

此外,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广泛应用,还创造了新的工作岗位和新的职业类别,为个体的就业带来多元化选择,能够使个人获得更多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的机会,为提高个体的就业质量带来新的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目前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达53.2%,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水平仍然较低,并且由于城乡分割、个体差异的存在,在中老年、女性和农民工等人群中的互联网使用率和使用技能都普遍偏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2012年以来,由于措施得当有力,我国失业率稳定在较低水平,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等多重因素,未来几年就业压力仍然是巨大的。

B . 由材料二可知,2017及2018年环保、印刷、包装、造纸行业都处在就业饱和状态,就业前景不容乐观;2018年处在就业饱和状态的行业有所增加。

C . 尽管相同的经济增长速度不一定带来相同规模的就业,但不可否认,经济增长是决定就业的主要因素,因此,当前应当把经济增长当作首要目标。

D . 如果提升中老年、女性和农民工等人群对互联网的使用率和使用技能,这将对他们的就业有一定的帮助,对缓解就业压力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